一、求國學經典語句,出處,翻譯和得到的啟示
言忠信,行篤敬。 選自:《論語》
意思:說話忠誠老實,行為厚道嚴肅。
一張一弛,文武之道。 選自《禮記》
意思:有時緊張,有時松弛,這是周文王、周武王處理政事的辦法。現在多指工作、學習和生活要勞逸結合。
一樹百獲者,人也。選自《管子???權修》
意思:培育一次而能得到百倍收獲的,是培養人才。培育人才雖然費時、費力,但是收獲很大。
士有百行,以德為首。 選自《三國志》
意思:志士有百種品行,把德看作是第一位。后來用來說明做人要把“美德”放在首位。
一鼓作氣,再而衰,三而竭。選自《左傳》
意思:擊第一遍鼓,士氣振奮;擊第二遍鼓,士氣開始低落;擊第三遍鼓,士氣就完全消失了。這句話鼓勵大家趁情緒高漲時一口氣將事情做下去。
人非生而知之者,孰能無惑?選自韓愈《師說》
意思:人不是生來就什么都知道的,誰能沒有疑難問題呢?說明向他人求學的重要性。
萬物之中,以人為貴。出處:范曄《后漢書?周舉傳》
意思:在天下的萬物之中,人是最寶貴的。
天下之難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細。出處:《老子》
意思:天下的難事,一定是從容易的事發展起來的;天下的大事,一定是從細小的事發展起來的。
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出處:《禮記》
意思:心不在那里,看什么也看不見,聽什么也聽不到,吃什么也吃不出滋味。告訴我們無論做什么事情都要專注。
不以窮變節,不以賤易志。出處:桓寬《鹽鐵論》
意思:不因為不得志而改變氣節,不因為地位卑下而改變志向。
不遷怒,不貳過。出處:《論語》
意思:不拿別人發泄怒氣,不重犯同樣的錯誤。
不學而求知,猶愿魚而無網。出處:葛洪《抱樸子》
意思:不學習而想得到知識,就像想得到魚而沒有網一樣。
不敬他人,是自不敬也。出處:《舊唐書》
意思:(一個人)不敬重別人,實際上是不敬重自己。
日月逝矣,歲不我與。出處:《論語》
意思:時間在不斷過去,我們要珍惜時間。
內不自誣,外不誣人。出處:《韓詩外傳》
意思:做人做事既不能自欺,也不能欺人。
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意思:學好像登山一樣艱難,學壞如山崩一樣容易。
為者常成,行者常至。出處:《晏子春秋》
意思:堅持不懈做事的人,總會成功;不停步向前走的人,總會到達目的地。
耳聞之,不如目見之;目見之,不如足踐之。
意思:耳朵聽到的不如眼睛看到的,眼睛看到的不如經過實踐的。
二、求50句國學經典+翻譯、坐等好心人啊、人家急用~~~~~~~~~~~~~~~~~
1、知我者,謂我心憂,不知我者,謂我何求。(詩經王風黍離)
2、人而無儀,不死何為。 (詩經風相鼠)
3、言者無罪,聞者足戒。 (詩經大序)
4、他山之石,可以攻玉。 (詩經小雅鶴鳴)
5、投我以桃,報之以李。 (詩經大雅抑)
6、天作孽,猶可違,自作孽,不可活。(尚書)
7、滿招損,謙受益。 (尚書大禹謨)
8、從善如登,從惡如崩。 (國語)
9、多行不義必自斃。 (左傳)
10、居安思危,思則有備,有備無患。 (左傳)
11、人非圣賢,孰能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左傳)
12、知人者智,自知者明。(老子)
13、信言不美,美言不信。(老子)
14、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 (老子)
15、合抱之木,生于毫末;九層之臺,起于累土;千里之行,始于足下。(老子)
16、敏而好學,不恥下問。(論語公冶長)
17、己所不欲,勿施于人。 (論語顏淵)
18、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 (論語衛靈公
19、君子坦蕩蕩,小人長戚戚。(論語述而)
20、歲寒,然后知松柏之后凋也。 (論語子罕)
21、學而不思則罔,思而不學則殆。(論語為政)
22、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論語子罕)
23、人誰無過?過而能改,善莫大焉。 (論語)
24、知之為知之,不知為不知,是知也。(論語為政)
25、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樂之者。 (論語雍也)
26、其身正,不令而行;其身不正,雖令不從。(論語子路)
27、三人行,必有我師焉:擇其善而從之,其不善者而改之。(論語述而)
28、大道之行,天下為公。 (禮記禮運)
29、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 (禮記中庸)
30、學然后知不足,教然后知困。(禮記學記)
31、玉不琢,不成器;人不學,不知道。(禮記學記)
32、路漫漫其修遠兮,吾將上下而求索。(屈原離騷)
33、尺有所短,寸有所長。 (楚辭卜居)
34、盡信書,不如無書。 (孟子盡心下)
35、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孟子告子下)
36、得道多助,失道寡助。 (孟子公孫丑)
37、民為貴,社稷次之,君為輕。(孟子盡心上)
38、窮則獨善其身,達則兼濟天下。(孟子盡心上)
39、天時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孟子公孫丑)
40、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孟子滕文公)
41、鍥而不舍,金石可鏤。(荀子勸學)
42、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莊子養生主)
43、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莊子)
44、博學之,審問之,慎思之,明辨之,篤行之。(中庸)
45、臨淵羨魚,不如退而結網。(淮南子說林訓)
46、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戰國策荊軻刺秦王)
47、桃李不言,下自成蹊。 (史記李將軍傳)
48、燕雀安知鴻鵠之志哉。 (史記陳涉世家)
49、運籌帷幄之中,決勝千里之外。(史記高祖本紀)
50、忠言逆耳利于行,良藥苦口利于病。(史記留侯世家)
51、人固有一死,或重于泰山,或輕于鴻毛。(史記報任少卿書)
52、智者千慮,必有一失;愚者千慮,必有一得。(史記淮陰侯列傳)
三、國學經典這個詞語解釋
【經部】爾雅公羊傳谷梁傳論語禮記詩經孝經儀禮周禮周易左傳孟子尚書四書章句韓詩外傳【史部】史記三國志晉書宋書南齊書梁書陳書魏書北齊書周書隋書南史北史舊唐書新唐書舊五代史新五代史宋史遼史金史元史明史清史稿漢書后漢書新元史資治通鑒續資治通鑒戰國策貞觀政要荊楚歲時記逸周書古列女傳徐霞客游記大唐西域記唐才子傳通典東觀漢記前漢紀后漢紀華陽國志洛陽伽藍記唐會要唐律疏議吳越春秋越絕書竹書紀年【子部】道家兵家儒家法家雜家世情小說歷史演義歷史小說志怪小說【集部】全唐詩全宋詞李太白全集樂府詩集文心雕龍文選王右丞集箋注楚辭楚辭補注【蒙學】千家詩百家姓千字文三字經聲律啟蒙增廣賢文。
四、國學經典 大學的譯文
大學的宗旨在于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棄舊圖新,在于使人達到最完善的境界。
知道應達到的境界才能夠志向堅定;志向堅定才能夠鎮靜不躁;鎮靜不躁才能夠心安理得;心安理得才能夠思慮周祥;思慮周祥才能夠有所收獲。 每樣東西都有根本有枝未,每件事情都有開始有終結。
明白了這本末始終的道理,就接近事物發展的規律了。 古代那些要想在天下弘揚光明正大品德的人,先要治理好自己的國家;要想治理好自己的國家,先要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要想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先要修養自身的品性;要想修養自身的品性,先要端正自己的心思;要想端正自己的心思,先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要想使自己的意念真誠,先要使自己獲得知識;獲得知識的途徑在于認識、研究萬事萬物。
通過對萬事萬物的認識、研究后才能獲得知識;獲得知識后意念才能真誠;意念真誠后心思才能端正;心思端正后才能修養品性;品性修養后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管理好家庭和家族后才能治理好國家;治理好國家后天下才能太平。 上自國家元首,下至平民百姓,人人都要以修養品性為根本。
若這個根本被擾亂了,家庭、家族、國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不分輕重緩急,本末倒置卻想做好事情,這也同樣是不可能的! 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這就叫知識達到頂點了。
使意念真誠的意思是說,不要自己欺騙自己。要像厭惡腐臭的氣味一樣,要像喜愛美麗的女人一樣,一切都發自內心。
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品德低下的人在私下里無惡不作,一見到品德高尚的人便躲躲閃閃,掩蓋自己所做的壞事而自吹自擂。
殊不知,別人看你自己,就像能看見你的心肺肝臟一樣清楚,掩蓋有什么用呢?這就叫做內心的真實一定會表現到外表上來。所以,品德高尚的人哪怕是在一個人獨處的時候,也一定要謹慎。
曾子說:“十只眼睛看著,十只手指著,這難道不令人畏懼嗎?!” 財富可以裝飾房屋,品德卻可以修養身心,使心胸寬廣而身體舒泰安康。所以,品德高尚的人一定要使自己的意念真誠。
《詩經》說:“看那淇水彎彎的岸邊,嫩綠的竹子郁郁蔥蔥。有一位文質彬彬的君子,研究學問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修煉自己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
他莊重而開朗,儀表堂堂。這樣的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真是令人難忘啊!”這里所說的“如加工骨器,不斷切磋”,是指做學問的態度;這里所說的“如打磨美玉,反復琢磨”,是指自我修煉的精神;說他“莊重而開朗”,是指他內心謹慎而有所戒懼;說他“儀表堂堂”,是指他非常威嚴;說“這樣一個文質彬彬的君子,可真是令人難忘啊!”是指由于他品德非常高尚,達到了最完善的境界,所以使人難以忘懷。
《詩經》說:“啊啊,前代的君王真使人難忘啊!”這是因為君主貴族們能夠以前代的君王為榜樣,尊重賢人,親近親族,一般平民百姓也都蒙受恩澤,享受安樂,獲得利益。所以,雖然前代君王已經去世,但人們還是永遠不會忘記他們。
《康誥》說:“能夠弘揚光明的品德。”《太甲》說:“念念不忘這上天賦予的光明稟性。”
《堯典》說:“能夠弘揚崇高的品德。”這些都是說要自己弘揚光明正大的品德。
商湯王刻在洗澡盆上的箴言說”如果能夠一天新,就應保持天天新,新了還要更新。” 《康誥》說:“激勵人棄舊圖新。”
《詩經》說,“周朝雖然是舊的國家,但卻稟受了新的天命。”所以,品德高尚的人無處下追求完善。
《詩經》說:“京城及其周圍,都是老百姓向往的地方。”《詩經》又說:“‘綿蠻’叫著的黃鳥,棲息在山岡上。”
孔子說:“連黃鳥都知道它該棲息在什么地方,難道人還可以不如一只鳥兒嗎?”《詩經》說:“品德高尚的文王啊,為人光明磊落,做事始終莊重謹慎。”做國君的,要做到仁愛;做臣子的,要做到恭敬;做子女的,要做到孝順;做父親的,要做到慈愛;與他人交往,要做到講信用。
孔子說:“聽訴訟審理案子,我也和別人一樣,目的在于使訴訟不再發生。”使隱瞞真實情況的人不敢花言巧語,使人心畏服,這就叫做抓住了根本。
之所以說修養自身的品性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是因為心有憤怒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恐懼就不能夠端正;心有喜好就不能夠端正;心有憂慮就不能夠端正。 心思不端正就像心不在自己身上一樣:雖然在看,但卻像沒有看見一樣;雖然在聽,但卻像沒有聽見一樣;雖然在吃東西,但卻一點也不知道是什么滋味。
所以說,要修養自身的品性必須要先端正自己的心思。 之所以說管理好家庭和家族要先修養自身,是因為人們對于自己親愛的人會有偏愛;對于自己厭惡的人會有偏恨;對于自己敬畏的人會有偏向;對于自己同情的人會有偏心;對于自己輕視的人會有偏見。
因此,很少有人能喜愛某人又看到那人的缺點,厭惡某人又看到那人的優點。所以有諺語說:“人都不知道自己孩子的壞,人都不滿足自己莊稼的好。”
這就是不修養自身就不能管理好家庭和家族的道理。 之所以說治理國家必須先管理好自己的家庭和家族,是因為不能管教好家人而能管教好別人的人,是沒有的,所以,有修養的人在家里就受到了。
五、求初中發的《國學經典》尚勇敢那章的譯文
凡二十六章。
陽貨欲見孔子,孔子不見,歸孔子豚。孔子時其亡也,而往拜之,遇諸涂。
歸,如字,一作饋。陽貨,季氏家臣,名虎。
嘗囚季桓子而專國政。欲令孔子來見己,而孔子不往。
貨以禮,大夫有賜于士,不得受于其家,則往拜其門。故瞰孔子之亡而歸之豚,欲令孔子來拜而見之也。
謂孔子曰:“來!予與爾言。”曰:“懷其寶而迷其邦,可謂仁乎?”曰:“不可。”
“好從事而亟失時,可謂知乎?”曰:“不可。”“日月逝矣,歲不我與。”
孔子曰:“諾。吾將仕矣。”
好、亟、知,并去聲。懷寶迷邦,謂懷藏道德,不救國之迷亂。
亟,數也。失時,謂不及事幾之會。
將者,且然而未必之辭。貨語皆譏孔子而諷使速仕。
孔子固未嘗如此,而亦非不欲仕也,但不仕于貨耳。故直據理答之,不復與辯,若不諭其意者。
陽貨之欲見孔子,雖其善意,然不過欲使助己為亂耳。故孔子不見者,義也。
其往拜者,禮也。必時其亡而往者,欲其稱也。
遇諸涂而不避者,不終絕也。隨問而對者,理之直也。
對而不辯者,言之孫而亦無所詘也。楊氏曰:“揚雄謂孔子于陽貨也,敬所不敬,為詘身以信道。
非知孔子者。蓋道外無身,身外無道。
身詘矣而可以信道,吾未之信也。” 子曰:“性相近也,習相遠也。”
此所謂性,兼氣質而言者也。氣質之性,固有美惡之不同矣。
然以其初而言,則皆不甚相遠也。但習于善則善,習于惡則惡,于是始相遠耳。
程子曰:“此言氣質之性。非言性之本也。
若言其本,則性即是理,理無不善,孟子之言性善是也。何相近之有哉?” 子曰:“唯上知與下愚不移。”
知,去聲。此承上章而言。
人之氣質相近之中,又有美惡一定,而非習之所能移者。程子曰“人性本善,有不可移者何也?語其性則皆善也,語其才則有下愚之不移。
所謂下愚有二焉:自暴自棄也。人茍以善自治,則無不可移,雖昏愚之至,皆可漸磨而進也。
惟自暴者拒之以不信,自棄者絕之以不為,雖圣人與居,不能化而入也,仲尼之所謂下愚也。然其質非必昏且愚也,往往強戾而才力有過人者,商辛是也。
圣人以其自絕于善,謂之下愚,然考其歸則誠愚也。”或曰:“此與上章當合為一,子曰二字,蓋衍文耳。”
子之武城,聞弦歌之聲。弦,琴瑟也。
時子游為武城宰,以禮樂為教,故邑人皆弦歌也。夫子莞爾而笑,曰:“割雞焉用牛刀?”莞,華版反。
焉,于虔反。莞爾,小笑貌,蓋喜之也。
因言其治小邑,何必用此大道也。子游對曰:“昔者偃也聞諸夫子曰:‘君子學道則愛人,小人學道則易使也。
’”易,去聲。君子小人,以位言之。
子游所稱,蓋夫子之常言。言君子小人,皆不可以不學。
故武城雖小,亦必教以禮樂。子曰:“二三子!偃之言是也。
前言戲之耳。”嘉子游之篤信,又以解門人之惑也。
治有大小,而其治之必用禮樂,則其為道一也。但眾人多不能用,而子游獨行之。
故夫子驟聞而深喜之,因反其言以戲之。而子游以正對,故復是其言,而自實其戲也。
公山弗擾以費畔,召,子欲往。弗擾,季氏宰。
與陽貨共執桓子,據邑以叛。 子路不說,曰:“末之也已,何必公山氏之之也。”
說,音悅。末,無也。
言道既不行,無所往矣,何必公山氏之往乎?子曰:“夫召我者而豈徒哉?如有用我者,吾其為東周乎?”夫,音扶。豈徒哉,言必用我也。
為東周,言興周道于東方。程子曰:“圣人以天下無不可有為之人,亦無不可改過之人,故欲往。
然而終不往者,知其必不能改故也。” 子張問仁于孔子。
孔子曰:“能行五者于天下,為仁矣。”請問之。
曰:“恭、寬、信、敏、惠。恭則不侮,寬則得眾,信則人任焉,敏則有功,惠則足以使人。”
行是五者,則心存而理得矣。于天下,言無適而不然,猶所謂雖之夷狄不可棄者。
五者之目,蓋因子張所不足而言耳。任,倚仗也,又言其效如此。
張敬夫曰:“能行此五者于天下,則其心公平而周遍可知矣,然恭其本與?”李氏曰:“此章與六言、六蔽、五美、四惡之類,皆與前后文體大不相似。” 佛肸召,子欲往。
佛,音弼。肸,許密反。
佛肸,晉大夫趙氏之中牟宰也。子路曰:“昔者由也聞諸夫子曰:‘親于其身為不善者,君子不入也。
’佛肸以中牟畔,子之往也,如之何!”子路恐佛肸之浼夫子,故問此以止夫子之行。親,猶自也。
不入,不入其黨也。子曰:“然。
有是言也。不曰堅乎,磨而不磷;不曰白乎,涅而不緇。
磷,力刃反。涅,乃結反。
磷,薄也。涅,染皂物。
言人之不善,不能浼己。楊氏曰:“磨不磷,涅不緇,而后無可無不可。
堅白不足,而欲自試于磨涅,其不磷緇也者,幾希。”吾豈匏瓜也哉?焉能系而不食?”焉,于虔反。
匏,瓠也。匏瓜系于一處而不能飲食,人則不如是也。
張敬夫曰:“子路昔者之所聞,君子守身之常法。夫子今日之所言,圣人體道之大權也。
然夫子于公山佛肸之召皆欲往者,以天下無不可變之人,無不可為之事也。其卒不往者,知其人之終不可變而事之終不可為耳。
一則生物之仁,一則知人之智也。” 子曰:“由也,女聞六言六蔽矣乎?”對曰:“未也。”
女,音汝,下同。蔽,遮掩也。
“居!吾語女。語,去聲。
○禮:君子問更端,則起而對。故孔子諭子路,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