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紓苦讀成大器
林紓(shu)是我國近代著名的文學家、翻譯家。
他是福州人,清末舉人。
林紓小時候家里很窮,卻愛書如命,買不起書,就只好向別人借來自己抄,按約定的時間歸還。
他曾在墻上畫了一具棺材,旁邊寫著“讀書則生,不則入棺”,把這八個字作為座右銘來鼓勵、鞭策自己。
這句名言的意思是他活著就要讀書,如果不讀書,還不如死去。
他常常是起五更睡半夜地摘抄、苦讀。
他每天晚上坐在母親做針線的清油燈前捧著書孜孜不倦地苦讀,一定要讀完一卷書才肯睡。
由于家窮,加上讀書的勞累,他18歲時,患了肺病,連續十年經常咳血,但他臥在病床上還堅持刻苦攻讀。
到22歲時,他已讀了古書2000多卷,30歲時,他讀的書已達1萬多卷了。
他曾經說:“用功學習雖是苦事,但如同四更起早,冒著黑夜向前走,會越走越光明;好游玩雖是樂事,卻如同傍晚出門,趁黃昏走,會越走越黑暗。
” 他不懂外文,但由于他的文學功底深厚,竟采用世人很少見的翻譯書的方式:先后由十多個懂外文的人口述,他作筆譯,將英、美、法、俄、日等十幾個國家的1700余部名著翻譯成中文,開創了中國翻譯外國文學著作的先例,影響很大。
法國小仲馬的《茶花女》,就是他與別人合作翻譯的第一部外國長篇小說。
康有為把林紓與嚴復并列為當時最杰出的翻譯家,稱贊說“譯才并世數嚴林”。
**的讀書的故事:幾十年來,**一直很忙,可他總是擠出時間,哪怕是分分秒秒,也要用來看書學習。
他的中南海故居,簡直是書天書地,臥室的書架上,辦公桌、飯桌、茶幾上,到處都是書,床上除一個人躺臥的位置外,也全都被書占領了。
為了讀書,**把一切可以利用的時間都用上了。
在游泳下水之前活動身體的幾分鐘里,有時還要看上幾句名人的詩詞。
游泳上來后,顧不上休息,就又捧起了書本。
連上廁所的幾分鐘時間,他也從不白白地浪費掉。
一部重刻宋代淳熙本《昭明文選》和其他一些書刊,就是利用這時間,今天看一點,明天看一點,斷斷續續看完的。
**外出開會或視察工作,常常一帶向箱子書。
途中列車震蕩顛簸,他全然不顧,總是一手拿著放大鏡,一手按著書頁,閱讀不輟。
到了外地,同在北京一樣,床上、辦公桌上、茶幾上、飯桌上都擺放著書,一有空閑就看起來。
**晚年雖重病在身,仍不廢閱讀。
他重讀了解放前出版的從延安帶到北京的一套精裝《魯迅全集》及其他許多書刊。
有一次,**發燒到39度多,醫生不準他看書。
他難過地說,我一輩子愛讀書,現在你們不讓我看書,叫我躺在這里,整天就是吃飯、睡覺,你們知道我是多么地難受啊!工作人員不得已,只好把拿走的書又放在他身邊,他這才高興地笑了。
列寧的讀書故事: 他讀起書來,對周圍的一切就理會不到了。
有一次,他的幾個姐妹惡作劇,用6把椅子在他身后搭了一個不穩定的三角塔,只要列寧一動,塔就會傾倒。
然而,正專心讀書的列寧毫未察覺,紋絲不動。
直到半小時后,他讀完了預定要讀的一章書,才抬起頭來,木塔轟然倒塌…… 這個故事說明,要想把書讀透、記牢,必須高度集中注意力。
古人早就說過:“讀書有三到:心到、眼到、口到。
心不在此,則眼看不仔細。
心眼既不專一,卻只漫浪誦讀,決不能記,記亦不能久也。
三到之中,心到最急。
心既到矣,眼、口有不到者乎?” 錢鐘書的讀書故事 錢鐘書,字默存,號槐聚,曾用筆名中書君。
江蘇無錫人。
學者、作家、詩人。
出生于書香門第。
以周歲抓“周”抓到書而取名“鐘書”。
過嗣伯父后由其開蒙讀書。
七八歲時,已能囫圇吞棗地閱讀家藏的或書攤上租來的“正經”和“不正經”的小說。
14歲時,曾借讀到大批通俗文學雜志如《小說世界》、《紅玫瑰》、《紫羅蘭》等,乃恣情瀏覽。
考入清華大學西洋文學系后,喜博覽中西圖書。
上課時從不做筆記,但常一面聽講,一面閱讀與課程無關之書。
后留學英法。
回國后先后任清華大學、西南聯大、藍田國立師范學院等校教授。
50年代初任中國社會科學院古典文學研究所研究員。
平生淡泊,獨鐘情于書,人謂“書癡”。
“只要有書可讀,別無營求”(楊絳《記錢鐘書與〈圍城〉》)。
而讀書完全出于喜好,“似饞嘴老貪吃美食:食腸很大,不擇精粗,甜咸雜進”。
尤喜讀“極俗的書”,而精微深奧的哲學、美學、文藝理論等高頭講章,則像“小兒吃零食那樣吃了又吃,厚厚地一本本漸次吃完”。
亦喜讀詩歌。
至于厚重的大字典、辭典、百科全書等工具書,他“不僅挨著字母逐條細讀,見了新版本,還不嫌其煩地把新條目增補在舊書上”。
讀書同時則兼作筆記。
從其自題詩句:“書癖鉆窩蜂未出,詩情繞樹鵲難安”、“晨書暝寫細評論,詩律傷嚴敢市恩”等句可見其讀寫之情。
著有《管錐編》、《談藝錄》和《圍城》等。
其中前兩種學術著作僅引征書籍就多達4000多種。
而《圍城》則傾倒一時讀書之人,在40年代初版后,有“交談不說《圍城》記,縱讀詩書也枉然”之說。
另著有小說集《人·獸·鬼》,散文集《寫在人生邊上》,學術著作《七綴集》等。
華羅庚猜書 著名數學家華羅庚讀書的方法與眾不同。
他拿到一本書,不是翻開從頭至尾地讀,而是對著書思考一會,然后閉目靜思。
他猜想書的謀篇布局,斟酌完畢再打開書,如果作者的思路與自己猜想的一致,他就不再讀了。
華羅庚這種猜讀法不僅節省了讀書時間,而已培養了自己的思維力和想象力,不至于使自己淪為書的奴隸。
侯寶林抄書 相聲語言大師侯寶林只上過三年小學,由于他勤奮好學,使他的藝術水平達到了爐火純青的程度,成為有名的語言專家。
有一次,他為了買到自己想買的一部明代笑話書《謔浪》,跑遍了北京城所有的舊書攤也未能如愿。
后來,他得知北京圖書館有這部書,就決定把書抄回來。
適值冬日,他頂著狂風,冒著大雪,一連十八天都跑到圖書館里去抄書,一部十多萬字的書,終于被他抄錄到手。
張廣厚吃書 數學家張廣厚有一次看到了一篇關于虧值的論文,覺得對自己的研究工作有用處,就一遍又一遍地反復閱讀。
這篇論文共20多頁,他反反復復地念了半年多。
因為經常的反復翻摸,潔白的書頁上,留下一條明顯的黑印。
他的妻子對他開玩笑說,這哪叫念書啊,簡直是吃書。
高爾基救書 世界文豪高爾基對書感情獨深,愛書如命。
有一次,他的房間失火了,他首先抱起的是書籍,其它的任何東西他都不考慮。
為了搶救書籍,他險些被燒死。
他說:“書籍一面啟示著我的智慧和心靈,一面幫助我在一片爛泥塘里站起來,如果不是書籍的話,我就沉沒在這片泥塘里,我就要被愚蠢和下流淹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摘抄(關于名人故事)600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