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簡介
楊絳,1911年7月17日生于北京,本名楊季康,江蘇無錫人,中國著名的作家,戲劇家、翻譯家。
1935年與錢鐘書先生結婚。
楊絳通曉英語、法語、西班牙語,由她翻譯的《唐·吉訶德》被公認為最優秀的翻譯佳作,到2014年已累計發行70多萬冊;她早年創作的劇本《稱心如意》,被搬上舞臺長達六十多年,2014年還在公演;楊絳93歲出版散文隨筆《我們仨》,風靡海內外,再版達一百多萬冊,96歲出版哲理散文集《走到人生邊上》,102歲出版250萬字的《楊絳文集》八卷。
2016年5月25日,楊絳因病去世,享年105歲。
經典語錄
1、你的問題主要在于讀書不多而想得太多。
2、如要鍛煉一個能做大事的人,必定要叫他吃苦受累,百不稱心,才能養成堅忍的性格。
一個人經過不同程度的鍛煉,就獲得不同程度的修養,不同程度的效益。
好比香料,搗得愈碎,磨得愈細,香得愈濃烈。
3、有些人之所以不斷成長,就絕對是有一種堅持下去的力量。
好讀書,肯下功夫,不僅讀,還做筆記。
人要成長,必有原因,背后的努力與積累一定數倍于普通人。
所以,關鍵還在于自己。
4、少年貪玩,青年迷戀愛情,壯年汲汲于成名成家,暮年自安于自欺欺人。
人壽幾何,頑鐵能煉成的精金,能有多少?但不同程度的鍛煉,必有不同程度的成績;不同程度的縱欲放肆,必積下不同程度的頑劣。
5、在這物欲橫流的人世間,人生一世實在是夠苦。
你存心做一個與世無爭的老實人吧,人家就利用你欺侮你。
你稍有才德品貌,人家就嫉妒你排擠你。
你大度退讓,人家就侵犯你損害你。
你要不與人爭,就得與世無求,同時還要維持實力準備斗爭。
你要和別人和平共處,就先得和他們周旋,還得準備隨時吃虧。
6、惟有身處卑微的人,最有機緣看到世態人情的真相。
一個人不想攀高就不怕下跌,也不用傾軋排擠,可以保其天真,成其自然,潛心一志完成自己能做的事。
7、上蒼不會讓所有幸福集中到某個人身上,得到愛情未必擁有金錢;擁有金錢未必得到快樂;得到快樂未必擁有健康;擁有健康未必一切都會如愿以償。
保持知足常樂的心態才是淬煉心智、凈化心靈的最佳途徑。
一切快樂的享受都屬于精神,這種快樂把忍受變為享受,是精神對于物質的勝利,這便是人生哲學。
8、我是一位老人,凈說些老話。
對于時代,我是落伍者,沒有什么良言貢獻給現代婚姻。
只是在物質至上的時代潮流下,想提醒年輕的朋友,男女結合最最重要的是感情,雙方互相理解的程度。
理解深才能互相欣賞、吸引、支持和鼓勵,兩情相悅。
門當戶對及其他,并不重要。
9、我和誰都不爭,和誰爭我都不屑。
簡樸的生活、高貴的靈魂是人生的至高境界。
作者趣聞
先生這個稱呼,在現代社會就是男人的代名詞。
去年5月份的時候,105歲的女作家楊絳去世的消息在朋友圈瘋轉,好多人看到“楊絳先生”這個稱呼,有點搞不明白,楊絳明明是個女的,怎么成了“先生”?
按照字面理解,“先生”就是先出生的意思:男子,先生為兄,后生為弟。
后來先生漸漸演變成男性的長輩,尤其是德高望重的長輩。
由于年齡大的人見多識廣,可以起到教育后輩的作用,因此,先生又賦予了老師的含義。
除了受人尊敬的長輩,后來那些擁有一技之長、靠腦袋瓜子謀生的人,也被稱之為先生:如教書先生。
總的來說,先生就是既有文化又有專長的人,并且一直以來以男性為主。
一直到民國時期,由于西風漸進的作用,社會漸漸開放,婦女地位進一步提高。
有些原先只允許男人從事的職業,慢慢也有女性參與,比如女性的教師,當時被稱之為“女先生”。
漸漸地,凡是社會上德高望重、口碑極佳,而且出身于書香門第、上了一定年紀的女性,也被稱之為“先生”。
當然,能被稱之為“先生”的女性屈指可數。
在民國時期,公認可以被稱之為先生的也就那么幾位女性,比如宋慶齡、楊絳、冰心、丁玲、葉曼、許廣平、林徽因、張兆和、何香凝、駱玉笙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