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宋詞10首并加以賞析
往下看看!!字數超了 菩薩蠻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王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今屬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時供奉翰林。后賜金放還,漫游各地。
安史亂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敗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其 詩與杜甫并為唐一代之冠,享譽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載其詞。《尊前集》 收錄“李白詞”十二首,然頗多偽托。
【注釋】 ①近水楊寧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唐玄宗時傳入中國,列于教坊曲。變調,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
【品評】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學《湘山野錄》、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都載有傳為李白所作的這首《菩薩蠻》。黃^誑《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且將此詞推為“百代詞典之祖”。
然自明胡應麟以來,不斷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這場爭議至今仍繼續。
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景。
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煙如織”是說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參看。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
“暝色”兩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
“宿鳥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 滯留他鄉,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
庚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
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
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
可見南宋初這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 漁歌子①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
③ 青箬笠,④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
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
后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
著書亦名《玄真子》。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
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
雙調,五十字,仄韻。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 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品評】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
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此詞吟成后,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
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镢魚肥。
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憶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②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 ,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陜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
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注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
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
2.求宋詞鑒賞
淡黃柳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 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 姜夔(kui二聲)20歲左右的時候在合肥赤闌橋畔認識了兩個女孩子,是一對姐妹,一個善彈琵琶,一個善彈箏。
姜夔在自己的詞中有時候叫桃根、桃葉,有時候叫燕燕,鶯鶯。名字很顯然不是真的。
這都是他設下的代號,那兩個甜蜜的名字一直藏在他自己的心里。 空城曉角,吹入垂楊陌。
馬上單衣寒惻惻。看盡鵝黃嫩綠,都是江南舊相識。
正岑寂,明朝又寒食,強攜酒,小橋宅。 怕梨花落盡成秋色。
燕燕飛來,問春何在,唯有池塘自碧。 《談黃柳》題序云:客居合肥南城赤闌橋之西,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
因度此曲,以抒客懷。 初相逢就是這寒意不退的初春,柳色青青,花蕾初開女孩子羞澀地和他說話,柔軟的聲音讓他有些慌亂。
故事就這樣開始了。那個相逢一笑的青暈竟成為他一生命運的底色。
我極力想象姜夔來到合肥時的景象和他本來的心情。當時南宋和金國商議好的以淮河為分界線,合肥處于前線成了邊城。
戰爭帶來的創傷讓這個城市奄奄一息。人們都躲避戰禍走了,合肥差不多已經是個空城,就如詞中說的:“空城曉角 ”,留防的軍營中傳出來的號角,徒增凄涼。
姜夔來到這里謀生應該是迫不得已,不然誰會跑到這種地方謀生。兩個小女孩為什么在這里也不得而知。
大概也是為生活所累,賣唱的吧。 有人說這兩個女孩子是妓女,我不能相信。
從詞里能得出些信息,寒食節的前一天,姜夔自己擠出點錢,勉強買了些酒去女孩子的家小橋宅去。她們都應該很貧窮,似乎也不是什么青樓妓院。
而且從姜夔“ 單衣寒惻惻”的寒酸的經濟狀況來說,他也嫖不起娼。 如果有人硬要說她們操的是皮肉生涯,單獨買春的,我也不知道拿什么來駁斥。
也許是我一廂情愿地把她們想象得更美好一點。 小序中寫道姜夔“客居赤闌橋之西 ,巷陌凄涼,與江左異;惟柳色夾道,依依可憐”,想必這個江右地帶更為破敗。
只有路邊的柳色,池塘中的荷葉還有一點新鮮的春天的生氣。 同是天涯淪落人,他滿懷欣喜地沽酒回來,驀然相逢,落花浮在流水上,相互取暖,也為若有若舞的幸福。
這樣用貧窮和相知滋養出來的愛情,自然是純凈而溫馨的。那種滋味只能用心品嘗,輕輕抿一口,仔細地回味。
滋養的景象似曾相識。 姜白石的詞總是含蓄幽深的,結句燕子飛來,呢喃碎語,春天在那里呢?他和她們天真的笑著,慢慢儲存著自己的幸福。
許多年以后,他想起這樣的一幕,依然會問? 燕子來了,春天在那里呢?。
3.求幾首優美宋詞帶賞析的
鶴沖天 【宋】柳永 黃金榜上,偶失龍頭望。
明代暫遺賢,如何向?未遂風云便,爭不恣狂蕩。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
煙花巷陌,依約丹青屏障。幸有意中人,堪尋訪。
且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
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 【注釋】 這是一首直抒胸臆的名篇。它與一般即景言情,融情人景的詞作有所不同,但它仍能深深打動讀者,原因是,它抒發了作者強烈而又真實的思想感情,表現出一種傲視公卿、輕蔑名利的思想。
在整個封建社會,哪怕是所謂“圣明”的歷史時期,科舉考試也不可能沒有營私舞弊、遺落賢才的通病。“明代暫遺賢”、“未遂風云便”等句,蘊含著作者自己的無限辛酸和對統治集團的譏諷揶揄,它道出了封建社會中許多失意知識分子的內心感受,獲得了廣泛的共鳴。
這首詞的社會意義也正表現在這里。正因為這首詞刺痛了統治階級,所以作者終生失意,備受壓抑排擯。
據吳曾《能改齋漫錄》載:“初,進土柳三變好為淫冶謳歌之曲,傳播四方。嘗有《鶴沖天》詞云:‘忍把浮名,換了淺斟低唱’。
及皇帝臨軒放榜,特落之曰:‘且去淺斟低唱,何要浮名!’”這首詞所表現出的那種蔑視功名,鄙薄卿相的傾向是很明顯的。 整個看來,這首詞的基調,它的主導方面,無疑是積極的。
“何須論得喪”,“才子詞人,自是白衣卿相”,這些話,充分表明作者的生活態度和行動方向。歷史證明,作者的一生是忠實于這一誓言的。
他為下層妓女填寫過許多詞篇,達到了“凡有井水飲處即能歌柳詞”的相當普及的程度(見葉夢得《避暑錄話》),并且獲得了“掩眾制而盡其妙,好之者以為無以復加”的社會效果(見胡寅《酒邊詞序》)。一個古代白衣詞人的作品,其流傳程度如此廣泛,在歷史上也是少見的。
封建統治階級把他長期擯斥于官場之外,甚至毀滅了他的政治前途,但另外一方面,這又恰恰成全了他。正由于他長期仆仆風塵,奔波于下層人民之中,才使他成為北宋獨具特色的詞人,成為中國詞史上具有轉折意義和具有深遠影響的大詞家。
他死后,曾得到下層人民,特別是妓女們的同情和尊重,從傳說中的“吊柳七”等活動中,可以看出,他的確獲得了“白衣卿相”這樣重要的歷史地位。 過去,有人指出這首詞含有“自我解嘲”的意味,同時還指出這首詞反映了封建時代文人失意時的“頹廢思想和墮落生活”。
這些,無疑是正確的,今天也必須予以指出。但同時也應當看到問題的另一面,當作者落第失意之后,便在“煙花巷陌”之中去“尋訪”“意中人”。
這“意中人”,其實就是作者的知己,亦即“同是天涯淪落人”。這樣的思想情緒既表現出作者身世漂零之感,同時又反映出他對妓女們的同情。
這不僅具有一定的社會意義,而且還帶有消極反抗的情緒。就“恁偎紅翠”,“風流事,平生暢,青春都一餉”等詞句來看,作者的態度顯然是消極的、頹廢的,但也要看到,其中含有許多難言的苦衷。
在封建社會里,一個人敢于如此直截表明自己的‘’墮落”,這對封建“禮法”來說,難道不是有“叛逆”之嫌嗎?那些道貌岸然的上層統治階級,他們在玩弄女性方面不知要卑劣到何等程度,而表面上卻故作“風雅”、“莊重”。柳永此詞與之相比,真不知要純潔和高尚幾多倍了。
作者鄙棄“浮名”,卻公然去填寫被統治階級輕視的“艷曲”,留下了廣泛傳唱的詞篇,這反而是他對歷史的貢獻了。 這首詞的構思、層次、結構和語言均與柳永其他作品有所不同。
全篇直說,絕少用典,不僅與民間曲子詞極為接近,而且還保留了當時的某些口語方言,如“如何向”、“爭不”、“且恁”等。全詞寫得自然流暢,平白如話,讀來瑯瑯上口。
不獨在柳詞中,即使在北宋詞中,這一類作品也是少見的。這種“明白而家常”,“到口即消”的語言,正是詞中之本色,是經過提煉而后取得的藝術效果。
指斥柳永詞過分俚俗淺直,看來,不能不說是一種偏見了。 【宋】柳永 寒蟬凄切,對長亭晚,驟雨②初歇。
都門帳飲③無緒, 留戀處,④蘭舟摧發。⑤執手相看淚眼,竟無語凝噎。
⑥ 念去去千里煙波,⑦ 暮靄沈沈楚天闊。⑧ 多情自古傷離別,更那堪冷落清秋節。
今宵酒醒何處, 楊柳岸、晚風殘月。此去經年,⑨應是良辰好景虛設。
便 縱有千種風情,更與何人說。⑩ --------------------------------------------------------------------------------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
相傳唐玄宗避安祿山亂入蜀,時霖雨 連日,棧道中聽到鈴聲。為悼念楊貴妃,便采作此曲,后柳 永用為詞調。
又名《雨霖鈴慢》。上下闋,一百零三字,仄 韻。
②驟雨:陣雨。 ③都門帳飲:在京都郊外搭起帳幕 設宴餞行。
無緒;沒有情緒,無精打采。 ④留戀處:一作 “方留亦處”。
⑤蘭舟:據《述異記》載,魯班曾刻木蘭樹 為舟。后用作船的美稱。
⑥凝噎:悲痛氣塞,說不出話來 。一作“凝咽”。
⑦去去:重復言之,表示行程之遠。 ⑧暮靄:傍晚的云氣。
沈沈:深厚的樣子。楚天:南天。
古時 長江下游地區屬楚國,故稱。 ⑨經年:一年又一年。
⑩風情:男女戀情。 【簡析】 柳永多作慢詞。
4.宋詞佳句的出處及賞析
“怎一個愁字了得”出自中國文學史上第一個女詞人——李清照所作《聲聲慢》。
李清照生于1084年,年輕時與趙明誠結為伉儷,情趣相投,感情甚篤,共立下“窮避方絕域,盡天下古文奇字”之志,搜集整理了大量的金石書畫。但1127年北宋滅亡,女詞人與趙明誠避亂于江南。
不久,禍從天降,趙明誠因病而故,詞人孤獨一人,生活悲苦,再加之自己與丈夫所好之金石書畫等又散佚殆盡,她愁腸百結。后來她因戰亂只身輾轉流徙于杭州、越州、金華一帶,晚年十分凄苦,《聲聲慢》正作于此期間。
詞中之“愁”不應僅僅理解為一般之“愁”,這愁緒千絲萬縷,有國破家亡之愁,亦有只身孤苦之愁,也應是兼有綿綿恨意于其中,詞中最后不是說“怎一個愁字了得”嗎?宋祁的《玉樓春?春景》中一句“紅杏枝頭春意鬧”,其中一“鬧”字使得境界全出,此字不禁讓人浮想聯翩:春日里,萬紫千紅,青山朗潤、幽泉清冽、春泥潤澤、紅杏滿園……詩人以獨特的視角——枝頭上春意盎然,展現一派春日勃勃生機的景象。這“鬧”可能是杏花爭春之喧鬧,可能是散著芬芳的紅杏同嫩枝綠葉、春風春雨的暢談,亦有可能是紅杏枝頭那勤勞的蜜蜂與翩翩起舞的彩蝶在采蜜爭春,時有鳥鳴其間……,有聲有色,有動有靜,令人萬千遐思,百般回味,一字竟能演繹出一幕生機盎然且色彩綺麗之景。
思緒隨之飄蕩,竟思起詩圣杜甫那繪春夜之細雨的名句:“好雨知時節,當春乃發生。隨風潛入夜,潤物細無聲。”
之幽靜、輕柔境界了,還有蘇東坡那為惠崇僧人之畫而題的“竹外桃花三兩枝,春江水暖鴨先知。蔞蒿滿地蘆芽短,正是河豚欲上時”之小詩,讀罷此處,一幅清新、淳樸之畫展卷于前。
言至此,可我思緒卻一發而不可收拾,上溯至《詩經》,下沿至當今文壇,萬千以“春”為話題之作全都奔流開來。
5.語句優美的唐詩宋詞,帶上賞析
摸魚兒 元好問 問世間情為何物, 直教生死相許? 天南地北雙飛客, 老翅幾回寒暑。
歡樂趣,別離苦, 就中更有癡兒女。 君應有語,渺萬里層云, 千山暮雪,只影向誰去? 橫汾路, 寂寞當年簫鼓, 荒煙依舊平楚。
招魂楚些何嗟及, 山鬼暗啼風雨。 天也妒,未信與, 鶯兒燕子俱黃土。
千秋萬古,為留待騷人, 狂歌痛飲,來訪雁邱處。 賞析一: 這是一首詠物詞,詞前小序為:“ 乙丑歲赴并州,道逢捕雁者,云:“今旦獲一雁,殺之矣。
其脫網者皆鳴不能去,竟自投于地而死。”予因買得之,葬之汾水之上,景石為識,是曰雁丘,時同行有多為賦詩,予亦有《雁丘辭》。
“ 舊時作無宮商,今改定之 。”可見,這是詞人為雁殉情而死的事所感動,才揮筆寫下了這首詞,寄托自己對殉情者的哀思。
“乙丑”即金宗泰和五年(1205)。“問世間情是何物,直教生死相許?”一個“問”字破空而來,為殉情者發問 ,實際也是對殉情者的贊美。
“直教生死相許”則是對“情是何物”的震撼人心的回答。古人認為,情至極處,“生者不以死,死者不以生”。
“生死相許”是對至情至愛的盛贊,這“直教”二字,則聲如巨雷,驚天地,泣鬼神。“天南地北”二句寫雁的生活。
“雙飛客”即為雁。大雁秋南下而春北歸,雙飛雙宿,形影不離,經寒冬,歷酷暑,多像人間的那一對癡男怨女。
無論是團聚,還是離別都仿佛眼前,刻骨銘心。“君應”四句揣想雁的心情。
“君”指殉情的雁。僥幸脫網后,想未來之路萬里千山,層云暮雪,形孤影單,再無愛侶同趣共苦,生有何樂呢?不如共赴黃泉吧,這里對殉情雁的心理世界做了形象的描寫,使讀者的熱血不由不沸騰起來。
過片后借助對自然景物的描繪,襯托大雁殉情后的凄苦,“橫汾”三句寫葬雁的地方。“雁丘”所在之處。
漢代帝王曾來巡游,但現在這里卻簫鼓絕響,只余煙樹,一派凄冷,“橫汾”橫渡汾水。漢武帝《秋風辭》有泛樓船兮濟汾河 ,橫中流兮揚素波。”
“簫鼓”,《秋風辭》有“簫鼓鳴兮發棹歌”“平楚”,如言平林。“招魂”二句意為雁死不能復生,山鬼枉自哀啼 。
“招魂楚些”意為用“楚些”招魂。語出《楚辭招魂》,它的句尾用“些”字,故言“楚些”。
“何嗟及”即嗟何及。《詩經·王風》中有“何嗟及矣,”元詞本此。
“山鬼”“啼風雨”本自《楚辭·九歌·山愿》“杳冥冥兮羌書晦,東風飄兮神買雨。”這里作者把寫景同抒情融為一體,用凄涼的景物襯托雁的悲苦生活,表達詞人對殉情大雁的哀悼與惋惜“天地妤”二句,寫雁的殉情將使它不像鶯、燕那樣死葬黃土,不為人知;它的聲名會惹起上天的忌妒。
這是詞人對殉情大雁的禮贊。“千秋”四句,寫雁丘將永遠受到詞人的憑吊。
總之,這首詞緊緊圍繞“情”字,以雁擬人,譜寫了一曲凄惻動人的戀情悲歌,表達了詞人對殉情者的哀思,對至情至愛的謳歌。
6.宋詞10首并加以賞析
往下看看!!字數超了 菩薩蠻① 【唐】李白 平林漠漠煙如織, 寒山一帶傷心碧。
暝色入高樓, 有人樓上愁。 王階空佇立, 宿鳥歸飛急。
何處是歸程, 長亭更短亭。 【作者】 701-762,字太白,號青蓮居士,綿州(今屬四川江油)人。
唐玄宗時供奉翰林。后賜金放還,漫游各地。
安史亂中,曾入永王磷府,因磷敗而以“附逆” 罪流放夜郎,中途遇赦東還,晚年飄泊東南一帶,卒于當涂(今屬安徽)。其 詩與杜甫并為唐一代之冠,享譽甚隆。
宋本《李太白集》不載其詞。《尊前集》 收錄“李白詞”十二首,然頗多偽托。
【注釋】 ①近水楊寧益《零墨新箋》考證《菩薩蠻》為古緬甸曲調,唐玄宗時傳入中國,列于教坊曲。變調,四十四字,兩仄韻,兩平韻。
【品評】 宋初《尊前集》及稍后的文學《湘山野錄》、楊繪《時賢本事曲子集》,都載有傳為李白所作的這首《菩薩蠻》。黃^誑《唐宋諸賢絕妙詞選》且將此詞推為“百代詞典之祖”。
然自明胡應麟以來,不斷有人提出質疑,認為它是晚唐五代人作而托李白的。這場爭議至今仍繼續。
這是一首懷人詞,寫思婦盼望遠方行人久候而不歸的心情。開頭兩句為遠景。
高樓極目,平林秋山,橫亙天末,凝望之際,不覺日暮。“煙如織”是說暮煙濃密,“傷心碧”是說山色轉深。
王建《江陵使至汝州》詩:“日暮數峰青似染,商人說是汝州山”。薛濤《題竹郎廟》詩:“竹郎廟前多古木,夕陽沉沉山更綠。”
多言晚山之青,可以參看。這兩句全從登樓望遠的思婦眼中寫出,主觀色彩很重,而行人之遠與佇望之深,盡在其中。
“暝色”兩句為近景,用一“入”字由遠而近,從全景式的平林遠山拉到樓頭思婦的特寫鏡頭,突出了“有人樓上愁”的人物主體,層次井然。下片玉階佇立仰見飛鳥,與上片登樓遠望俯眺平楚,所見不同,思念之情則一。
“宿鳥歸飛急”還意在反襯行人 滯留他鄉,未免戀戀不返。末句計歸程以卜歸期。
庚信《哀江南賦》有“十里五里,長亭短亭”之語。詞中著一“更”字加強了連續不斷的以至無窮無盡的印象。
征途上無數長亭短亭,不但說明歸程遙遠,同時也說明歸期無望,以與過片“空佇立”之“空”字相應。如此日日空候,思婦的離愁也就永無窮盡了。
結句不怨行人忘返,卻愁道路幾千,歸程迢遞,不露哀怨,語甚醞藉。韓元吉《念奴嬌》詞云,“尊前誰唱新詞,平林真有恨,寒煙如織。”
可見南宋初這首《菩薩蠻》猶傳唱不絕。 漁歌子① 【唐】張志和 西塞山前白鷺飛,② 桃花流水鱖魚肥。
③ 青箬笠,④ 綠蓑衣, 斜風細雨不須歸。 【作者】 本名龜齡,字子同,金華(今屬浙江)人。
生卒年不詳。唐肅宗時待詔翰林。
后因事被貶,絕意仕進,隱居江湖間。自號玄真子,又號煙波釣徒。
著書亦名《玄真子》。 【注釋】 ①此調原為唐教坊曲,又名《漁父》。
分單調、雙調二體。單調二十七字,平韻,以張氏此調最為著名。
雙調,五十字,仄韻。 ②西塞山:即道士磯,在湖北大冶縣長江邊。
③鱖(音貴)魚:俗稱“ 花魚”、“桂魚”。 ④箬笠:用竹篾編成的斗笠。
【品評】 此詞在秀麗的水鄉風光和理想化的漁人生活中,寄托了作者愛自由、愛自然的情懷。詞中更吸引我們的不是一蓑風雨,從容自適的漁父,而是江鄉二月桃花汛期間春江水漲、煙雨迷蒙的圖景。
雨中青山,江上漁舟,天空白鷺,兩岸紅桃,色澤鮮明但又顯得柔和,氣氛寧靜但又充滿活力。而這既體現了作者的藝術匠心,也反映了他高遠、沖澹、悠然脫俗的意趣。
此詞吟成后,不僅一時唱和者甚眾,而且還流播海外,為東鄰日本的漢詩作者開啟了填詞門徑,嵯峨天皇的《漁歌子》五首及其臣僚的奉和之作七首,即以此詞為藍本改制而成。又,舊注都以西塞山在湖州,恐非是。
張氏《漁歌子》詞共五首,分詠西塞山、釣臺、松江、雪溪、青草湖,泛言江湖漁釣之樂,其地都不在湖州。當依陸游 《入蜀記》所說,西塞山即鄂州的道士磯:“磯一名西塞山,即玄真子《漁父辭》所謂‘西塞山前白鷺風’者。”
蘇軾謫居黃州時,曾游其地,有云:“元真語極清麗,恨其曲度不傳,加其語以《浣溪沙》歌之。”(徐俯《鷓鴣天》詞跋,見《樂府雅詞》卷中)蘇軾《浣溪沙》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散花洲外片帆微。”
散花洲即在長江之中,與西塞山相對。徐俯《鷓鴣天》詞:“西塞山前白鷺飛,桃花流水镢魚肥。
朝廷若覓元真子,晴在長江理釣絲。”亦以西塞山在長江邊。
憶江南① 【唐】白居易 江南好, 風景舊曾諳。②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③ 能不憶江南。
【作者】 772-846 ,字樂天,太原(今屬山西)人。唐德宗朝進士,元和三年(808)拜左拾遺,后貶江州(今屬江西)司馬,移忠州(今屬四川)刺史,又為蘇州(今屬江蘇)、同州(今屬陜西大荔)刺史。
晚居洛陽,自號醉吟先生、香山居士。其詩政治傾向鮮明,重諷喻,尚坦易,為中唐大家。
也是早期詞人中的佼佼者,所作對后世影響甚大。 【注釋】 ①據《樂府雜錄》,此詞又名《謝秋娘》,系唐李德裕為亡姬謝秋娘作。
又名《望江南》、《夢江南》等。分單調、雙調兩體。
單調二十七字,雙凋五十四字,皆平韻。 ②諳(音安):熟悉。
③藍:藍草。
7.6首宋詞,并寫出賞析
相見歡 無言獨上西樓,月如鉤,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
剪不斷,理還亂,是離愁,別有一般滋味在心頭。【賞析】: 起句“無言獨上西樓”,攝盡凄惋之神。
“無言”者,并非無語可訴,而是無人共語。由作者“無言”、“獨上”的滯重步履和凝重神情,可見其孤獨之甚、哀愁之甚。
本來,作者深諳“獨自莫憑欄”之理,因為欄外景色往往會觸動心中愁思,而今他卻甘冒其“險”,又可見他對故國(或故人)懷念之甚、眷戀之甚。 “月如鉤”,是作者西樓憑欄之所見。
一彎殘月映照著作者的孑然一身,也映照著他視線難及的“三千里地山河”(《破陣子》),引起他多少遐想、多少回憶?而俯視樓下,但見深院為蕭颯秋色所籠罩。“寂寞梧桐深院鎖清秋”,這里,“寂寞”者究竟是梧桐還是作者,已無法、也無須分辨,因為情與景已妙合無垠。
過片后“剪不斷”三句,以麻絲喻離愁,將抽象的情感加以具象化,歷來為人們所稱道,但更見作者獨詣的還是結句:“別是一般滋味在心頭”。 詩詞家借助鮮明生動的藝術形象來表現離愁時,或寫愁之深,如李白《遠離別》:“海水直下萬里深,誰人不言此愁古”;或寫愁之長,如李白《秋浦歌》:“白發三千丈,緣愁似個長”;或寫愁之重,如李清照《武陵春》:“只恐雙溪艋舟,載不動許多愁”;或寫愁之多,如秦觀《千秋歲》:“春去也,飛紅萬點愁如海”。
李煜此句則寫出愁之味:其味在酸咸之外,但卻根植于作者的內心深處,無法驅散,歷久彌鮮;舌品不得,心感方知。因此也就不用訴諸人們的視覺,而直接訴諸人們的心靈,讀后使人自然地結合自身的體驗而產生同感。
這種寫法無疑有其深至之處。 另:此詞牌名為《相見歡》,實則寫愁之味,形成鮮明對比,將愁思更進一步。
纖云弄巧,飛星傳恨,銀漢迢迢暗度。金風玉露一相逢,便勝卻、人間無數。
柔情似水,佳期如夢,忍顧鵲橋歸路,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 賞析:這是一曲純情的愛歌。
亦抒情,亦議論,哀樂交織,天上人間融為一體。尤其是末二句,使詞的思想境界升華到一個嶄新的高度,成為詞中警句。
無怪乎沈際飛評曰:"七夕以雙星會少別多為恨,獨謂情長不在朝暮,化臭腐為神奇。"起句展示七夕獨有的抒情氛圍,“巧”與“恨”,則將七夕人間“乞巧”的主題及“牛郎、織女”故事的悲劇性特征點明,練達而凄美。
借牛郎織女悲歡離合的故事,歌頌堅貞誠摯的愛情。結句“兩情若是久長時,又豈在朝朝暮暮”最有境界,這兩句既指牛郎、織女的愛情模式的特點,又表述了作者的愛情觀,是高度凝練的名言佳句。
這首詞因而也就具有了跨時代、跨國度的審美價值和藝術品位。 此詞熔寫景、抒情與議論于一爐,敘寫牽牛、織女二星相愛的神話故事,賦予這對仙侶濃郁的人情味,謳歌了真摯、細膩、純潔、堅貞的愛情。
詞中明寫天上雙星,暗寫人間情侶;其抒情,以樂景寫哀,以哀景寫樂,倍增其哀樂,讀來蕩氣回腸,感人肺腑。 詞一開始即寫“纖云弄巧”,輕柔多姿的云彩,變化出許多優美巧妙的圖案,顯示出織女的手藝何其精巧絕倫。
可是,這樣美好的人兒,卻不能與自己心愛的人共同過美好的生活。“飛星傳恨”,那些閃亮的星星仿佛都傳遞著他們的離愁別恨,正飛馳長空。
鵲橋仙 陸游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家在釣臺西住。賣魚生怕近城門,況肯到、紅塵深處? 潮生理棹,潮平系纜,潮落浩歌歸去。
時人錯把比嚴光,我自是、無名漁父。 陸游這首詞表面上是寫漁父,實際上是作者自己詠懷之作。
他寫漁父的生活與心情,正是寫自己的生活與心情。 “一竿風月,一蓑煙雨”,是漁父的生活環境。
“家在釣臺西住”,這里借用了嚴光不應漢光武的征召,獨自披羊裘釣于浙江的富春江上……的典故。以此來喻漁父的心情近似嚴光。
上片結句說,漁父雖以賣魚為生,但是他遠遠地避開爭利的市場。賣魚還生怕走近城門,當然就更不肯向紅塵深處追逐名利了。
以此來表現漁父并不熱衷于追逐名利,只求悠閑、自在。 下片頭三句寫漁父在潮生時出去打魚,在潮平時系纜,在潮落時歸家。
生活規律和自然規律相適應,并無分外之求,不象世俗中人那樣沽名釣譽,利令智昏。最后兩句承上片“釣臺”兩句,說嚴光還不免有求名之心,這從他披羊裘垂釣上可看出來。
宋人有一首詠嚴光的詩說:“一著羊裘便有心,虛名留得到如今。當時若著蓑衣去,煙水茫茫何處尋。”
也是說嚴光雖拒絕光武征召,但還有求名心。陸游因此覺得:“無名”的“漁父”比嚴光還要清高。
這詞上下片的章法相同,每片都是頭三句寫生活,后兩句寫心情,但深淺不同。上片結尾說自己心情近似嚴光,下片結尾卻把嚴光也否定了。
文人詞中寫漁父最早、最著名的是張志和的《漁父》,后人仿作的很多,但是有些文人的漁父詞,用自己的思想感情代替勞動人民的思想感情,很不真實。 陸游這首詞,論思想內容,可以說在張志和等諸人之上。
顯而易見,這詞是諷刺當時那些被名牽利絆的俗人的。我們不可錯會他的寫作意圖,簡單地認為它是消極的、逃避現實的作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