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江南的同義詞是啥
江左、江北,江東,雨江南
經濟文化上的江南專指江蘇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通,揚州和上海以及錢糖江以北的
地理上的江南就是指長江以南,但是經濟和文化上的江南是一個特定稱謂,是專門稱呼經濟自古就發達和文化出色的并且在地理上必須是水鄉的地方,江南之所以是江南,就是因為是水鄉,江南的文化就是水文化上孕育的吳文化和淮揚文化,而且江南必須是自古富蔗的地方。一個字,水,象安徽江西湖南浙江錢糖江以南這樣的地方是水鄉嗎?有蘇南那樣水鄉氣息嗎,有蘇南那樣發達的經濟嗎,有蘇南那樣的自古富蔗嗎?有蘇南那樣的水鄉吳文化嗎?沒有就是了,這些地方僅僅是地理上的江南(長江以南)而已,而經濟文化上的江南專指江蘇的揚州,蘇南(蘇州,無錫,常州,鎮江,南京),上海,嘉興和湖州(包括錢江以北杭州),什么紹興寧波溫州,都是越地,都是山區,不是吳地也不是水鄉平原,所以不是特定稱謂上的江南,還有安徽江西湖南,窮就一個字,既不是水鄉,都是山區,又不是吳文化或者淮揚文化,怎么是江南呢?
為明確江南的地理區位,寫個流程圖。
特定稱謂的江南:
中心:江蘇蘇南蘇錫常,太湖金三角。
吳文化鼻祖,水鄉平原文化,中國2000年的經濟重心,
中國自古經濟文化最發達的地方,江南一詞最先就是形容蘇南的。
副中心1:江蘇蘇南的南京,鎮江。
水鄉文化,皇城故都,兼有淮揚文化和吳文化。
2:江蘇蘇中的揚州(包括淮安,泰州,和南通)
水鄉平原淮揚文化,是歷史上唯一能和蘇南比及的經濟發達之地。
3:浙江嘉興,湖州和錢江以北的杭州,
水鄉吳文化,是蘇南吳文化開拓地(說難聽點就是蘇南殖民地)
支流:明清時安徽的徽州算是可以,但咎其現在經濟實在無法和江蘇或是浙北相提并論,所以現代很少人提它是江南。
紹興,寧波,溫州,臺州等浙南地區都是越地,而且都是山區,不是水鄉,和蘇南文化差異太大,雖然是長江以南,雖然高山很秀麗,但不是文人和經濟學家筆下特定稱謂的江南。
什么湖南什么江西,說起來更離譜了,說地理江南無所謂,但真向經濟江南文化江南上硬靠,真的很牽強,是水鄉平原嗎?是吳文化嗎?經濟自古發達嗎?不客氣說,根本和江南一點邊都不搭,還整天喊著江南兩個字不放,比蘇南喊得還響亮,對此蘇南人只會說一個詞語:癡鬼(癡婆子)。
2.關于描寫江南的詞句
人人都說江南好,游人只合江南老。
春水碧于天,畫船聽雨眠。
壚邊人似月,皓腕凝雙雪。
未老莫還鄉,還鄉須斷腸。
江南好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似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這是唐代大詩人白居易贊美江南的詩句。
知江南
(一)
水秀山清眉遠長,歸來閑倚小閣窗。春風不解江南雨,笑看雨巷尋客嘗。
(二)
聞聽江南是酒鄉,路上行人欲斷腸。誰知江南無醉意,笑看春風十里香。
3.第一課古詩詞3首中的,一江南的詩意是什么
憶江南(不是一江南)
江南好,風景舊曾諳。
日出江花紅勝火,
春來江水綠如藍。
能不憶江南?
這首是 唐代著名詩人白居易的作品。作者一開篇就贊嘆”江南好“
江南的風景多么美好,如畫的風景久已熟悉。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怎能叫人不懷念江南?接著描繪了“舊曾諳”的江南春色,對江南春光作了高度的概括,在讀者面前展現出一幅風和日麗、花紅水碧、生氣盎然的江南春色圖。結尾“能不憶江南”一句用反問語氣,流露出強烈的贊嘆和眷戀之情。
4.憶江南一詞的作者被譽為什么最能表現江南美景的句子是
日出江花紅勝火,春來江水綠如藍。——白居易《憶江南》
譯文:
春天到來時,太陽從江面升起,把江邊的鮮花照得比火紅,碧綠的江水綠得勝過藍草。
鑒賞:
白居易曾經擔任杭州刺史,在杭州呆了兩年,后來又擔任蘇州刺史,任期也一年有余。在他的青年時期,曾漫游江南,旅居蘇杭,應該說,他對江南有著相當的了解,故此江南在他的心目中留有深刻印象。當他因病卸任蘇州刺史,回到洛陽后十二年,他六十七歲時,寫下了這三首憶江南,可見江南勝景仍在他心中栩栩如生。
要用十幾個字來概括江南春景,實屬不易,白居易卻巧妙地做到了。他沒有從描寫江南慣用的“花”、“鶯”著手,而是別出心裁地從“江”為中心下筆,又通過“紅勝火”和“綠如藍”,異色相襯,展現了鮮艷奪目的江南春景。異色相襯的描寫手法,在大人杜甫的詩里常常可見,如“兩個黃鸝鳴翠柳,一行白鷺上青天”、“江碧鳥逾白,山青花欲燃”,兩種不同的顏色互相映襯,使詩意明麗如畫。白居易走的也是這條路,從他的詩里也可見端倪,“夕照紅于燒,晴空碧勝藍”、“春草綠時連夢澤,夕波紅處近長安”、“綠浪東西南北水,紅欄三百九十橋”。因而江南的春色,在白居易的筆下,從初日,江花,江水之中獲得了色彩,又因烘染、映襯的手法而形成了人們想象中的圖畫,色彩絢麗耀眼,層次豐富,幾乎無需更多聯想,江南春景已躍然眼前。
5.讀句子寫詞語出自內心
集腋成裘
集腋成裘 ( jí yè chéng qiú )
解 釋 狐貍腋下的皮雖很小,但聚集起來就能制一件皮袍。比喻積少成多。
出 處 《慎子·知忠》:“狐白之裘,蓋非一狐之皮也。”
用 法 連動式;作主語、謂語、賓語;比喻積少成多
示 例 如今弄多少是多少,也只好是~了。(《兒女英雄傳》第三回)
近義詞 積土成山、積少成多、聚沙成塔
反義詞 杯水車薪、一口吃一個胖子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一江南同義詞白的詞句式是多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