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求趵突泉的詩句
乾隆 珍珠泉濟南多名泉,岳陰水所潴。
其中孰巨擘,趵突與珍珠。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珍珠擅天然,創見訝仙區。
卓冠七十二,分匯大明湖,幾曲繞瓊房,一泓映綺疏。可以滌心志,可以鑒眉須,圓流有靈孕,顆顆旋相于。
乍如歷海嶠,鮫人捧出余,又如對溟渤,三五顯方諸。作霖仰堯題,澤物留神謨,我來值暮春,農夫正新畬。
看彼芃芃者,欣此涓涓如,安得符圣言,遠近均沾濡。張之翰 酹江月 賦濟南風景,和東坡韻 南山北濟,算難盡、十二全齊風物。
平地華峰天一柱,鵲倚巖巖青壁。金線橫波,真珠出水,趵突噴寒雪。
無窮瀟灑,品題宜有才杰。遙憶工部來時,謫仙游處,興自云間發。
翠琰高名千古在,不逐兵塵磨滅。細嚼遺篇,高歌雅句,風動蕭蕭發。
英靈何許,畫船獨醉月。
2.求趵突泉的詩句
乾隆 珍珠泉
濟南多名泉,岳陰水所潴。
其中孰巨擘,趵突與珍珠。
趵突固已佳,稍藉人工夫,
珍珠擅天然,創見訝仙區。
卓冠七十二,分匯大明湖,
幾曲繞瓊房,一泓映綺疏。
可以滌心志,可以鑒眉須,
圓流有靈孕,顆顆旋相于。
乍如歷海嶠,鮫人捧出余,
又如對溟渤,三五顯方諸。
作霖仰堯題,澤物留神謨,
我來值暮春,農夫正新畬。
看彼芃芃者,欣此涓涓如,
安得符圣言,遠近均沾濡。
張之翰 酹江月 賦濟南風景,和東坡韻
南山北濟,算難盡、十二全齊風物。平地華峰天一柱,鵲倚巖巖青壁。金線橫波,真珠出水,趵突噴寒雪。無窮瀟灑,品題宜有才杰。遙憶工部來時,謫仙游處,興自云間發。翠琰高名千古在,不逐兵塵磨滅。細嚼遺篇,高歌雅句,風動蕭蕭發。英靈何許,畫船獨醉月。
3.贊美濟南 古詩
1、唐代:杜甫《陪李北海宴歷下亭》
原文選段:
東藩駐皂蓋,北渚凌清河。
海右此亭古,濟南名士多。
白話釋義:
李公在歷下亭駐下太守的車蓋。我由北渚經過清河前來拜訪。
歷下亭是齊地最古老的亭兮,濟南是名土輩出的地方。
2、宋代:蘇軾《陽關曲·答李公擇》
原文選段:
濟南春好雪初晴。才到龍山馬足輕。使君莫忘霅溪女,還作陽關腸斷聲。
白話釋義:
春光明媚的濟南城,雪后的天色剛剛放晴。騎行到龍山鎮中,頓覺馬蹄輕盈。李太守千萬不要忘記霅溪畔的歌女,她曾不時地唱出令人腸斷的《陽關》歌聲。
3、宋代:蘇軾《畫堂春·寄子由》
原文選段:
柳花飛處麥搖波,晚湖凈鑒新磨。小舟飛棹去如梭,齊唱采菱歌。
平野水云溶漾,小樓風日晴和。濟南何在暮云多,歸去奈愁何。
白話釋義:
陳州城內美景多,柳花紛飛的地方,麥子隨風搖擺,如金色的波浪一般。風平浪靜之后,夜晚的大明湖猶如新磨的鏡子一般明亮照人。湖上的小舟雙棹齊飛,就好比織衣服的梭子那般在湖面上飛快來去。船上的采菱女們一齊唱著采菱歌,歌聲悅耳動聽。
平原之上,水云相接之處,水天一色,碧波蕩漾。小樓之外,風和日麗,天氣晴好。濟南風光如此大好,但依然難解心中的相思之情。歸去,為何就這般難呢?
4、清代:王士禎《初春濟南作》
原文選段:
山郡逢春復乍晴,陂塘分出幾泉清?
郭邊萬戶皆臨水,雪后千峰半入城。
白話釋義:
春天陰晴多變,此時突然放晴,陽光下的池塘里流出一股股清涼的泉水。
濟南素有“家家泉水,戶戶垂楊”之稱。春雪過后城南千佛山的山影映入城中,無處不賞心悅目。
5、唐代:李白《陪從祖濟南太守泛鵲山湖三首》
原文選段:
湖闊數千里,湖光搖碧山。
湖西正有月,獨送李膺還。
白話釋義:
湖面寬闊達幾千里,湖光水波搖蕩著青山。
湖西面正好有月亮,可以單獨送你李膺回府。
4.形容“趵突泉”的詩句有什么
1. 滔滔不管云根瘦,沸沸常疑地髓枯。----《趵突泉詩》[清] 郭奎先
2. 趵突由來天下無,仙人何事覓蓬壺。----《趵突泉》[清] 魏裔魯
3. 云含雪浪頻翻地,河涌三星倒映天。----《詠趵突泉》[明] 胡纘宗
4. 時來泉水濯塵土,冰雪滿懷清與孤。----《趵突泉詩》[元] 趙孟頫
5. 天下靈泉哪第一?澈澄清洌涌朝夕。----《趵突泉》[現代] 胡秉言
1.趵突泉位于山東省濟南市歷下區,南靠千佛山,東臨泉城廣場,北望大明湖、五龍潭。趵突泉面積達158畝,是以泉為主的國家AAAAA級旅游景區特色園林、國家首批重點公園。
2.趵突泉位居濟南七十二名泉之首,被譽為“天下第一泉”,也是最早見于古代文獻的濟南名泉。
3.趵突泉是泉城濟南的象征與標志,與濟南千佛山、大明湖并稱為濟南三大名勝。趵突泉周邊的名勝古跡枚不勝數,尤以濼源堂、觀瀾亭、尚志堂、李清照紀念堂、李苦禪紀念館等景點最為人稱道。
4.泉名。 在 山東省 濟南市 西門外 趵突泉公園 內。是 濼水 源頭。泉水噴涌,高數十厘米。其北有 呂祖廟 ,其西為 觀瀾亭 ,東有 漱玉泉 。 宋 曾鞏 《齊州二堂記》:“自崖以北,至於 歷城 之西,蓋五十里,而有泉涌出,高或至數尺,其旁之人名之曰 趵突之泉 。” 清 錢泳 《履園叢話·古跡·趵突泉》:“ 趵突泉 在 山東 濟南府 西門外 呂祖廟 前,三窟突起,聲如殷雷。相傳此泉自 王屋山 來,為 濼水 之源也。”《老殘游記》第三回:“這 趵突泉 乃 濟南府 七十二泉中的第一個泉,在大池之中,有四五畝地寬闊,兩頭均通溪河。”
參考資料
百度漢語:/s?wd=%E8%B6%B5%E7%AA%81%E6%B3%89&ptype=zic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