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記金華的雙龍洞,主要內容,分段,講解,中心思想,作者背景,文章
4月14日,我在浙江金華,游北山的雙龍洞。
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甸,過了羅甸就漸漸入山。公路盤曲而上。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油桐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
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流聲也時時變換調子。
入山大約五公里就來到雙龍洞口,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 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wù)森郁,很有氣勢。
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
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
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
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內洞漆黑一片,什么都看不見。
雖然工人們提著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
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
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有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么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我排隊等候,又仰臥在小船里,出了洞。
[編輯本段]教案 一、教材分析 (一)主要內容 這是一篇游記,記敘了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情景。是按游覽順序記敘的。
先寫沿途所見的美景;繼而寫外洞洞口、外洞;再寫孔隙;最后寫內洞。 (二)中心思想 在游覽過程中表達了作者熱愛祖國秀麗山河的思想感情,激發學生對祖國錦繡河山的熱愛。
(三)文章結構 全文按游覽順序,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節),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先寫山后寫溪流,最后用“那溪流就是從洞里出來的”,引出描寫的重點雙龍洞。 第三段(第4、5、6、7小節),分別寫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洞的情景。
第4節先寫在洞口觀山的感受,然后具體描寫外洞,寫出外洞口“寬”內“大”的特點。最后又提到泉水,交代了泉水的流向。
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第5節寫作者從外洞通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情形,這一節寫得很詳細,可分為五層: 第一層寫泉水的來路,承接上文,自然過渡,引出下文。
第二層介紹泉水流出的孔隙的大小。第三層寫小船的形狀,使人對孔隙的矮、窄有了明確的認識。
第四層介紹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辦法。第五層寫穿過孔隙進入內洞的感覺。
先寫作者穿過孔隙之前的心情和所做的準備,再寫作者穿過孔隙時的感覺,讀了使人有身臨其境之感。 第6、7小節寫作者游覽內洞時的情景,這部分是文章的重點,可分為四層: 第一層寫“黑”,“內洞一團漆黑”。
第二層寫“奇”。借著汽油燈光,首先看到的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其次看到的是些“石鐘乳和石筍”。
第三層寫“大”。“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進房子那么大。”
第四層寫水“源”。“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指明泉水的發源地,點出了雙龍洞已到盡頭。
這一段主要寫內洞“黑”、“奇”、“大”三個特點。 第四段(第8節),寫出洞,自然結束文章。
這篇文章段落分明,條理清晰。一是按游覽順序劃分段落;二是另有一條水線在串連著全文,因而有兩條線:游線和水線同時貫穿全文。
分段時,如有的學生把4節看成第三段,5節為第四段,6、7節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為六段也是可以的。 (四)語言因素 “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顯得有精神。”
這是一個比較句,拿滿山開遍的映山紅與盆栽的杜鵑花相比,比的結果是山上的映山紅“有精神”。“有精神”本來是形容人的,這里借用,形容花的長勢好。
盆栽的杜鵑花也是映山紅,為什么比不過山上開的呢?山上的映山紅根深葉茂,沐浴著大自然的陽光雨露,植株高大,花朵大而繁多。盆栽的人工培育嬌嫩而不茁壯,比起山上的映山紅就顯得遜色了。
“一路迎著溪流,隨著山勢,溪流時而寬,時而窄,時而緩,時而急,溪聲也時時變換。
2.記金華的雙龍洞的教案
學習目標
①學習本課生字、新詞,理解詞義。
②了解游覽順序,感受雙龍洞景象的奇異,激發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③了解按一定順序閱讀的方法。
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課文中自己喜歡的段落。
⑤培養搜集材料、豐富課外知識的習慣。
課前準備
搜集有關石鐘乳、金華雙龍洞的文字、圖像等資料,可以做成課件。
第一課時
●揭題
把你了解到的有關金華雙龍洞的情況介紹一下,教師瀏覽網頁綜合介紹。
●整體感知
課文是怎么寫的呢?自讀課文,讀準,讀通,遇到難以理解的詞句或聯系上下文解決,或請教同桌、教師。教師巡視,發現普遍性的問題及時講解。
說說課文都寫了什么?(游了哪些地方,怎樣的景致、當時的心情等)
●探究閱讀,理清脈絡
①課文哪些語句提示了游覽順序,讀讀畫畫,并畫出游覽示意圖。
個人準備,然后小組討論,把自己在閱讀過程中產生的新疑問在小組中提出,互相討論。此時教師巡視各組,適當加以點撥。選定一組的學生在黑板上畫出參觀路線圖,并做介紹。
②根據討論,梳理課文。可以把整個過程分為“路上見聞”“外洞”“通過孔隙”“內洞”四個部分。
③分別請各小組輪讀各段,注意正音,同時對一些難解詞進行釋義,如:盆栽、突兀、森郁、蜿蜒、石鐘乳等詞語。
④作業練習,抄寫生字新詞。
第二課時
●品讀課文
圍繞“在游覽過程中,作者怎樣把看到的景致、內心的感受寫出來的”這一問題,深入地理解課文內容,引導學生品析課文中的語言文字、體驗作者遣詞造句的準確。
練習有感情地朗讀。通過琢磨怎樣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自然而然地體會課文中的思想情感。
①第一部分的學習,教師引路。
“路上見聞”一段,教師引導學生思考:哪些語句讓你感受到作者當時的心情,你怎么把它讀出來?(抓住描寫油桐、映山紅、溪流等景物的句子來體會)
指導朗讀,試著默記或背誦這些語句。
②第二部分的學習,學生自學,然后交流。
(體會如何寫出外洞的“高”“大”)
③第三、四部分的學習,同桌合作體會。
(這兩部分是重點,可引導圍繞以下幾是探究學習;
a.作者怎樣寫出“孔隙”中擠壓的感覺?
b.課文怎樣表達內洞的寬大?
c.描寫石鐘乳、石筍就兩句話,卻寫出了這些巖石的形狀變化多端以及觀賞的樂趣)
相互商定各選一部分,按“讀讀、說說、背背”三步與同桌交流,聽方需做出評價、提出疑
問。雙方相持不下時可請教老師。
●知識內化
分學習小組,任選其中的一部分做為自己的導游講解內容。(可以結合板書示意圖做導游講解)
在四人學習小組充分練習講解的基礎上,每組選出一名代表,小組其他成員幫助他(她)進一步完善導游講解詞,可以增添課外了解、搜集的資料。接下來全班同學組成“金華雙龍洞旅游參觀團”,各組代表到講臺前擔任一次導游。全班同學進行評論,總結經驗,改正不足之處。
3.填空.1、《記金華的雙龍洞》一課作者是按()順序寫的,依次寫了路
按游覽順序,依次寫了游金華雙龍洞時的路上見聞、游外洞、由外洞進入內洞、游內洞的所見所聞所感及乘船出洞的情況,寫了路上的景色明艷、溪流歡唱,外洞的寬敞,內外洞連接處孔隙的窄小,內洞的“黑、奇、大”,在讀者眼前展現了大自然的鬼斧神工、美倫美奐,令人產生身臨其境的欲望.全文結構嚴謹,內容安排渾然一體、井然有序,兩條線索(一是游覽的順序,二是泉水流經的路線)有機交融、貫穿始終;觀察仔細,描寫形象生動,景物特點鮮明;敘述有詳有略,詳寫孔隙、內洞風貌,突出了雙龍洞的特色.了解外洞、孔隙、內洞的特點和落實“分清文章的主次”這一重點訓練項目是本課教學的重點;感受孔隙窄小的特點是教學的難點. 選編本課的意圖在于讓學生學習作者觀察、表達的方法,通過語言文字領略金華雙龍洞的神奇之美,培養對大自然的熱愛. 二、學習目標 1.認識本課11個生字,學寫其中9個.正確讀寫“浙江、森郁、聚集、合適、昏暗、稍微、額頭”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 3.了解作者的游覽順序,分清文章的主次,學習作者觀察和表達方法. 4.閱讀與想象相結合,了解金華雙龍洞的特點,激發熱愛祖國山河的情感. 三、教學建議 1.課前,師生應了解有關溶洞的知識和浙江金華雙龍洞的相關信息(文字介紹、圖片或旅游錄像片等).教師還可設計、制作突破教學難點的投影片或多媒體課件. 2.教學應從對課文的整體感知入手.先讓學生初讀全文,在學生理解課文內容、了解游覽順序的基礎上,可引導學生根據游覽順序,畫一張游覽示意圖;再根據示意圖,說說課文主要描寫了哪些景點.從而引導學生把握全文,理清作者的思路和文章的條理,分清文章的主次.接著,直奔課文的主體——描寫游外洞、由外洞進內洞、游內洞的部分,使學生通過閱讀,知道作者在這三處分別看到了什么、聽到了什么、有怎樣的感受,并從作者的體驗和生動描繪中,歸納出它們的不同特點.其中,要重點了解作者是如何由外洞進入內洞的以及外洞的神奇風貌.最后,回歸整體,引導學生理清“游覽”順序(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這一顯性線索之外的另一條隱性線索“泉水流經的路線”(從深黑的石洞流進內洞,再經過外洞流出洞口,然后隨著山勢流下山去),借此使教學在抓住重點的同時,兼顧課文其他內容,使學生感受作者構思的嚴謹與巧妙. 3.“由外洞進入內洞”一段的學習既是重點,又是難點.由外洞進入內洞的唯一通道是流出泉水的孔隙,作者詳細介紹了這個孔隙有多大,怎樣仰臥在小船里從外洞進入內洞.“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說明作者的姿勢低得沒法再低.“可是還能感覺……”“我又感覺……”寫出了仰臥在小船里進洞時的真實感受.姿勢低得無法再低還有這樣的感覺,說明孔隙很窄很小,只能“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小船的左右和上方都緊挨著山石了.教學本段時,可用以下方法突破難點: (1)關鍵詞句品析法.例如,從“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這個句子如何體會孔隙的“窄小”呢,可引導學生這樣品析:①這句話寫了什么?(“我”仰臥在小船里進內洞)②既然句子一開始就直接告訴我們這一點,那么“自以為……貼著船底了”的描寫是否多余?請標出關鍵詞語.③對“從……到……到……到……沒有一處不貼著”這幾個關鍵字眼,你在朗讀時打算怎么處理?試著讀一讀. (2)演示法.動作演示——讓學生以兩只手分別模擬孔隙和小船,演示小船經過窄小、低矮的孔隙時“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及“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的情景;也可借助課件演示引導學生感受. (3)復述法.即讓學生一邊動作演示,一邊介紹作者由外洞進內洞的經過. 4.本課是名篇,教學中要注意引導學生認真揣摩、體會,做到不僅讀懂,而且有所感受,增強閱讀體驗.如,引導學生在閱讀中展開想象,使課文中描寫的景象,尤其是關于內洞的石鐘乳、石筍的描寫在頭腦中浮現畫面,盡量做到如見其形,從而產生身臨其境的感覺;再如,引導學生在理解內容的同時,體會作者在觀察、構思、表達等方面的匠心.但是,要求不宜過高. 5.朗讀本課時,要注意語氣自然從容,語速稍緩,帶有陶醉感,仿佛正流連于金華雙龍洞中,一邊悠然地欣賞美景,一邊聽著身邊導游的介紹;又好比你剛從金華雙龍洞旅游歸來,正將自己的見聞向好朋友娓娓道來. 6.本課的生字中,“浙、呈、適、稍”是翹舌音,“浙”是四聲,不要讀成二聲;“郁、聚”是撮口音,要注意讀準.“聚”的下面部分要注意寫正確. 7.課后可以安排學生讀讀葉圣陶寫的其他游記. 四、參考資料 本課節選自葉圣陶的《小記十篇》中的《游了三個洞》. 雙龍洞雙龍洞現為國家森林公園,是國家級風景名勝區,素以林海莽原、奇洞異景、道教名山著稱于世.雙龍洞位于雙龍景區的中心,是整個景區的核心與象征.雙龍洞成為自然風景名勝的歷史已有1600多年.它海拔520米,由外洞、內洞及耳洞組。
4.概括記金華的雙龍洞的六七段
(三)文章結構
全文按游覽順序,可分為四段:
第一段(第1節),交代作者游覽金華雙龍洞的時間及雙龍洞的地點。
第二段(第2、3小節),寫作者從金華城出發,經過羅甸,漸漸入山,一路上經過的地方和看到的景物。
第三段(第4、5、6、7小節),分別寫作者游覽外洞、孔隙、內洞的情景。
第四段(第8節),寫出洞。
分段時,如有的學生把4節看成第三段,5節為第四段,6、7節為第五段,也就是把全文分為六段也是可以的。
5.《記金華雙龍洞》這篇課文主要寫了什麼
《記金華雙龍洞》是義務教育課程標準試驗教科書語文四年級下冊第一組的第二篇精讀課文。
本組教材圍繞“祖國的大好河山”這一專題編排了四篇課文。編排這組教材的目的是:學習作者以他們獨特的感受,用優美的語言,描繪出大自然令人神往的景觀;學習課文用準確、生動、鮮明的語言,來增強文章的表現力,使人如臨其境,如聞其聲,仔細咀嚼,回味無窮。
本文是葉圣陶先生早年寫的一篇游記,作者按游覽的先后順序記敘。文章開門見山的直接點明游覽的時間和地點,又以簡潔的語言寫了途中所見的景物,作者的語言樸素,真實可感。
選編本文的目的是:通過閱讀,讓學生感受到金華雙龍洞的自然景觀美,激發學生熱愛大自然的情趣;讓學生通過感悟按課文記敘的游覽順序,學習有條理敘述的表達方法;體會作者用詞造句的準確樸實。另外在處理教材時要尤應注意,本文是本單元的第二篇,要注意把以前掌握的學習方法運用到本文的學習當中來。
四年級下冊的閱讀教學,既要完成中年級閱讀學習目標,又要為高年級的閱讀做準備,在語文教學中起承上啟下的作用,是閱讀能力形成的重要階段。《語文課程標準》從三個緯度對教學目標提出要求,基于我對教材的理解和分析,確定如下教學目標:1、知識與技能目標(1)認識6個生字,會寫“13個字。
(2)正確、流利、有情感地朗讀課文,背誦自己喜歡的段落。能復述“雙龍洞”的景觀,感受大自然的壯麗。
(3)領悟按游覽順序進行敘述的寫作方法,積累語言。2、情感態度與價值觀 感受雙龍洞的魅力,培養熱愛祖國的大好河山,熱愛大自然的情感。
3、方法與過程 本課是一篇適合讀中感悟的課文,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探究內容。主要采用的學習方法是讀中感悟。
計劃用兩個課時完成教學任務,本次說課主要是針對第一課時的內容。教學重點為:感受溶洞的奇觀,學習游覽順序的記敘方式。
教學難點為:了解作者語言表達的特點,運用恰當的語句描寫事物和表達思想情感。二、說教法 本課是以讀中感悟教學為核心的。
我們對四年級學生的學情進行了分析。小學四年級學生正處在由低年級向高年級過渡的時期,掌握了相對較多的知識,以及一定朗讀技巧,形成了一定的自主學習能力,具有比較強烈的表現欲望。
四年級的學生能夠在讀的過程中想像課文中描述的情景,但他們對文字深入的理解,對課文思想深層次的挖掘,在很大程度上還需要老師的引導和激發。因此,我們將本課的教法確定為讀中感悟。
在教師的啟發誘導下,以學生獨立自主學習和合作討論為前提,以現行教材為基本感悟內容,以學生周圍世界和生活實際為參照對象,為學生提供充分自由表達、朗讀感悟的機會。 優秀的作品往往會有打動人心的“亮點”。
高明的教者就要善于利用“亮點”生發開去,讓學生去體會真諦。所謂“點”指一篇文章中最敏感、關鍵部位,可以是一個詞或一個句、一個過渡段等。
“突破”指以該點為突破口切入,然后逐步延伸擴展。本文采用“一點突破法”,牽一發而動全身。
本文的“亮點”是以《記金華雙龍洞》中的“作者的游覽順序”為主線,通過讀中感悟,以讀促悟“自讀時想像畫面,自悟時體會情味,交流時暢所欲言”的方式,來激發學生的學習興趣,體會文章的情感,變“要我知”為“我要知”。由“感受亮點--研討亮點--拓展亮點--升華亮點”構成完整嚴謹的教學鏈條,由“亮點”照亮教學全程。
對于精讀課文的教學,不僅要重視朗讀默讀的訓練,還要精讀詞句、積累語言、精讀課文,體會思想情感。在精讀課文的教學中,可以采取抓住重點詞句來理解課文,也可以在閱讀中聯系生活實際展開聯想與想像,或通過學生聯系自己的生活體驗,入情入境的讀課文,從而體會課文要表達的思想感情。
新課標指出:“語文課程豐富的人文內涵,對學生精神領域影響是深廣的,要重視語文的熏陶感染作用。” 三、說學法基于對四年級學生學情的分析,我認為學生學習本篇課文,主要可以采用“讀中感悟”的方法來理解文章。
新課標指出:“閱讀是學生的個性化的行為,不應以老師的分析代替學生的閱讀實踐,讓學生在主動積極的思維和情感活動中,加深對課文的理解和體驗,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感情的熏陶,獲得思想的啟迪,享受審美的樂趣。要珍視學生獨特的感受、體驗和理解。”
閱讀的過程是一個“對話的過程”,因此,本課在教學過程中,不但要積極倡導“自主、合作、探究”的學習方式,倡導“有個性富有創意的閱讀”,而且要引導學生在多方對話,廣泛交流的基礎上,深入理解課文內容,在閱讀、對話、交流中,感悟和體會文章的思想。因此,要在自主閱讀、自由交流、自悟表達中體會情感,讓學生在扎實的語文實踐中提高語文素養。
初讀時要求學生讀準字音,讀通語句,完成識字任務,同時能初步了解課文的主要內容。再讀采用自由讀、指名讀、齊讀、默讀、美讀讓學生的讀一次有一次的提高,讓學生把讀書、理解、表達空融為一體,使書中的形象、情景自然而然的浮現在腦海中。
使學生更準確的感知課文,從而達到形與情的共鳴,真正讀出味道與情趣。
6.記金華的雙龍洞教案
4、記金華的雙龍洞1、《記金華的雙龍洞》這篇課文的作者是 葉圣陶 。
課文按照 游覽的順序依次寫了 路上→洞口→外洞→孔隙→內洞→出洞的情況。此外,泉水流經的路線也是文章的線索,它的路線是泉水從那個深黑的石洞→內洞→孔隙→外洞→洞口→山下。
2、金華的雙龍洞的路上景色特點是明艷,外洞的特點是 大 ,內洞的特點是黑、奇 、大,連結外洞和內洞的是孔隙,它的特點是 窄3、《記金華的雙龍洞》是一篇 游記 ,記敘了作者去京華的雙龍洞所看到的景象。表達了作者對祖國山川景物,對大自然的熱愛。
4、“擠壓、稍微、準會”既寫出了作者緊張而好奇的心理,又說明孔隙的窄小。“再加上、即使、也”突出表現了這些石鐘乳和石筍美麗迷人,魅力無限,充分地顯示了作者由衷的喜愛之情和深深的贊嘆之意。
5、船兩頭都系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
6、眼前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
這段話運用了心理描寫。(一)出金華城大約五公里到羅甸,過了羅甸就漸漸入山。
公路盤曲而上。山上開滿了映山紅,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油桐花也正開花,這兒一叢,那兒一簇,很不少。山上沙土呈粉紅色,在別處似乎沒有見過。
粉紅色的山,各色的映山紅,再加上或濃或淡的新綠,眼前一片明艷。1、解釋詞語。
盤曲而上:指公路曲折環繞通向山上。 或濃或淡:有的 呈:顯現新綠:剛現出的嫩綠 明艷:色彩明亮,鮮艷2、“無論花朵和葉子,都比盆栽的杜鵑顯得有精神。”
這句話采用了擬人的修辭手法。3、這段話表達了作者熱愛大自然的思想感情。
(二)在洞口抬頭望,山相當高,突兀森郁,很有氣勢。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
走進去,仿佛到了個大會堂,周圍是石壁,頭上是高高的石頂,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泉水靠著洞口的右邊往外流,這是外洞。
在外洞找泉水的來路,原來從靠左邊的石壁下方的孔隙流出。雖說是孔隙,可也容得下一只小船進出。
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船兩頭都系( xì jì )著繩子,管理處的工人先進內洞,在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去,在洞外的工人拉另一頭的繩子,船就出來。
我懷著好奇的心情獨個兒仰臥在小船里,自以為從后腦到肩背,到臀部,到腳跟,沒有一處不貼著船底了,才說一聲“行了”,船就慢慢移動。眼前(暈昏)暗了,可是還能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shì sì)乎都在朝我擠壓過來。
我又感覺要是把頭(稍捎)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大約行了二三丈的水程吧,就登陸了,這就到了內洞。
1、在括號里劃去不正確的讀音或字。2、文中哪些句子寫出了我經過孔隙時的感受?用橫線畫出來。
3、“怎樣小的小船呢?兩個人并排仰臥,剛合適,再沒法容第三個人,是這樣小的小船。”這句話采用了設問的修辭手法。
這樣的句子我也會寫:什么是合作呢?顧名思義,合作就是互相配合,共同把事情做好。4、“洞口像橋洞似的,很寬。”
這句話采用了比喻的修辭手法。這句話采用了打比方的說明手法。
5、“在那里聚集一千或是八百人開個會,一定不覺得擁擠。”這句話采用了列數字的說明手法。
6、假如你是雙龍洞的小導游,請你根據短文的描述,展開合理的想象,設計“外洞”或“孔隙”的解說詞。親愛的游客朋友,你們好:古人云:“洞中有洞洞中泉,欲覓泉源上小船”,游了外洞,我們就要坐船經過孔隙進入內洞,請各位游客格外小心,因為空隙十分窄,船很小。
每次只能并排躺兩個人,任意定要仰臥在船里,身子要緊貼著船身,千萬別抬頭看,如果把頭稍微抬起一點兒,準會撞破額角,擦傷鼻子。如果你感覺左右和上方的山石似乎都在朝你擠壓過來那你可以閉上眼睛。
你躺好以后,說一聲“行了”,管理處的工人人員就在內洞里邊拉繩子,船就進到內洞。要出洞時,在外洞的工作人員就在洞外拉繩子,船就出來。
雙龍洞以洞中有洞、臥船入洞為特色,下面我們就來享受這世界上獨一無二的入洞方式吧,你一定會有獨特的感受。(三)內洞一片漆黑,什么都看不見。
工人提著汽油燈,也只能照見小小的一塊地方,余外全是昏暗,不知道有多么寬廣。工人高高舉起汽油燈,逐一指點洞內的景物。
首先當然是蜿蜒在洞頂的雙龍,一條黃龍,一條青龍。我順著他的指點看,有點像。
其次是些石鐘乳和石筍,這是什么,那是什么,大都依據形狀想象成神仙、動物以有宮室、器用,名目有四十多。這些石鐘乳和石筍,形狀變化多端,再加上顏色各異,即使不比做什么,也很值得觀賞。
在洞里走了一轉,覺得內洞比外洞大得多,大概有十來間房子那么大,泉水靠著右邊緩緩地流,聲音輕輕的,上源在深黑的石洞里。1、解釋加點的字。
變化多端:項目。 顏色各異:相同。
2、。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記金華的雙龍洞的第五自然段你可以從段中的哪些詞句體會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