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次,我是真的要離開了。
”2013年9月6日,72歲的日本動畫大師宮崎駿在東京召開新聞發布會宣布退隱。
消息一經傳出,引來影迷一片嘆息。
記得90多年前,法國影評家埃利·福爾曾飽含感情地預言:“終有一天,動畫片會具有縱深感,造型高超,色彩有層次……會有德拉克羅瓦的心靈、魯本斯的魅力、戈雅的激情和米開朗基羅的活力。
一種視覺交響樂,較之最偉大的音樂家創作的有聲交響樂更為令人激動。
”現在看來,世界動畫界最接近埃利·福爾夢想的,首推宮崎駿。
他的每部作品,題材雖然不同,但卻將夢想、環保、人生、生存這些令人反思的內容融合其中,將動畫上升到了人文高度。
2003年,美國《時代》雜志將宮崎駿選為20位“亞洲英雄”之一,稱他是日本動畫的代名詞。
在日本,宮崎駿的動畫電影就是高票房的保障,足以抗衡夢工廠與迪士尼。
然而,在2013年9月,動畫大師在完成自己的最后一部動畫電影《起風了》之后,真的向大家告別了。
也許,宮崎駿的退隱將意味著一個美好而偉大的動畫時代的終結。
親自動手 忠于手繪
日本NHK電視臺曾經制作過一部關于宮崎駿的紀錄片《創作的秘密》,記錄了宮崎駿創作《懸崖上的金魚公主》的初期生活。
當年,66歲的宮崎駿依舊堅持自己完成手繪畫,他的手部握力比原來降了一半,使用的鉛筆也從HB降到了更為柔軟的5B。
在某種意義上,宮崎駿的成功,很大程度上源于他一直堅持自我,堅持關于動畫的夢想。
宮崎駿說過:“協商對我來說不是工作,對著桌子畫畫才是工作。
”在CG(數碼化)動畫攻占全球的數字時代,宮崎駿一直忠于手繪。
日本的動畫行業,在技術上一直走在世界前列,即使如此,2008年在創作《懸崖上的金魚公主》時,宮崎駿仍用了17萬幅手繪畫來演繹影片中的人和物,其中80%的畫面由他親手繪制。
堅持自己的動畫影視語言形式,這讓人們每當想起宮崎駿的動畫時,腦中都會閃過藍天和棉花糖一樣的白云、一望無際的綠色草地,還有那些純真、美好又堅強的小女孩。
宮崎駿宣布退休后,日本動畫界一度認為,這可能意味著2D傳統手繪動畫時代的謝幕。
【素材點撥】 在電腦動畫如此發達的今天,宮崎駿仍然堅持手繪。
這讓我們看到了他對動畫的熱愛,對觀眾的真誠。
【適用話題】 堅持自我、科技與人文
反對戰爭 堅守美好
反戰,是宮崎駿作品和他本人一直堅守的母題。
這與他幼年的經歷有著非常密切的關系。
1945年7月12日,美軍對日本發動攻擊,宮崎一家的居住地——東京宇都宮市被投下大約800噸的炸彈。
就在死里逃生的宮崎一家準備駕車逃離時,宮崎駿看見鄰居抱著小男孩,邊跑邊拍打車門呼救,但是車上已經擠滿了宮崎一家。
就這樣,年僅4歲的宮崎駿透過車窗,眼睜睜看著那對父子的身影漸漸落在車后……
戰爭帶給宮崎駿的痛苦更多是在戰后。
貧窮而失掉自信的日本,總說“人類無可救藥”的母親,常常述說自己在中國殺人經過的叔伯……這都讓表面看起來開朗聽話的宮崎駿成長為了一個內心纖細膽小的少年。
再加上戰后日本國內的反戰情緒,這也讓宮崎駿對戰爭產生了強烈的質疑,并不可避免地成長為了一名反戰主義者。
一直以來,他都努力通過他的作品,讓人們看到希望,看到未來的世界仍然美好,值得繼續生存和探索。
宮崎駿的反戰不僅表現在他的作品里,同樣體現在他的言行中。
2003年,當《千與千尋》獲得奧斯卡獎時,宮崎駿拒絕去美國領獎,理由是“我不想去一個正在轟炸伊拉克的國家”。
【素材點撥】 宮崎駿不僅是一個思想深邃的藝術家,更是一個堅定的反戰斗士與和平主義者。
他的動畫沒有華麗的包裝卻能吸引人,沒有枯燥的說教卻發人深省,他讓我們知道了什么是真正的大師。
【適用話題】 正義、和平、向往美好
歐洲外殼 東方內心
在宮崎駿的作品中,往往會出現很“歐化”的因素,比如歐洲風格的建筑、歐洲風格的服飾、歐洲風格的用具,甚至具有歐洲人特征的人物,這與他早年游歷意大利的經歷有關。
但不管宮崎駿的動漫中出現多少“歐化”的元素,這些都不會影響觀看者的基本判斷。
無論是歐美觀眾還是中國觀眾,他們都能很容易地判斷出這不是歐美人的作品,這是日本人起碼是東方人的作品,這說明宮崎駿的作品是具有日本靈魂的。
宮崎駿對于創作有日本風情的動畫片情有獨鐘。
無論是《龍貓》中對日本鄉村的描繪,還是《幽靈公主》中對“萬物皆有靈”信仰的刻畫,抑或是《千與千尋》中對日本神道教諸多神明的述說,無不透露出一股地道的日本味兒。
正如宮崎駿所說:“只有民族性的東西才可能是國際性的東西。
如果你一開始就抱著想打入國際市場的想法,那么你在創作時就會變形,創作出不是你所希望的作品。”
【素材點撥】 民族的才是世界的。
宮崎駿作品的民族精神是很飽滿的,這是一種能將執著推向固執、將堅忍推向殘忍,但同時又能將美麗發展到令人顫抖的民族精神。
【適用話題】 堅持、民族的就是世界的
出爾反爾源于內心的熱愛
這已經是宮崎駿第七次說要退休,之前他已失言六次,他就是一個巨大的矛盾綜合體。
除了“動畫大神”這一面,他還有著鮮為人知的“另一面”。
1986年,因《天空之城》票房不振,宮崎駿向媒體暗示自己想隱退。
1992年,完成《紅豬》后,他表示:“該做的都做了,我的動畫已完結。
”1997年,創作《幽靈公主》時,生病的他說:“不如趁著大家對我還有些留戀時說再見。
”2001年,《千與千尋》完成后,他又講:“自己已不適合再做長篇動畫。
”2004年,《哈爾的移動城堡》制作完成后,他認為自己“已丟失制作動畫的熱情”。
2008年,《懸崖上的金魚公主》尚在制作階段,他又說:“這將是我的長篇告別之作了。”
雖屢次揚言隱退動畫圈,但宮崎駿的創作熱情依然旺盛,不斷推出新作,這也使得他的作品受到越來越多的關注。
他自嘲道:“我自身分裂嚴重,一邊叫著要洗手不干,一邊卻又投入到新的影片創作中。”
【素材點撥】 像宮崎駿這樣一個對動畫充滿創作熱情的人,或許從骨子里是永遠也不會說“隱退”的。
原因很簡單,藝術創造是藝術家的存在方式、生命方式,只要一息尚存,他決不會終止創作。
【適用話題】 熱情、專注、內心的向往
電影奴隸工作狂
在投身動畫工作的五十年時間里,宮崎駿沒有周末的概念。
直到五十歲時,由于身體抱恙,他才偶爾一周單休個星期日。
他稱自己是電影的奴隸、工作狂:“如果想要制作人性化的動畫,我們必須接受自己以非人道的方式生活,于是我最終變成了一個工作狂。”
生活中,宮崎駿很少看電影,不看電視,也不上網,唯一的娛樂是散步。
制作動畫如果遇到瓶頸,閉關是他的解壓方式。
他創作動畫時從來沒有劇本,每次都是邊想邊手繪,而且對畫面的精度要求極高。
這種創作方式給了宮崎駿巨大的壓力,也讓他的身心健康受到摧殘。
對宮崎駿而言,動畫的價值超越一切。
他不但這樣要求自己,也這樣要求同事。
2011年3月11日,日本大地震。
當時《懸崖上的金魚公主》首映在即,吉卜力工作室正在趕后期制作。
為防止余震引發混亂,和他一起創立吉卜力工作室的制片人鈴木敏夫決定給畫師們放假。
宮崎駿知道后大發雷霆:“誰說會混亂的?放假了才會混亂!……你們正在做的是電影,在這種時候更要創造神話!哪怕有余震也得畫!”就這樣,工作室取消放假,大家頂著余震發生的危險繼續上班,最終片子奇跡般準時首映。
【素材點撥】 宮崎駿曾說,我認為只有娛樂別人,自己才有存在價值。
或許這正是驅使他如此拼命的、揮之不去的壓力和動力。
【適用話題】 價值、人生的意義
“零分”爸爸
宮崎駿早年曾經被描述為一個寵愛孩子的父親,他繪制動畫的最大動力就是逗兒子宮崎吾朗開心,他早年繪制的《熊貓家族》等作品曾讓兒子十分陶醉。
宮崎吾朗自幼就顯露出繪畫才能,萌發了從事動畫行業的想法。
但宮崎駿可能從來都不知道兒子有這樣的夢想,也一直沒有讓他直接參與動畫制作工作。
直到2006年,宮崎吾朗的動漫處女作《地海戰記》問世,曾大力貶低和反對他的父親宮崎駿在看過作品后才第一次肯定了兒子的努力。
不過,在《地海戰記》的制作過程中,宮崎駿一直都沒有給予兒子多少幫助,甚至還私下鼓動工作人員罷工,父子倆曾為此大吵一架,差不多有兩年的時間沒有說話。
后來,宮崎駿在參與制作兒子導演的《虞美人盛開的山坡》的過程中,也不改對兒子的苛求。
在2011年7月的橫濱試映會上,宮崎駿對片中人物的一個動作細節處理不滿意,公然在臺上向兒子發飆:“負責動畫檢查的人做不好,導演也有責任吧!動畫的水準因此降低一大截!”突如其來的這一幕讓在場的所有人都懵了。
宮崎吾朗甚為狼狽,幾乎是帶著哭腔說:“這都是我的錯……如果還有機會的話,希望可以繼續當導演……”而就在這部片子公映前,宮崎駿曾對兒子發出警告:“這是你的第二部作品,如果還是沒有太大起色的話,你干脆退出導演界。”
【素材點撥】 都說父愛如山,那是因為父親用人格的力量給兒子做強大的后盾。
對兒子如此嚴厲與苛刻,或許那正是宮崎駿愛子心切的一種體現,父親希望以此促使兒子在動畫界有更好的發展。
【適用話題】 父愛如山、嚴格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有關宮崎駿個人經歷的作文素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