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蘇武傳》中實詞,虛詞,句式,通假字
1. 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
2. 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3.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
4. 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5. 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
6. 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7.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
8. 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9.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決:通“訣”,訣別。
10. 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12. 畢今日之驩驩:通“歡”。
古今異義1. 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 古義:抵押。
2. 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
3. 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
4. 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
5. 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
6. 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
7. 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
8. 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
9. 稍遷至栘中廄監。稍:古義:漸漸。
10. 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
11.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12. 此必及我。
及:古義:牽連13. 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14. 以貨物與常。
貨物:古義:財物15. 臥起操持。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義:臨時充任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
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義:第二年。
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以……為壯。誠甘樂之樂: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斗:使……爭斗。(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辱命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9)別其官署常惠等別:使……分開 (10)宜皆降之降:使。
投降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雪。(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第二個“使”:使節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②語 (1)以狀語武語:告訴。(2)如惠語以讓單于語:說的話。
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2)引佩刀自刺引:拔。
④食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食:吃。
(3)廩食不至食:糧食。(4)給其衣食食:食物。
⑤發 (1)方欲發使送武等發:打發。(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發:發動。
(3)恐前語發發:被揭發。(4)須發盡白發:頭發 ⑥乃 ⑴見犯乃死,重負國乃:副詞,才 ⑵恐漢襲之,乃曰乃:副詞,于是、就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以:因為憑借 (2)漢亦留之以相當以:來表承接 (3)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以:把 (4)以狀語武以:把 (5)雖生,何面目以歸漢!以:憑借 (6)蹈其背以出血以:來表順承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2)為降虜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3)何以汝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7)若知我不降明。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若明知我不降” ②判斷句 (1)漢天子,我丈人行也。(2)非漢所望也。
(3)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④省略句 (1)后隨浞野侯沒胡中 (2)單于子弟發兵于戰 (3)使牧羝 (4)會緱(gōu)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5)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
2. 蘇武傳第七段的重點實詞和虛詞
1.不顧恩義,畔主背親畔:通“叛”,背叛.2.與旃毛并咽之旃:通“氈”,毛織品.3.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去:通“弆(jǔ)”,收藏.4.空自苦亡人之地亡:通“無”,沒有.5.信義安所見乎見:通“現”,顯現.6.法令亡常亡:通“無”,沒有.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亡:通“無”,沒有.8.武父子亡功德亡:通“無”,沒有.9.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決:通“訣”,訣別.10.前以降及物故以:通“已”,已經.12.畢今日之驩驩:通“歡”.古今異義1.漢亦留之以相當.相當:古義:抵押.2.皆為陛下所成就.成就:古義:提拔.3.我丈人行也.丈人:古義:老人,長輩.4.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5.欲因此時降武.因此:古義:趁這時.6.獨有女弟二人.女弟:古義:妹妹.7.且陛下春秋高.春秋:古義:年紀.8.武等實在.實在:古義:確實存在.9.稍遷至栘中廄監.稍:古義:漸漸.10.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古義:送給.11.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會:古義:正當、適逢12.此必及我.及:古義:牽連13.會論虞常.論:古義:判罪14.以貨物與常.貨物:古義:財物15.臥起操持.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假:古義:臨時充任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明年:古義:第二年.①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壯:以……為壯.誠甘樂之樂:以……為樂.②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膏:使……肥沃.(3)反欲斗兩主斗:使……爭斗.(4)單于愈益欲降之降:使……投降.(5)何久自苦如此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降:,使……投降.(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歸:使……歸 (8)屈節辱命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 (9)別其官署常惠等別:使……分開 (10)宜皆降之降:使.投降 ③名詞活用 (1)天雨雪雨:名詞做動詞,下雪.(2)羝乳乃得歸乳:名詞做動詞,生子.(3)杖漢節牧羊杖:名詞做動詞,拄著.(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網、檠: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5)惠等哭,輿歸營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上:名詞做狀語,向上.(7)絕不飲食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一詞多義 ①使 (1)數通使相窺觀使:使者.(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第一個“使”:出使.第二個“使”:使節 (3)單于使使曉武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②語 (1)以狀語武語:告訴.(2)如惠語以讓單于語:說的話.③引 (1)虞常果引張勝引:招供.(2)引佩刀自刺引:拔.④食 (1)絕不飲食食:給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食:吃.(3)廩食不至食:糧食.(4)給其衣食食:食物.⑤發 (1)方欲發使送武等發:打發.(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發:發動.(3)恐前語發發:被揭發.(4)須發盡白發:頭發 ⑥乃 ⑴見犯乃死,重負國乃:副詞,才 ⑵恐漢襲之,乃曰乃:副詞,于是、就 ⑦以 (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以:因為憑借 (2)漢亦留之以相當以:來表承接 (3)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以:把 (4)以狀語武以:把 (5)雖生,何面目以歸漢!以:憑借 (6)蹈其背以出血以:來表順承 特殊句式 ①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2)為降虜于蠻夷.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3)何以汝為見.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 (7)若知我不降明.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若明知我不降” ②判斷句 (1)漢天子,我丈人行也.(2)非漢所望也.(3)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③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 (5)武留匈奴凡十九歲 ④省略句 (1)后隨浞野侯沒胡中 (2)單于子弟發兵于戰 (3)使牧羝 (4)會緱(gōu)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5)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
3. 高二必修四文言文蘇武傳所有虛詞總結
包。
“媽!”我突然撲進了媽媽懷里,小聲啜泣著,心中說不盡的委屈。媽媽對我這突如其來的親昵行為顯得手足無措。
“孩子,怎么了,有啥事跟媽說!”媽媽撫摸著我的頭,輕輕地說,“孩子,媽知道,這些天來因為期中考試的原因,我看你心情一直不好,是不是考試沒考好?”她一邊給我擦著眼淚,一邊愛憐的摸著我的臉。冷風吹,月光暖。
“走,進屋吃飯去!”我拽著媽媽的胳膊,心中有些迷茫。這頓飯,我吃得很少。
媽媽沒有像往常一樣逼我多吃。我靜靜地坐在書桌前,拿出考試卷子,望著這一片片紅叉,沮喪的要搖了搖頭。
月光完全被烏云擋住了,只是隱約透出一絲光亮。不一會兒,月亮就完全被遮住了,充斥著說不出的陰霾。
“咚咚”,“我進來了啊!”媽媽在門口大聲叫道。“吱”,門被打開了,我沒有抬頭,只覺有一股暖意涌上心頭。
“喝了這杯牛奶,早點睡覺吧!”她輕輕地放下輩子,輕輕地關上門。
4. 蘇武傳所有文言詞語特殊句式
特殊句式: A、倒置句 (1)送匈百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 (2)為降虜度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汝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 (4)子卿尚復知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裝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信義安道所見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為“信義見安所乎”) (7)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為“亡罪夷滅者大臣數十家 ”) B、判斷句 (1)緱王者,專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3)漢天子,屬我丈人行也。
C、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5. 蘇武傳虛詞
且單于信女,使決人死生 女:通“汝”,你。
不顧恩義,畔主背親 畔:通“叛”,背叛。 與旃毛并咽之 旃:通“氈”,毛織品。
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去:通“()”,收藏。 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通“無”,沒有。
信義安所見乎 見:通“現”,顯現。 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通“祀”,祭祀。
法令亡常 亡:通“無”,沒有。 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亡:通“無”,沒有。
武父子亡功德 亡:通“無”,沒有。 因泣下沾衿,與武決去 衿:通“襟”,衣襟。
決:通“訣”,訣別。 始以疆壯出 疆:通“強”,強壯。
【古今異義】 漢亦留之以相當 古義:相抵償。 今義:副詞,表程度。
皆為陛下所成就 古義:提拔。 今義:業績。
位列將 古義:位;官位。 今義:位置、地位。
列:一般的,普通的。 今義:排列。
兄弟親近 古義:親近的侍臣。 今義:動詞,靠近。
我丈人行也。 古義:老人,長輩。
今義:岳父。 欲因此時降武。
古義:趁這時。 今義:相當于所以。
獨有女弟二人 古義:妹妹。 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
且陛下春秋高 古義:年紀。 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武等實在 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老實。
【詞類活用】 1.意動用法 單于壯其節 壯:形容詞的意動用法,認為……壯。 2.使動用法 (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動用法,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 斗:使動用法,使……爭斗。
(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若:使動用法,使……受苦。
(6)王必欲降武 降:使動用法,使……投降 3.名詞活用 (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 (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 (4)孺卿從祠河東后土 祠:名詞做動詞,祭祀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抬。 (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特殊句式】 1.倒置句 (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者漢匈奴使”。
(2)為降虜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 (3)何以女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女為” (4)子卿尚復誰為乎 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 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2.判斷句 (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 (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3.被動句 (1)見犯乃死,重負國 (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 (3)皆為陛下所成就 以 ==========有3種用法。
1.用作介詞。 主要有以下幾種情況: (一)表示動作、行為所用或所憑借的工具、方法及其他,可視情況譯為"用""拿""憑借""依據""按照""用(憑)什么身份"等。
例如: 以故法為其國與此同。(《察今》) 愿以十五城請易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乃入見。問:"何以戰?"(《曹劌論戰》) 余船以次俱進。
(《赤壁之戰》) 是時以大中丞撫吳者為魏之私人……(《五人墓碑記》) (二)起提賓作用,可譯為"把"。例如: 秦亦不以城予趙,趙亦終不予秦璧。
(《廉頗藺相如列傳》) (三)表示動作、行為產生的原因,可譯為"因""由于"。例如: 且以一璧之故逆強秦之歡,不可。
(《廉頗藺相如列傳》) 時操軍兼以饑疫,死者太半。(《赤壁之戰》) (四)引進動作、行為發生的時間和處所,用法同"于",可譯為"在""從"。
例如: 余以乾隆三十九年十二月,自京師乘風雪,……至于泰安。(《登泰山記》) 今以長沙豫章往,水道多絕,難行。
(《漢書·西南夷傳》) (五)表示動作、行為的對象,用法同"與",可譯為"和""跟";有時可譯為"率領""帶領"。例如: 天下有變,王割漢中以楚和。
(《戰國策·周策》) (公子)欲以客往赴秦軍,與趙俱死。(《信陵君竊符救趙》) 2.用作連詞。
用法和"而"有較多的相同點,只是不能用于轉折關系。 (一)表示并列或遞進關系,常用來連接動詞、形容詞(包括以動詞、形容詞為中心的短語),可譯為"而""又""而且""并且"等,或者省去。
例如: 夫夷以近,則游者眾……(《游褒禪山記》) (二)表示承接關系,"以"前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后一動作行為的手段或方式。可譯為"而"或省去。
例如: 余與四人擁火以入……(《游褒禪山記》) (三)表示目的關系,"以"后的動作行為,往往是前一動作行為的目的或結果。可譯"而""來""用來""以致"等。
例如: 作《師說》以貽之。(《師說》) 劍貲財以送其行。
(《五人墓碑記》) 不宜妄自菲薄……以塞忠諫之路也。(《出師表》) (四)表示因果關系,常用在表原因的分句前,可譯為"因為"。
例如: 諸侯以公子賢,多客,不敢加兵謀魏十余年。(《信陵君竊符救趙》) 古人……以其求思之深而無不在也。
(《游褒禪山記》) (五)表示修飾關系,連接狀語和中心語,可譯為"而",或省去。例如: 木欣欣以向榮,泉涓涓而始流。
(陶淵明《歸去來辭》) 3.復音虛詞"以是""是以",相當"因此",引出事理發展或推斷的結果。 例如: 以是人多以書假余……(《送東陽馬生序》) 余是以記之,蓋嘆酈元之簡,而笑李渤之陋也。
(《石鐘山記》) 是以十九年而刀刃若新發于硎。(《庖丁解牛》)。
6. 蘇武牧羊重點實詞,虛詞
一.文學常識 1.節選自《漢書 李廣蘇建傳》。
蘇建,蘇武的父親。 2.假吏:臨時的官吏 二.重點實詞 1.少以父任 任:職位 2.稍遷至栘中廄監 稍:漸漸 3.數通使相窺觀 窺觀:窺探偵查 4.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盡:全 5.漢天子我丈人行也 行:輩 6.斥候百余人 俱斥候;俱:偵察兵;一同 7.因厚賂單于 賂:贈送禮物 8.方欲發使送武等 方:正在 9.陰相與謀劫單于母閼氏歸漢 陰:暗中 10.素與張勝相知 素:向來 11.私候勝曰 私;候:私自;拜訪 12.幸蒙其賞賜 幸:希望 13.其一人夜亡 亡:逃跑 14.單于使使曉武 曉:通知 15.會論虞常 會論:一起;判定 16.本無謀 謀:謀劃 17.當相坐 坐:連坐或相坐 18.后雖欲復見我 雖;復:即使;再 19.明日復然 復:也 20.即謀單于 即:假使 21.單于使衛律召武受辭 受辭:接受審訊 22.而收系張勝 收系:逮捕并監禁 23.后月余 余:多 24.以狀語武 狀:情況 25.羝乳乃得歸 乳:生子 26.武復窮厄 窮厄:失意,困窘 27.如惠語以讓單于 讓:責備 28.單于召會武官屬 會:會和 三.重點虛詞 1.以 1)連詞,來--漢亦留之以相當;如惠語以讓單于,何面目以歸漢 2)把—以貨物與常;以狀語武;空以身膏草野 3)介詞,以--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4)因為--少以父任;何以汝為見 5)用—何以復加 6)在--武以始元六年春至京師 2.因 1)介詞,趁--因厚賂單于;欲因此時降武, 2)介詞,通過—君因我降 3.于 1)在--為降虜于蠻夷 2) 5.之 1)的—匈奴之禍 2)代詞—舉劍欲擊之(張勝);張勝許之 3)你—誰復知之 6.乃 1)乃曰:于是 2)見犯乃死:才 7.而—表修飾:單于視左右而驚 8.矣—語氣詞,了:從我始矣 四.古今異義 1.丈人:古—對老人和長輩的尊稱 2.幣:古—禮物 3.絕不:古—斷絕不給 4.左:古--近臣 5.實在:古—確實活著 6.貨物:古—財物 五.活用 1.名作狀: 時漢連伐胡,當時 其一人夜亡,在夜里 朝夕遣人候問武, 得夜見漢使:在夜里 虞常生得:被活捉 2.使動: 宜皆降之,使投降 屈節辱命,使屈辱 反欲斗兩主:使相斗 不平心持正:使公平 空以身膏草野:使滋潤 蹈其背以出血:使流出 絕不飲食:使吃使喝 3.名作動: 輿歸營,用車 武能網紡繳:織網 天雨雪:下 六.重點句式 1.被動句:虞常生得;見犯乃死;律知武終不可脅;恐前語發; 2.判斷句: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漢天子我丈人行也;非漢所望也; 3.定語后置:留在漢者; 4.賓語前置:何以復加;欲自殺 5.介賓后置:為降虜于蠻夷。
7. 蘇武傳 的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文言句式
蘇武傳 的古今異義 一詞多義 詞類活用 文言句式(一)古今異義1. 漢亦留之以相當。
相當: 古義:抵押。今義:差不多。
2. 皆為陛下所成就 。成就:古義:提拔。
今義:業績。3. 我丈人行也。
丈人:古義:老人,長輩。今義:岳父。
4. 幸蒙其賞賜。賞賜:古義:照顧。
今義:獎賞物品。5. 欲因此時降武。
因此:古義:趁這時。今義:因為這個。
6. 獨有女弟二人。女弟: 古義:妹妹。
今義:姐姐(妹妹)和弟弟。7. 且陛下春秋高 。
春秋:古義:年紀。今義:春秋戰國時期或指季節。
8. 武等實在 。實在:古義:確實存在。
今義:誠實、老實。9. 稍遷至栘中廄監。
稍: 古義:漸漸。今義:稍微。
10. 既至匈奴,置幣遺單于。遺: 古義:送給。
今義:丟失、落下。11. 會緱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會: 古義:正當、適逢。今義:聚會、集合。
12. 此必及我 。及:古義:牽連 今義:常作連詞“和”用13. 會論虞常。
論: 古義:判罪 今義:常作議論14. 以貨物與常。貨物: 古義:財物 今義:指供出售的物品15. 臥起操持。
操持:古義:為操和持,兩個詞,“拿著“的意思 今義:料理,辦理/籌劃16.假吏常惠等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假:古義:臨時充任 今義:虛假17.來時太夫人已不幸。
不幸:古義:對去世的委婉說法。今義:指災禍18.明年,陵降,不敢求武。
明年:古義:第二年 。今義:后一年。
(二)詞類活用①意動用法單于壯其節 壯:以……為壯。誠甘樂之 樂:以……為樂。
②使動用法(1)欲因此時降武 降:使……投降。(2)空以身膏草野 膏:使……肥沃。
(3)反欲斗兩主 斗:使……爭斗。(4)單于愈益欲降之 降:使……投降。
(5)何久自苦如此 苦:使……受苦。(6)王必欲降武 降:,使……投降。
(7)盡歸漢使路充國等 歸:使……歸(8)屈節辱命 屈:使……屈身 辱:使……受辱(9)別其官署常惠等 別:使……分開(10)宜皆降之 降:使。
投降③名詞活用(1)天雨雪 雨:名詞做動詞,下雨。(2)羝乳乃得歸 乳:名詞做動詞,生子。
(3)杖漢節牧羊 杖:名詞做動詞,拄著。(4)武能網紡繳,檠弓弩 網、檠 :名詞做動詞,結網、用檠矯正弓弩。
(5)惠等哭,輿歸營 輿:名詞做動詞,用車子。(6)陵與衛律之罪,上通于天 上:名詞做狀語,向上。
(7)絕不飲食 飲食:名詞做動詞,給他吃的、喝的。(三)一詞多義①使(1)數通使相窺觀 使:使者。
(2)乃遣武以中郎將使持節送匈奴使留漢者 第一個“使”:出使。 第二個“使”:使節(3)單于使使曉武 第一個“使”:派,第二個“使”:使者。
②語(1)以狀語武 語:告訴。(2)如惠語以讓單于 語:說的話。
③引(1)虞常果引張勝 引:招供。(2)引佩刀自刺 引:拔。
④食(1)絕不飲食 食:給他吃的。(2)掘野鼠去草實而食之 食:吃。
(3)廩食不至 食:糧食。(4)給其衣食 食:食物。
⑤發(1)方欲發使送武等 發:打發。(2)虞常等七十余人欲發 發:發動。
(3)恐前語發 發:被揭發。(4)須發盡白 發:頭發⑥乃⑴ 見犯乃死,重負國 乃:副詞,才⑵恐漢襲之,乃曰 乃:副詞,于是、就⑦以(1)武字子卿,少以父任 以:因為 憑借(2)漢亦留之以相當 以:來 表承接(3)張勝許之,以貨物與常 以:把(4)以狀語武 以:把(5)雖生,何面目以歸漢! 以:憑借(6)蹈其背以出血 以:來 表順承(四)特殊句式①倒置句(1)送匈奴使留在漢者。
定語后置句,正常語序“送留在漢者匈奴使”。e799bee5baa6e997aee7ad94e78988e69d8331333332616532(2)為降虜于蠻夷。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于蠻夷為降虜”。(3)何以汝為見。
賓語前置句和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見汝為”(4)子卿尚復誰為乎。賓語前置句,正常語序“子卿尚復為誰乎”。
(5)何以復加。介賓倒置句,正常語序“以何復加”。
(6)募士、斥候百余人俱。 定語后置句 ,正常語序“募百余人士、斥候俱”(7)若知我不降明 。
狀語后置句,正常語序“若明知我不降”②判斷句(1)緱王者,昆邪王姊子也。(2)非漢所望也。
(3)漢天子,我丈人行也。③被動句(1)見犯乃死,重負國(2)大臣亡罪夷滅者數十家(3)皆為陛下所成就(4)緱王等皆死,虞常生得(5)武留匈奴凡十九歲④省略句(1)后隨浞野侯沒胡中(2)單于子弟發兵于戰(3)使牧羝(4)會緱(gōu)王與長水虞常等謀反匈奴中。
(5)且單于信汝,使決人死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