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老子》一文中描述的理想國其有以下哪些特點
偉大的道遭到廢棄,
于是有了仁義.
智慧發展了,
嚴重的虛偽隨之而起.
六親不和了,
就會出現孝慈.
國家昏亂了,
是造就忠臣的時機.
老子在第八十章中詳細描述了它心中的理想國形態,是小國寡民下民眾安居樂業,其樂融融,民眾生活習俗回復遠古時代,放棄舟車,鄰國不相往來。
這是一種自給自足的社會,在這種社會中,沒有貧富之分,沒有貴賤之別,各盡所能,各得其所,人與人之間和睦相處,國與國之際,相安無事,只聞見雞鳴狗叫的自然之音,永無戰馬嘶鳴之聲。天下太平,萬民康樂。
要理解老子理想國首先我們要看下老子是在怎樣的社會背景下說出這句話的。
老子當時身處春秋時期,社會動蕩不安,禮崩樂壞。老子對當時社會感到失望。通讀全文能發現老子這里所描繪的國家藍圖幻想著回復到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7a686964616fe58685e5aeb931333363376538社會時代,在那里,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文化,也沒有兇悍和恐懼。
小國寡民是老子所描繪的理想社會,它反映了中國古代社會自給自足的生活方式。老子幻想著回復到沒有壓迫、沒有剝削的原始社會時代,在那里,沒有剝削和壓迫,沒有戰爭和掠奪,沒有文化,也沒有兇悍和恐懼。這種單純的、質樸的社會,實在是古代農村生活理想化的描繪
老子的理想國聽上去固然美好,然而正如老子自己在第二章所言“天下皆知美之為美,斯惡矣。”老子這里描繪理想國種種好處,卻沒言說其壞處。我想老子是肯定知道理想國的弊端的,老子在這里也只是闡述他的政治抱負,即通過回到小國寡民消弭兼并戰爭,做到“雖有甲兵,無所陳之”。表明老子渴望和平。
對于老子的理想國我們要兩面看待,理想國當然有著它的好處,在老子的理想國里沒有戰爭,人民安居樂業這是理想國的好,但是這種想法終究只是老子面對急劇動蕩變革的社會現實所感到的一種失落,懷念遠古蒙昧時代結繩記事的原始生活,這是老子對身處社會的一種抵觸情緒的發泄。
歷史發展滾滾向前,我們只能順應潮流,而不是寄希望與回到過去。新的問題出現了,自然需要我們去尋找新的解決方法,像現在改革開放后各種經濟問題凸顯,有些人開始想念計劃經濟時代,這種想法和一些大人腦海中閃過的如果回到孩童時代也就沒了工作煩惱的想法一樣不切實際。我們能做的就是好好的活在當下,認真去解決新問題,國家也是如此,應該抓出發展規律,把握當下,向前看,而不是沉溺與過去輝煌的歷史。
2. 道德經形容無私的句子
第七章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長生。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非以其無私耶?故能成其私。
注釋:
成,形成、成就、完成。存,存在。是以,所以。
譯文:
天長地久,
天地所以能長久存在,是因為它們不生長自身,所以能夠長久生存。
所以圣人無私奉獻反而能在眾人中領先;置身于外反而能保存。
難道不正是因為他的無私?所以能成就他的自私。
理解:
天長地久。
天地之所以能長久,是因為天地不只為自己生長而存在。天地無私的化育、繁榮萬物。繁榮的萬物又通過自身作用反過來改造天地。天地被萬物不斷更新,進而歷久常新,所以長生。
圣人總是置身于眾人之后,綜合全面的傾聽別人的意見,審慎的考慮矛盾的各個方面。所以當圣人抓住主要矛盾并給出解決方案的時候,他總是得到眾人的支持,所以他身先了。圣人考慮事情總是跳出自己所在的小范圍,從更大的視角看待整個趨勢,認清短期利益和長期利益,總是向著更長遠更有利的方向做事,所以身存了。
很多人眼光短淺,急功近利,煩惱一生,忙碌一生,看似為自己和后人創造了大筆財富,其實卻為人類文明無所貢獻。我們倘若把“自生”升華,開始為公想,也許我們對人類文明就有點貢獻,
也許我們成為不了圣人,但某個想法、靈感卻是可以震驚世界啟迪千年的。
一個人終生的成就是可以空前絕后的。但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讓這些想法成就長生永存;只有無私奉獻,才能證明我們對人類是有點價值的。
幫助地球就是幫助人類自己,就好比大面積的植樹造林為人類抵御了風沙、洪水、霧霾、全球變暖一樣。所以幫助地球和萬物就是幫助我們人類自己。
圣人并不是沒有私欲,圣人的私欲就是為了推動文明進步、人人安寧快樂、人類文明的永恒。所以他無私忘我的努力來為人類做貢獻。當人們都感到他的成就、精神和品格之美后,便都紛紛推舉他,所以成就了大私。
圣人的自私是無私,無私卻成就了大私。
注意:
本章呼應第十三章、第六十六章。
3. 《道德經》中對水的描述語句是什么
“上善若水,水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道德經》第八章)意譯: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能攻堅強著莫之能勝,以其無以易之。”(道德經第七十八章)意譯:遍天下再沒有什么東西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卻沒有什么東西可以勝過水。
水無形、無色、無味,然而水卻是人類生存最重要的物質之一,水的品質同樣給人以智慧的啟迪:
一、遵循“自然之道”。老子倡導“無為”,但“無為”并不是不能作為或無所作為之意,而是要遵循和順應自然規律和社會發展的規律,不濫加干預和破壞。
二、無私無爭的品格。私欲會迷惑人的眼睛,迷亂人的心智,爭斗會傷害彼此。不計較個人得失,保持善良、真誠,格守信用,以崇高的品德獲得別人的信任和支持,在平凡中創造偉大。
三、謙卑的態度。始終避上趨下,不妄自尊大,奉獻社會但不強求回報,做別人所不愿做之事而不抱怨,從而得到別人發自內心的尊重。
四、寬容博大的心胸。天之高,海之深,都比不過人的胸懷的寬廣,容納萬物,包容萬物,則一切都將擁入你的懷抱。
五、堅韌的毅力。“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滴可以穿石,靠的是毫不畏懼的精神、持之以恒的毅力和精誠之至,以此為道,則沒有什么困難不能克服,沒有什么難關不能攻克,沒有什么事情不能完成。
水無為而無不為,無形而無不行,處無為之事,行不言之教,在老子的眼中,這或許是最完美的事物了。
4. 老子道德經中的經典語句及譯文給些經典的,不是要原文啊
第一章 道可道,非常道 [原文]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眾妙之門.[譯文] 道可以說就是路,但不僅僅就是指路.路是道的名,但不僅僅就是路這一個名.我們沒有給道取名的時候,道就已經創造了天地;我們現在給道取了名就叫道,萬事萬物是由于道的存在而產生.(天地是如何創造的,請看第二十五章) 在事物的發展變化中,當我們對該事物無利害關系時,能觀察到事物變化的美妙之處;但當我們對該事物有利害關系時,就能觀察到并指出事物變化的過錯,這就是道.華北平原以盛產小麥著名.假設在小麥收割的時節,你和家人來到了華北平原,你可以看到金黃大地,麥浪滾滾,一片豐收在望的景象,農民兄弟們手握鐮刀,揮汗如雨.你會感到大自然是多么美麗,大自然是多么和諧.天地間的萬事萬物都是那么美妙.突然,你發現他們正在收割的小麥是你家的小麥,而且他們沒有經過你的同意.這時你所看到的景象,就和你在前面看到的完全不一樣.你會生氣,你會發怒!為什么會這樣?為什么會出現完全不同的結果?這就有欲和無欲的結果.無欲和有欲同出于道,但不同名,二者合起來觀察就能看到道的深奧之處,道即深奧又神妙,道就是所有自然規律的發源地.總結:這就是道,需要我們知道,從不知道變為知道,從無知變為有知.第四十一章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 [原文] 上士聞道,勤而行之;中士聞道,若存若亡;下士聞道,大笑之.不笑不足以為道.故建言有之:明道若昧;進道若退;夷道若颣;上德若谷;廣德若不足;建德若偷;質真若渝;大白若辱;大方無隅;大器晚成;大音希聲;大象無形;道隱無名.夫唯道,善貸且成.[譯文] 人大約分為三等:一等人學得了道理,就會勤學苦練,在言行中按道理為人處世.二等人聽說了道理,將信將疑,不知道該怎么辦;三等人聽說了道理,大笑,認為這個道理可笑荒謬.如果三等人聽說道理后不笑,那就恰恰是違背道理了.古人有過這樣的總結:光明的大道有時看不見的(這里暗示,道理不是人人都能明白的);前進的大道有時好似后退;平坦的道好有時有些崎嶇;有德的人有時很謙虛;道德高尚的人有時認為自己的道德還不足;修煉道德的人有時要偷偷摸摸;誠實質樸的人有時好像變壞了.有道之人有時候被壓制;有道之人有時被閑置;成大事的人,有時需要更長的時間去磨煉; 講道理不需要很大的聲音,事實和道理勝于雄辯;道理是沒有形狀可以讓我們直接觀察到;道往往隱藏很深,我們都不知其名.只有遵循“道”,萬物才能善始善終.。
5. 【孔子、孟子、道德經中的名言警句50句】
1、道,可道,非常道.2、玄之又玄,眾妙之門. 3、有無相生,難易相成,長短相形,高下相盈,音聲相和,前后相隨,恒也.4、圣人之治,虛其心,實其腹;弱其志,強其骨.5、挫其銳,解其紛,和其光,同其塵.湛兮.6、天地不仁,以萬物為芻狗.7、虛而不屈,動而愈出.8、多言數窮,不如守中.9、玄牝之門,是謂天地根.10、綿綿若存,用之不勤.11、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12、上善若水.13、水善利萬物而不爭,居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14、金玉滿堂,莫之能守.15、功遂身退,天下之道.16、生而不有,長而不宰.是為玄德.17、有之以為利,無之以為用.18、寵辱若驚,貴大患若身.19、其上不皎,其下不昧,繩繩兮不可名20、無狀之狀,無物之象,是謂惚恍.21、夫唯不盈,故能蔽而新成.22、致虛極,守靜篤.23、知常容,容乃公,公乃王,王乃天,天乃道,道乃久,歿身不殆.24、見素抱樸,少思寡欲,絕學無憂.25、道之為物,惟恍惟惚.26、惚兮恍兮,其中有象;恍兮惚兮,其中有物.27、曲則全,枉則直,洼則盈,敝則新,少則得,多則惑.28、希言自然.故飄風不終朝,驟雨不終日.29、企者不立;跨者不行.30、人法地,地法天,天法道,道法自然.31、重為輕根,靜為躁君.32、輕則失根,躁則失君. 33、常善救人,故無棄人;常善救物,故無棄物.是謂神明.34、知其雄,守其雌,為天下溪.35、知其榮,守其辱,為天下谷.36、知其白,守其黑,為天下式.37、物壯則老,是謂不道,不道早已.38、殺人之眾,以悲哀泣之,戰勝以喪禮處之.39、天地相合,以降甘露,民莫之令而自均.40、譬道之在天下,猶川谷之于江海.41、知人者智,自知者明;勝人者有力,自勝者強.42、不失其所者久,死而不亡者壽.43、以其終不自為大,故能成其大.44、柔弱勝剛強.45、魚不可脫于淵,國之利器不可以示人.46、不欲以靜,天地將自正. 47、上德不德,是以有德;下德不失德,是以無德.48、失道而后德,失德而后仁,失仁而后義,失義而后禮.49、貴以賤為本,高以下為基.50、反者道之動;弱者道之用.。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道德經中描寫理想國的詞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