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抄1:讀書之用有三:一為怡神曠心;二為增趣添雅;三為長才益智。
讀書費時太多者皆因懶散,尋章摘句過甚者顯矯揉造作,全憑書中教條斷事者則乃學究書癡。
天資之改善須靠讀書,而學識之完美須靠實踐。
因天生資質猶如自然花木,需要用學識對其加以修剪,而書中所示往往漫無邊際,必須用經驗和閱歷界定其經緯。
惟英明睿智者運用讀書,這并非由于書不示人其用法,而是因為其用法乃一種在書之外并高于書本的智慧,只有靠觀察方可得之。
讀史使人明智,讀詩使人靈秀,數學使人精細,物理學使人深沉,倫理學使人莊重,邏輯修辭則使人善辯。
正如古人所云:學皆成性。
體會:讀書貴在運用。
應該記一些東西,應精確些,以助談興談資,這是運用;但更重要的運用卻是內化,溶進自己知識和經驗體系之中,成為指導自己工作與生活的“哲學”,這才是更高層次的“學以致用”。
如果光是為了獵奇與裝飾,讀書實在是沒什么用;如果讀成了書呆子,書不讀也罷!
摘抄2:世間少有真正的友誼,而在勢均力敵者之間這種友誼更是罕見。
惺惺惜惺惺不過是世人慣常的夸張。
真正的友誼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別者之間。
這種朋友才可能風雨同舟,休戚與共。
體會:不求任何回報的幫助與付出有嗎?如果有,或者只說明施與者的善心,還不足以說明真正友誼的存在。
真正的友誼除了不含任何功利色彩之外,更為重要的前提條件是心靈的溝通,感情的接納,價值觀的認同,興趣愛好的相投,總之,是兩情相悅。
這種接納與欣賞發生在同性之間的概率并非沒有,但極低且很可能“只存在于身份地位有上下之別者之間”,而發生在異性之間未免有帶有愛情的成份。
摘抄3:美貌如夏日鮮果易腐難存,而且它每每使年少者放蕩,并給年長者幾分難堪。
若美貌依附于善者,便會使善舉光彩奪目,使惡行無地自容。
體會:美貌如同雙刃劍,但無論如何算是上天的恩賜。
但過多地依賴于美貌必然會使人淺薄而成為夏日的鮮果。
摘抄5:年輕人出錯往往會使事情毀于一旦,年長者出錯則只是使本來可做得更多更快的事情做得少點慢點。
體會:寧可錯過,不可出錯。
不要急于求成。
不要把所有的雞蛋都放在一個藍子里。
不要做畢其功于一役的事。
更不要做孤注一擲的事。
凡事都有留有回旋的余地。
摘抄6:贊譽乃德行之反映,但它亦是令人反思的鏡鑒。
對人對事的贊揚過分夸張只會招人反感,并且會招來嫉妒和嘲笑,除個別情況之外,自吹自擂不可能顯得合宜得體。
但一個人若是贊美自己的工作或使命,他便可以顯得非常體面,甚至顯出一種崇高。
體會:真的不能過分地吹捧別人,尤其是經常地這樣做,既降低了自己的人格,也讓被吹捧者看不起。
如果對方真的有特別的優點,贊美時務要真心誠意和恰如其分。
當然對于女人的相貌、身材、衣著之類可另當別論。
多說自己工作的重要和責任之重大,但勿需抱怨有多辛苦和艱難。
論美
美德好比寶石,它在相互背景的襯托下反而更華麗。
同樣,一個打扮并不華貴卻
端莊嚴肅而有美德的人是令人肅然起敬的。
美貌的人并不都有其他方面的才能。
因為造物是吝嗇的,他給了此就不再予以彼。
所以許多容顏俊秀的人卻一無作為,他們過于追求外形美而放棄了內在美。
但這話也
不全對,因為奧古斯都、菲斯帕斯、腓力普王、愛德華四世、阿爾西巴底斯、伊斯梅
爾等,都既是大丈夫,又是美男子。
仔細考究起來,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而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最
高的美是畫家所無法表現的,因為它是難于直觀的。
這是一種奇妙的美。
曾經有兩位
畫家----阿皮雷斯和丟勒滑稽地認為,可以按照幾何比例,或者通過攝取不同人身上
最美的特點,用畫合成一張最完美的人像。
其實象這樣畫出來的美人,恐怕只有畫家
本人喜歡。
美是不能制訂規范的,創造它的常常是機遇,而不是公式。
有許多臉型,
就它的部分看并不優美,但作為整體卻非常動人。
有些老人顯得很可愛,因為他們的作風優雅而美。
拉丁諺語說過:“晚秋的秋色
是最美好的。
”而盡管有的年輕人具有美貌,卻由于缺乏優美的修養而不配得到贊美。
美猶如盛夏的水果,是容易腐爛而難保持的。
世上有許多美人,他們有過放蕩的
青春,卻迎受著愧悔的晚年。
因此,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吧。
只有這樣,
美才會放射出真正的光輝。
這是一篇關于“美”之作,語言簡潔,內涵土獨特,充滿哲理性。
“美”本身是個很廣泛的問題,本文著重論述人應該怎樣對待外在美和內在美的人生觀問題。
世界上沒有一個人是十全十美的,所以,不要抱怨自己外在的缺陷,只有內在的美才是永恒的美。
美德重于美貌,把美的形貌與美的德行結合起來,美才能真正發出光輝。
文中有這樣一句話:“形體之美要勝于顏色之美,優雅行為之美又勝于形體之美。
”形體是一個人的整體形象,體形。
顏色指五官相貌,主要是臉部,是局部的。
而行為之美,指舉手投足的動作神態,是后天的,是內在美的折射表現,在三者中最高。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培根隨筆》摘抄300字、要4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