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誰知道,京劇的簡短的簡介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集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男人)、丑(男、女人皆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
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
2. 京劇,介紹,要簡略一點,急
京劇,我國主要劇種之一,由清代中葉的徽調、漢調相繼傳入北京合流演變合成。腔調以西皮、二黃為主,用胡琴和鑼鼓等伴奏,后流行于全國。
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如果從四大徽班進京算起,已有200多年的發展史。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演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威猛的男人,別稱“大花臉”)、丑(男、女人皆有,別稱“小花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清朝前期,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戲曲舞臺非常活躍。昆曲和其他地方戲曲,同城爭輝。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道光年間,又有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參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經過廣大徽漢藝人的表演實踐,徽劇與漢劇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后來的京劇。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京劇有北京走向各地,成為全國廣為流行的劇種。民國以來,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國人民的贊賞。
抗日戰爭時期,在東北的一個小城市里,鐵路扳道工人、中共地下黨員李玉和與六十多歲的母親、十七歲的女兒李鐵梅,祖孫三人在一起生活。他們雖是一家人,卻不是一個姓。原來他們是在十七年前,一次大罷工的流血斗爭中,組成一個革命的家庭。革命先烈傳給他們一盞紅燈,這是他們的傳家寶,是戰斗的信號,是革命勝利的象征。一次,李玉和接到上級黨組織派人送來的一份密電碼,要他通過組織轉交給柏山游擊隊。由于叛徒的出賣,密電碼還沒有轉交出去,李玉和就被捕了。堅強的李奶奶,為了鼓勵后人繼續戰斗,將他們三人的身世,告訴了鐵梅。階級仇,民族恨,將鐵梅心中的革命火種燃燒起來,她立志繼承革命事業。陰險毒辣的日本憲兵隊長鳩山,把李奶奶和鐵梅也抓走了。他為將密電碼搞到手,對李玉和母女說盡了甜言蜜語,用盡了酷刑,還妄想以骨肉分離殺害親人的殘忍行為和陪綁的辦法,威逼鐵梅。但這一切絲毫沒有動搖鐵梅的斗志。革命的三代人,堅貞不屈,表現了工人階級崇高的革命品質和大無畏的英雄氣概。李玉和、李奶奶犧牲以后,鳩山故意放了鐵梅,妄想用放長線釣大魚的詭計,從鐵梅手里得到密電碼。早在鐵梅和李奶奶被捕前,李奶奶已經告訴鐵梅和黨組織的聯絡地點。鐵梅得到鄰居劉大娘和桂蘭姐的幫助,安全地找到了地下黨員周師傅,把密電碼送到根據地柏山。柏山的游擊隊全殲了追趕鐵梅的鳩山等日偽軍。
3. 京劇的歷史,簡單點說就是介紹京劇.介紹京劇哦
劇原起于四個地方的劇種:一是原來流行于安徽省一帶的徽劇;二是流行于湖北的漢劇;三是流行于江蘇一帶的昆曲;四是流行于陜西的秦劇,又叫梆子.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后,于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逐漸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北京土語,逐漸融合發展.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用胡琴(京胡)、和鑼鼓、京二胡、月琴等伴奏.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 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2010年11月16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4. 京劇的簡單介紹
【京劇起源】 京劇形成到底有多少年了? 有兩種說法:150年或200年。
在戲曲史界,尤其在群眾中有些爭議,但此較準確的應是150年。一個劇種形成的時期,當然不能像商店開來那樣確切,應該說是150年左右。
1990年曾在北京舉辦徽班進京200年的紀念會,許多人因此認為這就是京劇形成已有200年的證明。其實徽班進京與后來的京劇形成雖有密切關系,卻是兩個同的概念,打個粗淺的方,嬰兒的年齡應該從他降生的時候算起,不能把他從受孕以及在母體中的那段時間算在內。
既曰形成,就得有個比較科學的界定。徽班進京與京劇形成的區別即在于此。
京劇是徽,漢兩個劇種在北京融合以后形成的產物。但在形成過程中,漢調實占重要位置。
嚴格地說,漢調的聲腔,板式,劇目,字韻等,是后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徽班則是融會徽漢二調演員同臺演出的“載體”。因此專家有謂:班曰徽班,調曰漢調。
沒有徽班,漢調演員無所依附,京劇很難形成。但是沒有漢調演員,只有徽班,缺乏后來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照樣無法形成京劇。
三慶班在1790年進京,只是載體出現的標志,距離新劇種京劇的產生,為時尚遠。所以我們不能含糊地說京劇已經形成200年。
漢調演員最早進京的是米應先(又名米喜子),以演關羽戲蓍稱,大約在1800年左右,曾春臺徽班20年,但作為漢調演員,畢竟單槍匹馬,影響并不廣泛。大批漢調演員陸續進京,約在1820-1832年之間,蓍名者有王洪貴、李六、龍德云、譚志道等,最著名的是老生余三勝。
這些漢調演員與徽班中的演員同臺演出,徽調演員演的多為二黃、高撥子、吹腔、四平調等,間或亦演西皮調,昆腔和弋陽腔;而漢調演員演的則是西皮調和二黃調。京劇聲腔的主要組成部分,無疑是西皮和二黃,從后來的京劇劇目和聲腔看,更多的是源于漢劇,例如現在的傳統戲《擊鼓罵曹》《烏盆記》《賣馬》《碰碑》,《瓊林宴》等,都是源于漢劇。
也有部分劇目源于徽劇,與盧勝奎等編演了許多京劇本(如《三國志》等),那已經是京劇基本形成以后的事了。 綜上所述,可以看出:一,徽班進京,只是出現了產生京劇的載體;二,漢調演員進京后搭入徽班,與徽班演員同臺演唱,互相影響,融合,再加上京音化,逐漸變為一個皮黃系統的新劇種,但漢劇的劇目,聲腔,實為形成京劇的主要內涵,所以漢調演員入京,實為產生京劇的重要步驟,沒有這一步,只有徽班,談不到產生京劇;三,大批漢調演員進京是在1820年以后,又經過將近20年的融合,醞釀,京劇才逐步形成。
第一代京劇演員的成熟和被承認,大約是在1840年左右。這就是我們認為京劇形成約為150年的歷史根據。
另外還有一個佐證,就是第一部京劇劇本是在道光二十年(1840)刊行問世的署名觀劇道人所著的《極樂世界》,其凡例中有這樣的話:“二黃之尚楚音,猶昆曲之尚吳音,習俗然也。今將以悅京師之耳,故概用京音。
間有讀仄為平者,元人北曲已有其例,幸勿嗤為謬妄。”可是:一,京劇主要尚楚音《即漢調》,不是尚徽音。
二,由漢調演化為京劇的關鍵因素之一是京音化《當然只是部分字音的京化》。三,在1840年《極樂世界》出現以前,并無京劇劇本。
因此界定京劇形成的時間為距今150年左右,是比較符合歷史的客觀實際的。 京劇形成以來,涌現出大量的優秀演員,他們對京劇的唱腔、表演,以及劇目和人物造型等方面的革新、發展做出了貢獻,形成了許多影響很大的流派。
如老生程長庚、余三勝、張二奎、譚鑫培、汪桂芬、孫菊仙、汪笑儂、劉鴻聲、王鴻壽、余叔巖、高慶奎、言菊朋、周信芳、馬連良、楊寶森、譚富英、李少春等;小生徐小香、程繼先、姜妙香、葉盛蘭等;武生俞菊笙、黃月山、李春來、楊小樓、蓋叫天、尚和玉、厲慧良等;旦角梅巧玲、余紫云、田桂鳳、陳德霖、王瑤卿、梅蘭芳、程硯秋、荀慧生、尚小云、歐陽予倩、馮子和、筱翠花、張君秋等、老旦龔云甫、臥云居士、李多奎、李金泉等;凈角穆鳳山、黃潤甫、何桂山、裘桂仙、金少山、裘盛戎等;丑角劉趕三、楊鳴玉、王長林、蕭長華等。此外還有著名琴師孫佑臣、梅蘭田、徐蘭沅、王少卿、楊寶忠等;著名鼓師杭子和、白登云、王燮元等。
5. 京劇簡介 要簡練
京劇是在北京形成的戲曲劇種之一,至今已有將近二百年的歷史。
它是在徽戲和漢戲的基礎上,吸收了昆曲、秦腔等一些戲曲劇種的優點和特長逐漸演變而形成的。 京劇音樂屬于板腔體,主要唱腔有二黃、西皮兩個系統,所以京劇也稱“皮黃”。
京劇常用唱腔還有南梆子、四平調、高拔子和吹腔。京劇的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多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以上,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
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和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京劇角色的行當劃分比較嚴格,早期分為生、旦、凈、末、丑、武行、流行(龍套)七行,以后歸為生、旦、凈、丑四大行。 京劇臉譜的分類有:整臉、英雄臉、六分臉、歪臉、神仙臉、丑角臉等。
6. 京劇的資料,簡單點,100字左右
京劇,又稱“皮黃”,由“西皮”和“二黃”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
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漢族戲曲的代表。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年歷史。
清乾隆末期四大徽班進北京后,于嘉慶、道光年間同來自湖北的漢調藝人合作,互相影響,逐漸接受了昆曲、秦腔的部分劇目、曲調和表演方法,并吸收了一些民間曲調、北京土語,逐漸融合發展。傳統劇目約在一千個,常演的約有三四百個,其中除來自徽戲、漢戲、昆曲與秦腔者外,也有相當數量是京劇藝人和民間作家陸續編寫出來的。
京劇較擅長于表現歷史題材的政治、軍事斗爭,故事大多取自歷史演義和小說話本。既有整本的大戲,也有大量的折子戲,此外還有一些連臺本戲。
2010年11月16日京劇列入“人類非物質文化遺產代表作名錄”。
7. 簡單介紹一下京劇
京劇以表演歷史故事為主,用京胡、二胡、笛子、嗩吶等管弦樂器和鼓、板、鑼等打擊樂器伴奏。角色分為生、旦、凈、丑四大行當。各個行當的化妝都有一定的譜式。京劇的表演藝術,繼承了中國古代戲曲歌舞并重的傳統,將唱、念、做、打有機地結合起來形成一個獨具特色的藝術系統。
中國戲曲從原始的歌舞發展而來。春秋戰國時期出現了以樂舞戲謔為業的人,稱為優伶。元雜劇把中國的戲曲藝術推向了成熟。明朝時候,戲曲演出成為城鄉人民重要的文化生活內容。江蘇昆山一帶形成的昆曲,流傳甚廣。
清朝前期,北京作為全國政治文化中心,戲曲舞臺非常活躍。昆曲和各種地方戲曲,同城爭輝。乾隆末年,安徽的徽劇戲班進京演出,風行一時。道光年間,又有湖北漢劇藝人進京,參加徽班的演出,形成“徽漢合流”的局面。經過廣大徽漢藝人的表演實踐,徽劇與漢劇互相融合,兼收其他民間曲調的唱腔、劇目和表演方式,形成了一個新劇種,就是后來的京劇。同治、光緒年間,京劇走向成熟,涌現出程長庚、譚鑫培等號稱“同光十三絕”的著名藝人。
京劇由北京走向各地,成為全國廣為流行的劇種。民國以來,它又逐步走向世界,受到各國人民的贊賞。
8. 京劇的簡介
京劇,也稱“皮黃”,由“西皮”和“二簧”兩種基本腔調組成它的音樂素材,也兼唱一些地方小曲調(如柳子腔、吹腔等)和昆曲曲牌。
它形成于北京,時間是在1840年前后,盛行于20世紀三、四十年代,時有“國劇”之稱。現在它仍是具有全國影響的大劇種。
它的行當全面、表演成熟、氣勢宏美,是近代中國戲曲的代表。 中國京劇是中國的“國粹”,已有200多年的歷史。
京劇之名始見于清光緒二年(1876)的《申報》,歷史上曾有皮黃、二黃、黃腔、京調、京戲、平劇、國劇等稱謂,清朝乾隆五十五年(1790年)安徽四大徽班進京后與北京劇壇的昆曲、漢劇、弋陽、亂彈等劇種經過五、六十年的融匯,衍變成為京劇,是中國最大戲曲劇種。其劇目之豐富、表演藝術家之多、劇團之多、觀眾之多、影響之深均為全國之冠。
京劇是綜合性表演藝術。即唱(歌唱)、念(念白)、做(表演)、打(武打)、舞(舞蹈)為一體、通過程式的表演手段敘演故事,刻劃人物,表達"喜、怒、哀、樂、驚、恐、悲"的思想感情。
角色可分為:生(男人)、旦(女人)、凈(粗獷威猛的男人,別稱花臉)、丑(男、女人皆有,別稱“小花臉”)四大行當。人物有忠奸之分、美丑之分、善惡之分。
各個形象鮮明、栩栩如生。國家非常重視非物質文化遺產的保護,2006年5月20日,京劇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