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茶的歷史故事簡短點
茶的歷史故事有很多,以下是神農關于茶的故事: 有人認為茶是神農在野外以釜鍋煮水時,剛好有幾片葉子飄進鍋中,煮好的水,其色微黃,喝入口中生津止渴、提神醒腦,以神農過去嘗百草的經驗,判斷它是一種藥而發現的,這是有關中國飲茶起源最普遍的說法。
唐.陸羽《茶經》:“茶之為飲,發乎神農氏。”,在中國的文化發展史上,往往是把一切與農業、與植物相關的事物起源最終都歸結于神農氏。
而中國飲茶起源于神農的說法也因民間傳說而衍生出不同的觀點。 擴展資料 中國飲茶起于六朝的說法,有人認為起于“孫皓以茶代酒”,有人認為系“王肅茗飲”而始,日本、印度則流傳飲茶系起于“達摩禪定”的說法。
然而秦漢說具有史料證據確鑿可考,因而削弱了六朝說的正確性。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茶。
2. 茶的故事或傳說
1、神農嘗茶的傳說 很早以前,中國就有"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的傳說。
說的是神農有一個水晶般透明的肚子,吃下什么東西,人們都可以從他的胃腸里看得清清楚楚。那時候的人,吃東西都是生吞活剝的,因此經常鬧病。
神農為了解除人們的疾苦,就把看到的植物都嘗試一遍,看看這些植物在肚子里的變化,判斷哪些無毒哪些有毒。當他嘗到一種開白花的常綠樹嫩葉時,就在肚子里從上到下,從下到上,到處流動洗滌,好似在肚子里檢查什么,于是他就把這種綠葉稱為"查"。
以后人們又把"查"叫成"茶"。神農長年累月地爬山涉水,嘗試百草,每天都得中毒幾次,全靠茶來解救。
但是最后一次,神農來不及吃茶葉,還是被毒草毒死了。據說,那時候他見到一種開著黃色小花的小草,那花萼在一張一合地動著,他感到好奇,就把葉子放在嘴里慢慢咀嚼。
一會兒,他感到肚子很難愛,還沒來得及吃茶葉,肚腸就一節一節地斷開了,原來是中了斷腸草的毒。后人為了崇敬、紀念農業和醫學發明者的功績,就世代傳頌著這樣一個神農嘗百草的故事。
2、陸羽煎茶的傳說 唐朝代宗皇帝李豫喜歡品茶,宮中也常常有一些善于品茶的人供職。有一次,竟陵今湖北天門)積公和尚被召到宮中。
宮中煎茶能手,用上等茶葉煎出一碗茶,請積公品嘗。積公飲了一口,便再也不嘗第二口了。
皇帝問他為何不飲,積公說:"我所飲之茶,都是弟子陸羽為我煎的。飲過他煎的茶后,旁人煎的就覺淡而無味了。
"皇帝聽罷,記在心里,事后便派人四處尋找陸羽,終于在吳興縣苕溪的天杼山上找到了他,并把他召到宮中。皇帝見陸羽其貌不揚,說話有點結巴,但言談中看得出他的學識淵博,出言不凡,甚感高興。
當即命他煎茶。陸羽立即將帶來的清明前采制的紫筍茶精心煎后,獻給皇帝,果然茶香撲鼻,茶味鮮醇,清湯綠葉,真是與眾不同。
皇帝連忙命他再煎一碗,讓宮女送到書房給積公去品嘗,積公接過茶碗,喝了一口,連叫好茶,于是一飲而盡。他放下茶碗后,走出書房,連喊"漸兒(陸羽的字)何在?",皇帝忙問"你怎么知道陸羽來了呢?"積公答道:"我剛才飲的茶,只有他才能煎得出來,當然是到宮中來了。
" 3、乾隆御封龍井茶浙江杭州的西湖,三面環山,一碧如玉。西湖的西南方,有座龍井村,村的四周,峰巒秀美,云霧繚繞,是著名的龍井產茶區。
傳說,有一年清朝皇帝乾隆下江南,來到龍井村附近的獅子峰下胡公廟休息。廟里的和尚端上當地的名茶。
乾隆精于茶道,一見那茶,不由叫絕,只見潔白如玉的瓷碗中,片片嫩茶猶如雀舌,色澤墨綠,碧液中透出陣陣幽香。他品嘗了一口,只覺得兩頰生香,有說不出的受用。
于是,乾隆召見和尚,問道:“此茶何名?產于何地?”和尚回答說:“啟稟皇上,這是小廟所產的龍井茶。”乾隆一時興發,走出廟門,只見胡公廟前碧綠如染,十八棵茶樹嫩芽初發,青翠欲低,周圍群山起伏,宛若獅形。
此時乾隆龍心大悅。茶名龍井,山名獅峰,都似乎預兆著他彪炳千秋的功業,況且十八又是個大吉大利的數字。
而那茶有實在賞心悅目,甘醇爽口,于是乾隆當場封胡公廟前的十八棵茶樹為“御茶”。從此,龍井茶名聲遠揚。
3. 中國茶文化的小故事
歷代名人與茶的故事轉載自:福寶閣茶樓網站——歷史名家皎然皎然,唐代一位嗜茶的詩僧,不僅知茶、愛茶、識茶趣,更寫下許多饒富韻味的茶詩。
與茶圣陸羽詩文酬贈,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共同探討飲茶藝術,并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及后世的茶藝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白居易所寫的茶詩極多,然而在白居易之前,唐代亦有一位嗜茶的僧人,寫過許多茶詩,數量并不亞于白居易,他——就是皎然,皎然不僅愛茶、知茶、識茶趣,更常與茶圣陸羽以詩文酬贈唱和,成為莫逆,共同提倡「以茶代酒」的品茗風氣,對唐代茶文化的發展有莫大的貢獻。
博學多識 為文清麗工詩皎然,俗姓謝,字清晝,湖州長城(今浙江吳興縣)人,是南朝宋山水寫實詩人謝靈運的十世孫,生卒年不詳,大約活動于上元、貞元年間(公元760~804年),是唐代著名詩僧,早年信仰佛教,天寶后期在杭州靈隱寺受戒出家,后來徙居湖州烏程杼山山麓妙喜寺,與武丘山元浩、會稽靈澈為道友。皎然博學多識,不僅精通佛教經典,又旁涉經史諸子,為文清麗,尤工于詩,著作頗豐,有《杼山集》十卷、《詩式》五卷、《詩評》三卷及《儒釋交游傳》、《內典類聚》、《號呶子》等著作并傳于世。
結識茶圣陸羽 成為莫逆之交陸羽于唐肅宗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前后來到吳興,住在妙喜寺,與皎然結識,并成為「緇素忘年之交」。(元代辛文房《唐才子傳.皎然傳》載:「出入道,肄業杼山,與靈澈、陸羽同居妙喜寺。
」又陸羽《自傳》:「……與吳興釋皎然為緇素忘年之交。」)后來陸羽在妙喜寺旁建一茶亭,由于皎然與當時湖州刺史顏真卿的鼎力協助,乃于唐代宗大歷八年(公元773年)落成,由于時間正好是癸丑歲癸卯月癸亥日,因此名之為「三癸亭」。
皎然并賦《奉和顏使君真卿與陸處士羽登妙喜寺三癸亭》以為志,詩云:「秋意西山多,列岑縈左次。繕亭歷三癸,疏趾鄰什寺。
元化隱靈蹤,始君啟高誄。誅榛養翹楚,鞭草理芳穗。
俯砌披水容,逼天掃峰翠。境新耳目換,物遠風煙異。
倚石忘世情,援云得真意。嘉林幸勿剪,禪侶欣可庇。
衛法大臣過,佐游群英萃。龍池護清澈,虎節到深邃。
徒想嵊頂期,于今沒遺記。」其詩記載了當日群英齊聚的盛況,并盛贊三癸亭構思精巧,布局有序,將亭池花草、樹木巖石與莊嚴的寺院和巍峨的杼山自然風光融為一體,清幽異常。
時人將陸羽筑亭、顏真卿命名題字與皎然賦詩,稱為「三絕」,一時傳為佳話,而三癸亭更成為當時湖州的勝景之一。皎然與陸羽情誼深厚,可從皎然留下的尋訪陸羽的茶詩中看出,《往丹陽尋陸處士不遇》:「遠客殊未歸,我來幾惆悵。
叩關一日不見人,繞屋寒花笑相向。寒花寂寂偏荒阡,柳色蕭蕭愁暮蟬。
行人無數不相識,獨立云陽古驛邊。鳳翅山中思本寺,魚竿村口忘歸船。
歸船不見見寒煙,離心遠水共悠然。他日相期那可定,閑僧著處即經年!」陸羽隱逸生活悠然自適,行蹤飄忽,使得皎然造訪時常向隅,詩中傳達出皎然因訪陸羽不遇的惆悵心情,以情融景,更增添心中那股悵惘之情。
《賦得夜雨滴空階送陸羽歸龍山》:「閑階雨夜滴,偏入別情中。斷續清猿應,淋漓侯館空。
氣令煩慮散,時與早秋同。歸客龍山道,東來雜好風。
」在送陸羽回龍山的詩中,語雖含蓄,卻情深義重。《訪陸處士羽》:「太湖東西路,吳主古山前,所思不可見,歸鴻自翩翩。
何山賞春茗,何處弄春泉。莫是滄浪子,悠悠一釣船。
」「賞春茗」、「弄春泉」、「悠悠一釣船」寥寥數語,將陸羽隱逸時的生活情調鮮明勾勒出來。從皎然與陸羽交往期間所寫下的許多詩句中,除了可以了解到這兩位「緇素忘年之交」的深厚情誼外,這些詩作更可作為研究陸羽生平事跡的重要資料。
不欲多相識 逢人懶道名皎然淡泊名利,坦率豁達,不喜送往迎來的俗套,《贈韋早陸羽》:「只將陶與謝,終日可忘情。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
」詩中將韋、陸二人比作陶淵明與謝靈運,表明皎然不愿多交朋友,只和韋卓、陸羽相處足矣,「不欲多相識,逢人懶道名」,其個性率真若此,大有陶淵明「我醉欲眠,卿且去。」的真性情。
品茶是皎然生活中不可或缺的一種嗜好,《對陸迅飲天目山茶因寄元居士晟》:「喜見幽人會,初開野客茶,日成東井葉,露采北山芽,文火香偏勝,寒泉味轉嘉,投鐺涌作沬,著碗聚生花。稍與禪經近,聊將睡網賒。
知君在天目,此意日無涯。」友人元晟送來天目山茶,皎然高興的賦詩致謝,敘述了他與陸迅等友人分享天目山茶的樂趣。
《湖南草堂讀書招李少府》:「削去僧家事,南池便隱居。為憐松子壽,還卜道家書。
藥院常無客,茶樽獨對余。有時招逸史,來飯野中蔬。
」飲茶、讀書、飯野蔬,生活型態雖然簡單,卻是皎然養生的秘訣。此外皎然亦與陸羽一樣關心著茶事,《顧渚行寄裴方舟》:「我有云泉鄰渚山,山中茶事頗相關。
鶗鴃鳴時芳草死,山家漸欲收茶子。伯勞飛日芳草滋,山僧又是采茶時。
由來慣采無遠近,陰嶺長兮陽崖淺。大寒山下葉未生,小寒山中葉初卷。
吳婉攜籠上翠微,蒙蒙香*罥春衣。迷山乍被落花亂,度水時驚啼鳥飛。
家園不遠乘露摘,歸時露彩猶滴瀝。初看怕出。
4. 誰能告訴我茶葉的簡略故事
烏龍茶的傳說 據說烏龍茶最早發源于福建省安溪縣。
傳說,很早以前,安溪的深山里,住著一位獵人,名叫胡良。有一天,他偶然發現一座山上長著一叢叢小樹,枝葉墨綠蔥蘢,便隨手摘下一枝,放在背簍中遮蓋獵物,翻山越嶺,直到太陽快下山才回到家中。
回家后點火燒水,山風吹過,忽聞得一陣清香,接著收拾獵物時,發現清香來自背簍中的那枝樹葉。胡良試著摘下幾片葉子,用開水沖泡,喝到嘴里,不僅香醇,而且頓覺口舌生津,煩躁盡消,胡良心想這定是仙樹。
立即起身重返深山摘了一大捆枝葉回家,但用此葉泡水,卻變得又苦又澀。胡良想了半天,為什么從同樣的樹上采來的枝葉,味道不一樣呢? 細想過后,悟出了一個道理來。
原先采的枝葉經過大半天曬萎,產生的清香,因此決定摸索加工制作香茶的方法。經過反復試制,終于找到了采來葉子要經過晾曬、搓擦、炒烘等過程的制作香茶的途徑。
香茶制作成功后,流傳四方,胡良的名字也隨之廣為傳誦。照安溪的方言,“胡良”與“烏龍”語音相近,后來人們就把這里出產的名茶稱作“烏龍茶”,而名揚海內外。
龍井茶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這天 ,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
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
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
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
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
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鐵 觀 音 的 傳 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
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
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
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一夜,魏飲夢見在山崖上有一株透發蘭花香味的茶樹,正想采摘時,一陣狗吠把好夢驚醒。
第二天果然在崖石上發現了一株與夢中一模一樣的茶樹。于是采下一些芽葉,帶回家中,精心制作。
制成之后茶味甘醇鮮爽,精神為之一振。魏認為這是茶之王,就把這株茶挖回家進行繁殖。
幾年之后,茶樹長得枝葉茂盛。因為此茶美如觀音重如鐵,又是觀音托夢所獲,就叫它“鐵觀音”。
從此鐵觀音就名揚天下。鐵觀音是烏龍茶的極品,其品質特征是:茶條鄭曲,肥壯圓結,沉重勻整,色澤砂綠,整體形狀似晴蜓頭、螺旋體、青蛙腿。
沖泡后湯色多黃濃艷似琥珀,有天然馥郁的蘭花香,滋味醇厚甘鮮,回甘悠久,俗稱有“音韻”。茶音高而持久,可謂“七泡有余香”。
廬山云霧茶的傳說 江西省廬山出產云霧茶,香氣清高滋味鮮爽,真是高山出名茶,名不虛傳。 傳說孫悟空在花果山當猴王的時候,常吃仙桃、瓜果、美酒,有一天忽然想起要嘗嘗玉皇大帝和王母娘娘喝過的仙茶,于是一個跟頭上了天,駕著祥云向下一望,見九洲南國一片碧綠,仔細看時,竟是一片茶樹。
此時正值金秋,茶樹已結籽,可是孫悟空卻不知如何采種。這時,天邊飛來一群多情鳥,見到猴王后便問他要干什么,孫悟空說"我那花果山雖好但沒茶樹,想采一些茶籽去,但不知如何采得。
"眾鳥聽后說:"我們來幫你采種吧。"于是展開雙翅,來到南國茶園里,一個個銜了茶籽,往花果山飛去。
多情鳥嘴里銜著茶籽,穿云層,越高山,過大河,一直往前飛。誰知飛過廬山上空時,巍巍廬山勝景把它們深深吸引住了,領頭鳥竟情不自禁地唱起歌來。
領頭鳥一唱,其他鳥跟著唱和。茶籽便從它們嘴里掉了下來,直掉進廬山群峰的巖隙之中。
從此云霧繚繞的廬山便長出一棵棵茶樹,出產清香襲人的云霧茶。 碧螺春的傳說 很早以前,東洞庭莫厘峰上有一種奇異的香氣,人們誤認為有妖精作祟,不敢上山。
一天,有位膽大勇敢、個性倔強的姑娘去莫厘蜂砍柴,剛走到半山腰,確聞到一股清香,她也感到驚奇,就朝山頂觀看,看來看去沒有。
5. 中國茶文化的小故事
1、古代有位茶農,平常非常喜歡種茶。茶農篤信佛教,日夜參拜觀音,并以清茶供奉。某夜,茶農睡夢中夢見自己走到了一條河流旁邊,在河流邊有一株茶樹,只見茶葉橢圓,葉肉肥厚,嫩芽紫紅,青翠欲滴。后來,茶農就挖回家中種植在鐵鼎中,這株茶樹因觀音托夢所得,故而取名為“鐵觀音”。
2、華佗論茶東漢末年的名醫華佗在《食論》中提到:“苦茶久食,益意思。”意思是“茶的味道苦澀,飲后能使人深思熟慮、開拓思維。”這是歷史上第一次關于茶具有藥用價值的記載。
華佗常年奔波在江淮一帶采藥,為民治病,積累了豐富的醫療經驗。據說他累的時候,只要喝到一杯清茶,疲憊頓時消失,于是深深地體會出“苦茶久食,益意思”的見解。
3、相傳,乾隆微服私訪來到杭州一座酒樓,因時值清明,于是將隨身攜帶的龍井新茶讓店里的伙計沖泡。細心的伙計看到乾隆內著的龍袍露出一角, 的茶葉緊張的告訴正在烹調蝦仁的老板,老板驚慌地將伙計手中的茶葉當成蔥花撒在鍋里,沒想到乾隆嘗過這道菜后,連連稱好,從此這道菜變流傳下來,直到今天。
4、傳說南宋紹興五年(1135年),岳飛奉朝廷之命帶兵南下與楊幺領導的農民作戰。由于岳家軍多來自北方中原大地,進入江南很多士兵出現水土不服的癥狀,腹脹,嘔吐,腹瀉,乏力,眼看著難以正常作戰。平時喜讀醫書的岳飛將當地盛產的茶葉,芝麻,生姜,黃豆一起熬煮讓屬下飲用,果然治好了軍中的惡疾。
5、“神農嘗百草,日遇七十二毒,得茶而解之。”有一天,神農氏嘗到了一種綠色的葉子,葉子在他透明的肚子里上上下下,好像是在為身體做檢查似的,于是為這種綠葉取名為“查”,后來逐漸成了“茶”。后來發現,“茶”可以為他解毒。“神農嘗茶”的故事也便流傳千古為后人稱贊。
6. 簡單點的茶故事
中國十種茶的傳說 (一)龍井茶與虎跑泉的傳說 傳說乾隆皇帝下江南時,來到杭州龍井獅峰山下,看鄉女采茶,以示體察民情。
這天,乾隆皇帝看見幾個鄉女正在十多棵綠蔭蔭的茶蓬前采茶,心中一樂,也學著采了起來。剛采了一把,忽然太監來報:“太后有病,請皇上急速回京。”
乾隆皇帝聽說太后娘娘有病,隨手將一把茶葉向袋內一放,日夜兼程趕回京城。其實太后只因山珍海味吃多了,一時肝火上升,雙眼紅腫,胃里不適,并沒有大病。
此時見皇兒來到,只覺一股清香傳來,便問帶來什么好東西。皇帝也覺得奇怪,哪來的清香呢?他隨手一摸,啊,原來是杭州獅峰山的一把茶葉,幾天過后已經干了,濃郁的香氣就是它散出來了。
太后便想嘗嘗茶葉的味道,宮女將茶泡好,茶送到太后面前,果然清香撲鼻,太后喝了一口,雙眼頓時舒適多了,喝完了茶,紅腫消了,胃不脹了。太后高興地說:“杭州龍井的茶葉,真是靈丹妙藥。”
乾隆皇帝見太后這么高興,立即傳令下去,將杭州龍井獅峰山下胡公廟前那十八棵茶樹封為御茶,每年采摘新茶,專門進貢太后。至今,杭州龍井村胡公廟前還保存著這十八棵御茶,到杭州的旅游者中有不少還專程去察訪一番,拍照留念。
龍井茶(中國十大名茶之一)、虎跑泉素稱“杭州雙絕”。虎跑泉是怎樣來的呢?據說很早以前有兄弟二人,哥弟名大虎和二虎。
二人力大過人,有一年二人來到杭州,想安家住在現在虎跑的小寺院里。和尚告訴他倆,這里吃水困難,要翻幾道嶺去挑水,兄弟倆說,只要能住,挑水的事我們包了,于是和尚收留了兄弟倆。
有一年夏天,天旱無雨,小溪也干涸了,吃水更困難了。一天,兄弟倆想起流浪過南岳衡山的“童子泉”,如能將童子泉移來杭州就好了。
兄弟倆決定要去衡山移來童子泉,一路奔波,到衡山腳下時就昏倒了,狂風暴雨發作,風停雨住過后,他倆醒來,只見眼前站著一位手拿柳枝的小童,這就是管“童子泉”的小仙人。小仙人聽了他倆的訴說后用柳枝一指,水灑在他倆身上,霎時,兄弟二人變成兩只斑斕老虎,小孩躍上虎背。
老虎仰天長嘯一聲,帶著“童子泉”直奔杭州而去。老和尚和村民們夜里作了一個夢,夢見大虎、二虎變成兩只猛虎,把“童子泉”移到了杭州,天亮就有泉水了。
第二天,天空霞光萬朵,兩只老虎從天而降,猛虎在寺院旁的竹園里,前爪刨地,不一會就刨了一個深坑,突然狂風暴雨大作,雨停后,只見深坑里涌出一股清泉,大家明白了,肯定是大虎和二虎給他們帶來的泉水。為了紀念大虎和二虎,他們給泉水起名叫“虎刨泉”。
后來為了順口就叫“虎跑泉”。用虎跑泉泡龍井茶,色香味絕佳,現今的虎跑茶室,就可品嘗到這“雙絕”佳飲。
(二)黃山毛峰的傳說 黃山位于安徽省南部,是著名的游覽勝地,而且群山之中所產名茶“黃山毛峰”,品質優異。講起這種珍貴的茶葉,還有一段有趣的傳說呢! 明朝天啟年間,江南黟縣新任縣官熊開元帶書童來黃山春游,迷了路,遇到一位腰挎竹簍的老和尚,便借宿于寺院中。
長老泡茶敬客時,知縣細看這茶葉色微黃,形似雀舌,身披白毫,開水沖泡下去,只見熱氣繞碗邊轉了一圈,轉到碗中心就直線升騰,約有一尺高,然后在空中轉一圓圈,化成一朵白蓮花。那白蓮花又慢慢上升化成一團云霧,最后散成一縷縷熱氣飄蕩開來,清香滿室。
知縣問后方知此茶名叫黃山毛峰,臨別時長老贈送此茶一包和黃山泉水一葫蘆,并囑一定要用此泉水沖泡才能出現白蓮奇景。熊知縣回縣衙后正遇同窗舊友太平知縣來訪,便將沖泡黃山毛峰表演了一番。
太平知縣甚是驚喜,后來到京城稟奏皇上,想獻仙茶邀功請賞。皇帝傳令進宮表演,然而不見白蓮奇景出現,皇上大怒,太平知縣只得據實說道乃黟縣知縣熊開元所獻。
皇帝立即傳令熊開元進宮受審,熊開元進宮后方知未用黃山泉水沖泡之故,講明緣由后請求回黃山取水。熊知縣來到黃山拜見長老,長老將山泉交付予他。
在皇帝面前再次沖泡玉杯中的黃山毛峰,果然出現了白蓮奇觀,皇帝看得眉開眼笑,便對熊知縣說道:“朕念你獻茶有功,升你為江南巡撫,三日后就上任去吧。”熊知縣心中感概萬千,暗忖道“黃山名茶尚且品質清高,何況為人呢?”于是脫下官服玉帶,來到黃山云谷寺出家做了和尚,法名正志。
如今在蒼松入云、修竹夾道的云谷寺下的路旁,有一檗庵大師墓塔遺址,相傳就是正志和尚的墳墓。 (三)鐵觀音的傳說 安溪是福建省東南部靠近廈門的一個縣,是閩南烏龍茶的主產區,種茶歷史悠久,唐代已有茶葉出產。
安溪境內雨量充沛,氣候溫和,適宜于茶樹的生長,而且經歷代茶人的辛勤勞動,選育繁殖了一系列茶樹良種,目前境內保存的良種有60多個,鐵觀音、黃旦、本山、毛蟹、大葉烏龍、梅占等都屬于全國知名良種。因此安溪有“茶樹良種寶庫”之稱。
在眾多的茶樹良種中,品質最優秀、知名度最高的要數“鐵觀音”了。 鐵觀音原產安溪縣西坪鎮,已有200多年的歷史,關于鐵觀音品種的由來,在安溪還留傳著這樣一個故事,相傳,清乾隆年間。
安溪西坪上堯茶農魏飲制得一手好茶,他每日晨昏泡茶三杯供奉觀音菩薩,十年從不間斷,可見禮佛之誠。
7. 簡單點的茶故事
朋友,你喜歡喝茶嗎?我很喜歡哦,也可以說是熱愛.昨天破天荒地買了一本書,不是被它的封面所吸引,而是我翻到第一頁就被故事所迷住了.一共有8個關于茶的故事,名字很特別,情節很動人!!
A.慕尼黑遺忘(麥穗,勿忘我草,一心二葉綠茶)
一個女孩,為了拯救她酒精中毒而瀕臨死亡的父親,找遍了整個德國,尋找一種可以跟麥酒一樣口感的替代品.找了很久,都沒有找到.最后失望地回到家鄉,結果卻在家鄉慕尼黑的一間教堂旁邊,看到了自己尋覓已久的材料,于是做成了"遺忘"這道綠茶,就了父親一命.
B.凡爾賽憂郁(普羅旺斯紅玫瑰,凡爾賽牽牛花藤蔓,奧波坦二心二葉綠茶)
這是法國的一位國王調制的精品.這位國王雖然身處至尊之位,可是他并不快樂,因為他每天面對的是紛擾的政局,和眾臣隨時可能發動的叛變.在這樣互相欺騙的日子里,作為一個國王,也無法向任何一個人傾訴.就連他最寵愛的妃子,也讓他感覺,他得到的只是個沒有靈魂的軀體.因為長期處于這樣的憂郁中,他就用這道茶來記錄自己的心境.
C.英國如果情深(人工灰色薰衣草,紅薔薇,紅玫瑰,一心一葉綠茶)
它是一位英國人發明的,故事是一對好朋友同時愛上了一名女子,知識發明這杯茶的人晚了一步,他的朋友先跟那女子告白,而女子也接受了,然后他們就相戀,結婚。。只是這杯茶的發明者并未放棄,他還是一直暗戀著那個女孩,所以也沒有結婚.直到他的朋友因病過世后,他才向那女子表白自己一生的等待心思.雖然最后還是個好結局,只是一晃就是四十年,他用了四十年來等待一位他所愛的女子。。.這杯茶,就是紀念他四十年等待的心情.
D.奧地利渴望(西班牙薰衣草,奧地利龍蘭,奧地利天使草,三心三葉綠茶)
一名奧地利的女貴族,父親是將軍,母親是名門之后,原本應該有個令人稱羨的童年,但父親因政爭遭人陷害,戰死沙場,母親則因此郁郁寡歡而早逝,女兒只能由親人撫養長大.她成人后,秀外慧中,身邊總有相當多的貴族追求著.但是童年的陰影仍在,對父親的渴求,導致她始終憧憬有個象父親一樣的愛人來陪伴.這杯渴望,就是用來記錄她如此的心事.
E.莫斯科寂寞(莫斯科坦憂,丁寧,鼠尾,馬鞭,香水百合)
一名莫斯科溫柔多情的女法醫,她的父母因車禍喪生,所以在孤兒院里長大.雖然長大成人之后,她得到了法醫這份不錯的工作,但是因為從小缺乏親情,所以步入社會一時也不知道應該如何尋覓愛情,因此她常在深夜里感到空虛寂寞.這道茶就是為了紀念她這樣的心情.那名女法醫也因這道茶,而結識了一名男子,相戀,最后結婚.
F.堪培拉情不自禁(堪培拉紅玫瑰,向日葵,天堂鳥,一心一葉綠茶)
一名很喜歡搭游艇到處旅行的男人`,在堪培拉邂逅了一位女子.原本他是一個很花心,愛漂泊的男人,但他卻對女子動了真情,徹底改變了自己,只為了跟這個女人安靜地廝守一生.這道情不自禁,就是這樣一種滋味.
G.荷蘭微薰(普羅旺斯薰衣草,研磨過的麥穗種子,一心一葉綠茶)
這道茶是一個愛情的奇跡。。一個農夫得了帕金森氏癥,整天很頹喪,他的太太為了讓他振作,用了農夫最愛的薰衣草,做成了這道茶,讓農夫每天喝,沒想到農夫真的振作起來,而且奇跡似的復原了!
H.意大利夢醒(開羅紅玫瑰,開羅黃玫瑰,百合,鼠尾,一心三葉綠茶)
一個男孩,原本有一個論及婚嫁的女朋友.可是沒想到,在結婚前,他的女朋友背叛了他,跟他的一個好朋友在一起了.他非常難過,幾乎不能接受這樣的情形,同時之間,他失去了他最愛的人跟最好的朋友.他一度傷心得不能自己,可是到最后,他相通了,這場愛情,就象是一場夢一樣,結局是他醒了,徹底地醒了,于是他沒有報復他的舊情人與朋友,而是默默地祝福他們。
故事全部講完了,我最喜歡的是最后一篇,首先名字就讓我有一種感覺,是空虛的,傷感的,夢醒后自然會很悵然.很喜歡書中的一句話"因為失去,所以才有如夢初醒的感覺,才會感到空虛,但是即使你告訴自己,你是怎么樣地徹底領悟,如何地粉飾太平,還是沒有辦法忘卻那種感覺,那種空虛之后帶來的傷感,特別是愛情的剩余馨香。。我想,那個男人就是悟出了這一點,才會醒過來,雖然還有一絲的惆悵但是能勇敢面對一切,這就是他的偉大之處.試想一下,這個男人在喝這道茶的時候,一開始會有一種很空虛的感覺,但即使這樣,他還是能感覺到有一股香氣從喉嚨那邊暈開,以為他醒了。
8. 求與茶葉有關的小故事
清乾隆年間,普洱城內有一大茶莊,莊主性濮,祖傳幾代都以制茶售茶為業。這一年,又到了歲貢之時,濮氏茶莊的團茶被普洱府選定為貢品,于是少莊主與普洱府羅千總一起進京納貢。 這年的春雨時斷時續,毛茶沒完全曬干,就忙忙壓餅、裝馱。當時從普洱到昆明的官馬大道要走十七八天,從昆明到北京足足要走三個多月,從春天到夏天,總算在限定的日期前趕到京城。 濮少莊主一行在京城的悅來客棧住下之后,小心地打開竹箬茶包,糟了,所有的茶餅都因為霉變而變色了。兩人本來打算自殺謝罪,幸好一個店小二喝了此茶,覺得滋味很好,于是一行人斗膽把霉變后的茶餅呈了上去。 乾隆是一個喜歡品茶、鑒茶的皇帝,他幾次下江南都到了江浙茶山,鼓勵種茶制茶。他還有一個特制的銀斗,專門用來稱水的輕重,以評定泡茶名泉的優劣。這天,正是各地貢茶齊聚、斗茶賽茶的吉日,乾隆看著全國各地送來的貢茶真是琳瑯滿目。突然間,他眼前一亮,發現有一種茶餅圓和如三秋之月,湯色紅濃明亮,猶如紅寶石一般,顯得十分特別。一聞,醇厚的香味直沁心脾,喝一口,綿甜爽滑。乾隆大悅道:“此茶何名?滋味這般的好。”又問:“何府所貢?”太監忙答道:“此茶為云南普洱府所貢。”“普洱府,普洱府。。此等好茶居然無名,那就叫普洱茶吧。” 后來,濮少莊主伙同普洱府的茶師根據這餅茶研究出了普洱茶的加工工藝,其他普洱茶莊也紛紛效仿,于是普洱茶的制茶工藝在普洱府各茶莊的茶人中代代相傳,并不斷發揚光大。從此,普洱茶歲歲入貢清廷,歷經兩百年不衰。皇宮中“夏喝龍井,冬飲普洱”也成為了一種時尚和傳統。
故事一 潮州楓溪在明朝萬歷年間,出了一個大名鼎鼎的文人吳邦殿,官拜朝廷通政參議和尚寶卿等職。他為人詼諧幽默,善于制謎猜謎。一次,他居家時茶囊羞澀,就叫一個仆人頭戴草帽,腳趿木屐,到鄰居家討一包東西,仆人問他要討什么,請說清楚,他說不用言明,你去便知。仆人莫名其妙地到鄰居家照他家主人的話對鄰居說了,鄰居大笑,讓他帶回一包普洱茶。原來,這是一則啞謎,仆人是個“人”字,頭戴草帽是草字頂,腳趿木屐是人字下面一個木字,合成便是一個“茶”字。真是妙絕! 故事二19世紀初葉,有位葡萄牙水手從中國帶回一些上好的普洱茶。水手的母親見到這異國珍品,請來了親朋好友共享美味。可是眾人一嘗,但覺苦澀難咽。水手見餐桌上用碟子盛著“煮好”的普洱茶,便問:“那煮茶的水呢?”媽媽答道:“茶都這么難吃,那水還會好喝嗎?我早把那水倒掉了!” 故事三 在17世紀以前,英國的茶葉都是從中國進口的,路途遙遠,進口量又有限,使得茶葉在當時的英國成為了一種奢侈品。但是茶葉在英國的待遇如下:在某貴婦的家庭沙龍中,由一名身穿燕尾服的管家捧進一只精美的匣子和一套一般來說是會鑲金的茶具。然后,由女主人親自從匣子中取出一點點茶葉放入壺中。接下來大家就會一杯杯的喝茶,直喝到一點茶味都沒有為止。這還不算,接著女主人會用一只精致的夾子把壺中的茶葉夾出,分幾份夾在面包里在抹上黃油,供大家品嘗。這時英國的名流們就會一個個拿起茶葉渣子做的三明治,嘖嘖的吃著,稱贊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