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較短的文言文加翻譯 27篇
1、烏賊求全[原文]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1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2,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
有一次,它爬上岸邊游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里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里把烏賊抓了出來。
唉!烏賊只知道要吐出墨汁來隱蔽自己,以求安全,卻不知道要消滅痕跡,來杜絕海鳥的懷疑,結果,反而暴露了自己,被海鳥察覺目標抓去,真是可憐啊![注釋] 1.響(XU,第三聲調):吐出唾液。2.杜疑:杜絕懷疑。
[道理]考慮問題切忌片面性,做任何事情都要考慮事物的兩重性,才能馬到成功。2、哀溺 [原文] 永之氓咸善游。
一日,水暴甚,有五、六氓乘小船絕湘水。中濟,船破,皆游。
其一氓盡力而不能尋常。其侶曰:“汝善游最也,今何后為?”曰:“吾腰千錢,重,是以后。”
曰:“何不去之?”不應,搖其首。有頃益怠。
已濟者立岸上呼且號曰:“汝愚之甚,蔽之甚,身且死,何以貨為?”又搖其首。遂溺死。
[譯文] 水州的百姓都善于游泳。一天,河水突然上漲,有五、六個人乘著小船渡湘江。
渡到江中時,船破了,都游起水來。其中一個人盡力游泳但仍然游不了好遠。
他的同伴們說:“你最會游泳,現在為什么落在后面?”他說:“我腰上纏著一千文錢,很重,所以落后了。”同伴們說:“為什么不丟掉它呢?”他不回答,搖搖他的頭。
一會兒,他更加疲困了。已經游過河的人站在岸上,又呼又叫:“你愚蠢到了極點,蒙味到了極點,自己快淹死了,還要錢財干什么呢?”他又搖搖他的頭。
于是淹死了。3、臨江之麋 【原文】臨江地名之人,畋得麋麑畋。
麑,幼鹿,畜之,畜之。入門,群犬垂涎,揚尾皆來,其人怒怛之怛,恐嚇。
自是日抱就犬,習示之,稍使與之戲。積久,犬皆如人意。
麋麑稍大,忘己之麋也,以為犬良我友良:真,抵觸偃仆益狎偃,仰倒。犬畏主人,與之俯仰甚善。
然時啖其舌啖。三年,麋出門,見外犬在道甚眾,走欲與為戲。
外犬見而喜且怒,共殺食之,狼藉道上。麋致死不悟。
注釋:畋:讀音tián 麑:讀音ní 怛:讀音dá 偃:讀音yǎn 啖:讀音dàn,吃,這里作舔解。【譯文】臨江(地名)的一個人,獵得一只麋鹿的幼崽,養了起來。
回家進門時,(家里的)那些狗(見了)直流口水,搖著尾巴都拋過來,那人呵斥嚇唬它們。從這天開始就抱鹿崽子到狗的中間去,常常給那些狗看到它,慢慢讓狗和它嬉戲。
過了很久,狗都如那人所愿(不企圖吃那鹿崽子了)。鹿崽子稍微大些了,忘了自己是鹿了,以為狗真的是自己的朋友,(跟狗)頂頭摔撲更加親密了,狗害怕主人,和它滾打的很友好。
但還是經常舔舌頭(想吃啊!)。三年后,(一天)麋鹿出門,看見很多別人家的狗在道路上,跑去想和它們嬉戲。
別人家的狗見了很開心并發了威,一起把它殺了吃掉了,道路上一片狼藉。麋鹿到死都沒明白其中道理。
寓意:凡是害人的東西,即使一時可以找到"保護傘",但這種庇護是不可能長久的,最終還是沒有好下場。4、小兒不畏虎 【原文】忠、萬、云、安(地名,都是在四川一帶長江沿岸。)
多虎。有婦人晝日置二小兒沙上而浣衣于水者。
虎自山上馳來,婦人倉皇沉水避之,二小兒戲沙上自若。虎熟視之,至以首抵(同抵。)
觸,庶幾(也許可以。)其一懼,而兒癡,竟不知怪,虎亦卒去。
意虎之食人必先被之以威,而不懼之人威無所施歟? 【翻譯】忠、萬、云、安這些地方有很多老虎。有個婦人白天將兩個小孩留在沙灘上自己到水里去洗衣服。
老虎從山上跑來,那婦人慌忙潛入水里躲避老虎,兩個小孩(仍然)在沙灘上自在嬉戲。老虎盯著他們看了很久,甚至用頭觸碰他們呢,期許他們會有些害怕,但是小孩無知,竟然不覺得有什么奇怪的,老虎最后也就離開了。
估計老虎吃人必是先向人顯示其威風,但是對于不怕它的人威風無處施加(而放棄的)嗎?5、更①渡一遭 【原文】昔有人得一鱉,欲烹而食之,不忍當殺生之名,乃熾火使釜②水百沸,橫筱③為橋,與鱉約曰:“能渡此則活汝。”鱉知主人以計取之,勉力爬沙,僅能一渡。
主人曰:“汝能渡橋,甚善,更為我渡一遭,我欲觀之。”[注釋]①更:再,重來。
②釜:古代的一種鍋。③筱(xiǎo):細竹子。
【譯文】過去有人捉到一只甲魚,想把它煮來吃,又不肯負擔殺生的惡名。于是燒旺火使鍋里的水沸騰,在鍋上橫架上一根細竹子作為橋,然后跟甲魚約定說:“(你)能渡過這橋,我就放你一條生路。”
甲魚知道主人是在使用詭計騙殺自己,就盡力小心地(像螃蟹爬沙一樣)爬行,僅僅能夠渡過(竹橋)一次。 主人說:“你能渡過這橋,真是太好了!再給為渡一次橋, 我想(再)仔細看看。”
6、中山竊糟【原文】者魯人不能為酒,惟中山之人善釀千日之酒。魯人求其方弗得。
有仕于中山者,主酒家,取其糟粕以魯酒漬之,謂人曰‘中山之酒也。’魯人飲之,皆以為中山之酒也。
一日,酒家之主者來,聞有酒,索而飲之,。
2. 求10篇簡短文言文加翻譯,適合初一,不包括初一課本上有的
簡短文言文 1、《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
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
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
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
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
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
其母知其 也,呼而問之,:“何為 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矣。
【譯文】 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
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
3、《自相矛盾》【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
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
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本來嘛,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時并存的。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
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
兔不可 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個樹墩子。
一只兔子跑過來,恰巧碰在上面,撞斷脖子死了。他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農具,守候在樹墩子旁邊,希望再揀到一只。
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5、《買櫝還珠》 【原文】 楚人有賣某珠于鄭者。
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譯文】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6. 黔驢技窮 原文: 黔無驢,有好事者船載以入。
至則無可用,放之山下。虎見之,龐然大物也,以為神,蔽林間窺之。
稍出近之,應應然,莫相知。他日,驢一鳴,虎大駭,遠遁;以為且噬已也,甚恐。
然往來視之,覺無異能者;益習其聲,又近出前后,終不敢搏。稍近,益狎,蕩倚沖冒。
驢不勝怒,蹄之。虎因喜,計之曰:“技止此耳!”因跳踉大喊,斷其喉,盡其肉,乃去。
譯文:貴州這地方本沒有驢,有個喜歡多事的人用船運進一頭驢來,運到之后卻沒有什么用途,就把它放在山腳下。一只老虎看到它是個形體高大、強壯的家伙,就把它當成神奇的東西了,隱藏在樹林中偷偷觀看。
過了一會兒,老虎漸漸靠近它,小心謹慎的,不知道它究竟是個什么東西。有一天,驢大叫起來,老虎嚇了一大跳,逃得遠遠的;認為驢子將要咬自己了,非常害怕、可是老虎來來回回走動,但終究不敢向驢進攻。
老虎又漸漸靠近驢子,又進一步戲弄它,碰闖、依靠、沖撞、冒犯它。驢禁不住發起怒來,用蹄子踢了老虎。
老虎因而很高興,心里盤算著說:“它的本事也就如此而已!”于是跳起來大聲吼著,咬斷了驢的喉嚨,吃光了它的肉,然后才離開。7.曾子殺彘 原文: 曾子之妻之市,其子隨之而泣。
其母曰:“女還,顧反為女殺彘。”妻適市來,曾子欲捕彘殺之。
妻止之曰:“特與嬰兒戲耳。”曾子曰:“嬰兒非與戲也。
嬰兒非有知也,待父母而學者也,聽父母之教。今子欺之,是教子欺也。
母欺子而不信其母,非以成教也。”遂烹彘也。
譯文:曾子的夫人到集市上去,他的兒子哭著鬧著要跟著去。他的母親對他說:“你先回家呆著,待會兒我回來殺豬給你吃。”
她剛從集市上回來,曾子就要捉豬去殺。她就勸止說:“只不過是跟孩子開玩笑罷了。”
曾子說:“妻子,可不能跟他開玩笑啊!小孩子沒有思考和判斷能力,要向父母親學習,聽從父母親給予的正確的教導。現在你欺騙他,這是教孩子騙人啊!母親欺騙兒子,兒子就不再相信自己的母親了,這不是實現教育的方法。”
于是曾子就殺豬煮肉給孩子吃。8.鄭人買履 原文:鄭人有且置履者,先自度其足,而置之其坐;至之市而忘操之。
已得履,乃曰:“吾忘。
3. 求短篇文言文帶譯文要求原文60字左右譯文100字左右準確說字越少越
海之魚, 有烏賊其名者, 響水而水烏.戲於岸間, 懼物之窺己也, 則響水以自蔽.海鳥視之而疑, 知其魚而攫之.嗚呼! 徒知自蔽以求全, 不知滅跡以杜疑, 為窺者之所窺.哀哉! [翻譯] 海中有一種魚,名叫烏賊,它能吐出墨汁使海水變黑.有一次,它爬上岸邊游玩,它怕別的動物看到它,就吐出墨汁把自己隱蔽起來.海鳥看到了烏黑的海水而起疑,知道一定是烏賊在里面,就毫不猶豫地往水里把烏賊抓了出來. 1、弈秋誨弈 【原文】 弈之為數,小數也,不專心致志,則不得也.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使弈秋誨二人弈,其一人專心致志,惟弈秋之為聽;一人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為是其智弗若與?日:非然也. ——《孟子·告子上》 【譯文】 下棋在眾技藝中,只是一種小技巧,但不專心致志,就沒法學會.弈秋,是全國最善于下棋的人.讓弈秋教兩個人下棋,其中一個人專心致志地向弈秋學習,全神貫注地聽弈秋的講授;另一個人雖然也坐在弈秋面前,但心里老想著會有天鵝飛來,想著張弓搭箭去射它.這個人雖說是和前一個人一起學習,但遠不及前一個人學得好.是因為這個人趕不上前一個人聰明嗎?實際上不是這樣的. 2、豚子食于死母 【原文】 仲尼日:"丘也嘗游于楚矣,適見豚子食于其死母者,少焉晌若,皆棄之而走.不見己焉爾,不得類焉爾.所愛其母者,非愛其形也,愛使其形者也." ——《莊子·德充符》 【譯文】 孔子說:"我曾在去楚國的時候,在路上正巧遇見一群小豬在一頭死母豬身上吃奶,一會兒便都驚慌失措地逃跑了.因為它們看到母豬不再用眼睛看它們了,不像一頭活豬的樣子了.小豬們愛它們的母親,不僅是愛母豬的形體,更主要的是愛充實于形體的精神. 3、巫馬其買鴆 【原文】 巫馬其為荊王使于巴.見擔鴆者,問之:"是何以?"日:"所以鴆人也."于是,請買之,金不足,又益之車馬.已得之,盡注之于江. ——《尸子》 【譯文】 巫馬其作為荊王的使者出訪巴國.在途中,他遇見一個肩挑毒酒的人,于是問道:"這是做什么用的?"那人答道:"是用來毒害人的."于是,巫馬其就向他買那毒酒,帶的錢不夠,又押上隨行的車馬.買來后,全部都傾倒到江里去了. 《道德經》第八章 上善若水.水善利萬物而不爭,處眾人之所惡,故幾于道.居,善地;心,善淵;與,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爭,故無尤. [譯文] 最善的人好像水一樣.水善于滋潤萬物而不與萬物相爭,停留在眾人都不喜歡的地方,所以最接近于“道”.最善的人,居處最善于選擇地方,心胸善于保持沉靜而深不可測,待人善于真誠、友愛和無私,說話善于格守信用,為政善于精簡處理,能把國家治理好,處事能夠善于發揮所長,行動善于把握時機.最善的人所作所為正因為有不爭的美德,所以沒有過失,也就沒有怨咎. 《醉翁談錄》節選 眉眼口鼻四者,皆有神也.一日,嘴對鼻子說“爾有何能,而位居吾上?”鼻子說:“吾能別香臭,然后子方可食,故吾位居汝上.”鼻子對眼睛說:“子有何能,而在我上也?”眼睛說:“吾能觀美丑,望東西,其功不小,宜居汝上也.”鼻子又說:“若然,則眉有何能,亦居我上?”眉毛說:“我也不愿與諸君相爭,我若居眼鼻之下,不知你一個面皮,安放哪里”? 眉毛,眼睛,嘴和鼻子他們四個都有靈性.一天,嘴對鼻子說:"你有什么本領,可以在我上面?"鼻子回答:"我能識別香味和臭味所以才能在你的位置之上."鼻子對眼睛說:"你有什么本領,可以在我上面?"眼睛說,:"我能觀察善惡美丑,遙望東方和西方,我的功勞不小,所以位置在你上面."鼻子又說,"如果這樣,那么眉毛有什么本領,也在我上面呢?"眉毛說,"我不能和各位相互爭辯比較.如果我在眼睛鼻子下面,不知道你的臉放到哪里?" 未嘗一遇 昔周人有仕不遇,年老白首,泣涕于途者,人或問之:“何為泣乎?”對曰:“吾仕數不遇,自傷年老失時,是以泣也.”人曰:“仕奈何不一遇也?”對曰:“吾少年之時,學為文,文德成就,始欲仕宦,人主君好用老.用老主,后主又用武.武節始就,武主又亡.少主始立,好用少年,吾年又老,是以未嘗一遇.” 翻譯:從前周國有個想當官總當不上的人,年紀大了頭發白了,在大路上哭泣,有的人就問他:“為什么哭啊?” 回答說:“我幾次想當官都不被看中,自己可憐自己年老了沒有機會了,所以就哭啊.”別人說:“求官怎么就一次都沒求到呢?”回答說:“我少年的時候,學的是文,道德文章學好了,準備去當官,國王喜歡用年老的人.用老人的國王死了,后來的國王又用武將.(等我)兵法武功學好了,用武將的國王又死了.少年的國王剛剛登基,喜歡用年輕人,我又老了,就這樣沒求成一次官.” 商湯見伊尹 昔者湯(商朝建國君主)將往見伊尹(商朝初年的賢相),令彭氏之子御.彭氏之子半道而問曰:“君將何之?”湯曰:“將往見伊尹.”彭氏之子曰:“伊尹,天下之賤人也.若君欲見之,亦令召問焉,彼受賜矣!”湯曰:“非汝所知也.今有藥于此,食之,則耳加聰,目加明,則吾必說而強食之.今夫伊尹之于我國也,譬之良醫善藥也,而子不欲我見伊尹,。
4. 給我十篇簡單的文言文加翻譯
1、范仲淹有志于天下范仲淹二歲的時候死了父親。
母親很窮,沒有依靠。就改嫁到了常山的朱家。
(范仲淹)長大以后,知道了自己的生世,含著眼淚告別母親,離開去應天府的南都學舍讀書。(他)白天、深夜都認真讀書。
五年中,竟然沒有曾經脫去衣服上床睡覺。有時夜里感到昏昏欲睡,往往把水澆在臉上。
(范仲淹)常常是白天苦讀,什么也不吃,直到日頭偏西才吃一點東西。就這樣,他領悟了六經的主旨,后來又立下了造福天下的志向。
他常常自己講道:“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原文:范仲淹二歲而孤,母貧無靠,再適常山朱氏。
既長,知其世家,感泣辭母,去之南都入學舍。晝夜苦學,五年未嘗解衣就寢。
或夜昏怠,輒以水沃面。往往糜粥不充,日昃始食,遂大通六經之旨,慨然有志于天下。
常自誦曰:當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2、陳蕃愿掃除天下陳藩十五歲的時候,曾經獨自住在一處,庭院以及屋舍十分雜亂。
他父親同城的朋友薛勤來拜訪他,對他說:“小伙子你為什么不整理打掃房間來迎接客人?”陳藩說:“大丈夫處理事情,應當以掃除天下的壞事為己任。不能在乎一間屋子的事情。”
薛勤認為他有讓世道澄清的志向,與眾不同。原文:藩年十五,嘗閑處一室,而庭宇蕪歲。
父友同郡薛勤來候之,謂藩曰:“孺子何不灑掃以待賓客?”藩曰:“大丈夫處世,當掃除天下,安事一室乎?”勤知其有清世志,甚奇之。3、班超投筆從戎班超為人有遠大的志向,不計較一些小事情。
然而在家中孝順勤謹,過日子常常辛苦操勞,不以勞動為恥辱。他能言善辯,粗覽了許多歷史典籍。
公元62年(永平五年),哥哥班固被征召做校書郎,班超和母親也隨同班罟到了洛陽。因為家庭貧窮,班超常為官府抄書掙錢來養家。
他長期抄寫,勞苦不堪,有一次,他停下的手中的活兒,扔了筆感嘆道:“大丈夫如果沒有更好的志向謀略,也應像昭帝時期的傅介子、武帝時期的張騫那樣,在異地他鄉立下大功,以得到封侯,怎么能長期地在筆、硯之間忙忙碌碌呢?”旁邊的人都嘲笑他,班超說:“小子怎么能了解壯士的志向呢!”原文:班超字仲升,扶風平陵人,徐令彪之少子也。為人有大志,不修細節。
然內孝謹,居家常執勤苦,不恥勞辱。有口辯,而涉獵書傳。
永平五年。兄固被召詣校書郎,超與母隨至洛陽。
家貧,常為官傭書以供養。久勞苦,嘗輟業投筆嘆曰:“大丈夫無它志略,猶當效傅介子、張騫立功異域,以取封侯,安能久事筆研間乎?”左右皆笑之。
超曰:“小子安知壯士志哉!”4、宗愨(què)乘風破浪宗愨,字元干,是南陽涅陽人。他的叔父宗炳,學問很好但不肯做官。
宗愨小的時候,宗炳問他長大后志向是什么?他回答:“希望駕著大風刮散綿延萬里的巨浪。”(宗炳說:“就算你不能大富大貴,也必然會光宗耀祖。”
)有一次宗愨的哥哥宗泌結婚,結婚的當晚就遭到強盜打劫。當時宗愨才14歲,卻挺身而出與強盜打斗,把十幾個強盜打得四下潰散,根本進不了正屋。
當時天下太平,有點名望的人都認為習文考取功名是正業。宗炳因為學問高,大家都喜歡跟著他讀儒家經典。
而宗愨因為任性而且愛好武藝,因此不被同鄉稱贊。原文:宗愨字元干,南陽涅陽人也。
叔父炳高尚不仕。愨年少時,炳問其志。
愨曰:“愿乘長風破萬里浪。”炳曰:“汝若不富貴,必破我門戶。”
兄泌娶妻,始入門,夜被劫,愨年十四,挺身與拒賊,十余人皆披散,不得入室。時天下無事,士人并以文藝為業,炳素高節,諸子群從皆好學,而愨任氣好武,故不為鄉曲所稱。
5、祖逖聞雞起舞當初,范陽人祖逖,年輕時就有大志向,曾與劉琨一起擔任司州的主簿,與劉琨同寢,夜半時聽到雞鳴,他踢醒劉琨,說:“這不是令人厭惡的聲音。”就起床舞劍。
渡江以后,左丞相司馬睿讓他擔任軍咨祭酒。祖逖住在京口,聚集起驍勇強健的壯士,對司馬睿說:“晉朝的變亂,不是因為君主無道而使臣下怨恨叛亂,而是皇親宗室之間爭奪權力,自相殘殺,這樣就使戎狄之人鉆了空子,禍害遍及中原。
現在晉朝的遺民遭到摧殘傷害后,大家都想著自強奮發,大王您確實能夠派遣將領率兵出師,使像我一樣的人統領軍隊來光復中原,各地的英雄豪杰,一定會有聞風響應的人!”司馬睿一直沒有北伐的志向,他聽了祖逖的話以后,就任命祖逖為奮威將軍、豫州刺史,僅僅撥給他千人的口糧,三千匹布,不供給兵器,讓祖逖自己想辦法募集。祖逖帶領自己私家的軍隊共一百多戶人家渡過長江,在江中敲打著船槳說:“祖逖如果不能使中原清明而光復成功,就像大江一樣有去無回!”于是到淮陰駐扎,建造熔爐冶煉澆鑄兵器,又招募了二千多人然后繼續前進。
原文:范陽祖逖,少有大志,與劉琨俱為司州主簿,同寢,中夜聞雞鳴,蹴琨覺曰:“此非惡聲也!”因起舞。及渡江,左丞相睿以為軍諮祭酒。
逖居京口,糾合驍健,言于睿曰:“晉室之亂,非上無道而下怨叛也,由宗室爭權,自相魚肉,遂使戎狄乘隙,毒流中土。今遺民既遭殘賊,人思自奮,大王誠能命將出師,使如逖者統之以復中原,郡國豪杰,必有望風響應者矣!”睿素無北伐之志,以逖為奮。
5. 十篇最短的文言文和文言文的譯文
1.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
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鐘太大,沒法背。于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2.原文:齊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同‘悅’]之,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必須三百人。
南郭處士被請來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給這三百人獎賞。后來宣王死了,齊閔王當上皇帝,他喜歡一個一個聽,南郭處士逃跑了。
3.原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譯文: 一片蘆葦白蒼蒼, 清晨白露結成霜, 我那心愛的人兒哪! 就在河水的那一旁。
4.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著,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鋤菜。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看見,照舊揮鋤除草,看它跟瓦片、石頭沒有什么不同;華歆看見,把金子拾起來,丟下鋤頭離開了。
他們有曾同坐在一塊席子上讀書,正好有官員乘著大車、戴著官帽經過門前。管寧(無動于衷),依舊讀書;華歆卻把書扔下,出去觀看。
管寧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兩半,跟華歆分開坐。他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5.原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譯文:夸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棄于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6.原文:鐘毓、鐘會少有令譽。
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譯文:鐘毓、鐘會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美好的名聲.(在他們)十三歲那年,魏文帝聽說了他們的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你可以叫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于是(鐘繇帶著他們的兩個兒子進宮面見魏文帝).(面見皇帝時)鐘毓(緊張得)臉上流汗,魏文帝(親熱地)問他:"你的臉上怎么會流汗呢?"鐘毓回答說:"(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樣涌出來." 魏文帝再問鐘會說;"(那)你為什么不流汗呢?" 鐘會回答說:"我害怕得發抖,連汗也不敢出."7.原文: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
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譯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仆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
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
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8.原文: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譯文:李元禮曾經贊嘆荀淑和鐘皓的品德說:“荀淑的見識高超,不能復加,鐘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為老師。”
9.原文: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 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馀六龍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譯文:陳太丘去拜訪荀朗陵,因為家窮又儉樸,沒有仆人雜役,就讓兒子陳元方駕車,陳季方拄著棍子在后面跟著。孫子陳長文還小,就抱在車里。
等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的兒子荀叔慈來開門,荀慈明在席間勸酒,他家其他六個兒子陪著吃飯。而荀朗陵的孫子荀文若也還小,就坐在爺爺腿上。
這事傳到朝廷,太史向上報告說:“有德的星星都向東方聚集了."10.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之,王欲舍所攜之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譯文:華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災難,有一個人想和他們同乘一條船,華歆就為難他,(不讓他上船),王朗(對華歆)說:"船還有位置,為什么不給他上呢?"后面的敵人(向那人)追了過來.(這時)王朗就想拋下帶著的那個人.華歆說:"我之所以懷疑正是因為這樣啊.既然已經答應他讓他上船,怎么可以現在拋下他呢?"因此,就當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那樣.世人就以這件事來平定華歆、王朗的(品質)好壞.11.【原文】 魏武將見匈奴使,自以形陋,不足雄遠國,使崔季珪代,帝自捉刀立床頭。
既畢,令。
6. 求10篇短的文言文,不需要譯文
1.原文: 范氏之亡也,百姓有得鐘者。
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音。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惡人聞之,可也;惡己自聞之,悖矣。 譯文: 晉國的大夫范氏滅亡的時候,有個老百姓得到一只鐘,想要把它背走。
只是鐘太大,沒法背。于是就用錘去把它打碎,這樣鐘又轟轟地響起來,那個老百姓怕別人聽到響聲來搶這只鐘,趕忙把自己的耳朵堵起來,以為自己聽不見,別人也就聽不見了。
2.原文:齊宣王使人竽,必三百人。南郭處士請為王吹竽,宣王說[同‘悅’]之,廩食以數百人。
宣王死,閔王立,好一一聽之,處士逃。譯文:齊宣王讓人吹竽,必須三百人。
南郭處士被請來為齊宣王吹竽,齊宣王很高興,給這三百人獎賞。后來宣王死了,齊閔王當上皇帝,他喜歡一個一個聽,南郭處士逃跑了。
3.原文:蒹葭蒼蒼,白露為霜,所謂伊人,在水一方。譯文: 一片蘆葦白蒼蒼, 清晨白露結成霜, 我那心愛的人兒哪! 就在河水的那一旁。
4.原文:管寧、華歆共園中鋤菜。見地有片金,管揮鋤與瓦石無異,華捉而擲去之。
又嘗同席讀書,有乘軒冕過門著,寧讀如故,歆廢書出看。寧割席分坐,曰:“子非吾友也。”
譯文:管寧和華歆一起在園子里鋤菜。地上有一塊金子,管寧看見,照舊揮鋤除草,看它跟瓦片、石頭沒有什么不同;華歆看見,把金子拾起來,丟下鋤頭離開了。
他們有曾同坐在一塊席子上讀書,正好有官員乘著大車、戴著官帽經過門前。管寧(無動于衷),依舊讀書;華歆卻把書扔下,出去觀看。
管寧把所做坐的席子割作兩半,跟華歆分開坐。他說:“你不是我的朋友。”
5.原文:夸父與日逐走,入日;渴,欲得飲;飲于河、渭;河、渭不足,北飲大澤。未至,道渴而死。
棄其杖,化為鄧林。譯文:夸父追趕太陽,追至太陽身邊,因炎熱而口渴,喝干了江河仍嫌不足,于是,欲飲沼澤之水,未等喝到,不幸渴死。
手杖棄于路邊,競長成一片桃林。6.原文:鐘毓、鐘會少有令譽。
年十三,魏文帝聞之,語其父鐘繇曰:“可令二子來。”于是敕見。
毓面有汗,帝曰:“卿面何以汗?”毓對曰:“戰戰惶惶,汗出如漿。”復問會:“卿何以不汗?”對曰:“戰戰栗栗,汗不敢出。”
譯文:鐘毓、鐘會在年紀很小的時候就擁有了美好的名聲.(在他們)十三歲那年,魏文帝聽說了他們的名聲,就對他們的父親鐘繇說:"你可以叫你的兩個兒子來見我."于是(鐘繇帶著他們的兩個兒子進宮面見魏文帝).(面見皇帝時)鐘毓(緊張得)臉上流汗,魏文帝(親熱地)問他:"你的臉上怎么會流汗呢?"鐘毓回答說:"(我)敬畏害怕,汗水像酒水一樣涌出來." 魏文帝再問鐘會說;"(那)你為什么不流汗呢?" 鐘會回答說:"我害怕得發抖,連汗也不敢出."7.原文:王子猷居山陰,夜大雪,眠覺,開室,命酌酒。四望皎然,因起彷徨,詠左思《招隱詩》。
忽憶戴安道,時戴在剡,即便夜乘小船就之。經宿方至,造門不前而返。
人問其故,王曰:“吾本乘興而行,興盡而返,何必見戴?” 譯文:王子猷居住在山陰,一次夜下大雪,他從睡眠中醒來,打開窗戶,命仆人斟上酒。四處望去,一片潔白銀亮,于是起身,慢步徘徊,吟誦著左思的《招隱詩》。
忽然間想到了戴逵,當時戴逵遠在曹娥江上游的剡縣,即刻連夜乘小船前往。經過一夜才到,到了戴逵家門前卻又轉身返回。
有人問他為何這樣,王子猷說:“我本來是乘著興致前往,興致已盡,自然返回,為何一定要見戴逵呢?”8.原文:李元禮嘗嘆荀淑、鍾皓曰:“荀君清識難尚,鍾君至德可師。”譯文:李元禮曾經贊嘆荀淑和鐘皓的品德說:“荀淑的見識高超,不能復加,鐘皓的道德高尚可以作為老師。”
9.原文:陳太丘詣荀朗陵,貧儉無仆役,乃使元方將車,季方持杖后從,長文尚小, 載著車中。既至,荀使叔慈應門,慈明行酒,馀六龍下食。
文若亦小,坐著膝前。 于時太史奏:“真人東行。”
譯文:陳太丘去拜訪荀朗陵,因為家窮又儉樸,沒有仆人雜役,就讓兒子陳元方駕車,陳季方拄著棍子在后面跟著。孫子陳長文還小,就抱在車里。
等到了荀朗陵家,荀朗陵的兒子荀叔慈來開門,荀慈明在席間勸酒,他家其他六個兒子陪著吃飯。而荀朗陵的孫子荀文若也還小,就坐在爺爺腿上。
這事傳到朝廷,太史向上報告說:“有德的星星都向東方聚集了."10.原文: 華歆、王朗俱乘船避難,有一人欲依附,,歆輒難之。朗曰:“幸尚寬,何為不可?”后賊追之,王欲舍所攜之人。
歆曰:“本所以疑,正為此耳。既已納其自托,寧可以急相棄邪?”遂攜拯如初。
世以此定華、王之優劣。譯文:華歆和王朗一同躲避災難,有一個人想和他們同乘一條船,華歆就為難他,(不讓他上船),王朗(對華歆)說:"船還有位置,為什么不給他上呢?"后面的敵人(向那人)追了過來.(這時)王朗就想拋下帶著的那個人.華歆說:"我之所以懷疑正是因為這樣啊.既然已經答應他讓他上船,怎么可以現在拋下他呢?"因此,就當什么事都沒有發生那樣.世人就以這件事來平定華歆、王朗的(品質)好壞呵呵!譯文也帶進去了,先用著吧。
7. 最簡短的文言文與最簡短的翻譯 最簡短的文言文與最簡短的翻譯
道德經
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這兩句話是老子最高深的思想,但其實也是最淺顯的道理。
其實兩句話是一個意思。
實際拆分,應該是:道,可道,非常道。也可以拆成:道可,道非,常道。意思很簡單,但也非常多,就像怪石大山一樣,不同的人看到的也不一樣。沒有定論,這就是道德經最玄妙最高深的地方,其實也是這句話的意思。
道,天地之道。可道,人人皆可得道。非常道,但世間之道皆非永恒之道。(有的版本為非恒道)合起來就是:天地之道,實際乃是人人皆可得之道,但世間萬物,道道道,皆非恒道。還不夠白?那就在白一些吧!
白丁翻譯文:天王老子制定的規則,實際沒有那么復雜,人人只要用心觀察周圍,熱愛生活、享受生活,就能悟出這個“玄而又玄”的道。但是不要忘記,世界上所有道,都不是永恒的,所有事物都有生,自然也有死。老子的這本道德經也不是真理的化身,早晚也會被推翻取代。而實際上,這種世間無恒道的道理,就是天地萬物之道。
道可,道非,常道,其實也大致是這個道理。
道可,道可以左右天地萬物。
道非,但是再大的道也有被推翻、被打倒的時候。
常道,世間唯一的常道就是此道,萬物皆有始有終。
這兩種拆法的意思都是一樣的,其實你可以試試,把這六個字,不管用什么方法拆,意思都是一樣的,這也精妙的應扣了道家萬物循環、太極常轉的中心思想。這就是老子的最大智慧。
《學弈》
弈秋,通國之善弈者也。
使弈秋誨二人弈。
其一人專致志,惟弈秋之為聽。
一個雖聽之,一心以為有鴻鵠將至,思援弓繳而射之。
雖與之俱學,弗若之矣。
為是其智弗若與?曰:非然也。
《兩小兒辯日》
孔子東游,見兩小兒辯斗,問其故。
一兒曰:“我以日始出時去人近,而日中時遠也。”
一兒曰:“我以日初出遠,而日中時近也。”
一兒曰:“日初出大如車蓋。及日中,則如盤盂,此不為遠者小而近者大乎?”
一兒曰:“日初出滄滄涼涼,及其日中如探湯,此不為近者熱而遠者涼乎?”
孔子不能決也。兩小兒笑曰:“孰為汝多知乎?”
8. 簡短的文言文及翻譯
1.與朱元思書 風煙俱凈,天山共色。
從流飄蕩,任意東西。自富陽至桐廬一百許里,奇山異水,天下獨絕。
水皆縹碧,千丈見底。游魚細石,直視無礙。
急湍甚箭,猛浪若奔。 夾岸高山,皆生寒樹,負勢競上,互相軒邈,爭高直指,千百成峰。
泉水激石,泠泠作響;好鳥相鳴,嚶嚶成韻。蟬則千轉不窮,猿則百叫無絕。
鳶飛戾天者,望峰息心;經綸世務者,窺谷忘反。橫柯上蔽,在晝猶昏;疏條交映,有時見日。
譯文 江面上的風停了,煙霧都消散盡,天空和遠山呈現出相同的顏色。(我乘著船)隨水流漂浮移動,隨意地飄蕩。
從富陽到桐廬大約(相距)一百里,奇異的山水,是天下絕無僅有的。 江水都呈青綠色,深深的水流清澈得千丈也能見底。
游魚和細石可以看得清清楚楚,一直看下去,毫無障礙。湍急的水流比箭還快,洶涌的波浪猛似奔馬。
兩岸的高山,都生長耐寒常青的樹,(高山)憑依山勢爭著向上,爭相比高遠;筆直地向上,形成了成千成百的山峰。泉水沖激著石頭,發出泠泠的響聲;美麗的鳥兒相向鳴叫,鳴聲和諧而動聽。
(樹上的)蟬兒長久不斷地鳴唱,(山中的)猿猴也時刻不住地啼叫。像老鷹飛到天上那樣追逐名利的人,看到(這些雄奇的)山峰,追逐名利的心就平靜下來;那些辦理政務的人,看到(這些幽美的)山谷,(就會)流連忘返。
橫斜的樹枝在上面遮蔽著,即使在白天,也像黃昏時那樣昏暗,稀疏的枝條交相掩映,有時可以見到陽光。 2.《生于憂患,死于安樂》 舜發于畎畝之中,傅說舉于版筑之間,膠鬲舉于魚鹽之中,管夷吾舉于士,孫叔敖舉于海,百里奚舉于市。
故天將降大任于是(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勞其筋骨,餓其體膚,空乏其身,行拂亂其所為,所以動心忍性,曾益其所不能。 人恒過,然后能改;困于心衡于慮而后作;征于色發于聲而后喻。
入則無法家拂士,出則無敵國外患者,國恒亡。 然后知生于憂患,而死于安樂也。
譯文 舜從田野之中被任用,傅說從筑墻的泥瓦匠中被選拔,膠鬲從販賣魚鹽的人中被選拔,管夷吾從獄官手里釋放后被任用,孫叔敖在隱居的海濱被選拔,百里奚從集市中被選拔。 所以上天將要降臨重大責任在這些人身上,一定要手先使他的內心痛苦,使他的筋骨勞累,使他經受饑餓之苦,使他受貧困之苦,使他做事不順,總不如意,通過那些來使他的內心驚動,使他的性格堅強起來,增加他不具備的才能。
人經常犯錯誤,然后才能改正;在內心困苦,思慮阻塞以后才能有所作為;表現到臉色上,吟詠嘆息之氣發于生氣,然后才被人了解。在一個國內如果沒有守法度的大臣和輔佐君主的賢士,在國外如果沒有敵對國家和外患,(像這樣的)國家經常滅亡。
這樣以后才知道因有憂患而得以生存而因沉迷享受安樂而衰亡。
9. 簡短的文言文帶譯文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戌刻,地大震。余適客稷下,方與表兄李篤之對燭飲。忽聞有聲如
雷,自東南來,向西北去。眾駭異,不解其故。俄而幾案擺簸,酒杯傾覆;屋梁椽柱,錯折
有聲。相顧失色。久之,方知地震,各疾趨出。見樓閣房舍,仆而復起;墻傾屋塌之聲,與
兒啼女號,喧如鼎沸。人眩暈不能立,坐地上,隨地轉側。河水傾潑丈余,鴨鳴犬吠滿城
中。逾一時許,始稍定。視街上,則男女裸聚,競相告語,并忘其未衣也。后聞某處井傾
仄,不可汲;某家樓臺南北易向;棲霞山裂;沂水陷穴,廣數畝。此真非常之奇變也。有邑
人婦,夜起溲溺,回則狼銜其子,婦急與狼爭。狼一緩頰,婦奪兒出,攜抱中。狼蹲不去。
婦大號,鄰人奔集,狼乃去。婦驚定作喜,指天畫地,述狼銜兒狀,己奪兒狀。良久,忽悟
一身未著寸縷,乃奔。此與地震時男婦兩忘者,同一情狀也。人之惶急無謀,一何可笑 鬼哭
謝遷之變,宦第皆為賊窟。王學使七襄之宅,盜聚尤眾。城破兵入,掃蕩群丑,尸填墀,血至充門而流。公入城,扛尸滌血而居。往往白晝見鬼;夜則床下磷飛,墻角鬼哭。
康熙七年六月十七日晚上十點多的時候,發生了大地震。我當時在稷下做客,正和表兄李篤之在燈燭下對飲,忽然聽見有打雷一樣的聲音,從東南方向傳來,向西北方向傳去,眾人十分驚異,不知道怎么回事。不久桌子搖晃,酒杯傾倒,房梁柱子發出斷裂聲。大家相互看著,臉色大變。過了好久,才明白過來是地震了,紛紛狂奔出門。只見外面高樓平房倒而復起,墻倒屋塌之聲和小兒啼哭、婦人哀號之聲交織一起,像開了鍋的沸水一樣喧鬧。人們頭暈目眩,站立不穩,仆坐在地上,隨著地面的顛簸而翻滾。河水潑起一丈多高,雞鳴狗叫之聲遍布全城。大概過了一個時辰,才稍微安定下來。再看大街上,男男女女光著身子聚在一起,說不出話來,都忘了自己沒穿衣服。后來聽說某個地方的井被震得傾斜,不能打水;某家的樓臺整個變了個方向;棲霞山裂開了;沂水陷了個大洞,有好幾畝大。這真是非同尋常的奇災異變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