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求漢字的起源,歷史地位和演變簡潔點的回答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國的文字——漢字,已經誕生并日趨成熟了.關于漢字起源的歷史,基于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所以通常我們說中華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國的文字從出現至今,已經歷了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印刷術發明后為適應印刷要求而逐漸派生出來的各種印刷字體等漫長的發展歷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們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紀后期,在河南安陽,農民在耕地時偶爾發現了甲骨的碎片,他們把這些甲骨作為龍骨賣到藥房.1899年,古文字學家劉鄂在別人所服的中藥中,發現了這種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開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寫在或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因為那時人們用被灼燙過的甲骨上的紋絡來判斷事物的吉兇.占卜完畢,就將占卜的時間、人名、所問事情、占卜結果,以及事后驗證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顯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滿朱砂,其字體與今不同,因此難以辨認.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個.經過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的分析、判斷,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這些甲骨文字,多為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許多字的筆畫繁復,近似于圖畫,而且異體字較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聲、假借的文字,從而說明文字的使用已經有了相當長久的歷史. 金文 繼甲骨文之后出現的漢字書體就是金文.由于這種文字多鑄于各種青銅器上而得名,也稱為鐘鼎文或青銅器銘文.至今所見最早有銘文的青銅器,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銘文都很簡單,文字書體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銅器銘文.金文還載于各種彝器、樂器、兵器、度量衡器、鑄幣、銅鏡和金屬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載文數量最多.各種器物上的文字,較之甲骨文長且完整,字數少者數十字,多者數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載字二百九十一個. 大篆和小篆 篆書又分為大篆和小篆,是漢字書體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隸書 隸書始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為秦朝縣之獄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陽獄中.他在獄中苦心凝思十年,損益小篆,作隸書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納用之,遂拜其為御史.當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務多端,文書日繁,記錄事務單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種比小篆更為省簡、規范的文字,以便于書寫和鐫刻.由于當時改簡小篆為社會急需,勢在必行,致使隸書這一比小篆規范得多的新的字體應運而生,得以面世. 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書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書之名則反之.雖然篆書和隸書也有草寫者,以此而論,其工整者亦可謂之為"楷",但這里所說的楷書,是指自成一體、現在通用的"楷書"而言,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的字等.關于楷書的首創者,眾說不一.因為魏、晉、南北朝幾百年來的文字,是隸書中的八分與楷書筆意錯雜時期.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由東漢王次仲所創.現存實物中,只有魏時期鐘繇的“賀克捷表”的法度可稱為楷書之祖.鐘繇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楷書書法家.今天的楷書,其筆畫端莊,是由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簡捷等脫化、演變而來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書之上者”,是由八分隸再簡約其點畫,以便于書寫之字體).從三國時期鐘繇作“楷書”起,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而為世人所喜愛. 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這是后漢穎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自晉迄今,行書用處最大,用得最廣,一般性書寫幾乎均用之. 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書趨于簡捷者.漢字發展到草書一體,已近完美無暇.唐朝之后,雖又出新體,即張旭之“狂草”,但狂草寫出來他人多不能識,只能作為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而失去了它作為記載和傳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鑒于此因,草書難以再向前發展.文字的發展只能另辟新徑,沿著新開辟的方向——印刷字體演進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繪畫,容易辨認,易于區別.如“人、目、山、火、木、魚”等等.“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漢字像畫的畫兒,如“月”字,多像彎彎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頭還有三個高高的山尖. 會意字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漢字,它的意義往往就。
2. 漢字的來歷簡短篇
漢字的來歷
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
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早刻劃符號距今8000多年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還有一些符號地域色彩較重、背景復雜。
漢字體系正式形成于中原地區
王蘊智認為,漢字體系的正式形成應該是在中原地區。漢字是獨立起源的一種文字體系,不依存于任何一種外族文字而存在,但它的起源不是單一的,經過了多元的、長期的磨合,大概在進入夏紀年之際,先民們在廣泛吸收、運用早期符號的經驗基礎上,創造性地發明了用來記錄語言的文字符號系統,在那個時代,漢字體系較快地成熟起來。
據悉,從考古發掘的出土文字資料來看,中國至少在虞夏時期已經有了正式的文字。如近年考古工作者曾經在山西襄汾陶寺遺址所出的一件扁陶壺上,發現有毛筆朱書的“文”字。這些符號都屬于早期文字系統中的基本構形,可惜這樣的出土文字信息迄今仍然稀少。
文字最早成熟于商代
就目前所知和所見到的殷商文字資料來說,文字載體的門類已經很多。當時的文字除了用毛筆書寫在簡冊上之外,其他的主要手段就是刻寫在龜甲獸骨、陶器、玉石上以及**在青銅器上。商代文字資料以殷墟卜用甲骨和青銅禮器為主要載體,是迄今為止中國發現的最早的成熟文字。
殷墟時期所反映出來的商代文字不僅表現在字的數量多,材料豐富,還突出地表現在文字的造字方式已經形成了自己的特點和規律。商代文字基本字的結體特征可分為四大類:取人體和人的某一部分形體特征為構字的基礎;以勞動創造物和勞動對象為構字的基礎;取禽獸和家畜類形象為構字的基礎;取自然物象為構字的基礎。從構形的文化內涵上來考察,這些成熟較早的字形所取裁的對象與當初先民們的社會生活相當貼近,具有很強的現實性的特征。同時,這些字形所描寫的內容涉及到了人和自然的各個層面,因而還具有構形來源廣泛性的特征。
3. 【簡單的關于漢字的來源】
漢字的起源,有很多種說法: 來自八卦說,東漢許慎《說文解字序》:“古者包羲氏之王天下也,仰則觀象于天,俯則觀法于地,視鳥獸之文與地之宜,近取諸身,于是始作《易》八卦,以垂憲象.” 河圖洛書說,這是文字神賜的典型代表. 結繩說,《說文解字》:“上古結繩而治,后世圣人易之以書契.” 刻契說,古人從接繩記事演變成的刻削符號記事,再系統化成為漢字.倉頡造字說,《說文解字》:“黃帝史官倉頡,見鳥獸蹄迒之跡,知分理可相別異也,初造書契.”“依類象形”“分理別異”而來. 目前,中國史學界較普遍的一種說法是:中國文字源始于殷商.實際上,殷商時代的甲骨文已很成熟,在此之前,應該有一個從發生、發展到漸趨成熟的過程,因此有人主張推至夏末;也有人主張推至夏以前,各執己見.。
4. 漢字的來歷起源短點,把精華抽取出來,100字左右,
漢字,亦稱中文字、中國字、國字,是漢字文化圈廣泛使用的一種文字,屬于表意文字的詞素音節文字,為上古時代的華夏族人所發明創制并作改進,目前確切歷史可追溯至約公元前1300年商朝的甲骨文.再到秦朝的小篆,發展至漢朝才被取名為“漢字”,至唐代楷化為今日所用的手寫字體標準——楷書.漢字是迄今為止連續使用時間最長的主要文字,也是上古時期各大文字體系中唯一傳承至今的文字,有學者認為漢字是維系中國南北長期處于統一狀態的關鍵元素之一,亦有學者將漢字列為中國第五大發明.中國歷代皆以漢字為主要官方文字.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漢字起源于仰韶文化時期,大約公元前4000年,公元前2000年開始進入字符積累階段,商代初期形成相當規模的文字體系[1].。
5. 漢字的起源(簡短一點)
起源: 1、考古發現 人是社會動物,人與人之間相互協作,共同勞動。
在這個過程中,人類語言起到了不可磨滅的作用。初始形態的口頭語言說過即逝,無法保存。
而且受人體發音器官物理屬性的局限,空間穿透力小,影響范圍有限。為此,記錄口頭語言的符號系統——文字誕生了。
早期的骨刻文就是豐富的文字系統,后期的屬于初步成熟階段。這些考古發現可能是漢字起源的重要線索,也可能是各種文字發展的不同源流。
20世紀80年代初,在河南登封夏文化遺址發掘出的陶器上,發現了更完備的文字。這是被學者們確認的迄今為止我國有確切時代的最早的文字。
2、結繩記事 不論用一根繩子打結,還是用多根繩子橫豎交叉,歸根結底,它只是一種表示和記錄數字或其他方位的一些簡單概念。如大事記大疙瘩,小事記小疙瘩。
疙瘩的多少也代表東西的多少。它只能幫助人們記憶某些事情,卻不能進行思想交流。
所以不可能產生文字,只能說它是文字產生前的孕育階段。 3、契刻記事 人們用契刻的方法,將數目用一定的線條做符號,刻在木片或竹片上,作為雙方的契約。
后來人們把契從中間分開,作為兩半,雙方各持一半。以兩者吻合為憑據。
古代契上刻的數目主要適用來做債務憑證的。 4、圖畫文字 由于結繩記事和契刻記事的不足。
人們不得不采用其它的,比如圖畫的方法,來幫助記憶表達思想,用文字的線條或筆劃把要表達的物體的外形特征,具體的勾畫出來,繪畫導致了文字的產生。 “文字的產生,本是很自然的,幾萬年前舊石器時代的人類,已經有很好的繪畫,這些畫大抵是動物和人像,這是文字的前驅。”
然而圖畫發揮文字的作用,轉變成文字,只有在語言被廣泛使用之后才有可能。 5、倉頡造字 傳說倉頡是黃帝的史官,黃帝是古代中原部落聯盟的領袖,由于社會進入較大規模的部落聯盟階段,聯盟之間外交事務日益頻繁,故迫切需要建立一套各盟聯共享的交際符號,于是搜集及整理共享文字的工作便交在史官倉頡的手上了。
擴展資料: 漢字演變 從殷商至清末,漢字的演變經歷了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隸書、楷書、草書、行書、宋體等階段。 1、甲骨文 中國文字——漢字的產生,有據可查的,是在約公元前14世紀的殷商后期,這時形成了初步 的定型文字,即甲骨文。
甲骨文就是用寫或刻的方式留在龜甲或獸骨上的文字,主要用來占卜,也有的是用來記事 。 甲骨文既是象形字又是表音字,因為這個時候的文字多是從圖畫文字中演變過來的,所以它的象形程度比較高,因為是刻在獸骨上,所以筆畫比較細,直筆比較多。
2、金文 金文是“吉金文字“的簡稱。古人以祭祀為吉禮,祭祀用的青銅禮器為吉金。
這種普遍鑄在青銅器、貨幣、符璽上的文字。統稱為“金文”。
金文最早出現在商代末期,盛行于西周,由甲骨文演變而來,結構上與甲骨文沒有多大區別,但形式上有明顯的不同:筆畫粗壯,肥筆較多;轉彎處向圓轉。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漢字。
6. 簡單說說我國文字的起源及早期演變過程
漢字作為華夏民族普遍使用的文字,這一事實顯然是伴隨著華夏文明的發展而逐漸形成的.因此,有關中國文字起源的研究,絕不能簡單地理解為僅僅是指漢字起源的研究.換句話說,探討中國文字的起源不僅要關注漢字的起源問題,而且也同樣應該關注生活在黃河和長江流域的古代先民所使用的非漢字系統的文字的起源問題.隨著考古資料的積累,中國文字起源的多源特點已經愈來愈清楚. 先民創制文字的目的首先就是為實現人與神或人與人之間的溝通和交流,所以文字乃是記錄語言的符號,而從人類早期文字的普遍特點分析,文字的創造則源于象形,這其實是人們建立起人與神對于文字字義具有共同的理解標準和認知內涵的基本條件.因此在我們有能力確鑿無誤地證認一種文字體系之前,任何不具有書面語意義而獨立存在的符號,都無助于自我判明其是否具有記錄語言的功能;同時那些在結構上不能完整地體現依類象形特點的符號,也就無法證明它們是為表達某些相對復雜的概念而有意識地創制的作品.很明顯,這些書契資料并不足以表明它們的性質一定屬于文字.從這一意義上講,以殷商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體系無疑已是一種相當成熟的文字,這種文字體系不僅單字的數量已非常可觀(1),而且普遍采用形聲字的造字方法,從而表明其必然經歷了漫長的形成和發展過程.所以,追溯甲骨文之前的古老漢字的起源,一直成為學術界所關注的熱點問題. 殷墟發現的甲骨文的年代約當公元前13世紀至前11世紀的商代晚期,但這顯然不是這種文字的使用年代.按照甲骨文的傳統分期成果,被納入第一期的殷王雖然包括盤庚、小辛、小乙、武丁兩代四王,但真正能夠確定為武丁以前的甲骨文資料卻數量極少,學者雖不遺余力地對這一問題進行探索(2),但所提出的為數不多的若干資料,對其時代的判斷迄今仍難取得共識.當然,這并不意味著武丁以前沒有文字,新資料的出土和研究方法的創新都可能使舊有的認識大為改變,history of wholesale clothing. 早于殷墟時期的商代甲骨文雖然自二十世紀五十年代以后就陸續在鄭州二里崗等遺址有零星發現(3),而且屬于武丁以前的銅器銘文與陶器文字也基本可以得到證實(4),但河南鄭州小雙橋商代中期遺址陶器上發現的朱書文字顯然對于追溯漢字的來源更有意義.這些文字或一字獨書,或數字并存,可辨識的有“尹”、“天”、“?”等文字(圖一),時代約屬公元前15世紀(5),這些文字不僅與甲骨文明確屬于同一個體系,而且其時代也較殷墟甲骨文更早. 小雙橋的朱書文字并非最原始的漢字當然可以肯定,約屬公元前二十一世紀的陶寺文化陶背壺上已發現有朱書的“文□”二字(圖二)(6),也與甲骨文屬于同一體系的文字.“文□”的含義似乎與禹名“文命”有關(7),這意味著以商代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系統事實上是在繼承夏代文字的基礎上發展而成的(8),these latest Handbags,這一事實可以通過殷墟到陶寺文化的相關文字資料清晰地追溯出來. 誠然,目前的考古資料尚不足以為我們尋找夏代文字的淵源提供依據,盡管漢字起源于象形的事實曾使學者認為仰韶文化的彩陶圖像有可能體現著早期漢字的原始形態(9),但依類象形的造字方法卻并不僅僅為漢字所獨有(10).當然,如果從文化地理和考古學文化面貌等因素作為一種文字形成的文化背景的角度加以分析,這種比較仍然具有積極的價值. 與夏代文字同時并存的另一種文字顯然不屬于漢字的系統,其中的一件重要物證就是發現于山東鄒平丁公遺址的屬于龍山時代的陶文(11).陶文以利器刻于大平底盆上,尚存11字(圖三),時代約為公元前二十一世紀. 由于丁公陶文的字形結構明顯區別于以甲骨文為代表的漢字體系,而與古彝文絕多相同,因而屬于古彝文(12).對其文字的釋讀,我們曾有詳盡的討論(13).11字自上而下,自右至左漢譯為:“魅卜,阿普瀆祈,告.吉長,百雞拐爪…….”性質為招祖護佑,驅邪求吉的卜辭.其中“魅卜”意即卜魅(14),“魅”為占卜對象,意即為惡鬼諸邪而卜.“阿普瀆祈”意即祈求阿普瀆,“阿普瀆”為洪水后的彝族始祖.“告”為祭名.“吉長”意即長吉,猶殷卜辭所言之“引吉”.“百雞拐爪”意為以雞骨卜卦,屬彝人傳統的占卜形式.陶文反映了彝族百解祭中禳病除邪的祭儀. 彝族自稱ni ,為古稱,漢譯為“夷”,字與古彝文“人”字同源,“人”為本字,“夷”為后起字.而且古彝文“人”字本又為彝族始祖之名,所以彝族的族名實際來源于始祖之名,即彝人以其始祖之名作為族稱(15).將這一事實與甲骨文所反映的殷夷爭勝的史實對觀,顯然有助于我們梳理夷史的源流.殷人以其時位居海岱地區的方伯稱為“人方”,這與夷人的族稱及所居地望恰好密合.這些事實不僅印證了丁公陶文屬于古彝文的文字體系,而且直接涉及到對于新石器時代乃至商周時期分布或部分地分布于海岱地區的先民族屬的認識. 我們曾經通過對新石器時代先民創造的一種特殊八角圖形的研究,討論了自內蒙古東部以至山東、江蘇、湖南和江西地區分布的小河沿文化、大汶口文化、馬家浜文化、崧澤文化、良渚文化和大溪文化之間的文化聯系(16),這個。
7. 【馬字的演變從漢字起源上看簡潔一點】
這是一道青海的中考題啊 請你認真探究歷史教科書中關于“馬”字的演變圖示,根據要求寫出探究結論.(青海省西寧市) (1)從漢字的起源看:___________(2)從漢字的發展看:___________ 分析:觀察原圖是最重要的,圖中提供的六個“馬”字,筆畫顯然是越來越簡化,而最開始的“馬”明顯是“畫”出來的,或者說是依馬而“臨摹”出來的,而至于它是什么樣的造字法或者是出于什么時代的文字,題目并未要求回答,所以,我們只要把圖中告訴我們的信息準確地表述出來就可以了.此題的參考答案為:(1)漢字的起源跟實物有關,或最初的漢字是對實物的描摹; (2)漢字的發展過程是由繁到簡(筆畫越來越少).:見下圖( 圖好像顯示不出來,還是你去下面那個網站看吧--雅虎知識堂)。
8. 漢字的來歷,簡單點的
漢字的來歷相傳很久很久以前,蒼頡是皇帝的史官,他長著跟龍一樣的面貌,四只炯炯有神的眼睛。
他特別喜歡觀察身邊和周圍的事物,他也非常愛動腦筋或者是想問題。他每天抬頭觀察天上星星的變化,看烏龜背上的花紋、雀鳥羽毛的色彩和山川起伏的樣子和形象,經常在自己的手上描畫事物的形體和特征。
久而久之就創造丁文字。蒼頡在創造文字的時候,上天下起魚點一樣的粟米,怕人們光顧寫字。
將來人們餓肚子。鬼在黑夜里偷偷的哭泣,龍也藏躲起來,是因為怕文字把他們的丑惡行為記錄起來,昭告天下,使他們遺臭萬年。
這就是漢字的來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