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工匠精神的案例有哪些
有以下例子:
張毅:一輩子只干一件事
琉璃工房創意總監與執行長
一個人只要愿意一輩子就做一件事,他的工作就是他的人生。
在一個所謂日本工藝振興協會所辦的展覽會里,800多位工藝家的作品集中呈現,陶瓷、漆器、編織、金工、蒔繪、景泰藍、玻璃??我驚訝的不是工藝家之多或者作品之多,而是每位工藝家的工作年資,竟然普遍在30年以上。
長期沉浸在一項工作里的滋味,想必美好。
再回頭看看那位漆器家的作品,突然開始覺得自卑。因為,他做的,只是一個盤子。 我們生活里有沒有人為了一只盤子而每天去創作?為什么沒有?因為一只盤子不能讓人當藝術家?
聽漆器家說:做漆器的人,因為經常用手去拋磨漆器,因此都沒有指紋。要指紋做什么?他們的作品就是人類文明的指紋。想到這里,我覺得那一件件圓潤的漆器作品背后,充滿讓人悸動的靈魂。而當那樣一件黑亮的漆器盤子,盛裝著三只黃色的橘子,是人間罕見的美好印象。
1. 工匠們喜歡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享受著產品在雙手中升華的過程。工匠們對細節有很高要求,追求完美和極致,對精品有著執著的堅持和追求,把品質從0提高到1,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
2. 工匠精神是社會文明進步的重要尺度、是中國制造前行的精神源泉、是企業競爭發展的品牌資本、是員工個人成長的道德指引。“工匠精神”就是追求卓越的創造精神、精益求精的品質精神、用戶至上的服務精神。
2. 求幾個工匠精神例子
工匠精神”的基本內涵包括敬業、精益、專注、創新等方面的內容。
1、坦克集群,在遼闊的大地上風馳電掣,一往無前,現在中國的坦克制造能力已經躋身世界第一方陣了。裝甲是坦克的第一要件。
中國兵器工業集團首席焊工盧仁峰的工作就是負責把坦克的各種裝甲鋼板連綴為一體。這個左手殘疾,僅靠右手練就一身電焊絕活的焊接工人,其手工電弧焊單面焊雙面成型技術堪稱一絕。
2、LNG船被稱為“海上超級冷凍車”,要在零下163度的極低溫環境下,漂洋過海,運送液化天然氣。在世界民用造船領域,建造一艘LNG船的難度堪比建造一艘航母,目前只有美國等少數國家能建造LNG船。2005年,我國才有了第一批16個掌握這項焊接技術的工人,張冬偉就是其中之一。
3、核電是一種清潔的新型能源,然而核電站里面的物質一旦發生泄漏后果不堪設想,但核電站內部連接核反應堆輸送管道的焊接難度極大,只能采用手工焊接。未曉朋就是這樣一位世界級的焊工,他所完成的核電站主管道焊接,將保障在40年的周期里,核電站反應堆主管道的安全。
擴展資料
愛崗敬業,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中的內容之一。筑就人生美麗夢想也好,踐行核心價值觀也罷,既不是虛無縹緲的,也不是高不可攀的。
“成功之源”,就根植在你我他的職業道德里、情感良心中。表面上,愛崗敬業是利他的;實質上,愛崗敬業也是利己的。換言之,它是滿足社會需求與實現個人價值的有機統一。
“大國工匠”的感人故事、生動實踐表明,只有那些熱愛本職、腳踏實地,勤勤懇懇、兢兢業業,盡職盡責、精益求精的人,才可能成就一番事業,才可望拓展人生價值。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大國工匠
3. 中國有哪些工匠精神
中國古代工匠以精雕細琢、精益求精的精神,傾注著他們畢生精力,大到一項工程,小至一個工具的發明,不僅僅是對技藝的追求,更有著奉獻精神與濟世情懷。
他們熱愛自己所做的事,勝過愛這些事所帶來的金錢。把對自然的敬畏、對作品的虔敬、對使用者的將心比心,連同自己的揣摩感悟,傾注于一雙巧手,創造了令西方高山仰止的古代科技文明。
曾侯乙編鐘高超的鑄造技術和良好的音樂性能,改寫了世界音樂史;北宋徽宗時燒制的汝瓷,其釉如“雨過天青云破處,千峰碧波翠色來”,被稱為“縱有家財萬貫,不如汝瓷一片”。高尚的“工匠精神”是任何時代都絕不可缺少的,若忽視了工匠精神,那社會不斷發展和人類文明持續走向輝煌就會受挫。
在當今社會,只有把工匠精神發揮得淋漓盡致,才能擁有競爭的優勢,才能具有真正的不可替代性,才能永遠在復雜環境下立于不敗之地。傳承和發揚工匠精神不僅是生存和發展的需要,更是生活精彩,人生出彩的基石所在。
我們需要重拾工匠敬業、勤奮、執著、創新精神,形成一種獨特的、具有創造性的文化和價值觀。敬業創造財富回顧中國歷史,春秋時期,魯班發明了木工工具、農業器具等,被視為工匠的典范與祖師;東漢張衡發明地動儀、北宋沈括撰寫《夢溪筆談》、明朝宋應星撰寫《天工開物》……,《增廣賢文》言:“良田百頃,不如薄藝在身。”
在中國傳統社會中的底層人眼里,再多的財富也有失去的時候,唯有一門手藝可以保證自己衣食無憂。正是出于這種樸素的認識,民眾愿意學手藝,為了飯碗的堅固,才愿意將手藝練得越來越好,無形中,形成了中國工匠獨特的敬業精神。
中國古代家具的設計和制造主要靠手工勞動來完成,設計、制作往往是同一人,在學習技藝上也完全采用師父帶徒弟的方式,憑經驗和記憶,伸展繩墨、竹筆劃線、刨子刨平、再用量具測量,制作成各式各樣的經典家具和工藝品。我國明代,木匠把日常生活的床已經做到了極致,一個家庭有一張好床,就是擁有了一筆財富。
《金瓶梅》第九回說西門慶用十六兩銀子為李瓶兒買了一張黑漆描金床,他又用十一兩銀子順手買了兩個丫鬟。潘金蓮知道西門慶為李瓶兒的屋里買了一張好床,就鬧了起來,不得已西門慶旋即用了六十兩銀子買了一張螺鈿敞廳床。
可想一張床相當于多少個丫鬟的身價。工匠的執著精神,還表現在農具的發明創造方面。
據周昕《中國農具發展史》載:古代工匠經過長期反復實踐,發明了高效實用的耬車。它是一種用畜力牽引的播種器具,能一次完成開溝、下種、覆土等作業環節,達到行距一致,深度一致,疏密均勻,既提高了播種質量,又提高了工作效率。
達到了“三犁共一牛,一人將之,下種、挽耬,皆取備焉,日播一頃”的效果;元朝棉紡織專家黃道婆對我國棉紡織技術進行不斷的改革,創造出一套趕、彈、紡、織的工具:去籽攪車,彈棉椎弓,三錠腳踏紡紗車……。使紡紗效率一下子提高了兩三倍,她的敬業精神推動了我國棉紡織業的迅速發展,使我國古代的棉紡織技術一直處于世界領先地位。
勤奮促進發展古代工匠的勤奮精神表現在方方面面,它促使我國農業生產的排澇澆灌器具的發明也走在了世界前列。傳統水車,即人們通常所稱的“翻車”和“筒車”,是一種能從江湖河塘地表中不間斷持續汲水的大型農業機具,它不僅能用于高地提水、低田排水等生產領域,而且在濟漕保運、沿海制鹽等非農業方面也發揮了很大的作用,它的先進技術能直接轉化為生產力。
從機械學原理的角度來看,水車結構復雜,有連桿曲柄、輪軸齒輪、鏈輪調節等。從動力學看,由人力、畜力逐漸上升到水力和風力自然能的應用。
據方立松《中國傳統水車研究》載:“它代表了中國古代在動能利用上的卓越成就,它與耕種等其他農具系列配合,發揮各自的作用,共同為農業生產提供技術支撐。在那個時代走在了世界的前列。”
我國漢代就已有了畜力碓和水力碓,用來加工糧食,脫殼磨面。據張力軍、胡澤學主編的《圖說中國傳統農具》載:到魏晉南北朝時的崔亮發明了用一個水輪推動八個磨盤的“八磨”機,使糧食加工的工效一下子提高八倍。
西晉時有人將水輪轉動改為用牛牽引,達到“策一牛之任,轉八磨之重”,這樣就可以在沒有水源的地方也能用上高效的“八磨”等工具了。除了以上古代工匠為我們留下很多寶貴文化遺產外,還有大家知道的大彬的紫砂、江千里的螺鈿、黃應光的版刻、周翥的百寶嵌、方于魯的制墨、張鳴岐的手爐、朱氏三松的竹雕等工藝品。
這些工匠可稱得上是舉世聞名的能工巧匠。執著鑄就輝煌古代工匠的執著精神為我國陶瓷的發明、發展同樣作出了巨大貢獻。
秦始皇陵的兵馬俑,不但把人物形象表情刻畫得逼真生動,而且規模宏大,成隊成陣,不愧為世界奇觀。唐代的三彩陶朝著更為精致的方向發展,人俑、馬俑、駱駝俑,色彩鮮艷,各具形態,有很多細微的動作和表情。
唐宋以后,瓷器的工藝越來越精,出現了許多名窯名瓷。唐代紹興有名的“越窯”青瓷,有“類玉”的美稱。
河北內丘的“邢窯”,則以出產白瓷聞名。湖南長沙一帶的彩瓷,不但有繪畫,還使用貼花、模印,裝飾性。
4. 中國古代工匠精神的代表性人物有哪些
1、蔡倫
《后漢書.蔡倫傳》:“自古書契,多編以竹簡;其用縑帛者,謂之為紙。縑貴而簡重,并不便于人。倫乃造意,用樹膚、麻頭及敝布、魚網以為紙。”后世傳為我國造紙術的發明人。
2、魯班
木工師傅們用的手工工具,如鉆、刨子、鏟子、曲尺、畫線用的墨斗,據說都是魯班發明的,魯班的名字已經成為古代勞動人民智慧的象征。
3、孫臏
皮匠和鞋匠以孫臏為祖師。他是戰國時的軍事家,在齊國任軍師。相傳齊國士兵本來都穿草鞋、木鞋,行軍作戰極為不便,孫臏下令改穿皮制及布制的鞋。
因此,他被制革、制鞋行業奉為祖師。
4、黃帝
縫紉業以傳說中的黃帝為祖師。
上古時,人們不會縫制衣服,而將樹葉、獸皮串在一起披在身上御寒。相傳黃帝在位期間,中國有許多重要發明,其中之一是衣裳。這樣一來,黃帝便成了縫紉鋪的開山祖師。
5、蒙恬
制筆匠以蒙恬為祖師。他是秦朝的大將,曾主持監修萬里長城,相傳毛筆是他發明的。其實在他之前,中國已使用毛筆。
6、李春
趙州橋凝聚了古代勞動人民的智慧與結晶,開創了中國橋梁建造的嶄新局面。
它是中國第一座石拱橋,在漫長的歲月中,雖然經過無數次洪水沖擊、風吹雨打、冰雪風霜的侵蝕和8次地震的考驗,卻安然無恙,巍然挺立在清水河上。
5. 周記工匠精神100字
工作是一種修行將畢生歲月奉獻給一門手藝、一項事業、一種信仰,這個世界上有多少人可以做到呢?如果做到需要一種什么精神支撐呢? “一旦你決定好職業,你必須全心投入工作中,你必須愛自己的工作,千萬不要有怨言,你必須窮盡一生磨練技能,這就是成功的秘訣,也是讓人家敬重的關鍵”。
而這就是工匠精神最純真的呈現。工匠精神在歐洲,是象征著瑞士鐘表的品質,以及德國工匠的嚴謹與精確,工匠精神之于匯嘉,則是服務第一,其他都是第二。
曾經有這么些的故事,講述著我們的這種堅持:想必在座的各位都有聽過(東方店…的案例),此案例表明:成功不在大小。很多企業都在追求做大,做強;很多員工都在追求只想做“大事”而不想做“小事”。
試問:什么是真正的大,什么是真正的小?小的事業做到極致并一直去追求更高的極致,這事業就是“大”,就是“強”;我們全方位的去考量這個案例的時候,不難發現正是我們在每個小細節上的到位,才使得顧客得到了到家式貼心服務的感受,我們“立體的愛”才能與顧客產生“感情鏈接、心靈互動、價值分享”。,我們的心靈財富,精神財富,物質財富也得到了成長。
這不正是我們的所求嗎?而工匠精神這本書,教給我們的也不正是: 專注產品、重視積淀、享受過程,這正是工匠精神與追求短期利益最大化的商人精神之間最大的差別。他們身上或許會少了商人的敏銳,但他們卻多了一份對事業的執著。
他們喜歡手中所做的事勝過這些事情給他們帶來的錢,他們更熱愛自己生產的產品,而不是產品帶來的利潤。只有這樣,他們才能不斷雕琢自己的產品,不斷改善自己的工藝,努力創造新的管理模式。
當他們不僅僅是為了贏利而做的時候,時刻執行著這種極致的工匠精神,支撐著在追逐夢想的旅程中穩步邁進。書中很多的道理可能我們都似曾相識,但是:知道是沒有力量的,相信并做到才有力量。
這本書的最大價值在于:幫助每一個人樹立正確的“工作觀”。 如何樹立正確的工作觀?首先我們得樹立正確的金錢觀,是選對的?還是選貴的?這是一個問題,是一個連哈姆雷特也會糾結的問題。
工作不僅僅是我們賺錢謀生之道,更應該是我們追求目標,夢想,實現人生價值的舞臺。“明確目標,把夢想當做信仰。”
這句話很對,我們需要擁有一個夢想,這個夢想在現實生活中就是目標。明確這個目標以后,我們就需要尋找方法,達成目標,實現夢想。
工匠精神的價值在于精益求精,對匠心、精品的堅持和追求,專業、專注、一絲不茍且孜孜不倦。 這就是工匠精神,也是追求極致的精神。
其利雖微,卻長久造福于世。真正的踐行者,一定是工匠精神的受益者,用修行的價值觀代替浮躁功利的工作觀。
用一生為代價去做一件事情,那是一種純粹的偉大。擁有修行的狀態,才會帶給一個人無窮的力量,無窮的熱情,無窮的創造力,無窮的熱愛,無窮的收獲;擁有修行的狀態,才能讓你的生命沉淀下來,才能讓你拒絕身邊無窮無盡的誘惑,才能抑制你的貪欲,才能讓你專注、聚焦,才能讓你把“簡單的動作練到極致就是絕招”。
我們這個時代有太多的演講家,他們步履匆匆、高談闊論,仿佛一切盡在掌握;卻缺乏好的工匠,就是那些埋頭苦干、默默奉獻的企業和人。但正是這樣的企業和人,才是我們社會長遠發展的基石。
歷史是個大舞臺,你方唱罷我登場。匯嘉和匯嘉人,正是這種專心做事的工匠。
一步一腳印,可以走得堅定,走得遼遠。愿匯嘉的工匠精神發揚,讓社會少一些浮躁,多一點沉淀。
那么讓我們一起開始“真修實行”吧!放下功利心、拾起公德心、在工作中去提升自己的人格,修煉自己的心性。精細,嚴謹的將工作做到極致,反思反省,實務精進。
帶著“工作是一種修行”的工作觀,每天享受通過努力獲得的成長,取得的成績,達成的結果。也正是帶著修行的心去工作,成為一個快樂的工匠師。
去實現價值、去創造財富、去建造一個帝國。讓社會明白,褪盡鉛華,真正珍貴的,是誠意的用心與對夢想的堅執。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簡短中國工匠精神例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