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看完《驢得水》有什么感受
借驢諷今
文/夢里詩書
嬉笑怒罵間用荒誕的喜劇色彩所醞釀的悲情,使《驢得水》既能逗人捧腹,更在針砭時弊的同時拷問已人性的盲點,固然電影在形式上有著過重的話劇痕跡,但總體來說,這是一部劇本夯實,耐人尋味懇切的黑色喜劇。
電影伊始將時代背景定位于民國一個偏遠山村的學校中,校長和三個老師共同合謀了用一頭拉水的驢虛構了老師“呂得水”。以此向教育局多領取一份薪水,但怎料教育局特派員來校視察,于是一場用目不識丁的銅匠冒充呂老師的荒誕事由此展開,而為了圓謊而繼續編制的謊言,既成為了電影推動劇情的動力,也為其悲劇性的結局埋下了伏筆。
隨著這一謊言的持續發酵,這個在特定環境中對知識分子的顛覆和教育腐敗的抨擊,通過本就并不牢靠的教師與銅匠的同盟關系,使故事變的越發幽默且賦有深度,看似道貌岸然者的愚昧,為了實現所謂夢想的不擇手段,最終令電影中每個人本自美好的預期被逐個打破,人性也在貪婪面前徹底淪喪了底線,其丑惡淋漓盡致的展現,構筑了電影極為出色的內在縱深。
談及這部作品,不可不提的人物便是任素汐飾演的女老師張一曼,她在電影中既擔負了諸多的“有料”笑點,也成功塑造了了電影最為矛盾的一個人物形象,張一曼看似放蕩的背后,卻有著一顆純真之心,但也正是這樣的一份純真,讓她成為了這場用喜劇粉飾的悲劇中最為悲情的人物,這實則甚令我感覺電影中的張一曼與《西西里的美麗傳說》中的瑪蓮娜有著異曲同工之妙,不同的則是前者憑借于美貌,而后者則是幽默與性格的使然。
如同一場話劇般的表現形式,其實并不是電影的缺陷,這正如《狗鎮》這般另類的作品一樣都為人拍案叫絕,《驢得水》的問題其實是在于并沒有處理好將話劇演變為電影的過程,在電影時長過半后,很明顯的能令人感覺到劇情開始了強硬的大幅跳躍,以此引發的人物轉變突兀,使人性經不起細致的推敲,最終命題的著點也變的稍顯生硬。
無論如何,這部電影或許存在著微瑕,可仍舊瑕不掩瑜,魯迅曾說過”悲劇將人生的有價值的東西毀滅給人看,喜劇將那無價值的撕破給人看。",而借驢諷今的《驢得水》顯然正深諳此道。
2. 剛剛看完《驢得水》,大家都有什么觀后感
剛剛觀看了翔宇劇社的《驢得水》,哭了笑了,放棄回宿舍洗衣服的時間跑到辦公室開電腦打字,就是為了腦中閃現的想法能夠及時得到記錄。
在路上聽到兩人討論,說沒想到這個劇這么負能量,鐵匠一黑到底,沒有起伏,有些失望。但我卻覺得這部戲的編劇著實反應了現實。
既然是荒誕的故事,就要荒誕到底,也現實到底,沒有魯迅似的批判精神,只為了迎合"正能量"的社會要求而寫成happyending,最后只能是讓人心中缺了一些回味。喜劇一般給人的印象很短暫,因為那種理想中的事情分分秒秒都發生在我們的腦海中,所以么有任何新鮮感覺。
反而悲劇能夠震顫人心,因為人們從內心深處拒絕這種情況的發生,避之唯恐不及,卻要看到它血淋淋的出現在眼前,那種觸動禁忌的感覺更能長久的保持。先說說孫佳佳,她應該是該劇中唯一自始至終保持著理智的人。
她的單純與理智的保持,是建立在父親與其他教師的保護之下的。她雖然身處在艱苦的環境中,但父兄的照顧與關愛,以及年紀小的理由,讓她能夠生活的無知無罪,因此她能夠在其他人迷失的時候保持著清醒的理智進行勸阻,并且最終得以遠離是非。
但她能夠躲多久?沒了親人的關愛,她將更加直接的暴露于現實社會的陰影之下,那種單純善良的心性能夠躲過四處潛伏于暗處的惡之爪牙么?女教師一曼是戲中為二的女性。我想她曾經也單純善良過。
如孫校長教導鐵匠時誦讀的《三字經》:人之初,性本善。然而大都市生活容不得底層小人物的天真無邪,為了生存她成為了交際?連草都不長"的山村躲避閑言碎語。
她也有自己的追求,當孫校長提出捐出自己的5000元錢用來建校舍時,是她第一個也是唯一一個站出來表示支持的。大家將最初騙得的3000元經費挪作私用時,她的花銷用在了衣服上。
試問哪個女人不愛粉黛華服?在這個充滿了男人氣息的鄉村小學,她也只能靠這種魅力來穩固自己的地位。說她玩弄男人沒有感情?若真如此她不會因為鐵匠的離去而戀戀不舍,也不會在收回鋼筆后對著遠去的背影說"鐵匠,對不起",更不會在被侮辱后成為了一個瘋子。
其實我覺得一曼只是裝瘋,因為她已經無法正常的面對這群人。唯一正常的佳佳在聽到"今晚的驢肉"后用深惡痛絕的眼光看她,曾經交付感情的鐵匠道貌岸然的回來羞辱她,相伴最久的同事因為各種或冠冕堂皇或自私自利的想法背棄她。
她不像佳佳有父親的支撐,也失去了有過床笫之歡的男人的撫慰,除了癡狂瘋癲,她已經找不到方式來挽回可憐的自尊。有時候死亡是最好的結局,如同《致青春》里的阮阮,悲傷失望什么的,從此無須在意。
同時我要對一曼的扮演者致敬,舞臺劇需要付出與奉獻,她將一曼的心路與行動一絲不茍的表現,將角色塑造的十分豐滿。觀劇者有些不能接受其中的情節,我要說,不出演舞臺劇,你不會知道什么叫做"放得開",什么叫做"犧牲"。
真正會品味劇情的人,不是用笑場和噓聲來表達對演員的蔑視,二是從動作和表情中,體會一曼這個角色的在放蕩中的掙扎和渴望。再說魁山,他從開始對一曼的追求、發出具有獨占欲的宣言,到心死如灰后性格粗暴,買貂裘費公款,不肯放棄到手的錢款,為升職而對特派員為首是瞻,一系列的活動充分體現出了一個投機鉆營的小人物的成長歷程。
他是劇里面從一開始就展現出消極悲觀的人物,是漢奸的典型。但這樣的人物不是憑空產生的,他和特派員是同樣的人。
雖然一個貌似深處高位,一個好像扎根農村。他們都抱有自己的目的。
魁山能夠跟隨孫校長來到農村,說明他還是有一番理想抱負或者說善心。然而生活條件的艱苦、社會環境的殘酷逐漸消磨了他的心性。
他還能堅持初衷的原因,可能就是一曼的陪伴。能夠說出"結婚"這個詞,說明他真的動了情,也下定了決心。
所以遭到背叛讓他崩潰,枷鎖除去后釋放出的惡劣因子充斥了他的靈魂,于是變成了傳統意義上的壞、損、陰、惡。他狗血淋頭地對著一曼破口大罵,粗話臟話假話實話毫不遮掩,正說明他仍然放不下曾經的情和戀。
所謂愛的深所以痛的真,是十分有道理的。至于特派員,正如我先前所說,他和魁山沒有本質的不同。
現在的他,身份在這個小山村中的校園里顯赫非常,但在教育廳中不過是個一抓一大把的跑腿小弟,不然也不會被派遣到山野中公干。他也會投機,背負巨大的任務卻只選取了一個地點作為目的地,只因為這里符合了最基本也是最重要的任務的要求:窮鄉僻壤,基礎教育。
隨手找個人濫竽充數應付交差就好,回頭就有大把的鈔票領取;或許連鈔票都沒有,只有頂頭上司的口頭嘉獎而已。作為底層小人物,能夠生存就是最大的福利了,當然能夠找到機會耀武揚威、發泄郁積的怨氣更好。
只是他沒有想到故事還有后續,美國教育家羅斯來了,這讓曾留洋英國、熱愛莎士比亞文學的高材生也頭痛不已。騙騙騙,編編編,這些都是他生存的必備技能,臉不紅心不跳的就能把這出戲繼續演下去。
只是參與者太不給力,導致困難重重。被驢踢、遇詐尸,最后連錢的皮毛都沒有看到,還被調查,只能說"這個氣氛很讓人氣憤"了。
說起來被調查只是走個形式罷了,這樣的小角色在大人物眼中如同螻蟻。
3. <<驢得水>>讀后感600字
驢得水,一部已經下線的電影,最近鬼神差使的讓我碰見了它,在優酷視頻中看完了。
早前就聽說這是開心麻花的又一力作,所以我以為它是喜劇。但在這個世界,不是所有的我以為的都是我以為的……
這是一出妥妥的悲劇,一曼的離開、鐵男與佳佳的愛情在影片結尾帶出了觀眾的眼淚。仿佛自己就是那放蕩不羈的一曼受到了侮辱,仿佛自己就是那個清純的佳佳卻不得不離開。彈幕的網友說一曼的結局是她自己作,活該被**,但我不這么認為,這有這本質的區別,一個主動一個被動,就好比自殺和他殺,他殺會被追究刑事責任,自殺卻不會。而且最初一曼和銅匠發生關系是為了留住銅匠照相,是在為大家解決問題。在現在這個社會,尤其是某些單位,不就是多做多錯受批評,不做不錯享安逸,多么諷刺……
裴魁山的愛而不得,最后借銅匠之嘴辱罵一曼;鐵男在經歷過垂死掙扎后被現實打敗;校長為了自己的理想而從頭到尾的撒謊;特派員那實實在在利益至上的嘴臉;而佳佳的天真爛漫雖然可貴但卻一直是劇情轉折的推手,最后也不得不像現實低下了頭;一曼----影片爭議最大的一個人,但我覺得她是犧牲最大的一個人,為了銅匠好,也為了幫學校,而出口傷他,卻不想后來被他報復,羞辱,滿腹的委屈,卻被他人視作活該,多么絕望,直至精神錯亂。
說說馿得水,勤勤懇懇一直在拉水,服務主人公們,卻落得被殺吃肉的下場,多么像現在社會的小人物們,辛苦了一輩子,卻有可能以得病、車禍的方式終結生命,或者被自己上司狠坑一把,再也在本行業混不下去。
“馿得水”,一個勤學有天賦的人,他在兩個月內由一個單純的銅匠變成了滿心報復、追逐利益的“馿得水”。而銅匠的老婆自始至終不改初心,一心一意的愛著她的銅匠。
如果說一開始校長是因為理想而撒謊,那么后來的種種也離不了美國人給的細菌溫床。雖然有點倒打一耙,但在現實生活中,確實是這樣的。
這部影片放大了人性的丑惡,以極端的事件激發了人性的黑暗,但其實生活中更多的是特派員這樣的人,雖然不是什么好人,但在力所能及的情況下,阻止了士兵對一曼的**,給予別人同情與幫助的同時,干好自己的本職工作。
4. 電影《驢得水》講的是什么
電影《驢得水》講述了民國時期一所偏遠學校中,教師們將一頭驢虛報成老師冒領薪水而引發的故事。
《驢得水》是周申、劉露編劇導演的喜劇電影,由任素汐、大力、劉帥良等主演,于2016年10月28日在中國大陸上映。該片改編自周申、劉露的同名話劇作品。
擴展資料 2009年初,周申和朋友吃飯的時候聊出一個故事:一個缺水的地方,有個學校養了一頭驢挑水,可誰都不愿意出養驢的錢,于是校長便將這頭驢虛報成了一位名叫“呂得水”的教師,用“呂得水老師”的工資來養驢; 當上級領導來檢查,要見這位呂老師的時候,大家只能編造各種借口搪塞。飯局只是隨性一聊,周申意識到這是一個好的故事題材,于是當天便與創作伙伴劉露一起討論,并決定將其拓展成了一個電影大綱。
2010年,周申完成了《驢得水》電影劇本的文本,并申請了文字著作版權。 2011年,一部名叫《驢得水》的微電影出現在網絡上,短片借鑒了部分劇本的內容,但并沒有拍出精髓,這讓周申意識到必須馬上把真正的《驢得水》立起來。
然而相比較拍電影,排一個話劇顯然要快得多。2012年,戲劇導演專業出身的周申和劉露,又著手將《驢得水》改編成話劇劇本。
2014年在參加開心麻花一個演員的婚禮時,碰到開心麻花張總,發現他們也做電影,于是開始了拍攝電影《驢得水》的合作 。
5. 我為什么不喜歡驢得水(驢得水)影評
其實能看的出,整部電影在諷刺什么,批判什么,主創大概也是有一定的想法要表達的,從某種角度來說,這已經比現在的很多國產電影要強了很多,但是不得不說,整部電影的觀影體驗真的是太難受了。
電影里每個人都很討人厭,哪怕是正面角色,每個人的行為方式有時候都覺得特別刻意要突出這個人是某種特質,這樣就會顯得特別別扭。還有角色的轉換太過于生硬了。后面查到,這部電影是根據話劇改編的,那我大概能夠理解為什么會覺得這部電影那么生硬了。里面的每個人,在表演的時候都顯得十分賣力,但是給人感覺好像所有人不吼就不會好好說話了,這種表演方式在電影里未免有點聒噪。后面的人性轉換,總覺的太過于生硬,突然之間性情都變了,好像人馬上變了兩張臉,同樣的民國題材,同樣的諷刺意味強烈,但是讓子彈飛就會覺得那些角色真實很多,而驢得水明顯太過于臉譜了。
不管怎么說,觀影是個很個人的體會,只能說我自己難以喜歡這個電影。
6. 誰說《驢得水》是喜劇,我跟他急,(驢得水)影評
“悲劇就是將美好的東西毀滅給人看”
評論電影《驢得水》我必須用這句話開篇。盡管電影的類型一欄赫然寫著“劇情、喜劇”,盡管《驢得水》從片名到劇情處處透著戲謔和荒誕,但這部電影的實質卻是一部徹頭徹尾的毀滅美好的悲劇。
我們先從女教師張一曼說起,這無疑是本片最具悲劇色彩的人物。
電影開始,她自己交代了來到這個偏遠山區的原因——追尋自由。她要的是從身體到心靈的自由,在那個年代的中國,沒有任何城市能容得下她,她只能逃到山里,希望能夠不被約束,哪怕是所謂的道德的約束。
但不幸的是,她逃得再遠依然逃不過人性的丑陋,所以她瘋了,以此來逃離現實,逃到自己的美好世界,和鮮花為伴。而電影的最后,那象征美好的鮮花也被瘋狂的人群踐踏了,無奈的張一曼最終只能逃離這骯臟的人世,用一聲槍響延續它對自由的追尋。
張一曼和抱著頭骨的“驢得水”朗誦莎士比亞經典的橋段很有趣,但我想說的是莎翁的另一句話“女人,你的名字是弱者”。當孫校長被迫剪掉張一曼的長發時,我聯想到了《西西里的美麗傳說》里的瑪蓮娜,她們都是美麗的像鮮花一樣的女人,然而在現實的摧殘下,她們又能作何選擇呢?要么墮落,要么死。
在張一曼的美好被毀滅的同時,電影又給了我們一絲希望,就是周鐵男。
這個來自新京(沈陽)的小伙在電影前半段代表了慷慨、仗義、正直等美好的品質,我很榮幸導演選擇了我們東北人來代表這一切(盡管小伙東北話并不標準),但所有這些在一聲槍響后戛然而止。說實話我更希望周鐵男死了,他死了,美好就能活著,可他隨后的表現就只能讓人苦笑了。
不過話說回來,電影后半段的周鐵男死要面子、窮橫、假仗義,這難道不是對東北人的諷刺么?想想9.18之后,日本人占了東北14年,三千萬“瞅你咋地”的東北人就做了14年亡國奴,這和周鐵男迫于一把槍的淫威跪地求饒是不是異曲同工呢?
還好最后銅匠的老婆還是為東北人晚回來一些顏面,如果不是她鬧婚禮現場,還真不知道這出荒誕劇要怎么收場了,這說明了什么?說明東北老娘們才是站在食物鏈頂端的動物啊!
說回電影,其實當周鐵男跪下的一刻,這部電影的美好就被徹底毀滅了,電影的基調也沉重下來。盡管影片最后導演還是通過特派員被審查、小女孩孫佳去延安表達出了一絲希望,但這種希望已經沒有說服力了,我的心里剩下的只有深深的思考和隱約的恐慌。
這部電影好笑嗎?從觀影情況看,大家都笑了,但它是喜劇么?我覺得如果你笑的是劇情,那么它是喜劇;如果你笑的是人性,那它就是悲劇了!
7. 電影《驢得水》有哪些細思恐極的細節
觀看了電影《驢得水》,看完心里挺不舒服的感覺,很壓抑。
于是寫了這樣一條微博:“假如人沒有真正的愛或者信仰,人,可不就是牲口。不過好多人不都是如此嘛,因此信仰和愛才最沒用,卻也是最有用的!”在劇中,那個銅匠被稱作“牲口”,但其實,幾個角色在人性的考驗面前,一個比一個懦弱、殘忍,沒有了理想、善良和愛,只剩下了自保和互相傷害的本能,簡直連牲口也不如……這是一部真實的揭露人性陰暗殘暴的一面的好片子,盡管看完確實不舒服!人性當中,的確包含著獸性的本能,因為我們人類本來也就是動物的一種,所以那些人性的陰暗面,是我們每個人都與生俱來的。
但是人性中也有著明亮光輝的一面,這一面叫人類向善從真,讓人開掘內心的美和對世間蒼生的憐憫與愛。所以好的教育、真正的愛情、改變世界的夢想、信仰的力量……這些就是來點亮我們的人性中的光明面的。
2因此,其實這世界是由兩類人組成的:一類是,能被以上光明面點亮的靈魂,他們才能被稱作是屬于人的靈魂。由大多數有靈魂的人組成的世界,才能稱得上是文明世界。
另一類是,未被教育的、不相信愛情的、從未有夢想的、也對信仰無知無覺的人類,他們都屬于蒙昧野蠻,還未開化的“獸性”之人。在他們的世界里,無視規則、不講誠信、沒有底線,愛情、夢想等等,都是大詞兒,都是傻瓜才會去踐行的,都是最沒用的!你屬于哪一類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