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要一個關于無私奉獻的小故事 越短也好
一九六一年五月的一天,雷鋒因公事到丹東出差,清早五點鐘從連部出發,在去撫順火車站的路上,看到有一位大嫂背著小孩,手還拉著一個六、七歲的小女孩去趕車。
天淅淅瀝瀝地下著雨,他們母子三人都沒有穿雨衣。那個小女孩因掉進泥坑里,弄了一身泥,一邊走還一邊哭。
看到這種情況,雷鋒立即想道:我軍宗旨就是全心全意為人民服務,群眾的困難就是我的困難。雷鋒急忙上前去,脫下自己的雨衣,披在背小孩的大嫂身上,馬上又背起那個小女孩,一同來到火車站。
雷鋒替她買好了票,又一同上了火車。在車上,雷鋒看到那個小女孩,全身衣服沒有一點干處,頭發還在往下滴水,凍得她直打顫。
雷鋒自己一身衣服也濕了,他急忙解開外衣,摸摸貼身的那件絨衣還是干的,立即脫了下來,給那個小女孩穿上。聽說他們母子三人早晨沒吃飯就出來了,雷鋒又把自己帶的三個饅頭送給了他們。
上午九點鐘,列車到了沈陽,雷鋒領著小女孩,把他們母子三人一直送出車站。
2. 關于無私奉獻的故事(要短的,100字左右)
1.誤會 早年在美國阿拉斯加地方,有一對年輕人結婚,婚后生育,他的太太因難產而死, 遺下一個孩子。
他忙生活,又忙于看家,因沒有人幫忙看孩子,就訓練一只狗,那狗聰明聽話,能照顧小孩,咬著奶瓶喂奶給孩子喝,撫養孩子。 有一天,主人出門去了,叫它照顧孩子。
他到了別的鄉村,因遇大雪,當日不能回來。第二天才趕回家,狗立即聞聲出來迎接主人。
他把房門開一看,到處是血,抬頭一望,床上也是血,孩子不見了,狗在身邊,滿口也是血,主人發現這種情形,以為狗性發作,把孩子吃掉了,大怒之下,拿起刀來向著狗頭一劈,把狗殺死了。 之后,忽然聽到孩子的聲音,又見他從床下爬了出來,于是抱起孩子;雖然身上有血,但并未受傷。
他很奇怪,不知究竟是怎么一回事,再看看狗身,腿上的肉沒有了,旁邊有一只狐貍,口里還咬著狗的肉;狗救了小主人,卻被主人誤殺了,這真是天下最令人驚奇的誤會。 誤會的事,是人往往在不了解、無理智、無耐心、缺少思考、未能多方體諒對方,反省自己,感情極為沖動的情況之下所發生。
誤會一開始,即一直只想到對方的千錯萬錯;因此,會使誤會越陷越深,弄到不可收拾的地步,人對無知的動物小狗發生誤會,尚且會有如此可怕嚴重的后果,這樣人與人之間的誤會,則其后果更是難以想像。 2.釘子 有一個男孩有著很壞的脾氣,e68a847a686964616f31333335343961于是他的父親就給了他一袋釘子;并且告他,每當他發脾氣的時候就釘一根釘子在后院的圍籬上。
第一天,這個男孩釘下了37根釘子。慢慢地每天釘下的數量減少了。
他發現控制自己的脾氣要比釘下那些釘子來得容易些。 終于有一天這個男孩再也不會失去耐性亂發脾氣,他告訴他的父親這件事,父親告訴他,現在開始每當他能控制自己的脾氣的時候,就拔出一根釘子。
一天天地過去了,最后男孩告訴他的父親,他終于把所有釘子都拔出來了。 父親握著他的手來到后院說:你做得很好,我的好孩子。
但是看看那些圍籬上的洞,這些圍籬將永遠不能回復成從前。你生氣的時候說的話將像這些釘子一樣留下疤痕。
如果你拿刀子捅別人一刀,不管你說了多少次對不起,那個傷口將永遠存在。話語的傷痛就像真實的傷痛一樣令人無法承受。
人與人之間常常因為一些彼此無法釋懷的堅持,而造成永遠的傷害。如果我們都能從自己做起,開始寬容地看待他人,相信你(你)一定能收到許多意想不到的結果。
.幫別人開啟一扇窗,也就是讓自己看到更完整的天空。.。
3. 無私奉獻的事例(短小的)
在開展增強團員意識主題教育活動期間,小教二學區1月16日在長寧區文化藝術中心召開“永遠跟黨走,關愛永駐”優秀志愿者風采展示大會,區督導室、教育局組織科、人事科、教育團工委及各校離退休同志、黨團員、入黨積極分子近400多人參加大會。
展示會上,11位團員青年以多媒體形式通過演講展示了自己的風采。天二、北三、淞虹的李燕華、吳忠華、王晨三位青年教師曾到云南支教,他們講述了自己離開上海、離開家人支教云南兩年間工作、生活的心得體會;天一、威寧、哈小、新虹橋、機場五所學校講述了五位青年教師立足崗位,關愛身邊特殊學生的先進事例;天五、適存、北二的李穎、華呂平、沈瓊三位青年教師講述了自己進入社區服務孤老,或與鄉村學生結對等感人事跡。
11個故事的展示,雖然簡單短小,但與會者都被這些小小的故事所感動。教育局團工委周瑾書記在講話中充分肯定了11位志愿者的先進事例,號召廣大青年教師要向志愿者們學習,關愛身邊的學生,關心社區的群體,大力弘揚無私奉獻精神。
4. 關于無私奉獻名人的事例
張海迪,1955年出生在山東半島文登縣的一個知識分子家庭里。
5歲的時候,**以下完全失去了知覺,生活不能自理。醫生們一致認為,象這種高位截癱病人,一般很難活過27歲。
在死神的威脅下,張海迪意識到自己的生命也許不會長久了,她為沒有更多的時間工作而難過,更加珍惜自己的分分秒秒,用勤奮的學習和工作去延長生命。她在日記中寫到:“我不能碌碌無為地活著,活著就要學習,就要多為群眾做些事情。
既然是顆流星,就要把光留給人間,把一切奉獻給人民。”1970年,她隨帶領知識青年下鄉的父母到莘縣尚樓大隊插隊落戶,看到當地群眾缺醫少藥帶來的痛苦,便萌生了學習醫術解除群眾病痛的念頭。
她用自己的零用錢買來了醫學書籍、體溫表、聽診器、人體模型和藥物,努力研讀了《針灸學》、《人體解剖學》、《內科學》、《實用兒科學》等書。為了認清內臟,她把小動物的心肺肝腎切開觀察,為了熟悉針灸穴位,她在自己身上畫上了紅紅藍藍的點兒,在自己的身上練針體會針感。
功夫不負有心人,她終于掌握了一定的醫術,能夠治療一些常見病和多發病,在十幾年中,為群眾治病達1萬多人次。 后來,她隨父母遷到縣城居住,一度沒有安排工作。
她從保爾·柯察金和吳運鐸的事跡中受到鼓舞,從高玉寶寫書的經歷中得到啟示,決定走文學創作的路子,用自己的筆去塑造美好的形象,去啟迪人們的心靈。她讀了許多中外名著,寫日記、讀小說、背詩歌、抄錄華章警句,還在讀書寫作之余練素描、學寫生、臨摹名畫、學會了識簡譜和五線譜,并能用手風琴、琵琶、吉他等樂器彈奏歌曲。
現在她已是山東省文聯的專業創作人員,她的作品《輪椅上的夢》問世,又一次在社會上引起了強烈反響。 認準了目標,不管面前橫隔著多少艱難險阻,都要跨越過去,到達成功的彼岸,這便是張海迪的性格。
有一次,一位老同志拿來一瓶進口藥,請她幫助翻譯文字說明,看著這位同志失望地走了,張海迪便決心學習英語,掌握更多的知識。從此,她的墻上、桌上、燈上、鏡子上、乃至手上、胳膊上都寫上了英語單詞,還給自己規定每天晚上不記10個單詞就不睡覺。
家里來了客人,只要會點英語的,都成了她的老師。經過7、8個年頭的努力,她不僅能夠閱讀英文版的報刊和文學作品,還翻譯了英國長篇小說《海邊診所》,當她把這部書的譯稿交給某出版社的總編時,這位年過半百的老同志感動得流下了熱淚,并熱情地為該書寫了序言:《路,在一個癱瘓姑娘的腳下延伸》。
5. 無私奉獻的小故事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京張鐵路.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京張鐵路.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決定授予他工科博士學位,并請他參加儀式.可是,詹天佑正擔負著另一條鐵路的設計任務,因而毅然謝絕了邀請.他這種為國家不為個人功名的精神,贏得了國內外的稱贊.2、華羅庚毅然回國:大數學家華羅庚,在“七·七”事變后,從生活待遇優厚的英國回到抗日烽火到處燃燒的祖國,不為金錢和學位,回國后積極參加抗日救國運動.1950年,他已經成為國際知名的第一流數學家,并被美國伊里諾大學聘為終身教授,但他毅然帶領全家回到剛解放的祖國.3、鄭成功收復臺灣:早在1624年,荷蘭殖民主義就派兵侵占了我國領土臺灣,實行了極端野蠻殘酷的統治,臺灣人民英勇地同侵略者進行斗爭.1661年,在東南沿海領導抗清斗爭的鄭成功,率領戰船350多艘,將士25000多人,包圍了臺灣,經過9個月的激戰,荷蘭總督被迫簽訂投降書,帶領殘兵敗將,灰溜溜地滾出臺灣.臺灣又回到祖國懷抱.4、愛國英雄楊靖宇:楊靖宇21歲參加革命,1940初,他被日軍圍困,身負重傷,啃不動樹皮,只能將棉衣里的棉花和著冰雪吞下去充饑.日軍勸降不成,便放亂槍,年僅35歲的楊靖宇壯烈犧牲.殘忍的日軍剖開他的遺體,當看到他的胃里只有野草和棉絮時,這些被楊靖宇帶領的抗日聯軍弄得焦頭爛額的侵略者全呆住了.在冰天雪地的長白山密林中,支撐著楊靖宇與敵人戰斗的力量是對祖國的一腔熱愛之情.5、華羅庚回國:1950年,數學家華羅庚放棄在美國的終身教授職務,奔向祖國.歸途中,他寫了一封致留美學生的公開信,其中說:“為了抉擇真理,我們應當回去;為了國家民族,我們應當回去;為了為人民服務,我們應當回去;就是為了個人出路,也應當早日回去,建立我們工作的基礎,為我們偉大祖國的建設和發展而奮斗.”回國后,華羅庚進行應用數學的研究,足跡遍布全國23個省、市、自治區,用數學解決了大量生產中的實際問題,被稱為“人民的數學家”。
6. 關于無私奉獻的例子
無私奉獻----雷鋒
雷鋒叔叔他助人為樂,毫不利已。 有一次,雷鋒因肚子疼到團部衛生連開了點藥回來,見本溪路小學的大樓正在施工,便推起一輛小車幫著運磚,一連干了好幾個小時。這就是雷鋒。 在一次出差換車時,雷鋒發現一個背著小孩的中年婦女的火車票和錢丟了,他就用自己的津貼費給大嫂買了一張去吉林的火車票。人們因此留傳著這樣一句話:"雷鋒出差一千里,好事做了一火車。"這就是雷鋒。 他"偷"著為戰友的親人寄錢,為災區人民寄上幾年來的全部存款。有人說他是"傻子",雷鋒卻說他甘愿做革命的"傻子"。這就是雷鋒。
7.
漫步校園,一片片枯葉落滿校園,我知道,深秋已經到了. 站在院落里,看地面,看綠廊,看屋頂……數不清的枯葉撲入了我的眼睛里.抬起頭來,枝杈猛的變得稀疏了.樹上的鳥窩高高的,可以清清楚楚地看它的模樣了.啊!片片綠葉不知疲倦地飄飄欲墜,好像有誰在無聲地指揮,它們的動作是那么整齊有序.眼前猶如出現了一只只可愛的小精靈,搖啊搖啊,像是在歡迎你似的,好不愜意. 飄飄欲墜的枯葉,是一幅美妙的畫. 又是一個深秋的下午,我和劉老師一同走進學校的閱覽室.今天,我們打算招呼孩子們去尋秋.他們興奮得簡直無法用語言來表達.親近美麗的自然,對孩子們來說,是一件多么美妙的事情.簡單的交流后,我們排著隊伍來到了院落.一路上,飄落的枯葉隨處可見,一位清潔工人仍在忙碌著.落葉被掃進了花池里.飄落了,枯萎了,它們還不曾被人們丟棄. 眼前的孩子們離開了隊伍,快樂地享受著秋的愛意,踩在枯萎的落葉上,默默體驗著;拾起一片枯葉,默默凝視著;兩個伙伴拿起葉的根部,拔起了老根,默默地感受著.校園里,孩子們快樂地跑著,快樂地找尋著心中的“老根”,快樂地拔啊拔啊,拔斷了,再找尋著,拔著……樂此不疲.至今仍讓我難以忘記的,是孩子們臉上燦爛的微笑,猶如一朵盛開的花朵,美麗動人,這是我在教室里一直從未看到的. 快樂玩耍的孩子,是一幅生動的畫. 我也像學生那樣走在落葉上,腳下發出了吱吱的響聲,我默默地體驗著與它們親近的情意.俯下身,慢慢地蹲下,伸出手,隨意地揀拾一片,它干枯,邊緣焦黑,還有幾道裂痕.又有幾片,也悄然落下. 玩了好一陣,孩子們走進了樓道,站在窗臺前,拿出稿紙,凝視著窗外自由舞動的樹葉,也開始了自己的自由地創作.窗外,還有蹲在樹下的木凳前,無拘無束地書寫心情的話語;有的坐在掃云廊的長椅上,稿紙放在了腿上,專注地創作著.當我從掃云廊回來的時候,看見一個男孩趴在綠廊的地上,我輕輕地說:“同學,到長凳上去寫吧.”他立刻拿起紙和筆,跑了過去.院落里,已越來越靜了,孩子們也漸漸地找到了自己的棲息的地方,筆尖在稿紙上不停地滑過,他們靜靜地寫啊,寫啊.那份專注,那份投入,也是我在教室里所不曾看到的. 自由創作的孩子,更是一幅動人的畫. 粗壯的楊樹,枯黃的樹葉自由地舞動著;高大的樹下,孩子們自由地表達著,多么的自然,多么的和諧.若干年以后,小苗也會長成大樹. 自然,讓畫面更美麗.。
8. 身邊無私奉獻的事例越短越好
外出農民工無私奉獻事例
●2004年7月,蚌埠懷遠縣農民張桂碩在深圳將自己的骨髓(造血干細胞)捐獻給江蘇鎮江一患白血病女孩,他還因長期無償現血榮獲衛生部、中國紅十字會頒發的“2001———2003年度全國無償獻血奉獻金獎”榮譽證書。
●2004年9月,滁州定遠縣農民丁守鵬在上海歷經周折,將拾到的8600多元現金和30多萬元的存單如數歸還失主,贏得媒體和市民高度贊譽。
●2005年,安慶樅陽縣農民章禮龍用打工掙來的錢,輾轉千里,歷經艱辛,幫助貴州籍流浪聾啞青年找到了離別5年的家。貴州省副省長肖永安在批示中高度贊揚了章禮龍的義舉,并向這位29歲的安徽小伙致敬。貴州省殘聯授予他“扶殘助殘”好青年光榮稱號。
●2005年11月,在云南曲靖市打工的安慶懷寧縣農民董平因多次與歹徒搏斗,榮獲“第九次全國見義勇為先進分子”稱號。
●2006年11月25日,滁州天長青年農民馮國鈺在江蘇揚州救人犧牲。
●2004年至今,在北京打工的六安農民張仁杰,利用打工的微薄收入,創辦專門救助流浪者等困難群體的公益網站——— “感恩中國”網站,一年義務救助了近200位病殘、流浪、乞討者。
●2006年10月——— 2007年2月,淮北市礦山集鎮石啟連、石開超等四位在外打工的普通農民回到家鄉,捐出辛苦幾年掙下的4萬元錢,領著村民,自己動手修建了一條出村的水泥路。
●2007年2月26日,在江蘇海門市打工的蚌埠懷遠縣農民謝學臺,從冰冷的河水中救出3人,感動海門,被授予海門“見義勇為英雄”稱號。該事跡同時被評為我省二月精神文明十佳事跡。
9. 無私奉獻 典型事例 100字左右
李春燕:最后的赤腳醫生 李春燕,27歲,是貴州從江縣大塘村鄉村醫生。
三年前李春燕衛校畢業后嫁給了大塘村一個苗族青年成為一名鄉村衛生員并且在自己家里開設了一間衛生室。 大塘村是一個苗族村寨,只有她一個鄉村衛生員,有2500多名苗族村民,生活極其貧窮。
人們向來缺醫少藥,過去,村里沒有醫生,得病了,除了苦熬,就是請鬼師驅鬼辟邪,或是用‘土辦法’自己治療,死了,誰也不知道是啥原因。現在,大家已經逐漸習慣了生病去李春燕那兒打針吃藥,有了初步的醫療保障。
李春燕, 嚴格地講不能稱作醫生,只能叫做‘衛生員’,因為她沒有編制,不享受國家的工資和其它待遇。由于工作環境差、入不敷出,我國的大部分鄉村衛生員已改行或外出打工去了。
李春燕也遇到過相同的問題,鄉親們來看病,沒有錢付藥費,只能記賬賒欠。2004年初,一直賠本經營衛生室的李春燕決定關掉衛生室,和丈夫一道去廣東打工。
當他們正準備出門的時候,聞訊而來的鄉親們正好趕到。村民們掏出皺巴巴的一元、兩元錢遞給李春燕:“李醫生你走了,我們可怎么辦?這是我們還你的賬,不夠的我們明天把家里的米賣了,給補上。”
李春燕于是沒有離開。這是李春燕留在這艱苦的地方做鄉村醫生以來唯一想放棄的一次。
10. 無私奉獻的名人故事
一、詹天佑
(1)詹天佑為國不計名與利:近代科學先驅、著名工程師詹天佑,在國內一無資本、二無技術、三無人才的艱難局面面前,滿懷愛國熱情,受命修建 京張鐵路 。
(2)他以忘我的吃苦精神,走遍了北京至張家口之間的山山嶺嶺,只用了500萬元、4年時間就修成了外國人計劃需資900萬元、需時7年才能修完的 京張鐵路 。前來參觀的外國專家無不震驚和贊嘆。當時,美國有所大學為表彰詹天佑的成就。
二、袁隆平
袁隆平他是一位真正的耕耘者。當他還是一個鄉村教師的時候,已經具有顛覆世界權威的膽識;當他名滿天下的時候,卻仍然只是專注于田疇,淡泊名利,一介農夫,播撒智慧,收獲富足。 楊善洲 他好書記 楊善洲 退休后義務植樹22年畢生的夢想,就是讓所有的人遠離饑餓。喜看稻菽千重浪,最是風流袁隆平。
三、諾貝爾
(1)諾貝爾是安全炸藥和無煙火藥的發明人。他把畢生的精力都用在研制炸藥上。研制成功后,贏得了大量專利權,積累了許多財富。1896年,諾貝爾逝世前決定把3300萬克朗作為基金,用每年的利息,他獎給世界上杰出人物,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2)服在遺囑中說:“這獎金不論國籍、人種和語言,只發給確實對人類有不可磨滅的貢獻的人。”諾貝爾為科學奉獻了一生,諾貝爾獎則永遠地促進科學文化事業的發展。
四、鄧稼先
(1)1850年,26歲的鄧稼先在美國獲得物理學博士學位后回國,祖國張開溫暖的雙臂迎接這位“娃娃博士”,鄧稼先沉浸在青春的歡樂和家族的幸福之中。但是,歷史風云變幻,祖國面臨核大國的威脅。
(2)鄧稼先毅然接受開拓祖國核事業重任,離別妻兒,隱姓埋名,走向大戈壁。從此,他從物理學界的講臺上消失了。20多個春秋過后,頭發里夾著大戈壁沙粒的鄧稼先回來了,“兩彈元勛”的美名才開始傳揚,鄧稼先的名字才重新出現在普通人的中間。
五、茅盾
(1)我國著名文學家茅盾先生日常生活簡樸,他把稿費省下來,做了許多有意義的事情。解放前他曾以稿費支援過貧病交加的進步作家。
(2)1957年,桐鄉縣創辦《桐鄉文藝》,因缺少經費,他立刻捐款300元;1958年,故鄉創辦一所民辦中學,他聞訊后資助500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