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張衡數星星的故事
張衡(78-139),字平子,南陽西鄂(今河南南陽縣石橋鎮)人。
他是我國東漢時期偉大的天文學家,為我國天文學的發展作出了不可磨滅的貢獻;在數學、地理、繪畫和文學等方面,張衡也表現出了非凡的才能和廣博的學識。 張衡是東漢中期渾天說的代表人物之一;他指出月球本身并不發光,月光其實是日光的反射;他還正確地解釋了月食的成因,并且認識到宇宙的無限性和行星運動的快慢與距離地球遠近的關系。
張衡觀測記錄了兩千五百顆恒星,創制了世界上第一架能比較準確地表演天象的漏水轉渾天儀,第一架測試地震的儀器——候風地動儀,還制造出了指南車、自動記里鼓車、飛行數里的木鳥等等。 張衡共著有科學、哲學、和文學著作三十二篇,其中天文著作有《靈憲》和《靈憲圖》等。
為了紀念張衡的功績,人們將月球背面的一環形山命名為“張衡環形山”,將小行星1802命名為“張衡小行星”。 20世紀中國著名文學家、歷史學家郭沫若對張衡的評價是:“如此全面發展之人物,在世界史中亦所罕見,萬祀千齡,令人景仰。”
后世稱張衡為木圣(科圣)。張衡字平子。
南陽郡西鄂縣(今河南南陽)人。東漢建初三年(公元78年)生;永和四年(公元139年)卒。
天文學、機械技術、地震學。 張衡出身于名門望族。
其祖父張堪自小志高力行,被人稱為圣童,曾把家傳余財數百萬讓給他的侄子。光武帝登基后張堪受薦拜官。
曾被任為蜀郡太守隨大司馬吳漢討伐割據蜀郡的公孫述,立有大功。其后又領兵抗擊匈奴有功,拜為漁陽(今北京附近)太守。
曾以數千騎兵擊破匈奴來犯的一萬騎兵。此后在他的任期內匈奴再也沒有敢來侵擾。
他又教人民耕種,開稻田八千頃,人民由此致富。所以,有民謠歌頌他說:“張君為政,樂不可支。”
張堪為官清廉。伐蜀時他是首先攻入成都的,但他對公孫述留下的堆積如山的珍寶毫無所取。
蜀郡號稱天府,但張堪在奉調離蜀郡太守任時乘的是一輛破車,攜帶的只有一卷布被囊。 張衡像他的祖父一樣,自小刻苦向學,很有文采。
16歲以后曾離開家鄉到外地游學。他先到了當時的學術文化中心三輔(今陜西西安一帶)。
這一地區壯麗的山河和宏偉的秦漢古都遺址給他提供了豐富的文學創作素材。以后又到了東漢首都洛陽。
在那兒,他進過當時的最高學府——太學,結識了一位青年學者崔瑗,與他結為摯友。崔瑗是當時的經學家、天文學家賈逵的學生,也精通天文、歷法、數學等學問。
和帝永元十二年(公元100年)張衡應南陽太守鮑德之請,作了他的主簿,掌管文書工作。8年后鮑德調任京師,張衡即辭官居家。
在南陽期間他致力于探討天文、陰陽、歷算等學問,并反復研究西漢揚雄著的《太玄經》。他在這些方面的名聲引起了漢安帝的注意。
永初五年(公元111年)張衡被征召進京,拜為郎中。 元初元年(公元114年)遷尚書郎。
次年,遷太史令。以后曾調任他職,但5年后復為太史令。
總計前后任此職達14年之久,張衡許多重大的科學研究工作都是在這一階段里完成的。順帝陽嘉二年(公元133年)升為侍中。
但不久受到宦官排擠中傷,于永和元年(公元136年)調到京外,任河間王劉政的相。劉政是個驕橫奢侈、不守中央法典的人,地方許多豪強與他共為不法。
張衡到任后嚴整法紀,打擊豪強,使得上下肅然。3年后,他向順帝上表請求退休,但朝廷卻征拜他為尚書。
此事頗有蹊蹺,因尚書的官秩遠低于侍中或相,他是否應征,史載不彰。就在這一年(永和四年,即公元139年)他即告逝世。
張衡是一位具有多方面才能的科學家。他的成就涉及到天文學、地震學、機械技術、數學乃至文學藝術等許多領域。
1.天文學 張衡在天文學方面有兩項最重要的工作——著《靈憲》,作渾天儀。此外,在歷法方面也有所研究。
關于《靈憲》 《靈憲》是張衡有關天文學的一篇代表作,全面體現了張衡在天文學上的成就和發展。原文被《后漢書·天文志》劉昭注所征引而傳世。
文中介紹的天文學 要點如下: (1)宇宙的起源。《靈憲》認為,宇宙最初是一派無形無色的陰的精氣,幽清寂寞。
這是一個很長的階段,稱為“溟滓”。這一階段乃是道之根。
從道根產生道干,氣也有了顏色。但是,“渾沌不分”,看不出任何形狀,也量不出它的運動速度。
這種氣叫做“太素”。這又是個很長的階段,稱為“龐鴻”。
有了道干以后,開始產生物體。這時,“元氣剖判,剛柔始分,清濁異位,天成于外,地定于內”。
天地配合,產生萬物。這一階段叫做“太玄”,也就是道之實。
《靈憲》把宇宙演化三階段稱之為道根、道干、道實。在解釋有渾沌不分的太素氣時引了《道德經》里的話:“有物混成,先天地生。”
這些都說明了《靈憲》的宇宙起源思想,其淵源是老子的道家哲學。《靈憲》的宇宙起源學說和《淮南子?天文訓》的思想十分相像,不過《淮南子》認為在氣分清濁之后“清陽者薄靡而為天,重濁者凝滯而為地”。
天上地下,這是蓋天說。而《靈憲》主張清氣所成的天在外,濁氣所成的地在內,這是渾天說。
總之,張衡繼承和發展了中國古代的思想傳統認為宇宙并非生來就是如此,而是有個產生和演化的過程。張衡所。
2. 張衡小時候數星星的故事是怎樣的
一個夏天的晚上,父母帶著小張衡一起到打谷場上納涼。
這是人們一天當中最快樂的時光。大人們一邊搖著扇子,一邊海闊天空地聊天;孩子們則嘰嘰喳喳地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58685e5aeb931333332633061玩得不亦樂乎,一會兒捉迷藏,一會兒過家家。
只有張衡一個人不聲不響地呆在旁邊,望著茫茫夜空,嘴里還小聲默念著“一個,兩個……”母親以為他白天跟自己出去累著了,就說:“衡兒,你要是累了就自己回屋里歇著吧,不要愣在那里,丟了魂似的。”張衡好像沒聽見,依然站在那里,目不轉睛地望著蒼穹。
父母見他沒吱聲,也就不再管他。又過了好一會兒,大人們都困倦了,接二連三地回家睡覺了,他還在那里望著天空。
這時,一個大點兒的孩子過來拍了拍他的肩膀,說:“咳!傻了,老瞅著天上干什么,那上邊又不會掉金豆子。”張衡這才回過神來,揉一揉酸痛的脖子說:“誰指望天上掉金豆子了,我在數星星。”
此語一出,大家都愣住了。“什么,什么,數星星,真新鮮,還有數星星的傻瓜。
那我問你,數清了嗎?”那位大哥哥問。“我還沒有數完呢,不過現在己經數到一千多顆了。”
旁邊的一位老爺爺插話道:“孩子呀,別數了,天上的星星是數不完的。這些星星無窮無盡,飄忽不定……”張衡卻打斷老爺爺的話:“才不是呢,那一片天空就只有一千多顆,只要我堅持數下去,肯定會數完的。”
老爺爺被張衡的執著精神打動了,一下子不知道說什么好。張衡的父親趕緊過來打圓場:“不許這樣跟老爺爺說話。”
張衡意識到自己的不對,連忙向老爺爺道歉。但他回過頭來,還是想跟父親辯解一番。
父親早看出他的心思,就說:“衡兒,我知道你的想法,但你這樣挨個數是不行的。天上的星星分布是有規律的,你要按照這些規律,把它們分成一個個星座。
這樣才會把它們弄清、記牢。”小張衡點了點頭,按照父親說的去做,果然又認識了許多新的星星。
隨著年齡的增長,張衡的求知欲越來越強烈。當時,各種自然災害頻繁地發生,地震帶來的災難尤為嚴重。
它來無影去無蹤,一旦發生卻極具破壞力。這引起了張衡的思考。
他想,能不能制造一種在地震發生后準確測定其方位的儀器,以便及時調撥物資進行救援。定下目標以后,他查閱了大量關于地震的資料,并且多次實地勘測。
有時,張衡為了獲得第一手資料,親自來到剛剛發生地震的地方,測量大地的震感。有一次,他把測震儀插入大地,剛要讀取數據,一波劇烈的余震襲來,離他不遠處的一道土墻轟然坍塌。
幸虧他眼疾手快,往旁邊一跳,才躲過一劫,不然肯定要被砸成肉泥。他拍拍身上的灰土,繼續看儀器上的數據。
遠處的老百姓十分不理解他的做法,認為他簡直是發瘋了。但張衡不為所動,仍然夜以繼日地研究地動儀。
不久,地動儀成功間世了。
3. 張衡數星星的故事(250字以內)
數星星的孩子》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樣閃亮。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對著夜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
奶奶笑著說:“傻孩子,又在數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眼都看花了,你能數得清嗎?” 孩子說:“奶奶,我能數得清。
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您看,這顆星星和那顆星星,總是離那么遠。”
爺爺走過來,說:“孩子,你看得很仔細。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
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給 它們起了名字。”爺爺停了停,指著北邊的天空,說:“你看,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
勺口對著的一顆亮星,就是北極星。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
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
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東漢人。他長大后刻苦鉆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4. 張衡的故事,要非常簡短的故事
數星星的孩子》 晚上,滿天的星星像明珠一樣閃亮。
一個孩子坐在院子里,靠著奶奶,仰起頭,對著夜空數星星。一顆,兩顆,一直數到了幾百顆。
奶奶笑著說:“傻孩子,又在數星星了。那么多星星,一閃一閃地亂動,眼都看花了,你能數得清嗎?” 孩子說:“奶奶,我能數得清。
星星是在動,可不是亂動。您看,這顆星星和那顆星星,總是離那么遠。”
爺爺走過來,說:“孩子,你看得很仔細。天上的星星是在動,可是它們之間的距離是不變的。
我們的祖先把它們分成一組一組的,還給 它們起了名字。”爺爺停了停,指著北邊的天空,說:“你看,那七顆星連起來像一把勺子,叫北斗星。
勺口對著的一顆亮星,就是北極星。北斗星總是繞著北極星轉。”
爺爺說的話是真的嗎?這孩子一夜沒睡好,幾次起來看星星。他看清楚了,北斗星果然繞著北極星慢慢地轉動。
這個數星星的孩子叫張衡,是東漢人。他長大后刻苦鉆研天文,成了著名的天文學家。
5. 把張衡的故事數星星的故事分成兩層,并寫出各層大意
張衡很小的時候,小張衡就是奶奶的小尾巴,不管奶奶走到哪里,后面總會有小張衡的影子。他總是纏著奶奶給他講故事。老人家似乎有講不完的故事,又加上十分喜歡這個聰明的孫子,所以只要小張衡提出要聽故事,奶奶就給他講。在這些故事中,小張衡最喜歡的是北斗七星和月亮的傳說了,他總是一邊抬著頭望著天空里眨眼的星星,一邊聽奶奶講,還不時地問奶奶:星星怎么不會像蘋果一樣掉下來呢?星星害怕下雨嗎?……對于聰明孫子的問題,奶奶當然也回答不上來,這讓他越發覺得浩渺的夜空里會有無數的寶藏,同時也在他的幼小的心靈里埋下了無數的好奇的問號。從奶奶那里得不到答案,小張衡就急切地讀書,他希望能從書中找到自己想要的答案。
在他十歲那年,祖母和父親相繼去世了。舅舅送張衡到書館里去讀書。他深知讀書對他來說是多么的不容易,因此非常刻苦。不久,小張衡開始作詩了。他作的詩常常受到老師的夸獎呢。為增長知識,小張衡博覽群書。一天,他看到一本叫《鶚冠子》的書,被書中按北斗星定季節的四句話深深吸引住了。從此,他常常仰望著星空,觀察北斗星的變化,日積月累,發現北斗星在圍繞著一個中心轉,一年轉一圈。他自言自語地說:“啊,我終于明白'北斗星移',是怎么一回事啦!”由于勤學好問,隨著一天天地長大,張衡的知識也越來越豐富了,終于成為了科學家。
6. 張衡除了數星星還有什么故事
張衡是南陽人。十七歲那年,他離開家鄉,先后到了長安和洛陽,在太學里用功讀書。當時洛陽和長安都是很繁華的城市,城里的王公貴族過的是驕奢淫逸的生活。張衡對這些都看不慣。他寫了兩篇文學作品《西京賦》和《東京賦》(西京就是長安,東京就是洛陽),諷刺這種現象。據說他為了寫這兩篇作品,經過深思熟慮,反復修改,前后一共花了十年工夫,可見他研究學問的精神是很認真嚴肅的。
但是張衡的特長還不是文學,他特別愛好數學和天文研究。朝廷聽說張衡是個有學問的人,召他到京里做官,先是在宮里做郎中,后來,擔任了太史令,叫他負責觀察天文。這個工作正好符合他研究的興趣。
經過他的觀察研究,他斷定地球是圓的,月亮是借太陽的照射才反射出光來。他還認為天好像雞蛋殼,包在地的外面;地好像雞蛋黃,在天的中間。這種學說雖然不完全精確,但在一千八百多年以前,能說出這種科學的見解來,不能不使后來的天文學家欽佩。
不光是這樣,張衡還用銅制造了一種測量天文的儀器,叫做“渾天儀”。上面刻著日月星辰等天文的現象。他設法利用水力來轉動這種儀器。據說什么星從東方升起來,什么星向西方落下去,都能在渾天儀上看得清清楚楚。
那個時期,經常發生地震。有時候一年一次,也有一年兩次。發生了一次大地震,就影響到好幾十個郡,城墻、房屋發生倒坍,還死傷了許多人畜。
當時的封建帝王和一般人都把地震看作是不吉利的征兆,有的還趁機宣傳迷信、欺騙人民。
但是,張衡卻不信神,不信邪,他對記錄下來的地震現象經過細心的考察和試驗,發明了一個測報地震的儀器,叫做“地動儀”。
地動儀是用青銅制造的,形狀有點像一個酒壇,四圍刻鑄著八條龍,龍頭向八個方向伸著。每條龍的嘴里含了一顆小銅球:龍頭下面,蹲了一個銅制的蛤蟆,對準龍嘴張著嘴。哪個方向發生了地震,朝著那個方向的龍嘴就會自動張開來,把銅球吐出。銅球掉在蛤蟆的嘴里,發出響亮的聲音,就給人發出地震的警報。
公元138年2月的一天,張衡的地動儀正對西方的龍嘴突然張開來,吐出了銅球。按照張衡的設計,這就是報告西部發生了地震。
可是,那一天洛陽一點也沒有地震的跡象,也沒有聽說附近有哪兒發生了地震。因此,大伙兒議論紛紛,都說張衡的地動儀是騙人的玩意兒,甚至有人說他有意造謠生事。
過了幾天,有人騎著快馬來向朝廷報告,離洛陽一千多里的金城、隴西一帶發生了大地震,連山都有崩塌下來的。大伙兒這才信服。
可是在那個時候,朝廷掌權的全是宦官或是外戚,像張衡這樣有才能的人不但不被重用,反而被打擊排擠。張衡做侍中的時候,因為與皇帝接近,宦官怕張衡在皇帝面前揭他們的短,就在皇帝面前講張衡很多壞話。他被調出了京城,到河間去當國相。
張衡在他六十一歲那年病死。他在我國科學史上留下了光輝的業績。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張衡數星星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