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傣族潑水節的來歷
1、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思為新年),西雙版納及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于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
2、潑水節源于印度,是古婆羅門教的一種儀式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e78988e69d8331333366303666,后為佛教所吸收,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
擴展資料:1、潑水節,亦稱宋干節,4月13日——4月16日,已有700年的歷史,是傣族、德昂族最盛大的傳統節日。當日,泰國、老撾、緬甸、柬埔寨等國以及中國云南等地,人們清早起來便沐浴禮佛,之后便開始連續幾日的慶祝活動。
2、這期間,大家用純凈的清水相互潑灑,祈求洗去過去一年的不順,新的一年帶著美好的愿望再次出發。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節日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
3、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一般持續3至7天。第一天傣語叫“麥日”,與農歷的除夕相似;第二天傣語叫“惱日”(空日);第三天是新年,叫“叭網瑪”,意為守歲,人們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潑水節 (少數民族節日)。
2. 關于傣族潑水節的傳說(簡短)
很 早以前,一個無惡不作的魔王霸占了美麗富饒的西雙版納,并搶來七位美麗的姑娘做他的妻子。姑娘們滿懷仇恨,合計著如何殺死魔王。一天夜里,年紀最小的姑娘儂香用最好的酒肉,把魔王灌得酩酊大醉,使他吐露自己致命的弱點。原來這個天不怕,地不怕的魔王,就怕用他的頭發勒住自己的脖子,機警的小姑娘小心翼翼地拔下魔王一根紅頭發,勒住他的脖子。果然,魔王的頭就掉了下來,變成一團火球,滾到哪里,邪火就蔓延到 哪里。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為了撲滅邪火,小姑娘揪住了魔王的頭,其他六位姑娘輪流不停地向上面潑水,終于在傣歷的六月把邪火撲滅了。鄉親們開始了安居樂業的生活。從此,便有了逢年潑水的習俗。現在, 潑水的習俗實際上已成為人們相互祝福的一種形式。在 傣族人看來,水是圣潔、美好、光明的象征。世界上有 了水,萬物才能生長,水是生命之神。
潑水節來臨,傣家人便忙著殺豬,殺雞、釀酒,還 要做許多“毫諾索”(年糕)以及用糯米做成的多種粑粑,在節日里食用。
潑水節歷時三日。第一天,劃龍舟、放高升、文藝 表演;第二天潑水;第三天,男女青年在一塊進行丟包 和物資交流。
潑水節一般在風光旖旎的瀾滄江畔舉行。當晨曦映 紅“黎明之城”的時候,各族群眾便穿著盛裝,從四面 八方匯聚這里。一聲號令,一支支高升騰空而起,直穿 云宵,一艘艘龍舟箭一般,直沖對岸。此時,千萬只金竹“(上竹下必)”一起吹奏,(钅芒)鑼、象腳鼓一齊敲響,瀾滄江兩岸頓時變成歡樂的海洋。
當潑水剛開始時,彬彬有禮的傣家姑娘一邊說著祝福的話語,一邊用竹葉、樹枝蘸著盆里的水向對方灑過去。“水花放,傣家狂”,到了高潮,人們用銅缽、臉 盆,甚至水桶盛水,在大街小巷,嬉戲追逐,只覺得, 迎面的水,背后的水,盡情地潑來,一個個從頭到腳全身濕透,但人們興高采烈,到處充滿歡聲笑語。一段水的洗禮過后,人們便圍成圓圈,在(钅芒)鑼和象腳鼓 的伴奏下,不分民族,不分年齡,不分職業,翩翩起舞 。激動時,人們還爆發出“水、水、水”的歡呼聲。有 的男子邊跳邊飲酒,如醉如癡,通宵達旦。
3.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
關于潑水節的來歷,傳說是很生動的:很久以前,在傣族聚居的地區出現了一個殘暴的魔王,他無惡不作,到處燒殺搶劫,奸污婦女……人們受盡了他的殘害,對他恨之入骨,可是誰也無法殺死他。
魔王已有11個妻子,可他仍不滿足,又搶來一個美麗聰明的姑娘。這個姑娘心里恨透了魔王,可表面卻不露聲色,裝著與魔王十分要好。
一天夜里,魔王從外面搶回來許多財寶和奴仆,她趁魔王高興不備時試探問清了用魔王頭發可勒死魔王的秘密。于是,夜深人靜,趁魔王睡著的時候,姑娘悄悄地拔下了魔王的一根頭發,勒住魔王的脖子。
頃刻間,魔王的頭便滾落在地。但是,魔王的頭滾到哪里,哪里便發生災難,拋到河里,河水泛濫成災;埋在地下,到處臭氣沖天,只有魔王的妻子抱著才平安無事。
為免除災難,姑娘們便輪流抱著魔王的頭,一人抱一天。天上一天,等于地上一年,每年姑娘們輪換的日子,即清明節后第7天,傣族人民懷著對姑娘們敬佩的心情,給姑娘們潑一次清水,作為洗污凈身的一種祝福。
潑水節就這樣流傳下來了。
4. 傣族潑水節的來歷,簡短的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比邁"(意為新年),在一般傣歷的四月中旬,陽歷4月13日至4月15日之間(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
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于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至今已數百年。在潑水節流傳的過程中,傣族人民逐漸將其與自己的民族神話傳說結合起來,賦予了潑水節更為神奇的意義和民族色彩。
5. 傣族潑水節的來歷
傣族潑水節的來歷
潑水節的由來,在傣族民間有個神話故事。傳說很久以前,統治傣族地區的火魔,亂施淫威,致使民間沒有風雨,莊稼不能生長,人民生活十分痛苦。火魔有從民間姑娘中搶去的七個妻子,她們目睹火魔殘酷狠毒,對民間的疾苦非常同情,決心為人民除掉禍根。因火魔練得法術,七個姑娘設法將它殺死。后來她們佯裝挑逗他高興,施巧計探得根除火魔的秘密。一天,她們設豐盛酒宴,陪勸火魔飲酒。聰明勇敢的七姑娘乘火魔大醉熟睡之機,從他頭上拔下一根頭發,火速地勒住他的脖子。果然,火魔的頭顱立即掉在地上,滾到哪里便燒到哪里。隨著火勢不斷擴大,眼看即將燃至附近的房屋,大姑娘急中生智,迅速將魔頭抱起,地上的熊熊大火馬上熄滅,火魔也隨之消失,為了使人民不再遭受火魔的迫害,七個姑娘輪流抱住魔頭,并用輪換的空隙用水沖洗身上的污穢,一直到火魔的腦袋化成塵土為止。
后來,人們為了紀念傣家七個姑娘的英勇精神,于每年消滅火魔的日子,互相潑水祝福。事實上,潑水節源于印度。潑水曾是婆羅門教的一種宗教儀式,后來被佛教采用。,這種儀式約在12世紀末至13世紀初,經緬甸傳人云南傣族地區。隆著小乘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擴大,潑水的習俗在民間廣泛流行,并與當地的神話融合,形成隆重的固定節日。1961年4月,**總理陪同緬甸領導人穿著傣族服裝,來到云南西雙版級州府允景洪,同各族人民歡度潑水節,給潑水節的歷史上寫下了光輝的一頁。如今,節日中的許多陳規陋習已經廢止,增加了健康的內容。通常是第一夭開慶祝大會,各族軍民共賀佳節:次日舉行歡快的潑水儀式;第三日趕擺,參加物資交流活動。
傣族潑水節又名“浴佛節”,傣語稱為“桑堪比邁”(意為新年),西雙版納德宏地區的傣族又稱此節日為“尚罕”和“尚鍵”,兩名稱均源于梵語,意為周轉、變更和轉移,指太陽已經在黃道十二宮運轉一周開始向新的一年過渡。阿昌、德昂、布朗、佤等族過這一節日。柬埔寨、泰國、緬甸、老撾等國也過潑水節。 潑水節一般在傣歷六月中旬(即農歷清明前后十天左右)舉行,是西雙版納最隆重的傳統節日之一。其內容包括民俗活動、藝術表演、經貿交流等類別,具體節日活動有潑水、趕擺、賽龍舟、浴佛、誦經、章哈演唱和孔雀舞、白象舞表演等。
2006年5月20日,云南省西雙版納傣族自治州申報的傣族潑水節經**批準列入第一批國家級非物質文化遺產名錄。
6. 【傣族潑水節的來歷作文,要求450字左右,急用
傣族重大節日有“關門節”、“開門節”和潑水節.“關門節”在七月中旬,這時正是農忙季節,佛教節日也大多集中在這段時間,以便集中精力搞好生產,同時還要舉行盛大的“賧佛”活動,以食物、鮮花、銀幣、紙幣等獻佛.“關門節”要持續三個月左右,到十月中旬的“開門節”為止.傣族最盛大的節日是潑水節.時間在每年四月.按時序計算,陽歷的四月,相當于傣歷正月.潑水節也就是傣歷新年節,按照傳統習慣,這一天清早,人們要采來鮮花綠葉到佛寺供奉,擔來碧澄清水為佛像洗塵.做完這些以后,群眾性的相互潑水就開始了,只見一群群男女青年,用銅缽,臉盆盛水,涌出大街小巷,嬉戲追逐,逢人便潑,從頭到腳,全身濕透.這是吉祥的水,祝福的水,人們盡情地潑,盡情地澆,不論是潑者還是被潑者,都異常高興,笑聲朗朗…… 潑水節期間,在寬闊的瀾滄江上,要舉行劃龍船比賽,水船扎以彩花,裝扮成龍,孔雀,大魚等形象,由數十男女青年奮力劃槳前進,兩岸觀眾如云,鑼鼓聲、喝彩聲響徹云霄.夜晚,各村寨燃放高升,這是傣族人民自己制作的煙火.用一根數丈長的竹子,在根部填以火藥等配料,置于竹子搭成的高架上.點燃引線,火藥燃燒,竹子即如火箭一般飛入云天,在空中噴放出絢麗煙火,猶如花團錦簇,群星閃耀,光彩奪目,把節日的夜空裝點得特別美麗.傣族青年男女喜愛甩糠包的游戲,春節期間,小伙子和姑娘們互相投擲糠包,看誰投得準,看誰接得著.玩到一定的時候,姑娘們就悄悄搶走小伙子身上佩的腰刀、包頭布或拴著的馬,跑回家去.假如小伙子有情就追隨而來.父母見到女兒拿著頭布、牽著駿馬回來,便設宴款待.另外,每年4月13日是傣歷新年,也是傣族人民的最隆重的節日——潑水節,他們把潑水看成是驅邪除污,吉祥如意的象征,也把這一天視為最美好,最吉祥的日子.潑水節是個迎新的節日,歡樂的節日,一般要過三至五天時間.我是新手,急需財富,。
7. 潑水節的來歷,短的50字左右
傳說一
西雙版納傣族傳說:遠古的時候,有個魔王作惡多端,人們都恨透了他,想了很多辦法都沒有把他殺死。后來,魔王搶來七個姑娘做他的妻子。聰明的七姑娘從魔王口里打聽到他的致命弱點,即用魔王的頭發勒魔王的脖子,才能將他置于死地。七姑娘趁魔王熟睡時,拔下他的頭發一勒脖子,魔王的頭就滾了下來。可是頭一掉在地上,地上就燃起大火,姑娘一抱起頭,大火也就熄滅。為了避免大火燃燒,她和六個姐姐輪流抱住魔王的頭,一年一換。每年換人的時候,人們都給抱頭的姑娘潑水,沖去她身上的血污,洗去她一年的疲勞,為新的一年能消災除難而祈禱。從此形成了送舊迎新的潑水節。
傳說二 相傳在很久以前,金沙江邊一個聚居在密林深處的傣族村寨,因樹林起火,村民處在被大火吞沒的危難之中,一個名叫李良的傣家漢子,為保護村莊,不畏危險,沖出火網,從金沙江里挑來一桶桶江水,潑灑山火,經過一天一夜的勞累,山火終于被潑滅,村民得救,李良因為勞累流汗流干了,渴倒在山頭上。村民打來清水給李良解渴,但喝了九十九挑水也解不了渴,后來,李良一頭撲到江中,變成一條巨龍,順江而去。有的人說,他變成了一棵大樹。傣族人民為了紀念李良,每年農歷三月初三之一天,每家房屋清掃一新,撒上青松葉,并在選定的江邊或井旁,用綠樹搭起長半里的青棚,棚下撒滿厚厚的松針,兩旁放上盛滿水的水槽,午間太陽當頂時,眾人穿行于棚下相互用松枝蘸水灑身,表示對李良的懷念和對新年的祝福。這項活動延續至今,成為傣族人民辭舊迎新、祝福吉祥的節日--潑水節。
傳說三潑水節
古時候,一個叫捧瑪達拉乍的魔神,違抗天神的旨意,為所欲為,把人間弄得雨旱失調,冷熱不分,秧苗枯死,人畜遭殃。怎樣懲治這個法術高明的惡魔呢?智慧的天神英達提心生一計,即裝扮成英俊的小伙子,去接近捧瑪點達拉乍的七個女兒,并將實情告訴她們。這七個姑娘生性善良,本來就對父王的罪惡有憤懣,這時,她們決心殺死父王,為人間除害。一天,她們終于探聽到了父王的生死“秘密”,并趁機將他灌得酩酊大醉,悄悄撥下他的一根頭發,做成弓賽宰(即用心弦做成的弓),斷了惡魔的頭。但滾落地上的這顆頭顱竟又變成了新的災難,傾刻間邪火熊熊,竹樓被燒毀,莊稼被燒焦,七個姑娘把魔頭輪換懷抱,直到腐爛。每輪換時,她們便打來清水相互潑灑,去除污穢。七姊妹大義滅親的果敢行動和功績,受到普天下百姓的熱情贊頌。深深的懷念變為了永久的敬意。也為了紀念麻哈捧重修風雨冷熱法公諸于世,人們就把魔王捧瑪點達拉乍的頭顱腐爛的日子,定為潑水的日子。這一天,浴佛之后,人們就用清水相互潑灑,相互祝福,以求吉祥安康,幸福久長。
8. 潑水節的來歷
潑水節最早起源于公元5世紀的波斯,當時命名為“潑寒胡戲”,在此之后“潑寒胡戲”由波斯經印度傳入緬甸、泰國和中國云南西雙版納等地,約在公元十二世紀末至十三世紀初經緬甸隨佛教傳入中國云南傣族地區。
隨著佛教在傣族地區影響的加深,潑水節成為一種民族習俗流傳下來。 潑水節是傣族最隆重的節日,也是云南少數民族中影響面最大,參加人數最多的節日。
潑水節是傣族的新年,相當于公歷的四月中旬,一般持續3至7天。人們把潑水節視為最美好,最吉祥,最快樂的日子。
擴展資料: 傣族人民能歌善舞,潑水節自然少不了舞蹈。大規模的舞蹈主要安排在潑水節的第三天,如象腳舞和孔雀舞等。
從七八歲的娃娃到七八十歲的老人,都穿上節日盛裝,聚集到村中廣場,參加集體舞蹈。象腳舞熱情、穩健、瀟灑。
舞者圍成圓圈,合著錳鑼、象腳鼓翩翩起舞,一邊跳舞一邊喝彩“吾、吾”或“水、水”!孔雀舞優美、雅致、抒情,是傣族舞蹈的靈魂,舞蹈以孔雀的各中姿態為基礎,在趣與美的再創造中,集中凝聚著傣族兒女們的審美旨趣。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潑水節。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傣族潑水節的由來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