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虛心對待批評的名人有哪些,有什么具體的故事
一、武則天虛心接受批評的故事
一代女皇武則天不但治國有方,不僅對忠于她的文武百官厚愛寬容,而且對于反對她的人也能容忍。
據史料記載,被譽為“初唐四杰”之一的駱賓王,極力追隨徐敬業反對武則天;他寫的《討武曌檄》,羅列了武則天二十大罪狀,把武曌罵了個狗血噴頭。武則天不僅沒有發怒,甚至對駱賓王的文才大加贊賞。
二、廉頗虛心接受批評的故事
藺相如因為澠池會盟有功而被封為上卿,位在廉頗之上。廉頗很不服氣,揚言要當面羞辱藺相如。藺相如得知后,盡量回避、容讓,不與廉頗發生沖突。藺相如的門客以為他畏懼廉頗,然而藺相如表示秦國不敢侵略我們趙國,是因為有他和廉將軍。
對廉將軍容忍、退讓,是把國家的危難放在前面,把個人的私仇放在后面。廉頗知道后,覺得很慚愧,就有了廉頗負荊請罪的故事。
擴展資料
人物評價:
**:“自古能軍無出李世民之右者,其次則朱元璋耳。”
鈕先鐘:“唐太宗在我國歷史中是一位非常偉大的人物,其文治武功,固不待言,尤其是有超人的天才,而且又能好學好問,真可以說是天縱之圣。從《問對》書中,我們可以體會到這一位天才皇帝的智慧和風度。在戰略思想中,他的地位遠超過拿破侖。”
成本俊:“漢與唐為吾國民族歷史上最光榮燦爛之時期。太宗乘天下鼎沸,叱咤風云,蕩平群寇,修齊庶政,然后南征北討,收服四裔,威令所行,東綜日本海,北逾西伯利亞,西被底格里斯河,南極印度及海洋洲,國勢之盛,且超漢代而上之。太宗誠自古未有之民族英雄也!”
2. 有哪些接受批評并謙虛改正的事例
魏征和李世民之間經常發生這樣的事情。
這一段是魏征直接犯顏直諫的。
貞觀七年(633),魏征代王珪為侍中。同年底,中牟縣丞皇甫德參向太宗上書說:「修建洛陽宮,勞弊百姓;收取地租,數量太多;婦女喜梳高髻,宮中所化。」太宗接書大怒,對宰相們說:「德參想讓國家不役一人,不收地租,富人無發,才符合他的心意。」想治皇甫德參誹謗之罪。魏征諫道:「自古上書不偏激,不能觸動人主之心。所謂狂夫之言,圣人擇善而從。請陛下想想這個道理。」最后還強調說:「陛下最近不愛聽直言,雖勉強包涵,已不像從前那樣豁達自然。」唐太宗覺得魏征說得入情入理,便轉怒為喜,不但沒有對皇甫德參治罪,還把他提升為監察御史。
更多事例,詳見魏征百度百科
/view/*
3. 名人謙虛的事例 要簡短的至少3例
【一】被人們稱頌為“力學之父”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熱學上,他確定了冷卻定律。
在數學上,他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定理和萊布尼茲幾乎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學,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偉大科學家,然而他非常謙遜。
對于自己的成功,他謙虛地說:“如果我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他還對人說:“我只像一個海濱玩耍的小孩子,有時很高興地拾著一顆光滑美麗的石子兒,真理的大海還是沒有發現。”
【二】周公姬旦,在成王年幼時輔佐成王。在國家危難的時候,不避艱辛挺身而出,擔當起王的重任;當國家轉危為安,走上順利發展的時候,毅然讓出了王位,這種謙虛謹慎、無畏無私的精神,始終被后代稱頌。
在輔佐成王期間,珍惜人才,惟恐失去天下賢人,洗一次頭時,曾多回握著尚未梳理的頭發;吃一頓飯時,亦數次吐出口中食物,迫不及待的去接待賢士。 【三】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
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 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
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余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
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讓開別人一只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
幾天后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并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4. 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而取得成功的短小的例子
唐太宗虛心接受魏征的納諫就是歷史上最好的虛心接受他人建議的例子,以下是有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二)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
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
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三)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
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
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四)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
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
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魏征沒,朕亡一鏡矣!”正是這樣才有開元盛。
5. 虛心聽取他人的建議而取得成功的短小的例子
唐太宗虛心接受魏征的納諫就是歷史上最好的虛心接受他人建議的例子,以下是有關資料,希望對你有用
(二)
有一次,唐太宗問魏征說:“歷史上的人君,為什么有的人明智,有的人昏庸?”
魏征說:“多聽聽各方面的意見,就明智;只聽單方面的話,就昏庸(文言是‘兼聽則明,偏聽則暗’)。”他還舉了歷史上堯、舜和秦二世、梁武帝、隋煬帝等例子,說:“治理天下的人君如果能夠采納下面的意見,那末下情就能上達,他的親信要想蒙蔽也蒙蔽不了。”
唐太宗連連點頭說:“你說得多好啊!”
又有一天,唐太宗讀完隋煬帝的文集,跟左右大臣說:“我看隋煬帝這個人,學問淵博,也懂得堯、舜好,桀、紂不好,為什么干出事來這么荒唐?”
魏征接口說:“一個皇帝光靠聰明淵博不行,還應該虛心傾聽臣子的意見。隋煬帝自以為才高,驕傲自信,說的是堯舜的話,干的是桀紂的事,到后來糊里糊涂,就自取滅亡了。”
(三)
一天,唐太宗得到一只雄健俊逸的鷂子,他讓鷂子在自己的手臂上跳來跳去,賞玩得高興時,魏征進來了。太宗怕魏征提意見,回避不及,趕緊把鷂子藏到懷里。這一切早被魏征看到,他稟報公事時故意喋喋不休,拖延時間。太宗不敢拿出鷂子,結果鷂子被憋死在懷里。
(四)
有一次,魏征在上朝的時候,跟唐太宗爭得面紅耳赤。唐太宗實在聽不下去,想要發作,又怕在大臣面前丟了自己接受意見的好名聲,只好勉強忍住。退朝以后,他憋了一肚子氣回到內宮,見了他的妻子長孫皇后,氣沖沖地說:“總有一天,我要殺死這個鄉巴佬!”
長孫皇后很少見太宗發那么大的火,問他說:“不知道陛下想殺哪一個?”
唐太宗說:“還不是那個魏征!他總是當著大家的面侮辱我,叫我實在忍受不了!”
長孫皇后聽了,一聲不吭,回到自己的內室,換了一套朝見的禮服,向太宗下拜。
唐太宗驚奇地問道:“你這是干什么?”
長孫皇后說:“我聽說英明的天子才有正直的大臣,現在魏征這樣正直,正說明陛下的英明,我怎么能不向陛下祝賀呢!”
這一番話就像一盆清涼的水,把太宗滿腔怒火澆熄了。
公元643年,直言敢諫的魏征病死了。唐太宗很難過,他流著眼淚說:“一個人用銅作鏡子,可以照見衣帽是不是穿戴得端正;用歷史作鏡子,可以看到國家興亡的原因;用人作鏡子,可以發現自己做得對不對。魏征一死,我就少了一面好鏡子了。”
“人以銅為鏡,可以正衣冠;
以古為鏡,可以知興替;
以人為鏡,可以知得失。
魏征沒,朕亡一鏡矣!”
正是這樣才有開元盛世,成就唐太宗一代明君!
6. 批評他人和接受批評的例子,
美國心理勵志大師卡耐基先生多次講到過這樣一個故事: "在很多年以前,我所辦的成人教育班和示范教學會中,多了一個從紐約《太陽報》來的記者。
他毫不給我留情面,不斷攻擊我的工作和我。我當時真是氣壞了,認為這是對我極大的侮辱,不能容忍。
我馬上打電話給《太陽報》執行委員會的主席古斯季塔雅,特別要求他刊登一篇文章,以說明事實真相,而不能這樣嘲弄我。我當時下決心要讓犯錯的人受到應得的處罰。
" 現在我時常為我當時的舉動感到慚愧。我現在才了解,買那份報的人大概會有一半人不會看到那篇文章,看到的人里面又有一半會把它只當作一件微不足道的事情來看;而真正注意到這篇文章的人里面,又有一半在幾個禮拜后就把這件事忘得一干二凈。
卡耐基由此得出一個重要的結論:雖然你不能阻止別人對你做任何不公正的批評,但你可以做一件重要的事,你可以句頂是否要讓自己受到那些不公正批評的干擾。 "盡可能做你應該做的事,然后把你的破傘收起來,免得讓批評你的雨水順脖子后邊流下去。
" 美國總統羅斯福的夫人也曾告訴卡耐基她在白宮的行事原則:避免所有批評的唯一方法,就是"只要做你心里認為是對的事——因為你反正是要受到批評的。做也該死,不做也該死。
7. 關于謙虛的故事(簡短)
呂岱哭徐厚 三國時的呂岱位高權重,名聲顯赫,但能虛心聽取批評意見。
他的朋友徐厚為人忠厚耿直,常常毫不留情地批評呂岱的缺點。呂岱的部屬對徐厚不滿,認為徐厚太狂妄,并將此告訴了呂岱。
可呂岱反而更加尊重和親近徐厚。徐厚死后,呂岱失聲痛哭,邊哭邊訴:“徐厚啊!以后我從哪兒去聽到自己的過失啊!” 寫我一生的錯誤 受世人崇敬的周因來,一生謙虛謹慎,平易近人,身為總理雖日理萬機、公務繁忙,但每到一處都要深入群眾了解情況。
60年代他有一次到上海考察,與電影演員們會面,在親切交談中,有同志熱情向他建議:“總理,您給我們寫一本書吧!”可他回簽說:“如果我寫書,就寫我一生中的錯誤,讓活著的人們從過去的錯誤中吸取教訓。” 梅蘭芳拜師 京劇大師梅蘭芳,他不僅在京劇藝術上有很深的造詣,而且還是丹青妙手。
他拜名畫家齊白石為師,虛心求教,總是執弟子之禮,經常為白石老人磨墨鋪紙,全不因為 自己是外名演員而自傲。 有一次齊白石和梅蘭芳同到一家人家作客,白石老人先到,他布衣布鞋,其他賓朋皆社會名流或西裝革履或長袍馬褂,齊白石顯得有些寒酸,不引人注意。
不久,梅蘭芳到,主人高興相迎,其余賓客也都蜂擁而上,一一同他握手。可梅蘭芳知道齊白石也來赴宴,便四下環顧,尋找老師。
忽然,他看到了冷落在一旁的白石老人,他就讓開別人一只只伸過來的手,擠出人群向畫家恭恭敬敬地叫了一聲“老師”,向他致意問安。在座的人見狀很驚訝,齊白石深受感動。
幾天后特向梅蘭芳饋贈《雪中送炭圖》并題詩道: 記得前朝享太平,布衣尊貴動公卿。 如今淪落長安市,幸有梅郎識姓名。
梅蘭芳不僅拜畫家為師,他也拜普通人為師。他有一次在演出京劇《殺惜》時,在眾多喝彩叫好聲中,他聽到有個老年觀眾說“不好”。
梅蘭芳來不及卸裝更衣就用專車把這位老人接到家中。恭恭敬敬地對老人說:“說我不好的人,是我的老師。
先生說我不好,必有高見,定請賜教,學生決心亡羊補牢。”老人指出: “閻惜姣上樓和下樓的臺步,按梨園規定,應是上七下八,博士為何八上八下?”梅蘭芳恍然大悟,連聲稱謝。
以后梅蘭芳經常請這位老先生觀看他演戲,請他指正,稱他“老師”。 古希臘的著名哲學家蘇格拉底,不但才華橫溢著作等身,而且廣招門生獎掖后進,運用著名的啟發談話啟迪青年智慧。
每當人們贊嘆他的學識淵博,智慧超群的時候,他總謙遜地說:“我唯一知道的就是我自己的無知。” 被人們稱頌為“力學之父”的牛頓發現了萬有引力定律,在熱學上,他確定了冷卻定律。
在數學上,他提出了“流數法”,建立了二項定理和萊布尼茲幾乎同時創立了微積分學,開辟了數學上的一個新紀元。他是一位有多方面成就的偉大科學家,然而他非常謙遜。
對于自己的成功,他謙虛地說:“如果我見的比笛卡爾要遠一點,那是因為我站在巨人的肩上的緣故。”他還對人說:“我只像一個海濱玩耍的小孩子,有時很高興地拾著一顆光滑美麗的石子兒,真理的大海還是沒有發現。”
揚名于世的音樂大師貝多芬,謙虛地說自己“只學會了幾個音符”。 科學巨匠愛因斯坦說自己“真像小孩一樣的幼稚”。
法國化學家安德烈取得了化學成就時,他對慕基人之一。他當選為英國皇家學會會員,歐文斯學院專門為他設立了有機化學的新教授職位,格拉斯大學選他為名譽博士,這許多榮譽絲毫沒有改變他的謙虛為人。
肖萊馬逝世后,恩格斯在悼文中稱他:“是世界上最謙虛的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虛心接受批評簡短事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