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黃梅戲的由來是什么
黃梅戲是安徽的主要地方戲曲劇種。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領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以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2. 黃梅戲的由來
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
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民國九年(1920年)的《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第一次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早于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
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
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云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
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
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從清康熙、乾隆到光緒年間,是“三打七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
這個階段全面實踐了傳統劇目、唱腔、表演藝術積累和劇種的廣泛傳播,期間傳統劇目非常豐富,藝人能演出的本戲、小戲有200多本,俗稱“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黃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
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3. 什么是黃梅戲 簡單點說~還有來歷
黃梅戲,舊稱黃梅調或采茶戲, 源于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處黃梅一帶的采茶調。清末傳入毗鄰的安徽省懷寧縣等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結合,并用安慶方言歌唱和念白,逐漸發展為一個新生的戲曲劇種。
黃梅戲起源地有四種說法:
安徽懷寧說
安徽省黃梅戲發展基金會副會長柏龍駒說,如果“戲因縣名,縣因山名”,湖北黃梅縣有個黃梅山,就說“黃梅戲起源于黃梅縣”,那么,安徽懷寧也有個黃梅山,兩個“黃梅山”,究竟哪個“黃梅山”與黃梅戲有瓜葛呢?柏龍駒先生進而考證,黃梅戲的語言和聲腔是以安慶、懷寧地方話為依托,與懷寧黃梅山一帶民歌小調完全一致的,而與湖北黃梅縣地方話大相徑庭。
安徽桐城說
黃梅戲是在桐城縣羅嶺鎮嚴鳳英的一出《天仙配》唱響大江南北、長城內外之后,才真正形成一個劇種的。嚴鳳英是黃梅戲的開山鼻祖,桐城羅嶺(安慶市郊區)的山水、風俗人情孕育了這位杰出的黃梅戲表演藝術家。沒有嚴鳳英就沒有當代的黃梅戲。
湖北黃梅說
湖北省黃梅縣在“黃梅概況”中自稱該縣是“全國五大劇種之一黃梅戲的故鄉”,其理由是:黃梅戲在黃梅采茶歌基礎上發展起來的,“戲因縣名,縣因山名”(黃梅縣西二十公里處有一山曰“黃梅山”)。此觀點最早見于湯金城在《黃梅戲藝術》1989第二期增刊上發表的《話說黃梅縣與黃梅戲》一文,在這里作者把縣名“黃梅”與戲名“黃梅”劃為等號。
安徽宿松說
安徽省地方學者廖理南認為,安徽宿松才真正是黃梅戲發源地。他說,據考證,黃梅戲淵源于唐初的黃梅采茶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代已經形成獨樹一幟的地方戲曲。“是安徽宿松和湖北黃梅一帶勞動人民在長期的生產勞動和社會生活中,吟唱的一種曲調藝術形式。兩縣毗鄰,有很長的邊界線,很多東西是無法分開的”。廖理南先生通過查閱文獻資料發現,在黃梅戲發展史上,宿松有十幾項第一,如:1、第一個專演黃梅采茶戲。從明代中葉,宿松人就開始在松梅嶺街上專演黃梅采茶戲;2、第一個將黃梅戲劇目寫入戲臺楹聯。清代道光年間,當地人把《送香茶》、《西樓會》等幾個為群眾喜聞樂見的黃梅戲劇目寫入廖河戲臺楹聯;3、第一個進行“官方公演”。宿松于1853年將黃梅戲由草野請進官方的縣城公演,比《黃梅縣志》記載的“黃梅戲1934年進黃梅縣公演”早81年;4、第一個正式把流行于民間的黃梅采茶歌定名為黃梅戲,1921年出版的《宿松縣志》中,第一次正式記載了“黃梅戲”這個名稱。
4. 黃梅戲由來
黃梅戲源于湖北省黃梅縣.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劇種。
一般人習慣認為,黃梅戲發源地是安徽,這是不確切的。黃梅(縣)本身就在湖北,不過,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
一百多年以前,這里流行“黃梅調”也叫“采茶戲”。這種小戲中的一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成了氣候,形成了后來的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地的民歌小調直接搬上舞臺,表現當地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豬草》說的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
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觀燈》,通過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
不久,黃梅戲在搬演大戲上也有了成績。這些大戲主要是受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戲,像《烏金記》,《七仙女下凡》等。
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幾經磨礪修改,最終定為《天仙配》,成了黃梅戲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黃梅戲,基本上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
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志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臺。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了專業班社。
懷寧素有“戲鄉”的稱號。這里唱黃梅調十分興盛。
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觀者一方來說,觀眾多、市場多。于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
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于安慶市區,此后在這里扎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
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
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
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展。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由于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藝術力量,國家陸續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
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省最大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并稱“安徽二黃”,成為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鑒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出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力。
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雪梅吊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枚數。
其中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為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為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
5. 【安徽黃梅戲的特點和由來,兩個回答要全
黃梅戲的起源最早可追溯到唐代.據史料記載,早于唐代時期,黃梅采茶歌就很盛行,經宋代民歌的發展、元代雜劇的影響,逐漸形成民間戲曲雛形.至明清,黃梅縣戲風更盛.明崇貞年間,黃梅知縣曾維倫在《黃梅風教論》中就有“十月為鄉戲”的記述.清道光九年,在別霽林的《問花水榭詩集》中,一首竹枝詞的描述就更為生動:“多云山上稻蓀多,太白湖中漁出波.相約今年酬社主,村村齊唱采茶歌”. 黃梅戲 約從清乾隆未期到辛亥革命前后為黃梅戲發展的早期.黃梅戲原名“黃梅調”或“采茶戲”,是十八世紀后期在皖、鄂、贛三省毗鄰地區形成的一種民間小戲.其中一支逐漸東移到安徽省懷寧縣為中心的安慶地區,與當地民間藝術相結合,用當地語言歌唱、說白,形成了自己的特點,被稱為“懷腔”或“懷調”.這就是今日黃梅戲的前身. 黃梅戲從起源到發展經歷了獨角戲、三小戲、三打七唱、管弦樂伴奏4個歷史階段.前3個階段均在湖北黃梅完成,為黃梅戲大劇種的最后形成提供了充分的先決條件.從清康熙、乾隆到光緒年間,是“三打七唱”形成和發展的重要歷史階段.這個階段全面實踐了傳統劇目、唱腔、表演藝術積累和劇種的廣泛傳播,期間傳統劇目非常豐富,藝人能演出的本戲、小戲有200多本,俗稱“大本三十六、小曲七十二”.其中,不少是取材于黃梅的真人真事,如《告經承》《告壩費》《大辭店》《過界嶺》等.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產生和流傳到皖、鄂、贛三省間的黃梅采茶調、江西調、桐城調、鳳陽歌,受當地戲曲(青陽腔、徽調)演出的影響,與蓮湘、高蹺、旱船等民間藝術形成結合,逐漸形成了一些小戲.進一步發展,又從一種叫“羅漢樁”的曲藝形式和青陽腔與徽調吸收了演出內容與表現形式,于是產生了故事完整的本戲.從小戲到本戲還有一種過渡形式,老藝人稱之為“串戲”.所謂“串戲”就是各自獨立而又彼此關連著的一組小戲,有的以事“串”,有的則以人“串”.“串戲”的情節比小戲豐富,出場的人物也突破了小丑、小旦、小生的三小范圍.其中一些年齡大的人物需要用正旦、老生、老丑來扮演.這就為本戲的產生創造了條件.民國九年(1920年)的《宿松縣志》上記載有“邑境西南,與黃梅接壤,梅俗好演采茶小戲,亦稱黃梅戲.”第一次提出“黃梅戲”這個名稱. 在劇目方面,號稱“大戲三十六本,小戲七十二折”.大戲主要表現的是當時人民對階級壓迫、貧富 黃梅戲 懸殊的現實不滿和對自由美好生活的向往.如《蕎麥記》、《告糧官》、《天仙配》等.小戲大都表現的是農村勞動者的生活片段,如《點大麥》、《紡棉紗》、《賣斗籮》. 解放以后,先后整理改編了《天仙配》、《女駙馬》、《羅帕記》、《趙桂英》、《慈母淚》、《三搜國丈府》等一批大小傳統劇目,創作了神話劇《牛郎織女》、歷史劇《失刑斬》、現代戲《春暖花開》、《小店春早》、《蓓蕾初開》.其中《天仙配》、《女駙馬》和《牛郎織女》相繼搬上銀幕,在國內外產生了較大影響.嚴鳳英、王少舫、吳瓊、馬蘭是黃梅戲的著名演員. 黃梅戲的類別主要有花腔和平詞.花腔以演小戲為主,富生活氣息和民歌風味.平詞,正本戲中的主要唱腔,常用大段的敘述、抒情,韻味豐富,如行云流水.。
6. 黃梅戲的起源
黃梅戲源于湖北省黃梅縣.
黃梅戲是安徽省的主要地方劇種。一般人習慣認為,黃梅戲發源地是安徽,這是不確切的。黃梅(縣)本身就在湖北,不過,是在湖北、安徽、江西三省交界的地區。一百多年以前,這里流行“黃梅調”也叫“采茶戲”。這種小戲中的一個支派逐漸東移,在安徽安慶地區成了氣候,形成了后來的黃梅戲。
早期的黃梅戲多是把當地的民歌小調直接搬上舞臺,表現當地生活尤其是農村生活的故事。比如《打豬草》說的就是一個農村男孩與一個女孩因打草損壞了農作物產生矛盾,通過對歌化解矛盾的故事。其中的“郎對花,姐對花,一對對到田埂下……”早已成了流行歌曲。又如《夫妻觀燈》,通過一對青年夫婦元宵節觀燈的見聞,描繪了市井生活的豐富多彩。不久,黃梅戲在搬演大戲上也有了成績。這些大戲主要是受青陽腔、徽調的影響而產生的故事完整的整本大戲,像《烏金記》,《七仙女下凡》等。其中的《七仙女下凡》幾經磨礪修改,最終定為《天仙配》,成了黃梅戲最有影響的代表作品。要指出的是,早期的黃梅戲,基本上是農民自娛自樂的一種文藝形式。
從20世紀20年代起,黃梅戲日趨成型,也逐漸走上了職業演出的道路,其重要標志之一即是演出地點從農村走上了城市舞臺。先是在安徽懷寧一帶出現了專業班社。懷寧素有“戲鄉”的稱號。這里唱黃梅調十分興盛。從演出一方來說,戲目多、人才多、班社多;從觀者一方來說,觀眾多、市場多。于是,一批戲班應運而生。1926年,著名演員丁永泉(旦角)、曹增祥(小生)、丁和壽(丑角)等所在的班社活躍于安慶市區,此后在這里扎根。
黃梅戲進入城市以后,受到了京劇、越劇、揚劇、淮劇、評劇等劇種的影響,在表演上有了很大的改進。從劇目上看,改編、移植了其他劇種的好戲如《文素臣》、《宏碧緣》、《華麗緣》、《蜜蜂記》等。從音樂上看,傳統唱腔進行了一定程度的改革,主要是減少了傳統唱腔中帶有濃郁方言土語色彩的墊字,這樣,唱腔簡潔、明快,從字面上也好讀易懂。從表演上看,吸收了兄弟劇種的一些程式化動作。如開門、關門、圓場、喝酒等動作。其他在服裝、道具、裝置、伴奏等許多方面都比農村演出時有了發展。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尤其是40年代的黃梅戲,已經成熟。
黃梅戲的更大發展是在中華人民共和國成立之后,由于國家對地方戲曲給予足夠的重視,為加強藝術力量,國家陸續選派一些文學、戲劇、音樂、美術方面的專門人才參加了黃梅戲的改革工作。新老文藝工作者的共同努力,使黃梅戲的整體面貌煥然一新。黃梅戲從安慶小戲一躍而成為安徽省最大的劇種。至今,黃梅戲與黃山一起,并稱“安徽二黃”,成為安徽省的驕傲。
這一時期的黃梅戲,唱腔唱法都有了改革,音樂方面增強了“平詞”類唱腔的表現力,突破了“花腔”只能專戲專用的束縛,同時,巧妙地借鑒民歌和其他音樂成分,創造出與傳統唱腔相協調的新腔。伴奏上,也不再是若斷若續的“三打七唱”,而是建立了以中樂為主的中西混合樂隊,從音樂氣氛上大大提高了劇種的表現力。這一時期演出的劇目很多,但大都進行了整理、重編。如《打豬草》、《夫妻觀燈》、《天仙配》、《藍橋汲水》、《補背褡》、《梁山伯與祝英臺》、《秦雪梅吊孝》、《柳樹井》、《春香傳》、《女駙馬》、《牛郎織女》、《黨的女兒》、《江姐》、《劉三姐》等,不勝枚數。 其中的《天仙配》、《女駙馬》、《牛郎織女》、拍成了電影,為黃梅戲的廣泛流傳,為保留黃梅戲藝術家的卓越風采,起到了重要的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