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不守規則而失敗的名人事例
1、房祖名、柯震東不守法律的規則而偷偷吸毒,作為一個公共人物帶壞社會風氣,最后自身的名氣什么的都大大降低。
2、仲永被人稱為神童,卻因驕傲,不繼續學習,導致長大后一事無成。
3、拿破侖不遵守用兵之法,導致滑鐵盧戰役慘敗。
4、天寶后期,唐玄宗懈怠政事,貪戀女色,整天飲酒作樂。他與唐太宗李世民背道而馳,導致前所未有的盛世開始走向衰敗,讓光芒四射的李唐王朝褪去了昔日的風采
5、項羽因為驕傲,不遵循謹慎之道,而把江山拱手讓給了劉邦。
拓展資料: 守規則的名人
包公鍘包勉
包公自幼父母雙亡,全靠兄嫂撫養成人,供養讀書,科舉中第,步入仕途。兄嫂惟一的獨子包冕作為地方官,利用職務便利,貪污用來賑災的糧錢,后被人舉報。作為監察官的包拯,親自審理此案,查明事實真相后,下令處死自己的親侄子包冕。臨行刑時,面對嫂子的責罵,包拯表明自己不是“忘恩負義”的小人,而是因為職責所在,要嚴格執法,“王子犯法,與庶民同罪”。為了解脫自己的道德煎熬,包拯跪地直呼“嫂娘”,愿代替侄子為她“養老送終“。
2. 有哪些不遵守規則的小故事
一、馮玉祥是著名的愛國將領.他當年擔任陜西督軍的時候,一次接待了兩個外國人.他很有禮貌地請他們坐下,談話.兩個外國人打開旅行袋.拿出一塊新鮮的野牛肉,要送給馮玉祥.馮玉祥問:”哪里弄來的野牛肉?”外國人回答:”是我們在終南山打獵打來的.野牛兇得很,不好打.”馮玉祥皺起了眉頭:”你們到終南山打獵,和誰打過招呼? 領過許可證嗎?”外國人忙說:”我們打的是野牛,沒有主人,用不著和誰打招呼.”馮玉祥沉下臉說:”終南山在我們中國,是我國的領土.野牛生在這里,自然歸我國所有,怎么說沒有主人?你們不經允許,私自獵牛,這是犯法的!我作為地方官,有保護國家主權的責任.你們在中國就要守中國的規矩,不能蠻不講理!”兩個外國人理屈詞窮,只得承認做了錯事。
二、退化的鹿群 20世紀初,在美國西部落基山脈的凱巴伯森林中約有4000頭野鹿,而與之相伴的卻是一群群兇殘的狼,威脅著鹿的生存。為了這些鹿的安寧,1906年,美國總統決定開展一場除狼行動,到1930年累計槍殺了6000多只惡狼。
狼在凱巴伯林區不見蹤影了。于是鹿在那里開始無憂無患“無計劃”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長到10萬余頭。
興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毀壞林木,并使以植物為食的其他動物銳減,為此也使鹿群陷于饑餓和疾病的困境。到1942年,凱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頭,且病弱者居多,興旺一時的鹿家族急劇走向衰敗。
出現這種事與愿違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滅了。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總數得到控制,不致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
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為老弱病殘者,有助于鹿種優勝劣汰,利于鹿群傳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經常處于逃跑的運動狀態,促進了鹿的健壯發育。由于狼消失了,鹿沒有天敵,“懶漢”體弱,鹿群退化。
三、就地打縱觀華夏五千年歷史,嚴守規矩嚴格紀律的人大有人在。軍紀嚴明的岳家軍,之所以攻無不克,戰無不勝,靠的就是軍紀嚴明。
一次岳云違抗軍令,私自帶兵出戰,差點令岳家軍全軍覆沒。 岳飛不顧父子之情,要殺岳云,經眾將勸解,才免除死罪,但還是打了一百殺威棍。
三國時候,曹操之所以強大,也是靠軍紀嚴明。他定了不能騷擾民居、不能讓戰馬踏入良田的規矩,違者死罪論處。
一次他帶兵出征,不料座騎受了驚嚇,踩倒了一片麥苗,為嚴明軍紀,他立刻撥出佩劍,準備自裁,最后仍以割發代替死罪。可見,沒有規矩是不行的,沒有規矩就成不了方圓。
3. 有關不守規則造成后果的小故事
1、揠苗助長 古時候有個人,希望自己田里的禾苗長的快點,天天到田邊去看。
可是,一天、兩天、三天,禾苗好像一點也沒有長高。他就在田邊焦急的轉來轉去,自言自語的說:“我得想個辦法幫他們長。
“一天,他終于想到了辦法,就急忙跑到田里,把禾苗一棵一棵往高里拔。 從中午一直忙到太陽落山,弄得精疲力盡。
當他回到家里時,一邊喘氣一邊對兒子說:“可把我累壞了,力氣沒白費,禾苗都長了一大截。” 他的兒子不明白是怎么回事,跑到田里一看,發現禾苗都枯死了。
2、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 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 曠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即使有堯 舜的學說,如果不實施仁政,也不能治理好天下。 現在有些諸侯, 雖然有仁愛的心和仁愛的名聲,但老百姓卻受不到他的恩澤,不 能成為后世效法的楷模,這是因為他沒有實施前代圣王的仁政的 緣故。
所以說,只有好心,不足以治理政治;只有好辦法,好辦 法不能夠自己實行起來。 3、揮淚斬馬謖 蜀后主建興六年(公元228年)諸葛亮為實現統一大業,發動了一場北伐曹魏的戰爭。
他命令趙云、鄧芝為疑軍,占據箕谷,親自率10萬大軍,突襲魏軍據守的祁山,任命參軍馬謖為前鋒,鎮守戰略要地街亭臨行前,諸葛亮再三囑咐馬謖:“街亭雖小,關系重大。它是通往漢中的咽喉。
如果失掉街亭,我軍必敗。”并具體指示讓他“靠山近水安營扎寨,謹慎小心,不得有誤。”
馬謖到達街亭后,不按諸葛亮的指令依山傍水部署兵力,卻驕傲輕敵,自作主張地想將大軍部署在遠離水源的街亭山上。當時,副將王平提出:“街亭一無水源,二無糧道,若魏軍圍困街亭,切斷水源,斷絕糧道,蜀軍則不戰自潰。
請主將遵令履法,依山傍水,巧布精兵。” 馬謖不但不聽勸阻,反而自信地說:“馬謖通曉兵法,世人皆知,連丞相有時得請教于我,而你王平生長戎旅,手不能書,知何兵法?”接著又洋洋自得地說:“居高臨下,勢如破竹,置死地而后生,這是兵家常識,我將大軍布于山上,使之絕無反顧,這正是致勝之秘訣。”
王平再次諫阻:“如此布兵危險。”馬謖見王平不服,便火冒三丈說:“丞相委任我為主將,部隊指揮我負全責。
如若兵敗,我甘愿革職斬首,絕不怨怒于你。”王平再次義正辭嚴:“我對主將負責,對丞相負責,對后主負責,對蜀國百姓負責。
最后懇請你遵循丞相指令,依山傍水布兵。”馬謖固執己見,將大軍布于山上。
魏明帝曹睿得知了蜀將馬謖占領街亭,立即派驍勇善戰,曾多次與蜀軍交鋒的曹魏名將張合領兵抗擊,張合進軍街亭,偵察到馬謖舍水上山,心中大喜,立即揮兵切斷水源,掐斷糧道,將馬謖部隊圍困于山上,然后縱火燒山。蜀軍饑渴難忍,軍心渙散,不戰自亂。
結果,張命令乘勢進攻,蜀軍大敗。馬謖失守街亭,戰局驟變,迫使諸葛亮退回漢中。
馬謖違反了諸葛亮的調度,在山上扎營,是丟失街亭的主要原因,而街亭的丟失,讓蜀漢軍隊喪失了繼續進取陜西的最好時機,作為將領,馬謖需要負主要責任。 4、馮玉祥是著名的愛國將領.他當年擔任陜西督軍的時候,一次接待了兩個外國人.他很有禮貌地請他們坐下,談話.兩個外國人打開旅行袋.拿出一塊新鮮的野牛肉,要送給馮玉祥。
馮玉祥問:”哪里弄來的野牛肉?”外國人回答:”是我們在終南山打獵打來的.野牛兇得很,不好打.”馮玉祥皺起了眉頭:”你們到終南山打獵,和誰打過招呼? 領過許可證嗎?”外國人忙說:”我們打的是野牛,沒有主人,用不著和誰打招呼.” 馮玉祥沉下臉說:”終南山在我們中國,是我國的領土。野牛生在這里,自然歸我國所有,怎么說沒有主人?你們不經允許,私自獵牛,這是犯法的!我作為地方官,有保護國家主權的責任。
你們在中國就要守中國的規矩,不能蠻不講理!”兩個外國人理屈詞窮,只得承認做了錯事。 5、退化的鹿群 20世紀初,在美國西部落基山脈的凱巴伯森林中約有4000頭野鹿,而與之相伴的卻是一群群兇殘的狼,威脅著鹿的生存。
為了這些鹿的安寧,1906年,美國總統決定開展一場除狼行動,到1930年累計槍殺了6000多只惡狼。狼在凱巴伯林區不見蹤影了。
于是鹿在那里開始無憂無患“無計劃”地生育了,不久鹿增長到10萬余頭。 興旺的鹿群啃食一切可食的植物,吃光野草,毀壞林木,并使以植物為食的其他動物銳減,為此也使鹿群陷于饑餓和疾病的困境。
到1942年,凱巴伯森林中鹿下降到8000頭,且病弱者居多,興旺一時的鹿家族急劇走向衰敗。 出現這種事與愿違的局面,其因是狼被人消滅了。
狼一方面捕食掉一些鹿,使鹿總數得到控制,不致于繁殖到使植被退化的程度。 另方面,狼捕食的鹿多為老弱病殘者,有助于鹿種優勝劣汰,利于鹿群傳宗接代;再方面,鹿在狼的追逐下,經常處于逃跑的運動狀態,促進了鹿的健壯發育。
由于狼消失了,鹿沒有天敵,“懶漢”體弱,鹿群退化。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揠苗助長。
4.
四處查的資料哦!釋義 不用規和矩,就畫不成方形和圓形.比喻人人遵守規則,才能有良好的秩序.出自《孟子·離婁上》 “孟子曰:“離婁①之明、公輸子②之巧,不以規矩,不能成方圓; 師曠③之聰,不以六律④,不能正五音” 譯文 孟子說:“即使有離婁那樣好的視力,公輸子那樣好的技巧,如果不用圓規和曲尺,也不能準確地畫出方形和圓形;即使有師曠那樣好的審音力,如果不用六律,也不能校正五音; 青少年時期,大家都追求個性的發展,追求自由,然而,自由是相對的,英語亦有說:“Freedom is not free.”自由不是免費的. 項羽力能扛鼎,勇冠三軍,卻因為過分自大而自刎烏江,而越國大夫范蠡深知自我約束的重要性,在滅吳之后,并不邀功請賞,反而急流勇退,告老還鄉,經商販馬,以享余年.由此可見:人們在張揚個性的同時還要學會自我約束或接受來自外界的約束才能實現雙贏.不僅贏得個性的發展更有智慧上的收獲. 在現在的法律社會,大家重要的就是知法守法,在法律的框架之內進行自己的個人意識行為,法律現在就是人們活動的準繩,就是所謂的規矩,在這個框架內活動的時候,才能夠實現自己的方圓. 相關名言:“譬猶巧錘之為規矩準繩以遺后工也”,這是古人的一句名言,意思是說比如就象巧錘自己制作畫圓和方形的工具留給后人才使后來的工匠們知道圓應該怎么畫,方形該怎么做.古人也把它叫做規矩繩墨,國不可一日無法,家不可一日無規,校不可一日無紀. 周亞夫執紀如山 周亞夫是漢朝功勛卓著的將軍,以英勇善戰、嚴守軍紀著稱.有一次,漢文帝要親自犒勞軍隊,先到達駐扎在灞上和棘門的軍營,文帝一行直接騎馬進入營寨,將軍和他的部下都騎馬前來迎送. 接著文帝到達細柳的軍營,那里駐扎著周亞夫的軍隊.只見細柳營的將士們都身披鎧甲,手執鋒利的武器,拿著張滿的弓弩.文帝的先驅隊伍到了,想直接進去,營門口的衛兵不讓.先驅說:“天子馬上就要到了!”把守營門的軍門都尉說:“將軍有令:‘軍隊里只聽將軍的號令,不聽其他指令.’” 過了一會兒,文帝也到了,仍然不能進入軍營.于是文帝便派使者持符節詔告將軍:“我想進入軍營慰勞軍隊.”周亞夫這才傳達命令說:“打開軍營大門!”守衛軍營大門的軍官對文帝一行駕車騎馬的人說:“將軍有規定:在軍營內不許策馬奔馳.”于是文帝等人就拉著韁繩緩緩前行. 一進軍營,周亞夫手執兵器對文帝拱手作揖說:“穿著盔甲的武士不能夠下拜,請允許我以軍禮參見陛下.”文帝被他感動,表情變得莊重,手扶車前的橫木,稱謝說:“皇帝敬勞將軍!”完成儀式后才離去. 出了營門,群臣都表示驚訝.文帝說:“唉!這才是真正的將軍!前面所經過的灞上和棘門的軍隊,就像兒戲一般,那些將軍很容易用偷襲的辦法將他們俘虜;至于周亞夫,誰能夠冒犯他呢?”說罷,文帝仍然不停地稱贊周亞夫,并傳令重賞. 曹操割發代首 曹操是三國時期偉大的政治家和軍事家,他的許多故事為后人所熟悉,其中有一則割發代首的故事,今天讀來仍然很有意義. 東漢末年,軍閥混戰,弄得民不聊生,怨聲載道.曹操非常清楚贏得民心的重要性,因此對軍隊的紀律非常重視,三令五申地要求軍隊必須遵章守紀.針對有些士兵行軍作戰時不注意保護群眾利益的現象,曹操特意制定了嚴格而具體的法令,比如戰馬踏壞了群眾的莊稼即處以斬首.這些紀律一經頒布,深受群眾歡迎. 有一次,曹操自己的戰馬因突然受到驚嚇,竄入田中踏壞了幾顆青苗.監察官員一看是最高統帥的馬踏壞了莊稼,又情有可原,當然不好定罪.但曹操卻不肯原諒自己,一面抽打戰馬,一面抽出戰刀就要自裁,這時身邊的侍衛趕緊攔住,眾僚屬也趕緊進言相勸,說丞相您是國家的頂梁柱,為了國家的利益您也不能自殺,馬踏青苗是因馬受驚,情有可原,就是按紀律制裁也應該寬大處理,等等.而曹操卻一本正經地說,紀律剛剛頒布,如果因我而不執行,今后別人也就沒有辦法執行了,還是要堅持自殺. 眾僚屬就建議說,是不是可以變通處理呢?比如“割發代首”.于是曹操順坡下驢,同意作變通處理,自己用戰刀割下一把頭發,以示警戒. 這個故事今天讀起來也許覺得可笑,認為割把頭發還弄得那么嚴肅.其實當時割頭發也是一種很重的懲罰.古人奉行孝道,強調身體發膚由父母所賜,本人是不能輕易毀傷的,否則就是不孝.因此,曹操這一“割發代首”之舉,起到了震懾全軍、令行禁止的效果.我們暫且不管曹操這出戲是真是假,對于最高統帥的他能做到這一點,這種遵紀守法的精神就足以值得學習. 柳傳志遲到罰站 創造了聯想神話的柳傳志也有許多傳奇故事,其中有一則是他嚴于律己、遲到罰站的. 聯想集團建立了每周一次的辦公例會制度,有一段時間,一些參會的領導由于多種原因經常遲到,大多數人因為等一兩個人而浪費了寶貴的時間.柳傳志決定,補充一條會議紀律,遲到者要在門口罰站5分鐘,以示警告.紀律頒布后,遲到現象大有好轉,被罰站的人很少.有一次,柳傳志自己因特殊情況遲到了,柳傳志走進會場后,大家都等著柳傳志將如何解釋和面對.柳傳志先是一個勁地道歉解釋原因,同時自覺地在大門口罰站5分鐘.。
5. 誰有關于“不守規則”的小故事啊
1:《我也要遵守制度》
那還是在延安的時候,**去醫院看望關向應政委。兩人愉快的在病房里交談起來。護士進來說:“同志,醫生吩咐,病人要安靜,不能會客。”**謙和的說:“對不起,小同志。”隨即辭別關向應離開了病房。
2:《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一次,**去北戴河,需要看世界地圖和一些書籍。工作人員給北戴河文化館打電話,說有位領導要看世界地圖和其他一些書籍。接電話的小黃回答:“我們有規定,圖書不外借,要看請自己來。”**便冒雨到圖書館借書。小黃一見是**,心里很懊悔,總理和藹的說:“無論誰都要遵守制度。”
3:《這個戰士應該表揚的》
有一次,**同志去散步,走到某炮兵陣地,想進去看看。站崗的戰士不讓進。隨行人員上前對戰士說:“少奇同志想去看看陣地。”戰士認真地說:“上級有規定,要有上級指示才能看。”隨行人員很生氣,少奇同志卻沒有生氣。反而笑著說:“回去吧!”說著就往回走。一邊走一邊告訴隨行人員:“回去告訴那個戰士的領導,不要批評他,他做得很對。”后來部隊領導知道了,要批評那個戰士,少奇同志再次讓工作人員轉告部隊領導:“這個戰士認真執行規定制度,不但不應批評,還應該表揚
6. 簡短的不遵紀守法的事例
國無法不治,民無法不立。人人守法紀,凡事依法紀,才能社會安定,經濟發展。什么叫遵紀守法呢?人們在社會生活中遵守有關紀律,依法辦事,嚴格恪守法律規范就叫遵紀守法。有的同學認為,講紀律就沒有自由,講自由就不能受紀律的約束。這種看法是錯誤的,俗語說:沒有規矩,不成方圓。自由是相對的,是有條件的。人走在馬路上行走是自由的,但如果不遵守交通規則,被車撞傷,那就失去了行走的自由。因為,世界上沒有不受約束的自由。
學校也有學校的“法”,學校里的“法律”既包括國家的各種法令法規,也包括學校的各項規章制度、紀律條令。有的同學不遵守中學生守則、違反校紀校規。他們對校紀校規視而不見,忽視學校對中學生儀容儀表、待人接物、行為言語等方方面面的要求,不愛護公物、亂扔垃圾、抽煙喝酒、沉迷網絡、曠課、偷竊、為一點小事結伙打架等等……這些違反學校規章制度的不文明行為嚴重破壞了我們美好的校園人文環境。這些違反校規校紀的同學并沒有認識到事態的嚴重性:一個人的行為久而久之會成為一種習慣,一種習慣久而久之會形成一種性格,一種性格久而久之會成就一種命運。命運不是一種偶然,而是行為的必然,冰凍三尺非一日之寒,以善小而不為,以惡小而為之,積小惡成大惡,最終必然自食惡果。現如今青少年犯法已成為我國嚴重的社會問題之一,學法、懂法、守法、用法,勢在必行。遵紀守法是人生最有價值的一種資源。人對社會有多大貢獻,他就有多大價值。在這個意義上,做一個懂得遵紀守法的人并不“吃虧”。一個有法制觀念的人,他的守法行為能夠促進他的人生發展,并且有利于他實現自己的人生價值。就好象,如果你誠實可靠,那么你就會獲得大家的信任。這樣,你做任何事情就順利得多。如果你關愛他人,你就容易得到別人的關心,從而形成有利于合作的環境和氛圍。如果你保護自然環境,宜人的環境就是對你德行的回報。因此,我們要從生活點滴做起,樹立正確的榮辱觀。
“以史為鑒,可以知興衰,以法為鑒,可以曉規則。”作為新時期中學生的我們,在學習中、生活中,都應樹立以遵紀守法為榮、以違法亂紀為恥的牢固觀念,擺正自己的位置,端正自己的態度。一個真正有教養的人,是一個愛自己,愛他人,愛社會,愛國家,愛民族的人。嚴于律己,寬以待人,生活才會更加地美好。讓我們從現在做起, 從身邊做起,一起攜起手來,共同營造一個美好的明天,做一個新世紀的遵紀守法的合格的中學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