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幼兒園教學反思50字以內
我們班孩子在剛開始,感知圖形的顏色時候,他們還是區分的比較好的,可是在接下來感知形狀的活動中,有許多小朋友把形狀和顏色混在一起了,對于圖形的形狀搞不清了。
我們班的小朋友他們能夠分辨清楚圓形和三角形正方形和長方形難一區分,后來我一一給他們講解,他們似乎也是半懂不懂,也許由于小班幼兒入園才兩個多月,一些行為習慣的訓練還沒到位,再加上孩子的自控能力較差,注意力容易轉移等特點,所以對于進行游戲活動的材料產生了強烈
的好奇心,以至于有小朋友拿著操作材料在參加活動,影響了活動的效果,過后一想是我在放置材料上有欠缺,考慮不周,而至于整個教學過程中的氣氛還是比較活躍的,只是活動的設計上還得動一番腦筋,有待改進。
對于這次開展的教學活動,雖然有不經人意之處,但是經過這次活動前前后后摸索學習,讓自己有了一定的提高,多多鍛煉才會更好的成長。
2. 求一篇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最好是自己寫的
正逢春雨綿綿的季節,幼兒對春天的景象與特征已經積累了一定的經驗。春雨的是幼兒熟悉的自然現象,但春雨的顏色往往又是被幼兒所忽視,幼兒不會特意的去關心這個知識點。憑借著我們班級幼兒有著強烈的好奇心,我就選擇了這樣一個知識點切入,果然,幼兒對其有著濃厚的興趣。于是,我將此自然現象結合了散文詩《春雨的色彩》設計成了一個語言活動。
對于目標的制定,由于活動是語言活動,是圍繞一首很優美的散文詩展開的,讓幼兒感受其意境美是首當其沖的。而這首散文詩看看就那么幾句話,但說簡單也不簡單,幼兒必須在理解的基礎上,才能欣賞懂散文中的深意所在。那么,“了解春雨的作用,感知春天萬紫千紅的季節特征。”也成了活動的重點。
環節的設計中,我注意到了要有層層遞進。在活動之前,我預設到可能有幼兒會直接說出春雨的真實色彩——無色,所以,我將小鳥設置成了爭論的主人公,想引導幼兒理解為這是小鳥之間的爭論。在活動的開頭,我先是用質疑的方式引發幼兒學說散文詩的興趣,又通過情景性的創設,讓幼兒進入一個小鳥爭論的情景,從而自主的按照一定的句式創編散文詩。如我所料,幼兒在我提問:“春雨是什么顏色的呢?”的時候,就已經有幼兒說出春雨是無色的,還解釋道春雨的五顏六色是因為光的折射問題。雖然我猜到了這樣的情況,而且夸獎了他能知道那么深奧的科學知識,和這個幼兒說好了課后再討論,可是他在下一個環節的時候,依然在提“春雨是無色”的,當時我是覺得這個小朋友提早說了,會將環節打亂,就選擇了忽視他。之后我也反思了這個問題,其實,我可以把他轉化過來,可以對他說“你已經知道春天的雨是沒有顏色的,但是小鳥不知道啊”,老師應該要把幼兒轉到小鳥的情境當中,所有的幼兒的模仿都是在模仿小鳥,拋卻老師和幼兒的身份。第二個環要注意的就是,始終要圍繞在小鳥們討論的情境中,然后給幼兒的圖片也是在參與小鳥們的討論。同時,老師的小結語也應該是小鳥們的討論。這里我在執教的時候,用了開火車的形式,但幼兒并沒有用“開火車”的形式接下去,因為中班幼兒的語言還是有點遲鈍的,所以我覺可以分幾個顏色來說說就好了。最后環節的角色表演,是活動的高潮,是幼兒將散文詩展示給大家看的時候,教師用語言和肢體提示引發幼兒的表現力,加上優美音樂的承托,使幼兒沉浸于散文詩的優美中,這是活動的一個亮點。
整個活動中,精美的PPT起了一個很好的引導作用,提示幼兒用完整的語言和句式來復述散文詩《春雨的色彩》,創編,也集中了幼兒的注意力。其實讓幼兒看圖說話的時候,也能借助多媒體,這樣的效果應該會更好。
3. 幼兒園大班《快樂小公主》教學反思
設計意圖:樂是一種美好的心情,尤其是在學習工作生活壓力都很大的今天,我們每個人都需要一個快樂的心情去面對!而我們的孩子也在面對著各種隱形的壓力,有的來自家長或者來自同伴,甚至來自整個社會。
因此,讓我們的孩子從小用寬容開朗的心情面對周圍的每一個人,用活潑向上的態度做每一件事。活動目標1、理解故事內容,知道給予也是一種快樂。
2、了解讓自己快樂的方法,生活中保持快樂的心情。3、引導幼兒表達快樂,并把快樂傳遞給所有的人。
活動準備1、一幅娃娃表情圖。2、《快樂小公主》故事課件。
3、卡紙、彩筆。活動過程1、組織幼兒隨音樂《甩蔥歌》入場。
2、教師出示“表情圖”,鼓勵幼兒結合自己的生活經驗,說說娃娃煩惱的原因。(1)有請客人小娃娃,出示表情娃娃(哭臉)。
咦!娃娃這是怎么了?我請小朋友們說一說!請幼兒說說這個表情娃娃是什么樣子的?(傷心、難過的)請幼兒講述自己不開心的經歷。讓幼兒猜一猜表情娃娃為什么不開心?引導幼兒說出讓自己開心快樂的方法?(2)再請一位小娃娃,看他表情是怎樣?出示表情娃娃(笑臉),請幼兒說說這個娃娃的表情是什么樣的?(開心的)鼓勵幼兒講述自己開心的經歷。
讓幼兒猜猜表情娃娃為什么開心?開心好不好?教師小結:我們每個人都有開心和不開心的時候,經常不開心對身體有害,所以我們要讓自己快樂起來。3、播放課件:采用關鍵中斷法講述故事,引導幼兒理解故事情節并進行討論。
(1)講故事到“可是公主一點都不快樂”后討論:(1)小公主為什么不快樂?(因為她沒有朋友)(2)你能想辦法讓小公主快樂嗎?(多交朋友,多些朋友和她玩就會快樂)(2)接著講故事到“小公主摘下一個金手鐲送給小老鼠”后討論:小老鼠會把金手鐲當成什么?怎么玩?(3)繼續講完故事討論:(1)小老鼠的心情怎么樣?(2)看到小老鼠那么高興,小公主的心情是怎樣的?(3)小公主最后明白了什么,她眼中的快樂是什么?4、引導幼兒用自己的方式表達開心快樂的心情并繪畫表情娃娃。故事中的小公主和小老鼠非常開心快樂,他們的好心情也感染到了老師,小朋友們現在的心情怎么樣啊?(開心、快樂)小公主和小老鼠快樂時高興得又唱又跳。
那我們現在很開心,小朋友們想怎樣來表達一下?那我們把現在的心情也用表情娃娃表現出來好嗎?5、展示自己的表情娃娃,相互討論自己此時的心情。拍照留念!6、用唱歌、跳舞、擁抱的方法表達自己的快樂心情并想把好心情傳遞給身邊每一個人,結束活動。
4. 幼兒園教學反思
沒有反思,只有發言搞!內容如下:
和孩子一起成長
和所有父母一樣,在孩子日復一日的成長中,我們體會著點點滴滴的感動與喜悅。然而細細想來,卻沒有可供總結的任何心得或理論,一切,原來就那么順其自然地“無為而治”了。
這也許是一種自我開脫的借口吧。但平常我們確實把自己僅僅定位于父母而非老師,在繁忙的工作之余更注重與孩子相處時間的質量而非數量,希望通過父母的言傳身教與老師的在校教育形成合力,培養孩子健康向上的性格。
某某某自小就是一個敏感細心的孩子,但有點膽小,不愿與陌生人交往。我們就有意識地帶她參加各種同事朋友間的社交活動,并利用一切可能的機會帶她一起去旅游,在活動中鍛煉與他人交往溝通的能力。特別是在自助旅游中,要通過與當地人打交道安排食宿住行,了解風土人情,我們盡量鼓勵她參與與他人交往的過程,哪怕在語言不通的異國,也要求她用微笑和簡單的問候語向陌生人打招呼。而別人友善熱情的回應往往肯定和鼓勵了她,使她漸漸變得主動大膽。
隨著孩子生理心理的發展,幼兒園這個小群體社會的作用越來越不可忽視。孩子學會了選擇朋友,維護小團體的利益,有了小小的從眾心理,在游戲中學習與人交往的規則。開始,某某某的朋友圈子比較局限,都是女孩子,或是“乖乖仔”。我們每天
聽她講班級小朋友的事情,引導她“易地而處”,發現每個小朋友身上的優點,寬容別人的弱點,在友誼中享受快樂的童年。我們高興地發現,孩子口中的“好朋友”漸漸多了起來,也很希望有機會能組織小朋友們的校外活動。
孩子很喜歡自己的每一個老師,不過往往尊敬之余有點害怕。我們鼓勵孩子大膽和老師溝通。高老師生病后,很多小朋友很著急。某某某回來說,她和小朋友商量了,要做樣手工送給老師,祝她早日康復。看到孩子學會主動關心別人,我們感到很欣慰。
幼兒園已經提供了各方面足夠的教育,我們只是在日常生活中陪伴孩子一起快樂地成長。爸爸會在看新聞時給她分析國際形勢,媽媽陪她克服畏懼心理學習游泳,只希望在不知不覺中,孩子的觸角更寬更廣,興趣及樂趣更多層面,因關心別人而受人歡迎,少些成長的煩惱,享受成長的快樂。
5. 幼兒教師教學反思大班 幼兒教師怎樣寫教學反思
(參考范文)
怎樣寫教學反思
葉瀾教授曾指出:“一個教師寫一輩子教案不可能成為名師,如果一個教師寫三年教學反思,就有可能成為名師。”美國學者波斯納認為:教師的成長=經驗+反思。可見,教學反思的寫作是提高教師素質的重要途徑。反思,是教育科研的本質,更是教師專業發展的關鍵。
一、為什么要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是一種有益的思維活動和再學習方式,每一位優秀教師的成長都離不開教學反思。如果一個教師僅僅滿足于獲得經驗而不對經驗進行深入的思考,那么,即使是有“20年的教學經驗,也許只是一年工作的20次重復,他可能永遠只能停留在一個新手型教師的水準上。
二、“教學反思”思什么?
(1)思效。學生的學習效果是教師最關注的問題,進行課后反思要做到“當堂思效”。即上完課后要對本課的教學效果作一個自我評價,比如分析學生哪些內容掌握得好,哪幾部分有困難,哪些學生學得成功,還有多少學生需要指導等;同時,還要堅持 “階段思效”,即對一階段的教學工作是否達到了預期的效果進行自我評價。
(2)思得。一節課結束后,回顧教學過程,體會學生學習的成功之處,教師一定能從中受到啟發,總結成功的經驗,如能及時記錄,可作為日后教學工作的借鑒,有助于不斷改進教學方法,提高教學能力。
(3)思失。課堂教學中有所得也必定會有所失,學生的性格各異,知識水平和理解能力參差不齊,教師的教學設計與實際教學過程總會有不相適應的地方,如教法的運用,板書的設計,學生的反應等方面,課后都會覺得有不盡如人意之處。對于教學工作的不足,要反復思考,仔細琢磨,采取措施,及時補救。
(4)思改。 “思”的最終目的是“改”,通過對各個教學環節得失的客觀分析,找出問題的癥結,探索解決問題的辦法、對策,提出改進教學的策略和方案,提高課堂教學效率。 課后反思是一個不容忽視的重要環節,但是,并不是所有的課后反思都必須用文字記述下來,
三、怎樣進行“教學反思”?
教學反思用平實的話來說,就是教后想想,想后寫寫,認真思考一下得與失,想一想,教學目標是否達成,教學情景是否和諧,學生積極是否調動,教學過程是否得到優化,教學方法是否靈活,教學手段優越性是否體現,教學策略是否得當,教學效果是否良好。想想后,動動筆,寫中有學,學中有思,不能成文,作為隨筆或記錄,經常翻翻,也算多了一個不會說話的教師。
1、新課程改革強調教學反思,按照教育教學的進程大致可分為三階段:
a、教學前反思:教師在進行教學之前,對教學內容再次梳理,教學重點難點的確定是否準確;教學內容的深度和范圍對學生是否適度;所設計的活動那些有助于達到教學目標;教學內容的呈現方式是否符合學生的年齡和心理特征;哪些學生需要特別關注;在學習中可能會出現哪些新問題,你準備采取哪些策略和方法,在反思的基礎上設計出新的教學方案,既可以增強教學設計的針對性,又可以養成教師良好的反思習慣。
b、在教學中進行反思,教學中反思是教師在教學過程中,對不可預料情況發生進行的反思以及教師在和學生互動作用中,根據學生的學習效果反饋,對教學計劃進行的調整。不可預料情況發生時,教師要善于抓住有利于教學計劃實施的因素,因勢利導,不可讓學生牽著鼻子走。
c、在教學后的反思——有批判地在行動結束后進行反思,這種反思具有批判性,能使教學經驗理論化,并有助于提高教師的教學總結能力和評價能力。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幼兒園大班教學反思20篇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