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有關北京故宮的歷史資料(簡短)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并無多少改動。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2. 【有關北京故宮的歷史資料(簡短)】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中國人認為“天人感應”和“天人合一”.因此故宮的結構是模仿傳說中的“天宮”構造的.古代天文學把恒星分為三垣,周圍環繞著28宿,其中紫微垣(北極星)正處中天,是所有星宿的中心.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明史》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并無多少改動.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永樂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
3. 北京故宮的歷史故事
公元1406年,明代永樂帝開始修建故宮。
《明史bai》上說,修建這座世所罕見的巨大皇宮役使了10萬最優秀的工匠和100萬普通勞工,歷時15年才最后完成。此后的明du清皇帝又多次重建和擴建,但整體面貌并無多少改動。
故宮里一共居住過24位皇帝,第一位是明zhi永樂皇帝朱棣,最后一位皇帝是清宣統皇帝溥儀。故宮房屋dao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也是橫豎9顆。
這種奇特的數字現 象和古代中國人對版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字是數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間最大的,所以必須用對應權的“9”。
“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4. 北京故宮歷史悠久的資料50字左右
北京故宮始建于永樂四年(1406年)。
明成祖下詔以南京皇宮(南京故宮)為藍本,興建北京皇宮和城垣。永樂十八年(1420年),北京皇宮和北京城建成。
北京故宮由明朝皇帝朱棣始建,設計者為蒯祥(1397—1481年,字廷瑞,蘇州人)。占地72萬平方米(長961米,寬753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用100萬民工,共建了14年,有房屋9999間半,實際據1973年專家現場測量故宮有大小院落90多座,房屋有980座,共計8707間(而此“間”并非現今房間之概念,此處“間”指四根房柱所形成的空間)。
擴展資料: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為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有大小宮殿七十多座,房屋九千余間。
是世界上現存規模最大、保存最為完整的木質結構古建筑之一。 參考資料:百度百科-北京故宮。
5. 故宮簡介
故宮簡介 雄偉壯麗的故宮,是北京城的中心。
這組表現了中國古代建筑傳統和獨特風格的龐大建筑,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基本建成。歷經明、清兩代,二十四個皇帝,至今已經有五百多年的歷史,故宮一直是明清兩代封建皇帝統治全國的中心。
故宮四周筑有城墻,名叫紫禁城(。城墻高十米,東西寬七百六十米,南北長九百六十米,呈長方形。
總建筑面積七十二萬多平方米。紫禁城內有宮室九千多間,殿宇巍峨,宮闕重疊,畫棟雕梁。
紫禁城四個城角都有精巧玲瓏的角樓,所謂“九梁十八柱”,異常美觀。 游覽故宮,多從天安門進入,它是紫禁城外圍皇城的南門。
過了天安門,越過端門,迎面就是高大的午門。午門是故宮的正門。
午門上有五座樓,人們習慣叫它五鳳樓。明清兩朝,冬天在這里頒發次年的歷書,遇有大規模出征或凱旋獻俘,皇帝就在這里發布命令或受俘。
明朝臣子獲罪,往往要受“廷杖”,就在這里挨打。 午門為紫禁城的正門,它高35.6米,座落于京城南北中軸線上,居中向陽,位當子午,幫名午名。
門分五洞,中門供皇帝出入,叫“御路”;王公大臣走左右門;殿試時,考生按單雙號分進左右掖門。 由午門進去,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內金水河。
河上跨有漢白玉橋,名金水橋。沿河兩岸,有漢白玉雕琢的欄桿。
這條河曲折有致,形似玉帶,也叫玉帶河。過河往北,經過太和門,就是故宮最著名的建筑三大殿 三大殿是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的總稱。
這三座大殿在漲白玉砌成的八米高的平臺上,臺分三層,每層都有漢白玉欄桿圍繞,遠望就猶中神州中的瓊宮仙闕。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故宮最堂皇的建筑。
殿高二十八米,寬十一間,進深五間,共五十五間。有盈米大柱八十六根,氣魄雄渾穩重。
殿內居中是一座兩米高的小平臺,擺著金漆雕龍寶座。座頂正中的金龍藻井倒垂著圓球軒轅鏡。
天花板繪龍戲珠圖案,兩旁聳立蟠龍金柱,座后是精美的圍屏。整個大殿裝飾得金碧輝煌。
太和殿是明、清兩朝舉行大典的地方,新皇帝登極,頒發重要詔書,以及元旦、冬至、皇帝生日,發布新進士黃榜,都在這里舉行慶祝儀式。當皇帝升座時,殿前陳列的鶴、鼎、爐都升起裊裊香煙,繚繞殿宇。
殿廊下的金鐘、玉馨和笙、簫、琴齊鳴,跪在丹犀和廣場的文武百官三呼萬歲,充滿了肅穆的氣氛。 太和殿后面的中和殿是一座方形的殿堂,殿內雕刻著很多金龍,顯得金光燦爛。
殿內也設有寶座、金鼎、熏爐等陳設,是皇帝去太和殿舉行大典前,稍事休息和演習禮儀的地方。 保和殿是三大殿的末殿,大殿全部木構和內檐彩畫,都是明代萬歷年間的原物。
殿內也設寶座。每年除夕。
皇帝在這里賜宴處藩王公。 三大殿是故宮的中心。
太和殿南端的太和門東西兩側,有一組建筑群。東側是文華殿、文淵閣、傳心殿和內閣,再東是清史館,旁邊就是紫禁城的東門----東華門。
文華殿是明朝皇太子讀書的地方。明清兩朝的皇帝春秋兩季也在這里講學。
文淵閣是清朝收藏圖書的地方,是宮內的圖書館。傳心殿建于清朝初年,殿里供奉伏羲、神農、黃帝以及堯、舜、禹、湯、文、武、周公和孔子的牌位。
內閣,是明清兩朝政府最高行政機構,內閣大學士相當于古代的宰相。 太和門西側的建筑以武英殿、南薰殿為主。
再西便是紫禁城的西門----西華門。 武英殿在文化史上是相當有名的。
清朝在這里集中了一些文人編輯書籍,著名的《四庫全書》、《佩文韻府》、《古今圖書集成》等都是在這里設局編輯的。這里不僅編書,而且印書,創制了木刻活字版,就是有名的聚珍版,通稱殿版,字體美觀,校勘翔實,紙墨精良,有很高的學術價值。
南薰殿收藏歷代帝后圖像。 照一般的習慣,宮廷分為外朝和內廷。
上面介紹的三大殿和太和門東西兩組建筑,都屬于外朝。多外朝往北,便是內廷。
外朝是皇帝處理政務的地方,內廷是皇帝起居生活的地方。保和殿以北有一座宮門,叫乾清門,便是外朝和內廷的分界線。
乾清門裝飾華麗,兩邊有八字照壁,左右分開,門前有金獅子、金缸成對排列。清朝皇帝經常在這里聽取大臣們奏事和作出決定。
乾清門西側有幾間矮屋,顯得有些簡陋,叫軍機處。軍機處經常由軍機大臣值班,每天都可能被皇帝召見,由皇帝授意,草擬諭旨,權力在內閣之上。
過乾清門往北,主要建筑是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這三座宮殿的兩邊是東六宮和西六宮,是嬪妃居住的地方。
這就是人們所說的“三宮門院”。 乾清宮正中也設有寶座,分東西暖閣,這是明清兩朝皇帝的臥室,也是日常辦公的地方。
遇到節日,在這里大宴群臣。皇帝死了,靈柩也停在這里。
清朝自康熙以后,向來不宣布預定的太子。皇帝將指定的繼承帝位人的名字寫好,用小匣子裝起,放在乾清宮“正大光明”匾額的背后。
待皇帝死后,立刻打開匣子,宣布皇帝的繼位人。 乾清宮北面的交泰殿,呈方形,規模較小。
明朝曾做過皇后的寢宮,清朝為放置寶璽的地方,現在收藏寶璽二十五顆。殿內還收藏有古代計時器水漏壺(銅壺滴漏)和一座西洋式大鐘。
交泰殿的后面是坤寧宮,清朝作為祭神的地方。皇帝大婚時在這里舉行儀典。
這里靠東墻陳列著一乘轎子,里外包著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