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壓歲錢的來歷 簡短點 十幾字
有兩個版本!
《1》據說,在歷史上,舊俗除夕夜,各家有小兒女者,用盤、盒等器具,盛果品食物,互相贈送,這就是“壓歲盤”。后來,“壓歲錢”取代了“壓歲盤”,這就是現在付給壓歲錢的方式。
清代,壓歲錢帶上了去邪、祈福的成分,《燕京歲時記·壓歲錢》記載:“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尊長賜小兒者,亦謂之壓歲錢。”這里,是指帶方孔的銅制錢。自紙幣代替金屬制錢以來,便改用紅紙包封之以示吉利。清代曾有人寫詩描繪了兒童得到壓歲錢時的喜悅心情:“百十錢穿彩線長,分來角枕自收藏,商量爆竹錫蕭價,添得嬌兒一夜忙。”
《2》傳說古代有一個叫“祟”的小妖,黑身白手,他每年除夕夜里出來,專門摸熟睡的小孩子的腦門。小孩被摸過后就會發高燒、說夢話,退燒后就會變成癡呆瘋癲的傻子了。大人們怕祟來傷害孩子,常常在除夕整夜亮燈不睡,這也叫做“守祟”。
有一戶姓管的人家,夫妻老年得子,十分珍愛。在這年三十晚上,為了防止祟來侵擾,這對老夫妻不睡覺,一直逗著孩子玩,他們用紅紙包了幾枚銅錢,包了拆,拆了包。但隨著夜漸漸深了,小孩子受不了,先睡著了。這對老夫妻便把包好的幾枚銅錢放在他的枕邊。老夫妻年歲大,也熬不住,一看都已是四更天了,想來那祟該不會來傷害他們的孩子了吧!可他們剛一睡著,一陣陰風吹過,黑矮的小妖就進了屋,就在他要用手摸孩子頭的時候,突然孩子枕邊發出一道金光,祟尖叫著逃跑了。
很快,這件事就傳揚開來,大家紛紛效仿,在大年除夕夜里用紅紙包上錢給孩子,祟就不敢再來侵擾了。因而人們把這種錢叫“壓祟錢”,“祟”與“歲”發音相同,日久天長,就被稱為“壓歲錢”
2. 壓歲錢的來歷[簡短]50字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
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
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
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原來八枚銅錢是八仙變的,暗中來保護孩子的。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為“壓歲錢”。
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
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
3. 索取一份壓歲言作文600字
父母的愛是無私的、偉大的,而我們是否就可以心安理得地向父母索取一切而不付出呢?
我聽過這樣一個故事:有一個小男孩在很小的時候常圍著一棵蘋果樹玩。慢慢地,他長大了,就不再像小時候那樣圍著蘋果樹轉了。有一天,他走到蘋果樹前,蘋果樹很高興地邀請他跟它一起玩,可是小男孩說他沒錢去打游戲機。蘋果樹讓他把樹上的蘋果摘去賣。過了幾年,小男孩又到蘋果樹前說他沒有錢蓋房子讓他的家人住,蘋果樹讓他把自己的樹枝砍掉去蓋房。等到小男孩到中年后,他又到蘋果樹前說他想去航行,可是他沒有船,蘋果樹就讓他把自己的樹干砍掉去造船。最后,小男孩老了,又回到了蘋果樹旁,此時的他只想靠著蘋果樹休息,可是他發現蘋果樹已經被他“掠奪”得只剩下一根木樁了。
記得剛開始看這個故事時,覺得小男孩真的很殘忍,只知道從蘋果樹身上索取卻從沒有想過要付出。可是,往深一層看,我們對自己的父母不也像小男孩對待蘋果樹一樣地殘忍嗎?
我們很小的時候總是圍著父母轉,父母把他們的青春、他們所有的愛都毫無保留地給予了我們。可是等到我們長大離開家去上學之后,就很少回家了。只有當我們不開心或者在學校遇上困難時,我們才會想到家這個避風港,想起家的溫暖,想回家索取父母的愛。但我們又曾想過父母為生計而辛苦工作,又曾試過去體諒父母、給父母慰藉嗎?我們又曾對父母說過簡單的一句“您辛苦了”或者“我愛你”嗎?
要知道,兒女的一句貼心的話、一個輕微的體貼的動作都會讓父母感到欣慰,都能緩解他們白天工作的疲勞感,都能讓他們覺得自己的辛苦是值得的。可是,我們總是吝嗇我們的話語,吝嗇我們的動作,一點也不愿付出,總是理所當然地向父母索取。
還記得有一次我放假在家,當母親工作回家時,弟弟不知道跑到哪兒玩,很久都沒有回來。后來他回到家卻只和還沒上幼兒園的堂妹玩而不幫忙干家務活。母親叫他干活,可他卻大聲地吼叫:“為什么要我做?而你卻舒舒服服地坐在那里等著吃飯啊?”當時我聽了之后很震驚:為什么弟弟會說出如此過分的話來傷害母親呢?我知道,那時母親的心很痛、在流淚、在滴血。她白天辛苦工作了一整天,回家后卻得不到兒子的體諒,反而還要受氣。我不禁沉思:我們在索取的同時想過付出嗎?難道我們真的能心安理得地接受父母的愛而不作任何回報嗎?
4. 怎樣給小朋友簡短的介紹壓歲錢的意思
任選其一 故事一 關于壓歲錢,有一個流傳很廣的故事。
古時候,有一種小妖叫“祟”,大年三十晚上出來用手去摸熟睡著的孩子的頭,孩子往往嚇得哭起來,接著頭疼發熱,變成傻子。因此,家家都在這天亮著燈坐著不睡,叫做“守祟”。
有一家夫妻倆老年得子,視為心肝寶貝。到了年三十夜晚,他們怕“祟”來害孩子,就拿出八枚銅錢同孩子玩。
孩子玩累了睡著了,他們就把八枚銅錢用紅紙包著放在孩子的枕頭下邊,夫妻倆不敢合眼。半夜里一陣陰風吹開房門,吹滅了燈火,“祟”剛伸手去摸孩子的頭,枕頭邊就迸發道道閃光,嚇得“祟”逃跑了。
原來,這八枚銅錢是神仙變的。第二天,夫妻倆把用紅紙包八枚銅錢嚇退“祟”的事告訴了大家,以后大家學著做,孩子就太平無事了。
因為“祟”與“歲”諧音,之后逐漸演變為“壓歲錢”。到了明清,“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
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到了近代則演變為紅紙包一百文銅錢賜給晚輩,寓意“長命百歲”。對已成年的晚輩紅紙包里則放一枚銀元,寓意“一本萬利”。
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們喜歡到銀行兌換票面號碼相連的新鈔票給孩子,祝愿孩子“連連高升”。 故事二 另有一說源于古代“壓驚”。
說是太古時有一種兇獸叫“年”,隔365日后之夜,就要出來傷害人畜、莊稼。小孩子害怕,大人則以燃炮竹驅趕“年”,用食品安慰小孩,即為“壓驚”。
年久日深,便演變為以貨幣代食物,至宋便有“壓驚錢”。據史載,王韶子南下,因被壞人背走,于途中驚呼,才被皇車所救,宋神宗即賜了他“壓驚金犀錢”。
以后才發展為“壓歲錢”。 小孩的是“壓祟錢”,老人的才是“壓歲錢”。
老人的“壓歲錢”是指不再增長歲數,寓意長壽。發展歷史 最早的壓歲錢出現于漢代。
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形狀的避邪品。這種錢 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的,有的正面鑄有錢幣上的文字和各種吉祥語,如“千秋萬歲”、“天下太平”、“去殃除兇”等;背面鑄有各種圖案,如龍鳳、龜蛇、雙魚、斗劍、星斗等。
唐代,宮廷里春日散錢之風盛行。當時春節是“立春日”,是宮內相互朝拜的日子,民間并沒有這一習俗。
《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金銀錢”之事。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更重要的意義是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
宋元以后,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不少原來屬于立春日的風俗也移到了春節。
春日散錢的風俗就演變成為給小孩壓歲錢的習俗。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
尊長之賜小兒者。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紅繩串著賜給孩子。民國以后,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義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一本萬利”。
貨幣改為鈔票后,家長們喜歡選用號碼相聯的新鈔票賜給孩子們,因為“聯”與“連”諧音,預示著后代“連連發財”、“連連高升”。 壓歲錢的風俗源遠流長,它代表著一種長輩對晚輩的美好祝福,它是長輩送給孩子的護身符,保佑孩子在新的一年里健康吉利。
壓歲錢在不同的時代 【五十年代】 后來幣制改了,壓歲錢于是也就開始五分、一毛地給——還得磕響頭作畢恭畢敬狀才拿得到呢!不過,那也“樂得屁顛兒屁顛兒的”,合作社買小炮兒買零食去!一路那錢被死攥在手里直到捂出汗來,藏來藏去藏丟了的倒霉事也常有,那種痛心跟今天在股市割肉沒什么兩樣兒。 【六十年代】 行情見漲,也就兩毛五毛的,錢一到手,眼前就是小人書、小炮兒、大米花兒。
【七十年代】 拜年磕頭的孩子,收個五塊十塊的壓歲錢不成問題。 【八十年代】 錢多了,反而不太興給壓歲錢了——平時的零花錢把壓歲錢給比下去了。
【九十年代至今】 孩子成稀罕物兒了,身不動膀不搖地就能得個成百上千塊——不過擱手里攥著的少了,有的讓爹媽收繳了,有的存銀行了,還有就是上網打游戲了。 2200年前 漢代壓歲錢那可真是寓意鮮明, 錢的正面都刻著吉祥話兒,比如:“去殃除兇”、“福山壽海”、“長命富貴”、“強身健體”。
這給的不是錢,是正經八百的祝福。
1400年前 唐朝過年有“散錢”習俗,但據說朝拜習俗只在宮廷盛行,民間尚未流行。 1000年前 宋元時期,春節被定在正月初一這一天,散錢習俗也由此變成了長者給晚輩包壓歲錢。
100年前 民國以后的壓歲錢基本和今天很相像了,長輩用紅紙包100文銅錢當壓歲錢給晚輩,取“長命百歲” 的寓意。貨幣改為紙幣后,長輩喜歡用連號的新錢做壓歲錢,意味著連連好運、連連高升。
編輯本段同名電影作品 電影一:《壓歲錢》 基本信息 時間:1937年 外文片名: The New Year's Gift。..(International: English title) 導演: 張石川Shichuan Zhang 1937年壓歲錢 編劇: 夏衍 Yan Xia 主演: 龔稼農Jianong Gong 龔秋霞Qiuxia Gong 胡蓉蓉Rongrong Hu 李麗。
5. 壓歲錢的來歷 簡短點 十幾字
最早的壓歲錢也叫厭勝錢,或叫大壓勝錢,這種錢不是市面上流通的貨幣,是為了佩帶玩賞而專鑄成錢幣copy形狀的避邪品。
這種錢幣形式的佩帶物品最早是在漢代出現。 清富察敦崇《燕京歲時記》是這樣記載壓歲錢的:“以彩繩穿錢,編作龍形,置于床腳,謂之壓歲錢。
尊長之賜小兒者2113,亦謂壓歲錢。” 到了明清時期時,壓歲錢大多數是用5261紅繩串著賜給孩子,“以彩繩穿錢編為龍形,謂之壓歲錢。”
所以一些地方把給孩子壓歲錢叫串錢。 《資治通鑒》第二十六卷記載了楊貴妃生子,“玄宗親往視之,喜賜貴妃洗兒4102金銀錢”之事。
這里說的洗兒錢除了賀喜外,長輩給新生兒的避邪去魔的護身符。宋元正月初一取代立春日,稱為春節。
民國以后,方孔圓錢基本取消,1653則演變為用紅紙包一百文銅元,其寓意為“長命百歲”,給已經成年的晚輩壓歲錢,紅紙里包的是一枚大洋,象征著“財源茂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