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漢字的演變(簡短)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于它鑄刻在鐘鼎上,所以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后,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準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范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棱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后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并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參考資料: 甲骨文—金文—小篆—隸書—楷書—行書,以上七種字體稱為"漢字七體"
商朝時刻寫在龜甲、獸骨上的文字,稱為“甲骨文”。甲骨文是目前我國發現的最早的比較成熟的文字,我們今天的漢字就是從甲骨文演變而來,我國有文字可考的歷史也是從商朝開始的。
金文是商周時代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銘文。由于它鑄刻在鐘鼎上,所以又稱鐘鼎文。金文有粗而寬的筆畫,點畫圓渾,體勢雍容。金文和甲骨文屬于同一系統的文字,但比甲骨文更規范,結構更整齊。
西周晚期,金文形體趨向線條化,筆畫比較整齊、勻稱,這種字體叫大篆。戰國時期,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
秦統一后,為維護國家統一,秦始皇接受丞相李斯的建議,統一文字。李斯按照秦國的文字標準,對漢字進行整理和簡化,制定標準寫法,在全國推行,這種新字體叫小篆。
篆書筆畫圓轉,雖然在一定程度上保存著象形的意味,但符號性顯然大大加強。小篆使文字規范了,但書寫還很不方便,因此,在民間流行一種更簡單的字體,叫隸書。
隸書字形扁平,字的構架多有方折棱角,筆畫有粗有細,形成波勢和挑法,所謂“一波三折、蠶頭燕尾”。從篆書到隸書,是一次更大的變化,隸書是漢字演變史上重要的轉折點,是古文字和今文字的分水嶺。從此,漢字的象形意味大部分喪失了。
漢朝后期,隸書又演變為楷書。楷書可作為習字的法式楷模,所以叫楷書。從隸書到楷書字形結構基本上沒有什么變化,只是在書寫時把隸書的波勢挑法改變成定型的勾撇,使字形更加方正平直,書寫更為簡便。
與楷書并行的還有草書和行書。草書特征是筆畫連帶、結體簡約、氣勢連貫、字形奔放。
行書是介于楷書和草書之間的字體,比楷書簡便,且比草書易辨認。
2. 【漢字的演變過程,簡短,快】
漢字的最初模樣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 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圖為毛公鼎及銘文. 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 刻有秦國文字——大篆的石鼓 漢字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圖為秦始皇.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圖為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漢字的演變 監獄里造出的漢字:隸書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
3. 漢字的演變過程,簡短,詳細,快快快
漢字的最初模樣 用刀刻在龜甲獸骨上的甲骨文是現在所知最早的漢字,它的字形有大有小,筆道很細,每個字都像是一幅小孩子畫的畫。
鑄刻在青銅器上的金文,與甲骨文差不多同樣古老,它的筆畫比較粗壯,大小也比較勻稱。圖為毛公鼎及銘文。
古老的密碼:戰國文字 在中國歷史上的戰國時期(公元前475-前221年),中國被劃分為七個諸侯國。各國的文字差異很大,就像古老的密碼,很難破譯。
刻有楚國文字的銅節. 刻有秦國文字——大篆的石鼓 漢字的統一 公元前221年,秦始皇統一中國后,對漢字也進行了統一。從此奠定了中華民族文化統一的基礎,促進了經濟文化的交流與發展。
圖為秦始皇。 秦代的統一文字:小篆,使漢字的筆畫和結構得到定型,奠定了漢字方塊形的基礎。
圖為秦丞相李斯書寫的《嶧山刻石》。 鑄有小篆文字的秦虎符 漢字的演變 監獄里造出的漢字:隸書 隸書,是小篆的簡便寫法,最早流行于秦代下層人物中間,相傳為程邈在監獄中將其整理成一種新字體。
圖為湖北出土的秦隸竹簡。 隸書在漢代(公元前206-220年)得到了很大發展,變無規則的線條為有規則的筆……。
4. 漢字的演變,簡短,明了
希望對你有幫助
漢字從倉頡造字的古老傳說到100多年前甲骨文的發現,歷代中國學者一直致力于揭開漢字起源之謎。關于漢字的起源,中國古代文獻上有種種說法,如“結繩”、“八卦”、“圖畫”、“書契”等,古書上還普遍記載有黃帝史官倉頡造字的傳說。現代學者認為,成系統的文字工具不可能完全由一個人創造出來,倉頡如果確有其人,應該是文字整理者或頒布者。
(最近幾十年,中國考古界先后發布了一系列較 安陽 殷墟甲骨文更早、與漢字起源有關的出土資料。這些資料主要是指原始社會晚期及有史社會早期出現在陶器上面的刻畫或彩繪符號,另外還包括少量的刻寫在甲骨、玉器、石器等上面的符號。可以說,它們共同為解釋漢字的起源提供了新的依據。
通過系統考察、對比遍布中國各地的19種考古學文化的100多個遺址里出土的陶片上的刻劃符號,鄭州大學博士生導師王蘊智認為,中國最早的刻劃符號出現在河南舞陽賈湖遺址,距今已有8000多年的歷史。
作為專業工作者,他試圖通過科學的途徑比如綜合運用考古學、古文字構形學、比較文字學、科技考古以及高科技手段等一些基本方法,進一步對這些原始材料做一番全面的整理,從而爬梳排比出商代文字之前漢字發生、發展的一些頭緒。
然而情況并不那么簡單,除了已有鄭州商城遺址、小雙橋遺址(該遺址近年先后發現10余例商代早期朱書陶文)的小宗材料可以直接和殷墟文字相比序之外,其它商以前的符號則零星分散,彼此缺環較多,大多數符號且與商代文字構形不合。
5. 求漢字的起源,歷史地位和演變簡潔點的回答
考古和文獻記載說明,至少在四五千年之前,中國的文字——漢字,已經誕生并日趨成熟了.關于漢字起源的歷史,基于現存的古代文獻記載和現已得到確認的考古發現,至少有四五千年的歷史了,而漢字起源的歷史就是中國古代文明的開端歷史,所以通常我們說中華民族有5000年文明史. 中國的文字從出現至今,已經歷了早期的圖畫文字、甲骨文字、古文、篆書、隸書、楷書、行書、草書,以及印刷術發明后為適應印刷要求而逐漸派生出來的各種印刷字體等漫長的發展歷程.其中,甲骨文字被人們看作是中國最早的定型文字. 甲骨文 19世紀后期,在河南安陽,農民在耕地時偶爾發現了甲骨的碎片,他們把這些甲骨作為龍骨賣到藥房.1899年,古文字學家劉鄂在別人所服的中藥中,發現了這種上面刻有古文字的甲骨,便開始了收集研究工作. 甲骨文字是商朝后期寫在或刻在龜甲、獸骨之上的文字,其內容多為"卜辭",也有少數為"記事辭".因為那時人們用被灼燙過的甲骨上的紋絡來判斷事物的吉兇.占卜完畢,就將占卜的時間、人名、所問事情、占卜結果,以及事后驗證刻在上面,形成了具有明顯特征的甲骨文. 甲骨上的文字,有刀刻的,也有朱書墨書的.刀刻的甲骨文字有的填滿朱砂,其字體與今不同,因此難以辨認.現已發現的甲骨文字有四五千個.經過文字學家和考古學家們的分析、判斷,能夠辨認的已近兩千.這些甲骨文字,多為從圖畫文字中演變而成的象形文字,許多字的筆畫繁復,近似于圖畫,而且異體字較多.這說明中國的文字在殷商時期尚未統一. 另一方面,甲骨文中已有形聲、假借的文字,從而說明文字的使用已經有了相當長久的歷史. 金文 繼甲骨文之后出現的漢字書體就是金文.由于這種文字多鑄于各種青銅器上而得名,也稱為鐘鼎文或青銅器銘文.至今所見最早有銘文的青銅器,為商代中期以后之物,銘文都很簡單,文字書體近似于甲骨文.最有代表性的是西周的青銅器銘文.金文還載于各種彝器、樂器、兵器、度量衡器、鑄幣、銅鏡和金屬印章之上.其中以彝器之上載文數量最多.各種器物上的文字,較之甲骨文長且完整,字數少者數十字,多者數百字.例如西周前期的大盂鼎就載字二百九十一個. 大篆和小篆 篆書又分為大篆和小篆,是漢字書體發展史上的重要階段.小篆較之大篆,形體筆畫均已省簡,而字數日增,這是應時代的要求所致.從古文到大篆,從大篆到小篆的文字變革,在中國文字史上具有劃時代的意義,占有重要地位. 隸書 隸書始為秦朝程邈所作.程邈本為秦朝縣之獄吏,因得罪于秦始皇而被投入云陽獄中.他在獄中苦心凝思十年,損益小篆,作隸書三千字,上之始皇.始皇采納用之,遂拜其為御史.當時隨著社會的發展,政務多端,文書日繁,記錄事務單用小篆已深感不便,迫切需要一種比小篆更為省簡、規范的文字,以便于書寫和鐫刻.由于當時改簡小篆為社會急需,勢在必行,致使隸書這一比小篆規范得多的新的字體應運而生,得以面世. 楷書 楷書,又名真書、正書、今隸.楷書之"楷"者,法也,式也,模也.草書之名出于草率、草稿,楷書之名則反之.雖然篆書和隸書也有草寫者,以此而論,其工整者亦可謂之為"楷",但這里所說的楷書,是指自成一體、現在通用的"楷書"而言,如歐陽詢、柳公權等碑帖的字等.關于楷書的首創者,眾說不一.因為魏、晉、南北朝幾百年來的文字,是隸書中的八分與楷書筆意錯雜時期.比較一致的說法是由東漢王次仲所創.現存實物中,只有魏時期鐘繇的“賀克捷表”的法度可稱為楷書之祖.鐘繇堪稱中國歷史上第一個楷書書法家.今天的楷書,其筆畫端莊,是由古隸之方正,八分之遒美,章草之簡捷等脫化、演變而來的(注:章草指“用于章程文書之上者”,是由八分隸再簡約其點畫,以便于書寫之字體).從三國時期鐘繇作“楷書”起,這種字體一直沿用至今,被視為標準字體而為世人所喜愛. 行書 行書,是介于楷書與草書之間的、運筆自由的一種書體,這是后漢穎川劉德升所造,即正書之變體,務從簡易,相間流行,故稱之"行書".自晉迄今,行書用處最大,用得最廣,一般性書寫幾乎均用之. 草書 草書,又稱破草、今草,由篆書、八分、章草,沿襲多種古文字變化而成.草書本于章草,而章草又帶有比較濃厚的隸書味道,因其多用于奏章而得名.章草進一步發展而成"今草",即通常人們習稱的"一筆書".今草字中的大部分均章草或行書趨于簡捷者.漢字發展到草書一體,已近完美無暇.唐朝之后,雖又出新體,即張旭之“狂草”,但狂草寫出來他人多不能識,只能作為供人們欣賞的藝術品,而失去了它作為記載和傳播信息的文字的作用.鑒于此因,草書難以再向前發展.文字的發展只能另辟新徑,沿著新開辟的方向——印刷字體演進了. 象形字 象形字源于繪畫,容易辨認,易于區別.如“人、目、山、火、木、魚”等等.“元”是開始或第一的意思.“旦”是一個象形字,表示太陽從地平線上升起.我國殷商時代的青銅器上就有“旦”的象形字了.最早的漢字像畫的畫兒,如“月”字,多像彎彎的月牙;如“山”字,多像偏山,上頭還有三個高高的山尖. 會意字 會意字是由兩個或兩個以上的漢字組成的漢字,它的意義往往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