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賣炭翁翻譯,越簡短越好
卻也沒有辦法,一千多斤,兩鬢頭發灰白。
可憐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在中南山里砍柴燒炭,老翁舍不得它,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大聲呵斥著趕牛往北面拉去。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朝牛頭上一掛,希望天氣更寒冷,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
他滿臉灰塵?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手下的爪牙。賣炭得到的錢做什么用。
手里拿著詔書,也餓了。一車炭,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清晨,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有位賣炭的老翁?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十個手指很黑,然后拉轉車頭。兩位得意洋洋的騎馬的人是誰。
人和牛都疲乏了,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走。
2. 賣炭翁翻譯
翻譯: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
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
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
原詩:賣炭翁唐代: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伐:砍伐。
薪:柴。南山:城南之山。
煙火色:煙熏色的臉。此處突出賣炭翁的辛勞。
出自:唐 白居易《賣炭翁》擴展資料主題思想:這首詩描寫了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通過賣炭翁的遭遇,深刻地揭露了“宮市”的腐敗本質,對統治者掠奪人民的罪行給予了有力的鞭撻與抨擊,諷刺了當時腐敗的社會現實,表達了作者對下層勞動人民的深切同情,有很強的社會典型意義。作者成就:白居易貞元十六年(800年)29歲時中進士,先后任秘書省校書郎、盩至尉、翰林學士,元和年間任左拾遺,寫了大量諷喻詩,代表作是《秦中吟》十首,和《新樂府》五十首,這些詩使權貴切齒、扼腕、變色。
元和六年,白居易母親因患神經失常病死在長安,白居易按當時的規矩,回故鄉守孝三年,服孝結束后回到長安,皇帝安排他做了左贊善大夫。紀念:白居易故居紀念館位于洛陽市郊區安樂鄉獅子橋村東,占地80畝,整個布局按唐代東都的“田”字形里坊街道興建,館內有白居易故居、白居易紀念館、樂天園、白居易學術中心、唐文化游樂園、仿唐商業街等建筑。
白居易故居北半部為住宅區,南半部主要為園林和湖泊,整個布局力求再現原貌。白居易紀念館是一座仿唐式建筑,館內有詩人的塑像,并陳列他的生平事跡、文獻資料及有關字畫、壁畫等,是憑吊詩人的主要場所。
樂天園是根據白居易的名作如《琵琶行》等的詩意而建造的園林。白居易學術中心則是為國內外專家、學者提供研究和活動的場所。
唐文化游樂園按照唐代的風俗設立了馬球場、乘騎場等娛樂設施。仿唐商業街則為游人提供了購物方面的各種服務,表現了白居易的文化特色。
3. 賣炭翁文言文翻譯,沒有簡短的
賣炭翁文言文翻譯,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bai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du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zhi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dao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內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容炭翁》來。
4. 賣炭翁的翻譯
《賣炭翁》 - 原文 賣炭翁 白居易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賣炭翁》 - 譯文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
開篇直接交代人物,介紹賣炭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的伐薪燒炭的生活,將復雜的工序和漫長的勞動過程一筆概括。“南山”,即終南山,秦嶺山脈的主峰之一,在今陜西西安南五十里處。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花白,十個指頭就如烏炭一樣黑。詩人用簡練的筆觸勾勒出人物外貌,抓住三個部位(臉、鬢、手)、三種顏色(臉是焦黃色,鬢發是灰白,十指是烏黑),形象地描繪出賣炭翁的生存狀態:一是勞動的艱辛,一是年歲已老。
后一句中,“蒼蒼”與“黑”形成鮮明對照。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
賣炭翁年老體衰,卻仍不得不在深山從事繁重的體力勞動,究竟是為什么?這兩句作了回答。這一問一答,讓文章不顯呆板,文勢跌宕起伏。
其貧困悲慘的境遇已經說明了生活的不幸,然而不幸還不止這些。因此,這又為下文作了鋪墊。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衣正單”,本該希望天暖,然而卻“愿天寒”,只因為他把解決衣食問題的全部希望都寄托在“賣炭得錢”上。
這兩句寫出了主人公艱難的處境和復雜矛盾的內心活動。“可憐”二字,傾注著詩人深深的同情,不平之感,自在不言之中。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昨天夜里,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
作者沒有交代老翁路上的情況,但可以想象,行進在冰天雪地中該是何等艱難。人雖然凍餒疲累,好歹總還滿懷希望,因為畢竟天遂人愿,那些炭應該能賣個好價錢。
這里文字雖簡略,但比一一鋪敘更富有感染力。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
這時他才到達市場南門外,在泥濘中歇下腳來。“牛困人饑”互文:牛困,人何嘗不困?人饑,牛自然也饑。
作者不寫雪地趕車行走的整個過程,只用七個字,就把路遠、車重、雪厚、人苦全部托出。至此,作者筆墨暫時收住,木炭能不能賣出,是老翁懸心的事,也是讀者迫切想知道的結果。
“市”,指長安的買賣集市,即東、西市。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
行文至此,作者筆鋒一轉,將畫面切換,由遠及近,通過一問一答,勾勒出另一組人物形象。“翩翩”,輕快的樣子,筆調有些黑色幽默。
“黃衣”、“白衫兒”,都是太監的服裝。唐代宦官品級較低的穿黃衣,無品級的著白衫。
所謂“使者”,這里指皇宮中派出來的采辦。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
說著,就讓車子掉轉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把”、“稱”、“叱”、“牽”,幾個簡潔而有力的動詞,出色地描繪出宮使如狼似虎般的蠻橫。
“文書”,是行政機構間互相往來的平行公文。按理,小太監手里是不會有這種公文的,更不用說是“敕”,也就是皇帝的文書了。
這里有諷刺之意,將宮使狐假虎威、巧取豪奪的情形活靈活現地表現了出來。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
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燒成這一車千余斤的木炭,不知要砍多少木柴,翻越多少山頭,忍受多少個日夜的煙熏火燎。
老翁全要靠它賣錢度日活命,卻這樣被宮使攔搶而去。受壓榨欺凌者難言的悲憤、辛酸,盡在點晴之筆的“惜不得”三字中。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結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充”,抵償。
“炭直”,炭價。古代一匹有四丈或五丈長。
系上牛頭的紗和綾,合在一起最多不過三丈余。這樣的價值反差,對滿懷希望、賴以活命的賣炭翁來說,是最大的嘲弄、最殘酷的傷害。
宮使強奪去的不僅僅是千余斤木炭,更是他生活的希望和權利。 和《新樂府》的其他詩作不同,《賣炭翁》的結句沒有“卒章顯其志”,沒有直接發表議論,而是在矛盾沖突的高潮中戛然而止。
賣炭翁以后的日子怎么過,社會上又有多少和他有著類似遭遇的人?這樣的結尾言有盡而意無窮,給讀者留下了一大堆問題,讓人們去思考。
5. 賣炭翁的翻譯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6. 求賣炭翁的翻譯及賞析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干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翻譯】
有個賣炭的老人,在南山上砍柴燒炭。
他滿面的灰塵,煙火熏烤他的臉,兩鬢蒼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來的錢做什么呢?只想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糧食。
可憐他身上衣衫單薄,心里擔憂炭不值錢仍希望天更冷一些。
夜里城外積了一尺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上路。
走了半天,人也餓了,太陽已升高了,他才趕到集市的南門外泥地上休息。
那飄然而來的兩個騎馬人是誰?穿黃衣的是宮使,穿白衣的是爪牙。
他們手拿公文嘴里稱是皇帝的命令,拉回車頭吆喝著牛往北走。
一車炭足有—干多斤,宮使強行拉走,老人舍不得卻也沒辦法。
宮使扔下半匹紅綃和一丈綾子朝牛頭上—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賞析】
一、內容分析
《賣炭翁》這首詩是自居易新樂府詩中最突出的一首。在這首詩的下面,詩人有一段小注:“苦宮市也。”這個注腳,有力地揭示了全詩的主旨。
整首詩共兩大段,可以分為三層意思。
第一層,為前面的六句,介紹了賣炭翁的生活情況。他長年生活在南山里靠砍柴燒炭賣炭過日。辛勤的勞動,使他的臉烤成煙火色,雙手黑黑的,人也過早地衰老,已經兩鬢斑白了。這辛勤的勞動,僅僅是為了營生,用炭去換取糧食和衣服。
第二層,是中間的六句。寫賣炭翁一早就趕著炭車進城去賣炭的情況。七、八兩句,先寫他內心的矛盾,身上衣服單薄,自然希望天不要太冷,可天不冷,又擔心炭賣不出去,于是,只好盼望天冷一點,他已經顧不上挨凍了,想的是早一點把炭賣掉,去換取糧食和衣服。九至十二句,寫他進城賣炭的艱辛。下了一夜大雪,天寒了,正是難得的賣炭機會,于是天剛拂曉便拉著炭車,在冰天雪地上趕路,這辛勞自然不言自明。“牛困人饑”這四個字集中概括了去賣炭的艱辛,寫出了賣炭翁過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 “日已高”與“曉”字照應,從天剛亮直到中午,表明路程的遙遠,又拉了—千多斤重的炭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于是,只好在集市南門外的泥土上歇歇腳。
以上兩層合為第一大段。
第三層為第二段,共九句。詳寫賣炭翁炭車被搶的經過。前兩句,活靈活現地勾畫出兩個官差耀武揚威的兇狠樣子,騎著馬急馳而來,一前_后,—黃一白,十分囂張。緊接兩句,寫官差狐假虎威,明目張膽地來搶東西,嘴上還稱這是皇上的命令,不管老人同意不同意,他們拉了炭車就走。緊接三句(兩短一長)寫老人眼看—車一千多斤的炭被白白地搶走了。最妙的是最后兩句,寫兩個官差扔下半匹紅綃一丈綾,掛在牛頭上,說這是買炭的錢。這讓人想到“既要作婊子又要立牌坊”,明明是搶,偏要說是買。面對宮廷里面積壓廢棄的綃和綾,賣炭老人欲哭無淚,這些東西,對老人而言,解決不了他的溫飽又有何用?!這樣的揭露,其諷刺性是極強的。
二、中心
這首詩通過賣炭老人一車干余斤的炭被搶奪的經過,揭露了唐代的宮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
本文轉載來自我愛學習網 原文地址
7. 賣炭翁 解釋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
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
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8. 賣炭翁和石嚎吏的譯文
石 壕 吏 作者:杜甫
傍晚投宿石壕村,有差役在晚上來抓人。老頭越過墻逃跑,老婦出門去察看。
差役吼叫多么兇狠,老婦人啼哭多么痛苦!
我聽到老婦人走上前去對差役說話:三個兒子應征防守鄴城。一個兒子捎信回來,兩個兒子最近作戰死亡。活著的人暫且活一天算一天,死去的人永遠完結了!家里再沒有別的男丁,只有還在吃奶的孫子。因為有孫子在,他的母親還沒有離去,出出進進沒有完整的衣服。老婦我力氣雖然衰弱,請讓我跟隨你在今晚回兵營去,趕快應征到河南去服役,還能夠為軍隊準備明天的早飯。
夜深了,說話的聲音沒有了,好像聽到了有人隱隱約約地哭。天亮了,我登程趕路,只能同那個老頭告別。
賣 炭 翁 作者:白居易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9. 白居易賣炭翁的解釋
編輯本段【注釋】
1、轍:(zhé)
2、敕:(chì)
3、系: (jì)
4、騎(jì)
5、賣炭翁:這是作者《新樂府》的第三十二首,題下原有小序:“苦宮市也。”
6、伐薪:砍柴。
7、南山:終南山,在長安(今西安市)南面。
8、何所營:做什么用。營,經營。
9、輾:同“碾”,軋的意思。
10、轍:車輪輾出的痕跡。
11、騎:騎馬的人。
12、翩翩:輕快得意的姿態。
13、黃衣使者白衫兒:唐朝的宦官品級較高的穿黃衣,無品級的穿白衣。
14、敕:皇帝的命令。
15、牽向北:唐代皇帝的宮殿在長安的北邊,牽向北,指把炭車趕向皇宮。
16、系:掛。
17、直:同"值",價值。
18、千余斤:不是實指,形容多。
19、市:集市。
20、困:累。
21、惜:痛惜。
22、叱:吆喝。
編輯本段【譯文】
一個賣炭的老翁,在終南山里一年到頭地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完全是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花白,十個指頭就如烏炭一樣黑。
賣了炭得到一點錢,拿來做什么用呢?只不過是為了身上的衣裳和口中的飯食。
可憐他身上的衣服破舊又單薄,但他卻擔心炭價太低,只盼望天氣更加寒冷。
昨天夜里,長安城外下了一尺多深的雪。一大清早,他就裝好木炭,套上牛車,輾著冰雪,趕往京師集市。
牛已十分疲倦,人也很餓了,日頭已出來很高。這時他才到達市場南門外,在泥濘中歇下腳來。
有兩人騎馬揚鞭,翩翩而來,那是誰呀?是皇宮里派出來的采辦,穿黃綢衣裳的是頭兒,著白綢衫的是隨從。
他們走到賣炭翁前,手持文書憑證,裝模做樣,自稱是奉旨辦貨。說著,就讓車子掉轉方向,吆喝著牛,往北邊皇宮方向趕去。
那一車木炭,足足有一千多斤重啊,就這樣眼睜睜地被宮使拉走。老翁雖然捶胸頓足,萬般不舍,卻也無可奈何。
結果他們只給了半匹紅紗和一丈白綾,把它搭在牛角上邊,說是用來充抵炭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