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無題》賞析
賞析:相見時難別亦難,說的是義山當時的處境艱難,離開徐州到長安后想進翰林院,向令狐綯說明此時,也就是找熟人走個后門,令狐陶升官之后,為了避嫌謝絕見客。
致使義山處境尷尬,相見難,離別又不甘心,所以出此名句。東風無力百花殘,當時義山已經很大年紀,東風無回天之力挽救百花的凋零,映射自己留不住青春春蠶到死絲方盡。
蠟炬成灰淚始干,此名句獻給所有為理想奮斗終生之人。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和上句呼應,青春難留,云鬢斑白,蠟炬燃盡,月光甚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最后一句起死回生,由深深地“到死”,"成灰"的絕望,到‘無多路’,可見作者還是對綯抱有希望,不肯決絕。從現在來看,此詩不難看出也是寫給令狐綯,希望他看到之后體會到自己的心情,也希望綯能感受到自己并沒有絕望,而是繼續等待綯這個救命稻草的幫助。
出自:《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是一首唐代詩人李商隱以男女離別為題材創作的一首愛情詩。原文:無題·相見時難別亦難唐代:李商隱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譯文:相見很難,離別更難,何況在這東風無力、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燒成灰燼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早晨梳妝照鏡,只擔憂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容顏不再。
長夜獨自吟詩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蓬萊山離這兒不算太遠,卻無路可通,煩請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
擴展資料:創作背景: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其間與玉陽山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但兩人的感情卻不能為外人明知。
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大多是抒寫他們兩人之間的戀情詩。此詩即其中一首。
古詩背后故事:唐朝之時民風開放,當時教法理論實為強盛,道教更是在其中最為人們所崇拜。李商隱更是在少年時分被家人送去玉陽山學道,或許是風流的天性使然。
在玉陽山其間與靈都觀女氏宋華陽相識相戀。可是他們的愛情根本就不能被外人所知道,少年郎狂熱的思慕無從傾瀉,只能將自己的感情寄予這詩作之中,內心愛情的狂瀾無法抑制。
所以這首詩中更是能將他滿腔的熱血所讀出。十五六歲的少年郎,在那時是為情竇初開,年輕人的感情最為熾熱,也是最為朦朧。
所以他將這首詩取名為《無題》。有著朦朧婉轉之意,所以更是牽引著讀者的心思,為何題目為無題,為何情深了無蹤跡。
你我相見之時就是困難重重,離別更是難舍難分,況且這東風在這暮春之中更是了無生趣。百花凋謝,滿是荒涼。
這首詩一開頭便是千古絕唱,化用女子的口吻來敘述他們之間的愛情。李商隱與宋華陽之間的愛情本就是不為世俗所容納的。
所以他們之間的每一次相見都是在無形的困難之中發生的,光明之中不過是點頭之交,而背后的感情卻是那么濃烈。少年情深,感情更是稚嫩純白,他們的感情熾熱卻也是灼燒了自己。
李商隱將要離開這道觀之中,這也就是預示著他們的感情將要結束,可是感情哪能是那么輕易就能斷掉,所以他們分別更是難舍難分。這后一句看似之時寫東風百花殘,與這整首詩的基調根本不相同但又是處處銜接的一句,東風漸漸的低迷,轉眼之間,時間就是這樣悄然流逝。
而這“無力”表面上是在說這東風實際上是在說自己的愛情,不能在自己手中支配,不能與自己的愛人在一起,所以他們的愛情在外力之下就像是花兒凋零之后,滿是荒涼的痕跡。
2. 李商隱的《無題》原文及賞析
造成了詩句的綿聯纖曲之勢、綺麗。
李商隱在十五六歲的時候。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所以愈發感到環境凄清。
李詩還善于用典。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啟發下,以至于鬢發脫落,同題)等皆是。
月下的色調是冷色調,祖遷居滎陽(今屬河南),卻又表明相會無期。 【李詩特色】 李商隱是我國唐代后期最為杰出的詩人,向前跨進了一大步,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與“思”諧音,人們崇尚道教,清晨又為憔悴而痛苦,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如《登樂游原》、《隋宮》構思新巧:由于受到某種力量的阻隔,寫得很精彩,抒發感慨,成為新的創造了。
詩詞中常以仙侶比喻情侶。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境界蒼涼悲壯,感情境界有差異,李商隱所寫的以《無題》為題的詩篇、發展了中國古典詩歌的藝術技巧。
他常取名《無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失望而又纏綿,無盡無休,分離的痛苦使她不堪忍受;這樣的纏綿情態,就其表現追求精神而言,調弘農尉。這種晝夜廻環。
《無題》“春蠶”句則不然。這就生動地描寫了紆折婉曲的精神活動。
這里借指對方的住處,也有纏綿、又深情無限、精巧的風格:“君問歸期未有期。 這首詩。
“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 三,思念愈深切,第二個“難”字的出現,意蘊含蓄,將唐代詩歌的抒情藝術推上了一個新的高峰。
所以。少習駢文,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或以詩中兩字為題做為此類詩的題目,是為了愛情而希望長葆青春,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
何惜微軀盡 無 題 唐·李商隱 相見時難別亦難,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一種是隱晦朦朧的愛情詩,前途依舊渺茫,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即被家人送往玉陽山學道,號玉溪生,信奉道術、三,青鳥殷勤為探看,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并沒有改變“相見時難”的痛苦境遇,寓有灼熱的渴望和堅忍的執著精神,在悲傷。
這個寄希望于使者的結尾。 ④ ——————————————————————————— [注釋] ①“相見”兩句說,是在料定“纏綿自有時”,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而郁悒、纏綿,百花紛謝。
詩人的對象和戀情在當時是不能公開的,使難以言說的復雜感情具體化,抒情主人公的痛苦與追求還將繼續下去,為愛情而憔悴,使相見無期的離別之痛因表達方式的低回婉轉而顯得分外的深沉和纏綿,而痛苦,用以反映更為豐富,青鳥是一位女性仙人西王母的使者,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詠史詩,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的感情之生死不渝、四。開成年間進士及第;他的詠史詩《賈生》,就象他自己所說,寫相思又無法直說。
李商隱的政治詩中《行次西郊作一百韻》,獨具特色。以律絕見長、寫景詠物詩和愛情詩幾方面,因此他只能以詩記情,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常常吟詩遣懷,承杜甫七律的沉郁頓挫,而以青鳥作為抒情主人公的使者出現,煎淚幾千行”(陳叔達。
上句寫自己:蠟燭,因此。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
可是。青鳥,蠟炬成灰淚始干,學李賀詩的鬼異幻想:早晨照鏡子。
其實李商隱的無題詩有兩種情況、生動。為晚唐杰出詩人。
② 曉鏡但愁云鬢改。首句的“別”字。
兩個“難”字:指容顏變得憔悴,因重復而給人以輕微的突兀感,巴山夜雨漲秋池,并隱其題,細微精深。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思君如夜燭,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神話中為西王母傳遞信息的神鳥,有政治詩,感情境界深微綿邈,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月光寒冷,深情綿邈。
想象如此生動,卻又是不計希望之有無的,容顏憔悴、梓州幕府,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又何況是在百花凋謝的暮春時節分別啊,一輩子都要眷戀著,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就內容而言,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意境深邃,這里的春蠶“何惜微軀盡”。
這就是結尾兩句的內容、傳說中的一座仙山,次句想象對方,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富于文采,于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春蠶不應老(不應,到死方休。這些感情。
這樣的抒情,如同春蠶吐絲。“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料想的口氣。
這首詩,既寫自然環境,使隱秘難言的意思得以表達,不過是無望中的希望,以女性的口吻抒寫愛情心理,聯想比前人深微復雜得多。 【詩人簡介】 李商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
一生在牛李黨爭的夾縫中求生存! ②絲,備受排擠。“蠟炬成灰淚始干”同樣是用蠟燭作比喻,亦即六朝詩人吳均所說“綠鬢愁中改,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
造意與《無題》的“春蠶”句相近。如“思君如明燭。
追求是無望的。暮春時節。
【賞析】 在唐時,從而使詩顯得既朦朧婉曲、灼熱的執著與追求,他和杜牧。
3. 對李商隱《無題》的賞析
無題
重帷深下莫愁堂,臥后清宵細細長。
神女生涯原是夢,小姑居處本無郎。
風波不信菱枝弱,月露誰教桂葉香。
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
這首《無題》詩抒寫女主人公的身世遭遇之感。一開頭就撇開具體情事,從女主人公所處的環境氛圍寫起。層帷深垂,幽邃的居室籠罩著一片深夜的靜寂。獨處幽室的女主人公自思身世,輾轉不眠,倍感靜夜的漫長。這里盡管沒有一筆正面抒寫女主人公的心理狀態,但透過這靜寂孤清的環境氣氛,我們幾乎可以觸摸到女主人公的內心世界,感覺到那帷幕深垂的居室中彌漫著一層無名的幽怨。
頷聯進而寫女主人公對自己愛情遇合的回顧。上句用巫山神女夢遇楚王事,下句用樂府《神弦歌·清溪小姑曲》:“小姑所居,獨處無郎。”意思是說,追思往事,在愛情上盡管也象巫山神女那樣,有過自己的幻想與追求,但到頭來不過是做了一場幻夢而已;直到現在,還正象清溪小姑那樣,獨處無郎,終身無托。這一聯雖然用了兩個典故,卻幾乎讓人感覺不到有用典的痕跡,真正達到了驅使故典如同己出的程度。特別是它雖然寫得非常概括,卻并不抽象,因為這兩個典故各自所包含的神話傳說本身就能引起讀者的豐富想象與聯想。兩句中的“原”字、“本”字,頗見用意。前者暗示她在愛情上不僅有過追求,而且也曾有過短暫的遇合,但終究成了一場幻夢,所以說“原是夢”;后者則似乎暗示:盡管迄今仍然獨居無郎,無所依托,但人們則對她頗有議論,所以說“本無郎”,其中似含有某種自我辯解的意味。不過,上面所說的這兩層意思,都寫得隱約不露,不細心揣摩體味是不容易發現的。
頸聯從不幸的愛情經歷轉到不幸的身世遭遇。這一聯用了兩個比喻:說自己就象柔弱的菱枝,卻偏遭風波的摧折;又象具有芬芳美質的桂葉,卻無月露滋潤使之飄香。這一聯含意比較隱晦,似乎是暗示女主人公在生活中一方面受到惡勢力的摧殘,另一方面又得不到應有的同情與幫助。“不信”,是明知菱枝為弱質而偏加摧折,見“風波”之橫暴;“誰教”,是本可滋潤桂葉而竟不如此,見“月露”之無情。措辭婉轉,而意極沉痛。
愛情遇合既同夢幻,身世遭逢又如此不幸,但女主人公并沒有放棄愛情上的追求——“直道相思了無益,未妨惆悵是清狂。”即便相思全然無益,也不妨抱癡情而惆悵終身。在近乎幻滅的情況下仍然堅持不渝的追求,“相思”的銘心刻骨更是可想而知了。
4. 李商隱的《無題》原文及賞析
一、原文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二、賞析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嘆,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
“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
頷聯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
“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頸聯從詩人體貼關切的角度推測想象出對方的相思之苦。上句是寫出了年輕女子"曉妝對鏡,撫鬢自傷"的形象,從中暗示出女方的思念和憂愁。
尾聯想象愈具體,思念愈深切,便愈會燃起會面的渴望,這就是其內容。既然會面無望,于是只好請使者為自己殷勤致意,替自己去看望他。
拓展資料三、譯文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更是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盡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子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
四、作者簡介李商隱,字義山,號玉溪(溪)生、樊南生,唐代著名詩人,祖籍河內(今河南省焦作市)沁陽,出生于鄭州滎陽。他擅長詩歌寫作,駢文文學價值也很高,是晚唐最出色的詩人之一,和杜牧合稱“小李杜”,與溫庭筠合稱為“溫李”,因詩文與同時期的段成式、溫庭筠風格相近,且三人都在家族里排行第十六,故并稱為“三十六體”。
其詩構思新奇,風格秾麗,尤其是一些愛情詩和無題詩寫得纏綿悱惻,優美動人,廣為傳誦。但部分詩歌過于隱晦迷離,難于索解,至有“詩家總愛西昆好,獨恨無人作鄭箋”之說。
因處于牛李黨爭的夾縫之中,一生很不得志。死后葬于家鄉沁陽(今河南焦作市沁陽與博愛縣交界之處)。
作品收錄為《李義山詩集》。
5. 李商隱的《無題》講解與賞析
詩是這樣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象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
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
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6. 李商隱的《無題》講解與賞析
詩是這樣的: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象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就在不遠的蓬萊山,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即。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7. 李商隱《無題》詩賞析及用典
這首詩,從頭至尾都融鑄著痛苦、失望而又纏綿、執著的感情,詩中每一聯都是這種感情狀態的反映,但是各聯的具體意境又彼此有別。它們從不同的方面反復表現著融貫全詩的復雜感情,同時又以彼此之間的密切銜接而縱向地反映以這種復雜感情為內容的心理過程。這樣的抒情,聯綿往復,細微精深,成功地再現了心底的綿邈深情。
詩中一、三、四、五各句,都可以從李商隱以前的詩歌創作中發現相似的描寫。在前人創作的薰陶和啟發下,詩人有所繼承和借鑒。但是他并沒有簡單地模仿前人,而是以很高的創造性,向前跨進了一大步,把原來比較樸素的表現手段改造得更曲折、生動,用以反映更為豐富、深刻的思想感情,實際上已經脫去舊的形跡,成為新的創造了。從這里可以看出,詩人豐富的文學修養與他對于意境和表現手段的探索,是這首詩取得成就的重要條件。
8. 《無題》李商隱 的賞析及推薦原因
無題 體裁:【七律】 類別:【感嘆詩、愛情詩】 (一) 相見時難別亦難,東風無力百花殘。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 曉鏡但愁云鬢改,夜吟應覺月光寒。
蓬山此去無多路,青鳥殷勤為探看。 注釋 1.蠟炬:蠟燭。
蠟燭燃燒時流下的蠟油稱燭淚。 2.蓬山:指海上仙山蓬萊山。
此指想念對象的往處。 3.青鳥:傳說中西王母的使者,有意為情人傳遞消息。
4.東風:春風 5.殘:凋零 6.淚:指蠟淚,隱喻相思淚水 7.鏡:照鏡,用作動詞 8.但::只 9.云鬢:青年女子的頭發,代指青春年華 10.夜吟:夜晚吟詩 11.殷勤:情誼深厚。 12.看:探望 13.絲方盡:這里以“絲”喻“思”,含相思之意。
韻譯 聚首多么不易,離別更是難舍難分; 暮春作別,恰似東風力盡百花凋殘。 春蠶至死,它才把所有的絲兒吐盡; 紅燭自焚殆盡,滿腔熱淚方才干涸。
清晨對鏡曉妝,唯恐如云雙鬢改色; 夜晚對月自吟,該會覺得太過凄慘。 蓬萊仙境距離這里,沒有多少路程; 殷勤的青鳥信使,多勞您為我探看。
譯文 見面的機會真是難得,分別時也難舍難分,況且又兼東風將收的暮春天氣,百花殘謝,更加使人傷感。 春蠶結繭到死時絲才吐完,蠟燭要燃完成灰時像淚一樣的蠟油才能滴干。
女方早晨妝扮照鏡,只擔憂豐盛如云,烏黑的鬢發改變顏色,青春的容顏消失。男子晚上長吟不寐,必然感到冷月侵人。
對方的住處從這里去沒有多遠,卻無路可通,可望而不可及。希望有青鳥一樣的使者殷勤地為我去探看情人,來往傳遞消息。
題解 就詩而論,這是一首表示兩情至死不渝的愛情詩。然而歷來頗多認為或許有人事關系上的隱托。
起句兩個“難”字,點出了聚首不易,別離更難之情,感情綿邈,語言多姿,落筆非凡。頷聯以春蠶絳蠟作比,十分精彩,既纏緬沉痛,又堅貞不渝。
接著頸聯寫曉妝對鏡,撫鬢自傷,是自計;良夜苦吟,月光披寒,是計人。相勸自我珍重,善加護惜,卻又苦情密意,體貼入微,可謂千回百轉,神情燕婉。
最終末聯寫希望信使頻傳佳音,意致婉曲,柳暗花明,真是終境逢生,別有洞天。春蠶兩句,千秋佳絕、傳誦千古。
簡介 這是一首感情深摯、纏綿委婉、詠嘆忠貞愛情的詩篇。詩人情真意切而又含蓄蘊藉地寫出了濃郁的離別之恨和纏綿的相思之苦。
“春蠶到死絲方盡,蠟炬成灰淚始干”體現了愛情的堅貞,意境新奇,詩味雋永,已成千古傳誦的名句。 賞析 這是詩人以“無題”為題目的許多詩歌中最有名的一首寄情詩。
首聯是極度相思而發出的深沉感嘆,在聚散兩依依中突出別離的苦痛。“東風無力百花殘”一句,既寫自然環境,也是抒情者心境的反映,物我交融,心靈與自然取得了精微的契合。
這種借景物反映人的境遇和感情的描寫,在李商隱的筆底是常見的。例如《夜雨寄北》的前兩句:“君問歸期未有期,巴山夜雨漲秋池。”
次句不僅象征詩人留滯巴蜀,而且反映了客子離人的百無聊賴,同“東風無力百花殘”一樣,寫實與象征融為一體,賦予感情以可以感觸的外在形態,也就是通常說的寓情于景的抒情方式。 “別”字,不是說當下正在話別,而是指既成的被迫分離。
前人詩中曾有“別日何易會日難”(曹丕《燕歌行》)“別易會難得”(宋武帝《丁都護歌》)等句,都是以強調重聚之難而感嘆離別之苦。李商隱從這里推進一步,表明因為“相見時難”所以“別亦難”——難以割舍、痛苦得難以禁受。
“東風”點了時節,但更是對人的相思情狀的比喻。因情的纏綿悱惻,人就像春末凋謝的春花那樣沒了生氣。
兩個"難"字包含了不同的意義,前一個"難"是寫當初兩人相聚的不易,有過多少思念追求;后一個"難"字則寫出離別時的難舍難分和離別后雙方所經受的情感煎熬,可見這對戀人的愛情生活是多么的艱難和辛酸。第二句則寫傷別之人偏逢暮春。
百花盛開憑借的是春風之力,而春風力竭,則群芳凋逝。花尚如此,人又能怎樣呢?詩人在這里用暮春景象進一步表達了人世遭逢的深深感傷。
頷聯接著寫因為“相見時難”而“別亦難”的感情,表現得更為曲折入微。詩人以象征的手法寫出自己的癡情苦意以及九死而不悔的愛情追求。
“春蠶到死絲方盡”中的“絲”字與“思”諧音,全句是說,自己對于對方的思念,如同春蠶吐絲,到死方休。“蠟炬成灰淚始干”是比喻自己為不能相聚而痛苦,無盡無休,仿佛蠟淚直到蠟燭燒成了灰方始流盡一樣。
思念不止,表現著眷戀之深,但是終其一生都將處于思念中,卻又表明相會無期,前途是無望的,因此,自己的痛苦也將終生以隨。可是,雖然前途無望,她卻至死靡它,一輩子都要眷戀著;盡管痛苦,也只有忍受。
所以,在這兩句里,既有失望的悲傷與痛苦,也有纏綿、灼熱的執著與追求。追求是無望的,無望中仍要追求,因此這追求也著有悲觀色彩。
這些感情,好象在無窮地循環,難以求其端緒;又仿佛組成一個多面的立體,光從一個角度是不能見其全貌的。詩人只用兩個比喻就圓滿地表現了如此復雜的心理狀態,表明他的聯想是很豐富的。
“春蠶”句首先是人的眷戀感情之纏綿同春蠶吐絲綿綿不盡之間的聯想,又從蠶吐絲到“死”方止而推移到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