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南仁東的恒心故事
南仁東是一位天文學家,從小就是一個學霸。
南仁東是學霸,不代表他是書呆子,其實他的興趣愛好有很多,比如:畫畫、寫字等等。
他長大就去世界最好的地方學習。但是,最后他還是選擇自己的國家——中國。
他有一個偉大的愿望,就是造一個很大的一口“鍋。”他造那口“鍋”,花了整整二十二年的時間。
他找這口“鍋”應該造哪里,也花了十一年時間,找了全中國三百個地方,選擇了郁郁蔥蔥的大山里頭。
他是一個不怕辛苦、堅持的人,即使生病,也要完成這個使命。
然而,有一天,他生病了,但是他不放棄,他還是要完成,人們看到堅持不懈的他,都在支持他,這讓我想起一句話,“當你專心去做一件事,整個世界都會為你讓路。”
過了一天又一天,終于那口“鍋”造好了。
2. 寫一篇關于南仁東優秀事跡的讀后感400字內容包括優秀品質和感想
選自其他網友----南仁東是我國著名天文學家,是國家重大科技基礎設施項目——“中國天眼”FAST的發起者和奠基人。他20多年矢志追求、嘔心瀝血,奮斗至生命的最后一刻,為我國天文科學事業的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是這個偉大的時代成就了他,使他點點滴滴平凡的工作和生活折射出不平凡的光輝;是博大精深的中華文化滋養了他,養成他淡泊名利、堅持真理、一諾干金、善良勤勞的優秀品格;是無數科技泰斗教育和影響了他,給予他淵博的學識,鑄就他敢為人先、迎難而上、堅韌不拔的科學精神。
南仁東是20世紀60年代的大學生,這一代人所走過的科學道路,在世界上也是很少見的,這就是中國式的科學家。他們的人生,伴隨著我們共和國歷史的艱辛歷程一路走來。他們不是穿西服打領帶的科學家,他們穿著工裝,手上有老繭,是在風風雨雨中趟過來的科學家。他們的人生經歷和共和國的歷史進程密切相關,由此決定他們的志向、他們精神的高度和面貌。他們懷著求知求真的科學精神,同時支撐著他們生命的還有對國家對民族對歷史的高度責任感。南仁東少年努力讀書,青年刻苦鉆研的時光,而尤為全面地呈現了他勇于為祖國的科學創新擔當重任,乃至奮斗到生命最后一刻的愛國情懷、科學精神、高尚情操與優秀品格。進入壯年,南仁東將全部余生獻給了“天眼”事業。南仁東的一樁樁鮮明事跡,有力詮釋了什么是知識分子的責任與擔當。
南仁東故去了,但南仁東的故事將激勵著千千萬萬的青少年繼往開來,去創造自己的有益于祖國和人民的人生。人類之所以脫穎而出,從低等的生命演化成現代這樣,出現了文明,就是他有一種對未知探索的精神。美麗的宇宙太空以它的神秘和絢麗,召喚我們踏過平庸,進入到無垠的廣袤。
南仁東,為全人類的未來做出偉大貢獻的科學家最可敬!
3. 南仁東的事給我們什么啟示什么用政治角度
1.時代楷模”南仁東的身上展現出了哪些優秀品質? (1)樹立崇高的理想,在奉獻中實現人生價值。 (2)發揚無私奉獻精神,積極承擔社會責任。 (3)熱愛祖國,敬業奉獻。 (4)艱苦奮斗,開拓創新。
2.在實現人生的價值的過程中,南仁東給我們哪些啟示? (1)生命的意義不在于長短,而在于對社會的貢獻。 (2)在為他人、為集體、為國家的奉獻的過程中實現自己的價值。 (3)立志成才,勇于承擔社會責任,服務社會,奉獻社會,不言代價與回報。 (4)樹立遠大的人生理想,并為之堅持不懈,頑強拼搏。 (5)要勇于開拓創新,發揚艱苦奮斗的精神。
4. 王國維事跡簡短
王國維(1877年12月3日-1927年6月2日),字靜安,又字伯隅,晚號觀堂(甲骨四堂之一),浙江嘉興海寧人,國學大師。
與梁啟超、陳寅恪和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研究院的“四大導師”。中國新學術的開拓者,連接中西美學的大家,在文學、美學、史學、哲學、古文字、考古學等領域成就卓著。
甲骨四堂之一。王國維精通英文、德文、日文,使他在研究宋元戲曲史時獨樹一幟,成為用西方文學原理批評中國舊文學的第一人。
陳寅恪認為王國維的學術成就“幾若無涯岸之可望、轍跡之可尋”。著述甚豐,有《海寧王靜安先生遺書》、《紅樓夢評論》、《宋元戲曲考》、《人間詞話》、《觀堂集林》、《古史新證》、《曲錄》、《殷周制度論》、《流沙墜簡》等62種。
1877年出生于海寧鹽官。1882年入私塾。
1893年中秀才。1899年進上海《時務報》,業余去羅振玉東文學社學習外文及理化,開始接觸西方文化。
1901年秋,受資助赴日入東京物理學校。次年夏,因病回國。
1903年起,任教于通州和江蘇師范學堂,講授哲學、心理學等。寫出《紅樓夢評論》等多篇哲學、美學論文。
后自編為《靜庵文集》,于1905年出版。1907年,北上,任學部圖書館編譯、名詞館協修。
期間,著《人間詞話》,《宋元戲曲史》。1911年,前往日本。
1916年,回國到上海講學,并編輯學術刊物,兼任哈同所辦倉圣明智大學教授。又為藏書家蔣汝藻編《密韻樓書目》,并參加纂修《浙江通志》。
1917年,著《殷周制度論》。1923年,應遜帝溥儀之召,北上就任“南書房行走”。
1925年,應聘為清華大學國學研究院教授,講授經史小學,并研究漢魏石經、古代西北地理及蒙古史料。與梁啟超、陳寅恪、趙元任號稱清華國學四大導師。
1927年6月2日,自沉于頤和園昆明湖,死因說法不一。 1927年,北伐軍揮師北上,聽聞北伐軍槍斃湖南葉德輝和湖北王葆心(王被殺是謠傳),6月2日同朋友借了五塊錢,自溺北京昆明湖。
衣袋中尋出一封遺書,封面上書寫著:“送西院十八號王貞明先生收”,遺書內容說:「五十之年,只欠一死,經此世變,義無再辱」。王國維為何自溺,至今仍爭論不論,一般學者論點有所謂的:“殉清說”、“逼債說”、“性格悲劇說”、“文化衰落說”。
陳寅恪《王觀堂先生挽詞》的序言中寫道:“或問觀堂先生所以死之故。應之曰:近人有東西文化之說,其區域分劃之當否,固不必論,即所謂異同優劣,亦姑不具言;然而可得一假定之義焉。
其義曰:凡一種文化值衰落之時,為此文化所化之人,必感苦痛,其表現此文化之程量愈宏,則其所受之苦痛亦愈甚;迨既達極深之度,殆非出於自殺無以求一己之心安而義盡也。”、“吾中國文化之定義,具於白虎通三綱六紀之說,其意義為抽像理想最高之境,猶希臘柏拉圖所謂Idea者。
若以君臣之綱言之,君為李煜亦期之以劉秀;以朋友之紀言之,友為酈寄亦待之以鮑叔。其所殉之道,與所成之仁,均為抽像理想之通性,而非具體一人一事。”
根據溥儀在其我的前半生一書第四章「天津的"行在" (1924 - 1930)」中說法,王國維早年受羅振玉接濟并結成兒女親家,然而羅振玉常以此不斷向王氏苛索,甚至以將王氏女兒退婚作要脅,令王國維走投無路而自殺。
5. 時代楷模那么多,為什么只宣傳南仁東
因為他為祖國的"天眼"事業堅持了24年,70多歲還工作在第一線,最后積勞成疾去世了,他的事跡是值得宣傳和學習的。
相關資料:
“天眼”之父南仁東,17日被追授“時代楷模”榮譽稱號。
24年,8000多個日夜,500米口徑球面射電望遠鏡首席科學家、總工程師南仁東心無旁騖,為崇山峻嶺間的中國“天眼”燃盡生命,在世界天文史上鐫刻下新的高度。
調試期的“天眼”已經一口氣發現多顆脈沖星,成為國際矚目的宇宙觀測“利器”。在黨的十九大報告中,“天眼”與天宮、蛟龍、大飛機等一起,被列為創新型國家建設的豐碩成果……
南仁東來不及目睹。但他執著追求科學夢想的精神,將激勵一代又一代科技工作者接續奮斗,勇攀世界科技高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