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內容簡介(簡短一些),好詞好句,感受
查看全部8個回答
我來答有獎勵
寫回答有獎勵查看全部8個回答
匿名用戶
2017-12-15
在舊年除夕的大街上,有一個小女孩光著頭,赤著腳地走著。她又冷又餓,整整一天,一根火柴也賣不出去,她不敢回家,因為她怕父親打她。
小女孩擦亮了一根火柴,感到了一絲溫暖;又擦亮了一根火柴,看到世界上好吃的東西擺在她面前;她再擦亮了一根火柴,看到了圣誕樹;她又擦亮了根火柴,看到了她的外祖母,她多么想把祖母留下來啊,于是,她點燃了所有的火柴,跟著外祖母走了。
她微笑著再舊前夕離開了這個世界。
2. 賣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是安徒生。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困不堪。
1835年開始寫作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發表于1846年。當時,有一個朋友寄給他一封信,信里附著三幅圖,要求他寫篇童話,以配其中一幅圖。
他選擇了描繪手中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一幅,配上了這篇童話。這是因為安徒生的母親,幼年是個討飯的孩子。
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里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來的時候,她感到餓極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為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饑餓。
最后她終于睡過去了,一直睡到下午。”這幅圖,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的苦難童年。
文中那小女孩的模特兒是安徒生的母親。 ☆學習目標: 1.使學生了解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悲慘遭遇,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體會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重難點: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體會他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內容: (一)字詞: 1.重點字: (1)查字典 “魂”查“鬼”部 (2)注意下帶點字的讀音: (4)易錯易混字: 蜷(蜷縮)烘(暖烘烘)梗(火柴梗) 倦(疲倦)供(供給)哽(哽咽) 跚(蹣跚)櫥(櫥窗)僵(凍僵)籃(搖籃) 柵(柵欄)廚(廚房)疆(邊疆)藍(藍天) 2.詞語解釋: 精致--質量很好。精,精巧,完美;致,精細,講究。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搖擺擺的樣子。 慈愛--仁愛,喜愛。
這個詞一般用于長者對幼者。 靈魂--迷信的人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后人即死亡(舊時迷信的說法,指能離開肉體而存在的精神。)
(二)重點理解內容: 1.課文幾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況下提到的?體會它的作用。 提示:課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開頭,寫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賣火柴;第二次是寫小女孩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著別人家窗戶透出的燈光,聞著烤鵝的香味,心里忘不了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寫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
課文三次提到“大年夜”,這是給故事安排的特定時間、特定的環境。大年夜本應是歡樂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頭,在大年夜看著別人家窗戶里透出的燈光,聞著烤鵝的香味,在大年夜凍餓而死了,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慘,更引起人們對她的同情、憐憫。
2.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理解句子的含義: 提示:這些含義深刻難理解的句子①要充分朗讀課文②要抓住重點詞語,理解他的字面意③聯系上下文,體會其中的含義,也就是說明白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即要說明什么?表達什么?揭露什么? (1)“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披在肩上,看出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她沒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對比著寫?) 提示:小女孩沒注意的是她美麗的金發,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美麗的金發上落著潔白的雪花,確實很美,但她顧不了這些,因為饑餓寒冷纏繞著她,她更需要的是溫暖與食物,尤其是大年夜,這是人們盼望的一年中最歡樂最美好的日子。
這樣對比著寫可以看出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了小女孩的冷、餓、生活的悲慘,說明那個社會多么的不合理。 (2)“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小女孩既然凍死的,為什么還“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提示:這是因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靈魂飛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天國去了。
她就是在這樣美好的幻想死去的,所以“兩腮通紅,嘴角帶著微笑”。 (3)“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把他放在全文結尾有什么意思?)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女孩凍死了,但誰也不知道小女孩曾經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幻景中看到過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 把他放在全文的結尾使我們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樣的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景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東西,而結局卻是凍死街頭。
美麗的幻景與冷酷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更使我們痛恨那個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深切的同情。 解詞造句】 [拖鞋] 后半截沒有鞋幫的鞋。
[搖籃] 供嬰兒睡覺的家具。形狀略像籃子,可以搖動,使嬰兒容易入睡。
[圍裙] 工作時圍在身前保護衣服或身體的東西。 [哆哆嗦嗦] 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體顫動。
本課中的哆哆嗦嗦指饑寒交迫使小女孩渾身不住地顫抖。例:寒號鳥被西北風吹得哆哆嗦嗦。
[烤鵝] 一種掛在特制的爐子里烤熟的鵝。 [圣誕樹] 圣誕節用的松樹、樅樹,樹。
3.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后感
今天,我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文章,深深地感動著我的心,那精彩的故事內容時刻告訴我:我多幸福。
這片文章記敘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寒冷的除夕之夜里賣火柴的悲慘故事。雖然天冷得可怕,還下起了鵝毛大雪,但這個小女孩卻薄衣赤腳地在地上坐著,她哀求著,希望有人能賣她的火柴。她點燃了火柴,幻想著她和祖母幸福的時刻,最后凍死街頭。表現了一個追求溫暖,追求光明的的小女孩。
當我讀到“這個小女孩赤著腳光著頭在街上走著,身上只穿著…… 但始終沒有人理踩她。”時,我驚呆了。下著雪,光著腳走路;刮大風,穿著單薄破舊的衣裳,在屋檐下,她手里就拿了幾根光禿禿的火柴,在寒風中抽噎著,苦苦哀求著,那個揪人心弦的場面,使人難以想象;那期待和懇求的雙眼,為什么沒有人發自內心的可憐這個寒風中的小姑娘呢?為什么沒有一個人愿意蹲下來,買幾根火柴,哪怕是一根,給她幾個銅板,哪怕是一個呀!想到這,我仿佛穿越時空,來到了那個除夕之夜,來到了那個小姑娘的跟前,買下了她一半的火柴,給了她的火柴錢,又勸慰了那些過路的人,去買她的火柴。那個小姑娘看來孤獨寂寞的夜晚成了她的豐收之夜。我和她一起玩,讓她和我們,一樣豐衣足食,一起學習,一起玩,和我們一樣享受我們五彩繽紛的童年。可這一切只是我們美好的遐想。這時,我的淚水模糊了雙眼。
當我讀到:“她劃亮了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幻想這她和祖母在一起,聽祖母講故事,和祖母一起歡笑,一起吃烤鴨……幸福的生活著”時,我已淚如雨下。這就是她想要的啊,她沒有要求豐衣足食,當溫室里的花朵。她希望和家人在一起,和祖母在一起,過平凡而幸福的生活,可見,在她眼里,幸福生活就是和家人在一起歡笑,開心的過日子不管多窮、多苦。在我們這個經濟發達、興國安邦的社會里,再也平凡不過了。我們生活在光明與溫暖的社會里暢想未來,我們有美麗的裝扮,有好的學習環境。過得是無憂無慮的日子。可小姑娘呢?她希望有一個完整的家啊!我被小女孩心中藏匿的美好愿望感動著。她曾和我們一樣,過著幸福快樂的日子。可是,她現在甚至不敢回家。因為嚴厲的父親要是知道小女孩沒賣掉一根火柴,沒有賺到一個銅板,就會不讓她回家。可憐的她,只得在大街上,屋檐下孤伶伶地坐著、等著,等著有人去買她的火柴。
看到小女孩的父親,再想一想我的父母,他們每天都在辛苦地操勞著,他們早出晚歸的工作,掙錢來養家,供我們讀書,培養我們成為祖國的棟梁。但是,父母依舊任勞任怨,有些甚至不讓我們做家務,對我們百依百順,從不批評,更別說不讓我們回家了。相反,晚回家還會讓他們感到擔心。
記得有一次放學,天突然烏云密布,下起了傾盆大雨。我沒帶傘。突然,茫茫雨霧中,出現了一個熟悉的身影——是媽媽。媽媽給我送傘來了。一路上,媽媽問寒問暖,問東問西。我對媽媽的話并不在意,反而對大人們的“羅嗦”很不耐煩。現在我才知道:大人們做的,都是為孩子著想啊。
讀完了這篇文章,我的心里充滿了幸福之感。在這個世界上,有我們這些生活在幸福而快樂的家庭里的孩子,我們有父母的疼愛,有老師的教導,有同學的關心,還有一個溫暖的“被窩”在時刻溫暖著我們,使我們不感寒冷,無憂無愁。可是,在快樂的日子里,我們忽略了身邊還有許許多多生活在世界同一角落的孩子們,他們沒有一個溫暖的被窩,生活在冰冷的世界。我們是幸福的,我們要珍惜這幸福快樂的童年,好好地學習知識,學習本領,去圓我們五彩繽紛的夢。
參考資料:是不是有些肉麻,湊合著抄吧!
4. 賣火柴的小女孩 教案
《賣火柴的小女孩》一文作者是安徒生。
安徒生生于鞋匠家庭。童年生活貧困不堪。
1835年開始寫作童話,《賣火柴的小女孩》發表于1846年。當時,有一個朋友寄給他一封信,信里附著三幅圖,要求他寫篇童話,以配其中一幅圖。
他選擇了描繪手中拿著一束火柴的窮苦小女孩的一幅,配上了這篇童話。這是因為安徒生的母親,幼年是個討飯的孩子。
安徒生說:“媽媽告訴我,她沒有辦法從任何人那里討到一點東西,當她在一座橋底下坐下來的時候,她感到餓極了。她把手伸到水里去,沾了幾滴水滴到舌頭上,因為她相信這多少可以止住饑餓。
最后她終于睡過去了,一直睡到下午。”這幅圖,自然使安徒生想起了自己的母親的苦難童年。
文中那小女孩的模特兒是安徒生的母親。 ☆學習目標: 1.使學生了解賣火柴的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街頭的悲慘遭遇,揭露了資本主義社會的罪惡。
2.掌握動腦、動口、動手的學習方法。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體會它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3.學會本課生字新詞。 4.有感情地朗讀課文。
學習重難點:理解課文中含義深刻的句子并體會他所表達的思想感情: ☆學習內容: (一)字詞: 1.重點字: (1)查字典 “魂”查“鬼”部 (2)注意下帶點字的讀音: (4)易錯易混字: 蜷(蜷縮)烘(暖烘烘)梗(火柴梗) 倦(疲倦)供(供給)哽(哽咽) 跚(蹣跚)櫥(櫥窗)僵(凍僵)籃(搖籃) 柵(柵欄)廚(廚房)疆(邊疆)藍(藍天) 2.詞語解釋: 精致--質量很好。精,精巧,完美;致,精細,講究。
蹣跚--腿腳不靈便,走路緩慢,搖搖擺擺的樣子。 慈愛--仁愛,喜愛。
這個詞一般用于長者對幼者。 靈魂--迷信的人認為附在人的軀體上作為主宰的一種非物質的東西,靈魂離開軀體后人即死亡(舊時迷信的說法,指能離開肉體而存在的精神。)
(二)重點理解內容: 1.課文幾次提到“大年夜”,在什么情況下提到的?體會它的作用。 提示:課文三次提到“大年夜”,第一次是在文章一開頭,寫小女孩在“大年夜”出去賣火柴;第二次是寫小女孩又冷又餓,哆哆嗦嗦地走在街上,看著別人家窗戶透出的燈光,聞著烤鵝的香味,心里忘不了這是“大年夜”;第三次是寫小女孩在“大年夜”凍死在街頭。
課文三次提到“大年夜”,這是給故事安排的特定時間、特定的環境。大年夜本應是歡樂的、幸福的,而小女孩在大年夜走在街頭,在大年夜看著別人家窗戶里透出的燈光,聞著烤鵝的香味,在大年夜凍餓而死了,這就更突出了小女孩的悲慘,更引起人們對她的同情、憐憫。
2.讀下面的句子,回答括號里的問題,理解句子的含義: 提示:這些含義深刻難理解的句子①要充分朗讀課文②要抓住重點詞語,理解他的字面意③聯系上下文,體會其中的含義,也就是說明白作者這樣寫的目的,即要說明什么?表達什么?揭露什么? (1)“雪花落在她的金黃的長頭發上,那頭發打成卷披在肩上,看出去很美麗,不過她沒注意這些。每個窗子里都透出燈光來,街上飄著一股烤鵝的香味,因為這是大年夜--她可忘不了這個。”
(她沒注意什么?她“忘不了”什么?為什么要這樣對比著寫?) 提示:小女孩沒注意的是她美麗的金發,她忘不了的是大年夜。美麗的金發上落著潔白的雪花,確實很美,但她顧不了這些,因為饑餓寒冷纏繞著她,她更需要的是溫暖與食物,尤其是大年夜,這是人們盼望的一年中最歡樂最美好的日子。
這樣對比著寫可以看出小女孩對美好生活的渴望,突出了小女孩的冷、餓、生活的悲慘,說明那個社會多么的不合理。 (2)“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小女孩既然凍死的,為什么還“兩腮通紅,嘴上帶著微笑”?) 提示:這是因為小女孩曾在幻想中感到自己的靈魂飛到了“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天國去了。
她就是在這樣美好的幻想死去的,所以“兩腮通紅,嘴角帶著微笑”。 (3)“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地跟著她的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這句話是什么意思?把他放在全文結尾有什么意思?) 提示:這句話的意思是小女孩凍死了,但誰也不知道小女孩曾經懷著對美好生活的向往,在幻景中看到過溫暖的大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愛的奶奶,在幻想中和奶奶一起飛向天國去尋找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生活。 把他放在全文的結尾使我們感到小女孩死前是那樣的向往美好的生活,但她只能在幻景中看到她想要得到的東西,而結局卻是凍死街頭。
美麗的幻景與冷酷的現實形成鮮明的對比,更使我們痛恨那個罪惡的資本主義社會,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深切的同情。 解詞造句】 [拖鞋] 后半截沒有鞋幫的鞋。
[搖籃] 供嬰兒睡覺的家具。形狀略像籃子,可以搖動,使嬰兒容易入睡。
[圍裙] 工作時圍在身前保護衣服或身體的東西。 [哆哆嗦嗦] 哆嗦:由于生理或心理上受到刺激而身體顫動。
本課中的哆哆嗦嗦指饑寒交迫使小女孩渾身不住地顫抖。例:寒號鳥被西北風吹得哆哆嗦嗦。
[烤鵝] 一種掛在特制的爐子里烤熟的鵝。 [圣誕樹] 圣誕節用的松樹、樅樹,樹上裝飾。
5.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教案
14 賣火柴的小女孩 一、教材解讀 1.課文簡說。
這篇課文是丹麥作家安徒生的一篇著名童話,講述了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大年夜凍死在街頭的故事。寫實和寫虛交替進行,美麗的幻象和殘酷的現實更迭出現,是這篇童話的特點,也是這個凄美的故事最打動人心的地方。
作者開頭描寫了小女孩的處境:大年夜的街頭又冷又黑,天下著雪,小女孩還在街頭賣火柴。接著,寫了小女孩為了暖和自己,五次擦燃火柴,在火柴的亮光中看到的種種幻象——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慈祥的奶奶,直至跟奶奶一起飛走。
最后講小女孩被凍死在街頭。 選編本課的主要意圖,一是引導學生整體把握課文內容,切實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二是體會作者實虛結合的表達方式,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三是通過課文,使學生走近安徒生,激發學生閱讀《安徒生童話》的興趣。
本課的教學重點是:引導學生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深入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體會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式及表達效果。 教學的難點是理解文中最后三個自然段中一些含義深刻的句子。
2.詞句解析。 (1)對句子的理解。
①天冷極了,下著雪,又快黑了。這是一年的最后一天——大年夜。
這是故事開頭的第一句話,這句話點明了故事發生的時間——大年夜。對一般人而言,大年夜意味著快樂幸福、團圓美滿。
故事接下來卻是一個小女孩的悲慘故事。快樂的節日氛圍更突出了小女孩命運的悲慘。
②她敢從成把的火柴里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她終于抽出了一根。 關于小女孩擦燃火柴的句子,課文中還有幾句,如,“她又擦了一根”“她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她在墻上又擦著了一根火柴”“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要把奶奶留住”。
火柴是小女孩一家的生活來源,一根火柴對女孩來說是非常珍貴的。一天里一根火柴都沒有賣掉,心里的內疚和恐懼使她更不敢浪費一根火柴。
可為什么她還是擦著了一根,并且一根接一根地擦燃,直至擦燃一大把呢?如果說第一次她斗膽“終于”抽出一根,是她實在太冷了的緣故,那么后面的幾次,就跟寒冷沒有任何關系了。 第一次擦燃火柴帶來的幻象,帶給她片刻的幸福和歡愉,所以她不假思索地一次又一次擦燃火柴,“她敢從成把的火柴抽出一根,在墻上擦燃了,來暖和暖和自己的小手嗎?”跟“她趕緊擦著了一大把火柴”形成了鮮明的對比,前者的躊躇和后者的毫不猶豫,表達了小女孩強烈的內心需求,她渴望幻象中的一切成為現實,永遠不消失,尤其是慈愛的奶奶,所以她不惜浪費“一大把”火柴留住幻象中的奶奶。
③“有一個什么人快要死了。”小女孩說。
唯一疼她的奶奶活著的時候告訴過她:一顆星星落下來,就有一個靈魂要到上帝那兒去了。 這段話不光起到了過渡的作用,還暗示了小女孩的死,也預示了在下一次小女孩擦燃火柴時,看到的將是奶奶,作者這樣寫是頗有用心的。
④“奶奶!”小女孩叫起來,“啊!請把我帶走吧!我知道,火柴一滅,您就會不見的,像那暖和的火爐,噴香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一個樣,就會不見的!” 如果說,整篇文章中我們通過幻象能了解小女孩的內心渴望,那么這幾句小女孩的內心獨白加深了我們的感受。見到親愛的奶奶,她急迫地叫起來,她知道奶奶也會在火柴熄滅時很快不見,所以懇求奶奶把她帶走,她向奶奶表達自己此時痛苦的心情。
小女孩的話中四次出現了感嘆號,表達了小女孩的渴盼。在教學中,這里要引導學生細細體會。
⑤她倆在光明和快樂中飛走了,越飛越高,飛到那沒有寒冷,沒有饑餓,也沒有痛苦的地方去了。 聯系前文的內容,這句話的意思就是小女孩離開了人世,在美妙的幻覺中死去了。
小女孩只要活在這個世界上,就只有寒冷,只有饑餓,只有痛苦。 ⑥誰也不知道她曾經看到過多么美麗的東西,她曾經多么幸福,跟著她奶奶一起走向新年的幸福中去。
我們要注意到句子里的兩個“曾經”和兩個“幸福”。曾經,指的是在火柴擦燃中產生的幻象。
前一個“幸福”,聯系前文可知其含義:小女孩臨死前是在美好的幻象中度過的,是幸福的;后一個“幸福”,意思是小女孩死了就沒有寒冷、饑餓和痛苦,就徹底幸福了。通過這兩個“幸福”,我們可以感受到作者壓抑心頭的滿腔悲憤,感受到作者對窮苦人民寄予的深切同情和對貧富懸殊社會現實的強烈不滿。
(2)對詞語的理解。 圣誕樹:基督教徒12月25日紀念耶穌誕生,把這一天叫“圣誕節”。
過圣誕節的時候,把砍下來的樅樹或松樹陳設在屋內,用蠟燭、糖果、紙花、玩具、畫片等裝飾起來,叫作圣誕樹。 閃爍:發出光亮。
靈魂:迷信的人認為附在人體上的東西,認為死亡就是靈魂離開軀體。 二、教學目標 1.會寫6個生字,能正確讀寫“搖籃、圍裙、蜷腿、裂縫、填滿、櫥窗”等詞語。
2.有感情地朗讀課文,把握課文內容,關注課文中人物的命運,體會作者的思想感情。 3.了解作者虛實結合的表達方法,體會這樣表達的效果。
三、教學建議 1.對于安徒生的童話,學生是不陌生的,這不僅是教材選用過安徒生的《丑小鴨》,還因為安徒生及其作品近百年來(。
6. 賣火柴的小女孩的體會
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篇課文后,心情就好像起伏的波濤,久久不能平靜,我覺得資本主義國家太可恨了。這篇課文是丹麥的偉大童話作家安徒生寫的,它深刻地揭露了資本主義國家的罪惡,對小女孩的不幸遭遇寄予深切同情。
在圣誕節的夜晚,那些富人們都興高采烈得聚在家里歡度節日。有的圍繞著圣誕樹唱歌跳舞,有的坐在餐桌前盡情地吃著香噴噴的飯菜,有的孩子正依偎在爸爸媽媽的懷里,嬉笑撒嬌。在歡度佳節的夜晚,又有誰會冒著寒冷走出家門去買火柴呢?可那個窮苦的小女孩,她光著頭,穿著破衣服,在又冷又黑的大街上,仿佛在說:誰買我的火柴,請買我的火柴吧……。難道她不想在家里過節嗎?難道她不想得到幸福嗎?說實在的,她太想了,但是她卻做不到。因為媽媽去世了,爸爸沒有工作,只好靠她賣火柴掙幾個錢來維持生活,她的命運實在是太慘了。
小女孩由于沒有賣掉一根火柴,沒有掙到一個錢,所以她沒有回家,因為她的家里和大街上一樣寒冷和饑餓。在饑餓和寒冷的苦境中,她只能坐在高樓的墻角下,劃著一根又一根的火柴。在微弱的火光中,她仿佛看到了銅把手的大火爐,香噴噴的烤雞,美麗的圣誕樹。讀到這兒的時候,我真的為小女孩的“幸福”而辛酸。但是在資本主義的國家里,勞動人民的孩子是不可能有幸福的。結果呢,小女孩的幻覺一次次地被劃滅了,她的“幸福”也隨之飛得無影無蹤了。最后,她劃著整把火柴,想留住她最心愛的奶奶。但是在罪惡的資本主義里,就連這么一點點的愛,也不留給可憐的賣火柴的小女孩。第二天清晨,這個小女孩坐在墻角里,兩腮通紅,嘴里帶著微笑,她死了,在舊年的大年夜凍死了。讀到這里,我的淚水流到了臉頰上。
我對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悲慘遭遇真是萬分同情,對資本主義就更加痛恨了。再看看我們社會主義的中國,少年兒童們穿著整潔的衣服,吃著可口的飯菜,住著舒適的房間,每天還能背著書包在明亮的教室里學習知識,我們的生活多么幸福呀!我真為生活在社會主義的生活而感到自豪!
7. 讀《賣火柴的小女孩》的感受100字
"唉!多么可憐的小女孩!”我合上《安徒生童話》,眼前不禁浮現出小女孩的身影,心里暗暗為小女孩凄慘的命運感到痛惜. 《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主要講了在又黑又冷的大年夜里,一個賣火柴的小女孩因為沒有賣掉一根火柴,不敢回家,最后凍死在街頭的事.揭露了資本主義的黑暗,表達了作者對窮苦人民遭遇的深切同情. 當我讀到小女孩幾次劃著火柴的幻想這一段時,心里不由得再一次為小女孩悲慘的命運嘆息.是的,在貧富不均的資本主義社會,小女孩在微弱的火柴光中看見的暖烘烘的火爐,香噴噴的烤鵝,美麗的圣誕樹,這一切對小女孩來說都只能是幻想,根本就無法實現. 比起小女孩,我是多么幸福,從小到現在,我都吃飽穿暖,在家里,爸爸媽媽疼愛我;在學校,有老師和同學的關心.生活是多么的美好! 如果小女孩生長在新中國,她一定也能像我們一樣,背著書包高高興興去上學,坐在明亮的教室里聽老師講課;如果小女孩生長在新中國,在大年夜里,她一定和爸爸媽媽吃團年飯;如果小女孩生長在新中國,她一定會為祖國的迅猛發展感到驕傲;如果…… 一根渺小的火柴,照亮不了這個開闊的世界,但是卻能溫暖一個小女孩的夢想.在小女孩離開這個世界的時候,她感受不到寒冷和饑餓,在她的眼前是一個五彩繽紛的世界.所以,我們沒有太多的悲傷獻給她.但是,這個世界的殘酷和冰冷,卻不能不讓我們深受震撼.除夕之夜,一個小女孩不得不走上街頭,赤著腳走在雪地里.這幅不幸的剪影是那個不公平時代的最好見證.我們的同情心和善良,在這里得到滋潤和洗禮.一個高尚的人,應該具備這樣一種基本的美德:幫助那些需要幫助的人,幫助那些比自己弱小的人.可是,我們有多少人的手里有那樣一根火柴呢?而這個一無所有的小女孩,卻用她微薄的渴望和夢想幫助了我們. 讀了《賣火柴的小女孩》這個故事后,我似乎長大了,朦朧中懂得了什么……。
8. 讀《賣火柴的小女孩》有感
賣火柴的小女孩讀后感 看了安徒生童話的賣火柴的小女孩后,我不禁落淚了。
我深深同情小女孩那不幸的遭遇,也在詛咒著那個冰冷黑暗的社會,我更慶幸我是生活在這樣的一個幸福快樂的大家庭里。 賣火柴的小女孩講的是一個窮苦的小女孩在圣誕節前夜出去賣火柴,被凍死在午夜街角的故事,它反映了人類社會的不公平和人們對待弱小勢力的冷酷,我還記得賣火柴的小女孩是穿著破爛的舊衣裳在寒風中走啊走,只希望有人能買她的火柴。
她的手凍得通紅,一雙赤腳穿著破了的拖鞋,她用圍裙包著許多火柴,紅紅的小手里還抓著一把。最后,她用一根根火柴為自己照明取暖,美好的幻景不停地出現,她仿佛覺得自己見到了親愛的奶奶…… 小女孩的要求一點也不多,她只希望得到一點點的溫暖只希望富有的人們會可憐她,買她的一根火柴,然而,她怎么也沒有想到,她只能在嚴寒的圣誕夜中苦苦掙扎,最后被凍死。
悲慘的一幕幕畫面不能不讓我們同情。我想,如果她生活在我們這樣的家庭里那該多好啊!我也希望,有人能大破這個社會的冷酷,給小女孩一點溫暖。
和小女孩相比,我們真是幸福多了,我們有可口的食物,有溫暖的衣服,還有很多好玩的玩具,最重要的是我們有父母的關心和愛護。生活在這樣美好的環境中,我們又有什么理由不去努力學習,掌握更多的科學文化知識,為我們的祖國做出貢獻呢? 賣火柴的小女孩讓我明白了許多道理,讓我懂得了要珍惜今天的幸福生活。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賣火柴的小女孩教學反思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