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關于物理的小故事,大概1分鐘的
古希臘的學者阿基米德曾豪情萬丈地宣稱: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而現代的美國發明家特士拉更是“牛氣”,他說:用一件共振器,我就能把地球一裂為二!
他來到華爾街,爬上一座尚未竣工的鋼骨結構樓房,從大衣口袋里掏出一件小物品,把它夾在其中一根鋼梁上,然后按動上面的一個小鈕。數分鐘后,可以感覺到這根鋼梁在顫抖。慢慢地,顫抖的強度開始增加,延伸到整座樓房。最后,整個鋼骨結構開始吱吱嘎嘎
地發出響聲,并且搖擺晃動起來。驚恐萬狀的鋼架工人以為建筑出現了問題,甚至是鬧地震了,于是紛紛慌忙地從高架上逃到地面。眼見事情越鬧越大,他覺得這個惡作劇該收場了,于是,把那件小物品收了回來,然后從一個地下通道悄悄地溜開了,留下工地上的那些驚魂甫定、莫名其妙的工人。
上面這一段是一本書中有關美國著名發明家特士拉進行共振器發明的描寫,里面所說的“小物品”便是一個共振器。可以預見,若是他把這個小物品再開上那么十來分鐘,這座建筑物準會轟然倒地。書中說,用同樣的這個小物品,在一小時不到的時間內,也能把布魯克林大橋(連接紐約曼哈坦島和長島的大橋)摧毀,使之墜入幽深黑暗的海底。而且,在這本書里,特士拉甚至說:用這件小物品,我還能把地球一裂為二!
這該是一本科幻或者荒誕小說吧?否則,一件大不過拳頭、重不過幾斤的小東西,真的就有那么厲害,能把一座巍然聳立的大樓甚至是一座巨無霸似的大橋震垮?它是一件什么物品呢?
原來,它是一件共振器,它的威力主要在于它能發出各種頻率的波,這些不同頻率的波作用于不同的物體,就能夠相應地產生出一種共振波,當這種共振波達到一定程度時,就能使物體被摧毀。
題目是《給我一個支點,我能撬動地球》
2. 科學家有趣的物理故事,簡短一點的也行
阿爾伯特.愛因斯坦(*in)1897年3月14曰出生在德國西南距離慕尼黑八十五哩的烏耳姆城(Ulm)。
父母都是猶太人。父親赫爾曼.愛因斯坦和叔叔雅各布.愛因斯坦合開了一個制造電器設備的小工廠。
母親玻琳是受過中等教育的家庭婦女,非常喜歡音樂,在小愛因斯坦六歲時就教導他拉小提琴。這是一個和睦、愉快的家庭。
親人們深愛著小愛因斯坦,但都為他的智力發育感到擔憂。愛因斯坦小時候并不活潑,三歲多還不會講話,父母很擔心他是啞巴,帶他去給醫生檢查。
還好小愛因斯坦不是啞巴可是直到九歲時講話還不很通暢,所講的每一句話都必須經過吃力但認真的思考。小愛因斯坦是一個誠實的孩子,從不做違心的或騙人的事。
為此,他受到同學們的譏笑,給他起了一個綽號叫“誠實的約翰”。普通孩子喜歡玩帶有競爭性的游戲,可是他卻不喜歡參加。
孩子喜歡打仗的游戲,喜歡看士兵操練,但是他卻從小到大不喜歡任何和軍事有關的東西。他是一個不想看到人類互相殘殺的和平主義者。
愛因斯坦家的住房周圍有花園,他經常一個人長時間地蹲在花園角落的灌木叢里,用手撫摩著小葉片或者凝視著匆匆跑動的螞蟻。他很小就喜歡冥想,想了解大自然的奧秘。
一次,在依薩爾河岸野餐時,一位親戚說,小愛因斯坦很嚴肅,當其他的孩子都在互相玩耍、逗樂時,他卻獨自坐著看湖的對岸。母親玻琳深情的為自己的孩子辯護:“他是沉靜的,因為他在思索。
等著吧,總有一天他會成為一個教授!”那位親戚感到可笑,但也理解母親的心情。教授!在人們的心目中,只有那些聰敏的人才有可能得到這個榮譽的稱號,這個連話都說不好的笨孩子能成為一個教授嗎? 在四、五歲時,愛因斯坦有一次臥病在床,父親送給他一個羅盤。
當他發現指南針不斷地指著固定的方向時,感到非常驚奇,覺得一定有什么東西深深地隱藏在這現象后面。他一連幾天很高興的玩這羅盤,還糾纏著父親和雅各布叔叔問了一連串問題。
盡管他連“磁”這個詞都說不好,但他卻頑固地想要知道指南針為什么能指南。這種深刻和持久的印象,愛因斯坦直到六十七歲還能鮮明的回憶出來。
愛因斯坦在念小學和中學時,一般功課屬平常,唯有數學成績遠在全班同學之上。由于他舉止緩慢,不愛同人交往,老師和同學都不喜歡他。
教他希臘文和拉丁文的老師對他是那么厭惡,曾經公開罵他:“愛因斯坦,你長大后肯定不會成器。”而且因為怕他在課堂上會影響其他學生,竟想把他趕出校門。
愛因斯坦的叔叔雅各布在電器工廠里專門負責技術方面的事務,而愛因斯坦的父親則負責商業的往來。雅各布是一個工程師,自己就非常喜愛數學,當小愛因斯坦來找他問問題時,他總是用很淺顯通俗的語言把數學知識介紹給他。
有一天愛因斯坦跑來問叔叔:“什么是代數”?叔叔就這樣解釋:“在算術中有很多問題不容易解決,要算又很難。而代數是一門‘快樂’的數學,能很容易的幫人們解答困難的計算。
我們把我們不知道的數叫著X,然后來捕捉它。你把它當作已知道的東西,建立一些關系,最后你就可以容易地得到它了。”
然后叔叔給了他一本有代數問題的小冊子,愛因斯坦很快就學會了解決里面的問題。 有一次雅各布叔叔給他講了幾何中一個很美麗的定理——畢達哥拉斯定理:任何直角三角形的長邊平方一定等于兩短邊平方的和。
叔叔沒有告訴他這個定理的證明,但是愛因斯坦在畫了許多直角三角形后發現這關系一直成立,感到非常的驚奇。 父親的生意做得并不好,但卻是一個樂觀和心地善良的人,家里每星期都有一個晚上要邀請來慕尼黑念書的窮學生吃飯,這樣等于是救濟他們。
其中有一對來自立陶宛的猶太兄弟麥克斯和伯納德,他們都是學醫科的,都喜歡閱讀書籍,興趣廣泛。他們被邀請來愛因斯坦家里吃飯,并和羞答答、長著黑頭發和棕色眼睛的小愛因斯坦交成了好朋友。
麥克斯可以說是愛因斯坦的“啟蒙老師”,他借了一些通俗的自然科學普及讀物給他看,看完后就和愛因斯坦討論,并且再繼續提供給他新的讀物。麥克斯點燃了愛因斯坦自學的興趣火花,還不斷地輔導他。
麥克斯在愛因斯坦十二歲時給了他一本施皮爾克的平面幾何教科書,一下子攫取了愛因斯坦的心靈。愛因斯坦晚年時回憶這本神圣的小書時說:“這本書里有許多斷言,比如,三角形的三個高交于一點,它們本身雖然并不是顯而易見的,但是可以很可靠地加以證明,以致任何懷疑似乎都不可能。
這種明晰性和可靠性給我造成了一種難以形容的印象。” 這時愛因斯坦又想起了畢達哥拉斯定理,于是想要**證明這個定理。
他花了三個星期最后找到一個方法,就是從直角三角形最長邊所面對的頂點作這邊的垂直線,于是把三角分成相似三角形,由此很容易證明這個定理。雖然這是一個古老得有二千多年歷史的定理,但是愛因斯坦經過一番努力總算得到了結果,他第一次體會到科學發現時的欣喜。
麥克斯每星期來時,都會幫他改一些習題,并且輔導他作一些較難的問題。過不久又引導他學習高等數學,十三歲時他已自學微積分了。
當他的同班同學為那些平面幾何簡單問題和循環分數而皺眉頭時,愛因斯坦靠自學已。
3. 有關物理的故事 越短越好
清朝全息相片之謎 清朝時候,有個姓汪的官員外出,乘馬車走在一處河堤上.天空忽然陰云密布,隨即雷鳴電閃,大雨傾盆.汪某急忙讓車子停在一棵大柳樹下躲避. 雨過天晴,汪某下車方便,回頭時猛地看見車窗內有幾個人影,心中不禁一驚.揭開車簾看,車廂里空無一人,仔細審視,原來人影是在車窗玻璃上.回家后,人影依然不散,家人都以為神異,就把這塊玻璃取下供奉起來. 20幾年后,汪家的兒童用弓箭游戲,不小心打碎了玻璃.奇怪的是,每一塊碎片上的影像仍然是完整的. 汪某的外甥,翰林院侍讀張亮基得到一塊碎片,拿去給他的好友姚元之看.姚元之把自己看到的情況記錄下來,并收入他所寫的《竹葉亭雜記》書中. 書中記載:放平了看,這是一塊殘缺的玻璃片,但斜向陽光看去,就有一個“仙人”坐在里面,儀容端莊,面色微紅,雙目炯炯,胸前飄著長長的白須,頭戴紅色道冠,穿紫色衣服,右手執一柄羽毛扇,身旁還侍立著一個童子. 姚元之在清代嘉慶、道光兩朝,做官近40年,經歷豐富,博學能文,著述嚴謹.囿于當時認識水平,姚元之把這一奇異現象解釋為在雷雨時刻,一位避劫的仙靈精氣聚合不散,附著在玻璃上而成.。
4. 短一點的物理小故事
1.愛因斯坦十六歲時報考瑞士蘇黎世的聯邦工業大學工程系,可是入學考試卻告以失敗。看過他的數學和物理考卷的該校物理學家韋伯先生卻慧眼識英才,稱贊他:“你是個很聰明的孩子,愛因斯坦,一個非常聰明的孩子,但是你有一個很大的缺點:就是你不想表現自己。”
韋伯先生是講對了,愛因斯坦在數學方面可以說是有“天才”,他在12歲到16歲時就已經自學學會了解析幾何和微積分。而對于不想表現自己這個“缺點”,他也是“死不悔改”。他晚年寫給朋友的信中說:“我年青時對生活的需要和期望是能在一個角落安靜地做我的研究,公眾人士不會對我完全注意,可是現在卻不能了。”
2.科學家霍金小時候的學習能力似乎并不強,他很晚才學會閱讀,上學后在班級里的成績從來沒有進過前10名,而且因為作業總是“很不整潔”,老師們覺得他已經“無可救藥”了,同學們也把他當成了嘲弄的對象。在霍金12歲時,他班上有兩個男孩子用一袋糖果打賭,說他永遠不能成材,同學們還帶有諷刺意味地給他起了個外號叫“愛因斯坦”。誰知,20多年后,當年毫不出眾的小男孩真的成了物理界一位大師級人物。這究竟是什么原因呢?
原來,隨著年齡漸長,小霍金對萬事萬物如何運行開始感興趣起來,他經常把東西拆散以追根究底,但在把它們恢復組裝回去時,他卻束手無策,不過,他的父母并沒有因此而責罰他,他的父親甚至給他擔任起數學和物理學“教練”。在十三四歲時,霍金發現自己對物理學方面的研究非常有興趣,雖然中學物理學太容易太淺顯,顯得特別枯燥,但他認為這是最基礎的科學,有望解決人們從何處來和為何在這里的問題。從此,霍金開始了真正的科學探索。
5. 有關物理學家的故事(短一點的)
避雷針與嬰兒 一天,美國物理學家富蘭克林正在邀請人們參觀他的新發明。
其中一位闊太太問:“可是,它有什么用呢?”富蘭克林回答道:“夫人,新生的嬰兒又有什么用呢?”悄悄地收了“參觀費” 愛迪生有幢避暑的別墅,他喜歡陪同來訪者到這里參觀。其中有一個地方,來訪者必須經過一個繞桿才能走過去,而轉動繞桿要費很大力氣。
一位客人問愛迪生,為什么周圍都是些新的發明,而這里卻擺了個這么笨重的繞桿。愛迪生回答說:“喔,你瞧,每個把繞桿轉過來的人都往我屋頂上的水箱里抽入了8加侖的水。”
留聲機和助聽器 愛迪生一生取得了1093種發明的專利權,其中留聲機的發明使他最為得意。當有人問起,他為什么不發明一種助聽器時,他說:”你在過去的24小時內聽到的聲音,有多少是非聽不可的呢?”他接著又說:”一個人如果必須大聲喊叫,就絕對不會說謊。”
請寄胸腔 德國著名物理學家威廉·康拉德·倫琴在1895年發現了一種特殊射線,取名叫倫琴射線,就是我們常說的“X”光線,轟動了整個德國。不久,倫琴收到了一封信,向他郵購X射線,倫琴在回信中幽默地說:“目前,我手頭沒有X射線的存貨,而且郵寄X射線是一件相當麻煩的事情,因此不能奉命。
這樣吧,請把胸腔給我寄來!”大紙簍 愛因斯坦被帶到普林斯頓大學他的辦公室那天,有人問他需要什么工具。“我看,一張書桌或臺子,一把椅子和一些紙張、鉛筆就行了。
啊,對了,還要一個大廢紙簍。”他說。
“為什么要大的?”“好讓我把所有的錯誤都扔進去。”得到了金子 德國物理學家基爾霍夫有一次舉行講座時指出,從太陽光譜上看到的黑線證明太陽上有金子存在。
一位前來聽講座的銀行家譏笑基爾霍夫說:“如果不能從太陽上得到它,那這樣的金子有何用處!”后來基爾霍夫因光譜分析方面的發現榮獲了金質獎章,他把獎章給那位銀行家看,并說:“你瞧,我終于從太陽上得到了金子。”提薪 有一次,英國女王安娜參觀著名的格林威治天文臺,當她知道天文臺長、天文學家詹姆斯·布拉德萊的薪金級別很低以后,表示要提高他的薪金。
可是,布拉德萊懇求她千萬別這樣做。他說:“如果這個職位一旦可以帶來大量收入,那么,以后到這個職位上來的將不是天文學家了。”
來不及考慮 愛迪生75歲時仍到實驗室上班。有個記者問他:“愛迪生先生,你打算什么時候退休呢?”愛迪生裝出一副十分為難的樣子,說:“糟糕,這個問題我活到現在還沒來得及考慮呢!” 理論的成敗與國籍 20世紀30年代,愛因斯坦有一次在巴黎大學演講時說:“如果我的相對論證實了,德國會宣布我是個德國人,法國會稱我是世界公民。
但是,如果我的理論被證明是錯的,那么,法國會強調我是個德國人,而德國會說我是個猶太人。” 巧妙的比喻 一天,有人問英國光學權威W·S·富蘭克林:“為什么一個物體在我們視膜上的像是倒立的,而我們都不感到物體是倒立的呢?”富蘭克林想了一下回答說:“當你兩耳同時聽到一個嬰孩啼哭時,為什么馬上能肯定啼哭的不是雙胞胎呢?”慣性實例 物理老師在講“慣性”這一課,一個學生在下面講話。
老師暗示了他一眼,可他仍我行我素。老師:“我剛才講了什么內容?”學生:“慣性。”
老師:“請你舉個實例。”學生:“剛才我在下面講話,雖然您暗示了我一眼,但我沒法馬上停住,這就是慣性。”
我在外面 一位農夫請了工程師、物理學家和數學家來,想用最少的籬笆圍出最大的面積。工程師用籬笆圍出一個圓,宣稱這是最優設計。
物理學家將籬笆拉開成一條長長的直線,認為圍起半個地球總夠大了。數學家好好嘲笑了他們一番。
他用很少的籬笆把自己圍起來,然后說:“我現在是在外面。”。
6. 有關物理的故事 越短越好
十九世紀末期是物理學的變革時期,愛因斯坦從實驗事實出發,從新考查了物理學的基本概念,在理論上作出了根本性的突破。
他的一些成就大大推動了天文學的發展。他的量子理論對天體物理學、特別是理論天體物理學都有很大的影響。
理論天體物理學的第一個成熟的方面——恒星大氣理論,就是在量子理論和輻射理論的基礎上建立起來的。愛因斯坦的狹義相對論成功地揭示了能量與質量之間的關系,解決了長期存在的恒星能源來源的難題。
近年來發現越來越多的高能物理現象,狹義相對論已成為解釋這種現象的一種最基本的理論工具。其廣義相對論也解決了一個天文學上多年的不解之謎,并推斷出后來被驗證了的光線彎曲現象,還成為后來許多天文概念的理論基礎。
7. 物理小故事,100字左右
物理小故事(一):在學《聲現象》中聲音的傳播時,給學生講了這樣一個故事。
兩位老太太頭一回坐飛機,聽說飛機的速度比聲速還快,她們找到了機長,懇切地說:“機長,請飛機開的速度不好超過聲速,正因我們在機上還要談話。”在講慣性時講了一個身邊的故事,一個漂亮女士在公共汽車上,車突然剎車,漂亮女士被后面的年輕人撞倒。
漂亮女士氣呼呼地說:“什么德性?”年輕人笑著說:“這不是德性,是慣性。”學生聽完這樣的故事,笑完之后就會覺得物理知識來源于生活。
物理是很搞笑的。物理小故事(二):愛因斯坦小時候:[由*整理] 愛因斯坦小時候十分貪玩。
母親再三告誡他:“不能再這樣下去了。”愛因斯坦總是不以然地回答說:“你瞧瞧我的伙伴們,他們不都和我一樣嗎?”有一天,父親給愛因斯坦講了一件搞笑的事情。
父親說:“昨日,我和鄰居杰克大叔去清掃南邊工廠的一個大煙囪。那煙囪只有踩著鋼筋踏梯才煙囪內的能上去。
你杰克大叔在前面,我在后面。我們抓著扶手,一階一階地最后爬上去了。
下來時,你杰克大叔依舊走在前面,我跟在后面。鉆出煙囪,我看見你杰克大叔的模樣,心想我肯定和他一樣,臉臟得像個小丑,于是我就到附近的小河里去洗了又洗。
而你杰克大叔呢,他看見我鉆出煙囪時乾乾凈凈的,就以他也和我一樣乾凈呢,于是就只草草洗了洗手就大模大樣上街了。結果,街上的人都笑痛了肚子,還以你杰克大叔是個瘋子呢。”
父親鄭重地對愛因斯坦說:“其實,別人誰也不能做你的鏡子,只有自己才是自己的鏡子。拿別人做鏡子,白癡或許會把自己照成天才的。”
愛因斯坦聽了,頓時滿臉愧色,從此離開了那群頑皮的孩子們。他時時用自己做鏡子來審視和映照自己,最后映照出了他生命的熠熠光輝。
物理小故事(三):傳奇好名字 焦耳 英國著名科學家焦耳從小就很喜愛物理學,他常常自己動手做一些關于電、熱之類的實驗。有一年放假,焦耳和哥哥一齊到郊外旅游。
聰明好學的焦耳就是在玩耍的時候,也沒有忘記做他的物理實驗。傷感個性簽名女生冷淡 他找了一匹瘸腿的馬,由他哥哥牽著,自己悄悄躲在后面,用伏達電池將電流通到馬身上,想試一試動物在受到電流刺激后的反應。
結果,他想看到的反應出現了,馬收到電擊后狂跳起來,差一點把哥哥踢傷。盡管已經出現了危險,但這絲毫沒有影響到愛做實驗的小焦耳的情緒。
他和咯咯又劃著船來到群山環繞的湖上,焦耳想在那里試一試回聲有多大。他們在火槍里塞滿了火藥,然后扣動扳機。
誰知“砰”的一聲,從槍口里噴出一條長長的火苗,燒光了焦耳的眉毛,還險些把哥哥嚇得掉進湖里。這時,天空濃云密布,電閃雷鳴,剛想上岸躲雨的焦耳發現,每次閃電過后好一會兒才能聽見轟隆的雷聲,這是怎樣回事?焦耳顧不得躲雨,拉著哥哥爬上一個山頭,用懷表認真記錄下去每次閃電到雷鳴之間相隔的時刻。
開學后焦耳幾乎是迫不及待地把自己做的實驗都告訴了老師,并向老師請教。老師望著勤學好問的焦耳笑了,耐心地為他講解:“光和聲的傳播速度是不一樣的,光速快而聲速慢,因此人們總是想見閃電再聽到雷聲,而實際上閃電雷鳴是同時發生的。”
焦耳聽了恍然大悟。從此,他對學習科學知識更加入迷。
透過不斷地學習和認真地觀察計算,他最后發現了熱功當量和能量守恒定律,成為一名出色的科學家 焦耳一生都在從事實驗研究工作,在電磁學、熱學、氣體分子動理論等方面均作出了卓越的貢獻。他是靠自學成為物理學家的。
物理小故事(四):在講電學時,老師問學生:“你知道什么是電阻,什么是電源嗎?”學生回答道:“店主(電阻)就是商店的老板,店員(電源)就是商店的伙計。”牛頓年幼時,曾一面牽牛上山,一面看書,到家后才發覺手里只有一根繩;看書時定時煮雞蛋結果將表和雞蛋一齊煮在鍋里;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卻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來,當朋友把一只雞吃完,留下一堆骨頭在盤中走了以后,牛頓才想起這事,可他看到盤中的骨頭后又恍然大悟地說:“我還以為沒有吃飯,原來我早已吃過了”。
學生會感到很簡單,緊張的情緒很快就能緩解,繼而又會精神飽滿的投入到教學的下一個環節當中去。物理小故事(五):法拉第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鐵匠家庭。
13歲就在一家書店當送報和裝訂書籍的學徒。他有強烈的求知欲,擠出一切休息時刻貪婪地力圖把他裝訂的一切書籍資料都從頭讀一遍。
讀后還臨摹插圖,工工整整地作讀書筆記;用一些簡單器皿照著書上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把自己的閣樓變成了小實驗室。在這家書店呆了八年,他廢寢忘食、如饑似渴地學習。
他之后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我就是在工作之余,從這些書里開始找到我的哲學。這些書中有兩種對我個性有幫忙,一是《大英百科全書》,我從它第一次得到電的概念;另一是馬塞夫人的《化學對話》,它給了我這門課的科學基礎。”
法拉第主要從事電學、磁學、磁光學、電化學方面的研究,并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1820年奧斯。
8. 物理方面的小故事
趣味物理]“其實你也可以做伽利略”
有許多城市為愛好強烈刺激的人預備了一種極別致的娛樂,叫做“魔術秋千”。我沒有玩過這種秋千,所以只能從一本科學游戲集里抄下來一段描寫它的文字:
在離地面很高的地方,有一根很堅固的橫貫屋子的梁,梁上掛著秋千。大家在上面坐定以后,工作人員就關上門,撤去進屋子的跳板。這時候他宣布,他馬上要讓玩秋千的游客有機會去做一次短期的空中旅行了。說完以后,他就輕輕地推動秋千。然后自己就坐在后面,像駕馬車的人坐在馬車后面一樣,或者干脆走出這間屋子。
這時候,秋千擺動的幅度越來越大,看來就要蕩得同橫梁一樣高了。秋千越蕩越高,最后,它繞著橫梁轉了一周。運動越來越快了,這些蕩秋千的人雖然大部分都已經知道這個游戲實際上是怎么一回事,也感覺到自己的確是在擺動,的確在做著迅速的運動。他們似乎覺得自己的頭有時候是倒掛著,所以就本能地抓著坐位的扶手,免得跌下來。
不久,秋千擺動的幅度開始減小了,已經不再同橫梁一樣高了。又過了幾秒鐘,它完全停了下來。
事實上,這秋千始終掛在那里,沒有動過,而是這間屋子在一種非常簡單的機件幫助下,繞著水平軸在游客周圍轉動著。屋子里的各種家具,都是固定在地板上或墻壁上的。那個罩著大燈罩的電燈看來好像很容易跌倒,其實也是焊在桌子上的。管理秋千的工作人員好像曾經輕輕地推動過秋千,使它蕩起來,而實際上是屋子輕輕地擺動了一下,他只是做一個推的樣子。
所有一切都促成大家的錯覺。
這個錯覺的秘密,簡直簡單得可笑。然而在你現在懂得了這是怎么一回事以后,再去玩這個魔術秋千,你還是會受它欺騙的。錯覺的力量竟有這樣大!
普希金的一首關于“運動”的詩,你還記得嗎?
“世界上沒有運動。”一個滿腮胡須的哲人說。
另一個哲人不開口,卻在他面前來回地走。
他這個反駁真是再有力也沒有。
人們都贊美這個奧妙的答復。
可是,先生們,這個有趣的事件,
使我想起了另外一個例子:
誰都看見太陽每天在我們頭上走,
然而正確的卻是固執的伽利略。
在那些不懂秋千秘密的游客當中,你也可能做一個伽利略。你同伽利略有一點不同:伽利略曾經向大家證明太陽和星是不動的,我們自己才在旋轉。而你卻要向大家證明:我們是不動的,整個屋子在圍著我們轉。但你跟伽利略一樣,所說的話都和常見的情況相反,所以你也很可能遇上枷利略的可悲的遭遇:被大家看作是一個睜眼說瞎話的人……
9. 有關多位物理學家的小故事,要短的,100字左右,要快,十分鐘以內
牛頓: 他年幼時,曾一面牽牛上山,一面看書,到家后才發覺手里只有一根繩;看書時定時煮雞蛋結果將表和雞蛋一齊煮在鍋里;有一次,他請朋友到家中吃飯,自己卻在實驗室廢寢忘食地工作,再三催促仍不出來,當朋友把一只雞吃完,留下一堆骨頭在盤中走了以后,牛頓才想起這事,可他看到盤中的骨頭后又恍然大悟地說:“我還以為沒有吃飯,原來我早已吃過了”。
法拉第: 法拉第1791年9月22日生于薩里郡紐因頓的一個鐵匠家庭。13歲就在一家書店當送報和裝訂書籍的學徒。
他有強烈的求知欲,擠出一切休息時間貪婪地力圖把他裝訂的一切書籍內容都從頭讀一遍。讀后還臨摹插圖,工工整整地作讀書筆記;用一些簡單器皿照著書上進行實驗,仔細觀察和分析實驗結果,把自己的閣樓變成了小實驗室。
在這家書店呆了八年,他廢寢忘食、如饑似渴地學習。他后來回憶這段生活時說:“我就是在工作之余,從這些書里開始找到我的哲學。
這些書中有兩種對我特別有幫助,一是《大英百科全書》,我從它第一次得到電的概念;另一是馬塞夫人的《化學對話》,它給了我這門課的科學基礎。”法拉第主要從事電學、磁學、磁光學、電化學方面的研究,并在這些領域取得了一系列重大發現。
1820年奧斯特發現電流的磁效應之后,法拉第于1821年提出“由磁產生電”的大膽設想,并開始了艱苦的探索。1821年9月他發現通電的導線能繞磁鐵旋轉以及磁體繞載流導體的運動,第一次實現了電磁運動向機械運動的轉換,從而建立了電動機的實驗室模型。
接著經過無數次實驗的失敗,終于在1831年發現了電磁感應定律。這一劃時代的偉大發現,使人類掌握了電磁運動相互轉變以及機械能和電能相互轉變的方法,成為現代發電機、電動機、變壓器技術的基礎。
麥克斯韋: 麥克斯韋從小就有很強的求知欲和想象力,愛思考,好提問。據說還在他兩歲多的時候,有一次爸爸領他上街,看見一輛馬車停在路旁,他就問:“爸爸,那馬車為什么不走呢?”父親說:“它在休息。”
麥克斯韋又問:“它為什么要休息呢?”父親隨口說了一句:“大概是累了吧?”“不,”麥克斯韋認真地說,“它是肚子疼!”還有一次,姨媽給麥克斯韋帶來一籃蘋果,他一個勁地問:“這蘋果為什么是紅的?”姨不知道怎么回答,就叫他去玩吹肥皂泡。誰知他吹肥皂泡的時候,看到肥皂泡上五彩繽紛的顏色,提的問題反而更多了。
上中學的時候,他還提過象“死甲蟲為什么不導電”,“活貓和活狗摩擦會生電嗎”等問題。父親很早就教麥克斯韋學幾何和代數。
上中學以后,課本上的數學知識麥克斯韋差不多都會了,因此父親經常給他開“小灶”,讓他帶一些難題到學校里去做。每當同學們歡蹦亂跳地玩的時候,麥克斯韋卻進入了數學的樂園,他常常一個人躲在教室的角落里,或者獨自坐在樹蔭下,入迷地思考和演算著數學難題。
麥克斯韋主要從事電磁理論、分子物理學、統計物理學、光學、力學、彈性理論方面的研究。尤其是他建立的電磁場理論,將電學、磁學、光學統一起來,是19世紀物理學發展的最光輝的成果,是科學史上最偉大的綜合之一。
10. 科學家的小故事(簡短一點)
1、牛頓從事科學研究時非常專心,時常忘卻生活中的小事。有一次,給牛頓做飯的老太太有事要出去,就把雞蛋放在桌子上說:“先生!我出去買東西,請您自己煮個雞蛋吃吧。正在聚精會神地計算的牛頓,頭也不抬地“嗯”了一聲。老保姆回來以后問牛頓煮了雞蛋沒有,牛頓頭也沒抬地說:“煮了!”老太太掀開鍋蓋一看,驚呆了:鍋里居然煮了一塊懷表,雞蛋卻還在原地放著。原來牛頓忙于計算,胡亂把懷表扔到了鍋里。
2、牛頓一人在家中的果園中,由于邊走路邊思考問題,無意間撞到園中的蘋果樹,這時一個蘋果正好砸在牛頓的頭上。牛頓突然從問題中醒悟過來,撿起了蘋果,這時他又陷入一個問題:為什么蘋果會落到地上,而不是飄上天空。最終牛頓提出一個最簡單的現象產生的舉世定律:萬有引力。
3、富蘭克林7歲時,有一次過節,大人們給了他許多錢。富蘭克林打算用這筆“巨款”去商店買一些玩具。半路上,他看到一個男孩很神氣地吹哨子,他當時完全被這個哨子迷住了,就用自己所有的錢換了那個男孩的哨子。
4、回到家里,富蘭克林十分得意地吹著哨子滿屋子轉,卻打擾了全家人。他的家人知道他這筆交易后告訴他,為了這個哨子,他付出了比它原價高4倍的錢,并讓他明白,這些多付的錢,是可以買到更多更好的東西的。
5、波義耳1627年1月25日出生于愛爾蘭的一個貴族家庭。父親是個伯爵,家庭富有。在十四個兄弟中他最小。童年時波義耳并不特別聰明,說話還有點口吃,不大喜歡熱鬧的游戲,但卻十分好學,喜歡靜靜地讀書思考。
6、他從小受到良好的教育,1639至1644年,曾游學歐洲。在這期間,他閱讀了許多自然科學書籍,包括天文學家和物理學家伽利略的名著《關于兩大世界體系的對話》。這本書給他留下深刻的印象。他后來的名著《懷疑派化學家》就是模仿這本書寫的。
7、愛迪生一生只上過三個月的小學,他的學問是靠母親的教導和自修得來的。他的成功,應該歸功于母親自小對他的諒解與耐心的教導,才使原來被人認為是低能兒的愛迪生,長大后成為舉世聞名的“發明大王”。
8、愛迪生從小就對很多事物感到好奇,而且喜歡親自去試驗一下,直到明白了其中的道理為止。長大以后,他就根據自己這方面的興趣,一心一意做研究和發明的工作。他在新澤西州建立了一個實驗室,一生共發明了電燈、電報機、留聲機、電影機、磁力析礦機、壓碎機等等總計兩千余種東西。愛迪生的強烈研究精神,使他對改進人類的生活方式,作出了重大的貢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