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 五言聯句是什么意思
聯句
【注音】:lián jù
古代作詩的方式之一,即由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聯結成篇。舊傳最早的聯句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全詩七言,26句,分別由26人出句,一句一意,相聯而成,每句用韻,后人又稱其為“柏梁體”。但據后人考訂,此詩系偽托之作,并不可靠。晉宋時已不少人作詩用“聯句”,今存陶淵明、鮑照、謝朓等人詩作中均有此種形式。大抵為一人作四句,并有較完整的意思,所以有些學者曾以此為后來“五言絕句”所從出。唐代用聯句作詩的更多,趙翼《甌北詩話》:“又如聯句一種,韓、孟多用古體;惟香山與裴度、李絳、李紳、楊嗣復、劉禹錫、王起、張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創體。”聯句作詩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聯成一篇;后來習慣于用一人出上句,繼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續,最后結篇。聯句詩多為友人間宴飲時酬酢游戲之作,難有佳篇。
五言聯句就是必須是五個字的聯句了。
2. 五言聯句的意思是什么
古代作詩的方式之一,即由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聯結成篇。舊傳最早的聯句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全詩七言,26句,分別由26人出句,一句一意,相聯而成,每句用韻,后人又稱其為“柏梁體”。但據后人考訂,此詩系偽托之作,并不可靠。晉宋時已不少人作詩用“聯句”,今存陶淵明、鮑照、謝朓等人詩作中均有此種形式。大抵為一人作四句,并有較完整的意思,所以有些學者曾以此為后來“五言絕句”所從出。唐代用聯句作詩的更多,趙翼《甌北詩話》:“又如聯句一種,韓、孟多用古體;惟香山與裴度、李絳、李紳、楊嗣復、劉禹錫、王起、張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創體。”聯句作詩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聯成一篇;后來習慣于用一人出上句,繼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續,最后結篇。聯句詩多為友人間宴飲時酬酢游戲之作,難有佳篇。
五言聯句就是必須是五個字的聯句了。
3. 聯句是一種怎樣的句式
聯句是古代詩人常用的作詩方式之一,即由兩人或多人共同完成一首 詩,聯結成篇。
晉宋時代就已經有不少人用“聯句作詩”,現存的陶淵明、鮑照、謝眺 等人詩作中均有這種形式的作品,一般是一人作四句,并要有相對完整的意 思,所以有些學者認為“五言絕句”就出自于此。 到了唐代,用聯句作詩更為普遍,趙翼在《甌北詩話》中說:“又如聯 句一種,韓、孟多用古體,惟香山與裴度、李絳、李紳、楊嗣復、劉禹錫、王 起、張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創體。”
用聯句作詩最初沒有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甚至兩句以上 者,詩人們依次聯成一篇,后來習慣于由一人出上句,繼者先對成一聯,然后 再出上句,輪流接續,最后成篇。聯句詩多數為友人間宴飲時的游戲之作,少 有佳篇。
4. 什么是柏梁體聯句
有一種七言古詩是每句押韻的,稱為柏梁體。據說漢武帝筑柏梁臺,與群臣聯句賦詩,句句用韻,所以這種詩稱為柏梁體。其實鮑照以前的七言詩(如曹丕的《燕歌行》)都是句句用韻的,古代并非另有一種隔句用韻的七言詩。等到南北朝以后,七言詩變為隔句用韻了。句句用韻的七言詩才變了特殊的詩體。
下面是柏梁體的一個例子:
飲中八仙歌 [唐]杜甫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
△ △ △
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
△ △ △
川,銜杯樂圣稱避賢。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蛟如
△ △ △ △
玉樹臨風前。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李白一斗詩百
△ △ △
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張旭
△ △ △ △
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焦遂五斗方卓
△ △ △
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 △
也有一些七言古詩,基本上是柏梁體,但是稍有變通。例如:
麗人行 [唐]杜甫
三月天日天氣新,長安水邊多麗人。態濃意遠淑且真,肌理
△ △ △
細膩骨肉勻。繡羅衣裳照暮春,蹙金孔雀銀麒麟。頭上何所有?
△ △ △
翠微 葉垂鬢唇。背后何所見?珠壓腰 穩稱身。就中云暮椒房
△ △
親,賜名大國虢與泰。紫駝之峰出翠釜,水精之盤行素鱗。犀箸
△ △ △
厭飫久未下,鑾刀縷切空紛綸。黃門飛鞍不動塵,御廚絡繹送八
△ △
珍。簫鼓哀吟感鬼神,賓從雜沓實要津。后來鞍馬何逡巡,當軒
△ △ △ △
下馬入錦茵。楊花雪落覆白蘋,青鳥飛去銜紅巾。炙手可熱勢絕
△ △ △
倫,慎莫近前丞相嗔。
△ △
━━━━━━━━━━━
①麌,讀yǔ;薺,讀jì;潸,讀shǎn;銑,讀xiǎn;筱,讀xiǎo;哿,讀gě;豏,讀xiàn。 ②寘,讀zhì;霰,讀xiàn;禡,讀mà;沁,讀qìn。 ③這里所說的元半、阮半、愿半及下面所說的月半,具體的字可參看《詩韻舉要》。④第六類和第七類也可以通用。 ⑤蒸韻上去聲字少,歸入迥徑兩韻。 ⑥第三類和第四類也可以通用。 ⑦不舉上去聲韻,因為在這七個韻當中,除尤韻的上聲有韻外,其余聲韻是罕見的。 ⑧莽,讀mǔ。
5. 五言聯句的意思是什么
古代作詩的方式之一,即由兩人或多人共作一詩,聯結成篇。
舊傳最早的聯句始于漢武帝時《柏梁臺詩》,全詩七言,26句,分別由26人出句,一句一意,相聯而成,每句用韻,后人又稱其為“柏梁體”。但據后人考訂,此詩系偽托之作,并不可靠。
晉宋時已不少人作詩用“聯句”,今存陶淵明、鮑照、謝朓等人詩作中均有此種形式。大抵為一人作四句,并有較完整的意思,所以有些學者曾以此為后來“五言絕句”所從出。
唐代用聯句作詩的更多,趙翼《甌北詩話》:“又如聯句一種,韓、孟多用古體;惟香山與裴度、李絳、李紳、楊嗣復、劉禹錫、王起、張籍皆用五言排律,此亦創體。”聯句作詩初無定式,有一人一句一韻,兩句一韻乃至兩句以上者,依次而下,聯成一篇;后來習慣于用一人出上句,繼者須對成一聯,再出上句,輪流相續,最后結篇。
聯句詩多為友人間宴飲時酬酢游戲之作,難有佳篇。 五言聯句就是必須是五個字的聯句了。
6. 排律是什么
排律
開放分類: 中國文學、文學、律詩
排律
律詩的一種,由于按照一般律詩的格式加以鋪排延長而成,故稱排律,又叫長律。
排律和一般律詩一樣,要嚴格遵守平仄、對仗、押韻等規則,但它不限于四韻,每首最短五韻十句,多的長達五十韻(一百句)甚至一百韻(二百句)以上。除首尾兩聯外,中間各聯都用對仗;各句間也都要遵守平仄粘對的格式。由于限制過多,容易顯得堆砌死板,歷來極少名篇。
排律一般是五言,七言極少。五言排律由漢魏六朝五言古詩演化而來。劉宋時謝靈運的《湖中瞻眺》、梁代庚信的《奉和山池》,已具排律雛形,但體制較短,限于五韻十韻。杜甫以后,方告成熟,體制漸長,聲律愈工,中唐白居易的《代書詩寄微之》竟長達一百韻。韓愈、孟郊等更用聯句形式演為長篇(如《城南聯句》),形式更加工巧,內容卻日見貧乏。
排律之中,還有一種試帖詩,大都為五言六韻或八韻,以古人詩句或成語為題,冠以“賦得”二字(所以也叫“賦得體”),并限定韻腳,為科舉考試所采用。
五言長律(又叫五言排律)每句五個字,全詩共十二句,更更多。
如:張巡的 守睢陽詩
接戰春來苦,孤城日漸危。
合圍侔月暈,分守若魚麗。
屢厭黃塵起,時將白羽麾。
裹瘡猶出陣,飲血更登陴。
柏梁體(七言古詩,句句用韻的就叫柏梁體)漢載帝作柏梁臺,和群臣共賦七言詩(聯句)。句句用韻腳(平聲韻)。后人殷句句用韻的七言詩稱為柏梁體。
如:杜甫的 飲中八仙歌
知章騎馬似乘船,眼花落井水底眠。
汝陽三斗始朝天,道逢麴車口流涎,恨不移封向酒泉。
左相日興費萬錢,飲如長鯨吸百川,銜杯樂圣稱避賢。
宗之瀟灑美少年,舉觴白眼望青天,皎如玉樹臨風前。
蘇晉長齋繡佛前,醉中往往愛逃禪。
李白一斗詩百篇,長安市上酒家眠,天子呼來不上船,自稱臣是酒中仙。
張旭三杯草圣傳,脫帽露頂王公前,揮毫落紙如云煙。
焦遂五斗方卓然,高談雄辯驚四筵。
忠信應難敵,堅貞諒不移。
無人報天子,心計欲何施。謝謝采納
7. 什么叫律詩什么叫絕句(簡單明了)
律詩是中國 近體詩 的一種,格律 要求非常嚴格.常見的類型有 五律 ,七律 和 排律 三種.
特點
律詩發源于 南朝 齊永明時 沈約
等講究 聲律 、對偶 的 新體詩 ,至初唐就開始出現廣義五律,武周年代 沈佺期 、宋之問 定型狹義七律,其成熟于中晚唐時期.律詩要求詩句字數整齊劃一,每首分別為五言、七言句,簡稱 五律 、七律 .通常的律詩規定每首8句.超過8句 ,即10句以上的 ,則稱排律或 長律 .通常以8句完篇的律詩,每2句成一聯,計四聯,習慣上稱第一聯為破題( 首聯 ),第二聯為
頷聯 、第三聯為 頸聯 、第四聯為結句( 尾聯 ).每首的二、三兩聯(即頷聯、頸聯)的上下句習慣是對仗句.排律除首尾兩聯不對外,中間各聯必須上下句對仗.律詩要求全首通押一韻,律詩通常押平聲韻;第二、四、六、八句 押韻 ,首句可押可不押.廣義律詩允許失粘,狹義律詩不允許失粘.有“仄起”與“平起”兩式.另外,律詩的 格律 要求也適用于 絕句 .
廣義律詩的包容度很大,它允許拗格存在,允許三仄尾.如崔灝的【黃鶴樓】就是典型代表.
絕句起源于兩漢,成形于魏晉南北朝,興盛于唐朝,當時都是四句一首,稱為“聯句”,《文心雕龍·明詩》所謂“聯句共韻,則柏梁余制”.唐宋兩代,是中國經典 詩歌 的黃金時代,絕句風靡于世,創作之繁榮,名章佳什猶如群芳爭艷,美不勝收,可謂空前絕后.
對于“ 絕句 ”的稱謂,有兩種說法:
第一種
“ 絕句 ”又叫“ 絕詩 ”,或稱“ 截句 ”、“斷句 ”,截和斷都含有短截的意思.按照《詩法源流》的解釋,絕句是“截句”的意思,就是截取律詩四句,或截首尾二聯,或截前二聯或后二聯,或是中間二聯( 首尾 、前二、后二、中二 ).
作品賞析
第二種
“絕句”是從“五言短古,七言短歌”變化而來,唐人賦予它以聲律,使它定型,就成絕句.絕句每首四句,通常有五言、七言兩種,簡稱 五絕 、七絕 ,也偶有六絕.
說明
絕句稱謂的第一種說法是不正確的,關于絕句是截取律詩之半的說法,清代思想家 王夫之 曾經指出過:“ 五言絕句 自五言古詩 來,七言絕句自歌行來,此二體本在 律詩 之前,律詩從此出,遂令充暢爾.有云,絕句或截取律詩一半,或截前四句,或截后四句,或截首尾各兩句,或截中兩聯.審爾,斷頭刖足,為刑人而已.不知誰作此說,戕人生理!”而《 聲調譜 》作者 趙執信 也指出過:“兩句為聯,四句為絕,始于六朝,元非近體后人誤以絕句為截律詩,故致多此一問.”由此可見,截句的說法,是一種形式主義的臆斷,不足為信.
分類
按格律分類
按照詩歌 格律 ,絕句分為 律絕
和 古絕 .律絕是 律詩 興起以后才出現的,古絕遠在
《玉臺新詠》
律詩出現以前就有了.南朝陳代的徐陵主編《玉臺新詠》就有“ 古絕句 ”的名稱.但這種絕句雖然押韻,而相對來說平仄(zè)較為自由,或者可以說有些詩人不愿受格律的約束.在律絕盛行以后,古絕句仍然被沿用發展下來.古絕句五言特多,而七言非常之少.所以,七言八句不是很常見.
按字數分類
按照每句的字數,絕句可分為五言絕句、六言絕句和七言絕句,其中以五、七言絕句居多,六言絕句很少.
特點
律絕
律絕跟律詩一樣,依照律句的平仄,講究粘對、押韻.
絕句按字數分:五言絕句及七言絕句.
五絕
(1)平起式 兩字壓韻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2)仄起式 兩字壓韻
仄仄平平仄,平平仄仄平.
平平平仄仄,仄仄仄平平
8. 簡短的話是什么語
(三)言(兩)語:簡短的話.
其他的還有:
(花)言(巧)語:虛偽而動聽的話.
(甜)言(蜜)語:為討人喜歡或哄騙人而說的十分動聽的話.
(流)言(蜚)語:背后制造,散布的誣蔑,誹謗之類的話.
(千)言(萬)語:很多的話.
(豪)言(壯)語:豪邁,雄壯的話.
(溫)言(軟)語:說話聲音輕柔,語氣溫和.
(惡)言(惡)語:用惡毒的話罵人或用兇惡的語氣說話.
(風)言(風)語:背后散布的難聽的話.
(污)言(穢)語:粗魯,骯臟的話.
(流)言(飛)語
(瘋)言(瘋)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