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自立自強的名人事例短
1. 香港巨富李嘉誠的兩個兒子李澤鉅和李澤楷都以優異的成績在美國斯坦福大學畢業,想在父親的公司里施展宏圖,干一番事業,但李嘉誠果斷的拒絕了:“我的公司不需要你們!還是你們自己去打江山,讓實踐證明你們是否合格到我公司來任職。”于是,兄弟倆去了加拿大,一個搞地產開發,一個去了投資銀行,他們克服了難以想象的困難,把公司和銀行辦得有聲有色,成了加拿大商界出類拔萃的人物。李嘉誠的“冷酷無情”,把孩子逼上自立、自強之路,陶冶了他們勇敢堅毅、不屈不撓的人格和品性。
2. 美國總統羅斯福十分注重培養孩子們的獨立人格。他有句名言:“在兒子面前,我不是總統只是父親。”他反對孩子們依靠父母過寄生生活。他讓孩子們憑自己的本事自食其力。大兒子詹姆斯20歲去歐洲旅行,臨行前買了一匹好馬,然后打電報向父親求援。父親回電話說:“你和你的馬游泳回來吧!”兒子只好賣掉了馬,作為路費回家。“二戰”打響后,羅斯福的四個兒子都上了前線。父親病故了,他們還都堅守在自己各自的軍艦上,用這種特殊的方式為父親送行。
3、李四光粉碎“中國貧油論”
李四光,卓越的地質學家,地質力學的創立人。20世紀初,美國美孚石油公司,曾在我國西部打井找油,結果毫無所獲。于是以美國布萊克威爾教授為首的一批西方學者,就斷言中國地下無油,中國是一個“貧油的國家”。
年輕的地質學家李四光偏偏不信這個邪:美孚的失敗不能斷定中國地下無油。他說:我就不信,油,難道只生在西方的地下?在這種強烈的自信心的支配下,他開始了30年的找油生涯。他運用地質沉降理論,相繼發現了大慶油田,大港油田,勝利油田,華北油田,江漢油田。他當時還預見西北也有石油。今天正在開發的新疆大油田,也完全證實了他的預言。 李四光靠自信、自強徹底粉碎了“中國貧油論”。
2.名人自立成功的事跡(簡短的)
李嘉誠簡介
李嘉誠,廣東潮安人,1928年7月出生于廣東潮洲市一個貧窮家庭,父親為教師。
李嘉誠童年過著艱苦的生活。14歲那年(1940年),正逢中國戰亂,他隨父母走難,逃往香港,投靠家境富裕的舅父莊靜庵,可惜不久父親因病去世。
身為長子的李嘉誠,為了養家糊口及不依賴別人,決定輟學,先在一家鐘表公司打工,之后又到一塑膠廠當推銷員。由于勤奮上進,業績彪炳,只兩年時間便被老板賞識,升為總經理,那時,他只有18歲。
★不管做什么都要有恒心和決心,別人的事跡不一定就適合自己,但是可以鼓舞自己不斷的奮發圖強^.^★
3.有關自立的簡短小故事
蜥蜴的故事
一所房子要拆遷了,這家房子的主人在一面已經拆除了一半的墻中發現了一只被釘子穿身而過的蜥蜴。主人記起來這個釘子使自己為了掛結婚照片于20年前親手釘到墻上的,沒有想到確將一直生命釘中。可是最令人吃驚的是這只蜥蜴慢慢的動了起來,它還活著。
主人很驚奇。他仔細的坐在旁邊細細的觀察,看為何這只蜥蜴可以釘在墻上20年不死。經過幾天的觀察,主人發現了秘密:原來這只蜥蜴的同伴不斷從四處找來食物喂它,而且一喂就是二十年!!
后記:這只蜥蜴被釘住了以后,可以說已經決定它這輩子“碌碌無為”,它既不能“升官”,也不能“發財”。而那些同伴還是義無反顧的去照顧它二十年,換做是人類,多少人可以做到?
4.名人自立成功的事跡(簡短的)
張海迪(zhāng hāi dí),女, 1955 年生于濟南,漢族,哲學碩士,中共黨員,山東省創作協會一級作家,九屆、十屆全國政協委員,第十一屆全國政協常委,中國殘疾人聯合會副主席,中國作家協會全國委員會委員,山東省作家協會副主席。
張海迪 5 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有進過學校,童年時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 15 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山村,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
在那里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1983 年,海迪走上了文學創作的道路,她以頑強的毅力克服疾病和困難,精益求精地進行創作,執著地為文學而戰,至今已出版的作品有: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絕頂》。
散文集《鴻雁快快飛》、《向天空敞開的窗口》、《生命的追問》。翻譯作品《海邊診所》、《麗貝卡在新學校》、《小米勒旅行記》、《莫多克——一頭大象的真實故事》等。
她的作品在社會上在青少年中引起了很強的反響,長篇小說《輪椅上的夢》已經在日本、韓國出版。
5.關于刻苦自立的事例(盡量短小100
青年楷模張海迪
5歲時因病高位截癱。致殘后在病床上艱苦自學,翻譯和創作了多部作品,獲多項榮譽稱號。1983年,中共中央發出向張海迪學習的通知。
中國“保爾”吳運鐸
戰爭年代負傷致殘,一本《把一切獻給黨》影響了幾代人。
名科普作家高士其
案例一我有一雙經歷風雨的翅膀
我的父母都是普通的工人。同其他的父母一樣,他們深知知識的重要。因此,我成了他們的希望,而我也立志要考上大學。
然而苦難卻橫亙在我的夢想之路上。我六歲那年,爸爸在加夜班的時候鐵屑崩到了眼睛里,左眼失明了。我十一歲那年,爸爸因腎積血手術摘掉了左腎,再也無法進行體力勞動。我讀初一時媽媽下崗了,一家的生活只剩下爸爸每月200元的工傷補助費維持。那段日子似乎空氣都變得壓抑。這樣一個家庭是需要一個兒子來挑大梁的。那天,我毅然作出了一個決定:打工,我要自己供自己上學。
我從同學那借來五十元錢,去批發市場進了一些小裝飾畫,小工藝品,準備像校門口的小販那樣。沒想到平時司空見慣的事情輪到自己頭上竟然變得那么艱難。那天中午,我竟然沒有從包里把貨物拿出來。可是貨如果賣不出去,我連借的五十元錢都無法償還。第二天中午我去了一所比較遠的學校門口,擺好了貨物,怎么鼓勵自己都不敢吆喝。好久,一個小同學走過來,問我:“這是賣的嗎?”我急忙點頭。那天我賺了一毛錢,是我賺到的第一個一毛錢。那一刻,我深深的體會到了賺錢的艱辛,懂得了平時爸爸交給我的那些錢里面凝聚著多少汗水和辛苦。
一個月以后,我賺到了80元錢。我用23元買了一本向往已久的《題典》。走出書店,我突然感覺天空是那么藍。回到家爸爸詫異的問我錢是哪來的,我這才告訴了他。他什么也沒說。但我看到他的嘴角在不停的顫抖,我知道他在努力控制自己的情緒。一個多星期后的中午,大家正在吃飯,爸爸突然問我:“你是從哪里進的貨呀?”我很奇怪,可他看也不看我一眼,只是伸出筷子夾菜去了。不久,爸爸和我一樣,開始到一所小學校門口擺地攤賣貨了……我十分感激父親,他的行為是對我無聲的鼓勵。而我真切的感受到,命運的火種其實就在自己的手里`……
一次,我蹲在夜市的一角吆喝著。一個八九歲的男孩被我的工藝品吸引,但他的母親說什么也不給買,拉著他走出五六米遠的時候,我突然聽見她在呵斥:“看到了沒有,你要是不好好學習,將來也只能擺地攤。”
雖說早已習慣了被人審視的目光,也感受了自食其力的驕傲。但那一刻,我被深深的刺痛。我想到清掃樓道的媽媽,以及帶病工作的父親。他們從事著的也都是社會底層的工作,但他們是我心中最慈愛的父母,最完美的父母。我想,我一定用自己的勞動贏得別人的尊重,一定讓我的父母過上幸福的日子。
每年最輕松的是寒暑假,因為時間寬裕,貨品也不限于賣給小學生了。那一年寒假,我從早市批發了一絲袋粘豆包,在下午下班高峰時,我到附近的馬路旁叫賣。不到倆小時,豆包全部賣光,我賺了36元錢,是我賺的最多的一天,我高興極了。第二天,我又批發了一絲袋,也都賣光了。第三天再去那熟悉的地方賣,卻少有人買。我想了想才明白,原來人們吃豆包是一種嘗鮮、懷舊的心理。而一個地方的流動人員是固定的,想嘗鮮的人都已經買了,生意自然就清淡下來。于是我不斷的換地點,爸爸也來幫忙。二十幾天,我們走遍了附近的馬路,賺了600多元。那個春節是我所過得最開心的節日。父母很高興,我想是因為他們看到自己的女兒在一天天長大……
就這樣,依靠自食其力我完成了學業,并且我以高考作文滿分,總分600分的成績被哈爾濱工程大學錄取。
1928年在醫學試驗中因病毒侵入身體致殘。后畢生致力于科普創作,為我國科學事業作出突出貢獻。
草原英雄小姐妹
1964年玉榮與姐姐龍梅為保護集體的羊群被凍傷,雙小腿截肢。致殘后刻苦學習,大學畢業后從事青少年和殘疾人工作。圖中右為玉榮。
盲人化學家侯永庚
中科院研究員1980年因糖尿病雙目失明,失明后仍頑強從事物質晶體結構研究,創造了著名的“侯氏程序”。
6.關于自立的小故事 短點的
在我們的校園里有這么一群特殊的人群,他們有一個共同的名稱---"特困生",他們的生活只有學習和工作兩種顏色,不停地打工,不停地學習,不停地承受著各種生活的壓力,他們似乎與一切普通學生的娛樂都無關,他們成了時尚的絕緣體。
這是我們一般人都無法了解也無法體會的,他們的故事在我們眼里是成了傳奇。讓我們來看一看這些來自貧寒家庭的學生們,他們自信、他們自尊、他們自愛、他們自立;他們沒有任何埋怨,沒有墮落消沉;他們在逆境中苦苦求學,刻意成才;他們有著堅強的意志,他們有著良好的品格,無疑,他們是寒門驕子。
7.自強自立的人物故事(簡短 )
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
愛迪生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強,自立獲得巨大成功。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
他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留聲機;實驗并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望采納 謝謝您。
8.關于自立自強的短的小故事只要30字
自強不息的故事
1張海迪五歲時因患脊髓血管瘤,高位截癱。她因此沒進過學校,童年起就開始以頑強的毅力自學知識,她先后自學了小學、中學和大學的專業課程。張海迪十五歲時隨父母下放聊城莘縣一個貧窮的小村子,但她沒有懼怕艱苦的生活,而是以樂觀向上的精神奉獻自己的青春。在那里她給村里小學的孩子們教書,并且克服種種困難學習醫學知識,熱心地為鄉親們針灸治病。在莘縣期間她無償地為人們治病一萬多人次,受到人們的熱情贊譽。
2在美國,出洋預習班的同學們,目睹北美西歐科學 技術的巨大成就,對機器、火車、輪船及電訊制造業的迅速發展贊嘆不已。有的同學由此對中國的前途產生悲觀情緒,詹天佑卻懷著堅定的信念說:“今后,中國也要有火車、輪船。”他懷著為祖國富強而發奮學習的信念,刻苦學習,于1867年以優異的成績畢業于紐海文中學業。同年五月考入耶魯大學土木工程系,專攻鐵路工程。在大學的四年中,詹天佑刻苦學習,以突出成績在畢業考試中名列第一。1881年,在一百二十名回國的中國留學生中,獲得學位的只有兩人,詹天佑就是其中的一個。 回國后,詹天佑滿腔熱忱地準備把所學本領貢獻給祖國的鐵路事業。
3林則徐: 鴉片戰爭時期主張嚴禁鴉片、抵抗侵略的愛國政治家。史學界稱他為近代中國“開眼看世界的第一人”。字元撫,又字少穆,晚號村老人。福建侯官(今福建福州)人。嘉慶九年(1804)中舉。十六年中進士。曾與龔自珍、魏源、黃爵滋等提倡經世致用之學。二十五年起,先后外任浙江杭嘉湖道、鹽運使,江蘇按察使、江寧布政使。任上整頓鹽務、興辦河工、籌劃海運,采用勸平糶、禁囤積、放賑濟貧等措施救災撫民。后升任河東河道總督,親自實地查驗山東運河、河南黃河沿岸工程,提出改黃河由山東利津入海以根治水患的治河方案。十二年授江蘇巡撫。江蘇旱澇災情嚴重,他上奏歷陳民間困苦,堅請緩征受災州縣漕賦;致力興修水利工程。為克服銀荒和利于貨幣流通,他反對一概禁用洋錢,提出自鑄銀幣的主張,為中國近代幣制改革的先聲
4東漢時候,有個人名叫孫敬,是著名的政治家。他年輕時勤奮好學,經常關起門,獨自一人不停地讀書。每天從早到晚讀書,常常是廢寢忘食。讀書時間長,勞累了,還不休息。時間久了,疲倦得直打瞌睡。他怕影響自己的讀書學習,就想出了一個特別的辦法。古時候,男子的頭發很長。他就找一根繩子,一頭牢牢的綁在房梁上。當他讀書疲勞時打盹了,頭一低,繩子就會牽住頭發,這樣會把頭皮扯痛了, 馬上就清醒了,再繼續讀書學習。
這就時孫敬懸梁的故事。
5戰國時期,有一個人名叫蘇秦,也是出名的政治家。在年輕時,由于學問不多不深,曾到好多地方做事,都不受重視。回家后,家人對他也很冷淡,瞧不起他。這對他的刺激很大。所以,他下定決心,發奮讀書。他常常讀書到深夜,很疲倦,常打盹,直想睡覺。他也想出了一個方法,準備一把錐子,一打瞌睡,就用錐子往自己的大腿上刺一下。這樣,猛然間感到疼痛,使自己清醒起來,再堅持讀書。 這就使蘇秦"刺股"的故事。
6鑿壁偷光
西漢時有一個大學問家名叫匡衡。他小時候就非常喜歡讀書,可是家里很窮,買不起蠟燭,一到晚上就沒有辦法看書,他常為此事發愁。這天晚上,匡衡無意中發現自家的墻壁似乎有一些亮光,他起床一看,原來是墻壁裂了縫,鄰居家的燭火從裂縫處透了過來。匡衡看后,立刻想出了一個辦法。他找來一把鑿子,將墻壁裂縫處鑿出一個小孔。立刻,一道燭光射了過來,匡衡就著這道燭光,認真地看起書來。以后的每天晚上,匡衡都要靠著墻壁,借著鄰居的燭光讀書。由于他從小勤奮好學,后來匡衡成了一名知識淵博的經學家。
9.關于自強名人事例簡短
1、海倫·凱勒海倫·凱勒(Helen Keller,1880年6月27日-1968年6月1日),美國著名的女作家、教育家、慈善家、社會活動家。
在十九個月時因患急性胃充血、腦充血而被奪去視力和聽力。1887年與莎莉文老師相遇。
1899年6月考入哈佛大學拉德克利夫女子學院。1968年6月1日逝世,享年87歲,卻有86年生活在無光、無聲的世界里。
在此時間里,她先后完成了14本著作。其中最著名的有:《假如給我三天光明》《我的人生故事》《石墻故事》。
她致力于為殘疾人造福,建立了許多慈善機構,1964年榮獲“總統自由勛章”,次年入選美國《時代周刊》評選的“二十世紀美國十大偶像”之一。2、愛迪生愛迪生出身低微、生活貧困,他的“學歷”是一生只上過3個月的小學,老師因為總被他古怪的問題問得張口結舌,竟然當他母親的面說他是個傻瓜、將來不會有什么出息。
愛迪生雖未受過良好的學校教育,但憑個人奮斗和非凡才智,自信,自強,自立獲得巨大成功。他自學成才,以堅韌不拔的毅力、罕有的熱情和精力從千萬次的失敗中站了起來,克服了數不清的困難,成為美國發明家、企業家。
他發明自動電報幫電機,留聲機;實驗并改進了電燈(白熾燈)和電話。在他的一生中,平均每15天就有一項新發明,他因此而被譽為“發明大王”。
3、格林尼亞教授著名化學家格林尼亞教授,曾走過一段曲折的道路。少年時代,由于家境優裕,加上父母的溺愛,使得他沒有理想,沒有志氣,整天游蕩。
可是好景不長,幾年后他家徹底破產,一貧如洗,昔日的朋友都離他而去,甚至連女友也當眾羞辱他。從此,他醒悟了,開始發憤讀書,立志追回被浪費的時間。
九年以后,他研制出格氏試劑,獲得了諾貝爾化學獎。4、貝多芬大作曲家貝多芬由于貧窮沒能上大學,十七歲是患了傷寒和天花病,二十六歲,不幸失去了聽覺,在愛情上也屢受挫折。
在這種情況下,貝多芬發誓“要扼住生命的咽喉。”在與命運的頑強搏斗中,在樂曲創作事業上,他的生命之火燃燒得越來越旺盛了。
逆境不但沒有嚇倒他,反而成了他獲得強大生命力的磁場。5、富蘭克林·羅斯福1921年8月,富蘭克林·羅斯福帶全家在坎波貝洛島休假,在撲滅了一場林火后,他跳進了冰冷的海水,因此患上了脊髓灰質炎癥。
高燒、疼痛、麻木以及終生殘疾的前景,并沒有使富蘭克林·羅斯福放棄理想和信念,他一直堅持不懈地鍛煉,企圖恢復行走和站立能力。他用以療病的佐治亞溫泉被眾人稱之為“笑聲震天的地方”。
在康復期間,富蘭克林·羅斯福大量閱讀書籍,其中有不少傳記和歷史著作,卻幾乎沒有經濟學或哲學著作。
10.50字以內簡短的自立故事
小澤征爾是世界著名的交響樂指揮家.在一次世界優秀指揮家大賽的決賽中,他按照評委會給的樂譜指揮演奏,敏銳地發現了不和諧的聲音。起初,他以為是樂隊演奏出了錯誤,就停下來重新演奏,但還是不對。他覺得是樂譜有問題。這時,在場的作曲家和評委會的權威人士堅持說樂譜絕對沒有問題,是他錯了。面對一大批音樂大師和權威人士,他思考再三,最后斬釘截鐵地大聲說:"不!一定是樂譜錯了!"話音剛落,評委席上的評委們立即站起來,報以熱烈的掌聲,祝賀他大賽奪魁。
原來,這是評委們精心設計的"圈套",以此來檢驗指揮家在發現樂譜錯誤并遭到權威人士"否定"的情況下,能否堅持自己的正確主張。前兩位參加決賽的指揮家雖然也發現了錯誤,但終因隨聲附和權威們的意見而被淘汰。小澤征爾卻因充滿自信而摘取了世界指揮家大賽的桂冠。
個人認為此文不能再縮了,
有能力就自己搞吧.當題材一個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