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賣炭翁 賞析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并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愿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愿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著冰凍的道路,卻到長安市上賣炭。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象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著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系著他今后的生活。讀到這里,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可是詩人并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也讓讀者稍微平靜一下。
然后筆鋒一轉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采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里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么辦法去對付呢!“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這些宮使哪里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是強盜。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讀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兩鬢蒼蒼的賣炭翁,憑著這點對他來說毫無價值的報酬,能夠捱過那嚴寒的冬天嗎?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宮市”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方式。本來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歸官府向民間采購,到了德宗貞元末年,改用太監為宮使直接采辦。宮里經常派出幾百人到長安東西兩市和熱門的街坊去,遇到他們看中的東西,只說一聲是“宮市”,拿了就走,誰也不敢過問。有時撕給你兩三尺破舊的綢紗,算做報酬;有時候不但不給任何報酬,反而要你倒貼“門戶錢”和“腳價錢”。所以每逢宮使出來的時候,連賣酒賣燒餅的小店鋪都關上店門不敢做生意了。
2.賣 炭 翁 的 鑒 賞
《賣炭翁》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樂府》五十首詩歌當中的一首。
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
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并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
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愿望,他也難以實現。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
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愿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著冰凍的道路,卻到長安市上賣炭。
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象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著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系著他今后的生活。讀到這里,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
可是詩人并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也讓讀者稍微平靜一下。 然后筆鋒一轉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采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
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里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么辦法去對付呢!“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這些宮使哪里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是強盜。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讀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兩鬢蒼蒼的賣炭翁,憑著這點對他來說毫無價值的報酬,能夠捱過那嚴寒的冬天嗎?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宮市”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方式。本來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歸官府向民間采購,到了德宗貞元末年,改用太監為宮使直接采辦。
宮里經常派出幾百人到長安東西兩市和熱門的街坊去,遇到他們看中的東西,只說一聲是“宮市”,拿了就走,誰也不敢過問。有時撕給你兩三尺破舊的綢紗,算做報酬;有時候不但不給任何報酬,反而要你倒貼“門戶錢”和“腳價錢”。
所以每逢宮使出來的時候,連賣酒賣燒餅的小店鋪都關上店門不敢做生意了。 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
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
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
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賣炭翁》的藝術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詩人在開頭八句里,先對賣炭翁做了一番總的介紹,介紹得那么親切、自然,就像介紹自己家里的人一樣。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然而深情的十四個字,就活生生地勾畫出他的外貌:“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又是同樣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深刻地刻劃了他的內心活動。這番介紹就好像一串電影畫面,從南山的遠景開始,鏡頭平穩地拉近,然后就接連幾個大特寫:兩鬢、十指、灰塵滿面、衣衫襤褸,使人觸目驚心。
這樣介紹了以后,詩人就揀取賣炭翁的一次遭遇,來加以具體描寫。白居易有意把他放在一個大雪天里,這雪,雖然使他的身體格外寒冷,但卻點燃了他心頭的希望;雖然增加了趕車的困。
3.求賣炭翁的翻譯及賞析
[唐]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干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翻譯】
有個賣炭的老人,在南山上砍柴燒炭。
他滿面的灰塵,煙火熏烤他的臉,兩鬢蒼白十指漆黑。
賣炭得來的錢做什么呢?只想換取身上的衣服和填肚的糧食。
可憐他身上衣衫單薄,心里擔憂炭不值錢仍希望天更冷一些。
夜里城外積了一尺雪,拂曉他急忙駕著炭車軋著冰路上路。
走了半天,人也餓了,太陽已升高了,他才趕到集市的南門外泥地上休息。
那飄然而來的兩個騎馬人是誰?穿黃衣的是宮使,穿白衣的是爪牙。
他們手拿公文嘴里稱是皇帝的命令,拉回車頭吆喝著牛往北走。
一車炭足有—干多斤,宮使強行拉走,老人舍不得卻也沒辦法。
宮使扔下半匹紅綃和一丈綾子朝牛頭上—掛,就充當買炭的錢了。
【賞析】
一、內容分析
《賣炭翁》這首詩是自居易新樂府詩中最突出的一首。在這首詩的下面,詩人有一段小注:“苦宮市也。”這個注腳,有力地揭示了全詩的主旨。
整首詩共兩大段,可以分為三層意思。
第一層,為前面的六句,介紹了賣炭翁的生活情況。他長年生活在南山里靠砍柴燒炭賣炭過日。辛勤的勞動,使他的臉烤成煙火色,雙手黑黑的,人也過早地衰老,已經兩鬢斑白了。這辛勤的勞動,僅僅是為了營生,用炭去換取糧食和衣服。
第二層,是中間的六句。寫賣炭翁一早就趕著炭車進城去賣炭的情況。七、八兩句,先寫他內心的矛盾,身上衣服單薄,自然希望天不要太冷,可天不冷,又擔心炭賣不出去,于是,只好盼望天冷一點,他已經顧不上挨凍了,想的是早一點把炭賣掉,去換取糧食和衣服。九至十二句,寫他進城賣炭的艱辛。下了一夜大雪,天寒了,正是難得的賣炭機會,于是天剛拂曉便拉著炭車,在冰天雪地上趕路,這辛勞自然不言自明。“牛困人饑”這四個字集中概括了去賣炭的艱辛,寫出了賣炭翁過的是吃不飽穿不暖的日子。 “日已高”與“曉”字照應,從天剛亮直到中午,表明路程的遙遠,又拉了—千多斤重的炭車,辛苦程度可想而知。于是,只好在集市南門外的泥土上歇歇腳。
以上兩層合為第一大段。
第三層為第二段,共九句。詳寫賣炭翁炭車被搶的經過。前兩句,活靈活現地勾畫出兩個官差耀武揚威的兇狠樣子,騎著馬急馳而來,一前_后,—黃一白,十分囂張。緊接兩句,寫官差狐假虎威,明目張膽地來搶東西,嘴上還稱這是皇上的命令,不管老人同意不同意,他們拉了炭車就走。緊接三句(兩短一長)寫老人眼看—車一千多斤的炭被白白地搶走了。最妙的是最后兩句,寫兩個官差扔下半匹紅綃一丈綾,掛在牛頭上,說這是買炭的錢。這讓人想到“既要作婊子又要立牌坊”,明明是搶,偏要說是買。面對宮廷里面積壓廢棄的綃和綾,賣炭老人欲哭無淚,這些東西,對老人而言,解決不了他的溫飽又有何用?!這樣的揭露,其諷刺性是極強的。
二、中心
這首詩通過賣炭老人一車干余斤的炭被搶奪的經過,揭露了唐代的宮市給百姓帶來的災難。
本文轉載來自我愛學習網 原文地址
4.賣炭翁翻譯,越簡短越好
卻也沒有辦法,一千多斤,兩鬢頭發灰白。
可憐他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在中南山里砍柴燒炭,老翁舍不得它,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大聲呵斥著趕牛往北面拉去。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朝牛頭上一掛,希望天氣更寒冷,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
他滿臉灰塵?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手下的爪牙。賣炭得到的錢做什么用。
手里拿著詔書,也餓了。一車炭,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宮里的使者們將半匹紗和一丈綾,清晨,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有位賣炭的老翁?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十個手指很黑,然后拉轉車頭。兩位得意洋洋的騎馬的人是誰。
人和牛都疲乏了,宮里的使者們硬是要趕著走。
5.賣炭翁文言文翻譯,沒有簡短的
賣炭翁文言文翻譯,
有位賣炭的老翁,整年在南山里砍柴燒炭。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燎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也被炭燒得很黑。賣炭得到的錢用來干什bai么?買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可憐他身上只穿著單薄的衣服,心里卻擔心炭du賣不出去,還希望天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碾軋冰凍的車輪印往集市上趕去。牛累了,人餓了,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他們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歇息。那得意忘形的騎zhi著兩匹馬的人是誰啊?是皇宮內的太監和太監的手下。太監手里拿著文書,嘴里卻說是皇帝的命dao令,吆喝著牛朝皇宮拉去。一車的炭,一千多斤,太監差役們硬是要趕著走,老翁是百般不舍,但又無可奈何。內那些人把半匹紅紗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就充當炭的價錢了。
《賣炭翁》是白居易《新樂府》組詩中的第三十二首,自注云:“苦宮市也。”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唐憲宗年號,806—820)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容炭翁》來。
6.賣炭翁 譯文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
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
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7.求“賣碳翁”之賞析
白居易《賣炭翁》賞析 賣炭翁 ·白居易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
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
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賞析一】 《賣炭翁》這首詩是我國唐代詩人白居易《新東府》五十首當中的一首。它描寫一個燒木炭的老人謀生的困苦,揭露了唐代"宮市"的罪惡。
這首詩一開頭就把我們帶到當時的京城長安附近的終南山上,讓我們看到一個燒炭的老人過著的十分窮苦的生活。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燒炭的老翁連一寸土地也沒有,全部賴以為生的東西,只不過是一把斧頭、一掛牛車,再加上十個被煙火熏黑的手指頭。他沒有妻子也沒有兒女,孤苦伶仃的一個人,在南山上伐薪、燒炭,弄得"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勞動的艱苦是可想而知的。
這燒炭的老人對生活并沒有過高的要求,"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他僅僅希望有吃有穿,維持一種最低的生活。按理說,一個人養活自己一個人,并不是什么困難的事情,可是就連這樣一個愿望,他也難以實現。
木炭,本是供人取暖的東西,這老人辛辛苦苦地砍了柴、燒了炭,給別人帶來了溫暖,可是自己身上的衣服卻單薄得可憐。衣服單薄總該盼望天氣暖和吧?不,恰恰相反,被生活所迫的老人"心憂炭賤愿天寒",他寧肯忍受加倍的寒冷,以便能多賣一點炭錢。
這種矛盾的心情,深刻地表現出賣炭翁悲慘的處境。 "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寒冷的天氣果然來到了。
一清早,他就套上車,踏著冰凍的道路,卻到長安市上賣炭。從終南山到長安城,一路之上他想了些什么呢?詩人沒有告訴我們;但是可以想象得出來,他一定是滿懷著希望,因為這一車炭直接關系著他今后的生活。
讀到這里,我們覺得自己和這位老人更親近了,我們迫不及待地想要知道這車炭究竟能不能賣掉,能不能賣上一個公道的價錢。可是詩人并沒有馬上告訴我們結果,他讓賣炭翁歇下來,喘一口氣,也讓讀者稍微平靜一下,然后寫道:"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白衫兒。
"來的人一個是穿黃衣的太監,一個是穿白衫的太監的爪牙。他們裝模作樣,說是奉了皇帝的命令出來采辦貨物,也不管賣炭翁同意不同意,趕上炭車往北就走。
城北是皇帝住的地方,趕車的又是宮里的太監,一個賣炭的老人能有什么辦法去對付呢!"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千余斤炭,不知道要幾千斤柴才燒得出,而這幾千斤柴又不知道要多少天才砍得來!為了把柴燒成炭,這孤苦的老人又在塵灰里、在煙火旁邊受了多少熬煎!可是拿這一切所換到的是什么呢?"半匹紅紗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值。
"連紗帶綾合起來不過三丈,難道這就能抵得上老人多少天的辛勤勞動嗎?這些宮使哪里是在買東西,他們簡直是強盜。他們奪走的不只是一車炭,而是奪走了老人生活的希望,剝奪了他生活的權利。
這該激起讀者怎樣的憤怒!讀完了這首詩,我們不禁要問:兩鬢蒼蒼的賣炭翁,憑著這點報酬,能夠捱過那嚴寒的冬天嗎? 白居易在《新樂府》中每首詩的題目下面都有一個序,說明這首詩的主題。《賣炭翁》的序是"苦宮市也",就是要反映宮市給人民造成的痛苦。
"宮市"是唐朝宮廷直接掠奪人民財物的一種最無賴的方式。本來宮廷里需要的日用品,歸官府向民間采購,到了德宗貞元末年,改用太監為宮使直接采辦。
宮里經常派出幾百人到長安東西兩市和熱門的街坊去,遇到他們看中的東西,只說一聲是"宮市",拿了就走,誰也不敢過問。有時撕給你兩三尺破舊的綢紗,算做報酬;有時候不但不給任何報酬,反而要你倒貼"門戶錢"和"腳價錢"。
所以每逢宮使出來的時候,連賣酒賣燒餅的小店鋪都關上店門不敢做生意了。白居易寫作《新樂府》是在元和初年,這正是宮市為害最深的時候。
他對宮市有十分的了解,對人民又有深切的同情,所以才能寫出這首感人至深的《賣炭翁》來。 但是,《賣炭翁》的意義,遠不止于對宮市的揭露。
詩人在賣炭翁這個典型形象上,概括了唐代勞動人民的辛酸和悲苦,在賣炭這一件小事上反映出了當時社會的黑暗和不平。讀著這首詩,我們所看到的決不僅僅是賣炭翁一個人,透過他,仿佛有許許多多種田的、打漁的、織布的人出現在我們眼前。
他們雖然不是"兩鬢蒼蒼十指黑",但也各自帶著勞苦生活的標記;他們雖然不會因為賣炭而受到損害,但也各自在田租或賦稅的重壓下流著辛酸和仇恨的淚水。《賣炭翁》這首詩不但在當時有積極意義,即使對于今天的讀者也有一定的教育作用。
《賣炭翁》的藝術性也是很高的。你看,詩人在開頭八句里,先對賣炭翁做了一番總的介紹,介紹得那么親切、自然,就像介紹自己家里的人一樣。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簡單,然而深情的十四個字,就活生生地勾畫出他的外貌:"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又是同樣簡單而深情的十四個字。
8.賣炭翁 解釋
賣炭翁,伐薪燒炭南山中。
滿面塵灰煙火色,兩鬢蒼蒼十指黑。賣炭得錢何所營?身上衣裳口中食。
可憐身上衣正單,心憂炭賤愿天寒。夜來城外一尺雪,曉駕炭車輾冰轍。
牛困人饑日已高,市南門外泥中歇。 譯文: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
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翩翩兩騎來是誰?黃衣使者衫兒。
手把文書口稱敕,回車叱牛牽向北。一車炭,千余斤,宮使驅將惜不得。
半匹紅綃一丈綾,系向牛頭充炭直。 譯文: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
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9.賣炭翁翻譯,白居易的資料,簡潔
有位賣炭的老頭,在終南山里砍柴燒炭。
他滿臉灰塵,顯出被煙熏火烤的顏色,兩鬢頭發灰白,十個手指烏黑。賣炭得到錢作什么用?為了身上穿的衣裳和嘴里吃的食物。
數九寒天可憐身上穿的衣服很單薄,但是心里擔憂炭的價錢便宜,希望天氣更寒冷。夜里城外下了一尺厚的大雪,清晨,老翁駕著炭車軋著冰凍的車轍趕路。
牛疲乏了,人也餓了,太陽已經升得很高了,老翁就在集市南門外泥濘中休息。 兩上騎馬的人輕快前來了,他們是誰?是穿黃衣服的太監和穿白衣服的差役。
手里拿著公文,嘴里說是皇帝的命令,然后拉轉車頭,吆喝著趕牛往北面拉去。一車炭,一千多斤,宮市使者們硬是要趕走,老翁舍不得它,卻也沒有辦法。
宮市使者們將半匹紅綃和一丈綾,朝牛頭上一掛,當作炭的價錢。 白居易(公元772年~公元846年),字樂天,晚年又號香山居士, 白居易全身像 [2] 唐朝著名詩人,中唐新樂府運動的主要倡導者,唐代三大詩人之一,它是現實主義傳統的繼承者,主張達則兼濟天下,窮則獨善其身。
祖籍山西太原,新鄭e5a48de588b67a686964616f31333335336438(今河南新鄭)人,后遷下邽。白居易的祖父白鍠后在河南鞏縣當縣令,和當時鄰居新鄭縣令是好友,見新鄭山清水秀,就舉家搬遷到了新鄭,白居易本人就出生于河南新鄭(今屬鄭州新鄭)。
[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