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個人現實表現材料怎么寫啊
一、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具有高尚的道德品質
該同志寬容大度,不計較個人得失。待人誠懇、友善、自信。在不同的工作單位,都能夠尊敬領導,團結同志,能夠較好處理與領導和同事的關系,對人熱情周到、熱情服務。辦事情即能堅持原則,又能主動解決遇到的困難和問題,展現出良好的工作作風與精神風貌。
二、工作扎實,業務過硬,具有較強的工作能力
從參加工作以來,始終兢兢業業,克己奉公,充分利用自己的所學、所長,努力在平凡的崗位上創造出非凡的業績。他始終堅持政治理論學習,認真鉆研業務知識,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經常把同事和一些老同志的優點和做事、辦事的經驗、能力作為自己的學習內容,不斷提高自己分析問題、解決問題的能力。在工作中勤勤肯肯,任勞任怨,經常性加班加點毫無怨言,經常得到領導和同事們的一致好評,主動承擔領導交辦的其他工作,具有一定的協調和組織能力。
三、廉潔自律情況
在個人品質上,堅持做到為人正直,堅持原則,嚴以律己,寬以待人,勇于開展批評與自我批評,不以權謀私,隨波逐流,不攬功諉過,不阿諛奉承,嚴格要求自己,約束自己,以政治堅持立德、以廉潔從政立身,堅持自重、自省、自警、自勵,以身作則,言行一致,凡違反紀律、法律即超出原則之事,堅決不干,主動抵制來自各方面的不正之風。
在工作上,以主人翁精神對待工作,以較強的事業心、責任感和進取心,開創性地工作,并勇于負責,不怕苦,不怕累,任勞任怨。
四、存在的缺點和不足
盡管該同志工作突出,成績優秀,學風端正,多年來在學習、工作、思想情況有了一定的進步和提高,但在一些方面還存在一些不足,如工作經驗不豐富,理論知識掌握不夠全面、細致。在今后的工作中還應進一步加強學習和積累經驗。
公司
年 月 日
2.政審表中的現實表現如何填寫
可以從四個方面。
一是思想政治方面,思想上積極上進,注重加強對政治理論的學習,積極參加政治教育和理論學習,思想政治覺悟高,在大事大非面前立場堅定。
二是完成作工作或學習怎么。主要包括業務學習是否刻苦認真,考核成績較好,專業技術較精,成為學科的帶頭人,工作勤勤懇懇,兢兢業業,多次出色地完成什么什么工作任務,尤其是在什么什么方面表現較好,受到上級和領導肯定與表揚。
三是群眾基礎如何,是不是團結同志,尊重領導師長,與群眾打起一片,善于關心和助,有較強的集體榮譽感。
四是人品如何,是不中廉潔自律,是不是生活作風正派,為人忠誠老實,黨性官德人品怎么怎么樣
3.人基本的人性表現在哪些方面
。
一、人性存在嗎? (一)同類是否有其共同的本性?此種本性是否是抽象的、普遍的? 對此,人們可能永遠也難達成一致的認識,但我的理解則是:同類的確有其共同的本性,這種本性是普遍的,卻不是抽象的。正是這種普遍的本性,制約著它們“選擇”其生存的方式。
放眼看來,歷史、現實乃至將來的每個具體的個人、團體、階級、民族、國家等等,無一不表現出它們各自的特點。既然如此,怎么會存在一個制約他們行為的普遍人性呢?看起來好像很荒謬。
可是,如果你只關注參天大樹的樹葉,你就不會發現樹葉長在樹枝上;如果你只看到某個樹枝,你就不會發現樹枝之后的大樹枝。只有順葉尋枝、順枝尋干,你才能最終發現:原來都源自樹干。
再推而廣之,原來都來自樹根、來自大地、來自銀河系、來自宇宙…… 如果用研究宇宙的方法以及由此獲得的知識來研究樹葉,的確很可笑;然而,如果只看到樹葉卻否認它們都源自樹干,同樣可笑。研究哲學的人不可能用他們的哲學知識研制出高性能電腦;但研究電腦的人也不應否定哲學研究的必要。
蓋目的、角度使然。 不同的觀察角度、研究目的,不但是必須的,也是應該的;但用此種角度、目的來否定另種角度、目的,用此種角度、目的得出的結論來否認另種角度、目的得出的結論,則是荒謬的。
問題的關鍵在于:針對不同的、必要的目的,選擇合適的研究方式和角度。 (二)人類是否存在上述理解的普遍人性呢?是。
馬克思主義雖承認人性的存在,但否認存在普遍抽象的人性:只有從人的社會性和階級性出發,才能得出對人性的正確解釋,并由此斷言,在階級社會中沒有超階級的人性。 我則以為,不同的階級確存在不同的行為特征、價值觀、乃至信仰等等,如果我們僅從這個層次考察人性,則人性必然因其階級性而已,由此,這種層面上的抽象人性的確不會存在。
可是,如果再深究幾步,從更原始的地方尋找:難道這些表現為不同階級性的人性就不存在某些共性嗎?一個淺顯的道理是:任何存在物,只要作為類而存在,總會具備某種共性的東西。人既然作為類而存在,那么,它必然存在共性,而且,在這些共性中,總有某些或某個主要方面在根本上主要地決定著人類行為,從而構成可被稱作人性的東西。
由此我以為,普遍人性的確存在。 千姿百態的世間萬物都有它們的原始基礎,活脫脫的社會意識都最終受制于社會存在,作為同類的人,難道就不存在一個共同的人性嗎? 二、人性是什么? 讓我們按以下思路來探討: 先來考察物(包括除人之外的低級動物)是否有性。
我認為是有的:物雖無靈卻有其性,物之性(物性)就在于“求我生存”。一個簡單的邏輯是:存在物的本性如果是為了不存在,那么這種存在又是如何“存在”出來的呢?為何鮮花芳草不生長在沙漠?為何蒼蠅要長那樣的眼睛?為何“兔子不吃窩邊草”?為何狐貍要吃雞、老虎要吃人?為何……窮究而論,全在于它們要求生存。
物的這種“求我生存”的性質就這樣內含在萬種生物之中了,它是物類固定不變的天性,并從根本上決定、解釋著物類“行為”。所以,物性就是求我生存。
人是從物梯次進化而來的,此種簡單的事實決定了:人性必然與物性有相通之處,因此,人性應當與“求我生存”相關聯。然而,那個代表著物性全部內容的“求我生存”,對人來講卻遠遠不夠了,因為人與物有著本質的不同。
前面我曾經探討過,從本質存在意義上看,人就是一種能動之物(此“物”以肉體組織作為表現形式);人與物的最本質區別就在于人的能動(人與生俱來并為其所獨有的那種具有明確目的的創造性精神)。由此決定了:人類固然要追求生存以實現其肉體組織的存在,但它同樣要追求精神實現以實現其能動的存在;而且,隨著人類的不斷進化,與表現為肉體的物質存在相比,實現和占有人類的能動本能將日益重要,甚至會成為“全面占有人在”的主要方面。
既然如此,單純一個 “求我生存” (它只能滿足人類肉體需要)非但不足以說明人性的全部,而且,隨人類的發展及其生存條件的逐步改善,它在人性中的份量必將日益減小。舉個例子:你讓豬吃飽喝足了它就睡覺,人呢?你讓人吃飽喝足了他就去“老老實實”地睡覺嗎? 那么,“全面占有人類本質存在”的具體要求是什么呢?就是人的能動本能和肉體組織同時得以協調地實現,甚至就是簡單的“物質和精神產品極大豐富”。
首先,肉體組織的實現相對簡明一些,只要具備足夠的生存和延續條件就夠了(附議:告子的“食色性也”竟然令孟子也無力反駁,我卻可以不自量力地告訴他:食色的確是人性,但不是人性的全部)。 其次,要全面實現表現為精神的能動,則相對復雜些,因為它需要兩方面條件:其一,能動首先是一種待滿足的精神,需要資其享用的產品。
例如,你沒有給音樂愛好者提供美妙的音樂,他就不會滿足。其二,能動更是一種創造精神,它需要可以施展創造的環境。
例如,你給創作者設置很多條條框框,他也不會滿足。 上述兩個方面以及能動實現的兩個方面,都是相互關聯的:沒有生存及其延續,則沒有能動,而能動的發揮又給生存及其延續創造更好的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