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北京的簡單介紹
北京是中華人民共和國首都,全國政治、經濟、交通和科學文化中心。
位于華北平原西北端,東南距渤海150公里,是我國歷史最悠久的城市和古都之一。作為千年城邑,歷史名城,她擁有壯麗輝煌的皇家宮殿和建筑群;雄偉豪壯的長城和邊關要塞;情趣盎然、湖山相映的古典園林;風格獨特、造型典雅的名寺古剎;深淵醇厚、韻味無窮的文化和習俗……;作為現代化的大都市,她擁有裝飾豪華、熱情服務的星級飯店;四通八達方便速捷的交通網絡;風味齊全、滿意四方的餐廳、酒樓和快餐店;集萃中外名品,又有地方特色的商場和購物中心 People native to urban Beijing speak the Beijing dialect, which belongs to the Mandarin subdivision of spoken Chinese. Beijing dialect is the basis for Standard Mandarin, the language used in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 the Republic of China on Taiwan, and Singapore. Rural areas of Beijing Municipality have their own dialects akin to those of Hebei province, which surrounds Beijing Municipality.。
2.北京故宮介紹 (簡短)
故宮
故宮,又稱紫禁城,是明、清兩代的皇宮,為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無與倫比的古代建筑杰作紫禁城占地72萬多平方米,共有宮殿9000多間,都是木結構、黃琉璃瓦頂、青白石底座,飾以金碧輝煌的彩畫。這些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氣魄宏偉,規劃嚴整,極為壯觀。建筑學家們認為故宮的設計與建筑,實在是一個無與倫比的杰作,它的平面布局,立體效果,以及形式上的雄偉、堂皇、莊嚴、和諧,都可以說是上罕見的。它標志著我們祖國悠久的文化傳統,顯示著五百多年前匠師們在建筑上的卓越成就。
3.故宮的簡單介紹50字
北京故宮是中國明清兩代的皇家宮殿,舊稱紫禁城,位于北京中軸線的中心,是中國古代宮廷建筑之精華。北京故宮以三大殿為中心,占地面積72萬平方米,建筑面積約15萬平方米。
故宮前部宮殿,當時建筑造型要求宏偉壯麗,庭院明朗開闊,象征封建政權至高無上,太和殿坐落在紫禁城對角線的中心,四角上各有十只吉祥瑞獸。
故宮的設計者認為這樣以顯示皇帝的威嚴,震懾天下。后部內廷卻要求深邃、緊湊,因此東西六宮都自成一體,各有宮門宮墻,相對排列,秩序井然。內廷之后是宮后苑 。
故宮宮殿是沿著一條南北向中軸線排列,三大殿、后三宮、御花園都位于這條中軸線上。并向兩旁展開,南北取直,左右對稱。這條中軸線不僅貫穿在紫禁城內,而且南達永定門,北到鼓樓、鐘樓,貫穿了整個城市。
擴展資料
故宮宮城周圍環繞著高12米,長3400米的宮墻,形式為一長方形城池,墻外有52米寬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個森嚴壁壘的城堡。故宮有4個門,正門名午門,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面對北門神武門,有用土、石筑成的景山。在整體布局上,景山可說是故宮建筑群的屏障。
故宮南北長約960米,東西寬約750米,面積72萬多平方米,現存房屋8000多間。它周圍有高10米的城墻,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
四面各有一座門,南為午門、北為神武門、東為東華門、西為西華門。紫禁城內由外朝、內廷兩大部分組成。
外朝以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為中心,東有文華殿,西有武英殿為兩翼,是朝廷舉行大典的地方。外朝的后面是內廷,有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御花園以及東、西六宮等,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皇帝、后妃們居住的地方。此外,東側還有寧壽宮區域,是清朝乾隆皇帝為做太上皇退位養老之所。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故宮
4.北京名勝古跡一二的簡單介紹
萬里長城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所有到北京去的人都以游覽萬里長城為快,"不到長城非好漢"已經成了中外游人的一句豪言壯語。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 瑪哈爾陵,伊斯坦布爾的圣.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 奇跡。
今天,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點而加以保護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
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甘肅的嘉峪關, 東到遼寧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從山峻嶺之巔,黃彼岸和渤海之濱。
古 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和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 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 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 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
金戈 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 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
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 富,除了城墻、關城、鎮城、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筑藝術之外, 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 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故 宮 位于北京市市中心,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總面積72 萬平方米,有宮室9000余間,是明清兩代500多年24個皇帝的皇宮,舊稱紫禁城。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宮殿和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
故宮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墻外有一道52米寬的護城河。紫禁城四面各有一座城門樓,城的四角建有精巧的角樓各一座。
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完工。整個建筑 群布局合理,層次分明,主體突出,宮殿建筑是沿南向北延伸的中軸 線和東西對稱的格局排列布置的。
紫禁城的宮殿按前朝后寢的規制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前朝主要圍繞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 布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封建皇權的象征。兩翼有文化殿、武英 殿。
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帝后、嬪妃、皇子公主們居住游園和 奉神的地方,中軸線上排列著被稱為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三宮東西兩側,分別為東西六宮。
主軸建筑和兩側的東西六宮之間, 又有日精門、月華門、龍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景和門、隆福門等相連通。內廷的建筑與外朝在風格上迥然不同,它顯得更為嚴密深邃而富有生活氣息。
天 壇 在故宮東南方數公里處,有一座巨大的祭天神廟,這就是天壇。天壇的總面積是270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大4倍。
中國的皇帝號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天子的居所自然不敢大過“老天”的了。
除“天”之外,中國皇帝還有許多神祗需要祭祀,包括地神、水神、農業神、軍事神、社會神、宗教神、市民神以及自己的祖宗牌位。因此,祭祀活動是皇帝的主要工作,一年四季不斷,時間消耗甚多,而皇家的祭祀建筑也遍及京城各地且各有特色,成為北京的一道奇特風景。
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是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天壇的建筑在一條中軸線上。最南的圍墻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圍墻呈半圓型,象征天,這種設計來自遠古“天圓地方”的思想。
天壇占地273公頃,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墻構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墻總長6416米,內壇墻總長3292米。
內外壇墻的北部呈半圓形,南部為方形,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 “夭圓地方”。夭壇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廚、宰牲亭和齋宮等建筑和古跡。
天壇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筑藝術高超,是中國非常出色的古建筑之一。 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在整個北京城里,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的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 頤和園 "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由著名宮廷建筑師雷家璽設計,建于1750~1764年。占地約290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1860 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軍費500余萬兩白銀重修,改名為頤和園。
園內殿堂樓閣、游廊水榭等建筑,精巧華麗,布局嚴整,是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
頤和園的水面占全園面積的。
5.北京名勝古跡一二的簡單介紹
萬里長城 1987年12月長城被列入《世界遺產名錄》。
所有到北京去的人都以游覽萬里長城為快,"不到長城非好漢"已經成了中外游人的一句豪言壯語。 雄偉壯觀的萬里長城是人類建筑史上罕見的古代軍事防御工程,是中華民族的象征,它凝聚著我們祖先的血汗和智慧。
它以悠久的歷史,浩大的工程,雄偉的氣魄著稱于世。它早就和埃及的金字塔,印度的泰姬· 瑪哈爾陵,伊斯坦布爾的圣.索非亞教堂等一起被譽為世界的 奇跡。
今天,它已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入"世界遺產名錄",作為世界人類文化遺產的重點而加以保護 。長城始建于春秋戰國時期,歷時達2000多年,總長度達5千萬米以上。
我們今天所指的萬里長城多指明代修建的長城,它西起甘肅的嘉峪關, 東到遼寧的鴨綠江邊,長635萬米。它像一條矯健的巨龍,越群山,經絕壁,穿草原,跨沙漠,起伏在從山峻嶺之巔,黃彼岸和渤海之濱。
古 今中外,凡到過長城的人,無不驚嘆它的磅礴氣勢,宏偉規模和艱巨工程。 長城是一座稀世珍寶和藝術非凡的文物古跡,它象征著中華民族堅不可 摧永存于世的意志和力量,是中華民族的驕傲,是整個人類的驕傲。
萬里長城從春秋戰國開始,伴隨著中國長達2000多年的封 建社會行進。眾所周知,一部悠久的古代中國文明史,封建社會是最豐富最輝焊的篇章, 舉凡封建社會重大的政治、經濟、文化方面的歷史事件,在長城身上都打下了烙印。
金戈 鐵馬、逐鹿強場、改朝換代、民族爭和等在長城身上都有所反映。 長城作為一座歷史的實 物豐碑,將水文在中華大地。
在萬里長城身上所蘊藏的中華民族2000多年光輝燦爛的文化藝術的內涵十分豐 富,除了城墻、關城、鎮城、烽火臺等本身的建筑布局、造型、雕飾、繪畫等建筑藝術之外, 還有詩詞歌賦、民間文學、戲曲說唱等。古往今來不知有多少帝王將相、戍邊士卒、騷人墨 客、詩詞名家為長城留下了不朽的篇章。
故 宮 位于北京市市中心,南北長961米,東西寬753米,總面積72 萬平方米,有宮室9000余間,是明清兩代500多年24個皇帝的皇宮,舊稱紫禁城。是我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帝王宮殿和古建筑群,也是世界上最大的宮殿群。
故宮周圍有10米高的城墻,墻外有一道52米寬的護城河。紫禁城四面各有一座城門樓,城的四角建有精巧的角樓各一座。
故宮始建于明永樂四年(1406年),永樂十八年完工。整個建筑 群布局合理,層次分明,主體突出,宮殿建筑是沿南向北延伸的中軸 線和東西對稱的格局排列布置的。
紫禁城的宮殿按前朝后寢的規制分為前朝和內廷兩部分。前朝主要圍繞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 布局。
太和殿俗稱金鑾殿,是封建皇權的象征。兩翼有文化殿、武英 殿。
內廷是皇帝處理日常政務和帝后、嬪妃、皇子公主們居住游園和 奉神的地方,中軸線上排列著被稱為三宮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在三宮東西兩側,分別為東西六宮。
主軸建筑和兩側的東西六宮之間, 又有日精門、月華門、龍光門、鳳彩門、基化門、端則門、景和門、隆福門等相連通。內廷的建筑與外朝在風格上迥然不同,它顯得更為嚴密深邃而富有生活氣息。
天 壇 在故宮東南方數公里處,有一座巨大的祭天神廟,這就是天壇。天壇的總面積是270萬平方米,比故宮還要大4倍。
中國的皇帝號稱“天子”,也就是“天的兒子”。天子的居所自然不敢大過“老天”的了。
除“天”之外,中國皇帝還有許多神祗需要祭祀,包括地神、水神、農業神、軍事神、社會神、宗教神、市民神以及自己的祖宗牌位。因此,祭祀活動是皇帝的主要工作,一年四季不斷,時間消耗甚多,而皇家的祭祀建筑也遍及京城各地且各有特色,成為北京的一道奇特風景。
今日天安門東側的勞動人民文化宮是皇帝祭祖的地方,西天壇的建筑在一條中軸線上。最南的圍墻呈方型,象征地,最北的圍墻呈半圓型,象征天,這種設計來自遠古“天圓地方”的思想。
天壇占地273公頃,建筑布局呈“回”字形,由兩道壇墻構成內壇、外壇兩大部分。外壇墻總長6416米,內壇墻總長3292米。
內外壇墻的北部呈半圓形,南部為方形,北高南低,這既表示天高地低,又表示 “夭圓地方”。夭壇的主要建筑物集中在內壇中軸線的南北兩端,其間由一條寬闊的丹陛橋相連結,由南至北分別為圜丘壇、皇穹宇、祈年殿和皇乾殿等;另有神廚、宰牲亭和齋宮等建筑和古跡。
天壇設計巧妙,色彩調和,建筑藝術高超,是中國非常出色的古建筑之一。 側的中山公園是祭祀豐收神即五谷耕地之所。
在整個北京城里,北有地壇祭地,南有天壇祭天,東有日壇祭太陽,西有月壇祭月亮,其中的天壇最為光彩奪目,氣宇非凡。 頤和園 "三山五園"中的頤和園是世界上最廣闊的皇家園林之一,總面積約290公頃。
頤和園原名清漪園,由著名宮廷建筑師雷家璽設計,建于1750~1764年。占地約290公頃,主要由萬壽山和昆明湖組成.1860 年被英法聯軍燒毀,1888年慈禧太后挪用軍費500余萬兩白銀重修,改名為頤和園。
園內殿堂樓閣、游廊水榭等建筑,精巧華麗,布局嚴整,是世界上造景豐富、建筑集中、保存最完整的皇家園林。 頤和園大約有四大景區。
頤和園的水面占全園面。
6.簡單介紹故宮
北京故宮簡介 舊稱紫禁城。
是明清兩代皇宮,中國現存最大最完整的古建筑群。1988年被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列為“世界文化遺產”。
故宮占地72萬平方米,屋宇9999間半,建筑面積15.5萬平方米。為一長方形城池,四角矗立風格綺麗的角樓,墻外有寬52米的護城河環繞,形成一 個森嚴壁壘的城堡。
建筑氣勢雄偉、豪華壯麗,是中國古代建筑藝術的精華。 故宮有四個大門,正門名午門。
俗稱五鳳樓。其平面為凹形,中有重樓,重檐為廡殿頂,兩翼各有重檐樓閣四座。
明廊相連,宏偉壯麗。午門后有五座精巧的漢白玉拱橋通太和門。
東門名東華門,西門名西華門,北門名神武門。 故宮宮殿的建筑布局有外朝、內廷之分。
內廷與外朝的建筑氣氛迥然不同。外朝以太和、中和、保和三大殿為中心,是封建皇帝行使權力、舉行盛典的地方。
內廷以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為中心,是封建帝王與后妃居住之所。此外還有文華殿、武英殿、御花園等。
太和殿 俗稱金鑾殿,在故宮的中心部位,是故宮三大殿之一。建在高約5米高的漢白玉臺基上。
臺基四周矗立成排云龍云鳳望柱,前后各有三座石階,中間石階雕有蟠龍,襯托以海浪和流云的“御路”。殿內有瀝粉金漆木柱和精致的蟠龍藻井,上掛“正大光明” 匾,殿中間是封建皇權的象征——金漆雕龍寶座。
太和殿紅墻黃瓦、朱楹金扉,在陽光下金碧輝煌,是故宮最壯觀的建筑,也是中國最大的木構殿宇。 中和殿 故宮三大殿之一,位于太和殿后。
平面呈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頂,正中有鎏金寶頂。形體壯麗,建筑精巧。
保和殿 故宮三大殿之一,在中和殿后。平面長方形,黃琉璃瓦四角攢尖 頂。
建筑裝修與彩繪十分精細絢麗。 乾清宮 在故宮內庭最前面。
清康熙前此處為皇帝居住和處理政務之處。清雍正后皇帝移居養心殿,但仍在此批閱奏報,選派官吏和召見臣下。
交泰殿 在乾清宮和坤寧宮之間。平面呈方形,黃瓦四角攢尖頂。
清代封皇后,授皇后冊、寶的儀式和皇后誕辰禮都在此舉行。 坤寧宮 在故宮“內庭”最后面。
明時為皇后住所。清代改為祭神場所。
其中東暖閣為皇帝大婚的洞房,康熙、同治、光緒三帝,均在此舉行婚禮。 游覽故宮,可以從天安門進,也可以由后門---神武門進。
進入天安門,穿過一片青磚鋪地的廣場,便到達紫禁城的正門---午門。這里城墻高大,城門樓巍峨壯觀,給人以無比威嚴的感覺,使站在這里的人自己感到渺小,這是古代統治者利用建筑藝術來為增強其帝王威懾力量服務的一個最突出的例子。
穿過午門,又是一個大廣場,廣場上有一金水橋。過橋經太和門便是雄偉的太和殿。
從高處看,金水橋和流經廣場的那條御河,其形狀恰像一把巨大的弓。經太和殿、中和殿、保和殿,穿過乾清門,便進入內廷,內廷分中路、東路和西路三條路線。
如果是半日游,這三條路線只能游一條,一般可走中路。走中路可看皇帝的臥室(乾清宮),放置皇帝印璽的地方(交泰殿),皇帝結婚的新房(坤寧宮),嬪妃所住的地方(其中有的已辟為展廳)和御花園。
一般來說,用半天時間游故宮,比較吃力。以安排一日游為佳。
如有時間,可安排二日游。 故宮處處體現中國文化, 故宮的許多細節都有某種象征意義,體現了古代中國的文化精粹。
“紫禁城”這個名字就和中國古代哲學和天文學有關。紫禁城之紫,就是“紫微正中”之紫,意為皇宮也是人間的 “正中”。
“禁”則指皇室所居,尊嚴無比,嚴禁侵擾。 故宮房屋有9999間,每個門上的銅門釘也是橫豎9顆。
這種奇特的數字現 象和古代中國人對數字的認識有關。古代人認為“9”字是數字中最大的,皇帝是人間最大的,所以必須用對應的“9”。
“9”的諧音為“久”,意為“永久”,所以又寓意為江山天長地久,永不變色。 細心的游客會發現故宮里建筑的名稱,都有“仁”、“和”、“中”、“安”等字,如天安門、太和殿等,這些字所代表的意義是中國儒家思想的核心,即“中正”、“仁和”,突出了傳統的儒家理念。
皇帝、皇后居住的乾清宮、交泰殿、坤寧宮的名字也和儒家經典《易經》有關。《周易》說,“乾”象征“天”,代 表“男”;“坤”象征“地”,代表“女”;中間的“泰”意為“平安、暢通”,整個意思即為“天地交泰”,暗示帝后關系和諧,再加上“清正”、“寧靜”,把一個皇宮生活想象得異常美麗。
故宮里的顏色也有深奧的寓意。故宮多用黃色琉璃瓦,室內的顏色也多為黃色,乾清宮的布置尤其突出。
這種用法來源于古代經典《尚書》中的五行說。古人認為世界由“金、木、水、火、土”五行構成,五種元素相生相克,世界因此變化不定。
“黃色”代表“土”,土是萬物之本,皇帝也是萬民之本,所以皇宮多用黃色。 故宮中唯一使用黑色琉璃瓦的建筑是藏書樓文淵閣。
在五行中“黑色”象征“水”,“水”可以克“火”,所以藏書樓用黑瓦,代表水克火,取防火之意。設計用心可謂良苦。
在欣賞恢宏的外在建筑物的同時,仔細品味每一個建筑所象征的文化意義,才會興趣盎然,情趣雋永。了解物化了的中國文化,才能了解偉大的故宮。
7.北京人的簡介
考古發現的北京人,又稱北京猿人,正式名稱為“中國猿人北京種”,現在在科學上常稱之為“北京直立人”,英學名為Homo erectus pekinensis。中國的直立人化石。生活在距今大約70-20萬年。遺址發現地位于北京市西南房山區周口店龍骨山,生活在黃河流域。
北京人大約在60萬年前來到周口店,在這里斷斷續續地生活了近40萬年。到約20萬年前,北京人才離此而去。
北京人的顴骨較高。腦量平均僅1000多毫升。身材粗短,男性高約156厘米,女性約144厘米。腿短臂長 ,頭部前傾。
在北京人住過的山洞里有很厚的灰燼層,表明北京人已經會使用火和保存火種。
研究發現,北京人通常幾十人結成一群。壽命很短,大多數人在14歲之前就夭亡了。
北京人基本保留了古猿的某些特征,但手腳分工明確,能夠制造和使用工具。
北京人頭骨的最寬處在左右耳孔稍上處,向上逐漸變窄,剖面呈拋物線形。這與現代人頭骨的最寬處上移到腦顱的中部不同,和尼安德特人相比也低一些。北京人的頭蓋骨低平,額向后傾,雖已比猿類增高,但低于現代人,比尼安德特人也稍低。北京人的腦量為1059毫升,介于猿和現代人之間。他們的頭蓋骨比現代人約厚一倍。眉嵴粗壯,向前突出,左右互相連接。顱頂正中有明顯的矢狀嵴,頭骨后部有發達的枕骨圓枕。北京人面部較短,吻部前伸,沒有下頦。有扁而寬的鼻骨和顴骨,顴骨面朝前,這表明他們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的內面靠前部有明顯的下頜圓枕。他們的牙齒,無論齒冠或齒根都比猿類弱小,齒冠的紋理也簡單,但比現代人粗大、復雜得多。另外,犬齒和上內側門齒的舌面,有由底結節伸向切緣的指狀突;上內側和外側門齒的舌面為明顯的鏟形。北京人的頭部保存的原始性質和爪哇人相似,因而它們同屬于直立人發展階段。北京人的門齒呈鏟形,有寬鼻子和低而扁平的面孔,下頜骨內面靠前部有下頜圓枕等,又表明他們具有明顯的現代蒙古人種的特征
北京人的下肢骨髓腔較小,管壁較厚(股骨的髓腔只占骨干最小直徑的三分之一,現代人則占二分之一;脛骨的髓腔更小),但在尺寸、形狀、比例和肌肉附著點方面都已和現代人相似,這證明他們已經善于直立行走。北京人的上肢骨除了髓腔較小管壁較厚外,和現代人的接近程度更甚于下肢骨,說明他們的上肢已能進行與現代人十分相似的活動。北京人的身高,從發現的一條比較完整的股骨長度推算,約為1.56~1.57米。
北京人的文化 北京人的文化遺物包括石制品、骨角器和用火遺跡。石器以石片石器為主,石核石器較少,且多為小型。原料有來自洞外河灘的脈石英、砂巖、石英巖、燧石等礫石,也有從兩公里以外的花崗巖山坡上找來的水晶。北京人用礫石當錘子,根據石料的不同,分別采用直接打擊法、碰砧法和砸擊法打制石片。其中,用砸擊法產生的兩極石核和兩極石片,在全部石制品中占有很大比重,并構成北京人文化的重要特色之一。第二步加工多用石錘直接打擊,以一面打制為主,并且絕大多數由破裂面向背面加工。
北京人的石器有砍斫器、刮削器、雕刻器、石錘和石砧等多種類型。他們挑選扁圓的砂巖或石英礫石,從一面或兩面打出刃口,制成砍斫器。這類石器的尺寸較大。“刮削器”系用大小不同的石片加工而成,有盤狀、直刃、凸刃、凹刃、多邊刃等形狀,是石器中數量最多的一類。“尖狀器”和“雕刻器”數量不多,但制作比較精致,尺寸小,有的只有一節手指那么大小,制作程序和打制方法比較固定,反映出一定的技術水平。(見彩圖“北京人”的尖狀器)在世界上已知的同時期的遺址中,還從沒有聽說過精致程度堪與相匹的同類石器。石錘和石砧是他們制作石器的工具。從石錘上留下的敲擊痕跡可以看出,北京人善于用右手操作。此外,在一些未經第二步加工的石片上,往往也發現使用過的痕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