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短一些的詩歌故事
七步詩的故事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曹操的兒子。
曹植很聰明,很用功,歌文章寫得又多又好。當時,大家都很欽佩曹植,稱贊他是個大文學家。
曹操自然也很寵愛他。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有一天曹植來拜見哥哥。
曹丕一見他就沒好氣地說:“我和你雖然是親兄弟,但是從禮義上來說,是君臣。以后可不許你仗著自己的才學,不講君臣的禮節啊!” 曹植低著頭,小心地回答:“是!” 曹丕又說:“父親在世的時候,你常常拿詩歌文章,在別人面前夸耀。
我問你,那些詩歌文章是不是請別人代作的?” 曹植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請人代作過,都是我自己作的。” 曹丕板著面孔說:“好!現在我叫你作一首詩。
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必須把詩作出來。如果走了七步,詩還沒有作成,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明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可是憑著自己的才學,有把握走七步作成一首詩,就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請出個題目吧!” 曹丕想了想,就對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題目。
可是,詩里面不許帶有‘兄弟’這兩個字兒!”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聲:“是。”就在金鑾殿上走起步來,走一步,念一句,七步還沒走完,詩就作出來了。
詩是這樣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翻譯成現在的話,是這樣的: 煮豆子燒的是豆秸啊, 豆子在鍋里哀哀地哭: 咱們本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啊, 你煎我熬我,為什么這樣狠毒? 在這首詩里,曹植把曹丕比做豆秸,把自己比做豆子,等于在責備曹丕:咱們本來是親兄弟啊,你為什么要這樣迫害我呢? 曹丕聽曹植念完了詩,覺得臉上熱辣辣的,但是也沒法治曹植的罪。敬請采納!!。
2.簡短的詩歌小故事50字
越謙和越接近高尚 黑格爾是學識淵博的德國大哲學家,也是極謙和的人。
對黑格爾來說,謙和已經是一種習慣。有次朋友聚會,一位朋友問他:“您一貫謙和的習慣是怎么養成的呢?” 他講了一件事:有一天上午,父親邀他一同到林間漫步,他答應了。
父親在一個彎道處停了下來,問黑格爾:“孩子,除了小鳥的歌唱之外,你還能聽到什么聲音?” 他聽了一會兒,回答道:“我聽到了馬車的聲音。”父親說:“對,是一輛空馬車。”
黑格爾驚訝地問父親:“我們都沒看見,您怎么知道是一輛空馬車呢?” 父親答道:“從聲音就能分辨出是不是空馬車,因為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從此以后,黑格爾將父親的話牢記在心。
每當要出現打斷別人說話苗頭的時候,每當要出現自以為是、貶低別人苗頭的時候,他都會想到父親的提醒:“馬車越空,噪音就越大。”。
3.短的詩歌故事
這里有一個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于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于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于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4.關于詩歌的小故事 記住 一定要短呀
旗亭畫壁 唐玄宗開元年間,詩人王昌齡、高適、王之渙齊名,無奈他們命運都不太順暢,仕途艱難,而生活的經歷又頗多相似之處。
有一天,冷風颼颼,微雪飄飄。三位詩人一起到酒樓去,賒酒小飲。
忽然有梨園掌管樂曲的官員率十余子弟登樓宴飲。三位詩人回避,躲在黑暗的角落里,圍著小火爐,且看她們表演節目。
一會兒又有四位漂亮而妖媚的梨園女子,珠裹玉飾,搖曳生姿,登上樓來。隨即樂曲奏起,演奏的都是當時有名的曲子。
王昌齡等私下相約定:“我們三個在詩壇上都算是有名的人物了,可是一直未能分個高低。今天算是有個機會兒,可以悄悄地聽這些歌女們唱歌,誰的詩入歌詞多,誰就最優秀。”
一位歌女首先唱道:“寒雨連江夜入吳,平明送客楚山孤。洛陽親友如相問,一片冰心在玉壺。”
王昌齡就用手指在墻壁上畫一道:“我的一首絕句。”隨后一歌女唱道:“開篋淚沾臆,見君前日書。
夜臺何寂寞,猶是子云居。”高適伸手畫壁:“我的一首絕句。”
又一歌女出場:“奉帚平明金殿開,強將團扇共徘徊。玉顏不及寒鴉色,猶帶昭陽日影來。”
王昌齡又伸手畫壁,說道:“兩首絕句。” 王之渙自以為出名很久,可是歌女們竟然沒有唱他的詩作,面子上似乎有點下不來。
就對王、高二位說:“這幾個唱曲的,都是不出名的丫頭片子,所唱不過是‘巴人下里’之類不入流的歌曲,那‘陽春白雪’之類的高雅之曲,哪是她們唱得了的呢!”于是用手指著幾位歌女中最漂亮、最出色的一個說:“到這個小妮子唱的時候,如果不是我的詩,我這輩子就不和你們爭高下了;果然是唱我的詩的話,甭客氣,二位就拜倒于座前,尊我為師好了。”三位詩人說笑著等待著。
一會兒,輪到那個梳著雙髻的最漂亮的姑娘唱了,她唱道:“黃河遠上白云間,一片孤城萬仞山。羌笛何須怨楊柳,春風不度玉門關。”
王之渙得意至極,揶揄王昌齡和高適說:“怎么樣,土包子,我說的沒錯吧!”三位詩人開懷大笑。 那些歌手們聽到笑聲,不知道發生了什么事情,紛紛走了過來:“請問幾位大人,在笑什么呢?”王昌齡就把比詩的緣由告訴她們。
歌女們施禮下拜:“請原諒我們俗眼不識神仙,恭請諸位大人赴宴。”三位詩人應了她們的邀請,歡宴一天。
5.要短的詩歌故事,越短越好啊
曹植是曹操的小兒子,從小就才華出眾,很受到父親的疼愛。
曹操死后,他的哥哥曹丕當上了魏國的皇帝。曹丕是一個忌妒心很重的人,他擔心弟弟會威脅自己的皇位,就想害死他。
有一天,曹丕叫曹植到面前來,要曹植在七步之內作出一首詩,以證明他寫詩的才華。如果他寫不出,就等于是在欺騙皇上,要把他處死。
曹植知道哥哥存心要害死他,又傷心又憤怒。他強忍著心中的悲痛,努力地想著想著……果然,他就在七步之內作了一首詩,當場念出來: 萁在釜下然,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成 道 詩人白居易為了要求得更高深的學問,到處向人請教,但仍不能滿足他強烈的求知欲。 有一天地聽說有一位得道的禪師,學問非常高深。
于是不惜千里跋涉去求見,好不容易見到了禪師,便虛心地問:“師父,請告訴我如何才能得道?”禪師回答:“諸惡莫作,眾善奉行。”白居易不解地說:“這連三歲小孩也知道呀,怎能說是道呢?”禪師回答:“三歲小孩也知道,但80老翁也難奉行啊!”一、這是清朝大學者—紀曉嵐的故事: 當紀先生很小的時候,他既聰明又頑皮,常常讓老師啼笑皆非(老師姓施);有一天,紀曉嵐帶著一只小黃鳥到學堂去玩,玩得正起勁的時候,施老師進來了;紀曉嵐馬上把鳥兒藏在墻上松脫的磚頭后面,石老師也瞧見了,他故意裝做不知道,就上他的課了。
可是當施老師吟著詩句走到墻邊時,突然用手把磚頭往后推,可憐的鳥兒就活活的被壓死了,老師還很得意的吟了一句: 「細羽佳禽磚后死」 紀曉嵐想了想,說:「老師,我能不能給您對個下句?」老師還是很得意,說:「當然可以。」 紀曉嵐說:「您念的是細羽佳禽,我給您對粗毛野獸,您的磚,我對石, 后我對先,死我對生,是: 「粗毛野獸石先生」 老師聽了,知道紀曉嵐是用諧音在罵他,鼻子都氣歪了,但是,他又沒對錯嘛!二、其二、蘇東坡與佛印 蘇東坡在杭州,喜歡與西湖寺僧交朋友。
他和圣山寺佛印和尚最要好,兩人飲酒吟詩之余,還常常開玩笑。 佛印和尚好吃,每逢蘇東坡宴會請客,他總是不請自來。
有一天晚上,蘇東坡邀請黃庭堅去游西湖,船上備了許多酒菜。游船離岸,蘇東坡笑著對黃庭堅說: 「佛印每次聚會都要趕到,今晚我們乘船到湖中去喝酒吟詩,玩個痛快,他無論如何也來不了啦。
」誰知佛印和尚老早打聽到蘇東坡要與黃庭堅游湖,就預先在他倆沒有上船的時候,躲在船艙板底下藏了起來。 明月當空,涼風送爽,荷香滿湖,游船慢慢地來到西湖三塔,蘇東坡把著酒杯,拈著胡須,高興地對黃庭堅說:「今天沒有佛印,我們倒也清靜,先來個行酒令,前兩句要用即景,后兩句要用「哉」字結尾。
」黃庭堅說:「好吧!」蘇東坡先說: 浮云撥開,明月出來, 天何言哉?天何言哉? 黃庭堅望著滿湖荷花,接著說道: 蓮萍撥開,游魚出來, 得其所哉!得其所哉! 這時候,佛印在船艙板底下早已忍不住了,一聽黃庭堅說罷,就把船艙板推開,爬了出來,說道: 船板撥開,佛印出來, 憋煞人哉!憋煞人哉! 蘇東坡和黃庭堅,看見船板底下突然爬出一個人來,嚇了一大跳,仔細一 看,原來是佛印,又聽他說出這樣的四句詩,禁不住都哈哈大笑起來。 蘇東坡拉著佛印就坐,說道:「你藏得好,對得也妙,今天到底又被你吃上了!」 於是,三人賞月游湖,談笑風生。
一天,蘇東坡指點廚師,用一尾西湖活草魚,洗凈剖開,裂上五刀,用火腿、蔥、姜蒸制。廚師燒制好,送到書房。
蘇東坡一見,熱騰騰、香噴噴,魚身上刀痕如柳,連聲呼道:「好一尾五柳魚!」剛舉筷想吃,忽然,看到窗外人影一閃,佛印和尚來啦。蘇東坡心想:「嗨,好個趕飯和尚,早不來,晚不來!我剛要吃魚,你卻趕來了。
今天我偏不讓你吃,看你怎麼辦?」一伸手便把這盤魚擱到書架上去了。 佛印在窗外早已見到那盤魚了,心想:好啊,你藏得再好!我也要叫你拿出來! 蘇東坡笑嘻嘻招呼佛印坐下,問道:「大和尚不在寺院,到此有何見教?」佛印一本正經地回答:「小弟今天特地來跟你打聽一個字。
」「什麼字啊!」「你姓蘇的『蘇』字怎麼寫法?」 蘇東坡一聽,眉頭一皺,知道佛印學問好,不會連個「蘇」字也不會寫, 一定有名堂,便裝作認真地回答:「喔,「蘇」字嘛,上面一個草字頭,下面左邊一個「魚」字,右邊一個 「禾」字。」佛印也假裝糊涂地問:「喔,假如草字頭下面左邊是「禾」右邊是「魚」 呢?」 蘇東坡說:「那還是念「蘇」啊:」佛印按著說:「那把「魚」擱到草字頭上邊呢?」 蘇東坡急忙說:「噯,那可不行啊!」佛印哈哈大笑說:「好啊!你說把魚擱到上面不行的,那就把魚拿下來吧!」 蘇東坡一下子醒悟過來!佛印說來說去,就是要吃他那盤五柳魚。
有一次,佛印在寺院,知道蘇東坡要來,也照樣清蒸一盤五柳魚。剛好蘇東坡進來了。
佛印一想,上次你開我玩笑,今天我也要難難你。正巧旁邊有只磬,他就隨手將魚放在磬里。
蘇東坡早已看見,裝作不知。剛坐下就故意「唉」地嘆了口氣。
佛印素知蘇東坡性格樂觀,疑惑地問道:「太守,今天為何愁眉不展?」蘇東坡回答說:「唉,大和尚你有所不知,早上我想寫副對聯,誰。
6.短的詩歌故事
這里有一個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于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于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于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7.詩歌故事,要簡短
2.千金之劍掛墓地 春秋時期的吳國,鍛制寶劍的技藝非常精良,各種寶劍名聲遠揚。
人們都以能有一把吳國的劍而滿足。 吳國太子季札,人稱“延陵季子 ”。
一次 ,他出使晉國,途中路過徐國,便去拜見徐國國君 。“大王,請接受我轉達父王對您的問候 !”季札行禮畢,習慣地握住腰間的劍柄。
徐君的眼光也自然地落在那金光耀眼的劍鞘上。徐君對寶劍的注意 雖是一剎那間的事,可還是讓季札感覺到了,他一邊飲酒,一邊想 :此劍送給徐君,對加強吳、徐友誼很有作用……可是,我出使晉國,身上無劍又不合適……他決定從晉國回來時再把寶劍獻給徐君。
過了幾天,季札從晉國返回,又經過徐國。徐國上下素衣白幡,一派治喪景象。
原來徐君去世了 。”我有心向徐君表示敬仰,不料永遠失去了機會啊 !”一個隨從說 :“既然徐君不在,贈劍之事也就作罷吧?”季札擺擺手:“不行,此事不做, 我心里總會不安的 。”
于是他把寶劍贈給徐國新君王。新君王感激地說 :“先王沒有遺囑,我不該接受貴重禮物啊 。”
季札只得把劍掛在徐君墓地上,寄托自己的懷念。 后來,有人作詩道 :“延陵季子兮不忘故,脫千金之劍兮帶丘墓 。”
由此,吳國與徐國的關系更親密了。 3.今日富貴忘我為? 百里奚有一天要舉行宴會 ,照例要有歌舞表演。
恰好一個彈琴的樂師病倒 ,少了一個節目 ,這真急壞了禮儀官。消息傳開后,想不到官府里新來的洗衣婆自告奮勇,說她會彈琴唱歌。
禮儀官答應讓她參加表演。宴會在熱烈的氣氛中進行。
大小官員按次序就座,銀亮的酒杯不斷舉起,舞女的綢帶頻頻飄動,掌聲、喝彩聲此起彼伏。輪到洗衣婆上場了,她邊彈邊唱一首《琴歌》 :"百里奚,五羊皮,憶別時,烹伏雌,炊扊扅,今日富貴忘我為?"百里奚聽了第一句就覺得十分奇怪,聽著,聽著,他站起來,走向洗衣婆,扶起她,喃喃地說 :"夫人……你受苦了……"這是怎么回事呢?原來當年百里奚是虞國的大夫,虞國被晉國滅掉,百里奚也不了俘虜。
晉獻公把女兒嫁到秦國,百里奚和夫人被指定為隨嫁的侍臣。百里奚心里很不愿意,中途帶了夫人逃走,不料在楚國邊境被楚人扣留。
秦穆公聽說百里奚流落楚國,就派人帶了五張公羊皮向楚國交換百里奚。楚人得了五張公羊皮,只肯放百里奚一人 ,這樣百里奚和夫人就被迫分開了 。
分手那天 ,夫人把門閂劈斷當木柴 ,燒了一只老母雞讓百里奚做路糧。百里奚到了秦國,被秦穆公重用。
百里奚雖然富貴了 ,并沒有忘記夫人 ,幾次三番派人打聽,都沒有下落。不料今日一場宴會,兩人竟得重逢,牽線搭橋的居然是一首《琴歌》。
4 風 蕭 蕭 兮 易 水 寒 戰國時期,秦王想獨霸天下,派兵向燕國逼近,燕太子丹萬分恐慌 。流落到燕國的荊軻為了報答太子丹對自己的恩德,準備赴湯蹈火,刺殺秦王。
怎樣才能使秦王接見自己呢?他苦苦思索,終于想起了秦王的仇人樊於(w ū)期(j ī)。樊於期是秦國將領,因得罪秦王,逃到燕國避難。
秦王正用千金和一萬戶人口的封地買他的頭。荊軻想,如果我將他的頭和燕國督亢的地圖一起獻上,秦王必定會高興地接見我,那時就有機會行刺了 。
于是荊軻前去拜訪樊於期 ,把刺殺秦王的計謀告訴他。樊將軍聽了,激動而憤怒地說 :"這正是我日夜盼望的事啊,今天終于機會來啦 !"說罷,拔劍自刎。
荊軻將樊將軍的頭裝入木匣封好,又將一把有毒的匕首藏在卷起的地圖里,與太子丹商定了啟程的日子。出發那天,太子丹和了解內情的朋友都穿著白衣、戴著白帽 ,來到易水邊送行。
大家迎著刺骨的寒風,心情異常沉重。這時,高漸離在岸邊敲起竹制的樂器,荊軻和著樂聲高聲唱道:"風蕭蕭兮易水寒,壯士一去兮不復還 !"那慷慨激昂的歌聲激蕩著易水,震撼著人心,連頭發梢都向上豎了起來。
佇立岸邊的人們禁不住掉下熱淚,目送著壯士的車馬漸漸遠去…… 13北 方 有 佳 人 漢朝有個藝人李延年,能歌善舞,而且常常唱一些自己創作或改編的歌曲,令人耳目一新。因此,漢武帝很喜歡他,每回宮中設宴,總要把他召來表演。
這一天,皇宮里又是輕歌曼舞,絲竹聲聲。漢武帝一邊開懷暢飲,一邊觀賞著宮女們翩翩的舞姿。
過了一會兒,一個身材修長、相貌英俊的青年出場了,他就是李延年。皇帝微笑地看著他,今天李延年顯得比往常更加神采奕奕,白凈的臉上透著一層淡淡的紅光。
李延年向皇上請了安,就飄然起舞,引吭(h áng )高歌:“北方有佳人,絕世而獨立。一顧傾人城,再顧傾人國……”“哦?”漢武帝放下酒杯,身子略略前傾,注意地聽著。
李延年炯炯有神的大眼睛望著皇帝,繼續唱道 :“……寧(n ìng )不知傾城與傾國,佳人難再得 。”一曲歌畢,余音裊裊。
漢武帝驚嘆道 :“啊!世界上難道真有這樣的美人嗎?”顯然,皇帝是被李延年的歌打動了。“稟告皇上,這位絕代佳人就是我的親妹妹 。”
李延年看出皇帝的意思,不失時機地說。其實,李延年就是為了引薦妹妹,才作這首歌的。
“快,快把她接到宮里來!”漢武帝急切地說。這樣,李延年的妹妹就被召進宮去。
皇帝一看,果然是一個美麗絕倫的女子,并且同她哥哥一樣能歌善舞,心中便非常喜歡,。
8.短一些的詩歌故事
七步詩的故事
曹丕和曹植也都是曹操的兒子。
曹植很聰明,很用功,歌文章寫得又多又好。當時,大家都很欽佩曹植,稱贊他
是個大文學家。曹操自然也很寵愛他。只有曹丕很嫉妒曹植。
曹操死后,曹丕做了皇帝。有一天曹植來拜見哥哥。曹丕一見他就沒好氣地說:“
我和你雖然是親兄弟,但是從禮義上來說,是君臣。以后可不許你仗著自己的才學,不
講君臣的禮節啊!”
曹植低著頭,小心地回答:“是!”
曹丕又說:“父親在世的時候,你常常拿詩歌文章,在別人面前夸耀。我問你,那
些詩歌文章是不是請別人代作的?”
曹植回答說:“我從來沒有請人代作過,都是我自己作的。”
曹丕板著面孔說:“好!現在我叫你作一首詩。你在殿上走七步,七步走完了,就
必須把詩作出來。如果走了七步,詩還沒有作成,要重重的治你的罪!”
曹植明知道曹丕想借故害他,可是憑著自己的才學,有把握走七步作成一首詩,就
不慌不忙地回答道:“請出個題目吧!”
曹丕想了想,就對曹植道:“我和你是兄弟,就用‘兄弟’二字做題目。可是,詩
里面不許帶有‘兄弟’這兩個字兒!”
曹植略加思索,回了一聲:“是。”就在金鑾殿上走起步來,走一步,念一句,七
步還沒走完,詩就作出來了。詩是這樣的:
煮豆燃豆萁,
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
相煎何太急?
(煮豆持作羹,漉豉以為汁。
萁在釜下燃,豆在釜中泣。
本是同根生,相煎何太急?)
這首詩翻譯成現在的話,是這樣的:
煮豆子燒的是豆秸啊,
豆子在鍋里哀哀地哭:
咱們本是同一個根上長出來的啊,
你煎我熬我,為什么這樣狠毒?
在這首詩里,曹植把曹丕比做豆秸,把自己比做豆子,等于在責備曹丕:咱們本來
是親兄弟啊,你為什么要這樣迫害我呢?
曹丕聽曹植念完了詩,覺得臉上熱辣辣的,但是也沒法治曹植的罪。
敬請采納!!!
9.與詩歌有關的一些簡短故事
詩的故事 這里有一個宋之問巧遇駱賓王的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于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問。
晚間,宋之問于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
他便上前招呼。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于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
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
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詩的故事 宋之問曾經被朝廷流放到廣東羅定縣一帶,后來偷偷地從那里逃回家鄉,這首詩就是逃跑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感情比較真摯。
前兩句回憶流放到廣東時,不僅生活困苦,而且還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的時間。
“斷”和“復”字用得很好,表現出詩人在廣東度日如年,與世隔絕的痛苦。 后兩句寫了一個逃亡之人接近故鄉時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詩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牽累而遭受不幸。
而且這種矛盾之情越接近家鄉時就越強烈,導致詩人特別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擔心會變成現實。 此詩寫了古人在遭受流放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的發展。
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這種抒寫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尋味。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后代曾廣為流傳。
10.短點的詩歌故事
初唐詩人駱賓王曾參與起兵反對武則天,但歸于失敗,他只得隱姓埋名,出家當和尚。
這天,杭州靈隱寺來了一個年輕的游客,此人正是宋之問。晚間,宋之問于寺間長廊漫步,見皓月當空,野山魃魃,便詩興大發,吟出“鷲嶺郁昭嘵,龍宮隱寂寥”兩句詩來,自覺有些意味,可是下面兩句卻一時接不上來。
長廊盡頭,宋之問忽見一老僧打坐。他便上前招呼。
老僧抬眼寒喧幾句,道:“老衲倒有兩句——”于是,他緩緩吟來:“樓觀滄海日,門聽浙江潮。”宋之問聽了,深感佩服。
宋之問回房細細品味,覺得老和尚的兩句妙不可言,第二天一早就興沖沖地跑去拜見老和尚,可不見人影。正在徘徊悵然之際,一個小和尚經過,宋之問趕忙上去詢問,和尚道:“噢,他就是駱賓王啊。”
詩的故事 宋之問曾經被朝廷流放到廣東羅定縣一帶,后來偷偷地從那里逃回家鄉,這首詩就是逃跑途中,經過漢江時寫的,感情比較真摯。 前兩句回憶流放到廣東時,不僅生活困苦,而且還得不到家人的任何消息。
這種情況持續了很長的時間。“斷”和“復”字用得很好,表現出詩人在廣東度日如年,與世隔絕的痛苦。
后兩句寫了一個逃亡之人接近故鄉時的矛盾之情:一方面詩人日夜思念家人,另一方面又時刻擔心家人由于自己的牽累而遭受不幸。而且這種矛盾之情越接近家鄉時就越強烈,導致詩人特別害怕碰到熟人,害怕自己的擔心會變成現實。
此詩寫了古人在遭受流放這種特殊情況下,心理矛盾的發展。讀者可以從中體會到詩人的心情。
這種抒寫真切可感、富有感情,耐人尋味。 “近鄉情更怯,不敢問來人”兩句,后代曾廣為流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