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簡要概括一下“六尺巷”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 六尺巷牌坊
就是一筆糊涂賬。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由于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 六尺巷記
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詩曰:“千里傳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里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后 六尺巷牌坊2
來一合計,確實也只有“讓”這惟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動員將垣墻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贊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他家宰相肚里能撐船,咱們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墻向后退三尺。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六尺巷由此而來。
2.有關六尺巷的故事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
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
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擴展資料:
“六尺巷”主人公簡介:
張英(1637—1708年),字敦復,又字夢敦,號樂圃,又號倦圃翁,安徽省桐城人,先祖世居江西。清朝大臣,張廷玉之父。康熙六年進士,選庶吉士,累官至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
先后充任纂修《國史》、《一統志》、《淵鑒類函》、《政治典訓》、《平定朔漠方略》總裁官。康熙四十七年,卒,謚號文端。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六尺巷
3.寫六尺巷的作文
六尺巷的故事
今天,我給大家講一講桐城名勝古跡“六尺巷”的故事。
這可不是一條普通的小巷子,它是像征著桐城人的精神,它代表著包容、謙讓與和諧。
這里以前是清朝宰相張英的家,而張家旁邊也住著一大戶人家吳家。因為吳家新蓋的院墻又高又大,占用了張家的地,下雨時,雨水總是從吳家的瓦檐上流到張家屋檐上,這在當時是十分吉利的事。于是張家想讓吳家把院墻退后一些,這樣屋檐上的水就不會滴到張家的房子上了。可是吳家卻不退讓,于是兩家發生了爭執。這時張家人想起了在京城當宰相的老爺,便寫了一封家書給張英,希望張英通過官府來解決此事。過了一段時間在京城的張英給家人回了一封信:
千里家書只為墻,
讓他三尺又何妨?
萬里長城今猶在,
不見當年秦始皇。
這封家書雖十分簡短,但意義深刻,這封信的意思是:從桐城到京城這千里的家信只為一堵墻,讓他三尺以怎么樣呢?雖然萬里長城今日還屹立在巍峨的大山上,可是秦始皇早已不見蹤影。張家人看了信后,便主動將自家院墻退后了三尺,吳家被這一舉動所感動,也后退了三尺,就形成了今天的六尺巷。
由次看到了桐城人的包容、謙讓與和諧的美德,同時反映張英的思想已經超越了時空,就在當今的文明社會,人們也還追尋著包容、謙讓與和諧。
只有我們一起努力,才能使社會更加美好和諧。
4.六尺巷的傳說
六尺巷”的典故之所以成為一段歷史佳話,源于張家與鄰里之間的土地糾紛。
清康熙年間,張英擔任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他老家桐城的官邸與吳家為鄰,兩家院落之間有條巷子,供雙方出入使用。后來吳家要建新房,想占這條路,張家人不同意。雙方爭執不下,將官司打到當地縣衙。縣官考慮到兩家人都是名門望族,不敢輕易了斷。
這時,張家人一氣之下寫封加急信送給張英,要求他出面解決。張英看了信后,認為應該謙讓鄰里,他在給家里的回信中寫了四句話:千里來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家人閱罷,明白其中含義,主動讓出三尺空地。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主動讓出三尺房基地,“六尺巷”由此得名。
張英,字敦復,號樂圃,安徽桐城人,清朝官員,六尺巷典故主角。
鄰居吳氏,歷史未載明其身份,一般多認為是經商或讀書的平民。
5.關于六尺巷道的故事
六尺巷道的故事;
清康熙時,文華殿大學士、禮部尚書張英世居桐城,其府第與吳宅為鄰,中有一屬張家隙地,向來作過往通道,后吳氏建房子想越界占用,張家不服,雙方發生糾紛,告到縣衙,因兩家同為顯貴望族,縣令左右為難,遲遲不予判決。張英家人見有理難爭,遂馳書京都,向張英告狀。張英閱罷,認為事情簡單,便提筆沾墨.在家書上批詩四句:“千里修書為堵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誰見當年秦始皇。”張家得詩,深感愧疚,毫不遲疑地讓出三尺地基,吳家見狀,覺得張家有權有勢,卻不仗勢欺人,深感不安,于是也效仿張家向后退讓三尺。便形成了一條六尺寬的巷道,名曰“六尺巷”。張英失去的是祖傳的幾分宅基地,換來的卻是鄰里的和睦及自己的美名。
其實,吃虧是福一直是中國人的傳統美德。
俗話說:“吃小虧+吃小虧=沾大便宜,沾小便宜+沾小便宜=吃大虧。”吃小虧占大便宜,古今亦然。
將欲取之,必先予之。一位哲人在回答什么是幸福時,他認為:幸福是種態度,幸福是不傷害他人,幸福是沒有煩惱;幸福是做我們喜歡做的事,是生活中有很多希望,是永遠祝福別人;幸福還是尋求和體驗生活中的平衡。所謂平衡,我的理解即是“吃虧”與“得到”的平衡,是“舍”和“得”的辯證統一。
六尺巷道的故事告訴后人,吃虧是種心態,吃虧也是幸福。
6.六尺巷的故事說明什么
“六尺巷”的故事告訴今天的我們禮讓,和睦,中華民族的傳統美德。古代開明之士尚能如此,今天同事之間、鄰里之間處理小事小非,更應該比封建時代做的更好。
事情就是這樣:爭一爭,行不通;讓一讓,六尺巷。
“六尺巷”是一把人生的尺子,值得我們經常拿出來量一量;更是一種人生修養境地的隱喻,值得我們經常去走一走。常走“六尺巷”,修行正己,就會走出人生天地寬,走出人生的高天白云,走出無愧后人的歷史評說。
在今天到處都在講和諧,“和諧社會”、“和諧團隊”、“和諧家庭”。弘揚一種美德,體現一種胸懷。人人都能做到,我們的社會就和諧了。
擴展資料
典故:
清代大學士張英老家與吳姓鄰居為住宅邊界的事,把官司打到縣衙。張家人寫信到京城求告張英。張英收到信后,在信上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收到信后,豁然開朗,主動撤訴,讓出三尺地。吳家見了非常感動,也讓出三尺,這就是有名的“六尺巷”。
參考資料:人民網—走一走人生“六尺巷”
7.關于六尺巷道的故事
清代(康熙年間)文華殿大學士兼禮部尚書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兩家大院的宅地都是祖上的產業,時間久遠了,本來 六尺巷牌坊就是一筆糊涂賬。
想占便宜的人是不怕算糊涂賬的,他們往往過分相信自己的鐵算盤。兩家的爭執頓起,公說公有理,婆說婆有理,誰也不肯相讓一絲一毫。
由于牽涉到宰相大人,官府和旁人都不愿沾惹是非,糾紛越鬧越 六尺巷記大,張家人只好把這件事告訴張英。家人飛書京城,讓張英打招呼“擺平”吳家。
張英大人閱過來信,只是釋然一笑,旁邊的人面面相覷,莫名其妙。只見張大人揮起大筆,一首詩一揮而就。
詩曰:“千里傳書只為墻,讓人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交給來人,命快速帶回老家。家里人一見書信回來,喜不自禁,以為張英一定有一個強硬的辦法,或者有一條錦囊妙計,但家人看到的是一首打油詩,敗興得很。
后 六尺巷牌坊2來一合計,確實也只有“讓”這惟一的辦法,房地產是很可貴的家產,但爭之不來,不如讓三尺看看。于是立即動員將垣墻拆讓三尺,大家交口稱贊張英和他家人的曠達態度。
他家宰相肚里能撐船,咱們也不能太落后。宰相一家的忍讓行為,感動得鄰居一家人熱淚盈眶,全家一致同意也把圍墻向后退三尺。
兩家人的爭端很快平息了,兩家之間,空了一條巷子,有六尺寬,有張家的一半,也有吳家的一半,這條幾十丈長的巷子雖短,留給人們的思索卻很長。于是兩家的院墻之間有一條寬六尺的巷子。
六尺巷由此而來。
8.六尺巷的由來
據史料記載:張文端公居宅旁有隙地,與吳氏鄰,吳氏越用之。
家人馳書于都,公批詩于后寄歸,云:“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
家人得書,遂撤讓三尺,吳氏感其義,亦退讓三尺,故六尺巷遂以為名焉。這里的張文端公即是清代大學士桐城人張英(清代名臣張廷玉的父親)。
清代康熙年間,張英的老家人與鄰居吳家在宅基的問題上發生了爭執,因兩家宅地都是祖上基業,時間又久遠,對于宅界誰也不肯相讓。雙方將官司打到縣衙,又因雙方都是官位顯赫、名門望族,縣官也不敢輕易了斷。
于是張家人千里傳書到京城求救。張英收書后批詩一首寄回老家,便是這首膾炙人口的打油詩。
張家人豁然開朗,退讓了三尺。吳家見狀深受感動,也讓出三尺,形成了一個六尺寬的巷子。
張英的寬容曠達讓六尺巷的故事被廣泛傳誦,至今依然帶給人不盡的思索與啟示。
9.六尺巷的作文
六尺巷
聽爸爸說,今天要帶我去桐城的六尺巷,我感到特別高興。因為我以前只在書上讀過這個故事,而沒有到過實地。來到六尺巷,眼前就是一個大牌坊,上面寫著“禮讓”二字。穿過牌坊有兩面墻,有一面寫著“六尺巷”三個字,兩面墻之間寬兩米,長百余米。“六尺巷”說的就是張家和吳家發生的故事,他們倆家建房時都爭這塊地,張家人就寫信給張英宰相,張宰相回信說:“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張家看了信就讓了三尺,吳家很感動,也讓了三尺。
了解了這個故事,又到了六尺巷,我明白了鄰居之間要和睦相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