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關于太湖的資料 超短
太湖資料: 太湖,位于江蘇和浙江兩省的交界處,長江三角洲的南部。
她是我國東部近海區域最大的湖泊,也是我國的第三大淡水湖。太湖以優美的湖光山色和燦爛的人文景觀,聞名中外,是我國著名的風景名勝區,每年皆吸引著大量中外游人來此觀光游覽。
太湖,古稱"震澤",又名"笠澤",位于富饒的滬、寧、杭三角地中心,是長江和錢塘江下游泥沙淤塞了古海灣而成的湖泊。周圍則群星捧月一般分布著淀泖湖群、陽澄湖群、洮滆湖群等。
縱橫交織的江、河、溪、瀆,把太湖與周圍的大小湖蕩串連起來,形成了極富特色的江南水鄉。 太湖號稱"三萬六千頃,周圍八百里",但它的實際面積受到泥沙淤積和人為圍湖造田等因素的影響,在形成以后多有變化。
今天的太湖,北臨無錫,南瀕湖州,西接宜興,東鄰蘇州,水域面積約為2250平方千米。 太湖流域面積雖然小于鄱陽湖和洞庭湖,但這里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
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
2.太湖資料(短)
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 ,最大深度 3.34米,平均深度1.89米 ,容積 :51.5億立方立米 。成因類型 :古瀉湖 。
為太湖流域第一大湖,是我國第三大淡水湖,又是長江中下游五大淡水湖之一。湖面形態如向西突出的新月。湖岸形態,南岸為典型的圓弧形岸線,東北岸曲折多灣,湖岬、湖蕩相間分布,以湖岸計算的湖泊面積2427.8平方公里。太湖中現有51個島嶼,總面積89.7平方公里。因此太湖實際水面面積為2338.11平方公里,湖岸線總線405公里。平均水深1.89米,從湖底地形可見湖盆的地勢是由東向西傾斜,湖盆形態呈淺碟形。 太湖流域氣候溫和,特產豐饒,自古以來就是聞名遐邇的魚米之鄉。太湖水產豐富,盛產魚蝦,素有“太湖八百里,魚蝦捉不盡”的說法。
3.簡單介紹一下太湖
湖古稱震澤,又名五湖,為我國第三大淡水湖,湖面2000多平方公 里,有大小島嶼48個,峰72座。
這里山水相依,層次豐富,形成一幅"山外青山湖外湖,黛峰簇簇洞泉布"的自然畫卷。在觀賞這"秀色可餐的太湖風景同時,還可游覽江財名山、名園,探考歷史。
太湖東、北、西沿岸和湖中諸島,為吳越文化發源地,有大批文物古跡遺存,如春秋時期的闔閭城越城遺址、隋代大運河、唐代寶帶橋、宋代紫金庵、元代天池書屋、明代揚彎一條街、宜興三洞、無錫三山和蘇州東、西洞庭山等。 太湖流域行政區劃分屬江蘇、浙江、上海、安徽三省一市,其中江蘇19399平方公里,占52.6%;浙江12093平方公里,占32.8%;上海5178平方公里,占14%;安徽225平方公里,占0.6%。
流域內分布有特大城市上海市,江蘇省的蘇州、無錫、常州、鎮江4個地級市,浙江省的杭州、嘉興、湖州3個地級市,共有30縣(市)。有500萬人口以上特大城市1座,100~500萬人口的大城市1座,50~100萬人口城市3座,20~50萬人口城市9座。
至1997年止流域內共有人口3611萬人,約占全國人口2.9%,其中農業人口1844萬人,非農業人口1767萬人,城市化水平達49%。流域內有耕地2266萬畝,比1985年減少384萬畝,主要用于建設用地。
其中水田1856萬畝,旱地410萬畝,復種指數200%。流域用地狀況,耕地占41%,水域15%,建設用地18%,其他用地26%。
太湖流域的自然條件是優越的。太湖流域地勢,西南高,東北低,四周略高,中間略低,形似碟子。
其中山區丘陵占16%,河湖水面占16%,平原占68%。太湖不僅位于全流域的中心,而且是全流域的水利中樞。
太湖西南部上游來水,主要有來自浙江天目山脈的東、西苕溪和來自蘇皖界山和茅山山脈的荊溪。東、西苕溪在湖州匯合后,主流由長兜港、小梅口注 入太湖,其余分散由吳興、長興“七十二溇港”入太湖 ,另有一部分通過塘水路直接東泄。
荊溪正流由宜興大浦口注入太湖,洮湖、滆湖地區來水則由宜興 百瀆流入太湖,另有一部分經京杭大運河直接東泄。吳興、長興沿湖諸溇港和宜興百瀆均有橫塘連接,水量可以互相 調節。
太湖東北面出水也有上百條溇港(已湮廢不少 ),其中主要的有梁溪口、沙墩口、胥口 、鲇魚口、瓜涇口、南厙等,越過京杭大運河入陽澄、淀泖湖群,再通過黃浦江、吳淞江和 太倉、常熟間眾多港浦入長江、入海,其中以黃浦江泄量最大,1954年洪水其下泄量約占整 個流域的80%。京杭大運河縱貫太湖北、東、南三面,溝通了眾多東西向的排水 河道,起著相互調節的作用。
太湖下游去水,自古以來變化較大。《尚書·禹貢》即有“三江既入,震澤底定”的記載。
不過人們對三江的解釋說法不一。通常多指由太湖東向出海的 松江(即今吳淞江)、東南向出海的東江和東北向出海的婁江(即今溇江),其中松江為主流。
到唐代,松江“寬二十里,深可敵干浦”,但東江已不復存在。明代以后,吳淞江的主 要排水地位逐步由黃浦江所代替。
今天,吳淞江、黃浦江、瀏河可視為太湖三江演變的結果。 我國人民對太湖流域的開發治理已有幾千年的歷史,在開挖河道、修建江堤海塘、建設 塘浦圩田等方面積累了豐富經驗,使太湖流域較早成為我國經濟發達、物產豐饒的地區。
我 們的祖先修筑了大量的水利工程,使這個西靠山丘、東接大海、南北濱江的地區形成了一個完 整的湖泊河網系統。這個河湖系統能吞、能吐、能蓄、能排,可以兼收灌溉、排水、通航和 水產之利。
太湖是一個天然的巨大水庫。太湖在水位2.99米時的庫容為44.23億立方米,平均水深1.89米,在水位4.65米時的庫容約83億立方米。
太湖不僅接納上游百川來水,下游湖東地區 或遇暴雨,瀝水也會倒流入湖。當長江水位高漲而通江港口無水閘控制時,江水也會分流入 湖。
由于湖面大,每上漲1厘米,可蓄水2 300多萬立方米,故洪枯水位變幅小。一般每年4 月雨季開始水位上漲,7月中下旬達到高峰,到11月進入枯水期,2~3月水位最低。
一般洪 枯變幅在1~1.5米之間。1991年太湖平均水位4.79米,為歷史最高;1934年瓜涇口1.87米,為 歷史最低。
由于太湖的調蓄,其下游平原雖然地勢比較低洼,一般年份仍可免受洪水威脅。 太湖汛期能夠蓄水,不僅下游地區依賴太湖水灌溉,上游大部分地區也依賴太湖水灌溉 ,太 湖水可一直灌到西部山腳邊。
一般年份,灌溉水源都可滿足,特殊干旱年份水源不足時,需從長江引水。現已在通江河口陸續增建翻水站,引江入湖,使水源更為豐盈。
太湖不僅對全流域灌溉有很大作用,而且對流域城鄉供水有重要作用。一湖好水,不僅沿湖無錫、蘇州等城市可直接取用,黃浦江以太湖為源,清水長流,對沖淤、沖污、沖咸和上海城市用水有著重要意義。
不幸的是,目前黃浦江每天要接納大量工業廢水。據有關單位分析 ,每當上游來水與接納污水的比例小于8∶1時,就會發生黑臭。
如1992年太湖流域大旱,據監測資料,黃浦江水黑臭長達268天。自來水凈化用藥量增加了幾倍,水出廠時仍有怪味,嚴重影響人民身體健康。
近年來太湖已受到了嚴重污染,整個地區的水質下降,江南水鄉連 吃水都遇。
4.太湖石的簡短資料五十字左右
太湖石,又名窟窿石、假山石,是由石灰巖遭到長時間侵蝕后慢慢形成的,分有水石和干石兩種。
水石是在河湖中經水波蕩滌,歷久侵蝕而緩慢形成的。干石則是地質時期的石灰石在酸性紅壤的歷久侵蝕下而形成。
形狀各異,姿態萬千,通靈剔透的太湖石,其色澤最能體現“皺、漏、瘦、透”之美,其色澤以白石為多,少有青黑石、黃石。尤其黃色的更為稀少,故特別適宜布置公園,草坪,校園,庭院旅游景色等。
有很高的觀賞價值。“太湖石”中國古代著名的四大玩石、奇石之一(英石、太湖石、靈璧石、黃蠟石),因盛產出于太湖地區而古今聞名,是一種玲瓏剔透的觀賞石頭。
還有一種廣義上的太湖石,即把各地產的由巖溶作用形成的千姿百態的碳酸鹽巖統稱為“太湖石”。
5.太湖四珍的資料
太湖四珍
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產于長江口的體形略長,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銀魚。宋人有“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蝦、梅鱭并稱為“太湖三寶”。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產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太湖銀魚春季在太湖邊蘆葦和水草莖上產卵,產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時也是捕撈銀魚的汛期。東山有“王月枇杷黃,太湖銀魚肥”之說。銀魚營養豐富,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鱗無刺,無骨無腸,無腥,含多種營養成分。冰鮮銀魚大部分出口,遠銷海外,人稱“魚參”。經過曝曬制成的銀魚干,色、香、味、形經久不變。
太湖白蝦,又名秀麗長臂蝦,俗稱“水晶蝦”,生長在太湖開闊折水域中。據《太湖備考》記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大抵江湖出者大而白,溪河出者小而色青……。”白蝦通體透明,晶瑩如玉,略顯綜色斑紋,頭有須,胸有爪,兩眼突出,尾成叉形,大多生長在水草繁茂、風平浪靜的開闊淺灘。蝦以植物碎片、有機殘渣和弱小無脊椎浮游生物為主要食餌,生長期一般為一年左右。白蝦沒有專門汛期,五到七月是白蝦的產卵期,也是捕撈旺季,此時的蝦腹中蝦籽飽滿,漁民稱“蠶子蝦”。這個時候的蝦肉特別鮮美,蝦籽充足,蝦腦充實。太湖白蝦營養價值極其豐富,肉嫩味美,殼薄新鮮,做成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太湖白蝦加鹽煮熟曬干,可制成蝦干,去皮即成蝦米,大的稱“湖開”,小的稱“湖米”。
太湖的梅鱭,又稱鱭魚。東山常見為梅鱭和刀鱭,頭大,尾入而尖,體形側扁似竹刀,骨嫩鱗細,銀光閃閃,肉質肥嫩,一般長六至十二厘米,隔年的刀鱭可長達三十厘米左右。《萬歷野獲編記載》:“從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歲貢梅鱭萬斤。”故又稱“貢魚”。梅鱭生長在浮游生物豐富的開闊水域。每年春季,梅鱭魚開始產卵,夏季見子魚,初秋可長到六厘米左右,形狀似鳳尾魚。每年太湖梅鱭生長其間,太湖“封湖”禁捕,到八月中旬開湖,全湖捕船云集,統一起捕,蔚為壯觀。八月到十月的三個月是圍捕梅鱭旺季。梅鱭魚體形雖小,力道很足,游速很快,漁民要用七道篷的大船拖網追捕。故漁民有“梅鱭頭上七道篷”之說。如果再追不及,篷與篷間再加風袋,增加船速,超過魚速,達到追捕目的。一對漁船,晝夜捕捉,多時能捕魚一至二噸,收入可觀。梅鱭魚不僅細嫩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元素,被視為席上珍品。梅鱭大部分曬成梅鱭干或制成罐頭食品公司,遠銷海內外。p
太湖蟹是我國有名的淡水蟹之一。肉質鮮嫩,味美,黃多脂肥,歷來被譽為蟹中之珍品。“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說,九月要吃雌蟹(寒露以后),十月要選雄蟹(立冬左右),這時,他們的營養價值成分極為豐富。 太湖蟹有生殖回游的特性,在江海交界處繁殖,淡水中生長育肥,太湖蟹體形大,青背白肚,黃毛金鉤,完全可與陽澄湖大閘蟹媲美。 太湖蟹一般凈重200-250克左右,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核黃素、硫胺素等。 藥用價值甚高,能散淤血,舒筋接骨,解毒,蟹爪還有催產下胎之功能。
6.太湖四珍的資料
太湖四珍包括銀魚,白蝦,螃蟹,梅鱭。
詳細介紹:
1. 銀魚是淡水魚,長約七至十厘米,體長略圓,細嫩透明,色澤如銀,因而得名。產于長江口的體形略長,俗稱“面丈魚”、“面條魚”。太湖銀魚,歷史悠久,據《太湖備考》記載,吳越春秋時期,太湖盛世產銀魚。宋人有“春后銀魚霜下鱸”的名句,將銀魚與鱸魚并列為魚中珍品。清康熙年間,銀魚被列為貢品,與白蝦、梅鱭并稱為“太湖三寶”。太湖銀魚有四個品種:太湖短吻銀魚、寡齒短吻銀魚、大銀魚和雷氏銀魚。產量以大銀魚和太湖短吻銀魚為高。太湖銀魚春季在太湖邊蘆葦和水草莖上產卵,產期主要集中于每年五月中旬至六月中下旬,此時也是捕撈銀魚的汛期。東山有“王月枇杷黃,太湖銀魚肥”之說。銀魚營養豐富,肉質細膩,潔白鮮嫩,無鱗無刺,無骨無腸,無腥,含多種營養成分。冰鮮銀魚大部分出口,遠銷海外,人稱“魚參”。經過曝曬制成的銀魚干,色、香、味、形經久不變。
2. 太湖白蝦,又名秀麗長臂蝦,俗稱“水晶蝦”,生長在太湖開闊折水域中。據《太湖備考》記載“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大抵江湖出者大而白,溪河出者小而色青……。”白蝦通體透明,晶瑩如玉,略顯綜色斑紋,頭有須,胸有爪,兩眼突出,尾成叉形,大多生長在水草繁茂、風平浪靜的開闊淺灘。蝦以植物碎片、有機殘渣和弱小無脊椎浮游生物為主要食餌,生長期一般為一年左右。白蝦沒有專門汛期,五到七月是白蝦的產卵期,也是捕撈旺季,此時的蝦腹中蝦籽飽滿,漁民稱“蠶子蝦”。這個時候的蝦肉特別鮮美,蝦籽充足,蝦腦充實。太湖白蝦營養價值極其豐富,肉嫩味美,殼薄新鮮,做成的菜肴,色、香、味、形俱佳。太湖白蝦加鹽煮熟曬干,可制成蝦干,去皮即成蝦米,大的稱“湖開”,小的稱“湖米”。
3. 太湖的梅鱭,又稱鱭魚。東山常見為梅鱭和刀鱭,頭大,尾入而尖,體形側扁似竹刀,骨嫩鱗細,銀光閃閃,肉質肥嫩,一般長六至十二厘米,隔年的刀鱭可長達三十厘米左右。《萬歷野獲編記載》:“從明朝洪武年起,太祖命每年歲貢梅鱭萬斤。”故又稱“貢魚”。梅鱭生長在浮游生物豐富的開闊水域。每年春季,梅鱭魚開始產卵,夏季見子魚,初秋可長到六厘米左右,形狀似鳳尾魚。每年太湖梅鱭生長其間,太湖“封湖”禁捕,到八月中旬開湖,全湖捕船云集,統一起捕,蔚為壯觀。八月到十月的三個月是圍捕梅鱭旺季。梅鱭魚體形雖小,力道很足,游速很快,漁民要用七道篷的大船拖網追捕。故漁民有“梅鱭頭上七道篷”之說。如果再追不及,篷與篷間再加風袋,增加船速,超過魚速,達到追捕目的。一對漁船,晝夜捕捉,多時能捕魚一至二噸,收入可觀。梅鱭魚不僅細嫩鮮美,而且營養豐富,含有人體所需要的各種元素,被視為席上珍品。梅鱭大部分曬成梅鱭干或制成罐頭食品公司,遠銷海內外。
4. 太湖蟹是我國有名的淡水蟹之一。肉質鮮嫩,味美,黃多脂肥,歷來被譽為蟹中之珍品。“九月團臍十月尖”就是說,九月要吃雌蟹(寒露以后),十月要選雄蟹(立冬左右),這時,他們的營養價值成分極為豐富。 太湖蟹有生殖回游的特性,在江海交界處繁殖,淡水中生長育肥,太湖蟹體形大,青背白肚,黃毛金鉤,完全可與陽澄湖大閘蟹媲美。 太湖蟹一般凈重200-250克左右,肉質細膩,營養豐富,含有豐富的蛋白質、脂肪、鈣、磷、鐵、維生素A、核黃素、硫胺素等。 藥用價值甚高,能散淤血,舒筋接骨,解毒,蟹爪還有催產下胎之功能。
7.關于太湖三白的資料
白魚、白蝦和銀魚
“太湖美,太湖美,美就美在太湖水……”,一說起太湖,忍不住就想先唱兩句,還是用無錫話唱。這首歌幾乎是從小聽到大的。可真正去太湖一覽勝景,卻只是去年十一的事情。
很多東西,如果不身臨其境,或許這一輩子都不會了解和知道,正所謂見多,才能識廣。聽這首《太湖美》聽了這么多年,對太湖的了解,卻依然是有限得很。直到自己人站到了太湖邊上,隨船行到了太湖深處,才真正或多或少地聽到看到一些關于太湖的故事和知識。
其中就有這太湖三白。也就是生長在美麗的太湖里的白魚、白蝦和銀魚。三白的一大共同特點就是“鮮”。
三白當中白魚的個頭算最大的了,但在魚類中其體積也還是屬于“小”兒科的。白魚是太湖較為名貴的經濟魚類之一。古時就已是上貢皇庭的貢品了。魚身較為狹長,表面穿著一層密密的銀色細鱗。腹部微攏,兩頭稍翹,因此又叫翹嘴白。那身材和模樣也算個美人坯子了。俗話說,一白遮千丑,用在翹嘴拱腹的白魚身上也不為過。白魚肉質比較細嫩,一般當地的做法有:清燉、香糟煎、剁成泥以后做魚圓。我在無錫吃的是清燉白魚。一只秀珍白盆端上桌來,一路已是香氣四溢,魚肉潔白細嫩,鮮美極了。
二白是白蝦。清代《太湖備考》上關于白蝦的記載是“太湖白蝦甲天下,熟時色仍潔白”。白蝦的殼很薄很薄,周身通體透明,含豐富的蛋白質、維生素A、鈣和鐵。當地的漁民撈白蝦的方法也很是奇特,不用網更不用鉤。遂成為太湖上一景:用一把干樹枝扎成捆然后用根長竹竿插入干樹枝中再扎穩,將樹枝投入水中,小蝦就會自己往樹枝里鉆。到時候了,一把操起竹竿下的樹枝回到船上,一陣拍打,小蝦們就紛紛從樹枝里落到船上。只可惜,我們在太湖上滯留的時間太短,否則真想擇一個暮靄沉沉或淫雨霏霏的天氣隨那漁夫一起出漁,要么做個孤舟蓑笠翁要么做個姜太公,親手將那串亂七八糟的樹枝插進湖水里,然后美美地坐在船頭,面對著煙波浩淼的湖光水色,悠閑的品上一口黃酒,嚼上一塊香煎白魚,靜等小蝦們乖乖地往我的樹枝里鉆,最后通通地落進我的肚皮被我大快朵頤。可惜,倉促之間,蓑笠翁和姜太公的美夢都未能如了愿。這白蝦,怎么做了都好吃,哪怕就一鍋水開了擱點鹽進去白灼了,送進嘴里都是一個鮮甜。當地很多都拿它做成醉蝦,這邊都已經醺醺然了,那邊還在不停地蹦彈,粘一只擱嘴里,嫩得要命,又鮮美無比。
三白是銀魚。銀魚大概算三白里大家比較常見的了。宋代詩人“春后銀魚霜下鱸”的一個名句,這銀魚就與鱸魚一起成了河鮮中的上品珍品。銀魚簡直就是個美人坯子。模樣極象那一根俊俏卻又有些清高的潔白玉簪。據說,這尤物,個頭高點兒的(10公分以上的)在國內屬稀罕品,全部出口了。國內能見到的幾乎都已是挑剩下的貨色了(五公分左右的)。活著時它是通體透明的,體內無刺無骨又無腸,沒有一點兒腥味。由于體表無鱗所以不好存放,一離開水面就立刻死去,一死身體就變成了銀白色,所以叫銀魚。另有一說法是,孟姜女當年哭倒了長城以后,就跑到太湖邊投入湖水中,變成了一條潔白的銀魚。無論哪一種說法,都頗有些“念去去千里煙波”的情份和悲壯。銀魚的做法也是多種多樣,什么香酥銀魚、芙蓉銀魚、銀魚羹等。我一般喜歡做芙蓉銀魚,其實也就是銀魚炒雞蛋,將雞蛋打碎攪勻,把銀魚放進蛋液里,放些鹽,然后鍋里放油,一通拼命翻炒就可以了。銀魚煮湯我也喜歡,味道依然只能用天然的鮮美來形容。
說了半天,似乎說來說去除了鮮美就是鮮甜,總之是沒有辦法脫離開這個“鮮”字,是啊,說到詞窮處,只能重復之。另外一個關鍵是,其他的詞似乎也無法更準確地替代。
實際上在太湖里,生存著約有100多種魚類河鮮。而“三白”是其中最具經濟價值的。當地人對外盛傳:不吃三白等于沒到太湖。這其中自然有為推動經濟發展做宣傳的目的,但從中也足以看出,三白在太湖舉足輕重的地位和價值了。
太湖三白,你吃過了嗎?沒吃過?那你肯定沒去過太湖!去了也是白去了
8.介紹太湖的主持詞
《楊柳青》
有這幾首代表性的歌曲:《太湖美》、《茉莉花》《楊柳青》《八根蘆柴花》
漢族民歌:《楊柳青》是江蘇揚州地區最富代表性的民歌之一,曲調為五聲宮調式,全歌活潑風趣,,也是江蘇、安徽、浙江等地廣為流傳的民間小調。
《楊柳青》歌詞:
河(啊)東的哥哥去(啊)遠方(呵呵一呵呵)
河(啊)西的妹妹來送郎呀(楊柳葉子青啊謔)
(七搭七哪崩啊謔 楊柳葉子松啊謔)
(松又松哪 崩又崩哪)
送送(么)有情人(謔)哥哥(楊柳葉子青啊謔)
冷(啊)熱(啊)我(啊)不多講(呵呵一呵呵)
送一雙新鞋表心腸呀(楊柳葉子青啊謔)
(七搭七哪崩啊謔 楊柳葉子松啊謔)
(松又松哪 崩又崩哪)
送送(么)有情人(謔)哥哥(楊柳葉子青啊謔)
南通的大姑做(啊)鞋墊(呵呵一呵呵)
蘇州的妯娌做鞋幫呀(楊柳葉子青啊謔)
(七搭七哪崩啊謔 楊柳葉子松啊謔)
(松又松哪 崩又崩哪)
送送(么)有情人(謔)哥哥(楊柳葉子青啊謔)
這一雙鞋子好(啊)不好喲(呵呵一呵呵)
不胖不瘦不長不短呀(楊柳葉子青啊謔)
(七搭七哪崩啊謔 楊柳葉子松啊謔)
(松又松哪 崩又崩哪)
送送(么)有情人(謔)哥哥(楊柳葉子青啊謔)
9.五岳和五大淡水湖的資料稍短
五岳之南岳衡山五岳(Five Famous Mountains),是中國五大名山的總稱。即東岳泰山(位于山東)、西岳華山(位于陜西)、北岳恒山(位于山西)、中岳嵩山(位于河南)、南岳衡山(位于湖南),其中泰山居首。它們是封建帝王仰天功之巍巍而封禪祭祀的地方,更是封建帝王受命于天,定鼎中原的象征。五岳景色各有特點,受到許多游客的青睞,許多文人作家也留下了大量詩文作品。
云霧繚繞的華山——人間仙境
泰山雪景
五岳是遠古山神崇敬拜、五行觀念和帝王巡獵封禪相結合的產物,后為道教所繼承,被視為道教名山,它們是: 東岳泰山(海拔1545米), 位于山東省泰安市 南岳衡山(海拔1290米),位于湖南省衡陽市 西岳華山(海拔2154.9米),位于陜西省華陰市 北岳恒山(海拔2016.1米),位于山西省渾源縣 中岳嵩山(海拔1491.7米),位于河南省登封市 其中東岳泰山(即岱宗)是“五岳之首”。
10.關于太湖的介紹有哪些
太湖是中國第大淡水湖泊,跨江、浙兩 省。
古稱"震澤",系長江和錢塘江泥沙微積 形成的瑕塞湖。太湖狀如佛手或西突新月,湖長68千米,平均寬35.7千米,面積2425平 方千米,湖面海拔3米左右,平均水深2. 1 米。
注人太湖的水系有苔溪、南溪和江南運 河等,出湖水由東部和北部的沙壞港、胥口港等經望虞河、胥江、吳化江、黃浦江等排人長 江,為一吞吐型湖泊。太湖風景名勝區素宏大的層次、豐富 秀麗的湖島山水風光而著稱,蘇州沿太湖地 區度為得天獨厚。
有**規劃的沿太湖13 個風景區69個景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