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請用簡潔的話或詞語概括辛棄疾的故事
辛棄疾(1140年5月28日-1207年10月3日),字幼安,號稼軒,山東東路濟南府歷城縣(今濟南市歷城區遙墻鎮四鳳閘村)人,中國南宋豪放派詞人,人稱詞中之龍,與蘇軾合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
辛棄疾生于金國,少年抗金歸宋,曾任江西安撫使、福建安撫使等職。追贈少師,謚忠敏。
有詞集《稼軒長短句》,現存詞600多首,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他詞的基本思想內容。著名詞作《水調歌頭》(帶湖吾甚愛)、《摸魚兒》(更能消幾番風雨)、《滿江紅(家住江南)》、《沁園春》(杯汝來前)、《西江月·夜行黃沙道中》等。
其詞藝術風格多樣,以豪放為主,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其詞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
著有《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由于與當政的主和派政見不合,后被彈劾落職,退隱山居,公元1207年秋季,辛棄疾逝世,年68歲。
2.辛棄疾的小故事
辛棄疾活捉叛徒
現在我們講的是南宋時一位叫辛棄疾的抗金英雄,他還是我國歷史上有名的詩人。
那時候,我國北部在金國的統治下,人民生活非常痛苦。山東有個農民叫耿京,他帶領了一支起義軍,經常打擊金兵。辛棄疾也是山東人,他非常敬佩耿京,就組織了兩千多人,加入了耿京的隊伍。
起義軍在耿京和辛棄疾的領導下,常常打勝仗,參加的人也越來越多,不久有了二十幾萬人。耿京就派辛棄疾到南方去和南宋聯系,好聯合起來把金兵趕走。誰知道起義軍里面出了一個叛徒,叫張安國。他乘辛棄疾不在的時候,暗殺了耿京。起義軍沒有了領袖,就這樣散掉了。
辛棄疾從南方回來,叛徒張安國已經逃到金國的兵營里去了。辛棄疾心里又悲痛又憤怒。他對同伴說:“我們一定要活捉張安國,為耿京報仇!”
同伴中有人說:“張安國躲在敵人的兵營里,那兒駐扎了五萬金兵。咱們只有幾十個人,怎么去捉他呢?”
辛棄疾叫道:“五萬!就是五十萬,我們也要闖進金營,殺了這個叛徒,為耿京報仇,為老百姓報仇!”
當天晚上,辛棄疾挑選了五十名勇士,個個騎了快馬,帶著刀劍,向金營直奔而去。快到金營的時候,天已經黑了,他們都下了馬,把馬拴在樹上,然后乘黑悄悄地摸進了金營。
金營里燈火輝煌,張安國正在跟兩個金將喝酒猜拳。他們看見辛棄疾和勇士們拿著刀劍沖進來,嚇得魂都沒了。張安國趕緊鉆到桌子底下,兩個金將急忙舉起椅子來抵擋。勇士們一擁而上,把兩個金將連人帶椅子砍翻了。辛棄疾一個箭步上前,把張安國從桌子底下揪了出來。
張安國抱著個腦袋,直喊饒命。辛棄疾用劍指著張安國罵道:“你這個叛徒!耿京哪點對不住你?”
張安國嚇得渾身打顫,說:“我……我錯了!”
辛棄疾冷笑一聲說:“錯了?來,綁起來,帶回去辦罪!”
大伙兒一擁而上,把張安國綁得結結實實,拉出了營帳。
營帳外面站了好些金兵,看辛棄疾他們威風凜凜,誰也不敢上前。辛棄疾把叛徒綁在馬后頭,不慌不忙地跨上了馬,喝道:“誰敢上來,就要他的狗命!告訴你們,我們的十萬大軍就要開到。想活命的就早點投降!”說完就帶著勇士們沖了出去。等金國將領派兵來追的時候,他們早就跑得沒影兒了。
叛徒張安國終于得到了他應得的下場:給砍掉了腦袋。
辛棄疾活捉叛徒張安國的時候,才二十三歲。
3.辛棄疾的小故事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后,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再也忍無可忍,終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22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
很可惜的是,在這一時期,年輕的辛棄疾并沒有機會在軍事舞臺上展現他的過人才華,當時,義軍首領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并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在軍隊里任文官這一年,出了一件事,終于令耿京對辛棄疾這么一個文武雙全的秀才,從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覷。
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個和尚,他的名字叫義端,是辛棄疾的拜把子兄弟,這個叫義端的和尚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和尚本身曾經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頭頭,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別人,只得拿辛棄疾問罪。
出現這樣的事情,辛棄疾自己也是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那義端和尚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個箭步竄了出來,一刀將那義端和尚砍下馬來,那和尚一見是殺氣騰騰的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老兄啊,您饒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
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里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4.辛棄疾的介紹(簡短些)
辛棄疾,自幼安,號稼軒,濟南人。
他是南宋最杰出的愛國詞人。著有【稼軒詞】(一名【稼軒長短句】)總計六百多首。
辛棄疾是出生在淪陷區的。辛棄疾出生時,他的家鄉山東歷城就已經淪陷了,而辛棄疾為什麼那樣的忠義奮發,因為他是生長在一個忠義奮發的家庭之中,他的祖父辛贊,在辛棄疾童年之時,就常帶著一群兒童去游覽,指劃山河,e69da5e887aa3231313335323631343130323136353331333236366237培養他們的國家民族思想。
所以辛棄疾的忠義天性是跟著他的生命一起成長的。所以說,稼軒詞反映了南宋整個一代熱愛祖國人們的共同心聲。
他一生寫了六百多首歌詞,從不同角度廣泛反映自己的時代。當然,其中也有部份描寫個人狹小生活情趣的作品。
稼軒詞的內容大致可分為四大類,即愛國詞,鄉村詞,閑放詞,愛情詞。 四類中愛國詞的比重較大,愛情詞分量最少。
愛國詞和鄉村詞算是稼軒詞中的兩項重要成就。是故,未來我們將針對辛詞此兩樣成就,分別敘述之。
自從出現辛詞這座豪放的愛國詞的高峰,隨著反映時代危機的需要,在辛詞的影響下,豪放詞的佳作大量涌現,在詞的發展史上取得了和婉約詞雙峰并峙的地位。由南宋后期直到亡國,多少詞人哀曠憤世的作品,無不繼承辛詞的愛國傳統和豪放風格。
所以,從南宋以后,元明清直到當代,不少文學家繼承了辛詞的豪放傳統,在詞壇中留下長遠的影響。
5.辛棄疾的故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
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歷城(今山東濟南)人。出生時,中原已為金兵所占。
21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
一生力主抗金。曾上《美芹十論》與《九議》,條陳戰守之策,顯示其卓越軍事才能與愛國熱忱。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當時執政者的屈辱求和頗多譴責;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題材廣闊又善化用前人典故入詞,風格沉雄豪邁又不乏細膩柔媚之處。
作品集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文鈔存》。生平辛棄疾存詞600多首。
強烈的愛國主義思想和戰斗精神是辛詞的基本思想內容。他是中國歷史上偉大的豪放派詞人、愛國者、軍事家和政治家。
關于更名一事,辛棄疾在抗擊金人的戰斗過程中,將原字“坦夫”改為“幼安”,旨在效仿西漢大將霍去病(前140年-前117年),也能奮勇殺敵,帶領將士打敗異族侵略。辛棄疾的始祖辛維葉,在唐曾任大理寺評事,由隴西狄道遷濟南,故為濟南人。
高祖辛師古,曾任儒林郎。曾祖辛寂,曾任賓州司戶參軍。
祖父辛贊,因累于族眾,靖康之變時未能隨宋室南渡,仕于金,先后為譙縣、開封等地守令。辛棄疾父辛文郁早卒,他自幼隨祖父辛贊生活。
辛棄疾在文學上與蘇軾齊名,號稱“蘇辛”,與李清照并稱“濟南二安”。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
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自辛稼軒前,用一語如此者,必且掩口。及稼軒,橫豎爛熳,乃如禪宗棒喝,頭頭皆是;又如悲笳萬鼓,平生不平事并巵酒,但覺賓主酣暢,談不暇顧。
詞至此亦足矣。”他出生時北方久已淪陷于金人之手。
他的祖父辛贊雖在金國任職,卻一直希望有機會“投釁而起,以紓君父所不共戴天之憤”,并常常帶著辛棄疾“登高望遠,指畫山河”(《美芹十論》),同時,辛棄疾也不斷親眼目睹漢人在金人統治下所受的屈辱與痛苦,這一切使他在青少年時代就立下了恢復中原、報國雪恥的志向。而另一方面,正由于辛棄疾是在金人統治下的北方長大的,他也較少受到使人一味循規蹈矩的傳統文化教育,在他身上,有一種燕趙奇士的俠義之氣。
辛棄疾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
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美芹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上任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
光復故國的偉大志向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其獨特的詞作風格被稱為“稼軒體”。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
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
有《稼軒長短句》。今人輯有《辛稼軒詩文鈔存》。
紹興三十一年(1161年),金主完顏亮大舉南侵,在其后方的漢族人民由于不堪金人嚴苛的壓榨,奮起反抗。二十一歲的辛棄疾也聚集了二千人,參加由耿京領導的一支聲勢浩大的起義軍,并擔任掌書記。
當金人內部矛盾爆發,完顏亮在前線為部下所殺,金軍向北撤退時,辛棄疾于紹興三十二年(1162年)奉命南下與南宋朝廷聯絡。在他完成使命歸來的途中,聽到耿京被叛徒張安國所殺、義軍潰散的消息,便率領五十多人襲擊敵營,把叛徒擒拿帶回建康,交給南宋朝廷處決。
辛棄疾驚人的勇敢和果斷,使他名重一時,“壯聲英概,懦士為之興起,圣天子一見三嘆息”(洪邁《稼軒記》)。宋高宗便任命他為江陰簽判,從此開始了他在南宋的仕宦生涯,這時他才二十五歲。
辛棄疾初來南方,對朝廷的怯懦和畏縮并不了解,加上宋高宗趙構曾贊許過他的英勇行為,不久后即位的宋孝宗也一度表現出想要恢復失地、報仇雪恥的銳氣,所以在他南宋任職的前一時期中,曾熱情洋溢地寫了不少有關抗金北伐的建議,像著名的《美芹十論》《九議》等。盡管這些建議書在當時深受人們稱贊,廣為傳誦,但已經不愿意再打仗的朝廷卻反映冷淡,只是對辛棄疾在建議書中所表現出的實際才干很感興趣,于是先后把他派到江西、湖北、湖南等地擔任轉運使、安撫使一類重要的地方官職,去治理荒政、整頓治安。
這顯然與辛棄疾的理想大相徑庭,雖然他干得很出色,但由于深感歲月流馳、人生短暫而壯志難酬,內心卻越來越感到壓抑和痛苦。然而現實對辛棄疾是嚴酷的。
他雖有出色的才干,他的豪邁倔強的性格和執著北伐的熱情,卻使他難以在畏縮而又圓滑、嫉賢妒能的官場上立足。另外,"歸正人"的尷尬身份也阻攔了他仕途的發展。
使他的官職最高為從四品龍圖閣待制。他也意識到自己“剛拙自信,年來不為眾人所容”(《論盜賊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歸隱的準備,并在江西上饒的帶湖畔修建了園榭,以便離職后定居。
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棄疾四十二歲時,因受到彈劾而被免職,歸居上。
6.關于辛棄疾的一個小故事
義斬義端
紹興三十一年,金主完顏亮遷都燕京之后,一些長期受奴役和壓迫的漢人再也忍無可忍,終于扛起了反金大旗,其中聲勢最浩大的一支隊伍是山東境內揭竿起義的一支隊伍,領頭的耿京是一位農民出身的濟南人,為了響應義軍的反金義舉,時年22歲的辛棄疾,也乘機拉起了兩千人的隊伍投奔耿京。很可惜的是,在這一時期,年輕的辛棄疾并沒有機會在軍事舞臺上展現他的過人才華,當時,義軍首領耿京對這個前來投軍的秀才并沒有過多的青睞,只命他做了一名無足輕重的文官,掌管文書和帥印。在軍隊里任文官這一年,出了一件事,終于令耿京對辛棄疾這么一個文武雙全的秀才,從此刮目相看,再也不敢小覷。
事情是這樣的,當初和辛棄疾一塊兒來投奔義軍的還有一個和尚,他的名字叫義端,是辛棄疾的拜把子兄弟,這個叫義端的和尚本身就是個守不了清規戒律的花和尚,因為受不了在義軍里當差的苦頭,竟偷偷的盜走了經由辛棄疾保管的帥印,準備去金營里邀功。義端和尚本身曾經也是一小股義軍的頭頭,是被辛棄疾說服一起投奔耿京帳下的,耿京盛怒之下也找不到別人,只得拿辛棄疾問罪。出現這樣的事情,辛棄疾自己也是理屈詞窮,自知交友不慎,羞愧難當,當場向耿京立下了軍令狀,追回帥印。
當晚,辛棄疾帶了一小隊人馬埋伏在了去往金營必經的路上,果然,天快亮了的時候,那義端和尚真的騎馬來到,辛棄疾不由分說,一個箭步竄了出來,一刀將那義端和尚砍下馬來,那和尚一見是殺氣騰騰的辛棄疾,嚇得魂飛魄散,當即跪地求饒說:“老兄啊,您饒了我吧,我知道您的真身是一頭青兕,您力大能拔山,將來定有大造化。您饒了我的小命吧!”,面對這樣貪生怕死的變節份子,嫉惡如仇的辛棄疾哪里肯聽,不由分說,手起刀落,義端身首異處。[
7.誰知道辛棄疾的小故事,簡介
【簡介】
辛棄疾(1140-1207),南宋詞人。原字坦夫,改字幼安,別號稼軒居士,歷城(今山東濟南)人。 與蘇軾齊名,并稱蘇辛。有人這樣贊美過他:稼軒者,人中之杰,詞中之龍。劉辰翁《辛稼軒詞序》說:“詞至東坡,傾蕩磊落,如詩,如文,如天地奇觀。”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出生時,山東已為金兵所占。二十一歲參加抗金義軍,不久歸南宋。出生前13年,山東一帶即已為金兵侵占。紹興三十一年(1161)率兩千民眾參加北方抗金義軍,次年奉表歸南宋。一生堅決主張抗擊金兵,收復失地。曾進奏《美芹十論》,分析敵我形勢,提出強兵復國的具體規劃;又上宰相《九議》,進一步闡發《十論》的思想;都未得到采納和施行。在各地任上他認真革除積弊,積極整軍備戰,又累遭投降派掣肘,甚至受到革職處分,曾在江西上饒一帶長期閑居。光復故國的大志雄才得不到施展,一腔忠憤發而為詞,由此造就了南宋詞壇一代大家。為豪放派愛國詩人,與蘇軾并稱為"蘇辛".耿京聚兵山東,節制忠義軍馬,留掌書記。紹興三十二年,令奉表南歸,高宗召見,授承務郎。寧宗朝累官至浙東安撫使,加龍圖閣待制,進樞密都承旨卒。曾寓居江西上饒、鉛山達十余年。其詞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有《稼軒長短句》。
【成就】
歷任湖北、江西、湖南、福建、浙東安撫使等職。任職期間,采取積極措施,招集流亡,訓練軍隊,獎勵耕戰,打擊貪污豪強,注意安定民生。一生堅決主張抗金。在《美芹十論》、《九議》等奏疏中,具體分析當時的政治軍事形勢,對夸大金兵力量、鼓吹妥協投降的謬論,作了有力的駁斥;要求加強作戰準備,鼓勵士氣,以恢復中原。
其詞抒寫力圖恢復國家統一的愛國熱情,傾訴壯志難酬的悲憤,對南宋上層統治集團的屈辱投降進行揭露和批判;也有不少吟詠祖國河山的作品。藝術風格多樣,而以豪放為主。熱情洋溢,慷慨悲壯,筆力雄厚,與蘇軾并稱為“蘇辛”。
8.有關辛棄疾的小故事 趣事
1207年秋天,68歲的辛棄疾正在病重的時候,朝廷又來詔命,要他出來任職。在病床上聽完了詔書后,辛棄疾的心又劇烈地跳動了起來。他想起年輕時在義軍中的戰斗生活,槍林箭雨之中的沖殺,是多么痛快啊!可是,在朝廷中,向朝廷上《美芹十論》,陳說恢復大計,可是正像自己詞中說的,“卻將萬字平戎策,換得東家種樹書”,帶湖閑居10年,重新起用后不久又是被罷官,又是整整八年的閑退生涯,晚年再起用,每次不是受阻撓,便是被罷官,做不成事業,“袖里珍奇光五色,他年要補天西北”,卻為什么總是補不成啊!如今,朝廷北伐,這些人為了私心而倉促用兵,遭到大敗,現在又要我干什么呢?撐持門面,還是真正想將北伐進行到底呢?辛棄疾感到自己沒有心力想下去了。
兒女們看著辛棄疾的病越來越沉重,都小心地照看著他。九月十日,辛棄疾憔悴的臉上忽然現出了一些神采,他此時如同又飛騎在戰場上,對著金人砍殺,馬兒不停地奔跑著,身后成千上萬的大軍跟著自己向北沖鋒,旌旗飄揚,殺聲震天……。
“殺賊!殺賊!殺賊!殺……!”
兒女們聽得辛棄疾的大聲叫喊忽地停了,再看,他已經停止了呼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