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絲綢之路的小故事
絲綢之路的小故事 一、張騫開辟絲綢之路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
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
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
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
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
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
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
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
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并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二、法顯取經 法顯: 東晉時著名的僧人。
公元399年,他為了彌補中國佛教經典中戒律部分的缺失,決定前往印度求取戒律經典。他與幾位同道一起,從長安出發,經河西敦煌,度沙漠,越蔥嶺,歷盡千辛萬苦,有的旅伴甚至在途中死亡,最后終於到達印度。
但即使在印度也不是到處都有他要尋求的戒律,於是輾轉流徙印度各地,凡遇到所求佛經,就進行抄寫。后來於412年從海路返回中國。
法顯前往印度取經時已年屆六十。回國以后,把所得佛經進行翻譯,共譯得6部63卷。
他還把自己的取經歷程記錄下來,這就是《佛國記》,又名《法顯傳》或《歷游天竺國記傳》。這是一部記錄絲綢之路和中印之間關系的重要著作。
三、玄裝取經 玄奘(600-664年),唐朝著名佛教僧人。俗姓陳,名禕。
13歲出家,玄奘是他的法名。他為了追求佛教學問,遍訪名師,到處游歷,對當時中國佛學各個門派的理論都曾接觸和理解。
但他心中仍有許多疑問,於是決定到印度求訪佛經,參驗真理。 唐貞觀元年(627年),他從長安出發,經蘭州,到涼州(今武威)及敦煌,獨自一人冒險度過大戈壁,歷盡艱險終到達伊吾(今新疆哈密)。
在高昌王麴文泰的資助下,他通過絲綢之路的傳統北道行進,終於到達印度,訪問了慕名已久、當時最大規模的佛教寺院那爛陀寺。他在印度停留多年,足跡遍及整個印度國境,佛教學問更是無人能及;他精通佛學全部經典,即經、律、論三種經藏,獲得了「三藏法師」的稱號,這是佛教的最高榮譽。
最后,玄奘在貞觀十九年(645年)正月返回長安,唐太宗命令宰相率領朝臣出迎,長安更是萬人空巷。歸國以后,玄奘專心翻譯帶回的佛經,前后共譯出75部,1,335卷。
他創立了法相宗佛教學派,培養了一批著名弟子。 玄奘應唐太宗的要求,根據自己的游歷,寫下了《大唐西域記》,是記錄當時西域和絲綢之路的珍貴典籍。
他的平生事跡,則記錄在他弟子慧立、彥悰所寫的《大慈恩寺三藏法師傳》。玄奘取經歷盡艱險,他的毅力和精神深深感動著后人,特別是根據他取經的故事寫成的《西游記》更令他成為家喻戶曉的神話人物。
四、鳩摩羅什傳經 鳩摩羅什(公元344-413年),著名佛教學者。他的名字又被翻譯成鳩摩羅什婆、鳩摩羅耆婆,簡稱羅什。
他的父親是龜茲國的天竺(今印度)國師(受國王尊奉的最高佛學水準的代表),母親是龜茲國(今新疆庫車一帶)王的妹妹。受母親的影響,他七歲出家修練佛學。
天資聰慧,悟性高妙,精通多種語言,廣學佛教的大乘和小乘,特別精通大乘學說。在西域各國傳教,聲譽極高。
公元382年,前秦名將呂光西征,迎羅什來中國,先。
2.關于 絲綢之路 的故事 最簡短的
絲綢之路,是指西漢(前202年-8年)時,由張騫出使西域開辟的以長安(今西安)和洛陽為東起點(一說以洛陽為起點),經甘肅、新疆,到中亞、西亞,并聯結地中海各國的陸上通道(這條道路也被稱為“西北絲綢之路”以區別日后另外兩條冠以“絲綢之路”名稱的交通路線)。
因為由這條路西運的貨物中以絲綢制品的影響最大,故得此名。其基本走向定于兩漢時期,包括南道、中道、北道三條路線。
廣義的絲綢之路指從上古開始陸續形成的,遍及歐亞大陸甚至包括北非和東非在內的長途商業貿易和文化交流線路的總稱。除了上述的路線之外,還包括在南北朝時期形成,在明末發揮巨大作用的海上絲綢之路和與西北絲綢之路同時出現,在元末取代西北絲綢之路成為路上交流通道的南方絲綢之路等等。
3.與“絲綢之路”有關的故事(簡短的)
張騫是漢武帝時期的人。
公元前139年,他受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一行從長安起程,經隴西向西行進。
一路上日曬雨淋,風吹雪打,環境險惡,困難重重。但他信心堅定,不顧艱辛,冒險西行。
當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就被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張賽和隨從一百多人全部被俘。
匈奴單于知道了張騫西行的目的之后,自然不會輕易放過。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牧馬,并由匈奴人嚴加管制。
還給張騫娶了匈奴女子為妻,一是監視他,二是誘使他投降。但是,張騫堅貞不屈。
雖被軟禁放牧,度日如年,但他一直在等待時機,準備逃跑,以完成自己的使命。 整整過了十一個春秋,匈奴的看管才放松了。
張騫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匈奴地盤,繼續向西行進。由于他們倉促出逃,沒有準備干糧和飲用水,一路上常常忍饑挨餓,干渴難耐,隨時都會倒在荒灘上。
好在甘父射得一手好箭,沿途常射獵一些飛禽走獸,飲血解渴,食肉充饑,才躲過了死亡的威脅。 這樣,一直奔波了好多天,終于越過沙漠戈壁,翻過冰凍雪封的蔥嶺(今帕米爾高原),來到了大宛國(今費爾干納)。
高鼻子、藍眼睛的大宛王,早就聽說漢朝是一個富饒的大國,很想建立聯系。但苦于路途遙遠,交通不便,故一直未能如愿。
因此,當聽說漢朝使者來到時,喜出望外,在國都熱情地接見了張騫。他請張騫參觀了大宛國的汗血馬。
在大宛王的幫助下,張騫先后到了康居(今撒馬爾罕)、大月氏、大夏等地。但大月氏在阿姆河上游安局樂業,不愿再東進和匈奴作戰。
張騫未能完成與大月氏結盟夾擊匈奴的使命,但卻獲得了大量有關西域各國的人文地理知識。 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終于歷盡千辛萬苦,于13年后回到長安。
這次出使西域,使生活在中原內地的人們了解到西域的實況,激發了漢武帝“拓邊”的雄心,發動了一系列抗擊匈奴的戰爭。 公元前119年,漢王朝為了進一步聯絡烏孫,斷“匈奴右臂”,便派張騫再次出使西域。
這次,張騫帶了三百多人,順利地到達了烏孫。并派副使訪問了康居、大宛、大月氏、大夏、安息(今伊朗)、身毒(今印度)等國家。
但由于烏孫內亂,也未能實現結盟的目的。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
并獲取了匈奴的“祭天金人”,帶回長安。 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溝通了亞洲內陸交通要道,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促進了東西經濟文化的廣泛交流,開拓了絲綢之路,完全可稱之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莫高窟第323窟北壁西端畫的就是張騫出使西域的故事。有人曾依據此圖論證了漢武帝派張騫赴大夏國問金人(佛佗)名號,是佛教傳人中國之始,但也有人持反對觀點,認為這是附會之說。
但不管怎么說,張騫出使西域,開拓絲綢之路的歷史功績是真實可信的。此圖是現存最早的“張騫出使西域圖”。
4.關于絲綢之路的故事有什么
當羅馬人在公元前30年征服埃及后,加之張騫第一次出使西域各國后遠東中國傾國力向西拓展的機遇,通過絲路的交流與貿易在印度、東南亞、斯里蘭卡、中國、中東、非洲和歐洲之間迅速發展。
無數新奇的商品、技術與思想來是源源不斷的歐亞非三洲的各個國家。大陸之間的貿易溝通變得規則、有序。
羅馬人很快就加入到這條商道中,從1世紀起羅馬人開始狂熱的迷戀著從帕提亞人手中轉手取得的中國絲綢——即便當時的羅馬人相信絲綢是從樹上摘下來的。“賽利斯人們(中國人)以從他們的樹林中獲取這種毛織品而聞名于世。
他們將從樹上摘下的絲綢浸泡在水中,再將白色的樹葉一一梳落。(絲綢的)生產需要如此多的勞役,而它們又來自于地球的彼方,這令羅馬的少女們可以身著半透明的絲衣在大陸街上炫耀。”
5.有關絲綢之路的故事〈簡單版〉
公元1368年,明朝建立,控制著河西走廊及哈密一帶,中亞一帶則被控制在自稱為成吉思汗后裔的鐵木爾帝國手中,鐵木爾一生征戰,建立了一個東起中國北部邊境,南抵印度北部,西至小城邦國家,北至俄國南部的大帝國.鐵木爾王朝熱心于建設華麗的建筑,表現了對學識和藝術的深刻理解,首都撒馬爾汗就是集東西方文化之大成之地.但是,鐵木爾帝國在遠征中國途中,隨著鐵木爾君主之死,快速走向衰退,絲路上的游牧民族也由盛至衰,絲路貿易也趨于絲綢之路 中國古代經中亞通往南亞、西亞以及歐洲、北非的陸上貿易通道.因大量中國絲和絲織品多經此路西運,故稱絲綢之路,簡稱絲路.絲綢之路這一名稱是由德國地理學家*李希霍芬在1877年出版的《中國》一書中首先提出的.原指兩漢時期中國與中亞河中地區以及印度之間,以絲綢貿易為主的交通路線.其后,德國歷史學家A.赫爾曼把絲路延伸到地中海西岸和小亞細亞,確定了絲路的基本內涵。
6.有關絲綢之路的小故事
元前138年,張騫奉命率人前往西域,尋找并聯絡曾被匈奴趕跑的大月氏,合力進擊匈奴。
張騫等人從長安起程,可他們來到河西走廊一帶后,竟然占據此地的匈奴騎兵發現。于是張騫等人被俘。
匈奴知道了張騫的目的后,便把他們分散開去放羊放馬,還嚴加管制他,還給張騫娶了一個匈奴女子當妻子,一是監視他,二是為了誘惑他,讓張騫向他投降,可張騫可不是禁不起誘惑的人,他堅決不投降。整整過了十一春秋,張騫才乘機和他的貼身隨從甘父一起逃走,離開了匈奴的底盤,可張騫在東歸返回的途中,再次被匈奴抓獲,后又設計逃出于13年后回到長安。
跟當地人了解了情況,激發了抗匈奴的心。后來漢武帝派名將霍去病帶重兵攻擊匈奴,消滅了盤踞河西走廊和漠北的匈奴,建立了河西四郡和兩關,開通了絲綢之路張騫不畏艱險,兩次出使西域,與西歐諸國正式開始了友好往來,開闊了絲綢之路,成為中國走向世界的第一人。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關于絲綢之路的故事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