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余光中的詩歌內容短的
一、《鄉愁》1、作者:余光中2、全文小時候,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我在這頭,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我在這頭,新娘在那頭。后來啊,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我在外頭,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二、《白玉苦瓜》1、作者:余光中2、全文似醒似睡,緩緩的柔光里。
似悠悠醒自歉年的大寐。一只瓜從從容容在成熟。
一只苦瓜,不再是色苦。日磨月磋琢出深孕的清瑩。
看莖須繚繞,葉掌撫抱。哪一年的豐收想一口要吸盡。
古中國喂了又喂的乳漿,完滿的圓膩啊酣然而飽三、《等你,在雨中》1、作者:余光中2、全文等你,在雨中,在造虹的雨中蟬聲沉落,蛙聲升起一池的紅蓮1如紅焰,在雨中你來不來都一樣,竟感覺每朵蓮都像你尤其隔著黃昏,隔著這樣的細雨永恒,剎那,剎那,永恒等你,在時間之外,在時間之內,等你,在剎那,在永恒如果你的手在我的手里,此刻如果你的清芬在我的鼻孔,我會說,小情人諾,這只手應該采蓮,在吳宮這只手應該搖一柄桂槳,在木蘭舟中一顆星懸在科學館的飛檐耳墜子一般的懸著瑞士表說都七點了。忽然你走來步雨后的紅蓮,翩翩,你走來像一首小令從一則愛情的典故里你走來從姜白石的詞里,有韻地,你走來四、《舟子的悲歌》1、作者:余光中2、全文一張破老的白帆,漏去了清風一半,卻引來海鷗兩三,荒寂的海上誰作伴。
啊,沒有伴,沒有伴,除了黃昏一片云,除了午夜一顆星,除了心頭一個影,還有一卷惠特曼。我心里有一首歌,好久好久都不曾唱過,今晚我敞開胸懷艙里臥,不怕那海鷗偷笑我,它那歌喉也差不多。
我唱起歌來大海你來和,男低音是浪和波,男高音是我。昨夜,月光在海上鋪一條金路,渡我的夢回到大陸,在那淡淡的月光下,我夢見臉色更淡的老母,我發狂地跑上去,一顆童心在腔里歡舞。
啊,何處是老母,何處是老母,荒煙衰草叢里,有墳塋無數……五、《絕色》1、作者:余光中2、全文美麗而善變的巫娘,那月亮翻譯是她的特長卻把世界譯走了樣把太陽的镕金譯成了流銀把烈火譯成了冰而且帶點薄荷的風味凡嘗過的人都說譯文是全不可靠但比起原文來呢卻更加神秘,更加美雪是另一位唯美的譯者存心把世界譯錯或者譯對,詩人說只因原文本來就多誤所以每當雪姑乘著六瓣的降落傘在風里飛旋地降臨這世界一夜之間比革命更徹底竟變得如此白凈若逢新雪初霽,滿月當空下面平鋪著皓影上面流轉著亮銀而你帶笑地向我步來月色與雪色之間你是第三種絕色不知月色加反光的雪色該如何將你的本色——已經夠出色的了合譯成更絕的艷色?。
2.求余光中的短詩 《故鄉》
沒有月光
還是想起我的故鄉
土街
土墻
土房
還是我小時候的模樣
鐵匠
小貨郎
走街串巷
說書的
變戲法的
你來我往
地里不長細糧
年年是地瓜秧
紅高粱
奶奶把傍晚煮出飯香
我就爬上房
向著家長里短扯開童嗓:
“回家吃飯了,娘!”
沒有月光
正適合小伙伴捉迷藏
石頭,剪子,布讓我先藏
偷偷回家爬上炕
進入夢鄉
3.余光中的詩除了《鄉愁》還有哪些
余光中詩3首~2007-09-11 20:08 星之葬 ___余光中淺藍色的夜溢進窗來 夏斟得太滿 螢火蟲的小宮燈做著夢 夢見唐宮 夢見追逐的輕羅小扇 夢見另一個夏夜 一顆星的葬禮 夢見一閃光的伸延與消滅 以及你的驚呼 我的回顧 和片刻的愀然無語 或者所謂春天 -----余光中或者所謂春天也不過就在電話亭的那邊 廈門街的那邊有一些蠢蠢的記憶的那邊 航空信就從那里開始 眼睛就從那里忍受 郵戳郵戳郵戳 各種文字的打擊 或者所謂春天 最后也不過就是這樣子 一些受傷的記憶 一些欲望和灰塵 或者所謂春天也只是一種清脆的標本 一張書簽曾是水仙或蝴蝶 風鈴 ------余光中我的心是七層塔檐上懸掛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你的塔上也感到微震嗎? 這是寂靜的脈搏, 日夜不停 你聽見了嗎, 叮嚀叮嚀嚀? 這惱人的音調禁不勝禁 除非叫所有的風都改道 鈴都摘掉, 塔都推倒 只因我的心是高高低低的風鈴 叮嚀叮嚀嚀 此起彼落 敲叩著一個人的名字。
4.余光中的一首詩歌賞析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詩歌評析】 該詩情深意切,既渴望了祖國的統一,又將鄉愁描寫的淋漓盡致.正像中國大地上許多江河都是黃河與長江的支流一樣,余光中雖然身居海島,但是,作為一個摯愛祖國及其文化傳統的中國詩人,他的鄉愁詩從內在感情上繼承了我國古典詩歌中的民族感情傳統,具有深厚的歷史感與民族感,同時,臺灣和大陸人為的長期隔絕、飄流到孤島上去的千千萬萬人的思鄉情懷,客觀上具有以往任何時代的鄉愁所不可比擬的特定的廣闊內容。
余光中作為一個離開大陸三十多年的當代詩人,他的作品也必然會烙上深刻的時代印記。《鄉愁》一詩,側重寫個人在大陸的經歷,那年少時的一枚郵票,那青年時的一張船票,甚至那未來的一方墳墓,都寄寓了詩人的也是萬千海外游子的綿長鄉關之思,而這一切在詩的結尾升華到了一個新的高度:“而現在/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我在這頭/大陸在那頭。”
有如百川奔向東海,有如千峰朝向泰山,詩人個人的悲歡與巨大的祖國之愛、民族之戀交融在一起,而詩人個人經歷的傾訴,也因為結尾的感情的燃燒而更為撩人愁思了,正如詩人自己所說:“縱的歷史感,橫的地域感。縱橫相交而成十字路口的現實感。”
(《白玉苦瓜》序)這樣,詩人的《鄉愁》是我國民族傳統的鄉愁詩在新的時代和特殊的地理條件下的變奏,具有以往的鄉愁詩所不可比擬的廣度和深度。 余光中先生熱愛中華傳統文化,熱愛中國。
禮贊“中國,最美最母親的國度”。他說:“藍墨水的上游是汨羅江”,“要做屈原和李白的傳人”,“我的血系中有一條黃河的支流”。
【美點追蹤】 在意象的擷取和提煉上,這首詩具有單純而豐富之美。鄉愁,本來是大家所普遍體驗卻難以捕捉的情緒,如果找不到與之對應的獨特的美的意象來表現,那將不是流于一般化的平庸,就是墮入抽象化的空泛。
《鄉愁》從廣遠的時空中提煉了四個意象:郵票、船票、墳墓、海峽。它們是單純的,所謂單純,絕不是簡單,而是明朗、集中、強烈,沒有旁逸斜出意多文亂的蕪蔓之感;它們又是豐富的,所謂豐富,也絕不是堆砌,而是含蓄。
有張力,能誘發讀者多方面的聯想。在意象的組合方面,《鄉愁》以時間的發展來綜合意象,可稱為意象遞進。
“小時候”、“長大后”、“后來呵”、“而現在”,這種表時間的時序像一條紅線貫串全詩,概括了詩人漫長的生活歷程和對祖國的綿綿懷念,前面三節詩如同洶涌而進的波濤,到最后轟然而匯成了全詩的九級浪。 《鄉愁》的形式美也令人矚目。
它的形式美一表現為結構美,一表現為音樂美。《鄉愁》在結構上呈現出寓變化于傳統的美。
統一,就是相對地均衡、勻稱;段式、句式比較整齊,段與段、句與句之間又比較和諧對稱。變化,就是避免統一走向極端,而追逐那種活潑、流動而生機蓬勃之美。
《鄉愁》共四節。每節四行,節與節之間相當均衡對稱,但是,詩人注意了長句與短句的變化調節,從而使詩的外形整齊中有參差之美。
《鄉愁》的音樂美,主要表現在回旋往復、一唱三嘆的美的旋律,其中的“鄉愁是——”與“在這頭……在那(里)頭”的四次重復,加之四段中“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淺淺的”在同一位置上的重疊詞運用,使得全詩低回掩抑,如怨如訴。而“一枚”、“一張”、“一方”、“一灣”的數量詞的運用,不僅表現了詩人的語言的功力,也加強了全詩的音韻之美。
《鄉愁》,有如音樂中柔美而略帶哀傷的“回憶曲”,是海外游子深情而美的戀歌。 【寫作背景】 1937年抗日戰爭爆發后,10歲的余光中隨父母輾轉于上海、重慶等地。
22歲那年,余光中隨家人來到臺灣,并考取了臺灣大學外文系。 雖然專業是外文,余光中卻對中國傳統文化有濃厚的興趣。
他在詩歌、散文、評論、翻譯都有大量著述,而其中成就最杰出的,當屬詩歌。人們評論,他的詩題材廣泛,風格屢變,技巧多姿,融匯了傳統與現代、中國與西方的筆法。
因此,他被譽為臺灣現代派“十大詩人”之一。 1971年,20多年沒有回過大陸的余光中思鄉情切,在臺北廈門街的舊居內賦詩一首。
寫完后,詩人熱淚盈眶,沉吟良久。這,就是后來被海外游子不斷傳唱的《鄉愁》 【作者簡介】 余光中,祖籍福建永春,1928年生于江蘇南京,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 學藝術碩士學位。
返臺后任詩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 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臺灣整個 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
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 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 不是希。
5.誰有余光中的資料
余光中,祖籍福建泉州市永春縣,1928年10月21日生于江蘇南京,在秣陵路小學讀書(原崔八巷小學)1947年入金陵大學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8年隨父母遷香港,次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2年畢業。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
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返臺后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
2012年4月,84歲的余光中受聘為北京大學“駐校詩人”。大女兒余珊珊是英語翻譯。
姓名:余光中出生地:江蘇南京出生日期:1928.10.21畢業院校:臺灣大學代表作品:出版《余光中詩歌選集》及《余光中散文選集》共七冊。祖籍:泉州市永春縣目錄人物簡歷創作歷程主要著作詩作藝術成就人物年表相關信息展開人物簡歷創作歷程主要著作詩作藝術成就人物年表相關信息展開編輯本段人物簡歷余光中(1928),臺灣詩人,籍貫福建泉州市永春縣桃城鎮洋上村(母為江蘇人),重九日生于南京,先后在秣陵路小學(原崔八巷小學),南京市第五中學(原南京青年會中學)讀書,1947年入金陵大學(金陵大學文理學院1952年并入南京大學,并入后,南京大學設校址于南京鼓樓崗原金陵大學校址金陵苑)外語系(后轉入廈門大學),1949年隨父母遷香港,1950年赴臺,就讀于臺灣大學外文系。
1953年,與覃子豪、鐘鼎文等共創“藍星”詩社。后赴美進修,獲愛荷華大學藝術碩士學位。
返臺后任師大、政大、臺大及香港中文大學教授,現任臺灣中山大學文學院院長、當代著名詩人和評論家。 老年余光中余光中是個復雜而多變的詩人,他寫作風格變化的軌跡基本上可以說是中國整個詩壇三十多年來的一個走向,即先西化后回歸。
在臺灣早期的詩歌論戰和70 年代中期的鄉土文學論戰中,余光中的詩論和作品都相當強烈地顯示了主張西化、無視讀者和脫離現實的傾向。如他自己所述,“少年時代,筆尖所染,不是希頓克靈的余波,便是泰晤士的河水。
所釀業無非一八四二年的葡萄酒。”80年代后,他開始認識到自己民族居住的地方對創作的重要性,把詩筆“伸回那塊大陸”,寫了許多動情的鄉愁詩,對鄉土文學的態度也由反對變為親切,顯示了由西方回歸東方的明顯軌跡,因而被臺灣詩壇稱為“回頭浪子”。
余光中文學語言繁復善變,力求在“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其《逍遙游》散文集后記中,有這樣一段話,可以窺其一二。
“在《逍遙游》,《鬼雨》一類的作品里,我倒真想在中國文字的風火爐中,煉出一顆丹來。在這一類作品里,我嘗試把中國的文字壓縮、捶扁、拉長、磨利,把它拆開又拼攏,折來且疊去,為了試驗它的速度、密度和彈性。
我的理想是要讓中國的文字,在變化各殊的句法中,交響成一個大樂隊,而作家的筆應該一揮百應,如交響樂的指揮杖。只要看看,像林語堂和其他作家的散文,如何仍在單調而僵硬的句法中。
跳怪凄涼的八佾舞,中國的現代散文家,就應猛悟散文早該革命了。”從詩歌藝術上看,余光中是個“藝術上的多妻主義者”。
他的作品風格極不統一,一般來說,他的詩風是因題材而異的。表達意志和理想的詩,一般都顯得壯闊鏗鏘,而描寫鄉愁和愛情的作品,一般都顯得細膩而柔綿。
著有詩集《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的夜市》、《鐘乳石》、《萬圣節》、《蓮的聯想》、《武陵少年》、《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白玉苦瓜》、《天狼星》等十余種。其中最著名有《鄉愁》。
朱炳仁向余光中贈送詩集《云彩》[1]編輯本段創作歷程創作開端 余光中1948年,在廈門大學,外文系主任李慶云在課堂上問同學們未來的志向。輪到余光中時,他豪情萬丈地說:“我將來要當作家!”當時他已在南京、廈門兩地初試啼聲,至少發表過七、八首詩和文學評論,表現不凡。
格律詩時期(1949-1956)以《舟子的悲歌》《藍色的羽毛》《天國夜市》為代表。大多數篇章均為二段或三段,每段四行,二、四句押韻。
現代化的醞釀時期(1957-1958)以《鐘乳石》后半和〈西螺大橋〉為代表。開始衍出長短錯落的句式。
留美的現代化時期(1958-1959)以《萬圣節》為代表。愛荷華大學的寫作訓練與藝術課程啟迪了余光中對現代藝術的接觸,并普遍吸收了西洋音樂,作品有抽象的趨勢。
虛無時期(1960-1961)以《天狼星》、《武陵少年》前半為代表。這個時期的余光中在西化的憂郁蒼白里創造英雄的幻覺,無法向傳統索取溫暖。
作品中時常透露末世一般的追悼,又始終無法自絕于傳統,而有“真空的感覺”。《天狼星》投影的不但是個人或詩壇的無依、空虛,也是一個文化、民族對傳統的懷疑和對接受外來沖擊的疑惑。
新古典主義時期(1961-1963)以《五陵少年》后半、《蓮的聯想》為代表。無論在文白的相互浮雕上、單軌句法和雙軌句法的對比上、工整的分段和不規則的分行之間的變化上,《蓮的聯想》都以二元手法將中國文學的抒情傳統推向另一個高峰。
走回近代中國時期(1965-1969)以《敲打樂》、《在冷戰的年代》為代表。自我的剖析、形而上的主題、同一主題的兩面探索、性與戰爭的交相。
6.余光中描寫鄉愁的詩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呵/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相信很多人知道這首詩歌及作者。這首詩傳誦了幾十年,余光中老人也年近八旬了。余光中及其詩歌散文等在當代中文領域的影響力是震撼人心的。
本人認為《鄉愁》這首詩,雖然簡潔易懂,但蘊涵了游子極大的人生真情,雖然直觀通俗,卻讓人熱血沸騰。
這首詩歌在幾十年的反復傳誦過程中,吸引了很多著名作曲家,“大陸老民歌王”王洛賓,“臺灣民歌只父”楊弦等等都曾為《鄉愁》譜曲。可惜至今各種歌曲版本的《鄉愁》都沒傳唱開來。人們依然接受著詩歌朗誦版的《鄉愁》,可見其獨特魅力。
“欲記其事可用散文,欲傳其情可以寫詩”。被譽為“詩文雙絕”的余光中最近參加了第三屆珠江(國際)詩歌藝術節。他把詩歌和散文比喻成兩只眼睛,只用一只眼睛的話就看不完整。
7.詩歌資料 簡短的
古代的
題西林壁(宋 蘇軾)
橫看成嶺側成峰,
遠近高低各不同。
不識廬山真面目,
只緣身在此山中。
現代的
鄉愁
余光中
小時候
鄉愁是一枚小小的郵票
我在這頭
母親在那頭
長大后
鄉愁是一張窄窄的船票
我在這頭
新娘在那頭
后來啊
鄉愁是一方矮矮的墳墓
我在外頭
母親在里頭
而現在
鄉愁是一灣淺淺的海峽
我在這頭
大陸在那頭
8.余光中一首詩歌賞析
看看余光中的這首,很好的小詩戲李白你曾是黃河之水天上來陰山動龍門開而今反從你的句中來驚濤與豪笑萬里濤濤入海那轟動匡盧的大瀑布無中生有不止不休黃河西來 大江東去此外五千年都已沉寂有一條黃河 你已夠熱鬧的了大江 就讓給蘇家那鄉弟吧天下二分都歸了蜀人你踞龍門他領赤壁余光中是一位頗具愛國之心和深具中華文化底蘊的臺灣著名詩人。
他的詩作構思精妙,語句飄逸,性情真率、純潔。一首《戲李白》,就頗能體現出他的藝術風格。
詩題“戲李白”,一個“戲”字,諧詞莊用,亦莊亦諧,表現了作者語言的風趣,充滿了個性化色彩。作者起句就仿照《將進酒》的氣魄,化用了最能代表李白浪漫主義色彩的詩句,將李白的天才比作滔滔江水,把讀者帶到一個雄偉的氣勢之中,也給全詩營造了一個大氣的氛圍,奠定了一個壯闊的基調。
這是詩人創造性的表達,言近旨遠,意味悠長。接下來的兩句繼續化用李白的詩句來寫李白,李白在《公無渡河》中寫道:“黃河西來決昆7a686964616fe4b893e5b19e31333236396463侖,咆哮萬里觸龍門。”
詩人在李白詩句的基礎上展開想象,“陰山動/龍門開”,在流暢的詩句與生動的畫面中,形象地展示了李白詩歌恢弘的氣勢與豪邁的人格。充分展現了詩人對李白的敬佩之情。
“而今反從你的句中來”,究竟是黃河成就了李白,還是李白成就了黃河,這一句有畫龍點睛的作用。詩人讓讀者在自己仔細的品味中去解讀李白與黃河之間的關系,似乎沒有李白,黃河的“驚濤”與“豪笑”就缺少了自信一樣,可見李白的浪漫詩風與豪放品格在作者心目中的地位。
不僅如此,余光中還仿照了李白的浪漫主義手法與奇特的想象,巧妙地寫出了對李白詩的想象奇崛與李白豪邁的人格由衷的贊美。“無中生有”“不止不休”,哪里只是“飛流直下三千尺,疑是銀河落九天”的廬山瀑布,更多的還應是李白的詩意與他的才情。
而“可是你傾側的小酒壺”一句,則是用大膽的想像,淋漓盡致、入木三分地勾畫出一個豪情奔放、嗜酒若狂的詩仙形象,讀后給人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余光中不僅借用、化用李白的詩句來頌揚李白,還運用襯托的手法來寫李白的偉大,一是借用五千年的沉寂來反襯李白的高揚,一是用“大瀑布”與“小酒壺”相互映襯,不僅詩情活潑,韻味無窮,還讓人感到了詩仙胸中的豪情萬丈;作者還用蘇軾的豪邁來正面襯托李白的豪邁。
正是這些襯托手法的運用,使李白的人格與詩風以及李白對后世的影響都展現得淋漓盡致了。一首《戲李白》,用極其夸張和浪漫的手法,淋漓盡致地凸顯了李白的絕世才華,抒發了對李白的由衷贊美與歌頌之情,也戲出了作者出眾的藝術創作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