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三國演義的主要人物評價(簡短)(至少2位)
朋友,你好! 你準備這個資料是要考試么? 我給你把,雖然已經超過了60字,但都是精髓。
如果不行,自己也可以刪掉一些。劉備登場 榜文行到涿縣,引出涿縣中一個英雄。
那人不甚好讀書;性寬和,寡言語,喜怒不 形于色;素有大志,專好結交天下豪杰;生得身長七尺五寸,兩耳垂肩,雙手過膝,目 能自顧其耳,面如冠玉,唇若涂脂;中山靖王劉勝之后,漢景帝閣下玄孫,姓劉名備, 字玄德。昔劉勝之子劉貞,漢武時封涿鹿亭侯,后坐酎金失侯,因此遺這一枝在涿縣。
玄德祖劉雄,父劉弘。弘曾舉孝廉,亦嘗作吏,早喪。
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 屨織席為業。家住本縣樓桑村。
其家之東南,有一大桑樹,高五丈余,遙望之,童童如 車蓋。相者云:“此家必出貴人。”
玄德幼時,與鄉中小兒戲于樹下,曰:“我為天子, 當乘此車蓋。”叔父劉元起奇其言,曰:“此兒非常人也!”因見玄德家貧,常資給之。
年十五歲,母使游學,嘗師事鄭玄、盧植,與公孫瓚等為友。 關羽登場 (劉備張飛)正飲間,見一大漢,推著一輛車子,到店門首歇了,入店坐下,便喚酒保:“快斟 酒來吃,我待趕入城去投軍。”
玄德看其人:身長九尺,髯長二尺;面如重棗,唇若涂 脂;丹鳳眼,臥蠶眉,相貌堂堂,威風凜凜。玄德就邀他同坐,叩其姓名。
其人曰: “吾姓關名羽,字長生,后改云長,河東解良人也。因本處勢豪倚勢凌人,被吾殺了, 逃難江湖,五六年矣。
今聞此處招軍破賊,特來應募。” 張飛登場 張飛字益德,涿郡人也,少與關羽俱事先主。
羽年長數歲,飛兄事之。先主從曹公破呂布,隨還計,曹公拜飛為中郎將。
先主背曹公依袁紹、劉表。表卒,曹公入荊州,先主奔江南。
曹公追之,一日一夜,及於當陽之長阪。先主聞曹公卒至,棄妻子走,使飛將二十騎拒后。
飛據水斷橋,瞋目橫矛曰:“身是張益德也,可來共決死!”敵皆無敢近者,故遂得免。先主既定江南,以飛為宜都太守、征虜將軍,封新亭侯,后轉在南郡。
先主入益州,還攻劉璋,飛與諸葛亮等溯流而上,分定郡縣。至江州,破璋將巴郡太守嚴顏,生獲顏。
飛呵顏曰:“大軍至,何以不降而敢拒戰?”顏答曰:“卿等無狀,侵奪我州,我州但有斷頭將軍,無有降將軍也。”飛怒,令左右牽去斫頭,顏色不變,曰:“斫頭便斫頭,何為怒邪!”飛壯而釋之,引為賓客。
華陽國志曰:初,先主入蜀,至巴郡,顏拊心嘆曰:“此所謂獨坐窮山,放虎自衛也!”飛所過戰克,與先主會于成都。益州既平,賜諸葛亮、法正、飛及關羽金各五百斤,銀千斤,錢五千萬,錦千匹,其馀頒賜各有差,以飛領巴西太守。
曹公破張魯,留夏侯淵、張合守漢川。合別督諸軍下巴西,欲徙其民於漢中,進軍宕渠、蒙頭、蕩石,與飛相拒五十馀日。
飛率精卒萬馀人,從他道邀合軍交戰,山道迮狹,前后不得相救,飛遂破合。合棄馬緣山,獨與麾下十馀人從問道退,引軍還南鄭,巴土獲安。
先主為漢中王,拜飛為右將軍、假節。章武元年,遷車騎將軍,領司隸校尉,進封西鄉侯,策曰:“朕承天序,嗣奉洪業,除殘靖亂,未燭厥理。
今寇虜作害,民被荼毒,思漢之士,延頸鶴望。朕用怛然,坐不安席,食不甘味,整軍誥誓,將行天罰。
以君忠毅,侔蹤召、虎,名宣遐邇,故特顯命,高墉進爵,兼司于京。其誕將天威,柔服以德,伐叛以刑,稱朕意焉。
詩不云乎,‘匪疚匪棘,王國來極。肇敏戎功,用錫爾祉’。
可不勉歟!” 初,飛雄壯威猛,亞於關羽,魏謀臣程昱等咸稱羽、飛萬人之敵也。羽善待卒伍而驕於士大夫,飛愛敬君子而不恤小人。
先主常戒之曰:“卿刑殺既過差,又日鞭撾健兒,而令在左右,此取禍之道也。”飛猶不悛。
先主伐吳,飛當率兵萬人,自閬中會江州。臨發,其帳下將張達、范強殺飛,持其首,順流而奔孫權。
飛營都督表報先主,先主聞飛都督之有表也,曰:“噫!飛死矣。”追謚飛曰桓侯。
長子苞,早夭。次子紹嗣,官至侍中尚書仆射。
苞子遵為尚書,隨諸葛瞻於綿竹,與鄧艾戰,死。 曹操登場 為首閃出一個好英雄,身長七尺,細眼長髯;膽量過人,機謀出眾。
笑齊桓、晉文無匡服之才,論趙高、王莽少縱橫之策。用兵仿佛孫、吳,胸內熟諳韜略。
官拜騎都尉,沛國譙郡人也,姓曹,名操,字孟德,乃漢相曹參二十四代孫。時人未知奇也,惟有橋玄一見曹操,指而言曰:“天下將亂,非命世之才不能濟也。
能安之者,其在君乎?” 南陽何顒見操,言:“漢室將亡,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有高名,操往見之,問曰:“我何如人耶?” 劭不答。
又問,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喜而謝之。
橋玄嘗曰:“君未有名,可交許子將。”子將者,訓之從子 劭也,好人倫,多所賞識,與從兄靖俱有高名。
好共核論鄉黨人物,每月輒更品題,故汝南俗有月旦評焉。曹操往造劭而問之,劭鄙其為人,不答。
曹又劫之,劭曰:“子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也。”操大喜而去。
諸葛亮 陳壽在《三國志·諸葛亮傳》中,對其評價如下:諸葛亮之為相國也,撫百姓,示儀軌,約官職,從權制,開誠心,布公道;盡忠益時者雖仇必賞,犯法怠慢者雖親必罰,服罪輸情者雖重。
2.10條名人對<<三國演義>>的評論,要簡短的.急
三國演義中10個主要人物的特點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周瑜: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呂布: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沖動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無謀 之輩,只是有時情感壓過了理智而已。 他解危的人物是劉備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么,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
魏延:勇敢,膽大,反復,狡猾。
姜維:忠義,有謀略,忠君。
孫權:有膽略,顧大局,名事理,辨忠奸。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
周瑜: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呂布:一生有勇無謀,反復無常,英雄氣短,兒女情長。脾氣不太好,好面子,自負,沖動易怒,易急,但也不是有勇無謀 之輩,只是有時情感壓過了理智而已。 他解危的人物是劉備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
關羽:歷史上的關羽為“萬人之敵”一虎將,傲上而不悔下,恩怨分明,以信義著稱,但“剛而自矜”,勇猛有余,智略不足。馬超投降劉備后,封為平西將軍。時關羽督荊州,修書與諸葛亮,“問超人才可誰比類”.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
魯肅:如果說在《三國演義》中,曹操、劉備、諸葛亮、關羽等人的性格、形象雖被扭曲,但多少還有些根據的話,那么,魯肅這個人在《三國演義》中除了名字外幾乎就全是杜撰了。歷史上的魯肅“雖在軍陣,手不釋卷”,“思度宏遠”,“有過人之明”。
魏延:勇敢,膽大,反復,狡猾。
姜維:忠義,有謀略,忠君。
孫權:有膽略,顧大局,名事理,辨忠奸。
3.對三國演義評論
這篇文章六千多字呢!! 讀《三國演義》有感 懷著激動的心情,我第三次翻開了古典文學名著《三國演義》。
曹操的詭詐,劉備的謙遜,孔明的謹慎,周瑜的心胸狹窄,每一個人物都具有不同的性格,作者刻畫的淋漓盡致,細細品味,讓讀者仿佛進入了一種境界。 故事的主要內容是以智和勇來依次展開的,但是我認為智永遠是勝過勇的。
比如:在西城,孔明用空城計嚇退了司馬懿率領的十五萬大軍。此種例子舉不勝數。
可是在故事中也有“智不劃謀,勇不當敵,文不拿筆,武不動槍”的。像漢室劉禪,整日飲酒作樂,不理朝政,心甘情愿的把蜀國獻出,最后竟然上演了讓天下人恥笑的事情,樂不思蜀。
誰會想到一個國家的統治者能做出這樣的時移俗易的事情來呢? 有勇無謀,大敵當前,只能拼死征戰。呂布,顏良都是典型的例子:如果呂布在白門樓聽從謀士的計策,何必被曹操吊死在城門上呢?如果顏良把劉備在河北的事情和關羽說清楚,哪兒至于被義氣的關羽所砍呢?古人云:大勇無謀,禍福占其,禍居上,福臨下,入陣必中計,死無不目。
再談談國家,魏,曾經煊赫一時;蜀,曾經功成不居;吳,曾經名震江東。這么來看,從國家就可以反映出國君的性格。
曹操,欺壓百姓;劉備,愛民如子;孫權,稱霸江東。 如果說魏國在三國里智謀最強,一點也不為過。
曹操的用兵堪稱舉世無雙,司馬懿就更是用兵如神。但是兩個人都有自己致命的弱點:曹操多疑,司馬懿太過陰險。
再說蜀國,首當其沖的必定是伏龍諸葛亮。他那過人的機智,嫻熟的兵陣,無不讓后人嘆為觀止。
還有像鳳雛龐統、姜維、徐蔗等等一些人物,但是我認為都不如孔明。吳,一個占據三江六郡的國度,能算得上是有謀略的,也就是周瑜了,少年時期的周瑜就熟讀兵書,精通布陣。
經過一番刻苦的努力,終于當上了水軍大都督,總統水兵。不過他太過于嫉妒,死正中年時。
從這些人物和國家我們不難看出人的性格的重要性。性格關系著成功。
每個人都有自己的目標,只要踏踏實實,仔仔細細(的)地走好追求成功過程中的每一段路,相信成功一定會不遠的。 這個暑假,我讀了《三國演義》,它是我國古代歷史上一部重要的文學名著。
《三國演義》這 本書由羅貫中以陳壽的《三國志》,范曄的《后漢書》及元代的《三國志》為依據,經過熔裁在元末明初創作的。它描述了近90多年的重大歷史事件及歷史人物的活動,展示了三國興亡的歷史畫卷,形象地再現了這一風云變幻而又動蕩不安地歷史時代,生動地揭示了統治集團內部鉤心斗角、爾虞我詐、互相勾結而又相互爭奪的關系,向讀者展現了一副精彩壯闊的歷史畫卷。
其中有庸主獻帝劉禪,氣量狹隘的周瑜,忠厚的魯肅,勇猛的張飛,重義的關羽,納賢的劉備等等,無不個極其態。這些人物給了我很深的教育。
雖有這些人物,但最令我有所感受的是這本書當中所描述的幾個英雄人物。 先說關羽。
他降漢不降曹、秉燭達旦、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古城斬蔡陽,后來又在華容道義釋曹操。他忠于故主,因戰敗降敵,但一得知故主消息,便不知千里萬里往投。
我認為雖降了敵,但最后還是回來了,不但仍算忠,而且還要算一種難得可貴的忠。《三國演義》表現關羽的方法也極簡單:“丹鳳眼,臥蠶眉,面如重棗,青龍偃月刀”,后來加上“赤兔馬”,刮骨療毒不怕疼,斬顏良,誅文丑,幾乎變得天下無敵。
國家的統治需要忠臣,需要一個能夠鞠躬盡瘁、死而后已的忠臣,這就是諸葛亮。他也是我最喜歡的人物。
諸葛亮熟知天文地理,能文能武,足智多謀,而且一生謹慎,鞠躬盡瘁。他火燒新野,借東風,草船借箭,三氣周瑜,智料華容道,巧擺八陣圖,罵死王朗,七擒七放孟獲,空城計,七星燈,以木偶退司馬懿,錦囊殺魏延,這些是常人所想不到的。
我本以為這種人應該相貌非凡,可書中描繪的卻十分簡單:身長八尺,面如冠玉,頭戴綸巾。他有獨特的人格,擇梧而棲,擇主而事,他盡忠于劉備,盡忠于蜀漢,最后中獻身于統一的大業中."受任于敗軍之際,奉命于危難之間"隨著蜀漢的衰亡悲劇,他也成了悲劇人物! 再說曹操。
曹操在《三國演義》中被稱為奸雄。他說劉備與他是并世英雄,說得劉備都不敢聽,但是他沒有殺劉備,雖劉備正是他的甕中之鱉。
這使我感到了曹操的大度,也是周瑜做夢也夢不到的。周瑜眼中只有諸葛亮,與其誓不兩立,只要把諸葛亮殺了,東吳的天下就太平了。
后來又發現劉備也不是一般人物,便想殺劉備,至少把他留在東吳,東吳的天下也太平了。目光短淺,氣量狹小,非英雄也。
這也與曹操形成了鮮明的對比。 還有趙子龍長坂坡單騎救主,巧用苦肉計黃蓋受罰等等 在《三國演義》里還可以看到,各政治集團為了自己的切身利益,今天勢不兩立,明天卻又杯酒言歡。
而且這種斗爭滲透到生活的許多方面,連家庭、朋友、婚姻等,都毫無例外地被卷入了斗爭的漩渦,甚至成為斗爭的工具。他們為了滿足自己權利,財產的欲望,為了使自己在激烈的爭奪戰中不被消滅,總是玩弄各種手段,演出了一幕幕勾心斗角,爾虞我詐的活劇。
這樣的心機,在如今又和償沒有。商家絞盡心機,賺消費者的錢;。
4.《三國演義》評語
“人中呂布,馬中赤兔”
一共八個字卻稱贊了兩件事物,足可見微言大義的春秋筆法。而且朗朗上口,婦孺皆宜。后來關羽雖然也得到了赤兔,但也沒聽別人這么說過,估計作者肯定是呂溫侯的FANS,否則也不會這么肉麻。
“馬氏五常,白眉最良”
老馬家五個兒子,為大家熟知的只有馬良,馬謖哥倆。馬良的確才華出眾,為劉備坐穩西川出了不少力,可惜死得較早。馬謖雖說智商較高,也一度取得諸葛亮的賞識,只可惜后來一步棋走錯,丟了街亭。因此當人讀起這一句話時,一則嘆馬良死得過早,二則嘆馬謖聰明一世,糊涂一時。
“鞠躬盡瘁,死而后已”
有人說《后出師表》不是諸葛亮寫的,先不論是誰寫的,這里的“鞠躬盡瘁,死而后已”就是諸葛亮真實的寫照,也是最能表現諸葛亮后期六出祁山無力回天時的心情,也成為現代人常掛在嘴邊的一個詞。
“既生瑜,何生亮”
在《演義》里,周瑜是心胸狹窄,永不服輸的代名詞,也只有當他病入膏肓,不久于人世時,才會由口及心地發出這樣的感慨。只不過這句話過于自卑,長了諸葛志氣,滅了自己威風。使得二人的形象在人們主中格式化了。 -----其實我不認為周帥哥沒肚量.
“子龍一身都是膽也!”
這是趙云迷們最津津樂道的評語,原因是在《演義》里趙云并不是作者重點描寫的對象,但由于他每回出場都是英姿颯爽,攻無不克,能得到主子這么一句肯定,當然是高興得找不到北了。不過也可以看出劉備沒有知人之能:趙云跟了自己這么多年,到這時才知道他的膽識,平時只給他一些壓糧運草,打掃戰場,保護家屬的雜活,真是埋沒英雄。
“伏龍、鳳雛二人得一,可安天下”
司馬徽一向看好諸葛亮和龐統,曾經把諸葛亮比成姜尚,張良,所以這話從他嘴里說出來一點也不奇怪。二人倒也有些經天緯地的本事,因此這么說也不過份。奇怪的是劉備二人皆得,反倒不能安天下了,不能不引人思考。
“內事不決問張昭,外事不決問周瑜”
孫策當政時常常霸氣有余而策略不足,想不到他倒還有些識人之能,前者信任太史慈回城招降眾人,臨死時還給孫權留下了這樣的忠告,深刻看出了兩人的處事風格。事實也驗證了他的準確性,張昭主外事時主張投降曹操;周瑜主內事時把孫權的妹子糊里糊涂地嫁給了劉備。而二人各行其事時卻做得近乎完美。
“生子當如孫仲謀”
小時候看三國,很不明白這句話的含義,倒底是在夸孫權還是在罵孫權。稍大了一點后才知道,曹操其實和孫權他爹孫堅是一輩的,這么說沒什么不可以。另外曹操的主要意思是夸孫權能守住父兄基業,跟袁紹和劉表的那幾個敗家子不同。怪不得辛棄疾很是欣賞孫權,并在自己的詞里引用了這句話。
“天下英雄,惟使君與操耳!”
個人認為,在曹操說過的所有的話里面,這句話是最精辟的。難怪劉備會嚇掉勺子,連蒼天也打了個冷戰,以為泄露了天機。其實曹操也就是這么一說,試探一下而已,后來又被劉備一糊弄,否定了自己有生以來說過的最正確的一句話。
“治世之能臣,亂世之奸雄”
這一句話,不僅給曹操的一生定了性,也道出了曹操的能力,在治世是治國安邦之臣,在亂世則是獨霸一方的軍事首領。而曹操聽到這話面露喜色的原因還有一點,就是沒有說他能成為皇帝,而他也不愿登基稱帝,在史書上成為王莽、董卓一類的人。 我認為這個是最經典的.
5.名人對三國演義的評價
《三國演義》的創作特色是多方面的,首先是在人物塑造上有著驚人的成就。
這部小說寫了大約四百多個人物,其中的主要人物,如諸葛亮、曹操、劉備、關羽、張飛、趙云、孫權、周瑜等等,都具有鮮明的個性,成為文學史上不朽的典型形象。羅貫中在塑造這些形象時,遵循一個原則,就是抓住人物性格的基本特征,突出某一個方面,加以夸大,用對比方法,使得人物個性生動地展現在讀者面前。
比如曹操奸詐,可以說是把民間有關曹操奸詐的傳說,全都集中起來了,一舉一動都露出一副奸詐相;張飛莽撞,選擇了張飛在不同的場合表現出來的一些魯莽舉動,讓這個人物的坐臥起居,無不涂上莽撞的色彩;諸葛亮的智慧,則是把這個人物經常置身于斗爭的前線,讓他憑借驚人的預見性、準確的把握性與周密的安排布置,挫敗敵人,時時處處顯示出他過人的智謀。 其次是在戰爭描繪上有著宏偉的構思。
這部小說寫了一系列大大小小的戰爭,展開了一幕又一幕驚心動魄的場面。這些戰爭在作者筆下千變萬化,不重復,不呆板,各具特點,表現出了戰爭的復雜性和多樣性。
對每一次較大戰爭的描繪,作者都要選擇不同的角度,將主將的性格、兵力部署情況、雙方力量的對比、戰略戰術的運用、最終的結果等等,交代得清清楚楚。雖然戰爭總是在緊張、驚險、激烈的氣氛中進行,但有時富于英雄史詩般的激昂格調,比如周瑜火燒曹操大軍、諸葛亮七擒孟獲;有時則顯出從容不迫的安詳,比如空城計中諸葛亮專心彈琴、赤壁之戰中龐士元挑燈夜讀,動中有靜,余味無窮,構思精巧。
赤壁之戰,是全書描寫戰爭最突出的。這場戰爭場面宏大,水上、陸地,前線、后方,正面交戰、暗中斗智,無不體現出來;人物眾多,幾乎小說中所有重要角色都露了面;思想明確,就是要表現以少勝多、以智謀勝驕滿、以聯合勝孤獨的軍事戰略。
羅貫中的《三國演義》,可以說是把歷史演義小說推到了最高峰,對后世歷史小說的創作,有著極為深遠的影響,也給其他藝術形式的創作提供了很好的素材,數百年來,一直對社會生活的許多方面產生著作用。明代文人蔣大器在《三國志演義·序》中說,羅貫中這部書編寫成后,立即就有人“爭相謄錄,以便觀覽。”
由于這部小說在社會上廣泛流行,對文藝創作產生了很大影響,不少文人模仿《三國演義》的語言文字風格,使用半白半文的淺近文字寫作,歷史演義小說也大批出現。如此,讓許多初通文字的人們也能讀歷史演義小說,擴大了讀者范圍。
正像清代文人魏裔介在《三國問答序》一書中所說:“世人鮮有讀三國史者,惟于羅貫中演義得其梗概耳。”應當說,羅貫中創作《三國演義》的成功,一方面有說服力地證明新的描寫手法的優越性,另一方面也給予其他文人以極大的鼓舞和信心。
在中國文學史上,元代以前長篇巨著是很少的,一般都是篇幅短小的作品。羅貫中《三國演義》的出現,改變了這種現象。
這中間除了羅貫中個人具備了創作長篇小說的能力之外,社會的發展和讀者的需求也是重要的促進因素。人類社會進化到了明代,物質的和精神的財富積累到了較高的水平,人們的生活也逐漸豐富起來。
要想比較廣泛地、全景地反映出社會各階層人們活動的場面,篇幅短小的作品顯然是難以勝任的,讀者也是不滿足的。《三國演義》以近八十萬字的篇幅,引人入勝地、大規模地描寫了三國時代錯綜復雜的矛盾和斗爭,讓讀者耳目一新,興趣大增。
于是,中國文學也因此而進入了長篇小說興盛的時代。 《三國演義》不光在文學自身有著開拓性價值,其中的許多故事和人物,也影響著人們的日常生活方式。
比如劉備、關羽、張飛結義的行為,讓很多人模仿,不管是上層人士,還是普通百姓,都有類似的做法。至于諸葛亮、張飛、關羽、趙云、黃忠、周瑜、黃蓋等形象,在某些方面,成了人民群眾生活中的榜樣;而曹操,則成民陰險毒辣形象的代表;劉備,卻是仁義的化身。
另外,一些故事情節,也成了人們津津樂道的話題,比如三英戰呂布、長坂坡張飛吼退曹軍、草船借箭、諸葛亮吊孝、關公大意失荊州、白帝城托孤、馬謖丟街亭等等。還有許多家喻戶曉的大眾化民諺至今常常被人們引用,比如鞠躬盡瘁,死而后已;既生亮,何生瑜;三請諸葛亮;說到曹操,曹操就到;挾天子以令諸侯;陪了夫人又折兵;萬事具備,只欠東風;扶不起來的阿斗;司馬昭之心,路人皆知等等。
《三國演義》的藝術成就 一、描寫戰爭:二、塑造人物形象;三、結構藝術;四、語言特色。 描寫戰爭 第一點是戰爭的多樣化。
書中描述了上百次戰爭,可以分為陸戰、水戰,或水陸混合戰,例如水淹七軍;又可分為攻戰、守戰;或分伏擊戰、偷襲戰;或分陣地戰,游擊戰;或主將比試,或兩軍混戰,形式多樣化。 第二點是軍事行動與政治策略相結合。
如曹操南侵并非毫無目的,是為了完成統一大業,劉備聯吳抗曹是為了有立足之地,然后振興劉氏的漢室基業。諸葛亮南征是為了解決與南方少數民族的糾紛,穩定后方,以便全力對付勢力強大的曹魏。
第三點,戰爭的勝負系于智謀。關鍵在于運籌者的智能,能不能采納部下的善計良策,能不能正確判斷敵情,。
6.對《三國演義》里的人物評價
諸葛亮:諸葛亮治國治軍的才能,濟世愛民、謙虛謹慎的品格為后世各種杰出的歷史人物樹立了榜樣。歷代君臣、知識分子、人民群眾都從不同的角度稱贊他,歌頌他,熱愛他。可以說,諸葛亮在歷史上的巨大影響已超過了他在三國歷史上的政治軍事實踐。
劉備:陳壽對劉備的評價是:“弘毅寬厚,知人待士,蓋有高祖之風,英雄之器焉。及其舉國托孤于諸葛亮,而心神無二,誠君臣之至公,古今之盛軌也。機權干略,不逮魏武,是以基宇亦狹。”但他“折而不撓,終不為下”。在《三國演義》中,作者把劉備描寫成“仁”的代表,漢室皇權正統的繼承者,因而對劉備的仁愛、寬厚和知人善任的性格特征著力描畫,極盡夸張,但在突出其“仁愛”時卻又落入了“無能”一面,給人以“無能”和“虛偽”的感覺。電視劇中的劉備常常以淚洗面,哭與淚雖然表現了劉備的“仁”,但又給人以劉備的天下是哭出來的印象,扭曲了劉備是“梟雄”、“人杰”的真實形象。
曹操:歷史上的曹操性格非常復雜,陳壽認為曹操在三國歷史上“明略最優”,“攬申、商之法術,該韓、白之奇策,官方授材,各因其器,矯情任算,不念舊惡”。曹操御軍三十余年,但手不釋卷,登高必賦,長于詩文、草書、圍棋。生活節儉,不好華服。與人議論,談笑風生。“勛勞宜賞,不吝千金;無功望施,分毫不與”。他是中國歷史上第一流的政治家、軍事家、文學家。但是,在《三國演義》中,曹操性格品德中這些好的方面被忽略了,而對他殘忍、奸詐的一面又夸大了。因此,羅貫中筆下的曹操是奸詐、殘忍、任性、多疑的反面人物典型。
周瑜:歷史上的周瑜“性度恢廓”,謙讓服人,有“雅量高致”。劉備稱他“文武籌略,萬人之英”。孫權則贊他有“王佐之資”。但在《三國演義》中,周瑜成了諸葛亮的墊底人物。寫周瑜,是為了抬高諸葛亮。因此,《三國演義》中的周瑜氣量狹小,智謀也總是遜諸葛亮一籌,根本不像蘇軾所歌頌的周瑜“雄姿英發”,是“千古風流人物”。
7.對三國演義的精彩評論10則
七禽孟獲 三國中期,蜀國占據西蜀一帶,這時南方孟獲作亂。
諸葛亮出征南蠻孟獲,為了收買人心,七次俘獲孟獲而又其次將其釋放。第七次釋放孟獲的時候,孟獲終于歸順蜀國,諸葛亮平定了南方。
空城計 三國中后期,諸葛亮出兵討伐魏國,由于要地街亭失守,導致滿盤皆輸。諸葛亮被迫撤兵,司馬懿大軍追至,這時孔明手下的將領士兵基本都分配軍務調完了,只剩二千五百軍在城中。
于是他命令偃旗息鼓,大開城門,獨自在城樓上彈琴。司馬懿疑心有伏兵。
調頭就撤兵。諸葛亮躲過一劫! 失街亭 就是在空城計之前了,馬謖自告奮勇去守街亭,結果犯了低級錯誤。
被司馬懿打敗。蜀軍被斷了咽喉之路。
被迫撤兵。 斬馬謖 馬謖失了街亭。
諸葛亮非常生氣。想起了劉備臨死前囑咐他的話“吾觀馬謖,言過其實也”。
后悔不已。悲痛了斬了立了軍令狀的馬謖。
舌戰群儒 三國中前期,劉備勢力還很小,被曹操趕得走投無路。想去投靠東吳,就是孫權。
派諸葛亮去做說客。但是東吳謀臣處處刁難諸葛亮,諸葛亮憑著他的滿腹經綸舌戰群儒。
說得他們個個啞口無言。后來經魯肅協助,說服孫權聯合起來抵抗曹操。
草船借箭 孫劉聯軍和曹操在赤壁對峙。周瑜嫉妒諸葛亮的才智。
想除掉諸葛亮,于是刁難諸葛亮要他在十日之內造十萬支箭。諸葛亮料定過幾天有大霧,于是便答應,而且期限還自己減少到三天。
周瑜認為諸葛亮是自尋死路。一天兩天過去了,諸葛亮都沒動靜。
到了第三天夜里。諸葛亮向魯肅借了一些船只船上放滿草人,一字排開向曹操營寨駛去。
江面上霧很大,曹操不清楚敵軍虛實。于是叫將士瘋狂放箭。
箭射滿了草船。諸葛亮滿載而歸!! 火燒博望坡 三國前期,曹操勢力非常強大,統一了北方,接下來就是南下。
攻打劉備,此時劉備投靠劉表,駐在新野。曹操派大將夏侯敦進攻新野。
這時劉備已經請出了諸葛亮。諸葛亮在博望坡設下埋伏,令趙云去誘敵深入,然后火攻。
夏侯敦果然中極。大敗而歸。
這是孔明出山后打的第一仗。 火燒新野 火燒博望坡之后,曹操卷土重來,派曹仁和曹洪大軍進攻新野。
諸葛亮料新野呆不了,就留下空城,民房屋上藏硫磺等引火之物。曹軍進城之后住入了民房。
夜里狂風大作,埋伏在城外的劉備軍往城里射火箭。大火迅速燒起來。
曹兵逃奔出城,被劉備軍截殺,大敗而歸。 白帝城托孤 關羽失荊州被殺后,劉備悲憤不已,舉大軍伐吳。
誓要“踏平東吳”。不料被東吳的陸遜“火燒連營”。
大敗,逃往白帝城,憂郁成疾,危在旦夕。召大臣吩咐后事。
將太子劉禪托付給諸葛亮。 溫酒斬華雄 三國前期,曹操發起聯軍討伐董卓。
董卓的先鋒是華雄,華雄是三國第一高手呂布 的手下,也是非常勇猛,一連殺了聯軍好幾個大將。聯軍正愁無人能敵華雄之時,關羽按耐不住請戰。
可是劉備這時沒什么地位,關羽的軍銜也小得可憐。于是聯軍盟主袁紹反對,怕被敵人恥笑軍中無人。
但是曹操見識過關羽的能力,很贊賞他,于是為他斟酒。關羽說等斬了華雄回來喝也不遲。
于是飛身上馬沖入敵營,不一會兒就提著華雄的人頭回來了,這時候酒還是熱的。這就是溫酒斬華雄! 過五關斬六將 徐州之戰劉備戰敗。
關羽經張遼勸說,約法三章暫時投降了曹操。為曹操斬顏良誅文丑解白馬之圍。
后得知劉備在袁紹處便想去找劉備。曹操為了挽留關羽便掛避客牌對其避而不見。
關羽只能不辭而別。沿路上經過了五個關口,守將都不放行,關羽一一殺之。
一共六個。最后與劉備會合。
這就是著名的千里走單騎,過五關斬六將! 單刀赴會 赤壁之戰之后。三國鼎立逐漸形成。
劉備留關羽鎮守荊州,主力向西擴張。荊州是歷代兵家必爭之地。
本屬東吳。東吳一直想找機會討回。
魯肅又獻上一計:騙關羽過江赴宴,在宴席上埋伏刀斧手,擲杯為號沖出殺之。便遣請關羽赴宴。
關羽明知是計坦然答應!只帶了周倉隨身為他提刀。席間魯肅提起索回荊州之事,關羽卻絕口不談,說酒席之間不談國事。
魯肅再三糾纏,周倉插嘴,關羽借機故作生氣狀奪過周倉手中大刀,喝退周倉。周倉會意,退出去。
關羽假醉,一手提大刀,一手挽住魯肅手將魯肅扯到江邊。東吳將士怕誤傷魯肅,又攝于關公武力,不敢動手。
關云長上船乘風而去。 三英戰呂布 華雄被關羽斬了之后,呂布親自出馬,無人能敵。
張飛沖出和他交鋒50多回合不分勝負,關羽上來夾攻,30回合戰不倒呂布。劉備也上來夾攻,三英戰呂布,打得非常激烈。
呂布虛刺劉備一戟便敗退。(呂布不愧是三國第一武將啊) 水淹七軍 關羽圍困曹仁于樊城,曹操派大將于禁和龐德領七支軍隊去救援。
屯兵在山谷中。當時正值秋雨連綿。
關羽命人堵住襄江各處水口。等江水高漲時,水淹七軍。
曹軍死傷無數,龐德被斬,于禁被俘。 刮骨療毒 水淹七軍之后,關羽攻打樊城,在樊城下罵陣。
曹仁命令弓箭手射箭,關羽右臂中箭,回兵。箭頭有毒,毒已入骨。
于是請來了曾經為周泰療傷的名醫華佗。華佗說要割開皮肉,把骨頭上的毒刮去,這會極其疼痛,請關羽把手臂套住綁緊,把頭蒙住。
關羽卻說不用。一邊和馬良下棋,一邊伸手刮骨,談笑中沒有絲毫痛苦的神色。
事畢,兩人互相驚嘆,關羽稱贊華佗的醫術,。
8.三國演義評價
●第一回 宴桃園豪杰三結義 斬黃巾英雄首立功 漢末十常侍為奸,朝政日非,人心思亂. 張角兄弟起事.百姓擁護,官軍望風而靡, 劉備不甚讀書,性寬和,寡言事,喜怒不形于色;其父早喪,玄德幼孤,事母至孝;家貧,販屨織席為業,為漢室宗親. 桃園三結義,劉關張一敗黃巾于郡,二敗黃巾于青州. 曹操幼時,用計謀使父不聽叔父責已之言.何曰:"安天下者必此人也",汝南許劭說操為"治世之奸雄."操除洛陽北部尉時,不辟豪貴,威名頗震,因黃巾起拜騎都尉,引兵征剿. 玄德兄弟三人救出被張角打敗的董卓.卓見玄德為白身,不為禮,張飛欲斬之. ●第二回 張翼德怒鞭督郵 何國舅謀誅宦豎 劉關張與朱[]孫堅打敗黃巾,朱[]詔封車騎將軍,河南尹;孫堅除別郡司馬上任,唯劉備聽候日久,不得除授,后被封為定州中山府安喜縣尉.署縣事一月,與民無犯,民皆感化;與關張情同手足. 督郵至縣索賄,張飛鞭督郵后三兄弟離去. 玄德助劉虞平黃巾,劉虞,公孫瓚奏備功,薦為別郡司馬,守平原縣令. 宮中何進與十常侍周旋. ●第三回 議溫明董卓叱丁原 饋金珠李肅說呂布 何進不聽曹操之勸,從袁紹計,欲召四方之士除宦官.西涼刺史董卓得詔進發,何進中十常侍之計入宮被斬,袁紹,曹操入宮殺宦官,宦官劫少帝和陳留王,去北邙山,閔貢找回,半路遇董卓.卓引兵橫行就都,欲廢少帝立陳留王,遭荊州刺史丁原等反對,丁原領義兒呂布討卓,李肅為卓說呂布投卓為子. ●第四回 廢漢帝陳留踐位 謀董卓孟德獻刀 董卓廢少帝立陳留王為獻帝(九歲),強迫蔡邕為侍中. 少帝作怨詩,李儒奉卓命以鴆酒毒害之. 董卓攝君害民. 曹操持王允之寶刀刺卓,不成,騎卓所賜之馬而逃.被中牟縣令陳宮抓住,棄官同逃. 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操因多疑而殺呂后奢全家.并說:"寧教我負天下人,休教天下人負我".陳宮視操卓為一路人. ●第五回 發矯詔諸鎮應曹公 破關兵三英戰呂布 操到陳留招天下士,立袁紹為盟主,討卓.公孫瓚薦玄德,關,張.呂布部將華雄連斬數將,關公出斬華雄,曹操撫慰,袁術歧視. 八路諸侯戰呂布而敗,劉關張戰呂布,呂布逃至虎牢關上. ●第六回 焚金闕董卓行兇 匿玉璽孫堅背約 董卓聽李儒計要從洛陽遷都長安,董卓說:"吾為天下計,豈惜小民哉! " 李[],郭汜驅洛陽之民數百萬口往長安,死者不可勝數.又縱軍士淫人妻女,奪人糧食;啼哭之聲,震動天地.卓臨行,教人放火燒居民房屋. 孫堅飛奔洛陽救火,于井中得玉璽,離袁紹而去江東. 曹操領兵討董卓,被呂布打敗后埋怨袁紹"遲疑不進,大失天下之望",投揚州去.,公孫瓚與劉,關,張,亦離袁而去,袁自投關東. 荊州刺史劉表截孫堅討玉璽. ●第七回 袁紹磐河戰公孫 孫堅跨江擊劉表 袁紹與公孫瓚戰于磐河,公孫瓚敗,被趙云所救,趙云因紹無忠君救民之心,棄之而投奔公孫奔公孫瓚.公孫瓚不重用趙云. 劉,關,張前來助公孫瓚,與趙云相見,甚敬重,不忍相離. 袁術向袁紹要馬不得,向劉表借糧不能,使書叫孫堅伐劉表,已伐乃兄袁紹. 孫堅伐劉表;劉表先敗,后聽蒯良計,在硯山用矢石打死孫堅. 孫策用黃祖換父尸后回江東. ●第八回 王司徒巧使連環計 董太師大鬧鳳儀亭 董卓在長安任意殺戳. 王允與歌妓貂蟬暗設連環之計,要借呂布殺董卓. 王允分別把貂蟬許與董卓和呂布,使二人猜疑. 呂布趁卓與帝共談,與貂嬋私會相府后園鳳儀亭,卓趕來,大怒. ●第九回 除暴兇呂布助司徒 犯長安李[]聽賈詡 李儒讓董卓把貂嬋賜與呂布,收買其心.卓告貂嬋,嬋哭訴不去.李儒嘆曰:"我等皆死于女人之手矣." 董卓領貂嬋去眉塢,王允與呂布計議殺卓,派李肅假傳天子詔要禪位于卓,卓欣然以往.被殺. 蔡邕哭董卓,王允將他下獄縊死. 李 郭求汜王允赦罪不得,從謀士賈詡計聚陜人反之,敗呂布,圍長安,殺王允,欲殺獻帝謀大事. ●第十回 勤王室馬騰舉義 報父仇曹操興師 李[]郭汜等向獻帝求得官職,三次改葬卓尸. 西涼刺史馬騰,并州刺史韓遂引兵伐李,郭,各有勝負. 曹操破黃巾軍,將所獲精銳俘虜兵編為"青州兵"."其余盡令歸農",自此威名日重. 操在兗州,招賢納士. 操接父嵩由陳留郎琊往兗州,途中嵩被黃巾降將所殺,操為報父仇,親討降將新主陶謙. ●第十一回 劉皇叔北海救孔融 呂溫侯濮陽破曹操 北海孔融準備救陶謙,自己卻被黃巾管亥打敗包圍. 太史慈與劉關張殺敗黃巾. 玄德又借得公孫瓚兵二千并趙子龍一行往救陶謙,陶謙要讓徐州與劉備,劉備不受. 操因呂布助張邈奪取兗州而退兵. 陶謙二讓徐州與劉備,劉力求不肯,從陶謙而屯小沛. 曹操被呂布戰敗,典韋救出. ●第十二回 陶恭祖三讓徐州 曹孟德大戰呂布 曹操又被夏侯[忄+享]所救. 呂布用陳宮計,誘曹入濮陽城而大敗之. 操詐言被燒死,誘呂布入寨,大敗之.兩家因糧不濟而退兵. 陶謙病危,三讓徐州于劉備,備不受,陶謙指心而死,劉備于是暫領徐州. 操東略陳地,次及汝,穎.打敗黃巾何儀,黃邵.操使埋伏計俘計褚,褚降曹. 操復兗州,敗呂布,取定陶,盡得山東之地. ●第十三回 李[]郭汜大交兵 揚奉董承雙救駕 呂布投劉備,駐小沛. 太尉楊彪使反間計,李[],郭汜互相殘殺. 張濟與催,汜講和,兩人從之. 郭汜劫駕,董承等救。
轉載請注明出處華閱文章網 » 對三國演義的評價簡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