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福的來歷(簡短)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時。
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并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
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擴展資料: 我國自有文字以來,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福”字在甲骨文中表現意義為“雙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這是古代祭祀的形像寫照,含義是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帝。
會帶來無盡的平安和喜樂,這就是真正的福。甲骨文的“福”字,左邊有一個升高的擺放供品和香爐的臺面。
右邊上半部份是一個類似容器的物件,右邊下半部分是一雙顯托舉姿勢的手。 左右兩個部分組合起來整體看,就是人雙手托著美酒和食物,供奉神佛,以示崇敬與感恩。
“福”的邊旁是“示”。大凡用“示”作邊旁的字。
和神佛、上天、祈禱、敬拜、天象、警示,顯現,告知和啟示有關。右邊的字旁,由一口田組成,古代人認為能有一,口,田可以耕種,就是福了。
人能做到知足常樂,真是很大的福份。 《尚書》對“福”字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
很顯然,一個人長壽、多財、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其命善終, 那就是他的福氣、福分。 唐代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福兮可以善取”,指福是從善那里修來的,行善積德,助人為樂。
不僅可以使自己增長福份,還會福及子孫后代;如果一個人無品無德,為非作歹,邪惡欲念,“禍”也會隨之而來,而無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傳清康熙皇帝寫的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康熙一生愛好書法,雖然他的書法極佳,卻很少題字,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康熙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筆法渾圓遒勁,并以“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被稱為是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正宗福氣。由于這個“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
因此人們認為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民間稱之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福”字貼在門上,有文字記載的是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
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其中“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然后貼在大門上。
“福”,代表福運、福氣及幸福,有祈求吉祥順利,福運來臨之意。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福字。
2.福的來歷(簡短)
傳說,民間貼“福”之風開始于姜太公封神之時。各路神仙分派妥當,姜太公的老婆馬氏也來討神位。姜太公無奈,便把她封為“窮神”,并規定凡是貼了“福”字的地方不能去。于是,老百姓便家家貼“福”、燃放鞭炮,驅趕這位不受歡迎的“窮神”。
擴展資料:
我國自有文字以來,就有“福”的象形文字,“福”字在甲骨文中表現意義為“雙手捧酒食奉于神主前”,這是古代祭祀的形像寫照,含義是向上天祭祀祈求,敬拜上帝。
會帶來無盡的平安和喜樂,這就是真正的福。甲骨文的“福”字,左邊有一個升高的擺放供品和香爐的臺面。右邊上半部份是一個類似容器的物件,右邊下半部分是一雙顯托舉姿勢的手。
左右兩個部分組合起來整體看,就是人雙手托著美酒和食物,供奉神佛,以示崇敬與感恩。“福”的邊旁是“示”。大凡用“示”作邊旁的字。
和神佛、上天、祈禱、敬拜、天象、警示,顯現,告知和啟示有關。右邊的字旁,由一口田組成,古代人認為能有一,口,田可以耕種,就是福了。人能做到知足常樂,真是很大的福份。
《尚書》對“福”字解釋:“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修好德,五曰考終命。”很顯然,一個人長壽、多財、健康平安,崇尚美德,其命善終, 那就是他的福氣、福分。
唐代醫藥家、養生學家孫思邈在《福壽論》中說:“福者,造善之積也;禍者,造不善之積也”、“福兮可以善取”,指福是從善那里修來的,行善積德,助人為樂。
不僅可以使自己增長福份,還會福及子孫后代;如果一個人無品無德,為非作歹,邪惡欲念,“禍”也會隨之而來,而無真正的幸福可言。
相傳清康熙皇帝寫的福字,被譽為“天下第一福”,康熙一生愛好書法,雖然他的書法極佳,卻很少題字,也就有了“康熙一字值千金”的說法。
康熙親筆所書的這個“福”字筆法渾圓遒勁,并以“康熙御筆之寶”印璽加頂,被稱為是體現了傳統文化的正宗福氣。由于這個“福”字中的“田”部尚未封口。
因此人們認為是鴻福無邊、無邊之福,民間稱之為“五福之本、萬福之源”。“福”字貼在門上,有文字記載的是南宋吳自牧的《夢粱錄》︰“士庶家不論大小家,俱灑掃門閭,去塵穢,凈庭戶。
換門神,掛鐘馗,釘桃符,貼春牌,祭祀祖宗。”其中“貼春牌”,就是把福字寫在紅紙上,然后貼在大門上。“福”,代表福運、福氣及幸福,有祈求吉祥順利,福運來臨之意。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福字
3.福的來歷(簡短)
相傳有一年除夕,姜太公在分封諸神時,他老婆也要求封神。姜太公說:“你嫁到我家,害我窮了一輩子,所以不封你。如果你一定要討封,就封你當窮神!”姜妻很懊喪地問:“封我當窮神,叫我到什么地方去啊!”姜太公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就是了。”這件事傳開后,老百姓為了避窮神,就紛紛在大門上貼上“福”字以求富貴平安。
還有一種傳說,春節貼“福”源于明朝。相傳,有一年臘月,明太祖朱元璋微服出訪到一個小鎮,見一群人正在圍觀一幅繪著一個赤腳女人抱個大西瓜的漫畫。朱元璋看后,誤以為是鎮上的人有意取笑他那原籍淮西的皇后馬氏。回宮后他暗令軍士前去調查那漫畫出自何人之手,有哪些人曾去觀看,并一一記下他們的姓名和住址。對于沒有參與嬉笑的住戶,則在其門上貼上個“福”字作標記。幾天后,軍士就到沒有貼“福”字的百姓家里抓人。打那以后,每逢農歷除夕,人們便在門上貼個“福”字以討平安吉祥。
至于倒貼“福”字,則起源于清代恭親王府。有一年春節,大管家按例派人把“福”字貼在大門上,誰知這個貼紙人目不識丁,竟將它貼倒了。恭親王看后甚為生氣,欲鞭罰懲戒。幸虧大管家能言善辯,跪在地上求饒說:“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厚,如今福真的到(倒)了,乃吉祥之兆啊!”恭親王聽后,轉怒為喜,并賞了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后來王府過春節時就有意倒貼“福”字。再之后就漸漸傳入民間,人們紛紛效仿,以圖吉利。
4.福字的由來,一定是簡單的
相傳武王伐紂勝利后姜太公封神時,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
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征。
當然了這只是一個傳說,但體現出百姓向往好運的心念. 福字為我國最古老的文字之一,在甲骨文中就曾出現,是裝酒器具在神前的形狀,因為古人用酒象征生活富裕。現在的福字,由示、一、口和田組成,示,指神抵;田,指耕地、打獵;一字,按《說文》解釋說:“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萬物”;口字,《說文》說:“口,人所以言食也。”
在這個福字上,寄托了老百姓祈求得到田地,以滿足溫飽需求的愿望。(轉)。
5.年或福的來歷,,短一點的,快快快
中國古時侯有一種叫”年”的怪獸,頭長尖角,兇猛 異常,”年”獸長年深居海底,每到除夕,爬上岸來吞食牲畜傷害人命,因此每到除夕,村村寨寨的人們扶老攜幼,逃往深山,以躲避”年”的傷害.
有一年的除夕,鄉親們都忙著收拾東西逃往深山,這時候村東頭來了一個白發老人對一戶老婆婆說只要讓他在她家住一晚,他定能將”年”獸驅走.眾人不信,老婆婆勸其還是上山躲避的好,老人堅持留下,眾人見勸他不住,便紛紛上山躲避去了.
當”年”獸象往年一樣準備闖進村肆虐的時候,突然傳來白發老人然響的爆竹聲,”年”獸混身顫栗,再也不敢向前湊了,原來”年”獸最怕紅色,火光和炸響.這時大門大開,只見院內一位身披紅袍的老人哈哈大笑,”年”獸大驚失色,倉惶而逃.
第二天,當人們從深山會到村里時,發現村里安然無恙,這才恍然大悟,原來白發老人是幫助大家驅逐”年”獸的神仙,人們同時還發現了白發老人驅逐”年”獸的三件法寶.從此,每年的除夕,家家都貼紅對聯,燃放爆竹,戶戶燈火通明,守更待歲.這風俗越傳越廣,成了中國民間最隆重的傳統節日”過年
6.“福”字的來歷(答案越少越好)
福字在《說文解字》一書中列為“示”部,“示,天眾象。見吉兇,所以示人也。觀乎天文以察時變,示神事也。”隨著時代的進步,福字的內涵越來越豐富。《書·洪蔂》:“五福:一曰壽,二曰富,三曰康寧,四曰攸好德,五曰考終命。”把福的形式和內容具體化了。從對福字的解釋來看,“福”在中國文化中的含義不是物質滿足,主要是精神層面上的滿足和對美好生活的追求。有人不理解這一點,民謠中說“一口田,衣祿全”,就是把福的“示”部首寫成“衤”(衣)字,認為衣食足了就是福。慈禧太后也受到這種影響,有一次這么寫,嚇得被賜字的一位京劇名演員跪地不起,不敢拿走。幸好李蓮英發現了這個錯誤,于是打了個圓場說:“太后的福氣總比別人多一點,這點怎么能給你?!收回吧!”慈禧也發現寫錯了字,于是順著說:“嗯,這點我收回,另寫一幅給你!”康熙皇帝寫起福字來要高明多了。他把“示”字用行書草書結合寫成既像“子”,又像“才”;把“畻”寫成“多”字頭,形成“多田”二字。康熙這個福字含有“多子多才多田多壽多福”的字形和意義,并且“才”與“財”同音,也適于未參加科考之人家,于是可以點化為民請福。也因為這獨特的構思,此“福”字被人們廣泛應用,自1962年起更被譽為“天下第一福”。
參考資料:.cn/news/*?newsid=129478
關于倒貼“福”字的來歷有三種有趣的傳說。
貼“福”字無論是現在還是過去,都寄托了人們對福的向往和追求。民間為了更充分地體現這種向往和追求,許多地方干脆將“福”字倒過來貼,借“福”字倒了的諧音表示“福氣到了”的寓意。這一風俗最早不會早于明朝初年。關于倒貼“福”字的來歷有三種有趣的傳說。
第一種:恭王府說
清咸豐年間的一個春節前夕,恭王府大管家為討主子歡心,寫了幾個斗大的“福”字,叫人貼于庫房和王府的大門上。有一家丁因目不識丁,竟將大門上的“福”字貼倒了。為此,恭親王的福晉(妻子)十分氣惱,欲鞭罰懲戒。幸好大管家是個能說善辯之人,他怕福晉怪罪下來連累自62616964757a686964616fe59b9ee7ad9431333236396462身,慌忙跪倒陳述:“奴才常聽人說,恭親王壽高福大造化大,如今大福真的倒(到)了,乃吉祥之兆。”恭親王福晉一聽,轉怒為喜,心想:怪不得過往行人都說恭親王福倒(到)了,吉語說千遍,金銀增萬貫,一般的奴才,還真想不出這招呢!遂賞管家和家丁各50兩銀子。
第二種:慈禧太后說
我國古代歷來有“臘月二十四,家家寫大字”的風俗。清光緒某年臘月二十四,慈禧太后傳旨,叫翰林院的翰林寫些慶賀春節的對聯。這些翰林們拿出渾身解數,用盡華美辭藻,寫好之后恭送太后過目。太后見其中連個“福”字都沒有,很是不高興。翰林們見老佛爺生氣,嚇得忙跪在地上說:“請老佛爺指教。”太后說:“去寫幾個‘福’字來。”翰林們忙回去寫了一堆“福”字送上,太后從中挑了幾張,讓大總管李連英帶著太監到宮內各處去張貼。
誰知又惹出了風波。有個太監不識字,把一個“福”字貼倒了,當晚誰也沒有發現。第二天,太后出來欣賞對聯和“福”字,正巧看到,剛要發怒,腦子轉得快的李蓮英急忙上前說:“老佛爺請息怒,這是奴才有意把它倒著貼的。這‘福’字倒貼,就是‘福’倒了,福到了,不是大吉大利嗎?”慈禧聽后,轉怒為喜,不但沒懲罰那個太監,還賞了他幾兩銀子。
第三種:朱元璋、馬皇后說
這很可能是從貼“福”字的來歷傳說中演繹出來的。明太祖朱元璋攻占南京后,命心腹悄悄在曾經支持和幫助過自己的人家門上貼一“福”字,以便第二天將門上沒有“福”字的人家通通按暗通元賊殺掉。好心的馬皇后得知這一情況后,為消除這場災禍,令全城大小人家必須連夜在各自門上貼一個“福”字。于是各家各戶都遵懿旨照辦,其中有廖人家不識字,還把“福”字貼倒了。第二天,朱元璋令御林軍把沒有貼“福”字的人家滿門抄斬。豈料不一會兒御林軍頭目回稟,全城家家都貼有“福”字。朱元璋氣得正不知如何是好,御林軍頭目又說,有一家人把“福”字倒著貼在了門上。朱元璋聽了大怒,立即命令御林軍把那家人一個不留全部殺掉。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元璋一聽有道理,便消除了殺人的念頭,一場大禍從而避免了。從此以后有些人便將“福”字倒貼起來。/bbs/*?boardid=35&id=35438
7."福”字的由來
福神為執掌禍福,致人以福之神。
宋時民俗以道教中的真武大帝為福神。道教中的地位頗高的三官大帝——天官、地官、水官,分治天、地、水三界,考校天人功過,司眾生禍福之神。
其中天官主賜福,地官主赦罪,水官主解厄,故民俗尊天官為福神,與壽星并列。天官的形象常見于民間年畫、版畫、衙署壁畫以及剪紙等。
最著名的畫題是“天官賜福”亦稱“受天福祿”。《茶番室三鈔》引《宣和畫譜》云:“五代時人陸晃有‘天曹賜福真君’像一幀。
然則今所稱天官賜福者,亦有本矣。”天官賜福畫面多為天官身著紅袍立于海崖,手持一軸誥命,上寫“天官賜福”或“受天福祿”四字,或加蝙蝠和兒童。
祿星文昌,主文人之功名利祿。文昌原是天上六星之總稱,即文昌宮。
六星各有星名,稱上將、次將、貴相、司命、司中、司祿等。《明史》的《禮志》稱,“梓潼帝君,姓張,名亞子,居蜀七曲山,仕晉戰歿,人為立廟祀之”。
張亞子即蜀人張育,東晉寧康二年(374年)自稱蜀王,起義抗擊前秦苻堅時戰死。元仁宗延佑三年(1316年)敕封張亞子為輔元開化文昌司祿宏仁帝君,遂被稱為文昌帝君。
忠主孝親:文昌帝君除有抗擊戰死、忠主救民之功績外,《梓潼帝君化書》稱,張亞子“生及冠,母病疽重,乃為吮之,并于中夜自割股肉烹而供,母病遂愈。后值瘟疫流行,夢神授以《大洞仙經》并法箓,謂可治邪祛瘟,行之果驗”。
因此,文昌帝君也是慈祥孝親的楷模。成書于宋元時的《文昌帝君陰騭文》列舉古代士人行善得福的事例,說明善有善報、惡有惡報,“近報則在自己,遠報則在兒孫”的因果報應,勸人行善積德。
文章司命:《文昌帝君陰騭文》稱,文昌帝君曾七十三次化生人間,世為士大夫,為官清廉,從未酷民性烈,同秋霜白日之不可侵犯。“濟人之難,救人之急,憫人之孤,容人之過,廣行陰騭,上格蒼穹”。
因此,天帝命文昌帝君掌天曹桂籍文昌之事。凡世間之鄉舉里選,大比制科,服色祿秩,封贈奏予,乃至二府進退等等,都歸文昌帝君管理。
奉祀:元明以后,隨著科舉制度的規模化和制度化,對于文昌帝君的奉祀也逐漸普遍。各地都建有文昌宮、文昌閣或文昌祠,其中以四川梓潼縣七曲山的文昌宮規模最大。
一些鄉間書院和私塾也都供奉文昌神像或神位,其間雖時有興廢,但因文章司命,貴賤所系,所以一直奉祀不衰。舊時每年二月初三日為文昌帝君神誕之日,官府和當地文人學士都要到供奉文昌帝君的廟宇奉祀,或吟詩作文,舉行文昌會。
壽星指二十八宿中的角、亢二星,《爾雅·釋天》云:“壽星,角亢也。”《史記·封禪書》注:“壽星蓋南極老人星也,見則天下理安,故祠之以祈福。”
可見,秦漢之時,奉祀壽星可以祈福祈壽,后世所奉祀的壽星實指南極老人星。從周秦開始,歷代都有奉祀壽星的活動,至東漢時期,祭祀壽星都被歷代皇朝列入國家祀典,至明被廢。
壽星的職掌,最初為國運之長久,即國之壽,后被奉作主世間壽考之神。齊梁高道陶弘景《真靈位業圖》列南極老人丹陵上真為“太極左位”。
壽星的形象很有特色,《西游記》第七回寫道:“霄漢中間現老人,手捧靈芝飄藹繡,長頭大耳短身軀,南極之方稱老壽——壽星又到。”在民間美術作品中,常可見到這樣的壽星形象。
奉祀:有福、得祿和長壽等三個目標,一直是中國道教信徒和普通民眾追求的共同理想。因此,明代以降,民間對福祿壽三星的奉祀經久不衰。
道教宮觀,盡管少有專門設立的福祿壽三星君殿,但是單獨供奉壽星的仍較普遍。中國福祿壽三星瓷雕至今仍然有人請回家供奉,并預先在道觀中開光分靈,以求靈驗,護佑合家有福、得祿和長壽。
喜神在民間諸神中不見經傳的神,其形象也少見。據清乾隆時編撰的《協紀辨方·義例·喜神》載:“喜神于甲己日居艮方,是在寅時;乙庚日則居乾方,是在戌時;丙辛日居坤方,是在申時;丁壬日居離方,是在午時;戊癸日居異方,是在辰時。”
擇定方位,新娘上轎時,轎口必須對準喜神所在方位少停一刻,稱“迎喜神”。另外,和合二仙也是喜神。
舊時民間舉行婚禮時,常掛和合二仙的畫像,取“和偕好合”之意,以圖吉祥喜慶。 “福”和“喜”的含義在民間是很廣泛的,也常用福字和喜字來表現福壽康寧和吉祥喜慶。
財神有文財神和武財神之區分。當今道教宮觀中的財神神像,多為黑面濃須,騎黑虎,一手執銀鞭,一手持元寶,全副戎裝。
該財神像當為武財神,即趙公元帥像。傳說趙公明原是日精之一,古時天有十日,九日被后羿射下以后,變化為九鳥,墬落于青城山,變成九鬼王。
八鬼行病害人,但是趙玄朗卻獨化為人,避隱蜀中,精修至道。張陵在青城山煉丹時,收趙玄朗護衛丹室。
天師丹成,分丹餌之,遂能變化無方。趙玄朗食丹以后,其形酷似天師。
天師遂命其永鎮玄壇,故號玄壇元帥。《三教搜神大全》稱其能“驅雷役電,喚雨呼風,除瘟剪瘧,保病禳災”,“至如訟冤伸抑,公能使之解釋,公平買賣求財,公能使之獲利和合。
但有公平之事,可以對神禱,無不如意”。明代小說《封神演義》有姜子牙封神一節,封趙公明為金龍如意正乙龍虎玄壇真君,率領招寶天尊、納珍天。
8.“福”字的來歷(答案越少越好)
福字的來歷:“畐”2113,本象形,是“腹”字的初文,上象人首,“田”象腹部之形。
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滿之義,則“畐”有腹滿義。“福”“富”互訓,以明家富則有福。
5261福 fú〈名〉形聲。從示,“畐”聲。
聲符亦兼表字義。“畐”,本象形,是“腹”字4102的初文,上象人首,“田”象腹部之形。
腹中的“十”符,表示充滿之義,則“畐”有腹滿義。“福”“富”互訓,以明家富則有福。
1653本義:福氣,福運。與“禍”相對。
古稱富貴壽考等齊備為福。與“禍”相對。
福,祐也。——《說文》。
按,本作回祜也。安利之謂福。
——賈誼《道德說》師其類者謂之福。——《荀答子·天論》福者,備也。
備者,百順之名也。——《禮記·祭統》。
9.“福”字的由來
中國人喜歡福字,對聯寫的是,“春滿乾坤福滿門”、“福如東海長流水”,人人希望有福氣,有福運,打開福門,福至心靈,福惠雙修。
現在又是家家貼福字,而且是倒著貼,祈禱福到。 貼福字的來歷,說法甚多。
其一,是把朱元璋和馬皇后扯進來,給予褒貶。有一年,京城舉辦燈會,歡慶元宵節。
朱元璋微服出去私游,看到一戶人家的馬燈上,畫一只馬猴抱著一雙繡花鞋哭。朱元障認為這是諷刺馬皇后的腳大,非常氣憤,就在這家門上寫一個“福”字,作為記號。
回宮后,立即吩咐錦衣衛,第二天早上按照他留下的記號把人抓來。在歷代皇后里,馬皇后以賢德愛民著稱,當她得知此事后,立即暗傳旨意,告訴全城所有人家,必須在天亮之前,在門口寫一福字。
第二天清早,朱皇帝派去抓人的人,發現家家都貼有福字,只有一戶人家不識字,把福字貼倒了。皇帝命令就把那家滿門抄斬,馬皇后一看事情不好,急忙對朱元璋說:“那家人知道您今日來訪,故意把福字貼倒了,這不是‘福到’的意思嗎?”朱皇帝以為有理,遂下令放人,一場災禍終于避免。
從此,把福字倒貼,就成為習俗,流傳至今。一褒,一貶,態度分明,可見百姓之心。
還有一個傳說,把發明權推給了周朝的姜子牙,即姜太公。姜太公封一大批神仙時,卻把自己的妻子葉氏封為窮神,還告訴她說:“有福的地方,你不能去。”
從此,家家過年貼福字,就是告訴窮神,我這里是有福的地方,你千萬不能進來。福字,就是擺脫窮困、追求幸福的象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