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青島市的簡單介紹
青島,世界性區域貿易中心,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勝地,國際著名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位于山東半島南端(北緯35°35'~37°09',東經119°30'~121°00')、黃海之濱,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青島是副省級城市和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青島是我國舉辦大型賽事和國際盛會最多的大都市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2009年濟南全運會分賽場均設于青島,2013、2014年連續兩屆世界杯帆船賽、2014年世界園藝博特產
青島啤酒、嶗山石、嶗山綠茶、嶗山拳頭菜、膠南西施舌、膠南海青茶、膠州大白菜、膠州灣雜色蛤、紅島蛤蜊、大澤山葡萄、馬家溝芹菜、膠州里岔黑豬。[1]
覽會也將在青島舉辦。青島
魅麗青島城(40張)
市是國家歷史文化名城、重點歷史風貌保護城市、首批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重點文物保護單位34處。國家級風景名勝區有嶗山風景名勝區、青島海濱風景區。山東省近300處優秀歷史建筑中,青島占131處。青島歷史風貌保護區內有重點名人故居85處,已列入保護目錄26處。 國家級自然保護區1處:即墨馬山石林。
日前,全國旅游景區質量等級評定委員會批準市北區葡萄酒博物館和膠州少海風景區為國家4A級旅游景區。另外,市南區駱駝祥子博物館和劈柴院、四方區民俗館為國家3A級旅游景區。
2.簡單的介紹青島
青島是中國重要的經濟中心城市和沿海開放城市,是國家級歷史文化名城和風景旅游、度假勝地。
青島市位于山東半島南端,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699萬。其中市區面積1102平方公里,人口224萬。
現轄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城陽、黃島7個區及即墨、膠州、膠南、平度、萊西5個縣級市。氣候溫和,屬溫帶季風氣候,年平均氣溫12.2度。
提起青島人們就會想到這里是繁華的現代城市和舉世聞名的避暑勝地。踏上青島這塊土地,各種各樣的別墅令人目不暇接:尖、圓、高、低、石的,。
皆依山傍路而建。
蔭蔭綠樹植于路旁,又有紅瓦粉墻的樓棟,紅綠相映,別樣風光。
3.關于介紹青島的小短文
大海漲潮 我去青島的第三天,爸爸帶著我去海邊看漲潮。
三點多鐘以前,大海還是那樣溫文爾雅。我站在礁石上,涼滋滋的海水輕輕地撫摸著我的腳面。
潔白的浪花追逐著人們的腳印,發現“嘩啦,嘩啦”的“笑聲”。海風是那樣涼爽,像一只只小魚似的滑過我的腿間。
三點多鐘,海風一下子變得兇猛起來,掀起我的裙子。不一會兒,我站的礁石和岸灘被蔚藍的海水隔開了,我知道開始漲潮了。
果然,過了一會兒,海浪從海平線上滾滾而來。它們打在礁石上,浪花碎玉似的亂濺起來。
那濺起的水花,遠遠望去像一朵白梅,微雨似的紛落在海水里,浪花一浪接著一浪,一浪高過一浪。它們好像賽跑,一個浪頭沖過礁石奔向沙灘,另一個浪頭又緊跟著沖了過來。
它們好像在和礁石搏斗,瘋狂地發起猛攻,猛烈地拍打著礁石。礁石滿不在乎,傲慢地站在那里。
海浪又像在跳高,它們一個接一個地蹦向大堤,可怎么也蹦不上去。突然,一個巨浪奔騰著蹦向大堤,可這次又失敗了。
海浪只好認輸。
4.青島的介紹
青島是一座海岸線漫長、山脈眾多、水域面積遼闊、島嶼星羅棋布的歷史文化名城。
青島之所以被稱作是“帆船之都”,優越的自然條件當然是第一位的。比如在中國,沒有哪一座海濱城市擁有大大小小的海灣35個,也沒有哪一座城市同時還有69座島嶼,更沒有哪座城市能夠擁有5000多座海拔100米以上的山峰。
所以說,青島人推開窗戶,就是山景,就是海濱。青島的城市,又是經歷過兩次世界大戰戰爭洗禮的“歐陸洋城”,歷史古跡遍及大街小巷,具有異國情調的花園洋房500多座,這當然也是中國版圖上絕無僅有的。
所以,青島人一說起自己的這座城市就滔滔不絕,因為這里的“山海城島灣”是最有特色不過了。 山 青島的山,單從名字上來分析,就各有各的趣味、風格和特色。
比如嶗山,以攀登“辛勞”而著稱,山山相連,故兩千多年前稱做“勞山”。又,浮山。
人航行在大海之上,遠眺家鄉之山,最有情調的就是浮山。因為遠遠望去,浮山的九座山頭一字排開,就像是一道綠色屏障一樣,漂浮于海上,故謂“浮山”。
還有貯水山、觀象山、觀海山、雙山、丹山和北嶺山等等,人們一看名字,就能猜個八九不離十。 青島的山因為多是花崗巖山體,山頭突兀、高聳,樹木茂密,所以非常適合居住。
或者說,這樣的居住環境在全國來說,也是不多見的。 從青島城市發展史來看,市內最早有人居住的山是會山和青島山。
會山是明清時代的名字,現在叫太平山。因其面對黃海外面的太平洋而得名。
在這兩座山中,原有兩個村莊,一個是會前村,一個就是青島村。會前村村址即是現在中山公園的東園,而青島村村址即是現在的迎賓館和青島路、江蘇路和常州路一帶。
到上個世紀初,這兩個村莊的村民約有近千戶,他們是青島的原住民。初的青島人是以出海打魚為生。
膠州灣、青島灣、匯泉灣和浮山灣都是青島最早的漁場,也是漁民們修船補網的地方。后來,青島人開始在山上種植農作物,如小麥、棉花、大豆和花生等。
青島人最早的房子,也是屋頂用海草、麥秸苫蓋,四面墻壁全是花崗石砌成的“石屋子”。當然也有簡易的半地穴式坯房,稱作“地窩子”。
當1897年冬天德國人侵占青島之后。青島的中國式傳統房屋幾乎被拆除一空,只剩下了兩座象征式的建筑,即“老衙門”和“天后宮”。
隨之而起的,是一片片具有歐陸風情的別墅洋房,遍及各個山頭。由此,青島才有了獨特的,以“青山”、“紅瓦”相融的“原始城市色”。
山居之妙 青島的建筑多依山勢而建,其建筑體量也是隨著山體的起伏而變化,成為大山的一種精巧的“裝飾品”。這與中國其他一些城市的建筑有所不同,絕少正南正北的房子。
因為青島地處海岬,丘陵眾多,依山就勢顯然成了一種城市規劃的基本設計原則。當然,這種設計原則也會在一些經典建筑的細部中體現出來。
其實,更加使人嘆為觀止的是,這些城市建筑設計原則,還包括了氣象、海洋、河流與地震的一些因素。 所以,如果我們細心觀察的話,會不難發現,不管青島的建筑是什么方向,其建筑的主立面還是基本朝著東南方向的,而其東北或西北方向的山墻和檐頭,都是比較高聳的。
因為青島地區每年的主要風向就是兩種:東南風和西北風。東南風不僅給青島帶來了海洋氣候的涼爽,而且也帶來了大量的雨水。
故青島夏季的潮濕,也是出了名的。而西北風帶來了內陸的干冷和風雪,但是由于眾多山體的漸次遮擋,建筑北立面的風雪會大大減弱。
基于這樣一種條件,青島建筑的瓦面坡度比歐洲同等緯度的房屋瓦面坡度要小。且,許多老房子北側的窗戶比南面要小,旋轉樓梯也多設于北側。
南面不僅窗戶大,還有內外走廊和陽臺。講究一點的,還設有老虎窗和造型別致的木構架,這樣既達到了通風透氣的效果,又可以通過木構架大量地吸收陽光的熱量,增加人文色彩。
所以說,青島的山,是一種城市資源,是這座城市美麗輪廓線的自然文脈。
5.青島各地導游詞
女士們、先生們: 你們好!大家剛下飛機(火車、輪船),旅途奔波,辛苦了。
我姓*,名**,是青島**旅行社的專職導游。請允許我代表青島**旅行社的全體員工對各位的到來表示最熱忱的歡迎,歡迎大家來美麗的島城做客。
為我們開車的司機師傅姓王,王師傅技術嫻熟,行車穩妥,坐他的車既安全又舒適,請記住我們車的車牌號:魯B*****。各位在山東半島逗留期間,將一直由王師傅和我為大家服務,有什么要求盡管提出,我倆愿為您提供熱情周到的服務,預祝大家的山東半島之行成為愉快之旅、難忘之旅。
大家下榻的賓館是三星級的**酒店,旅游車到達酒店大約需要20分鐘,借此機會我把青島概況向各位簡單介紹一下。 青島位于山東省的東南端,膠州灣畔,東南瀕臨黃海,西北連接內陸,地處華北、華東兩大經濟區的結合帶,東與韓國、日本隔海相望。
青島現轄市南、市北、四方、李滄、嶗山、黃島、城陽7個區和膠南、膠州、即墨、平度、萊西5個縣級市,全市總面積10654平方公里,總人口715.65萬。其中,市區面積1102平方公里,人口241.74萬。
青島是典型的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陷。最高峰是嶗山巨峰,海拔1132.7米。
青島海岸線長730.64公里,蜿蜒曲折,岬灣相間。青島屬正規半日潮港,潮差1.9~3.5米。
青島驗潮站1950~1956年觀測的平均潮位被命名為"黃海平均海水面",其高度在青島觀象山國家水準原點下72.289米。自1957年起,中國大陸國土的地物高程即以此為零點起算。
青島氣候屬溫帶季風氣候,市區由于受海洋環境的直接調節,又具有顯著的海洋性氣候特點。空氣濕潤,溫度適中,四季分明。
年平均降水量680.5毫米,年平均氣溫12.3℃,雨熱同季。一年中最熱的8月份,平均氣溫25.3℃,最冷的1月份,平均氣溫-0.9℃。
冬無嚴寒,夏無酷暑的良好氣候條件,使青島成為聞名中外的避暑、療養、度假勝地。 青島是一座海濱山城,獨特的海陸風貌造就了青島“海上有山,山海相連,城海相融”的城市特色。
青島美在海,美在山,“山、海、城、文、商”猶如五線譜,演奏出青島旅游獨特的迷人樂章。紅瓦綠樹、碧海藍天,是青島形象的真實寫照。
相聚啤酒城,感受激情四溢;徜徉八大關,領略異域風情;走進海底世界,與大海零距離接觸;登上嶗山之巔,涉九水、觀海天一色……在這里,享受“青”城之戀的浪漫,愜意無限。 去過北京的客人,肯定聽說過這樣一句話,“沒登上八達嶺長城,別說您來了北京。”
來青島,也有一句話叫做“沒看過海底世界,別說你到過青島”。乘船看海,可以感受海風陣陣,卻看不到海的精髓;登高望海,可以欣賞海的博**懷,卻望不到海的奧妙,所以來青島的朋友都會選擇一條可以真正領略到大海神奇奧妙的旅程,那就是參觀國家AAAA級旅游景區——青島海底世界,這也是在中國水族業當中綜合性最強,展示內容最全,最富有海洋特色的旅游景區。
青島海底世界位于青島匯泉灣畔,毗鄰青島著名風景區魯迅公園和第一海水浴場。它整合了青島水族館、海獸表演館、海洋生物館、淡水魚館等原有資源,與依山傍海的自然美景相融合,形成山中有海的奇景。
整個景區建筑面積2萬余平方米,總水體6000余噸,飼養海洋生物活體上千種數萬尾,總投資額近10億。青島海底世界同時創造了多項業內紀錄,擁有2個世界第一,4個全國第一。
1、擁有世界上最大的單體亞克力圓柱展缸,高7.6米,直徑5米。水體內展示的是熱帶珊蝴礁生態環境。
五顏六色的海葵和珊瑚宛如盛開的花朵,來自太平洋、印度洋的熱帶珊瑚礁魚群體色艷麗,形態奇特,自由自在地在珊瑚中游玩嬉戲。 2、擁有世界上館藏最為豐富的海洋生物標本館,這是館藏海洋生物標本最全的博物館之一, 也是全國唯一一家專業性海洋生物標本館。
成立七十多年來,共收集了1950余類,2萬多件的珍稀海洋生物標本,其中有多種瀕危珍稀海洋生物,唯此獨有。 3、國內第一個展示部分全部在地下的海底世界。
4、國內首家采用180度常規視窗、254度大視窗和360度圓柱視窗等多種形式相結合的海底隧道結構,游客觀賞范圍和角度實現最大化。 5、國內第一家從國外引進熒光壁畫的海底世界,向您展現出夢幻般深邃的海洋、宇宙景象。
6、中國第一家擁有開放式海洋試驗室的海底世界,并附有海洋科普教室,實現了海洋旅游和科普教育的有機結合。 在這里有“殺人蟹”之稱的日本巨螯蟹,雙螯展開比人的手臂還長,是世界上體形最為巨大的蟹類;在這里有海洋中的霸王――南非沙虎鯊(每條價值50萬元人民幣,有人比喻它是“海底的奧迪A6”),鋒利無比的牙齒和迅猛無敵的攻擊令其稱霸海洋;吸力驚人的護士鯊,其吸食時的吸力相當于十二臺家用吸塵器的吸力,海底世界的“人鯊共舞”表演的主角就是它;這里有潛水艇的原型鸚鵡螺,被稱為生活在深海里的活化石,是國際一級保護動物,世界上第一艘核潛艇“鸚鵡螺號”就是根據它的特殊身體結構而設計制造的;這里還有會生孩子的海馬爸爸,這種頭部外形像馬一樣,尾巴卷曲的奇特海洋魚類可是由海馬爸爸負責孵化海馬寶寶的,所以如果您在海。
6.簡單介紹一下青島棧橋的歷史
棧橋有著一百多年的歷史,她既目睹了青島的屈辱歲月,也見證了青島的建設與發展。1891年清政府下詔書在青島(時稱膠澳)建置。1892年清政府派登州總兵章高元帶四營官兵駐扎青島,為便于部隊軍需物資的運輸,建了兩座碼頭,其中一座就是現今的棧橋,長200米,寬10米。該碼頭原稱謂很多,有海軍棧橋、前海棧橋、南海棧橋、李鴻章棧橋、大碼頭等。另一座位于總兵衙門前方的“衙門橋”長100米,寬6米,亦稱“蝸牛橋”。這兩座碼頭都是中國工程師自己設計的,是青島最早的碼頭。
棧橋是當時惟一的一條海上“軍火供給線”,也就是說,誰控制了棧橋,誰就控制了膠州灣。1897年,德軍以演習為名,從棧橋所在的青島灣登陸,武力占領了青島,棧橋成為德軍侵占青島的見證。德帝國主義侵占青島后,于1901年5月將原橋北端改為石基,水泥鋪面,在南端鋼制橋架上鋪設木板,并建輕便鐵軌,將橋身延長到350米,仍為軍用碼頭。1904年大港第一碼頭建成后,棧橋逐漸失去它作為碼頭的歷史使命,開始向游人開放。第一次世界大戰期間,日本從嶗山仰口登陸占領青島后,仍然在這座橋上舉行閱兵式,以此證明其對青島享有“充分主權”。
1922年,青島被中國北洋政府收回后,中國水兵在此閱兵。
1931年,南京國民政府出巨資由德國信利洋行承包重建,橋身加長到440米。橋南端增建了箭頭型的防浪堤,并在防浪堤上修建了具有民族風格的回瀾閣。整個工程至1933年4月竣工。棧橋從此成為青島第一景。新中國成立后,人民政府多次撥款對棧橋進行維修,1985年青島市又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的全面整修,兩側圍以鐵索護欄,12對歐式橋燈相峙而立,外鋪花崗巖石臺階。1998年底至1999年6月,市政府再次撥款對棧橋進行了大規模整修,此次維修既達到防風浪、防腐蝕,保持原有的風韻的要求,又與兩側護岸設施相匹配,增加了美觀效果,使整個橋體煥發了青春。
2001年包括棧橋在內的海濱風景區,被國家旅游局評為首批AAAA級風景區。
7.關于青島的一百字簡介
青島是面向世界的國家重要區域性經濟中心,東北亞國際航運中心,國際濱海旅游度假勝地,國際著名港口城市,國家歷史文化名城,中國優秀旅游城市,國家園林城市。
位于山東半島南端、黃海之濱,東北與煙臺市毗鄰,西與濰坊市相連,西南與日照市接壤。青島是副省級城市和全國5個計劃單列市之一。
青島是中國舉辦大型賽事和國際盛會最多的大都市之一,2008年北京奧運會、殘奧會和2009年濟南全運會分賽場均設于青島,2013、2014年連續兩屆世界杯帆船賽、2014年世界園藝博覽會也將在青島舉辦。
8.青島歷史簡介
新石器時代,青島是東夷人繁衍生息的主要地區之一,遺留了豐富多彩的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
商周時期,青島是中國海鹽的發祥地,位列中國“四大古鹽區”和“五大古港”。春秋戰國時期,青島建立了山東地區第二大市鎮—即墨,“即墨故城”(平度市境內)是中國現存最早的古代城池遺址。
秦始皇統一中國后,五巡天下,三登瑯琊(青島黃島區境內)。據記載,中國最早的一次涉洋遠航——徐福東渡朝鮮、日本,就是從瑯琊起航的。
漢武帝少年時代在不其(城陽區境內)做過膠東王,是中國有記載的到青島地域巡游次數最多的皇帝。唐宋時期,青島作為銜接南北航運的“中轉站”,成為中國北方沿海最重要的交通樞紐和貿易口岸。
宋時專門在板橋鎮(膠州市境內)設“市舶司”管理對外貿易。元朝,為方便海運漕糧,開鑿了中國唯一的海運河——縱貫山東半島的膠萊運河。
明清時期,青島是中國北方重要的海防要塞,屬山東萊州府境內。清光緒十七年(1891年)6月14日,清政府在膠澳設防,青島由此建置。
清光緒二十三年(1897年)11月14日,德國以“巨野教案”為借口侵占青島,青島淪為殖民地。 民國三年(1914年),第一次世界大戰爆發,日本取代德國占領青島。
民國八年(1919年),中國以收回青島主權為導火索,爆發了“五四運動”,這是中國近、現代歷史的分水嶺。民國十一年(1922年)12月10日,中國北洋政府收回青島,辟為商埠。
民國十八年(1929年)7月,國民政府設青島特別市,1930年改稱青島市。民國二十七年(1938年)1月,日本再次侵占青島。
民國三十四年(1945年)9月,國民政府接管青島,仍為特別市。1949年6月2日,青島成為華北地區最后一座解放的城市,改屬山東省轄市。
擴展資料:青島地質特征青島所處大地構造位置為新華夏隆起帶次級構造單元——膠南隆起區東北緣和膠萊凹陷區中南部。區內缺失整個古生界地層及部分中生界地層,但白堊系青山組火山巖層發育充分,在青島市出露十分廣泛。
巖漿巖以元古代膠南期月季山式片麻狀花崗巖及中生代燕山晚期的艾山式花崗閃長巖和嶗山式花崗巖為主。市區全部坐落于該類花崗巖之上,建筑地基條件優良。
構造以斷裂構造為主。自第三紀以來,區內以整體性較穩定的斷塊隆起為主,上升幅度一般不大。
地形地貌青島為海濱丘陵城市,地勢東高西低,南北兩側隆起,中間低凹。其中,山地約占青島市總面積(下同)的15.5%,丘陵占2.1%,平原占37.7%,洼地占21.7%。
青島市海岸分為岬灣相間的山基巖岸、山地港灣泥質粉砂岸及基巖砂礫質海岸等3種基本類型。淺海海底則有水下淺灘、現代水下三角洲及海沖蝕平原等。
青島市大體有3個山系。東南是嶗山山脈,山勢陡峻,主峰海拔1132.7米。
從嶗頂向西、北綿延至青島市區。北部為大澤山(海拔736.7米,平度境內諸山及萊西部分山峰均屬之)。
南部為大珠山(海拔486.4米)、小珠山(海拔724.9米)、鐵橛山(海拔595.1米)等組成的膠南山群。市區的山嶺有浮山(海拔384米)、太平山(海拔150米)、青島山(海拔128.5米)、北嶺山(海拔116.4米)、嘉定山(海拔112米)、信號山(海拔99米)、伏龍山(海拔86米)、貯水山(海拔80.6米)等。
參考資料來源:百度百科—青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