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香港的背景資料(簡短)
香港素稱"東方明珠"。
香港的人口超過660萬。總面積為1070平方公里,差不多是4個臺北市的大小,香港共分為4個部份-香港島、新界、九龍和離島。
九龍是位在北邊港口的半島,尖沙嘴一帶是最多游客聚集的地方。香港島的面積為78平方公里,只占全香港陸地面積的7%,香港島是主要的商業地區,充滿了觀光旅館和旅游景點。
新界的面積約有980平方公里,相當于香港陸地面積的91%。離島共包括234個島嶼,最大的Lantau島幾乎是香港島的兩倍大。
香港之最 ▓世界最古老的纜車——登山纜車 ▓世界最古老的有軌電車——香港島電車 ▓亞洲最大的海洋主題公園——海洋公園 ▓世界最長的行人電梯——中環半山行人自動梯 ▓世界最大露天銅像——天壇大佛。
2.香港的資料(簡短些,太長不要)
香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國際大都市之一,全球僅次于紐約、倫敦的第三大金融中心,地處珠江口以東,與廣東省深圳市隔深圳河相望,瀕臨南中國海。
1842至1997年間,香港曾作為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于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是全球最為安全、富裕、繁榮的地區之一。香港是國際重要的經濟、金融、航運中心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經濟自由度居世界前列,被譽為“東方之珠”。
摘自百度百科。
3.香港的資料(簡短些,太長不要)
香港,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是世界上最大最繁忙的國際大都市之一,全球僅次于紐約、倫敦的第三大金融中心,地處珠江口以東,與廣東省深圳市隔深圳河相望,瀕臨南中國海。
1842至1997年間,香港曾作為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中國恢復對香港的主權。香港實行資本主義制度,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及完善的法治聞名于世。
香港是中西方文化交融的中心,是全球最為旦工測繼爻荒詫維超哩安全、富裕、繁榮的地區之一。香港是國際重要的經濟、金融、航運中心和最具競爭力的城市之一,經濟自由度居世界前列,被譽為“東方之珠。
4.有關香港的資料,要簡短,兩三句話就行了
香港(Hong Kong),全稱中華人民共和國香港特別行政區(Hong Kong Special Administrative Region of the People's Republic of China,簡寫:HKSAR)。由香港島、九龍半島、新界(包括大嶼山及230余個大小島嶼)組成。地處中國華南,珠江口東側,北隔深圳河與廣東深圳相接;西與澳門隔海相望;南臨南中國海。
香港是一座高度繁榮的國際大都市,是僅次于紐約和倫敦的全球第三大金融中心,與美國紐約、英國倫敦并稱“紐倫港”。香港是亞洲重要的金融、服務和航運中心,以廉潔的政府、良好的治安、自由的經濟體系以及完善的法制聞名于世,有“東方之珠”、“美食天堂”和“購物天堂”等美譽。
5.關于香港的資料(簡單一點兒啊)
地理及授時 主條目:香港地理, 香港生態, 和香港時間 香港這名稱是來自位于珠江口外、南中國海的香港島。
亦包括四周小島、九龍半島及新界,合共235個小島組成。香港地形主要為丘陵,最高點為海拔958米的大帽山。
香港的平地較少,約有兩成土地屬于低地,主要集中在新界北部,分別為元朗平原和粉嶺低地,都是由河流自然形成的沖積平原;其次是位于九龍半島及香港島北部,從原來狹窄的平地外擴張的填海土地。雖然香港一名取自香港島,但香港最大的島嶼卻是面積比香港島大兩倍多的大嶼山。
授時 香港的授時服務自1885年1月1日下午一時起在尖沙咀警署1907年后遷訊號山[8]的鐵球作為授時之用,并由香港天文臺負責。1904年正式確定為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快八小時(GMT+8)。
但自1941年起至1979年香港是實施夏令時間,但除了日本淪陷期間,名義上實施夏令時間,實則以日本當地時間為準(GMT+9)、1973年12月30日至1974年10月20日因能源危機曾于冬天期間,以冬行夏令方式實施夏令時間,1977年及1978年沒有實施夏令時間外,每年皆有實施夏令時間。1972年1月1日,香港時間則改用協調世界時作為法定時間標準。
現時,香港天文臺以銫原子鐘報時系統作為香港時間的標準,誤差僅為每日1微秒之內,只要每隔數年在格林威治標準時間午夜十二時,把時間較慢一秒作為閏秒便可。土地利用 香港自1841年6月14日起直至現在,香港的土地由香港政府租出或以其他方式批出[1]。
早年,香港土地契約的年期計有75 年、99年或999年三種,但有例外[9]。其后,香港島及九龍市區的土地契約年期劃一為75年,并容許該等契約續期,惟承租人每年須根據舊有的《官契條例》繳付重新評估的地稅。
至于新界及新九龍的土地契約則由1898年7月1日起計,年期一般為99年減三天或75年加24年減三天。在1985年5月27日(《中英聯合聲明》生效之日)至1997年6月30日期間,當局按照《中英聯合聲明》附件三的規定,制定有關批出或出租土地的政策。
本港一般的批租土地的契約年期,不得超逾2047年6月30日,有關契約的承租人須繳付地價和名義租金至1997年6月30日,該日以后則須每年繳納租金,款額相當于有關土地應課差餉租值的百分之三。至于在1997年6月30日前期滿的契約,亦可根據《中英聯合聲明》的規定續期至2047年,惟短期租約和特殊用途契約則除外。
開埠至二十世紀早期的開拓 香港島 自1841年6月7日公報可公開發售的土地并于同月14日由義律的主持下成功售出合共404幅土地,當中39幅為海旁地段、75幅為市區地段、22幅為郊區地段118幅為上市場段,150幅為下市場段[10]。1843年香港政府設立年薪1000鎊的總量地官一職,1844年5月9日A.T哥頓委任為總量地官負責基建及維修工程,包括港口建設、土地平整及填海工程,兼管土地買賣等。
當中上、下市場段[11]被列為華人區,其后香港政府為收取更多地稅,以水坑口以東,皇后大道中以南的太平山區一帶,換取原上市場段的1.5英畝土地。1843年田土廳廳長哥頓(即總量地官A.T哥頓)把文咸海旁至歌賦街及上市場一帶,并限華人于1844年7月前遷出。
華商在沒有議價能力下被遷至水坑口以東城皇街以西一帶,但從事不道德行業的不能獲40元賠償及不準予1849年1月才需繳付為新地稅。1851年12月28日晚上10時至翌日5時半由東起皇后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南至皇后大道中、西至乍畏街與摩利臣街接壤,北至乍畏街以北海旁,火場面積達189792平方呎,1852年事后豁免共700鎊地稅,并把大火出現的瓦爍及附近山坡的泥土,放在自皇后大道中、乍畏街及威靈頓街至摩利臣街的文咸海旁及筑一條闊50呎道路并再次進行拍賣,香港自開埠以來第一次官方填海完成。
由于上述土地大多數業主皆為華人及土地約滿,業主不多作投資,故填海阻力較小,但政府仍未意識到原擁有海旁土地業權的業主對新填土地業權看法是填海最大的阻力。雖然自1842年3月22日刊憲訂明新所有海旁新填的土地歸英皇所有作為賣地條款,但1841年6月14日售出的土地不受影向,但寶靈計劃推出后,旋即受到擁有3號及4號海旁地段的寶順洋行強烈反對,并申明于1841年6月14日購買的土地面績及范圍,不希增加地段面積及堅持擁有海旁業權,最后寶靈計劃在軍方及英商的反對下失敗告終。
雖然擴展都市不成,但亦見規模,可分為四環九約,并繼續向東西發展。繼1850年代,香港政府于1868年在文咸東街以西與摩利臣街37號A交匯點向西發展,建造文咸西街并于同年完工,是次填海還披露的早期的技術和建筑特色如強調防御臺風的能力,建造的海堤用了堆石法,靠海一面斜度為2:1;陸地為1:1,提基用每塊不少于2立方米的大石,再用碎石填隙,提壁則用方石加三合土及黏土黏合劑筑固提壁,而建造方法成為日后填海楷模。
1870年至1875年填海工程伸延至西灣卑路乍街以北,海岸線向北推至德輔道西。但1875年東邊街及西邊街的填海計劃及一條由山道至掃桿埔的海堤因1874年的甲戌風災無法推行。
由寶靈計劃起至1880年代香港政府仍未能統籌各方利益,直至1887年7月13日九龍倉大班保羅遮打提出由。
6.關于香港的資料(簡單一點兒啊)
滿意回答香港是一個優良的深水港,曾被譽為世界三大天然海港之一,英國人早年看中了香港的維多利亞港有成為東亞地區優良港口的潛力,不惜以鴉片戰爭來從滿清政府手上奪得此地以便發展其遠東的海上貿易事業,從而展開了香港成為英國殖民地的歷史。
1842年至1997年6月30日,香港是英國的殖民地。1997年7月1日,香港回歸中國。
香港全境的三個部分(香港島,九龍,新界)分別來源于不同時期的三個不平等條約。1840年第一次鴉片戰爭后,英國強迫清政府于1842年簽訂《南京條約》,割讓香港島。
1856年英法聯軍發動第二次鴉片戰爭,迫使清政府于1860年簽訂《北京條約》,1割讓九龍半島,即今界限街以南的地區。1894年中日甲午戰爭之后,英國逼迫清政府于1898年簽訂《展拓香港界址專條》,強租新界,租期99年,至1997年6月30日結束。
新界的租借,讓當時香港的面積擴大了十倍之多。
7.香港的歷史資料
1997年7月1日 鴉片戰爭前的香港歷史 香港的歷史,最早可追溯至東漢。
1 9 5 5 年發現的李鄭屋古墓,可以證明早在兩千多年前,香港便已有人居住。 唐朝時候,青山(屯門)一帶,已有很多中國人居住,當時的青山,是一處頗為繁盛的港埠。
并有唐朝駐軍,保衛珠江的入口,外國來的船支,必須經過青山,才可轉去廣州。 宋朝時,一位官員鄧符協被派到廣東做官,經過青山,很喜歡此地,于是,在任滿后,和家屬定居于錦田山谷,建立了一個村落,稱為“北圍”。
他的子孫后來又建立了“吉慶圍”。 清朝時候,清兵于1 6 6 2 年派兵到現在的新界,并命令鄉民留辮。
香港在清朝時,一直在對外通商中扮演重要角色,因為,香港在地理上與廣州唇齒相依,而廣州是清朝對外開放的唯一商埠。 英國在后來的對華貿易中,發現香港的重要性,認為如能據為已有,將對其擴大對華及其他遠東諸國貿易,有極大好處。
因此,在1 8 4 1 年,中英鴉片戰爭后,要求戰敗的中國清政府割讓香港。 在英國占領香港前,香港基本上是一個荒島,島上南部的赤柱、大潭篤和石排灣,東部的阿公巖,水井灣等,有一些漁民居住。
其他黃泥涌、燈第洲、七姊妹等幾處,則有一些小村灣,當時,島上的居民約3000人。 鴉片戰爭 清朝道光年間, 中英貿易處于不平衡狀態, 英國的" 東印度公司" , 輸出大量的鴉片到中國, 利潤驚人, 而且, 使中國吸食鴉片的人民大量增加. 清政府有見及此, 擔心在貿易中不斷漏出銀兩, 又擔心社會風氣日壞, 及有禁煙之意。
1 8 3 9 年, 林則徐被委為欽差大臣, 到廣州執行禁煙. 林則徐抵廣州后, 諭令外國商人將煙土交出充公, 并將沒收的煙土在廣東東莞縣的虎門海濱燒毀. 林則徐并要求西方商人以后不準再將鴉片輸入中國. 中英雙方正在爭持之際, 廣東寶安縣九龍山的尖沙嘴村, 發生了英兵槍殺中國村民林維喜案, 英國籍此案出兵, 1 9 3 9 年9 月, 中英第一次戰爭正式爆發。 南京條約 清政府在兵臨城下的情況下,不敢抵抗。
1 8 4 2 年8 月2 9 日,清廷派出耆英. 伊里布與英國代表(石本)甸乍談判。雙方在停泊于南京江面的英船“華麗”號上簽署《南京條約》。
《南京條約》是中國近史上,與西方簽訂的第一個不平等條約,條約共分十三條,其主要內容包括: 一、中英兩國以后“和好”,“各往他國者,必受該國保佑身家安全”。 二、中國開廣州、廈門、福州、寧波、上海“五口通商”,英國可派領事、管事等官式外交代表,設駐于這五個港口城市。
三、中國將廣東省寶安縣的一個沿岸小島香港,割與英國。 四、中國賠償英國鴉片煙價六百萬兩。
五、中國方面取消“公行”制度,并償英三百萬兩作為商欠之數。 六、中國賠償英國軍費一千二百萬兩。
七、“以上酬定銀數,共二千一百萬兩,此時交銀六百萬兩”,并規定了其余的一千五百萬兩,在以后的分期交付方法。 八、凡英國人在中國被囚禁者,全部釋放。
九、凡因與英人有關,或在鴉片戰爭中與英國事被監禁者,亦全部釋放。 十、議定稅則并規定英國貨物,自在某港按例納稅后,即準由中國商人遍運中國,而路所經過稅關,不得加重稅。
十一、中英兩國文書平行。 十二、中國交付第一批六百萬兩款項后,英軍退出南京、鎮江、并不再行攔阻中國各省商買貿易,同時自寧波外港鎮海撤兵,至于駐在定海舟山及廈門鼓浪嶼的英軍,則待中國將二千一百萬兩全數交清,及實際開放了五口通商后才撤退。
十三、條約應迅速交兩國皇帝批準,并換約。 租借新界 1 8 9 8 年,是香港歷史上相當重要的一年。
這一年,香港的邊界,從北九龍再向北推進至深圳河岸,西至后海灣,使香港行政區的面積擴大了十倍。 1 8 9 8 年,列強企圖瓜分中國,清朝朝政腐敗,任人宰割,英國政府乘機向清廷提出租借新界。
當年6 月9 日,英國駐華公使賓納樂和李鴻章在北京簽訂“中英展拓香港界專條”,英國以租借為名,取得了新界,為期9 9 年,7 月 1 日生效。 新界(N e w T e r r i t o r i e s ),是英人所制定的一個名詞,專指租供的新領土,在此之前,這些地方屬廣東新安縣南部一部分,包括大興山等離島。
該“專條”規定英國在新界有“管理全權”,但中國可保存九龍城砦和原有的碼頭一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