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子.告子中的短文言文
近朱者赤,近墨者黑
【原文】
孟子謂戴不勝①曰:“子欲子之王之③善與?我明告子。有楚大夫于此,欲其子之齊語也,則使齊人傅諸?使楚人傅諸?”
曰:“使齊人傅之。”
曰:“一齊人傅之,眾楚人咻③之,雖日撻而求其齊也,不可得矣;引而置之莊岳①之間數年,雖日撻而求其楚,亦不可得矣.子謂薛居州,善士也,使之居于王所。在于王所者,長幼卑尊皆薛居州也,王誰與為不善?在王所者,長幼卑尊皆非薛居州也,王誰與為善?一薛居州,獨如宋王何?”
2.孔子和孟子寫的短篇文言文或是關于他們的文言文
【原文】
1·1 子曰(1):“學(2)而時習(3)之,不亦說(4)乎?有朋(5)自遠方來,不亦樂(6)乎?人不知(7),而不慍(8),不亦君子(9)乎?”
【譯文】
孔子說:“學了又時常溫習和練習,不是很愉快嗎?有志同道合的人從遠方來,不是很令人高興的嗎?人家不了解我,我也不怨恨、惱怒,不也是一個有德的君子嗎?”
【原文】
1·2 有子(1)曰:“其為人也孝弟(2),而好犯上者(3),鮮(4)矣;不好犯上,而好作亂者,未之有也(5)。君子務本(6),本立而道生(7)。孝弟也者,其為人之本與(8)?”
【譯文】
有子說:”孝順父母,順從兄長,而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這樣的人是很少見的。不喜好觸犯上層統治者,而喜好造反的人是沒有的。君子專心致力于根本的事務,根本建立了,治國做人的原則也就有了。孝順父母、順從兄長,這就是仁的根本啊!”
【原文】
1·3 子曰:巧言令色(1),鮮(2)仁矣。”
【譯文】
孔子說:“花言巧語,裝出和顏悅色的樣子,這種人的仁心就很少了。”
【原文】
1·4 曾子(1)曰:“吾日三省(2)吾身。為人謀而不忠(3)乎?與朋友交而不信(4)乎?傳不習乎?”
【譯文】
曾子說:“我每天多次反省自己,為別人辦事是不是盡心竭力了呢?同朋友交往是不是做到誠實可信了呢?老師傳授給我的學業是不是復習了呢?”
【原文】
1·5 子曰:“道(1)千乘之國(2),敬事(3)而言,節用而愛人(4),使民以時(5)。”
【譯文】
孔子說:“治理一個擁有一千輛兵車的國家,就要嚴謹認真地辦理國家大事而又恪守信用,誠實無欺,節約財政開支而又愛護官吏臣僚,役使百姓要不誤農時”。
【原文】
1·6 子曰:“弟子(1)入(2)則孝,出(3)則弟,謹(4)而信,泛(5)愛眾,而親仁(6),行有余力(7),則以學文(8)。”
【譯文】
孔子說:“弟子們在父母跟前,就孝順父母;出門在外,要順從師長,言行要謹慎,要誠實可信,寡言少語,要廣泛地去愛眾人,親近那些有仁德的人。這樣躬行實踐之后,還有余力的話,就再去學習文獻知識。”
【原文】
1·7 子夏(1)曰:“賢賢(2)易色;事父母能竭其力;事君,能致其身(4);與朋友交,言而有信。雖曰未學,吾必謂之學矣。”
【譯文】
子夏說:“一個人能夠看重賢德而不以女色為重;侍奉父母,能夠竭盡全力;服侍君主,能夠獻出自己的生命;同朋友交往,說話誠實恪守信用。這樣的人,盡管他自己說沒有學習過,我一定說他已經學習過了。”
【原文】
1·8 子曰:“君子(1),不重(2)則不威;學則不固(3)。主忠信(4)。無(5)友不如己者(6);過(7)則勿憚(8)改。”
【譯文】
孔子說:“君子,不莊重就沒有威嚴;學習可以使人不閉塞;要以忠信為主,不要同與自己不同道的人交朋友;有了過錯,就不要怕改正。”
3.文言文《孟子 梁惠王下》節選翻譯 (很短啦)
孟子有一次對齊宣王說:“有一個人,因為要到楚國去,把老婆孩子交托給他的朋友,請予照顧。等到他回來的時候,才知道他的老婆孩子一直在受凍挨餓,那位朋友根本沒有盡到照顧的責任。你說這該對這種朋友怎么辦?”
齊宣王答道:“和他絕交!”
孟子又說:“有一個執行法紀、掌管刑罰的長官,卻連他自己的部下都管不了。你說這該怎么辦?”
齊宣王說:“撤他的職!”
最后,孟子說:“全國之內,政事敗亂,人民不能安居樂業。你說這又該怎么辦?”
齊宣王環顧四周,把話故意扯到別處去了。
4.五篇簡單的文言文
1、《鑿壁借光》
【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
【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
啟示:文言文‘鑿壁借光’表現了匡衡人窮志堅,發奮讀書的精神
2、《孟母戒子》
【原文】
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 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 矣。
【譯文】
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
啟示:學習必須全神貫注,專心致志,不能半途而廢。父母教育孩子要用適當的方式,言傳身教,事半功倍. 。
3、《自相矛盾》
【原文】
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之盾,何如?”其人弗能應也。夫不可陷之盾與無不陷之矛,不可同世而立。
【譯文】
楚國有個賣矛和盾的人,夸贊自己的盾說:“我的盾十分堅固,任何東西都不能穿透它。”又炫耀自己的矛說:“我的矛十分鋒利,什么東西都能穿透。”有人問:“用您的矛戳您的盾,怎么樣呢?”那個人回答不出來了。本來嘛,堅不可破的盾和無堅不穿的矛是不能同時并存的。
啟示:如果不實事求是,過分強調絕對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觸,勢必造成思維混亂,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局面。
啟示:如果不實事求是,過分強調絕對的一面,前后互相抵觸,勢必造成思維混亂,陷入不能自圓其說的尷尬局面。
4、《守株待兔》
【原文】
宋人有耕者。田中有株。兔走觸株,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冀復得兔。兔不可得得,而身為宋國笑。
【譯文】
宋國有個耕田的人,他的田地里有個樹墩子。一只兔子跑過來,恰巧碰在上面,撞斷脖子死了。他毫不費力地揀到了這只死兔子,于是干脆放下農具,守候在樹墩子旁邊,希望再揀到一只。兔子是不會再得到了,自己卻被宋國人所恥笑。
啟示:偶然性不能代替必然性。還是要踏踏實實地做有意義的事。
5、《買櫝還珠》
【原文】
楚人有賣某珠于鄭者。為木蘭之柜,熏以桂椒,綴以珠玉,飾以玫瑰,緝以翡翠。鄭人買其櫝而還其珠
【譯文】
春秋時代,楚國有一個商人,專門賣珠寶的,有一次他到齊國去兜售珠寶,為了生意好,珠寶暢銷起見,特地用名貴的木料,造成許多小盒子,把盒子雕刻裝飾得非常精致美觀,使盒子會發出一種香味,然后把珠寶裝在盒子里面。
有一個鄭國人,看見裝寶珠的盒子既精致又美觀,問明了價錢后,就買了一個,打開盒子,把里面的寶物拿出來,退還給珠寶商。
啟示:做事要分主次,別丟了真正珍貴的東西,而留下了不珍貴的東西。
5.簡短文言文
原發布者:灰機04dm
簡短文言文1、《鑿壁借光》【原文】 匡衡勤學而燭,鄰居有燭而不逮,衡乃穿壁引其光,發書映光而讀之。邑人大姓文不識,家富多書,衡乃與其傭作而不求償。主人怪問衡,衡曰:“愿得主人書遍讀之。”主人感嘆,資給以書,遂成大學。【譯文】 匡衡勤奮好學,但家中沒有蠟燭照明。鄰家有燈燭,但光亮照不到他家,匡衡就把墻壁鑿了一個洞引來鄰家的光亮,讓光亮照在書上來讀。同鄉有個大戶人家叫文不識的,是個有錢的人,家中有很多書。匡衡就到他家去做雇工,又不要報酬。主人感到很奇怪,問他為什么這樣,他說:“我希望能得到你家的書,通讀一遍。”主人聽了,深為感嘆,就把書借給他讀。于是匡衡成了大學問家。2、《孟母戒子》【原文】孟子少時,誦,其母方織。孟子輟然中止,乃復進。其母知其也,呼而問之,:“何為中止?”對曰:“有所矢,復得。”其母引刀裂織,以此戒之,自是之后,孟子不復矣。【譯文】孟子小時侯,倍數的時候。她的母親正在織布,孟子背書有時會中斷下來,過一會就又會背誦下去,她的母親知道他是遺忘了,就叫他過來說,:“背書怎么會停下來呢?”孟子回答說:“有的地方忘記了,過一會又記起來了。”他的母親沒有說什么,便拿起剪刀八織成的布剪斷了,用這來告戒孟子。從此以后,孟子背書,不再遺忘了。3、《自相矛盾》【原文】楚人有賣盾與矛者,譽之曰:“吾盾之堅,物莫能陷也。”又譽其矛曰:“吾矛之利,於物無不陷也。”或曰:“以子之矛,陷子
6.孟子的作品短一點
《公孫丑上》孟子(這篇比較短些)。
公孫丑問曰:“父子當路于齊,管仲晏子之功,可復許乎?”孟子曰:“子誠齊人也,知管仲晏子而已矣。或問乎曾皙曰:'吾子與子路孰賢?'曾皙蹙然曰:'吾先子之所畏也。
'曰:'然則吾子與管仲孰賢?'曾皙怫然不悅曰:'爾何曾比予于管仲?管仲得君如彼其奪也,行乎國政,如彼其久也,功烈,如彼其卑也。爾何曾比予于是?'曰:“管仲,曾皙之所不為也,而子為我愿之乎?” 曰:“管仲以其君霸,晏子以其君顯,管仲晏子猶不足為與?”曰:“以齊王,由反手也。”
曰:“若是,則弟子之惑滋甚。且以文王之德,百年而后崩,猶未洽于天下,武王周公繼之,然后大行。
今言王若易然,則文王不足法與?”曰:“文王何可當也。由湯至于武丁,賢圣之君六七作,天下歸殷久矣,久則難變也。
武丁朝諸侯有天下,猶運之掌也。紂之去武丁,未久也。
其故家遺俗流風善政,猶有存者。又有微丁微仲王子比干箕子膠鬲,皆賢人也,相與輔相之,故久而后失之也。
尺地莫非其有也,一民莫非其臣也。然而文王猶方百里起,是以難也。
齊人有言曰:雖有智慧,不如乘勢;雖有嵫基,不如待時。今時則易然也。
夏后殷周之盛,地未有過千里者也,而齊有其地矣。雞鳴狗吠相聞,而達乎四境,而齊有其民矣。
地不改辟矣,民不改聚矣,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 且王者之不作,未有疏于此時者也;民之憔悴于虐政,未有甚于此時者也。
饑者易為食,渴者易為飲。孔子曰:'德之流行,速于置郵而傳命。
'當今之時,萬乘之國,行仁政,民之悅之,猶解倒懸也。故事半古之人,功必倍之。
惟此時為然。” 公孫丑問曰:“夫子加齊之卿相,得行道焉,雖由此霸王不異矣。
如此則動心否乎?”孟子曰:“否。我四十不動心。”
曰:“若是,則夫子過孟賁遠矣。”曰:“是不難,告子先我不動心。”
曰:“不動心有道乎?”曰:“有。北宮黝之養勇也,不膚撓,不目逃,思以一毫挫于人,若撻之于市朝。
不受于褐寬博,亦不受于萬乘之君。視刺萬乘之君,若刺褐夫。
無嚴諸侯,惡聲至,必反之。孟施舍之所養勇也。
曰:'視不勝,猶勝也。量敵而后進,慮勝而后會,是畏三軍者也。
舍豈能為必勝哉?能無懼而已矣。'孟施舍似曾子,北宮黝似子夏。
夫二子之勇,未知其孰賢,然而孟施舍守約也。昔者曾子謂子襄曰:'子好勇乎?吾嘗聞大勇于夫子矣。
自反而不縮,雖褐寬博,吾不惴焉;自反而縮,雖千萬人,吾往矣。'孟施舍之守氣,又不如曾子之守約也。”
曰:“敢問夫子之不動心,與告子之不動心,可得聞與?”“告子曰:'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得于心,勿求于氣。''不得于心,勿求于氣',可;'不得于言,勿求于心',不可。
夫志,氣之帥也;氣,體之充也。夫志至焉,氣次焉。
故曰持其志,無暴其氣。”“既曰志至焉,氣次焉,又曰持其志,無暴其氣者,何也?”曰:“志壹則動氣,氣一則動志也。
今夫蹶者趨者,是氣也,而反動其心。” “敢問夫子惡乎長?”曰:“我知言,我善養吾浩然之氣。”
“敢問何謂浩然之氣?”曰:“難言也。其為氣也,至大至剛,以直養而無害,則塞于天地之間。
其為氣也,配義與道,無是,餒也。是集義所生者,非義襲而取之也。
行有不兼于心,則餒矣。我故曰告子未嘗知義,以其外之也。
必有事焉而勿正,心勿忘,勿助長也。無若宋人然。
宋人有閔其苗之不長而揠之者,芒芒然歸,謂其人曰:'今日病矣,予助苗長矣。'其子趨而往視之,苗則槁矣。
天下之不助苗長者寡矣。以為無益而舍之者,不耘苗者也;助之長者,揠苗者也。
非徒無益,而又害之。” “何謂知言?”曰:“陂辭知其所蔽,淫辭知其所陷,邪辭知其所離,遁辭知其所窮。
生于其心,害于其政,害于其事。圣人復起,必從吾言矣。”
“宰我子貢,善為說辭;冉牛閔子顏淵,善言德行,孔子兼之,曰:'我于辭命,則不能也。'然則夫子既圣矣乎?”曰:“惡,是何言也?昔者子貢問于孔子曰:'夫子圣矣乎?'孔子曰:'圣則吾不能。
我學不厭而教不倦也。'子貢曰:'學不厭,智也;教不倦,仁也。
仁且智,夫子既圣矣。'夫圣,孔子不居。
是何言也!” “昔者竊聞之,子夏子游子張,皆有圣人之一體;冉牛閔子顏淵,則具體而微,敢問所安?”曰:“姑舍是。”曰:“伯夷伊尹何如?”曰:“不同道。
非其君不事,非其民不使,治則進,亂則退,伯夷也。何事非君,何使非民,治亦進,亂亦進,伊尹也。
可以仕則仕,可以止則止,可以久則久,可以速則速,孔子也。皆古圣人也,吾未能有行焉。
乃所愿,則學孔子也。” “伯夷伊尹于孔子,若是班乎?”曰:“否。
自有生民以來,未有孔子也。”曰:“然則有同與?”曰:“有。
得百里之地而君之,皆能以朝諸侯有天下。行一不義,殺一不辜,而得天下,皆不為也。
是則同。 ”曰:“敢問其所以異?”曰:“宰我、子貢、有若,智足以知圣人,污不至阿其所好。
宰我曰:'以予觀于夫子,賢于堯舜遠矣。'子貢曰:'見其禮而知其政,問其樂而知其德,由百世之后,等百世之王,莫之能違也。
自生民以來,未有夫子也。'有若曰:'豈惟民。
7.莊子和孟子共50句,帶翻譯,簡短好背的
莊子:1、吾生也有涯,而知也無涯。
以有涯隨無涯,殆已;已而為知者,殆而已矣。翻譯:人的生命是有限的,而知識是無窮的,以有限的生命去追求無窮的知識,就會搞得精疲力竭,既然如此,還去追求知識的人,就只能弄得疲困了。
養生的人不做好事去追求名聲,也不做壞事而觸犯刑律,把順著自然規律去做,做為處事的法則,就可以保護生命,保全天性,可以養護精神,享盡天的。2、相與于無相與,相為于無相為。
翻譯:相互交往于無心交往之中,相互有所幫助于沒有互相幫助之中。3、以火救火,以水救水,名之曰益多。
翻譯:用火來救火災,用水來救水災。比喻工作方法不對頭,不但不能制止,反而助長其勢。
4、不以物挫志。翻譯:不可玩物喪志。
5、夫小惑易方,大惑易性。翻譯:小的迷惑可以使人弄錯方向,大的迷惑能夠使人喪失本性。
6、孝子不諛其親,忠臣不諂其君,臣、子之盛也。翻譯:孝順的兒子不去巴結父母,賢良的忠臣不去奉承君主,這就是作賢臣、作孝子的最高境界了。
7、且夫水之積也不厚,則其負大舟也無力。翻譯:如果水積的不深不厚,那么它就沒有力量負載大船。
8、以無厚入有間,恢恢乎其于游刃必有余地矣。譯:以無厚入有隙,所以運作起來還是寬綽而有余地的。
9、大知閑閑,小知間間;大言炎炎,小言詹詹。譯:最有智慧的人,總會表現出豁達大度之態;小有才氣的人,總愛為微小的是非而斤斤計較。
合乎大道的言論,其勢如燎原烈火,既美好又盛大,讓人聽了心悅誠服。那些耍小聰明的言論,瑣瑣碎碎,廢話連篇。
10、夫哀莫大于心死,而人死亦次之。譯:最大的悲哀莫過于人的心情沮喪、意志消沉到不能自拔。
即使人死了也比這種情況為好。太多了,暫時就這些,你可以在網上搜搜看,基本都能找到。
希望對你有用。
8.翻譯一篇短的文言文
鄒孟軻之母也,號孟母,其舍近墓。
孟子之少也,嬉游為墓間子事,踴躍筑埋。孟母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
乃去。舍市傍,其嬉戲為賈人炫賣之事。
孟母又曰;“此非吾所以居處子也。”復徒。
舍學宮之傍,其嬉游乃設俎豆揖讓進退。孟母曰:“其可以居吾子矣。”
遂居之。及孟子長,學六藝,卒成大儒之名。
譯文:(戰國時)鄒國孟軻的母親,(被世人)稱為孟母,他們的家(曾經)在(離)墓地很近的地方。(當時)孟子還小,(孟子和小伙伴們)以墓地間的入葬和忌祀儀式做游戲節目,高興地雀躍著堆起土堆(里面)埋藏著(一些東西)。
孟母(看見后)自語:“這不是我可以在這里居住(并且)教育兒子的地方。”于是(,孟母搬家)離開那里。
(孟母把)家(遷到)靠近市場(的地方),孟子和小伙伴們(又把)商人夸耀(自己)所賣物品(有多好的吆喝)作為游戲節目。孟母(發現后)再次(對自己)說:“這不是我可以在這里居住(并且)教育兒子的地方。”
(孟母)再次搬遷。(這次把)家(搬到了)學校的附近,孟子和小伙伴們游戲節目是(;如何)擺放拜稷祖神的器物(、如何)行禮(、如何)恭讓(、什么時候該)向前(、什么時亥撣忿趕莜非馮石輔將候該)退避。
孟母(看見后高興地)說:“這才是我(和)孩子能夠居住(的地方)。”于是(,孟子和他的母親就)定居在那里。
等到孟子稍長大些,(孟母就使孟子)學習(古代的)各種禮節,(孟軻長大后)終于成就了(一代)大教育思想家的名望。 ( )中是文言文省略的部分和標點,依照現代文的語言習慣須補充的分。
9.簡短文言文
簡短文言文寓言 懸賞分:0 - 解決時間:2007-10-4 10:01寓意翻譯都要!提問者: 庚寶達妖精 - 試用期 一級 最佳答案守株待兔 ( shǒu zhū dài tù ) 解 釋 比喻死守狹隘經驗,不知變通,或抱著僥幸心理妄想不勞而獲。
出 處 先秦·韓非《韓非子·五蠹》:“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兔也,觸柱折頸而死。” 用 法 連動式;作賓語、定語;含貶義 示 例 明·馮夢龍《古今小說·楊八老越國奇逢》:“妾聞治家以勤儉為本,~,豈是良圖?” 近義詞 刻舟求劍、墨守成規 反義詞 通達權變 燈 謎 柳 典 故 宋國有個農夫正在田里翻土。
突然,他看見有一只野兔從旁邊的草叢里慌慌張張地竄出來,一頭撞在田邊的樹墩子上,便倒在那兒一動也不動了。農民走過去一看:兔子死了。
因為它奔跑的速度太快,把脖子都撞折(shé)了。農民高興極了,他一點力氣沒花,就白撿了一只又肥又大的野兔。
他心想;要是天天都能撿到野兔,日子就好過了。從此,他再也不肯出力氣種地了。
每天,他把鋤頭放在身邊,就躺在樹墩子跟前,等待著第二只、第三只野兔自己撞到這樹墩子上來。世上哪有那么多便宜事啊。
農民當然沒有再撿到撞死的野兔,而他的田地卻荒蕪了。 [提示] 這是一則膾炙人口的寓言故事。
兔子自己撞死在樹墩子上,這是生活中的偶然現象。宋國那個農夫卻把它誤認為是經常發生的必然現象,最后落得個田園荒蕪,一無所獲。
不靠自己勤勤懇懇的勞動,而想靠碰好運過日子,是不會有好結果的。我們一定不要做“守株待兔”式的蠢人。
[原文] 宋人有耕田者。田中有株①,兔走觸株②,折頸而死。
因釋其耒而守株③,冀復得兔④。兔不可復得,而身為宋國笑⑤。
——《韓非子》 [注釋] ①株——露出地面的樹根和樹莖。 ②走——跑,逃跑。
③耒(lěi)——古代的一種農具,形狀象木叉。 ④翼——希望。
⑤而身為宋國笑——而他自己卻被宋國人恥笑。 掩耳盜鈴 ( yǎn ěr dào líng ) 解 釋 掩:遮蓋;盜:偷。
捂住自己的耳朵偷鈴鐺。比喻自己欺騙自己。
出 處 戰國·呂不韋《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
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用 法 連動式;作謂語、定語、狀語;含貶義 示 例 洪深《少奶奶的扇子》第四幕:“覺得可以保住自己的清高,豈非~?” 近義詞 自欺欺人、弄巧成拙 反義詞 開誠布公 燈 謎 聆 典 故 從前,有一個人很愚蠢又很自私,他還有一個愛占便宜的壞毛病。
凡是 他喜歡的東西,總是想盡辦法把它弄到手,甚至去偷。 有一次,它看中了一家大門上掛的鈴鐺。
這只門的鈴鐺制作得十分精致, 好看,聲音也很響亮。他想,怎么樣才能弄到手呢?最后決定,偷,把它偷走。
他明明知道,只要用手去碰這個鈴鐺,就會"叮零叮零"地響起來。門鈴 一響,耳朵就會聽到鈴鐺的響聲,有了響聲,就會被人發現了。
那可就得不 到鈴鐺了。那怎么辦呢? 他突然想出了一個辦法。
他認為,門鈴一響,耳朵就會聽見了 ,如果把自己的耳朵掩住,不是就聽不見了么?于是,他自作聰明地采用這 個方法去偷門鈴。 有一天晚上,他借著月光,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前。
他伸手 向上摘鈴鐺,但是,門鈴掛得太高了,怎么也夠不著,他只好掃興地回來了。 回到家,他又想該怎么辦呢? 他想叫鄰居聾子一起去偷鈴鐺,踩著他的肩膀就能夠摘到鈴鐺了。
可是又怕別人不干,不和他一起偷東西,只好自己踩著凳子摘鈴鐺吧。 第二天晚上,他帶著凳子,又躡手躡腳地來到這家大門口。
他踩 著凳子,一手掩住自己的耳朵,一手摘這只鈴鐺。誰知他剛碰到鈴鐺,鈴鐺響了, 這家主人發覺后,就把他抓住了。
因為別人的耳朵并沒有被掩住,仍然能 夠聽到鈴鐺的響聲。 出處:《呂氏春秋·自知》:“百姓有得鐘者,欲負而走,則鐘大不可負。
以椎毀之,鐘況然有聲。恐人聞之而奪己也,遽掩其耳。”
解釋:掩:遮蔽,遮蓋;盜:偷。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提示] 鐘聲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堵住耳朵就消失了;世界上的萬物也都是客觀存在,不因為你閉上了眼睛就不復存在或者改變了形狀。
這則寓言故事雖然簡短,但卻形象而生動地闡明了一條辯證唯物主義的基本原理:對客觀存在的現實不正視、不研究,采取閉目塞聽的態度,這是自欺欺人,終究會自食苦果的。 [原文] 范氏之亡也①,百姓有得鐘者②。
欲負而走③,則鐘大不可負;以椎毀之④,鐘況然有音⑤。恐人間之而奪已也,遽掩其耳⑥。
——《呂氏春秋》 [注釋] ①范氏之亡也——范氏是春秋末期普國的貴族,被其他四家貴族聯合打敗后,逃在齊國。亡,逃亡。
②鐘——古代的打擊樂器。 ③負——用背馱東西。
④椎(chuí)——槌子。 ⑤況(huàng)然——形容鐘聲。
⑥遽(jǜ)——急速。 偷鈴鐺怕別人聽見而捂住自己的耳朵。
比喻自己欺騙自己,明明掩蓋不住的事情偏要想法子掩蓋。 南轅北轍 發音 nán yuán běi zhé 釋疑: 想往南而車子卻向北行。
比喻行動和目的正好相反。 出處: 《戰國策·魏策四》:“猶至楚而北行也。”
原文: 魏王欲攻邯鄲,季梁諫曰:"今者臣來,見人於大行,方。
10.孟子原文翻譯
孟子去齊,充虞路問曰:“夫子若有不豫色然。前日虞聞諸夫子曰:君子不怨天,不尤人。”曰:“彼一時,此一時也。五百年必有王者興,其間必有名世者。由周而來,七百有余歲矣,以其數則過矣,以其時考之則可矣。夫天未欲平治天下也,如欲平治天下,當今之世,舍我其誰也。吾何為不豫哉!”
翻譯: 孟子離開齊國,充虞在路上問(他)說:“看樣子您好象有些不痛快。以前我曾經聽到您講過,‘君子不該抱怨天,不該責怪人。’”
(孟子)說:“當時是當時,現在是現在。(歷史上)每過五百年,必定有圣君興起,其中還必定有聲望很高的輔佐者。從周(武王)至今,已有七百多年了。算年頭,已經超過(五百年了);按時勢(需要)而論,也該是可以有作為之時。(只是)老天還不想讓天下太平,如果要使天下太平,面臨今天這樣的形勢,除開我以外,還會有誰?我為什么不痛快呢?” )
-------------
曰:
“
長息問于公明高曰①:
?
舜往于田,則吾既得聞命矣;
號泣于旻天,于父母,則吾不知也。
?
公明高曰:
?
是非爾所知也。
?
夫公明高以孝子之心,為
不若是恝②:
我竭力耕田,
共為子職而已矣,
父母之不我愛,
于我何哉?帝使其子九男二女,
百官牛羊倉廩備,以事舜于畎畝之中,天下之士多就之者,帝將胥天下而遷之焉。
為不順于
父母,如窮人無所歸。天下之士悅之,人之所欲也,而不足以解憂;好色,人之所欲,妻帝
之二女③,而不足以解憂;富,人之所欲,富有天下,而不足以解憂;貴,人之所欲,貴為
天子,而不足以解憂。人悅之、好色、富貴,無足以解憂者,惟順于父母可以解憂。人少,
則慕父母;知好色,則慕少艾;有妻子,則慕妻子;仕則慕君,不得于君則熱中。大孝終身
慕父母。五十而慕者,予于大舜見之矣。”
翻譯:
孟子說:
“
(以前)長息曾問公明高:
?
舜到田里
去,我聽您解說過了;對天訴說、哭泣,這樣對父母,我還不理解。
?
公明高說:
?
這不是你所能
明白的了。
?
公明高認為,孝子的心是不能像這樣無憂無慮的:我竭力耕田,恭敬地盡到做兒子
的職責就行了,
(要是)父母不喜歡我,我有什么責任呢?(舜卻不是這樣。)
帝堯讓自己的九個
兒子兩個女兒,帶著大小官員、牛羊、糧食,到田野中侍奉舜,天下的士人投奔他的也很多,帝
堯還將把整個天下讓給他。
(舜卻)因為不能使父母順心,而像走投無路的人無所歸宿似的。天
下的士人喜歡他,這是人人想得到的,卻不足消除他的憂愁;漂亮的女子,這是人人想得到的,
舜娶了帝堯的兩個女兒,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財富,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富有天下,卻不足
以消除他的憂愁;地位尊貴,是人人想得到的,舜尊貴到當了天子,卻不足以消除他的憂愁。士
人的喜歡、漂亮的女子、財富和尊貴,沒有一樣足以消除憂愁的,
只有順了父母心意才能消除憂
愁。人在幼小的時候,就依戀父母;懂得找對象了,就傾慕年輕美貌的女子;有了妻子,就眷念
妻子;做了官就思念君主,得不到君主信任,心里就熱辣辣地難受。具有最大孝心的人,才能終
身眷念父母。到了五十歲上還眷念父母的,我在偉大的舜的身上看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