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孟德爾的故事
1843年,孟德爾來到了布爾諾老城區山腳下的圣托馬斯修道院。
這個修道院屬于奧古斯丁派。奧古斯丁派將科學也視為一種圣約,同樣維護著世界的神圣秩序。因此,這個修道院的近萬本藏書里,除了神學,還有自然史、地理學以及天文學。
孟德爾就是一個對“科學圣約”頗有興趣的人。1848年,孟德爾開始做神父,不過,他天性羞怯,布道用的捷克語也說得磕磕巴巴。總之,他的布道基本是一場災難,根本無法吸引教區居民。
為了擺脫失業危機,孟德爾決定申請去高中當老師,不過,校方要求他得通過自然科學方面的教師資格考試。
孟德爾沒考過。他的地質學很差,生物學也很爛,考官要他對哺乳動物進行分類,他自己杜撰一通,還把袋鼠和大象歸到了一起。考官在評語里寫,“申請人似乎對專業術語一竅不通,他毫不顧忌系統命名法的規則,只會用德語口語稱呼那些動物的名字。”
孟德爾沒辦法,只好去繼續惡補科學知識。在修道院的推薦下,他被維也納大學錄取了。
當年的維也納大學里聚集著許多一流科學家。舉個例子,當時給約翰上物理課的,是克里斯蒂安·多普勒教授。在維也納大學的經歷,讓孟德爾形成了系統的知識框架,也讓他有了心中的偶像——就是多普勒。在維也納大學進修幾年后,孟德爾回到布爾諾,第二次試圖考取教師資格。
又沒考過。由于焦慮,孟德爾在考試前病倒了,此外,第一場考試他就和植物學考官吵了起來,原因不明,可能與學術意見分歧有關。孟德爾終沒考完3天的考試,他這輩子再也沒去考正式教師資格,一直當著代課教師。
他的空閑時間在種豌豆。是的,孟德爾幾乎所有時間都在種豌豆。在修道院院長的寬宏允許下,他日復一日、年復一年,過著播種、授粉、采摘、剝殼、計數、分析的生活。
擴展資料:
在1868年,孟德爾被選為修道院院長,從此他把精力逐漸轉移到修道院工作上,最終完全放棄了科學研究。這一年他才四十六歲,當修道院院長顯得還太年輕了。在當時,修道院院長死后,政府就會派人來查賬并課以重稅。
正是由于這個原因,修道院傾向于選舉較年輕的修道士當院長。1874年,奧地利政府頒布了一項嚴苛的稅法。孟德爾認為新稅法不公平,拒絕交稅,花了大筆的錢與政府打一場曠日持久的官司。
其它修道院的院長紛紛被政府收買,屈服了,只有孟德爾堅拒政府的威脅利誘,決心抵抗到底。結果可想而知。法庭判決孟德爾敗訴,修道院的資金被沒收了。修道院的修道士們也背棄了孟德爾,向政府妥協。孟德爾的身心完全垮了,得了嚴重的心臟病。
1884年1月6日這天,他精神看起來“似乎不錯”,護士問候了他一句:“你的氣色真好。”五分鐘后,前去看望孟德爾的修女發現,他靠在沙發上已經停止了呼吸。
參考資料來源:搜狗百科-孟德爾
2.孟德爾的小故事
現代遺傳學之父,是這一門重要生物學科的奠基人。1865年發現遺傳定率。
1822年7月22日,孟德爾出生在奧地利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里,父親和母親都是園藝家。孟德爾受到父母的熏陶,從小很喜愛植物。
當時,在歐洲,學校都是教會辦的。學校需要教師,當地的教會看到孟德爾勤奮好學,就派他到首都維也納大學去念書。
大學畢業以后,孟德爾就在當地教會辦的一所中學教書,教的是自然科學。他能專心備課,認真教課,所以很受學生的歡迎。1843年,年方21歲的孟德爾進了修道院以后,曾在附近的高級中學任自然課教師,后來又到維也納大學深造,受到相當系統和嚴格的科學教育和訓練,為后來的科學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孟德爾經過長期思索認識到,理解那些使遺傳性狀代代恒定的機制更為重要。
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布魯恩不久,孟德爾就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孟德爾首先從許多種子商那里,弄來了34個品種的豌豆,從中挑選出22個品種用于實驗。它們都具有某種可以相互區分的穩定性狀,例如高莖或矮莖、圓料或皺科、灰色種皮或白色種皮等。
孟德爾通過人工培植這些豌豆,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運用這樣的實驗方法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他酷愛自己的研究工作,經常向前來參觀的客人指著豌豆十分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兒女!”
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并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系式。人們分別稱他的發現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率”,它們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
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他仔細研讀了達爾文的著作,從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保存至今的孟德爾遺物之中,就有好幾本達爾文的著作,上面還留著孟德爾的手批,足見他對達爾文及其著作的關注。
起初,孟德爾豌豆實驗并不是有意為探索遺傳規律而進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獲得優良品種,只是在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把重點轉向了探索遺傳規律。除了豌豆以外,孟德爾還對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類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羅蘭和紫茉莉等,以期證明他發現的遺傳規律對人多數植物都是適用的。
從生物的整體形式和行為中很難觀察并發現遺傳規律,而從個別性狀中卻容易觀察,這也是科學界長期困惑的原因。孟德爾不僅考察生物的整體,更著眼于生物的個別性狀,這是他與前輩生物學家的重要區別之一。孟德爾選擇的實驗材料也是非常科學的。因為豌豆屬于具有穩定品種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種,容易逐一分離計數,這對于他發現遺傳規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孟德爾清楚自己的發現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但他還是慎重地重復實驗了多年,以期更加臻于完善、1865年,孟德爾在布魯恩科學協會的會議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兩次宣讀。第一次,與會者禮貌而興致勃勃地聽完報告,孟德爾只簡單地介紹了試驗的目的、方法和過程,為時一小時的報告就使聽眾如墜入云霧中。
第二次,孟德爾著重根據實驗數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證明。可是,偉大的孟德爾思維和實驗太超前了。盡管與會者絕大多數是布魯恩自然科學協會的會員,中既有化學家、地質學家和牛物學家,也有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家、藻類學家。然而,聽眾對連篇累續的數字和繁復枯燥的淪證毫無興趣。他們實在跟不孟德爾的思維。孟德爾用心血澆灌的豌豆所告訴他的秘密,時人不能與之共識,一直被埋沒了35年之久!
孟德爾晚年曾經充滿信心地對他的好友,布魯恩高等技術學院大地測量學教授尼耶塞爾說:“看吧,我的時代來到了。”這句話成為偉大的預言。直到孟德爾逝世16年后,豌豆實驗論文正式出版后34年,他從事豌豆試驗后43年,預言才變成現實。
隨著20世紀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1900年,成為遺傳學史乃至生物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從此,遺傳學進人了孟德爾時代。
今天,通過摩爾根、艾弗里、赫爾希和沃森等數代科學家的研究,已經使生物遺傳機制——這個使孟德爾魂牽夢繞的問題建立在遺傳物質DNA的基礎之上。
隨著科學家破譯了遺傳密碼,人們對遺傳機制有了更深刻的認識。現在,人們已經開始向控制遺傳機制、防治遺傳疾病、合成生命等更大的造福于人類的工作方向前進。然而,所有這一切都與圣托馬斯修道院那個獻身于科學的修道士的名字相連。
3.孟德爾的故事
孟德爾(Gregor Johann Mendel) (1822年7月22日-1884年1月6日)是“現代遺傳學之父(father of modern genetics)”,是遺傳學的奠基人。
1865年發現遺傳定律。 1822年7月22日,孟德爾出生在奧地利西里西亞(現屬捷克)海因策道夫村的一個貧寒的農民家庭里,父親和母親都是園藝家(外祖父是園藝工人)。
孟德爾童年時受到園藝學和農學知識的熏陶,對植物的生長和開花非常感興趣。 1840年他考入奧爾米茨大學哲學院,主攻古典哲學,但他還學習了數學和物理學。
當時,在歐洲,學校都是教會辦的。學校需要教師,當地的教會看到孟德爾勤奮好學,就派他到首都維也納大學去念書。
大學畢業以后,孟德爾就在當地教會辦的一所中學教書,教的是自然科學。他能專心備課,認真教課,所以很受學生的歡迎。
1843年,年方21歲的孟德爾進了布隆城奧古斯汀修道院以后,曾在附近的高級中學任自然課教師,后來又到維也納大學深造,受到相當系統和嚴格的科學教育和訓練,為后來的科學實踐打下了堅實的基礎。孟德爾經過長期思索認識到,理解那些使遺傳性狀代代恒定的機制更為重要。
1856年,從維也納大學回到布魯恩不久,孟德爾就開始了長達8年的豌豆實驗。孟德爾首先從許多種子商那里,弄來了34個品種的豌豆,從中挑選出22個品種用于實驗。
它們都具有某種可以相互區分的穩定性狀,例如高莖或矮莖、圓料或皺科、灰色種皮或白色種皮等。 孟德爾通過人工培植這些豌豆,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
運用這樣的實驗方法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他酷愛自己的研究工作,經常向前來參觀的客人指著豌豆十分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兒女!” 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并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系式。
人們分別稱他的發現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律”,它們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 孟德爾開始進行豌豆實驗時,達爾文進化論剛剛問世。
他仔細研讀了達爾文的著作,從中吸收豐富的營養。保存至今的孟德爾遺物之中,就有好幾本達爾文的著作,上面還留著孟德爾的手批,足見他對達爾文及其著作的關注。
起初,孟德爾豌豆實驗并不是有意為探索遺傳規律而進行的。他的初衷是希望獲得優良品種,只是在試驗的過程中,逐步把重點轉向了探索遺傳規律。
除了豌豆以外,孟德爾還對其他植物作了大量的類似研究,其中包括玉米、紫羅蘭和紫茉莉等,以期證明他發現的遺傳規律對大多數植物都是適用的。 從生物的整體形式和行為中很難觀察并發現遺傳規律,而從個別性狀中卻容易觀察,這也是科學界長期困惑的原因。
孟德爾不僅考察生物的整體,更著眼于生物的個別性狀,這是他與前輩生物學家的重要區別之一。孟德爾選擇的實驗材料也是非常科學的。
因為豌豆屬于具有穩定品種的自花授粉植物,容易栽種,容易逐一分離計數,這對于他發現遺傳規律提供了有利的條件。 孟德爾清楚自己的發現所具有的劃時代意義,但他還是慎重地重復實驗了多年,以期更加臻于完善、1865年,孟德爾在布魯恩科學協會的會議廳,將自己的研究成果分兩次宣讀。
第一次,與會者禮貌而興致勃勃地聽完報告,孟德爾只簡單地介紹了試驗的目的、方法和過程,為時一小時的報告就使聽眾如墜入云霧中。 第二次,孟德爾著重根據實驗數據進行了深入的理論證明。
可是,偉大的孟德爾思維和實驗太超前了。盡管與會者絕大多數是布魯恩自然科學協會的會員,中既有化學家、地質學家和生物學家,也有生物學專業的植物學家、藻類學家。
然而,聽眾對連篇累續的數字和繁復枯燥的論證毫無興趣。他們實在跟不上孟德爾的思維。
孟德爾用心血澆灌的豌豆所告訴他的秘密,時人不能與之共識,一直被埋沒了35年之久! 豌豆的雜交實驗從1856年至1864年共進行了8年。孟德爾將其研究的結果整理成論文發表,但未引起任何反響。
其原因有三個。 第一,在孟德爾論文發表前7年(1859年),達爾文的名著《物種起源》出版了。
這部著作引起了科學界的興趣,幾乎全部的生物學家轉向生物進化的討論。這一點也許對孟德爾論文的命運起了決定性的作用。
第二,當時的科學界缺乏理解孟德爾定律的思想基礎。首先那個時代的科學思想還沒有包含孟德爾論文所提出的命題:遺傳的不是一個個體的全貌,而是一個個性狀。
其次,孟德爾論文的表達方式是全新的,他把生物學和統計學、數學結合了起來,使得同時代的博物學家很難理解論文的真正含義。 第三,有的權威出于偏見或不理解,把孟德爾的研究視為一般的雜交實驗,和別人做的沒有多大差別。
孟德爾晚年曾經充滿信心地對他的好友,布魯恩高等技術學院大地測量學教授尼耶塞爾說:“看吧,我的時代來到了。”這句話成為偉大的預言。
直到孟德爾逝世16年后,豌豆實驗論文正式出版后34年,他從事豌豆試驗后43年,預言才變成現實。 隨著20世紀雄雞的第一聲啼鳴,來自三個國家的三位學者同時獨立地“重新發現”孟德爾遺傳定律。
1900年,成為遺傳學史乃至生物科學史上劃時代的一年。從此,遺傳學進入了孟德爾時代。
今天,通過。
4.科學家嚴謹認真的短事例
孟德爾:現代遺傳學之父,是這一門重要生物學科的奠基人。
孟德爾通過人工培植這些豌豆,對不同代的豌豆的性狀和數目進行細致入微的觀察、計數和分析。運用這樣的實驗方法需要極大的耐心和嚴謹的態度。他酷愛自己的研究工作,經常向前來參觀的客人指著豌豆十分自豪地說:“這些都是我的兒女!”
8個寒暑的辛勤勞作,孟德爾發現了生物遺傳的基本規律,并得到了相應的數學關系式。人們分別稱他的發現為“孟德爾第一定律”和“孟德爾第二定律”,它們揭示了生物遺傳奧秘的基本規律。
5.摩爾根的故事
托馬斯·亨特·摩爾根托馬斯·亨特·摩爾根1866年出生于肯塔基州的列克星敦,他的叔叔是美國南北戰爭時南方聯邦軍的著名將領,在美國南方聲譽很高,因此摩爾根一家在當地也頗受左鄰右舍敬重。
不過摩爾根在他的一生中很少提到那位名聲顯赫的叔叔,這一方面是因為叔叔并沒有給他的家庭帶來經濟上的幫助,摩爾根的父親在內戰后受南方戰敗的影響,一直未能謀得一官半職改善家境;另一方面摩爾根在年紀還小的時候,就覺得上輩人的輝煌與他沒多少關系,他很小就有自己的興趣和愛好,例如捕蝴蝶、偷鳥蛋和往家里撿化石和礦物標本等等。在他父親和母親的家族中,出過富商、軍人、外交官、律師,摩爾根以前的家譜中惟獨沒有科學家。
借用現在的遺傳學術語,摩爾根可以算是家中的“突變”產物。1886年,摩爾根在肯塔基州立學院獲得了理學學士學位,由于成績優秀,他被選為畢業生代表在畢業典禮上致告別詞。
在獲得理學學位后,摩爾根有點煩惱,他不知道自己應該到社會上去做什么。他似乎天生不喜歡經商,因此決定還是留在學校中繼續讀書,這一次他進入了霍普金斯大學的研究生院。
他應該慶幸自己偶然的選擇,因為這所大學以學術自由而著稱,尤其重要的是,霍普金斯大學十分重視生物學。摩爾根受大學中學術氣氛的影響很深,例如他一輩子都不相信價格昂貴的設備,而相信腳踏實地的作風更為重要;摩爾根幾乎終生在實踐著大學里“一切通過實驗”的原則。
在霍普金斯大學讀書和留校任教的歲月里,摩爾根始終保持著對生物學界進展的高度關注。當1900年孟德爾的遺傳學研究被重新發現后,不斷有遺傳學的新消息傳到摩爾根的耳朵里。
摩爾根一開始對孟德爾的學說和染色體理論表示懷疑。他提出一個非常尖銳的問題:生物的性別肯定是由基因控制的。
那么,決定性別的基因是顯性的,還是隱性的?不論怎樣回答,都會面對一個難以收拾的局面,在自然界中大多數生物的兩性個體比例是1:1,而不論性別基因是顯性還是隱性,都不會得出這樣的比例。為了檢驗孟德爾定律,摩爾根曾親自做了實驗,他用家鼠與野生老鼠雜交,得到的結果五花八門,根本無法用定律解釋;而且,關于染色體上有基因的說法,當時還只是猜測,用猜測的理論來解釋孟德爾的遺傳學說,堅持“一切通過實驗”原則的摩爾根認為那是不可信的。
懷疑歸懷疑,摩爾根依然在自己的實驗室里忙碌著。1908年,他開始用果蠅作為實驗材料,研究生物遺傳性狀中的突變現象。
果蠅屬于蒼蠅一類,但是比我們日常看到的蒼蠅要小,體長不過半厘米,一個牛奶瓶中就可以裝成百上千只。果蠅喜歡吃腐爛的水果,所以人們在夏日的水果攤前可以看到它們的身影,它們的名字也由此而來。
作為實驗材料,果蠅飼養容易,一點點香蕉漿就可以讓它們飽食終日;果蠅繁殖力強,1天時間卵即可孵化為蛆,2到3天變成蛹,再過5天羽化為成蟲,一年可以繁殖30代;果蠅細胞內的染色體很簡單,只有4對8條,清晰可辨。果蠅的快速繁殖讓實驗室附近的居民遇到了一個怪現象,他們放在家門口的牛奶瓶經常會丟失。
那么多的牛奶瓶跑到哪里去了?原來,為了裝下大量的果蠅摩爾根和他的研究生有時也做“梁上君子”,去偷附近居民的牛奶瓶。第一批果蠅被摩爾根“關了禁閉”,他讓手下的一名研究生在黑暗的環境里飼養果蠅,希望出現由于果蠅長期不用眼睛,使它們的視力逐漸消失,甚至眼睛萎縮或移位的品種。
雖然連續繁殖了69代,始終不見天日的果蠅還是瞪著眼睛。第69代果蠅剛羽化出來時,一時睜不開眼睛,那個研究生興奮地叫摩爾根過來看。
還沒等兩人為實驗成功擊掌歡呼,那些果蠅便恢復了常態,大搖大擺地向窗口飛去,留下目瞪口呆的師徒二人。像這樣一敗涂地的實驗,摩爾根做過許多次。
他經常幾十個實驗同時進行,不出他所料,許多實驗都走入了死胡同。有時摩爾根自嘲說,他搞的實驗可以分成三類:第一類是愚蠢的實驗,第二類是蠢得要命的實驗,還有一類比第二類更蠢的實驗。
雖然頻頻失敗,但是摩爾根屢敗屢戰,因為他知道,在科學研究中,只要出現一個有意義的實驗,所有付出的勞動就都得到了報償。果然,關于果蠅的另一項實驗最終轟動了全世界。
這批果蠅遭到了摩爾根的“嚴刑拷打”,使用X光照射、激光照射,用不同的溫度,加糖、加鹽、加酸、加堿,甚至不讓果蠅睡覺。各種手段都使用了,目的是誘發果蠅發生突變。
一晃兩年過去了,1910年摩爾根的一位朋友來拜訪他,摩爾根面對實驗室中一排排的果蠅實驗瓶,略帶傷感地慨嘆:“兩年的辛苦白費了。過去兩年我一直在喂果蠅,但是一無所獲。”
有時希望總在絕望的時候誕生,1910年5月,摩爾根在紅眼的果蠅群中發現了一只異常的白眼雄性果蠅。他以前從來沒有見過這樣的類型,因此這只果蠅是罕見的突變品種。
摩爾根激動萬分,將這只寶貝果蠅放在單獨的瓶子中飼養。每天晚上,摩爾根帶著這只果蠅回家,睡覺時將實驗瓶放在身邊,白天又帶著它去上班,生怕果蠅出現意外。
在他的精心照料下,原本虛弱的白眼果蠅終于在與一只紅眼雌性果蠅交配后才壽終正寢,將突變的基因留給了下一代果。
6.有哪些生物學發現的小故事
1、海綿動物門六放海綿綱有一種動物叫偕老同穴,它身體的結構非常簡單,大致上就是一層圓筒狀的薄膜。
有一種節肢動物門甲殼綱的動物儷蝦,在小的時候喜歡從偕老同穴的小孔鉆進去,利用偕老同穴的水流系統來攝取里面的浮游生物。等儷蝦長大了,就再也不能從小孔鉆出去了,于是儷蝦就一輩子和偕老同穴生活在了一起……這兩種動物于是也被賦予了詩意的名字。
網上有資料說日本沿海有習俗,在新人成婚之日贈送偕老同穴的干制標本,寓意白頭偕老。2、非洲大陸上有一種非群居的螞蟻,雄性有翅膀可以飛,雌性沒有翅膀不能飛。
雌性喜歡爬到植物的花里面吃花的花蜜,然后雄螞蟻在天上飛的時候看見了,就喜歡做一些猥瑣的事情:從空中俯沖下來,把雌螞蟻抱走,在空中做完那個事情。有一種蘭科植物不知道怎么知道了,于是把自己的花開得特別像那種雌螞蟻(沒見過圖片之前你可能很難想象一朵像螞蟻的花),吸引雄螞蟻過來。
雄螞蟻發現后就興沖沖地飛過來了,可是怎么也抱不走美人歸,抱了幾次之后,身上就帶上了這種花的花粉,不知不覺地做了傳粉者。3、有一種菊科的植物比較惡心,它可以分泌一種分子結構和昆蟲的雌性性激素極其類似的化學物質,然后吸引了一堆的蟲子過來交配。
可憐這些蟲子在那兒等了半天也等不來一個雌性,被植物分泌的激素搞昏了頭,急的團團轉,無意中又帶上了花粉。我記得視頻里有一只蟲子急的,抱著一個雄性蟲子就**。
在許多人的心目中,孟德爾和達爾文一樣是生物學的創建者。然而,孟德爾的研究者遠遠少于達爾文的研究者。
研究達爾文的傳記、專著、論文、評論汗牛充棟,在生物哲學、生物學歷史研究的學術期刊上,幾乎每一期都少不了研究達爾文的論文,而研究孟德爾的卻難得一見。顯然,兩個人在歷史上的重要性難以比擬。
達爾文是科學史和思想史上的數一數二的巨人,名字出現在所有"有史以來世界十大偉人"的名單中,甚至在身前就已被視為可與牛頓比肩的偉人,擁有豐富的思想和無窮的魅力,他的發現對人類社會有極其寬廣、深遠的影響。而孟德爾顯得很普通,甚至一直有學者懷疑他是否算得上科學天才,他的形象是被后來的"孟德爾主義者"有意拔高的。
他在歷史上幾乎沒有任何影響。當所謂"孟德爾定律"在1900年被三位科學家同時重現發現的時候,他們都聲稱自己已獨立地做出了同樣的結果,是否果真如此是很值得懷疑的,但他們都敢于同時如此聲稱,至少也說明了"孟德爾定律"在當時已經是呼之欲出了。
如果孟德爾不曾存在過,歷史的進程不會受到什么影響。 研究達爾文和孟德爾的文獻數量如此懸殊,還有一個因素:有關達爾文的原始史料無比豐富。
他身后留下了多達172卷的著作、論文、筆記和書信,光是他27歲之前所寫的書信匯集出版時就多達702頁,真可謂取之不盡、用之不竭,其生平研究者永遠不愁不會挖掘出新東西。而孟德爾在身前極少發表著述,逝世后不久其手稿又被全部燒毀,現在所能找到的全部原始材料,不過是幾篇論文和報告,一份申請中學教師文憑時寫的簡歷,十幾封書信和兩首少年時代寫的詩,一天時間就可全部讀完。
如何用如此稀少的原始史料寫一部孟德爾傳記,是一大挑戰。一個辦法是采訪孟德爾的親屬好友、同事、學生,以口述補充文字的缺乏。
早在1924年伊爾提斯(Hugo Iltis)就這么做了,他在這一年出版的《孟德爾生平》(Life of Mendel)一書向來被視為孟德爾的"標準"傳記。1996年,奧雷爾(Vitezslav Orel)收集到了更多的資料,以現代觀點寫了另一本標準傳記《戈里果·孟德爾:第一位遺傳學家》。
在已有這兩本標準傳記之后,又沒有新的史料問世,認識孟德爾的人也都早已去世,還有必要再寫一本孟德爾傳記嗎?美國專業科普作家海尼格(Robin Marantz Henig)顯然覺得有必要。她面向的是普通讀者,采用的是文學寫法,通過營造歷史、文化氛圍講述一個生動的、富有戲劇性的故事。
孟德爾生前死后的遭遇無疑是非常有戲劇性的,這本在2000年出版的《花園里的修道士》(The Monk in the Garden)就干脆分成序幕、第一幕、幕間、第二幕、尾聲五個部分,就象是一出富有懸念的戲。從吸引讀者閱讀的角度看,它是很成功的。
但是在這本奇特的孟德爾傳記中,栩栩如生地再現的,是孟德爾所生活的環境和圍繞著他的發現的種種事件,孟德爾本人反而只是個配角,原因之一還是因為有關孟德爾本人的史料太少,而作者又不想把傳記寫成小說,有想象之處也一定用虛擬語氣。 作者并非生物學的專家,書中偶爾可見生物學知識錯誤(比如把染色質當成給染色體著色的染料),也未能深入討論在介紹孟德爾時不能不面對的關鍵問題:為什么孟德爾如此重要又如此出色的研究會被同時代的人所遺忘?孟德爾究竟有什么獨特之處,才使得他成為科學史上最孤獨的天才,超前了整個時代35年? 并不是因為孟德爾的工作是個冷門。
恰恰相反,當孟德爾發表遺傳定律的時候,當時的學術界正迫切需要遺傳定律。也不是因為他的工作不為人知。
在1900年以前,他有關豌豆雜交試驗的不朽論文至少被人引用了十余次,引用者有的還是植物學。
7.科學家的故事
發明大王”愛迪生
電報、電話、電燈,這些東西在科技發達的今天看來是多么的普通和司空見慣,誰也不會因此而驚奇。可是你知道這些東西對于當時的人們是多么的至關重要和欣喜若狂嗎?人類因此而記住了它們的發明者——愛迪生。
被人們稱為“發明大王”的愛迪生,是美國著名的科學家和發明家。他的一生,僅是在專利局登記過的發明就有1328種。一個只讀過三個月書人,怎么會有這么多發明創造呢?我想,如果你聽說過“愛迪生孵小雞”的故事,就一定會明白,他的成功源于強烈的好奇心。
1847年,愛迪生降生在美國俄亥俄州米蘭市的一個商人家庭里。很小的時候,愛迪生就顯露出了極強的好奇心,只要看到不明白的事情,他就抓住大人的衣角兒問個不停,非要問出個子丑寅卯來。
一天,他指著正在孵蛋的母雞問媽媽:“母雞把蛋坐在屁股底下干嘛呀?”媽媽說:“哦,那是在孵小雞呢!”下午,愛迪生突然不見了,家里人急得四處尋找,終于在雞窩里找到了他。原來,他正蹲在雞窩里,屁股下放了好多雞蛋孵小雞呢!父母看了以后,哭笑不得,只好把他拉出來,又是給他洗臉,又是給他洗衣服。還有一次,他看見鳥兒在天空中自由飛翔,就想:既然鳥能飛,人為什么不能飛呢?于是,他找來一種藥粉給小伙伴吃,為了讓小伙伴飛上天空去。結果,小伙伴差點兒喪命,愛迪生也被父親狠揍了一頓。
好不容易,愛迪生長到了8歲,父母把他送進了一所鄉村小學讀書,以為從此以后他能安安份份上學了。誰知,他仍然愛追根問底,經常把教師問得目瞪口呆,窘迫不堪。有一回上算術課,教師在黑板上寫下了“2+2=4”,愛迪生馬上站起來問:“老師,2加2為什么等于4呢?”這個問題把老師問住了,他認為愛迪生是個搗蛋鬼,專門和老師鬧別扭,于是,在上了三個月的課以后,愛迪生就被老師趕回家了。
愛迪生的母親是位偉大的母親。她沒有因為獨生子被攆回來而責怪他,相反,他決定自己把孩子教育好。當她發現愛迪生好奇心重、對物理、化學特別感興趣時,就給他買了有關物理、化學實驗的書。愛迪生照著書本,獨自做起實驗來。可以說,這就是愛迪生搞科學發明的啟蒙教育。
長大了的愛迪生,學會了無線電收發報技術。他在斯特拉得福鐵路分局找到了一個夜班報務員工作。按規定,夜班報務員不管有事無事,到晚上九點后,每小時必須向車務主任發送一次訊號。愛迪生為了晚間休息好,白天能鉆研發明創造,就設計了一個電報機自動按時拍發訊號。這就是電報機的雛形。
沒過多久,他又對電報機進行了改進,經過多次試驗,一架新式的發報機試制成功了。愛迪生望著自己發明的機器,欣慰地笑了。
應該說,愛迪生的每一項發明都是和他的好奇心緊緊相聯的。在他發明了電報之后,又開始搞電話實驗。他發現傳話器里的膜板能夠隨著說話聲音引起相應震動,就仔細觀察,并且在筆記本上做了詳細記錄。由此,一個“會說話的機器”做成了。人們聽到這個消息,都紛紛前來觀看,并稱他為“最偉大的發明家”。所以,好奇心是一個人取得成功、展示智慧的先決條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