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孫權的五個小故事(60字左右)
1,孫權能夠厚恩御下,呂蒙、凌統和朱然生病時,孫權也表露出極度的關心,呂蒙生病時,孫權就將他接至自己殿中,因擔心呂蒙見自己會太過勞碌,所以鑿小洞偷偷察看。凌統,賀齊為救孫權受傷,孫權親自用自己衣袖給凌統、賀齊擦干眼淚,因周泰、凌統為其所受之傷而掉淚。
2,孫權知人善任,對部下也能夠充分信任。夷陵之戰時,孫權果斷任命從前尚未主持過對外戰爭的陸遜為大都督,成功大敗劉備軍隊,以至陳壽感嘆“權之識才,所以濟大事也”。而諸葛瑾因為與劉備通信而遭彈劾,孫權則出面力保諸葛瑾,稱自己與諸葛瑾有“死生不易之誓”,是“神交”。
3,孫權在外交上具有忍辱負重的性格。陳壽亦提過「孫權屈身忍辱,任才尚計,有句踐之奇英,人之杰矣」。三國之中,也是東吳最晚稱帝,孫權的忍辱負重性格在向曹操與曹丕稱臣時一覽無遺。也因為忍辱負重,所以孫權面對荊州問題時選擇了與蜀國結盟,而不與劉備爭斗,避免曹操坐收漁翁之利。
4,孫權天性活潑熱情。《江表傳》提到「性度弘朗,仁而多斷,好俠養士,始有知名,侔於父兄矣」。孫權乃是闊達開朗,仁慈明斷的人,能言善辯,詼諧幽默。孫權曾與陸遜當中對舞,喜歡開玩笑,曾牽驢戲弄諸葛瑾,也曾經戲弄過鄭泉。其本人也經得起讓部下開玩笑。
5,孫權亦注重部下的教育問題,同時對待部下的態度是忘其短而貴其長,孫權平常能廣納諫言,但有時則非常固執的堅持自己的意見,所以出現了赤壁之戰的奇跡,同時也因固執導致陸遜憤死。但難能可貴的是孫權同時也具有認錯的勇氣,從陸遜之子陸抗的任職態度以及陸機所著《辯亡論》還有孫權并未對陸家進行打擊行動看來,孫陸二家情誼仍然十分深厚,陸氏對孫權亦持肯定態度,不因孫權老年昏虐而有所怨言。
2.孫權的小故事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
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
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
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
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
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
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
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
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3.關于孫權的小故事,
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
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后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么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
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
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干脆,讓家人從里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孫權比其他時期的一些皇帝畢竟還是寬厚了許多,和大臣斗氣也很有風度,不是任意殺戮,而是采用堵家門的方式來泄憤,一來出了氣,二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
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記得了。
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準殺。這次,孫權果然上了公孫淵的當,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者,又歸降了曹魏一方,孫權大怒:“我活了六十歲,還沒有被這樣的人所騙,要不殺掉這個鼠輩,我還有什么臉面在皇帝位置上坐著!我一定要親自去殺了這個小人,以解我心頭之恨。”
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下,孫權終于沒有發動這次沒有結果的戰爭。
4.孫權的一個故事
酒仙故事——孫權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5.關于孫權的小故事,
孫權在晚年上了公孫淵的一當:當時割據遼東的公孫淵派來使者向孫權稱臣,這時的孫權還沒有正式稱帝建立吳國,但是大臣們已經有人開始勸進,讓他做皇帝了。公孫淵的稱臣讓孫權非常高興,打算派使者去封公孫淵為燕王,還要派將領率兵一萬一同前去,文武大臣都極力勸止,說這是公孫淵背叛魏國之后受到了魏國壓力,想利用江東來對抗魏國。根本不用這么興師動眾,只派個使者去就行了。孫權不聽,還是派了使者和將領前去。張昭見孫權如此剛愎自用,一氣之下裝病在家。孫權也很生氣,讓人弄來土將張昭家的門堵住,張昭更干脆,讓家人從里邊也用土堵住,自己也不出門了。孫權比其他時期的一些皇帝畢竟還是寬厚了許多,和大臣斗氣也很有風度,不是任意殺戮,而是采用堵家門的方式來泄憤,一來出了氣,二來也不會影響到大局。孫權還有一個故事:有一次他喝醉了酒,生了氣,要殺一個大臣,因為別人勸說而沒有殺成。等第二天大臣們說起此事,他竟什么也不記得了。孫權非常懊悔,特別下了一道命令:以后他醉酒之后如果再要殺人,一律不準殺。
這次,孫權果然上了公孫淵的當,公孫淵殺了孫權派去的使者,又歸降了曹魏一方,孫權大怒:“我活了六十歲,還沒有被這樣的人所騙,要不殺掉這個鼠輩,我還有什么臉面在皇帝位置上坐著!我一定要親自去殺了這個小人,以解我心頭之恨。”在大家的苦苦勸說下,孫權終于沒有發動這次沒有結果的戰爭。
6.孫權的小故事
孫權,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富陽)人,東漢末,繼其兄孫策據有江東六郡。建安十三年(公元208年)和劉備聯合,大敗曹操于赤壁。后在吳蜀彝陵之戰中,大敗劉備。黃龍元年(公元229年)稱帝于武昌(今湖北鄂城),國號吳,旋即遷都建業(今江蘇南京)。
孫權非常喜歡喝酒,酒喝多了,往往會耽誤大事。不過,他有個特點,能虛心聽取別人勸說,改正錯誤。這里介紹他能聽諷納諫的兩則小故事。
孫權當了吳王之后,就大擺酒宴,招待群臣。到酒宴將要結束的時候,他親自起身,向大臣們行酒。走到騎都尉虞翻面前,虞翻假裝喝醉,伏在地上。等到孫權回到座位上,他又起身坐下。于是孫權大怒,手持利劍要殺他。當時在座的大臣都嚇得不敢上前勸阻,只有大司農劉基上前抱住了孫權,不讓他去殺虞翻,并勸說:大王在飲酒之后,殺掉有才能的人,是非常不妥當的。即使虞翻有罪,天下人又有誰知道呢?正是因為大王能廣招人才,容納賢士,所以天下有才之人望風而至,現在一下子廢棄了自己的好名聲,這樣做值嗎?孫權說:曹操尚且殺掉孔融,我為何不能殺虞翻呢?劉基說:曹操輕易害死賢人,天下人都反對他。而大王施行仁義,與堯舜這樣的賢君相比,怎么可以與曹操相提并論呢?孫權聽了劉基的一番話后,怒氣慢慢地消退。虞翻因此而免于死罪。酒席后,孫權對手下人說:從今以后,我酒后說要殺人,你們都不要去殺。
又有一次,孫權在武昌臨釣臺飲酒,喝得酩酊大醉,醉后他叫人用水灑席上的大臣,并對大家說:今天飲酒,一定要醉倒在這里不可。當時,任綏遠將軍的張昭,板起臉孔,一言不發地離開酒席,走到外面,坐在自己的車內。孫權派人叫他回去,說:今天只不過是共同飲酒,取樂罷了,你為什么要發怒?張昭回答說:過去紂王造了糟丘酒池,作長夜之飲,也是為了快樂,不認為是壞事。孫權聽了,一句話也不說,臉上露出慚愧的神色,于是立即撤了宴席。
7.簡短的三國時期歷史故事有關孫權的
東漢末年,天下大亂,諸葛亮于隆中躬耕隴畝,后經劉備“三顧茅廬”出山為其所用;其兄諸葛瑾,避亂江東,經孫權妹婿弘咨薦于孫權,受到禮遇。初為長史,后為南郡太守,再后為大將軍,領豫州牧。
諸葛瑾受到重用,引起了一些人的嫉妒,背后中傷他明保孫吳,暗通劉備,實際上是被他弟弟諸葛亮所用的。一時間謠言四起,滿城風雨。孫吳名將陸遜善明是非,他聽說后非常震驚,當即上表保奏,聲明諸葛瑾心胸坦蕩,忠心事吳,根本沒有不忠之事,懇請孫權不要聽信讒言,應該消除對他的疑慮。
孫權說道:“子瑜與我共事多年,恩如骨肉,彼此也了解得十分透徹。對于他的為人,我是知道的,不合道義的事不做,不合道義的話不說。劉備從前派諸葛亮來東吳的時候,我曾對子瑜說過:‘你與孔明是親兄弟,而且弟弟應隨兄長,在道理上也是順理成章的,你為什么不把他留下來,他不敢違背兄意,我也會寫信勸說劉備,劉備也不會不答應。’當時子瑜回答我說:‘我的弟弟諸葛亮已投靠劉備,應該效忠劉備;我在你手下做事,應該效忠于你。這種歸屬決定了君臣之分,從道義上說,都不能三心二意。我兄弟不會留在東吳,如同我不會到蜀漢去是一個道理。’這些話,足以顯示出他的高貴品格,哪能出現那種流傳的事呢?子瑜是不會負我的,我也不會負子瑜。前不久,我曾看到那些文辭虛妄的奏章,當場便封起來派人交給子瑜,我并寫了一封親筆信給子瑜,很快就得到了他的回信。他的信中論述了天下君臣大節自有一定名分的道理,使我很受感動。可以說,我和子瑜已經是情投意合,而又是相知有素的朋友,絕不是外面那些流言蜚語所能挑撥得了的。我知道你和他是好朋友,也是對我一片真情實意。這樣,我就把你的奏表封好,像過去一樣,也交給子瑜去看,也好讓他知道你的一片良苦用心。
8.關于孫權的三國故事【100字以內】 兩則
1.乘馬射虎 孫權喜愛狩獵,常常騎馬射虎,早出晚歸。
一次,孫權至庱亭射虎,老虎向前撲上馬鞍,孫權把雙戟投向老虎,老虎受傷試圖逃走,孫權的侍從張世趁機用戈再擊。最終老虎被抓獲了 。
重臣張昭曾勸諫道:“為人君者,應該能駕御英雄,驅使群賢,豈能馳逐于原野,驍勇于猛獸?一旦有個好歹,不怕被天下恥笑?” 孫權道歉道:“年少慮事不遠,此事有愧于您。”但始終不能停止,于是做射虎車,車中不遮蓋,自己在里面射虎。
當時有脫群的野獸撲向他的車,孫權每次都以親手搏擊為樂。張昭多次規勸,孫權常常笑而不答。
蘇軾在《江城子·密州出獵》中寫道:“老夫聊發少年狂……親射虎,看孫郎。” 2.不記前仇 孫策掌理江東時,曾讓呂范管理財計。
當時孫權年少,私下向呂范借錢索物,呂范定要稟告,不敢專斷許可,當時被孫權怨恨。后來,孫權代理陽羨長,有私下開支,孫策有時進行核計審查,功曹周谷就為孫權制造假賬,使他不受責問,孫權那時十分滿意他。
但等到孫權開始統管國事后,認為呂范忠誠,深為信任,周谷善于欺騙,偽造簿冊文書,不再錄用。 呂范去世后,孫權路過呂范墓,忍不住呼喊他的字:“子衡!”言畢淚流不止。
擴展資料孫權(182年-252年5月21日),字仲謀,吳郡富春(今浙江杭州富陽區)人。三國時代孫吳的建立者(229年—252年在位)。
孫權的父親孫堅和兄長孫策,在東漢末年群雄割據中打下了江東基業。建安五年(200年),孫策遇刺身亡,孫權繼之掌事,成為一方諸侯。
建安十三年(208年),與劉備建立孫劉聯盟,并于赤壁之戰中擊敗曹操,奠定三國鼎立的基礎。建安二十四年(219年),孫權派呂蒙成功襲取劉備的荊州,使領土面積大大增加。
黃武元年(222年),孫權被魏文帝曹丕冊封為吳王,建立吳國。同年,在夷陵之戰中大敗劉備。
黃龍元年(229年),在武昌正式稱帝,國號吳,不久后遷都建業。孫權稱帝后,設置農官,實行屯田,設置郡縣,并繼續剿撫山越,促進了江南經濟的發展。
在此基礎上,他又多次派人出海。黃龍二年(230年),孫權派衛溫、諸葛直抵達夷州。
孫權晚年在繼承人問題上反復無常,引致群下黨爭,朝局不穩。太元元年(252年)病逝,享年七十一歲,在位二十四年,謚號大皇帝,廟號太祖,葬于蔣陵。
孫權善書法,據《書史會要》、《書小史》等記載,孫權擅長行書、草書、隸書。 唐代張懷瓘在《書估》中列其書法為第三等,評為“奇材見拔,絕世難求”。
孫權與其子景帝孫休、其孫末帝孫皓的書法一并知名。南齊時,王僧虔將三人書法獻給齊高帝蕭道成。
明代楊慎《法貼神品目》載有吳大帝黃武二年刻字,位于杭州粟山。 孫權的外貌不凡,有帝王之相,其臣下則多以“至尊”稱呼他 。
據《江表傳》記載,孫權出生時方頤大口,目光頗有神采。東漢朝廷使者劉琬奉命授予孫策官爵時,曾一一為孫權諸兄弟相面。
劉琬形容孫權相貌最為高大挺拔,認為他有大貴之表且會是孫氏兄弟中最長壽的。 裴松之注《獻帝春秋》記載孫權為“紫髯(紫髯象征武官威風凜凜,非指顏色)將軍,長上短下,便馬善射”。
《世說新語》中記載,孫權相貌威武,司馬懿與東晉權臣桓溫都頗為神似他。 參考資料:孫權-百度百科。